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碳排放研究综述_谢守红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引言概述:碳排放是指由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的过程。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碳排放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本文将从国内外的角度探讨碳排放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对环境温和候变化的影响。
一、国内碳排放发展现状:1.1 工业部门碳排放:中国工业部门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部门的碳排放量不断增加。
其中,能源消耗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特殊是煤炭的使用。
此外,钢铁、水泥等行业也是碳排放的重要部门。
1.2 交通运输碳排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汽车普及率的提高,交通运输成为中国碳排放的重要来源。
汽车尾气排放和航空业的发展,导致交通运输碳排放量不断增加。
因此,控制交通运输碳排放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举措。
1.3 农业碳排放:农业是中国的重要经济部门,但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农业生产中的化肥使用、农田灌溉和农业废弃物处理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因此,农业碳排放的减少对于降低碳排放总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外碳排放发展现状:2.1 发达国家碳排放: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其工业化进程较早和能源消耗较大。
美国、欧洲国家等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
近年来,这些国家开始采取减排措施,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以减少碳排放。
2.2 发展中国家碳排放: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
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加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印度、巴西等国家的碳排放量逐年增加,成为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
2.3 国际减排合作:全球碳排放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
各国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机制,共同制定减排目标和政策,加强技术合作和资金支持,推动全球碳排放的减少。
国际减排合作是解决碳排放问题的关键。
三、碳排放对环境温和候变化的影响:3.1 空气污染:碳排放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进而加剧空气污染问题。
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气候变化问题及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900字】
气候变化问题及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内研究气候变化及应对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重大问题,碳排放权交易作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经济手段成为研究的热点。
目前我国关于碳排放交易的研究成果丰硕,但以经济学、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产业政策等部门的成果居多,从法律角度对制度进行系统深入探究的主要集中在国内法,一般是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例如气候正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碳货币、碳关税、碳金融等问题,从国际法角度对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较少。
陈科峰和陈自兰结合中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实践情况,对中国可以实施该项目的行业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并且通过分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项目的审批情况以及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的审批程序和标准,指导我国企业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但没有深入挖掘该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毕旗凯立足于西方经济学的视角评析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以及为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可以提供的有益借鉴。
2韩良探讨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法律制度,侧重研究碳货币、碳基金及交易市场的法律问题。
3王遥立足于全球碳市场的气候变化背景,对中国的碳市场定位与发展困境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为促进中国碳交易发展的碳金融制度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4李静云综合分析了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谈判主体间的关系及各自的立场,探索了建立一个体现气候正义的的国际法律新秩序的理想模式。
5彭江波以节能减排过程中市场化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有效作用为背景,围绕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市场化运作的价格形成机制,结合政府对市场的指导作用,深入剖析了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机制的制度基础,但不足之处是未能指出该价格形成机制在现行的CDM机制的碳价格形成方面如何结合。
1陈科峰、陈自兰:《清洁发展机制及其在我国的实施》,载《化工生产与技术》2007年第3期,第60-64页。
2毕旗凯:《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与中国碳排放市场的建立》,2009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一、引言碳排放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的过程。
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碳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造成为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层面,对碳排放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二、国内碳排放发展现状1. 碳排放总量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在过去几十年里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特别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碳排放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
2.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碳排放,特别是能源密集型行业如钢铁、煤炭和化工等。
这些行业的碳排放占领了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很大比例。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政府的环保政策的推动,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低碳产业和清洁能源的比重逐渐增加,对碳排放的影响也在减小。
3. 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排放的碳排放量。
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在过去几年里有所下降,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环保政策和能源效率的提高。
然而,中国的碳排放强度仍然较高,需要进一步努力降低。
三、国际碳排放发展现状1. 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发达国家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美国、欧盟国家和日本等国家的碳排放总量较高,特别是由于其工业化进程早于其他国家,碳排放问题更为突出。
然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2. 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总量也在不断增加,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
一些新兴经济体如印度和巴西等国家的碳排放量正在迅速增加。
然而,这些国家也在加大对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的投资,努力降低碳排放。
