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辨析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辨析题{每小题8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强化
负强化就是惩罚 2次
此观点是错误的。负强化和惩罚是两个不同概念。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良好行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不良行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惩罚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改变。
此观点是错误的。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因此,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感知觉
人在明适应的过程中,感受性提高了。
此观点是错误的。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叫明适应。明适应的过程中,人的感受性降低了,而暗适应的过程中,人的感受性则提高了。
记忆
加涅认为复述不仅能有利于保持信息以便进行编码,也能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
此观点是错误的。复述有利于保持信息以便于编码,但不能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因为短时记忆的记忆容量是712个组块,即在短时记忆中,最少有5个组块,最多有9个组块。
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
此观点是错误的。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是针对两个方面而言的,一是时间,二是内容。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下子重复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从时间上讲,分散学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尤其是难度大的学习材料更适合于分散复习。
思维
儿童对勇敢和冒险不能分辨主要是他们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比较低的缘故。
此观点是正确的。抽象逻辑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思维。勇敢与冒险是两个抽象概念,对儿童来说,只能注意两者在表现上的相似,无法认识这两个概念的本质,进而导致不能区分两者的差别,这是抽象思维水平低的缘故。
.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此说法错误。心理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这时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积极影响。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此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消极影响。即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故说法错误。
.定势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此观点是错误的。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对于变化的情境或问题,定势常具有消极作用,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己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因此,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影响,能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注意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一直保持随意注意。
此观点是错误的。随意注意指的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课堂上长期保持随意注意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因此,在课堂上既要注意保持学生的随意注意,也要合理利用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注意转移就是注意分散。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所吸引。由此可知,注意的转移是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注意的分散是被动的、无意识的行为,二者不能等同。故题目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中学生上课时,一边看教材,一边听教师讲课,这是注意分散的表现。
此观点是错误的。这并非注意分散的表现,而属于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
动机
.阿特金森的研究表明,力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此观点是错误的。力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因为这样的任务挑战性最强。而避免失败者则会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他们选择非常困难的任务时,即使失败也容易获得别人的谅解,而选择非常容易的任务时,成功的概率也较高。所以,题目表述是错误的。
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此观点是正确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内容是: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一般来说,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高
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低些。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好。
该说法错误。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学习效率最高。动机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任务的完成。
归因
.习得性无力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有关。
此观点是正确的。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品德
.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所以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
.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所以二者并不完全一致。
.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此观点是错误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其中,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意志是在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一个人只有在产生了正确的道德情感的基础之上,才会以情感为指导产生强烈的道德意志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
因此,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而非道德意志。
.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