孔子的管理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孔子的管理思想对
现代管理的启发
班级:工管081班
小组成员:张交黄丽高娜谢红霞
目录:
1、崇尚和的理念
2、推崇仁义的伦理核心
3、把自我修养作为管理的第一课
4、管理风格上要“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

5、重视人的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
6、对待本职工作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恪尽职守
孔子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发
儒家有四部经典之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孔子的一系列思想和主张都记录在其中。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名人叫赵普,他是扶佐宋太祖赵匡胤取得政权并治理国家的一代名相。

史传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只用半部《论语》就把天下治理得一派升平景象了。

《论语》这部典籍里确实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值得后人去思考和借鉴。

我们对孔子管理思想的概述主要就以这本著作为依据。

孔子的管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崇尚和的理念
“和”就是和谐统一。

相互差异的事物组织在一起,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就是“和”。

我们的故宫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从大殿的名称当中我们即可以看到古代的国家管理者们对“和”的追求和向往。

孔子主张“和为贵”,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为政》),“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

孟子进一步明确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

把“人和”的理念推到管理准则的最高位置上。

那么如何实现这种“和”的理念呢,在方法论上孔子又提出了“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并非是我们贯常讲的老好人主义。

关键的理解这个“庸”字上,我们所持的语义系统里,“庸”代表的是平庸无能,没有作为。

但孔子在提出中庸之道里,“庸”字却是另一种解释。

在儒家经典“中庸”一书中,开篇就解释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所以庸是一种状态,一种不走极端符合外在情势和内在规律的状态。

中庸之道就是达到“和”的方法,以现代哲学的观点来认识的话,实际上是对度的把握与灵活运用。

这种对度的灵活运用是管理的极高境界,所以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欠矣。

”(《论语·雍也》)。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比起来谁好一些,孔子评论说:子张做事总做过头,而子夏呢又总是做不到位。

子贡追问那子张是不是比子夏好呢,孔子明确回答:“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孔子的观点是过头和不足一样不好,必须要把握度,也就是体现中庸之道。

在一系列关于为官从政治家治国的言论中,我们时时都能找到这种强调度的理念和方法。

二、推崇仁义的伦理核心
“仁”是居于整个儒家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在《论语》一书当中提到仁的有109处之多。

《论语·里仁》当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孔子坐在厅堂上,曾参经过他面前,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是以一个核心的线索贯穿下来的啊。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参点头说:是的。

等孔子走了,同学们都围过来问曾参:老师说的是什么呀!曾参回答说:老师的学说就是“忠、恕”两个字而已。

仁的内涵,孔子说的很明确,“仁者,爱人”。

如何去实践呢,孔子强调在
内为仁,在外为礼,内心的道德操守和外在的行为规范相统一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仁者,人也,其核心是尊重和关爱人。

义者,宜也,就是做该做的事,忠实地去职守与承诺。

可以说72个贤人中仁的典范是颜回,义的典范是子路。

仁的具体的实践方法也就是曾子所讲的忠和恕。

关于这两个字的含义,孔子有很明确的解释,“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雍也》),这就是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就是恕。

也就是说修炼思想境界的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径就是体现一颗善良正直之心,自己想办成的好事,也帮别人办成,自己不喜欢的,也决不施加到别人的身上。

达到这种境界的关键在于从身边的日常小事做起,坚持不懈。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术而》)。

儒家的管理思想最大的两个特点一个就是讲究度,另一个就是强调伦理道德观念。

《论述·为政》是孔子专门讲国家管理原理的,开篇就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这段话道出了强调伦理道德的巨大价值,一个人一旦有了仁德,就象天上的北斗星一样,满天的星辰都会围绕着你,听从你的指挥。

所以修德是建立领导权威的关键所在,只有制度权力是不够的,必须要有道德感召力。

当代企业管理深入到了文化层面,进入了所谓“企业文化”的阶段,有的学者把它称之为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之一。

当代企业管理的理论,不论是那一个学派,都认识到了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成了当代企业管理发展的主流。

儒家人本主义的管理理论,从尊重人出发,以人性假设为基础,以道德自律为核心,以阴阳互补为其方法论,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模式,在当代管理中正在发挥着它的巨大的作用。

企业管理从某个角度上说,是协调各种矛盾的工作,最基本的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

而人际关系的协调最重要的是启发人的道德自觉,而达到道德自律。

如果人人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又能严于律己,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会减少很多,有了冲突和矛盾也容易得到解决。