3. 国际合作与减排承诺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国纷纷签署了减排协议,如《巴黎协定》。
根据协定,各国承诺采取行动减少碳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然而,国际合作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包括技术转让、资金支持和政策协调等问题。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一、引言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碳排放作为主要的气候变化驱动因素,其发展现状及趋势更是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对碳排放发展现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未来的碳排放控制提供参考。
二、国内碳排放现状排放总量:近年来,我国碳排放总量持续增长,已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排放来源:我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生产和消费,尤其是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消费。
排放结构:我国碳排放结构中,工业排放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能源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排放结构正在逐步改善。
排放效率: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较高,反映出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
政策措施: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碳排放,包括实施碳市场交易、提高能源效率等。
三、国际碳排放现状排放格局:全球碳排放量排名前几位的国家主要包括中国、美国、欧盟等。
国际合作: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如共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清洁能源等。
减排目标:各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如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等。
技术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碳捕获和储存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减排提供了有力支持。
政策措施:各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来控制碳排放,如实施碳税、提高能源效率标准等。
四、未来展望政策导向:随着全球气候治理的不断深入,各国政府将更加重视碳排放控制,制定更加严格的减排政策。
技术进步:碳捕获和储存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实现减排目标提供技术支持。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将逐步减少,低碳、环保的产业将得到更大发展。
公众意识提高: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公众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将更加深入,形成全社会的低碳生活氛围。
国际合作加强: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大背景下,各国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综上所述,我国在控制碳排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引言概述:碳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碳排放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分别介绍碳排放的发展现状。
一、国内碳排放发展现状:1.1 工业部门碳排放:- 钢铁、石化、建材等传统工业部门是国内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这些行业的碳排放量逐年增加。
- 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行,一些企业开始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减少碳排放。
但由于技术和成本等因素的限制,清洁能源在国内工业部门中的应用还有待提高。
1.2 能源消费碳排放:- 煤炭是国内主要的能源来源,燃烧煤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因此,能源消费是国内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 近年来,国内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开辟和利用力度,如风能、太阳能等。
这些新能源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
1.3 交通运输碳排放:-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运输成为国内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份。
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主要原因之一。
- 国内政府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减少尾气排放。
然而,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的普及程度仍有限,碳排放问题仍然存在。
二、国外碳排放发展现状:2.1 发达国家碳排放:- 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较高,主要原因是工业化进程的早期启动。
这些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依赖传统能源发展经济,导致碳排放量大幅增加。
-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发达国家开始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利用,以减少碳排放。
同时,一些国家还制定了严格的减排目标。
2.2 发展中国家碳排放:- 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主要原因是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碳排放增加的挑战。
- 国际社会鼓励发展中国家采取更加环保的发展模式,以减少碳排放。
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利用。
2.3 跨国公司碳排放:-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其碳排放量也相当可观。
这些公司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大量碳排放。
- 部份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关注碳排放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减排措施。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碳排放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层的过程,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碳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对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分别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探讨碳排放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国内碳排放发展现状1. 碳排放总量: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我国碳排放总量逐年增加。
以2022年为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10.06亿吨,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7%摆布,位居世界第一。
2. 行业排放情况:能源行业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中煤炭消费是最大的碳排放源。
此外,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也是重要的碳排放行业。
3. 城市排放情况:大城市的碳排放量较高,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这些城市的工业发展和交通运输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
4. 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产生的碳排放量。
我国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这得益于能源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
5. 碳市场建设:为了控制碳排放,我国逐步建立了碳市场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在七个省份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并计划逐步推广到全国范围。
