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富宁壮族“坡芽歌书”传承现状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富宁壮族“坡芽歌书”传承现状与发展
作者:娄丁方
来源:《艺术评鉴》2016年第23期
摘要:“坡芽歌书”流传于云南省富宁县壮族地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用图画文字记录民歌的文献。土布上81个文字图案蕴含了一部优美的爱情民歌集,每一个图案代表一首情歌,记录了壮族儿女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甚至婚配的情感历程。被誉为是“活着的图画文字”。本项目选择“坡芽歌书”的发现地坡芽村作为调查点,对目前“坡芽歌书”的历史发展、传承现状、社会价值等进行调查与研究,从而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坡芽歌书”保护、传承方法。
关键词:坡芽歌书现状调查传承与发展
壮族人民爱歌善歌,擅长以歌代言,艺术思维超群,歌咏文化更是久盛不衰。富宁壮族“坡芽歌书”的发现开启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山歌模式,它汇集了诗、书、画、歌等多种艺术题材,表现内容除了以讴歌男女爱情为主线外,还从侧面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产劳动、风土人情、农田耕作、饮食服饰、礼仪宗教、道德规范等。为研究壮族文化提供了有效且广阔的空间。中国壮族古籍专家黄桂秋称之为“骆越族群原生自创的图画文字,壮乡儿女天籁欢歌的情爱密码”。中国女书研究委员会主任赵丽明表示,《坡芽歌书》在文字形态上,比东巴文字更古老,在文学形态上,具有《诗经》的韵味。
一、坡芽山歌概况
(一)坡芽山歌的历史发展
2006年2月,中共富宁县委宣传部干部在富宁县剥隘镇进行壮族文化资源调查时,意外地发现当地民众通过从一个编制竹筒里拿出来的土布上的图案来唱民歌,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国内外学者开始对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调查。坡芽歌书的创造原因纯粹是祖先为了帮助记忆坡芽山歌的歌词,他们用常见的竹签沾取仙人掌果实的汁液,以它作为原料,是因其色彩浓烈红艳,不易褪色。将每一首歌的主题浓缩为一个生动形象的符号,画在一张宽约一尺、长约两尺余的自制白色土布上。这些图案包括花、鸟、星、月、稻、衣等81个物象符号。被当地村民称其为“布瓦吩”[1],即“把花纹图案绘在土布上的山歌”,汉语意为“歌书”,是歌亦是书。“歌书”上的每一个图案代表一首固定的山歌,总共记录了81首壮族情歌。这81个符号中,记录了壮族儿女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甚至婚配的情感历程。它们之间的排列顺序是按照所唱民歌的内容进展而分布的。这样固定的套路使它们连接起来能够有成为一组完整的民歌组合,分散开来又能独立的代表一首情歌。人们只要看到符号,就能唱出其对应的山歌。专家把这块绘有图案的土布称为《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现在最原始的坡芽歌书已经被陈列在坡芽村的历史博物馆中,至于坡芽歌书从何而来,它的产生年代至今还难以判定,没有可靠的文献记载,也不能凭当地民众的传说来寻找证据,但目前可以了解到的是,画布经
历了5代人的传承,至少也在100年以上。[2]而专家更是推断,坡芽歌书在东汉时已经形成。这样的创作方式在人类文字创造史上是独特且罕见的。
(二)坡芽山歌的传承方式
从坡芽歌书队的舞蹈编排张小妹老师那里了解到,曾经坡芽山歌的对歌时间主要在夜间。一般从傍晚天快黑的时候开始,男女各占一个山头,成群结队,衣着壮族特色服饰。一般由男方开始起头,这边唱来那边对,一个晚上就是这么来回对唱,直到天亮太阳升起,大家散去。人们通过在不知对方容貌和外形的情况下通过对歌的方式来择偶,不仅能清楚认真地聆听到对方的歌喉,更是考验对方的智慧和演唱水平、体现了歌者的性格、价值观等,避免直来直去的尴尬,为恋爱增添了一种神秘感,反映了壮族男女爱情的纯洁、大胆勇敢的爱情追求。在这其中,花包起到尤为关键的作用,在对歌结束后,年轻姑娘会把绣有坡芽歌书符号的漂亮花包送给自己心仪的小伙,作为两个年轻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这个绣有坡芽歌书符号的花包正是在当今传承发展坡芽文化过程中一个非常有开发、审美价值的传承物品。
众所周知,壮族的山歌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深厚的歌唱传统和举世闻名的歌曲名目。目前发现的坡芽歌书只用于记录壮族爱情山歌,受众大多是居住在坡芽村的壮族青年男女,尤其以女性居多。他们学习坡芽歌书的方式基本是耳濡目染,代代相传。在调查走访中发现,村子里年龄在50岁以上的老人基本不识汉字,也很少讲汉话。坡芽歌书上的文化符号正是以坡芽村以及周边地区缺乏汉文化基础的壮族人民使用。村里的小孩子一般从三四岁就开始学习山歌,逐渐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统习俗。无论种田煮饭还是砍柴劳作,坡芽山歌就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粮,时时回荡在这片静美的世外山谷中。现在当地正在培养一群年龄平均六七岁的孩子组成一个小型坡芽山歌队,并配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坡芽歌书当今的传承人是坡芽村里的两姐妹,农凤妹和农丽英。其中农凤妹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标志着坡芽情歌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走上了更高的台阶。坡芽村地处深山,极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着壮族的文化传统。目前全村有20多人能认读《坡芽歌书》并演唱山歌。每逢村中婚丧嫁娶等习俗活动中,农凤妹和农丽英就担当领唱和司仪的角色。