一个企业如果实现了管理干部之间、职工之间、干部与职工之间,以及企业与广大消费者之间的仁爱之德,这个企业对内就一定很有强的亲和力、凝聚力、协作力、向心力,对外就一定有很强的竞争力,也必然带来好的经济效益。

儒家“忠”的思想价值。

在企业管理中,不论是厂长,还是职工都应该忠于自己的企业理想,忠于自己的职业道德,忠于竭诚为消费者和顾客服务的思想,尽力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为顾客服务务必要尽心竭力,诚实无欺。

为顾客服务就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拿出真诚的服务态度来。

服务是相互的,在一种场合下,你是生产者或服务员,但是在另一种场合下,你可能成消费者或顾客。

你所生产的供别人消费的东西,在一个人消费的东西中,只占一小部份;而你所消费的东西,几乎全部是别人生产的。

因此,不论是企业的经营者,还是产品的生产
者,每时每刻都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想问题(因为你也是一个消费者),那么,你的企业管理就会有明确的目标,就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企业管理中,矛盾总是不断发生的。

企业中存在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上级与下属、各级管理人员之间、工人与工人之间的矛盾。

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人,由于各自所处的地位的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的不同,对一些问题所了解的广度和深度的不同,价值取向的不同以及各种物质利益趋向的不同,各种所要达到目标的不同等等,因而,对一些问题或对同一问题所作出的评价也就不同,由此而采取的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就不同,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矛盾。

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不断解决不断发生的矛盾。

儒家的“恕道”对协调各种内部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发生个人之间带有感情色彩的纠纷时,更是如此。

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情况,各自多从自己方面反思反省,就可以求得共识,相互理解,宽容或让步。

如果管理人员之间,上司与下属之间,管理者与工人之间,工人与工人之间,有什么思想隔阂没有解开,有什么问题没有求得共识,感情不能沟通,就会影响组织内部凝聚力的发挥,就会影响组织内部的协调一致。

如果从上至下,大家都共同用“恕道”来协调各种人际关系的话,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企业的凝聚力就会增强。

在企业管理中,“义”应该是管理者遵循的一条道德规范,是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一项内容,也是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条件。

“义”也是建设优秀企业文化不可缺少的道德指导原则。

一个企业,如果真正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思想,并且真诚地付诸实践,就算是合于“义”的了。

一个企业的理念、经营宗旨必须以“义”为根本的指导原则。

日本的松下幸之助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创造更好的产品,以利大家的需求,要以适当的价格供应社会。

松下还认为:“首先,我们必须认识企业团体对社会负有责任,所以只顾自己赚钱的公司,或对社会责任漠不关心的公司,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而且不可能有太大的发展。

我认为,企业家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和社会共存共荣的诚意。

到底,公司不过是社会的公器而已。

”的这些观点和认识,就合乎“义”的这个根本的道德原则。

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企业理念,有对社会高度责任感的道德自律来指导自己的企业,企业就一定能兴旺发达。

企业是从事物质产品生产和流通的部门,是不能不讲利的。

松下认为: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利润,或利润很少,就说明这个企业对社会没有贡献,或很少有贡献。

“确保适当的利润,是企业对社会的重大责任,这是企业家应当有的观念。

”还说:“合理利润的获得,不仅是商人经营的目的,也是社会繁荣的基石松下的观点十分明确,企业必须要获得利润,因为它是对社会的贡献,是国民福祉的保证,也是社会繁荣的基础;同时,松下强调所谓利润是“合理的利润”,在这个“合理的利润”中,已经包含着“义”了。

“合理的利润,是为了维持整个社会的协调”。

松下还主张:在自己获得利润时,还要为对方的利润打算。

例如在采购对方的产品时,“已确定对方应有的合理利润之后,我们也该以让对方有利可图的价格,购买其产品。

假如有过分的情况,那应该再检讨,再检讨,多下一点
功夫去了解对方应有的合理价格,然后才能准备订货事宜”。

松下的这些观点和作法,完全是合乎义利统一之道的。

他这样做的结果,使他的松下电器公司获得了很大发展。

我们的企业也是要谋利的,也是要赚钱的。

否则,国家不能强盛,人民生活不能提高。

企业的利润是国家民族生存的根本。

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利润越高,它对国家的贡献就越大。

但是,企业利润的获得,必须是合乎国家的法律和正当的手段,否则就是不义。

这里存在着一个“义”与“利”的问题。

如有的企业违背国家的政策法规,昧着良心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坑害国家,坑害群众。

