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镜技术与细胞超微结构 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镜技术与细胞超微结构复习题
1.电子显微镜是一种什么仪器呢?
从本质上讲,电镜是一种助视仪器。
人类认识自然界大部分信息来自眼睛。
但是正常人眼在明视距离25cm 时,只能将相距0.2mm的两个物体分辨,小于0.2mm的物体结构细节人眼分辨不清。
为了能看到生物结构更小的细节,科学家发明了各种助视仪器,不断提高人眼的分辨率,这些助视仪器有放大镜、望远镜、各种显微镜等。
2.电子显微镜科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各种电子显微镜的设计与制造;
2.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以及有关的各种设备;
3.电子显微镜图像的处理、分析和解释。
在生物电子显微技术中,同样是研究和解决电子显微镜应用于生物学时这三方面的内容。
1932年他们把上述研究成果写成报告井公布于世,人们多把1932年定为“电镜诞生年”。
1939年Ruska等在德国Siemens公司,研制并生产了第一系列商品电镜,其分辨力为10nm,共生产了 40台。
1942年,M.Mullan在剑桥大学研制成功第一台扫描电镜实验室装置;
电子显微镜的定义:它以电子束作为“光源”(电子束的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短得多,使电镜的分辨率大幅度提高),利用电磁透镜成象,并与一定的机械装置、电子和高真空技术相结合,所构成的现代化、综合性精密电子光学仪器。
一、透射式电子显微镜是一种电子束透过样品而直接成像的电镜,其电子束的加速电压一般为 50~
l00kV,样品厚度1~100nm(一般为50nm左右)。
透射电子显微镜特点:
1.分辨率极高点分辨率0.2~0.3nm,晶格分辨率0.1~0.2nm。
2.放大倍数高、变化范围广:几百倍至到几十万可调。
3.制样技术以超薄切片法为主,此外还有负染法、复型法等,样品制备比较复杂。
4.图象特点视场范围小,为二维结构平面图像。
5.应用范围广泛用于研究生物样品局部切面的超微结构,生物大分子结构以及冷冻蚀刻复型膜上的生物膜超微结构,非生物样品的纳米结构观察等。
二、扫描式电子显微镜
概念电子束照射在样品上,产生二次电子等信息,而后再将二次电子等信息收集起来放大成像。
扫描电镜图像实为间接成像,其加速电压在1~30kV之间。
扫描电子显微镜特点:
1.分辨率较高一般为3~6nm,场发射式扫描电镜可达1~2nm;放大倍数一般为 20万倍,场发射式可达40万倍;放大倍率连续可调。
2.制样技术以样品表面观察法为主,此外还有冷冻割断内部结构观察法、高分辨样品制备法及管道铸型法等;可观察大而厚的样品,制备方法较为简单,样品的适应性较强。
3.图像特点景深长,图像层次丰富,立体感强,为三维结构图像。
4.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生物样品表面及其断面立体形貌的观察,并具有多种分析功能。
三、分析型电镜
(一)概念为装有扫描附件、能谱仪(EDX)和波谱仪(WDX)的透射电镜。
(二)特点除具有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性能以外,还可对样品微区内(几个um3)的元素,进行定性、定量
综合分析。
四、超高压电镜(HVEM)
(一)概念为加速电压在500kV以上的透射电镜。
目前世界上超高压电镜的最高加速电压为3000kV;世界
此类电镜数量较少。
(二)特点
