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祛风胜湿论防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祛风胜湿论防风

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 的干燥根。又名:风肉、北风、旁风、黑风、山防风、山芹菜、东防风、白毛草、关防风、软防风、青防风、笔防风、黄防风、小蒿子防风。原植物防风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内蒙古、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湖南,主产于东北三省。

本品药材性状: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下部渐细,有的略弯曲,长15~30cm,直径0.5~2cm。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纵皱纹,多数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点状突起的细根痕。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俗称“旗杆顶”或“蚯蚓头”,有的环纹上残存棕褐色毛状叶基,顶端有茎的残痕。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棕黄色至棕色,有裂隙,俗称“菊花心”,木部黄色,形成层为棕色环。气特异,味微甘。

地上部分较嫩(未抽苔)时采收,根之木心较软,俗称“软防风”;如地上部分生长较老(已抽苔),根之木心变硬,俗称“硬防风”,习惯多不采用。

在商品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所产的称“关防风”或“东防风”,品质最佳;内蒙古(西部)、河北(承德、张

家口)所产的“口防风”和山西所产的“西防风”,品质次于关防风;河北(保定、唐山)及山东所产的称“山防风”,又称“黄防风”、“青防风”,品质亦较次。

本品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功能: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中医临床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解热,降温,镇痛,抗菌,抗炎,镇静,抗过敏,抗惊厥,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抗凝血,抗肿瘤作用。

其它药用部位:(1)防风叶:主中风热汗出;(2)防风花: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经脉虚羸,骨节间疼痛。

防风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谓“味甘。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久服轻身。一名铜芸。”《本草图经》曰:“防风,生沙苑川泽及邯郸、上蔡,今京东、淮、浙江郡皆有之。根土黄色,与蜀葵根相类,茎、叶俱青绿色,茎深而叶淡,似青蒿而短小。初时嫩紫,作菜茹,极爽口。五月开细白花,中心攒聚作大房,似莳萝花。实似胡荽而大。二月、十月采根,暴干。关中生者,三月、六月采,然轻虚不及齐州者良。又有石防风,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黄,叶青花白,五月开花,六月采根,暴干。亦疗头风眩痛。又宋、亳间及江东出一

种防风,其苗初春便生,嫩时红紫色,彼人以作菜茹,味甚佳,然云动风气。《本经》云:叶主中风热汗出,与此相反,恐别是一种耳。”李时珍解释其名由来“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

据王建华等本草考证,综合各家本草所载古代防风的产地,包括陕西、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以及湖北北部。但据调查,现今防风的产地则是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等省区,其中黑龙江产量最大,一般认为品质最佳;此外,山西、河北、宁夏、陕西等省区亦产。由此可见,古今防风的产区有很大变化,这个变化主要是防风的产地由南向北移,由关内移到了关外的东北内蒙古地区。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原来的产地经过历代采挖,产量减少甚至资源灭绝。二是满清入关后,关外与关内的交通和贸易逐步发展,东北和内蒙的药材得以源源运入。

关于古代所用防风的原植物种类,根据历代本草的记载和附图看,除正品防风S. divaricata 外,还包括其它伞形科植物,例如现今陕西渭南所产的华山前胡Peucedanum ledebourielloides 与江苏北部连云港以往曾使用的泰山前胡P. wawrii,可能是《证类本草》的同州防风与齐州防风。至于本草在防风条下所载的石防风,则除其它植物外,可能包括珊瑚

菜Glehnia littoralis,此种植物的根现今称为北沙参入药,而在朝鲜与日本则当防风使用。

谢宗万先生认为,参考《证类本草》齐州防风图和《本草纲目》(江西版)之防风图与今之防风S. divaricata 甚为符合。此种防风,山东及华北、东北地区皆产,现时全国各地普遍以此为主要商品。且认为东北产的关防风质量最佳,故此种防风,可认为传统药用的防风,是防风的正品。《证类本草》又有“解州防风”图,与此类似,解州在今山西省境,山西防风亦为此种。另“同州防风”图,叶分裂极细与正品不同,《唐本草》谓同州(今陕西境)南亦出防风,轻虚,不如东道者,是说明西北地区当时已有防风的混乱品种存在,其质量不如正品为佳。贾祖璋《中国植物图鉴》认为《本草图经》之石防风,系指石防风Peucedanum terebinthaceum 而言。由此可见,石防风自宋代即有应用,也已经有了相当久远的历史,但当时是作另一种药用,在药名上与防风有区别,并不混淆。

云南习用品竹叶防风始载于《滇南本草》,原植物为伞形科竹叶西风芹Seseli mairei,“味辛,性温。以本体能泻脾,以性味能治风”,“疗一切风寒湿痹,筋络疼痛”。《滇南本草》还收载另外两种防风,即杏叶防风与绣球防风,其原植物分别为伞形科杏叶防风Pimpinella candolleana 和唇形科绣球防风Leucas caliata。杏

叶防风“味辛,性大温。温中散寒气,治九种胃气疼,胸腹中寒胀气疼,寒疝偏坠。截寒热往来痰疟”。绣球风“味苦辛,性微温。入肝经,破肝家滞结郁气”,“治小儿雀盲眼,白翳青盲,杀肝虫”,并可治“杨梅结毒,痈疽发背,无名肿毒”。由此可见,杏叶防风与绣球防风功效与正品防风不同,不可混淆。

据宋平顺等报道,调查发现甘肃各地以“防风”为名或入药的共有3科14种植物。目前商品中主流品种为葛缕子及防风(正品),产量大,使用范围广。除个别外,甘肃各地对当地使用的防风都声称有较长的药用历史。受药源、产地、临床应用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这些品种后来朝着不同的方向分化,或者淘汰,或延续下来。这当中葛缕子资源丰富,多数地区有药用历史,在省内应用中占主导地位,形成事实上的地区习惯用药。目前《甘肃中药材质量标准》(试行)中以小防风收载,但对其质量及临床方面未见研究报道。

防风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和香豆素类。挥发油有数十种成分,主要有辛醛、β-没药烯、己醛、壬醛、7-辛烯-4-醇、花侧柏烯、β-桉叶醇等;香豆素类有补骨脂素、香柑内酯、欧芹属素乙、珊瑚菜素等。此外,尚含色原酮类、酚类、苷类、聚乙炔类、多糖类物质以及β-谷甾醇及其苷、胡萝卜苷、甘露醇、香草酸、防风酸性多糖A,C、蔗糖、10余种脂肪酸甲酯等。周漩等报道,防风超临界萃取物主要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