二、国际碳排放发展现状1. 碳排放总量:发达国家是全球主要的碳排放国家,其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的碳排放总量较高。
然而,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也在不断增加。
2. 减排承诺: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各国签署了《巴黎协定》,承诺在2030年之前减少碳排放。
但是,一些国家的减排承诺还未能兑现。
3. 碳交易市场: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碳交易市场,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来实现减排目标。
欧盟的碳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之一。
4. 跨国合作:各国之间在碳排放减少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合作。
例如,中国和美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开展了多项合作项目。
三、未来发展趋势1. 加强政策措施:各国将继续加强碳排放管理,制定更为严格的减排政策和措施。
例如,提高能源效率、推广清洁能源、加强碳排放监管等。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一、引言碳排放是指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的推进,碳排放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份。
本文将对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二、国内碳排放发展现状1. 碳排放总量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我国碳排放总量在过去几十年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特殊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碳排放总量呈现出指数级增长的态势。
2. 碳排放结构我国碳排放结构主要由能源消费、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农业活动等方面组成。
其中,能源消费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占比超过70%。
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也是重要的碳排放领域。
3. 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GDP所排放的碳排放量。
我国碳排放强度在过去几年间有所下降,这主要得益于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以及技术进步的推动。
4. 碳市场建设我国积极推进碳市场建设,目前已建立了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碳市场的建设有助于推动企业减排,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国际碳排放发展现状1. 碳排放总量全球碳排放总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
其中,中国、美国、欧盟、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是全球碳排放总量最高的国家。
2. 碳排放结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结构存在差异。
发达国家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费,而新兴经济体的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消费和交通运输。
3. 碳排放强度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强度相对较低,这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
而新兴经济体的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减排措施的推进。
4. 国际合作与减排承诺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
例如,巴黎协定的签署和实施,各国纷纷提出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以推动全球减排行动。
四、结论与展望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和差异。
全球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加大。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减排力度,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_谢守红
第30卷第5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30No.5 2016年5月Journal of Arid Land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y.2016文章编号:1003-7578(2016)05-013-06doi:10.13448/j.cnki.jalre.2016.140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谢守红,蔡海亚,夏刚祥(江南大学商学院,无锡214122)提要:采用IPCC关于碳排放的计算方法,测算了1980-2012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并运用脱钩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了碳排放量与交通运输业增加值的关系。
结果显示:近30年来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9.05%;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和产业增长呈增长联接状态,但脱钩指数呈增大趋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倒"U"型曲线。
接着,采用回归模型分析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产业增长是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产业比重和从业人口增长对碳排放具有促进作用,能源效率是碳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
最后,提出了交通运输业减少碳排放的建议,即促进交通运输业低碳技术开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适当控制交通建设投资规模,大力倡导低碳交通方式等。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碳排放;脱钩指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中图分类号:F50文献标识码:A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迅速增加,导致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呈高速增长趋势。
1980-2012年,中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年均增长率为10.71%,高于全社会能源消耗年增长率,是能源消耗增速最快的行业之一[1]。
因此,在全球推行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交通运输业是中国碳减排的重点领域,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模式亟需改变。
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方面,脱钩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常用的分析工具。
URobert 等分析了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2]。
江苏省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
江苏省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作者:章敏来源:《商业经济》2017年第10期[摘要] 为研究江苏省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收集计算1995-2015年江苏省碳排放量、人均GDP、碳排放强度和产业结构指数,改进模型进行分析。
实证研究表明:江苏省碳排放量、人均GDP、碳排放强度和产业结构指数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变量之间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且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能显著减少江苏省的碳排放。
因此,江苏省应不断推进能源利用的技术进步与革新,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以减少碳排放。
[关键词] 碳排放;经济发展;改进的模型[中图分类号] F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10-0052-04一、引言全球碳排放带来的气候变化风险已被视为与国家安全和公共健康同等重要的重大风险。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展迅速,在能源消费方面主要得益于石化能源。
然而人类对石化能源的消费带来碳排放的增长,使地球逐渐变暖,根据主流气候科学家的观点,限制碳排放量几乎是阻止气候变化的唯一途径。
由于依赖火力发电导致大气污染愈发严重,要求中国向清洁能源转移,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声音越来越强。