1.分辨率高电镜加速电压高,穿透力强,分辨率高,对样品损伤小。
2.制样技术该电镜可观察厚样品 (>100nm)和含水的样品,如利用特殊“压力样品室”,研究生活细菌和培养细胞等。
3.图像特点可观察细胞表面、内部及细胞骨架结构,还可通过“叠加法”对图像进行立体化处理。
4.应用范围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研究中厚样品、含水样品超微结构的观察,还可用于观察活体样品,为细菌、细胞培养中的动力学观察开辟了新途径。
缺点:此类电镜造价很高,难于普及。
电镜的分辨力还受以下因素影响:
(1)电镜本身的真正分辨力(部件的加工精度,出厂前的调整情况等)
(2)电镜的工作状态,如电镜加速电压的大小、电镜机械与电气合轴情况、真空及高压稳定度,电镜污染
情况等
(3)样品方面的问题,如样品的性质、样品的厚度、被观察细节的形态及位置、样品的反差条件等。
放大倍率(放大倍数)
显微镜的放大倍率与其分辨力密切相关,
放大倍率(M有效)=人眼分辨力/显微镜分辨力人眼的分辨力为0.2mm
球差:透镜缺陷使近轴磁场与边缘磁场对电子束偏转能力不同,使一质点成像为一个弥散球。
像散:电子透镜实际上不可能制作得完全对称,使得透镜在不同子午面上的焦距有差别,即
出现像散。
色差:电镜的光源是电子束,其波长随加速电压而变动。
当加速电压不稳定时,造成电子束波长变异,因而发生类似的像差,使图象分辨率下降,称为色差。
畸变:主要是由各透镜的缺陷综合形成的。
七、电子束与样品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透射电子(TE):
当样品做得比较薄时(小于100nm),一部分入射电子便可以穿透样品,将这部分电子叫作透射电子;
将没有穿透样品而停留在样品内部的电子叫作吸收电子。
(二)二次电子(SE)
一般将电子枪发射的电子叫一次电子,在一次电子的轰击下,在样品的表面层5~50nm深度激发出来的电子叫做二次电子。
二次电子是扫描电镜的主要信号,其特点是可反映样品的表面形态;其产生量取决于样品的外貌和成分,并与加速电压、照射电流与光斑直径的大小等因素有关。
(三)背散射电子(BE)
它是从样品表面向下50~1000nm深度内,入射电子与样品成分发生弹性碰撞被反射出来的电子,又称反射电子.
(四)特征X射线
样品化学成分中的原于被入射电子电离后,可发出特征x射线,它产生于500— 5000nm的样品深部区域。
不同元素可以发出不同的特征x射线,与原子序数有关。
其相对强度与激发区内相应元素的含量有关。
特征x射线可用x射线显微分析技术检测,该技术主要利用波谱仪(WDX)和能谱仪(EDX)对微小区域内的元素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构
透射电镜的主体是电子光学系统(镜筒)。
由于电磁透镜较重,还要考虑机械的稳定性,一般制成直立式。
镜筒从上到下依次为:电子枪、聚光镜为照明系统,样品室、物镜、中间镜和投影镜为成像系统,荧光板和照相机构是观察记录系统。
此外,电镜的整体还须包括真空系统和电路系统。
目前大型电镜采用由物镜、两个中间镜和一个投影镜组成的成像放大系统。
成像系统的总放大倍数是4个透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M总=M物×M第一中×M第二中×M投
电镜要求高真空工作的必要性(主要原因):
(1)如果镜筒内真空度差,则导致气体分子与高速运行的电子相互作用而随机地散射电子,就会降低图像
的反差。
(2)电子枪内如果存在气体,会产生电离和放电,引起电子束不稳定或闪烁。
(3)气体分子和钨灯丝相互作用,会不断腐蚀灯丝,减少灯丝使用寿命,甚至烧断。
(4)残余气体聚集到样品和光阑上会污染样品,增加像散。
电镜的真空系统用于从镜筒中排除空气和其它
