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两首《望岳》《春望》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两首《望岳》《春望》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

(一)课程背景

《望岳》《春望》位于八上第五单元——古诗文单元,是“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两首。

八年级的诗文学习既要完成诵读、疏通文意的初步任务,更要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需求,做到披诗文入情,注重赏析,读出志趣,品出味道。

1、外在形式上:

1)文体风格

《望岳》为古体诗,问句开头,主体描景,结尾直抒胸臆,喷薄而出,颇具雄豪诗风,为盛唐之音;

《春望》为五律,讲求对仗平仄,景情交融,字字珠玑,字字泣血,句句含情,情感含蓄深沉,颇具沉郁诗风,见中唐之貌。

2)所选景物典型。

《望岳》中泰山参天耸立、巍峨雄伟、气势磅礴,与杜甫青年志向心境相契合;

《春望》中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一片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的景象,与中年杜甫内心的深沉悲痛相契合。

3)锤炼词语“语不惊人死不休”。

《望岳》:“钟”:为“集中”“钟情”之意,把大自然写得有情,对泰山情有独钟的偏爱。

“割”:化静态为动态,化被动为主动,泰山能左右日光,改变天地。

《望春》:一个“破”字,让人触目惊心;

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一个“在”字,意为山河不变,江山易主,好似《虞美人》中所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长安城早已“物是人非”。表面字字无情,实则字字泣血。

一个“溅”字,不能替换为“流”“落”字。“溅”意为“迸溅”,意味着悲痛到了极点。

一个“惊”字,让人触目惊心。

4)景情关系。

《望岳》为诗人即景抒怀之作,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春望》为诗人触景伤怀之作,移情于物,物我一体。

2、内涵方面:

题眼“望”字统摄全诗。“望”字内涵丰富,有“眼望”“心望”“守望”之递进关系。《望岳》《春望》“望”到的景不同,抒发的情不同,甚至创作风格都有很大变化,需要对比品析。但变化之中始终不变的是杜甫对国家的守望之情。此外,深入赏析《春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后世称杜甫为“诗圣”的原因。

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明青年时代的杜甫胸怀高远,壮志凌云,有一股年轻人的冲劲,颇具理想主义色彩。然而当梦想照进现实,中年杜甫所经历的一切残酷地摧毁了那些梦想,凌云之志不得实现。然而虽然杜甫的仕途之志没有实现,但他用他那句句含情、字字泣血的诗篇,用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守望”,为后世留下了最宝贵的文学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杜甫也永远地屹立在了文学史的巅峰之上,真正实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

(三)学情调查分析

1、请写出你对杜甫的了解。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后世称杜甫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对杜甫的认识更多停留在文学常识的层面,而没有深入地了解杜甫其诗、理解杜甫其人。

【备课思考】

学生只“知其然”,教师应紧扣诗歌内容教学,令生“知其所以然”。

2、请写出你尚不能掌握的字词。

《望岳》:岱宗,夫,生曾云,决眦,会当,凌绝顶。

《春望》:感时,花溅泪,鸟惊心,烽火连三月,搔,胜簪。

3、请写出这两首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说明原因。

80%喜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喜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0%喜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8%喜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喜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6%喜欢“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调查结果分析】

从数据上看,《望岳》似乎更受欢迎。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喜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并能说出喜欢的具体理由;而对于写景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四句,却不能说出喜欢的具体明确理由。

【备课思考】

学生赏景“无处下手”,教师教生“有法可依”。

4、试着推测编者将这两首诗以这样的顺序编在同一课中的意图。

50%能说出较合理的理由。

其中20%能结合背景和诗人经历来说明。

【调查结果分析】

大部分同学“知人论世”的意识较弱,学生多只“读诗”。

【备课思考】

教师带生关注“知人论世”,建立正确科学的鉴赏诗歌思维方式。

5、请写出你需要老师帮助和提供的是什么。

背景资料。

更深入理解古诗文的意思。

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作者的思想情感。

杜甫人生的变化和唐朝的情况。

杜甫为什么会忧国忧民,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情感?

【调查结果分析】

反映出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备课思考】

教师力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力求平衡“知识方法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二、指导思想——课标精神

(一)语文学科特点

工具性(语言文字)与人文性(文学文化)的统一。

语文学科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训练和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人生态度和思想修养,注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二)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1、知识与能力:鉴赏方法、思维方式。

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诗歌鉴赏思维方式。

2、过程与方法:题眼整合、层层递进。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重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文本深入解读和学情调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注重文化熏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守望国家、仰望诗圣。

高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小结: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积极三观。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会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景情分析法,炼字法,拓展延伸法等。

2.建立鉴赏诗歌的正确思维方式——“读诗—知世—论人”。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知法,诵读体悟法。

2.用诗歌赏析法“读诗”,用背景介绍法“知世”,用对比阅读法“论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比品析,理解杜甫对国家始终不变的守望,激发学生对诗圣杜甫的仰望之情。

四、教学过程(详见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