据挪威奥斯陆国际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CICERO)推算,2016年中国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达到1464亿吨,超过美国的1462亿吨,跃居首位。
受中国快速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化影响,自2006年起,从单年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看中国已经位居世界首位,且排放量已占到全球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一。
如何减少碳排放量,也成为江苏省目前最重要的环保话题之一。
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四大“污染带”之一是长三角地区,其中的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前列的省份,其环境空气质量也一直是民众与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
2001-2015年江苏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一直保持10%-11%,位居全国第二;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由2007年56.6%逐年下降至2015年45.7%,仍排在全国前列。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引言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碳排放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国内外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来减少碳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挑战。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即政策法规、能源结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方式,详细阐述国内外碳排放的发展现状。
一、政策法规:1.1 国内政策法规:中国政府积极推行碳排放减少政策,包括设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实施碳税、推广清洁能源等。
2022年,中国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并于2022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
1.2 国外政策法规:欧盟是全球最早实施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地区之一。
欧盟于2005年开始实施碳排放交易体系,并逐步扩大范围和提高碳排放配额的限制。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以减少碳排放。
二、能源结构:2.1 国内能源结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能源结构对碳排放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特殊是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等。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控制,减少了碳排放。
2.2 国外能源结构:欧洲国家在能源结构上相对多样化,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和核能等。
北欧国家特别依赖水能和风能,减少了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
美国和加拿大则在天然气和核能方面有较大发展。
三、工业生产:3.1 国内工业生产: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创造业国家,工业生产对碳排放有较大影响。
中国政府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废气的排放。
同时,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的整治和淘汰,进一步减少了碳排放。
3.2 国外工业生产:欧洲国家对工业生产的碳排放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措施,减少了工业废气的排放。
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也在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碳排放。
四、交通运输:4.1 国内交通运输: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运输对碳排放的贡献逐渐增加。
中国政府鼓励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燃油车的使用。
同时,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降低碳排放。
江苏碳排放的演进特征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 � � � � � R a E C aa Ja Ca � � � � � E a I R a E GXIE S h o uh ong , D IN G Hu i
(S ch o o lo f Bu si ne ss,Ji a ng na n U ni ve rsi t y , W u x iJi a ng su 21 4 1 22 ,Ch i na ) A a : Th i sp a pe r e st i ma t e s ca rbo ne m i ssi o ns o f Ji a ngsu pro vi nce fro m 1 99 5 t o200 9 . Th e re su l t s sh o w t h a ti n ne a rl y 15 y e a rs Ji a ng su s ca rbo ne mi ssi o ns i s g ro wi ng ra pi dl y , bu t ca rbo ne mi ssi o ns i nt e nsi t y i s co nt i nu o u sl y d ro pp i ng ; ca rbo ne mi ssi o ns o ft h e se co nd i nd u st ry a cco u nt s fo r mo re t h a n 80 % , fa r bi g ge r t h a nt h e fi rsta nd t h i rd i nd u st ry ,bu tca rbo ne mi ssi o ns o f t h et h i rd i nd u st ry g ro w s fa st e st ; t h e cu rve o f ca rbo ne mi ssi o ns - GD P i s st i l l sh a rpl y up a nd o nt h el e ft si d eo f i nve rt e d U cu rve . Th e n, se l e ct i ng si x e co no mi ci nd i ca t o rs, u si ng p ri nci p a l co mp o ne nt re g re ssi o nme t h o d ,t h ea ut h o rs a na l y z et h e re l a t i o nsh i pbe t we e n ca rbo ne mi ssi o ns a nd e co no m i c g ro wt hi n � Ji a ngsu p ro vi nce .I t sh o w st h a t t h e si x i nd e xe sp l a y po si t i ve fu nct i o no n Ji a ng su s ca rbo ne mi ssi o ns, a nd i t s i nfl ue nce d e g re e fro m bi g t o sm a l li s re sp e ct i ve l y : t o t a le xp o rt , t h ese co nd i nd u st ri a la dde d va l ue , t h et h i rd i nd u st ri a la dde d va l ue , fi xe d a sse t si nve st me nt , so ci a lt o t a l re t a i l sa l e so f co nsu m pt i o n go o d s,a nd t h e fi rsti nd u st ri a la dde d va l ue . Fi na l l y ,t h e co u nt e rme a su re so f re d u ci ng ca rbo ne mi ssi o ns o f Ji a ng su i s pu tfo rw a rd : o p t i mi z i ng i nd u st ri a l st ru ct u re , sp e e di ng u p t h el o w ca rbo nt e ch no l o gi ca li nno va t i o na nd a p p l i ca t i o n,re a so na bl y a rra ng i ng fi xe d a sse t si nve st me nt , o pt i m i z i ng t h e st ru ct u re o fe xp o rtco m mo di t i e s, a d vo ca t i ng l o w ca rbo n co nsu m pt i o n co nce p t . K : ca rbo ne mi ssi o ns; e co no mi c g ro wt h ; pri nci p a l co m p o ne nt re g re ssi o n
出口贸易碳排放问题的研究综述及展望
出口贸易碳排放问题的研究综述及展望【摘要】本文从出口贸易的角度,分析、评述了国内外研究碳排放问题的基本趋势,概括了国际国内学者对国际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主要涵盖了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关系、对外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问题、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驱动因素等。