气体,提供工作真空来消除上述因素,也是电镜工作的基本条件。
提高样品成像反差方法:
由于生物样品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碳(C)、氢(H)、氧(O)、氮(N)等原子量较低的元素,再加上透射电镜要求样品先制成超薄切片,其包埋介质又多为有机类树脂,所以生物样品对电子的散射能力很小,所得的图像反差很低。
为了提高生物样品的反差,首先要设法增加其对电子的散射能力,选用重金属盐类进行电子染色可达到这一目的。
常用的重金属盐类
常用的有锇(Os)、钨(W)、铅(Pb)、锰(Mn)等,它们对生物样品中的不同组分有不同程度的结合力,因此样品中结合重金属盐的区域对电子的散射能力也会不同程度地加强,使电子图像显示深浅不一的黑白色。
这既加强了生物样品的反差,又增加了成像的层次,从而大大提高了电子显微照片的质量。
扫描电镜定义:利用高能电子束在样品表面逐点扫描,激发样品产生二次电子信号,通过检测器将检测到的二次电子信息进行放大处理,再调制显象管的栅极,在荧光屏上显示出样品表面的三维图象。
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从电子枪发射出的电子,经加速电压加速,经过三个磁透镜三级缩小,形成一束很细的电子束(即电子探针),聚焦在样品平面上。
在第二聚光镜和物镜之间有一组扫描线圈,使电子探针在样品表面扫描。
电子和样品发生作用,产生信号电子,这些信号电子经收集、处理系统作用,最终成像在显示系统上。
因电子和样品作用产生的信号电子和样品的表面形貌、材料组成等因素有关,所以图像为样品的图像。
扫描电镜分辨本领取决于电子探针的直径,钨灯丝一般为3~15nm。
场发射电子枪扫描电镜可达0.5~3nm。
像素:扫描电镜的图像是由许多明暗相间的小点组成,这些小点是构成图像的基本单元,称为“像素”。
五、反差的形成:1.倾斜角效应:2.边缘效应,4.原子序数效应:5.充放电效应。
生物样品特点:C、H、N、O等轻元素组成,绝大多数是高绝缘性的,二次电子产出较少。
绝缘的样品造成表面负电荷堆积,阻止后续入射电子对样品的作用,并且容易产生放电使图象闪烁而影响图像质量。
采取真空镀膜(银胶和碳胶)、离子溅射(黄金和铂金)的方法改善
样品支持膜的要求:
本身没有结构,薄而透明,电子束易通过;
有足够的机械强度,经得住电子束的轰击;
不与样品发生化学反应。
厚度在10~20nm
常用支持膜:福尔莫瓦膜特点:机械强度高,制作简便
火棉胶膜:1~2%醋酸戊脂溶液。
碳膜:稳定性好,高分辨制样。
Formvar膜的制备:首先制备0.3%的Formvar氯仿溶液(二氯乙烷或二氯乙烯),然后用洗净
的玻璃片伸入到该溶液中停留片刻,平稳取出,自然干燥后玻片上形成一层薄膜,用针或刀
片沿玻片边缘将此膜划破,将玻片的一端浸入玻璃平皿的蒸馏水中,玻片上的薄膜完全漂于
水面,把玻片轻轻下压取出。
用镊子将铜网反面朝下排列在膜上,等待滤纸与铜网完全贴附
后,用镊子夹滤纸的一角轻轻将其取出放于培养皿中,自然干燥后使用。
超薄切片是指厚度小于100(50 ~ 70)nm的切片。
要求:厚薄均匀,厚度符合标准,无皱褶刀痕、震颤和沉淀,细胞结构保存良好,具有良好
的电子反差,具有一定程度的机械强度。
制作流程:六大步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40次操作
取材是从动、植物机体上或细胞及微生物培养物中获取所需要的研究材料的操作过程。
取材的原则和要求:准、快、小、冷、轻五字原则。
准确: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取材部位,取到典型部位。
快速:材料离体后应在1分钟内投入固定液。
体积小:固定液渗透力所限,样品体积要小
低温:固定液及器材需预冷,以降低自溶酶的活性。