通过这样手段获得的利润是非法的利润,是不仁不义的行为。

既要追求利润,又要有正当的手段,合于道德,做到义与得的统一,即要“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不论企业,还是个人,都不要“见利忘利”。

因此,义与利相统一的原则也应该是我国企业活动的基本原则。

如果,每一个从事生产的厂家,都不忘“义”,不忘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就不会有假、冒、伪、劣产品了,我国的现代工商文明的水平就会有新的提高。

这样的企业就一定能兴旺发达。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外部之间利益调节,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作为企业要讲“利”,作为个人也是要讲“利”的,只不过不要“见利忘义”,要讲“义利”的统一,讲正当性与合宜性。

因此,在企业内部,要坚持用“义利”统一的观点教育职工,从领导、管理人员到第一线的生产工人,都的明白企业是要谋利的,但不仅仅是为了本企业的利益,更不只是为了职工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服务社会,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为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需要。

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之后,职工就应该自觉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生产出质量上乘的,品种多样的,数量丰富的产品,从而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说,一方面要教育职工“明义”,另一方面也不要忘记了职工的“利”,要不断的改善职工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职工的物质生活水平。

职工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之后所获得的工资、奖金和各种补贴是合于“义”的,这就叫做“义而后取”。

相反,如果割裂了“义”和“利”的统一,只讲“物质刺激”,不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切为了利,天下熙熙,皆为利往,不但会破坏企业内部的平衡,也会使整个社会失去平衡。

因此,在讲“利”的同时也必须要用“义”来统帅“利”,这样职工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聪明才智也就会发挥出来,企业就一定会出现生气勃勃的局面。

企业与外部的义利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二是企业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处理这两种关系时,也应该坚持义利相统一原则。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利的、讲信用的。

各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应建立在相互信用和互利的基础之上,遵守经济交往中道德原则,信守合同,实现各自企业的利益。

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是如何对待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对国家要遵纪守法,自觉缴纳税金;有的企业自己发展了之后,大力为社会作贡献,赞助希望工程、体育和各种文化公益事业,这样的“义举”是值得赞赏的。

对消费者来说,企业的信誉主要在于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以及由此而建立起
来的企业形象。

一个企业的企业形象深入了人心,赢得了消费者的充分信赖,说明这个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

任何一个企业,只要深明竭诚为社会和消费者服务这个“义”,要做到“以义取利”,就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把自我修养作为管理的第一课
为了能实践仁的价值观,把握和的精义,管理者必须要加强自我修养。

儒家在修身方面的严格要求从孔子开始,追至宋明理学时便更为严谨。

这种严格自修产生的积极作用,就是培养了一批作风严谨、思理高尚的人才,但也产生了不小的弊端。

琐细的修身与过度的自省,消耗了知识分子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整个中华民族的治学求知的眼界都日益的内敛,不但导致了实践兴趣的下降,而且制约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营管理这样的与实践相结合、实用倾向的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这也是一种思想走向极端时的不良后果,儒学的这种现象恰恰说明儒家所强调的度(中和)的重要性。

一种学说,以自己的失误验证了自己坚持的原则的正确性,这个现象是颇耐人寻味的。

对于修身的要诀,孔子提了五个字,温良恭俭让。

温就是温和稳重不走极端,善于自控;良就是慈爱善良;恭就是态度恭敬严谨,无懈怠之心;俭就是节约;让就是谦逊。

这五个字给我们刻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经典儒者形象。

五字要诀是有来历的。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吾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

对照一下可以发现,“温”和“良”大致相当于老子的“慈”,“俭”这一条孔子和老子都有,而“让”与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相当。

孔子实际上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理念。

他在原有的三宝之外又加上了“恭”来强调为人处事的态度,分化出了“温”以强调性格的砺练。

修身是自我的净化。

从古到今,英雄总是求功于外,期待战胜外力,而圣贤总是求功于内,期待战胜自我。

“心魔难抑”,战胜自我确实是一条艰难的道路。

大凡成功者,都是以顽强的意志力闯过自我战胜的一道道难关的。

孔子强调在修身的主观努力过程中,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君子总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小人则是放宽自己而一再的要求别人。

律己修身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加自省的过程。

学习上,要“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要向同行学,向周围的人学,广泛吸纳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同时要读点历史,看些案例,多方了解成功与失败的事例,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提供参考依据。