二、坡芽歌书的发展与保护
(一)坡芽歌书的发展现状
据了解,在富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坡芽歌书》的翻译整理和保护工作,在坡芽村修建了传习馆。传习馆里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坡芽文化,包括壮家特色的竹编桌子、坡芽山歌各地演出的合照、坡芽歌书上图案的刺绣文化、坡芽山歌队的荣誉证书、奖杯等等。传习馆的建立,为民众了解坡芽文化、传承坡芽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2009年,“坡芽歌书”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坡芽歌书合唱团参加中央电视台《合唱先锋》年度总决赛并摘取比赛桂冠,意味着坡芽歌书合唱团拿到了中国最高级别的合唱奖项,这对推动坡
芽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016年6月8日,坡芽歌书合唱团在俄罗斯索契“第九届世界合唱团歌唱比赛”中获得冠军组无伴奏民谣组别金奖,坡芽情歌真正走出国门,在更高的平台上向世界各国展示了壮乡的风采。
坡芽歌书在中国甚至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与此同时,政府部门抓好时机,努力改善坡芽村的变化,从整体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将坡芽村打造成壮族坡芽文化生态村,建盖坡芽文化传习馆、培养壮族文化传承人、修建文化广场、雕刻坡芽文化石碑、重修进村的交通道路、加强文化宣传与品牌旅游相结合。并于每年的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和“珑端街”举行相关民族节庆活动,活动包括“坡芽山歌对唱”“抛花苞”“跳舞”等,为坡芽山歌文化的宣传再添色彩。坡芽村也因它独特深厚的壮族文化和美丽自然的村落风光荣获众多奖项,让人们在认识坡芽歌书的同时,看到了这背后孕育它多年的这座静谧的山村,为坡芽文化品牌建设蓬勃发展创造良好开端,促进民族文化的保存、传承和开发。
除了在民间开展相关壮族坡芽山歌文化活动以外,富宁县政府还经常组织县城区内各大事业单位、教育部门等组成队伍,在节假日举行“坡芽山歌”歌咏比赛。以老师带民众的方式,将“坡芽山歌”这一民族文化传播到富宁人民的日常生活,让人们感觉不再有距离感,懂得听,学会唱,认识和学习坡芽歌书。让坡芽文化变得喜闻乐见。
(二)关于“坡芽歌书”问卷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坡芽歌书的传承现状,本研究小组扩大调查范围,利用现代网络工具在微信和QQ等社交网络发起一份名为《关于富宁壮族坡芽山歌传承现状的调查与研究》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卷共有80人参与,其中壮族有46人,汉族有29人,其他民族有5人。通过本次问卷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居住在富宁县本地的人们无论民族、无论性别、无论年龄和文化程度,甚至无论他们是否是壮族,他们都知道“坡芽歌书”,可见“坡芽歌书”的在当地有一定的宣传力度。但在对坡芽歌书的了解程度进行详细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对“坡芽歌书”了解很少的就有41人,占到总数的51%。对“坡芽歌书”的关注度也是大多集中在“偶尔关注”。由此我们分析虽然当地有大部分的民众知道“坡芽歌书”,但还是没有引起公众对这一民族文化的深刻认识。除此之外,坡芽歌书是用壮族演唱,所以这对于当今逐渐被汉化的当代城市居民来说是难以消化的。调查显示,80人中有20%的群众不会说也听不懂壮语;有63%的群众不会说,能听懂一点;只有17%的群众表示会说壮语,并且很熟练。生活中我们想要认识并学会一种语言,我们得了解它的含义等等。而坡芽歌书是用壮族演唱的古代传统基调的山歌,无论从演唱歌词、曲调还是方式上来说在当下这个社会都是一个挑战。因此在逐渐被现代文明和汉化所影响的情况下,依靠普通百姓来发展、宣传和传承“坡芽歌书”是不利的。
通过调查还得到,大多数群众是通过网络、电视播放还有本地的民族文化节日现场听到过“坡芽歌书”。因此可以看出“坡芽歌书”的发展范围比较狭窄,受众群体范围也不够大,当地群众如果想了解或聆听“坡芽歌书”会有时间限制,只能通过手机或网络视频观看或在固定的民族节日现场聆听,小组一致认为这是发展传承坡芽歌书道路中的一个缺口。调查的另一份数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