防损伤:器械要锋利,切割轻巧,防损伤组织细胞的内部结构。
固定就是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迅速杀死细胞的过程。
固定的目的:在分子水平上真实地保存组织细胞的生活状态的细节,尽量减少细胞的死后变
化。
固定液的作用:
能保存一定的酶活性,以供细胞化学的测定;
对细胞设有收缩或膨胀作用,以保持各种结构在生活时的形状;
没有人工假象,以保证电镜图像的真实性;
有防腐作用,以利于较长期的保存样品。
戊二醛固定剂的主要优点:
(1)对组织的穿透能力较强、较快,因而突破了四氧化饿固定对组织块大小的严格限制,组
织块可适当增大到数毫米,也不影响固定效果。
(2)对蛋白质反应较快,能较好地保存蛋白质。
(3)对糖原、核蛋白,尤其是微管、内质网等细胞膜系统结构和细胞基质有较好的固定作用。
(4)保存一定的酶活性,适于做超微细胞化学研究。
(5)不挥发,但容易经皮肤吸收,对皮肤、眼睛、粘膜及上呼吸道有刺激性。
(6)样品在冷戊二醛固定液中数周到数月,不致产生不良后果,为野外工作和远离实验室的
现场取材,提供很大方便。
四氧化锇作为固定剂的优点:
(1)几乎和细胞内所有成分发生化学结合,在细胞内牢固地吸附在为其所稳定的结构上,把结构图像能较
完善地刻画出来。
(2)与蛋白质发生化学结合时,形成交链,而不是沉淀,以稳定蛋白质。
因此能较完好地保存生物微细结
构。
(3)它能保护脂肪,与脂肪的不饱和脂肪酸结合,能固定脂蛋白、核蛋白,形成脂肪-锇复合物。
是现在
所有固定剂中唯一的脂肪性物质的固定剂。
(4)虽然对碳水化合物保护较差,但对组成细胞支架的磷脂蛋白质保护很好。
对核酸保护作用差,但对核
蛋白保护很好。
(5)锇的原子序数高,对生物样品有电子染色作用。
(6)对缓冲液要求不高。
(7)经过四氧化饿固定的组织,既不收缩,也不膨胀,亦不变硬或发脆,有利于超薄切片。
常用的固定操作法
1. 单固定法:用于易于渗透的材料和酶的细胞化学。
2. 戊二醛一饿酸双重固定法:
3.原位固定法:
4.灌流固定法:
5.游离、培养细胞固定法:
影响固定效果的因素
(1)取材的方法和时间
(2)固定液的渗透速度与固定的时间
(3)固定液的渗透压和pH值
(4)缓冲液类型
(5)固定温度
(6)固定液的用量
脱水指用适当的有机溶剂,取代组织细胞中的游离水的过程。
属于包埋前必经步骤。
脱水的必要性:
1.现在常用的包埋剂大都是非水溶性树脂,因此只有将生物样品中的游离水驱除干净,才
能保证包埋剂完全深入生物样品内,保证切片的完整性。
2.如果含有水分的生物样品进入电镜的高真空中,样品就会急骤收缩并放出水蒸气,这样
就会使电镜的高真空遭到损坏,并且造成镜筒的污染。
常用脱水剂:醇类(乙醇)和丙酮。
原因是它们是既能与水相混溶,又能与包埋剂相混溶的有机溶剂。
脱水方法:梯度系列脱水法。
30%→50% →70% →80% →90 %→95% →100% 2
浸透、包埋的目的和要求:
目的:经过脱水处理后的样品,可用包埋剂进行浸透,用包埋剂逐步取代样品中的脱水剂,使细胞内外所有空隙都被包埋剂所填充。
照射或加温聚合,即可制成包埋块。
要求:1.包埋块的硬度和弹性应该适中;2.不能夹有气泡否则切片易于变形,很难得到理想的切片。
浸透与包埋的好坏,是超薄切片成败的关键之一。
理想的包埋剂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①能与脱水剂(乙醇、丙酮等)完全混溶;
②粘度低、易操作、而且易于渗入样品内部;
③聚合后质地均匀,体积变化小。
能耐受电子束的照射与轰击,高温不变形,不升华;
④在浸透包埋过程中,对细胞成分抽提少,可保存其微细结构;
⑤在电镜高倍放大下,不显示包埋剂本身的任何微细结构;
⑥包埋后具有良好的切片性能,包括均匀性、可塑性、硬度和弹性切片易染色。