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出口贸易,碳排放,隐含碳排放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直至2010年11月29日的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2等温室气体的控制减排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全球范围内已经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建立了国际排放贸易(IET)、联合履行(Jl)、清洁发展机制(CDM)三个市场机制基础上的国际碳交易市场,并发展起相应的碳金融市场。
标志着后京都时代的国际减排机制相关的架构的确立,对中国来说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是实现中国经济和贸易战略转型的最佳时期。
自从2001 年12 月11 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快速持续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截至2011年,中国货物贸易额上升到全球第二位,其中出口额已经跃居第1 位,进口额累计达7. 5 万亿美元;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595 亿美元,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也年均增长超过40%,2010 年以688 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不可避免地急剧上涨。
2002年,我国就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
一方面我国的能源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我国面临减排的国际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上述背景下,研究我国出口贸易与碳排放的关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样也具有实际意义。
中国实现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体现一个正在崛起的负责任大国对世界的承诺。
在负责任的同时,也要向世界表明中国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不仅是由于满足中国自身的需求而产生的,同时也是为满足国外消费者的需求而排放的,这就是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问题。
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_谢守红
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_谢守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及减少碳排放,中国政府开始重视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碳排放。
本文将对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首先,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两种方式:底层测算和顶层测算。
底层测算主要是通过调查和统计各种运输工具的能源消耗量和运输量来计算碳排放量。
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工作,但计算结果相对准确。
顶层测算是通过统计经济指标、人口数据以及运输业增长速度等来估算碳排放量。
这种方法不需要大量实际数据,但由于估算方法的抽象性,计算结果相对不准确。
因此,一般采用底层测算和顶层测算相结合的方式来得到比较准确的数据。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运输需求的增长: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进程,交通运输需求不断增加。
人们出行频率和距离的增加,会导致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的增加。
2.车辆类型:传统燃油车辆的碳排放量较高,而新能源车辆的碳排放量相对较低。
汽车的类型和比例对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有着重要的影响。
3.能源结构:交通运输业主要依赖石化燃料,而化石能源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进而增加碳排放量。
如果能够推广利用清洁能源,如天然气或电力,将会有效减少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
4.交通管理:优化交通管理,减少拥堵情况,可以降低汽车的行车阻力,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5.技术水平:提高交通运输设备的燃烧效率,控制排放物的处理,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为了降低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实施国家燃油效率标准、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对尾气排放的监管和控制、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等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还可以改善交通状况和人民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一、引言碳排放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释放到大气中,是全球变暖温和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各国都在努力控制和减少碳排放。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层面,详细阐述碳排放的发展现状。
二、国内碳排放发展现状1. 碳排放总量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
2022年,中国的碳排放总量达到10.06亿吨,占全球总量的28%摆布。
2. 碳排放结构中国的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消费和工业生产。
能源消费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
工业生产中的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也是重要的碳排放领域。
3. 碳排放控制政策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碳排放控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例如,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加强能源效率管理等。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预国际碳减排合作,推动全球碳减排目标的实现。
4. 碳排放减少成果中国的碳排放减少成果显著。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中国的碳强度(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了48.1%。
同时,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了显著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的装机容量位居全球前列。
三、国际碳排放发展现状1. 碳排放总量美国是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家,2022年的碳排放总量约为5.41亿吨,占全球总量的15%摆布。
欧盟、印度和俄罗斯也是重要的碳排放国家。
2. 碳排放结构不同国家的碳排放结构存在差异。
发达国家的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消费,而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则主要来自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费。
3. 碳排放减少政策各国纷纷制定碳排放减少政策。
例如,欧盟实施碳排放交易体系,美国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印度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等。
4. 碳排放减少成果国际社会在碳排放减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2022年全球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21%摆布。
四、对照分析1. 碳排放总量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而美国紧随其后。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引言概述: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国内外在碳排放控制和减少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一、碳排放现状1.1 国内碳排放现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之一,工业和能源消耗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加强环境监管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由于经济增长和人口增加,碳排放总量仍然较高。
