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谈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
摘要: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不足,已影响到我国创新教育的开展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由背景性要素和技能操作性要素构成。背景性要素指那些与开展创新教育有关的教师个体的特征或素养;技能操作性要素则是教师对实施创新教育所需具备的各种教育方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当前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培养
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已经形成的共识。但是,对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其自身所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目前的研究却甚为缺乏。鉴于此,本文试就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目前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缺憾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教师历来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创造学课程或组织有关的课外活动。在这些国家,创新教育之所以能渗透乃至贯穿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是与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创新教育能力分不开的。
在我国,我们的祖先曾创造过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取得过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但近代以来,由于封建、落后的教育方式和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国民创新意识日趋淡薄,创新精神受到束缚,创新能力受到影响,导致了中华民族科技文化的落伍。追根溯源,近代中国教育功能的异化,教师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的偏失,对中国近现代落伍负有一定的历史责任。尤其值得警醒的是,时至今日,尽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教师因受自身创新教育能力与素养所限,仍难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缺乏,是无法培养和造就我国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创造型人才的,这确是当今我国教育中值得我们重视的一大缺憾。
二、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构成
深入分析和探讨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构成,对培养和发展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全面、系统而科学地揭示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构成要素实属不易。笔者就此试作如下尝试性探讨,欢迎教育界同人指教与匡正。
如下面的教师创新教育能力构成要素结构图(见下图)所列,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由背景性要素和技能性要素所组成。背景性要素是内隐的,主要指那些与开展
创新教育有关的教师个体的特征或素养,一般不具操作性;而技能性要素则是外显的,是教师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或教学方式、方法,通常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特征。当然,背景性要素与技能性要素本质上是相互关联的,二者共同形成并表现为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
1.背景性要素
创新教育精神、创新教育知识、创新心理特征及其他一些重要的相关素养是形成和发展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师自主而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其中,“创新教育知识”指的是教师应具备的对创新教育的理论及技巧方面的知识及涵养,这是目前不少教师在其知识结构中所缺乏的。“相关重要素养”中,笔者择其要者列举了“人文与艺术素养”和“科研与教研素养”这两大部分。就前者来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身具有鲜明的人文社会性特点,无论是教师的创新教育活动还是学生未来的创新过程及行为,都必然会涉及主体的道德文化、价值伦理等诸多人文因素。因此,创新教育中教师没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养积淀,就不能对学生施以正确而有效的人文教育关怀。而广义的艺术素养对教师审美能力的提高、想象力的形成、创新激情的产生和灵感的闪现等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对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也是不可缺少的。至于教师的科研与教研素养,一方面能体现教师自身创新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也能促使教师在科研与教研活动中亲身实践,增加对创新的感性认识,积累创新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能帮助教师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走“科研兴教”之路,由“拷贝型”教师转为“创造型”教师,使教学和教研相得益彰。
2.技能性要素
技能性要素实际上就是外显的创新教育能力要素,大体可分成“创新教育方法运用能力”和“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能力”两大类。
(1)创新教育方法运用能力。教师需具有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的能力,应以真诚、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起开放、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以有助于学生求新求异的批判精神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激励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是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创造性、新颖性的重要保证。而“学生学法的指导能力”则是教师改变传统的知识继承型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信息的获取技能,以适应未来知识更新需要的一项重要能力。教师的“操作性动手能力”一方面能使教师在实验设计、教具及课件制作等工作中满足创新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学生创新操作能力的示范和培养。“创造技法”是创造过程中所需的一些具体技巧、规则、途径或方法,是创新活动中应用性极强的领域,教师不仅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也应具有相应的传授能力。“合于创新教育的评价能力”包括学生的思维特点与方式、学习方法与学业成就等方面,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2)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能力。对教师该方面能力的研究目前较为活跃,在此只作简要的概括性说明。关于对教育对象的研究,虽然人们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
但实际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往往是不足的,这对创造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合理性及实效性均会造成影响。教师应科学、深入地了解教育对象,增强对学生个性、潜能等方面的研究。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充分地发挥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和“开发学生潜能的能力”。在教师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方面,“塑造学生人文精神的能力”目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创新作为一种社会性行为,其理念、行为和结果均要接受社会评价。
三、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
1.消除发展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客观障碍
要消除残存于教育领域的阻碍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发展的陈旧观念障碍、学校管理者的认识障碍以及客观环境的导向障碍等。要从教育管理、校园氛围、人际认同等方面,给教师创新教育活动以实践和尝试的机会与空间,使教师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创新教育能力。
2.调动教师增强创新教育能力的内驱力
通过教育管理与评价等手段,培养教师的创新教育意识,激发教师的创新教育精神,努力形成一种推崇创新教育、追求创新教育的氛围和共识,促使教师产生实践创新教育的内驱力,从而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探索创新教育的方法,提高创新教育能力。
3.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我国师范教育受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一直缺乏对师范学生进行有关创新理论的教学和实施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这一方面使学生对创新理论、创新规律、创造性思维及训练、创造力的开发、创新教育实施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同时也缺乏在教育工作中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所以,通过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加强对师范生实施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已是当务之急,必须提上师范教育的重要议事日程。
参考文献:
[1]彭坤明.创新与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丁钢.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