⑦对人体无毒害作用,且材料来源丰富,操作简便,价格便宜。
常用包埋剂:
非水溶性:Epon812和环氧树脂618
水溶性包埋剂(边脱水边包埋):Durcupan、聚乙二醇、乙二醇甲基丙烯酸脂(简称GMA) 。
包埋剂:Epon812或环氧树脂618
固化剂(硬化剂):DDSA(十二烷基琥珀酸酐)、MNA(六甲酸酐)
主要参与树脂三维聚合中的交联反应,被吸收到树脂链中。
增塑剂:DBP(邻苯二甲酸二丁脂)用于618
主要作用是提高包埋块的弹性和韧性,改善其切割性能。
催化剂(加速剂):DMP-30(二甲氨基甲基苯酚)、二乙基苯胺、
乙二胺等,主要作用是可以催化聚合反应,但本身并不加入
到树脂链中。
环氧树脂类:是当前采用最多的包埋剂。
优点:具有三维交联结构,包埋后可保存细胞内的微细结构,对组织损伤小,聚合后体积收缩率低(仅有2%左右),耐受电子束轰击性能好。
缺点:粘度较大,操作不便、切片较为困难,而且反差较弱。
包埋块切片时的难易,与树脂、固化剂,增塑剂及催化剂之间的比例有关,而且还取决于聚合的温度、时间等因素。
在固定脱水前或脱水时进行的叫块染
在切成超薄切片后进行的叫片染
1.染色原理:使用重金属盐类与样品中的某些成分结合或被吸附,以增加电子散射量从而达到提高反差的目的。
2.电子染色剂:常用染色剂为铀和铅盐
细胞的基本共性:
1、所有细胞表面均具有脂蛋白体系构成的细胞膜;
2、所有的细胞都有两种核酸(DNA与RNA)作为遗传信息复制与转录的载体;
3、所有的细胞都具有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
4、所有细胞都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分裂增殖。
原核细胞
1.遗传的信息量小,遗传信息载体仅由一个环状DNA构成
2.细胞内没有核膜和具有专门结构与功能分化的细胞器
3.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大,有由核膜包绕的细胞核和细胞器
动物和植物细胞都是真核细胞,动物细胞膜外无细胞壁,细胞内无叶绿体。
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体系:
1.脂蛋白体系构成的生物膜系统
2.核酸-蛋白质复合体构成的遗传信息载体表达系统
3.由特异的结构蛋白装配而成的细胞骨架和细胞质基质系统
质膜又称细胞膜,质膜把细胞质与外环境分隔开,成为细胞与外环境的重要屏障。
细胞内还
有很多由膜组成的或由膜包被的细胞器,这些膜又将细胞器与胞质溶胶(细胞质中除去细胞
器的胶胨状物质)分隔开。
细胞器的这些膜结构称细胞内膜,其中包括线粒体膜、高尔基复
合体膜、内质网膜、溶酶体膜和核膜等。
质膜与细胞器的膜不但在结构上相似,同时也互相
有联系,统称为细胞膜系统或生物膜。
核糖体是一种非膜性结构的细胞器,由几十种蛋白质分子和3-4种RNA分子组成的颗粒,是合
成蛋白质的场所,它以mRNA中碱基对为指令,由氨基酸合成蛋白质。
所以核糖体是细胞中进
行生物合成的一个很重要的细胞器。
内质网广泛分布于除成熟红细胞以外的所有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是一种膜性结构的细胞
器,约占细胞的整个膜成分的一半以上。
高尔基复合体:与细胞的分泌功能有关, 能够收集和排出内质网所合成的物质, 也是凝集某
些酶原颗粒的场所, 参与糖蛋白和粘多糖的合成。
高尔基复合体与溶酶体的形成有关, 并
参与细胞的胞饮和胞吐过程。
线粒体是动植物细胞中都具有的细胞器,但原核生物(细菌和蓝藻)中没有线粒体。