1.2 国外碳排放现状发达国家在碳排放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例如,欧盟国家通过实施碳排放交易体系,有效地减少了碳排放。
美国在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发展。
然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仍面临着碳排放增加的挑战,特殊是在工业和交通领域。
1.3 国内外碳排放趋势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不断增加,国内外碳排放趋势也在发生变化。
在国内,政府加大了对碳排放的监管力度,鼓励企业采取低碳发展模式。
在国外,一些国家开始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碳排放问题。
然而,碳排放的减少仍面临着技术、经济和政策等多重挑战。
二、碳排放控制措施2.1 国内碳排放控制措施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控制碳排放。
例如,实施碳排放交易体系,推动清洁能源发展,鼓励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等。
此外,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也是控制碳排放的重要手段。
2.2 国外碳排放控制措施发达国家在碳排放控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欧盟国家通过碳排放交易体系实现了碳排放的减少。
美国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此外,一些国家还加强了对碳排放的监管和限制。
2.3 碳排放控制的挑战碳排放控制面临着技术、经济和政策等多重挑战。
技术上,需要进一步研发和推广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经济上,需要平衡碳排放控制成本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政策上,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碳排放问题。
三、碳排放减少效果3.1 国内碳排放减少效果中国政府的碳排放控制措施逐渐取得了成效。
国内外碳排放研究综述
国内外碳排放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在碳排放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主要成果,以期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介绍了碳排放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阐述了碳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随后,文章从国内外两个层面,对碳排放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包括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影响因素、减排政策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碳排放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完善政策体系等对策建议。
本文旨在为全球碳排放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国内碳排放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我国对于碳排放的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国内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从不同角度对碳排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为我国碳排放的减排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研究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例如,利用能源统计数据、环境监测数据等,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和预测。
一些研究还采用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提高了碳排放研究的精度和效率。
一是碳排放量的核算与评估。
国内学者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和评估,为我国碳排放的总量控制和减排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还针对碳排放量的核算方法和评估标准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改进建议。
二是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与影响机制。
国内研究认为,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人口增长等因素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
在此基础上,一些研究还深入探讨了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关系,为制定碳排放减排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是碳排放减排政策与措施。
国内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碳排放减排政策和措施。
例如,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等。
同时,还注重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国内外碳排放研究综述_谢守红
第37卷第4期2014年7月Vol.37No.4July 2014国内外碳排放研究综述谢守红,王利霞,邵珠龙(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从碳排放的测算和分解方法、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行业碳排放和碳减排对策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
目前,国内外碳排放的测算和分解方法呈多样化发展,由于测算方法的不同、碳排放系数的标准不统一,使得碳排放测算结果不一致,影响了其实用价值。
关于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人口因素、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效率、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等。
在分行业的碳排放研究方面,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业行业,然后扩展到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居民消费等领域。
关于碳减排的对策,主要包括制定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开发低碳技术、为低碳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等方面。
关键词:碳排放;低碳经济;综述中图分类号:X1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060(2014)04-0720-11(720~730)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CO 2等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将产生一系列的气候变化和气候异常问题,在全球范围产生显著而深刻的影响[1]。
气候变暖给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等造成了巨大压力,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此后低碳经济被赋予了不同含义,但其主旨都是指基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生态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这种以高投入、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之一,如何控制碳排放增速和降低碳排放强度已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自从低碳经济概念提出以后,国内外学术界纷纷开展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其中关于碳排放的研究成为焦点,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碳排放的测算和分解方法、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行业的碳排放研究和碳减排策略研究等。
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谢守红;徐西原;魏自花
【期刊名称】《资源开发与市场》
【年(卷),期】2013(29)1
【摘要】计算了1985-2010年中国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近25年来中国碳排放量快速增长,期间又可分为两个明显的阶段:1985-2002年的缓慢增长阶段和2002-2010年的快速增长阶段.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中国经济总量和碳排放量的长短期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总量和碳排放量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经济增长在短期和长期对碳排放具有正向调节效应,短期正向冲击效应有增加趋势,长期冲击效应出现减弱趋势,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对策建议.