孔子特别欣赏自己的学生颜回,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圣贤之才。

在自我修养上,颜回有三大优点:
其一是安贫乐道。

尽管家境十分贫寒,甚至温饱都成了问题,但是颜回依然孜孜不倦的追求学问,修养道德,并乐此不疲。

试想我们大家一旦经济困难到一天只能吃上一碗饭,这个时候能有谁可以保持平和的心态津津有味的研究道德文章呢?
其二是思考的功夫十分过硬。

可以举一反三,老师讲一点,他可以想到很多
并能一一的去实践。

其三是日常修身功夫过硬。

颜回能够做到不迁怒,不贰过。

这两点是绝大多数人难以做到的。

我们经常是在受了委屈,或者是心中有气后,要不自觉的对宿舍的同学、家里的亲人发发无名火,至少要拍拍桌子、摔个茶杯,对桌子和茶杯发泄一下,这就是所谓的迁怒。

一个人要修养到不迁怒,心中有不快马上就控制了,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依旧保持和先前一样这是非常不易的。

而不贰过就更难了。

相同的错误绝对不重复第二次。

无论是在生活中,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还是工作岗位上,谁要是能做到不贰过,那一定会有大成的,哪怕是不四过不三过也会成就不小的。

修身的准则虽难,但也不是高不可攀。

“虽不能之,心向往之”,只要追求必有收获。

孔子强调作为一个领导者,一定要“先之恭之”,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
无论是传播价值观和文化理念,是执行规章制度,还是开展日常工作,领导者都要做出表率,切不可要求别人理直气壮,而自己却根本达不到这个要求。

四、管理风格上要“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

“惠而不费”就是要在追求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让下属得到实惠,为他们谋到福利,但是要节约,不可过分大方,大手大脚造成浪费。

“劳而不怨”就是要调动下属,给他们安排任务,保持一定的工作量,但是下的任务要适量,不能过份的沉重,招至不满。

“欲而不贪”就是要有进取心,对目标要执著,表现出对完成目标的极大热情,但是切不可过分贪心。

“泰而不骄”就是要自信,面对困难要有信心去完成它,并且要把这种信心传达给下属,但自信不要过头,膨胀过头变成自大就危险了。

“威而不猛”就是要保持一定的威严,这个威严是靠修身以及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来支持的。

威严不是表面上的声色俱厉、以势压人。

很多时候,吹胡子瞪眼睛,还不如一句话或一个眼神更有权威性和影响力。

五、重视人的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
首先讲人本,强调人是万事之本,做事要有人,找到了合适的人,困难事情也可以办成,找不到合适的人,容易的事也办不成。

所以孔子说:“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中庸》)
其次讲查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政》),要看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样子,要看他行为指向什么目的,这个目的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他现在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如何。

通过这三点,就可以清楚的掌握一个人的品性。

第三讲用人。

在用人上要有战略眼光,用人所长而不是求全则备。

有两个用人思想值得我们参考,一是强调赦小过,一些小毛病可以不计;二是要举所知,
用的人一定要是你自己了解的人,使用你自己的人,你也可以给他安排合适的职位,并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督管理。

不要过分拘泥于任人惟亲的担忧,而放弃有着长期合作的人。

一方面要广泛挖掘贤才多方观察他们,把他们纳入到自己所知的圈子里来,另一方面要把用人安排锁定在有所知的范围之内以减少风险。

六、对待本职工作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恪尽职守
在《论语·公冶长》里,孔子谈到了两个人。

一个是正面典型,一个是反面典型。

正面典型是“令尹子文”,令尹是楚国对相国的称呼,子文姓斗,是楚国名相,他三次做相国,三次被罢官,“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这个人的修养已经非常高了,三次升官都没有喜色,不容易的是三次罢官,也不懊恼。

而最难能可贵的是,“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每次罢官,都认真的帮助新领导打开局面。

这种超越个人荣辱沉浮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

还有一个反面典型叫陈文子。

他是齐国的大夫,他的同事崔杼杀了齐庄公。

陈文子看不下去,就放弃财产职务,离开齐国。

可是到了一个新的国家,看了看,失望的说怎么和姓崔的一样啊,就又离开了。

如此这样走了好几个地方。

孔子觉得这样的人算得上“清”,但是还算不上更高境界。

不同流合污,放弃财富地位,远远离开固然很不容易,但更不容易的是担负起自己的责任,面对现实,改变现实。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手中小小的蜡烛。

”象陈文子这样为了个人名声,不做努力,逃避责任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