【总页数】5页(P28-31,40)
【作者】谢守红;徐西原;魏自花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2;X823
【相关文献】
1.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J], 李明贤;刘娟
2.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J], 胡宗义;刘亦文;唐李伟
3.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EKC模型 [J], 赵华清[1];邵俊岗[2]
4.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EKC模型 [J], 赵华清;邵俊岗
5.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于福建省的经验数据 [J], 赵昕东;沈承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4期2014年7月Vol.37No.4July 2014国内外碳排放研究综述谢守红,王利霞,邵珠龙(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从碳排放的测算和分解方法、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行业碳排放和碳减排对策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
目前,国内外碳排放的测算和分解方法呈多样化发展,由于测算方法的不同、碳排放系数的标准不统一,使得碳排放测算结果不一致,影响了其实用价值。
关于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人口因素、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效率、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等。
在分行业的碳排放研究方面,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业行业,然后扩展到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居民消费等领域。
关于碳减排的对策,主要包括制定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开发低碳技术、为低碳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等方面。
关键词:碳排放;低碳经济;综述中图分类号:X1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060(2014)04-0720-11(720~730)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CO 2等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将产生一系列的气候变化和气候异常问题,在全球范围产生显著而深刻的影响[1]。
气候变暖给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等造成了巨大压力,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此后低碳经济被赋予了不同含义,但其主旨都是指基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生态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这种以高投入、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之一,如何控制碳排放增速和降低碳排放强度已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自从低碳经济概念提出以后,国内外学术界纷纷开展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其中关于碳排放的研究成为焦点,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碳排放的测算和分解方法、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行业的碳排放研究和碳减排策略研究等。
1碳排放测算和分解方法研究1.1碳排放测算方法目前,世界能源需求的80%~85%来源于化石燃料,80%~90%的碳排放来源于化石燃料能源消耗[2]。
因此,化石燃料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是碳排放研究的重点,而化石燃料能源类别的划分和碳排放系数的确定又是碳排放研究的基础工作。
在能源类别的划分方面,有两种方法:一是划分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3大类;另一种是划分为原煤、洗精煤、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其他石油制品、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细类。
碳排放的测算方法主要有实测法、物料衡算法和排放系数法,在学术界中应用最多的是排放系数法。
而在碳排放系数的确定方面,各个机构和学者的标准各不相同,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3]、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局(DOE/EIA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 )、日本能源研究所、日本能源研究所、国家科委气候变化项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等(表1)。
收稿日期:2013-09-02;修订日期:2013-10-23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00460);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资助(JUSRP311A07)作者简介:谢守红(1966-),男,湖南新邵人,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和区域经济.Email:xieshouhong@DOI:10.13826/65-1103/x.2014.04.0104期谢守红等:国内外碳排放研究综述表1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Tab.1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for varioustypes of energy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局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日本能源研究所国家科委气候变化项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家环保局温室气体控制项目中国工程院中国电子工业协会煤炭/tC ·t -1标准煤0.75590.7020.7200.7560.7260.74760.7480.680.702石油/tC ·t -1标准煤0.61850.4780.5850.5860.5830.58250.5830.540.478天然气/tC ·t -1标准煤0.44830.3890.4040.4490.4090.44350.4440.410.3891.2碳排放分解方法在碳排放的分解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有结构分解方法SDA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和指数分解方法IDA (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 )。
SDA法基于投入产出表,又可以分为两级分解法、投入产出法等[4]。
目前在碳排放因素分解中采用较多的是IDA 法,IDA 法又可以分为拉氏指数方法(Laspeyresindex )和迪氏指数方法(Divisia index )[5]。
拉氏指数方法(Laspeyres index )主要思想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此后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相关研究主要有REITLER W 等(1987)、HOWARTH R B 等(1991)、PARK S H (1992)等[6-8]。
在80年代末迪氏指数方法(Divisia index )的提出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重视,此后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很多学者采用了LMDI 方法,如BOYD G A 等(1988)、LIU X Q 等(1992)、GUO (2011)、WANG 等(2005)、徐国泉等(2006)[9-13]。
ANG B W 等[14]认为当拉氏指数方法和迪氏指数方法在分解时存在残差项,表明模型不能解释碳排放变动的部分,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费雪指数法(GFI )能够较好克服上述方法的缺陷。
2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2.1经济增长人类的经济活动是导致地球上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
日本学者KAYA Yoichi [15]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碳排放的推动力有4大因素,即人口、人均GDP、单位GDP 的能源用量、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提出了著名的Kaya 公式。
DIAKOULAKI D 等[16]运用简化的Laspeyres 模型研究了希腊1990-2002年碳排放因素,选取了人类活动、能源强度和混合燃料三个因素,结果显示人类活动因素占150%、能源强度因素占-35%和混合燃料因素占-15%。
DOUGLAS Holtz-Eakin 等[17]对GDP 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经济的增长,边际碳排放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研究,GUO [18]认为经济总量的增长是导致中国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TIAN 等[19]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经济增长因素对碳排放变动的贡献率为42.9%。
2.2人口因素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人口持续增加,人口因素对碳排放影响逐渐加大。
KNAPP 等[20]采用Granger 因果检验分析了全球人口增长同全球CO 2排放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全球人口增长是图1碳排放分解方法Fig.1Carbon decomposition method721干旱区地理37卷CO2排放量上升的原因,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同样,BIRDSALL[21]也对碳排放与人口总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人口增长导致了温室气体增加,全球人口增加是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张小平等[22]运用STIRPAT模型,采用岭回归法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人口数量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较大,人口每增加1%,碳排放相应地将增加4.699%。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普遍现象,鉴于此,MICHAEL等[23]采用PET模型(Populatio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model)对美国老龄化和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老龄化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
2.3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减少碳排放。
DEBABRATA Tal-ukdar等[24]分析了44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认为第二产业比重增加对碳排放增加有显著影响;RADOSLAW L Stefanski[25]研究了英国的数据后认为,产业结构优化是碳排放呈倒“U”型的关键因素。
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最大,而在第二产业中,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所占的比重又比较大,几乎占了总能耗和总碳排放的绝大部分,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障碍[26-28]。
肖慧敏[29]研究认为,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决定CO2排放的基本走向,刚性的产业结构使得单位CO2排放居高不下,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对我国CO2排放产生了明显的增速效应,延缓了CO2排放倒“U”型变化过程。
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降低第二产业碳强度是今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
2.4能源结构和效率中国在能源消费方面,以煤炭为主,约占70%左右。
由于煤炭的碳排放系数高于石油和天然气等,而且近年来中国煤炭消费量急剧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碳排放的快速增长。
张晓平等[30-32]研究认为,能源效率的提高对中国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
张雷[33]认为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国家从高碳燃料为主向低碳为主的转变。
WANG 等[34]认为降低能源强度是中国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调整能源结构对减少碳排放有重要促进作用。
2.5国际贸易随着全球化进一步加快,国际贸易越来越受到重视,贸易额的增长对碳排放的增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35]。
TOLMASQUIM M T和MACHADO G[36]对巴西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进行研究,发现巴西在1990年代CO2排放量的增加与贸易专业化向能源密集型转变存在密切关系,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导致巴西碳排放增长7.1%。
GUAN Dabo等[37]分析了中国1980-2030年的碳排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消费、投资和出口增长是中国碳排放增加的三个主要因素。
宁学敏[38]基于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1988-2007年碳排放量和商品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量和对外出口贸易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LI等[39]采用输入输出分析法对1997-2007年中国进口和出口所产生的碳排放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出口所产生的碳排放要远远高于进口所产生的碳排放,中国出口所产生的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由1997年的10.82%上升到2007年的12.64%。
SHUI和HARRISS[40]研究了中美贸易隐含碳问题,指出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