它与细胞的能量代谢有关,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主要使命是为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所以在能量代谢旺盛的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就比较多
溶酶体主要功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
真核细胞中微丝(MF)、微管(MT)和中间纤维(IF又称为中间丝)构成细胞质骨架体系
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细胞中遗传信息储存、复制和转录的重要场所。
细胞核结构:核膜、核仁、染色质和核液4个部分。
焦距是镜头与入射光线在镜头后面聚焦的点之间的距离。
焦距是用毫米来度量的。
在摄影领
域,焦距主要反映了镜头视角的大小。
对于传统135相机而言:
标准镜头:50mm左右的镜头的视角与人眼接近,拍摄时不变形,一般涵盖40-70mm的范围。
中焦镜头:18-40mm为广角或短焦镜头,
长焦镜头:70-135mm,
望远镜头:135-500mm,500mm以上,
鱼眼或超广角镜头:18mm以下,
对焦:在进行拍摄时,调节相机镜头,使距离相机一定距离的景物清晰成像的过程。
在使用黑白胶卷进行显微摄影拍摄时根据拍摄对象的不同选用不同感光材料。
l.制片标本:最好采用感光度为18(ASA50)或15DIN(ASA25)的全色胶片,也可以采用
21DIN(ASAl00)的全色胶片。
在用21DIN全色胶片拍片时应注意使用反差滤色镜来提高反差。
2.活体标本:活体标本因镜下的活动速度过快,即便是采用药品麻醉或压片法也很难得到
理想的结果,应采用感光度较高的27(ASA400)或24DIN(ASA200)高速感光胶片。
彩色负片(底片):经冲洗后得到的是与原景物色彩及影像互补的负像。
彩色反转片(幻灯片):经反转工艺冲洗加工后可直接得到与原景物完全相同的正像。
黑白显微摄影用的反差滤色镜的种类及特点:
在进行样本观察和显微摄影时,为了有效地提高观察或提高摄影的质量,需要人为地使用某
种颜色的滤色镜来提高景物的分辨率和反差。
反差滤色镜就是用于提高分辨率或反差的滤色镜。
在显微摄影中最为常见的有绿色、蓝色和桔黄色滤色镜。
1.绿滤色镜是最为常用的滤色镜之一。
绿滤色镜的主要特点有:
1)透镜相差常为绿色波长所补偿;
2)一般标本的颜色受绿色影响较小;
3)有一定的吸热功能;
4)胶片的感光性能受绿光的影响较小。
2.蓝色滤色镜:常用的滤色镜之一。
它的主要作用是在
一定程度上提高镜头的分辨率,达到提高反差的目的。
原因是蓝滤色镜可以通过波长较短的
蓝色光,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反差和分辨率。
通常我们即便不使用绿滤色镜,也习惯在显微镜
的光路中放一个蓝滤色镜。
彩色摄影用常用的滤色镜
UV滤镜:可以修正紫外线,会使照片产生蓝色的底色;
偏光滤镜:消除表面反射,加强色彩的对比;
为了保护镜头,平时应把无色透明、滤除紫外线的UV镜或浅粉色的天光镜拧在镜头上,这
两种滤光镜不影响曝光量,既可以防止风沙雨雪,还能在轻微碰撞中起减震的作用。
红眼现象:在光线比较差的情况下,我们的瞳孔会放大以便进入更多的光.所以,当闪光灯在
比较暗的地方拍摄人像时,闪光灯拍摄的光线会进入放大了的瞳孔,并从眼睛后面的血管反
射出来, 使拍出照片上人的眼睛中有一个红点, 这就是我们在照片上看到的红眼现象。
白平衡:由于不同的光照条件的光谱特性不同,拍出的照片常常会偏色,例如,在日光灯
下会偏蓝、在白炽灯下会偏黄等。
为了消除或减轻这种色偏,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可根据不同
的光线条件调节色彩设置,以使照片颜色尽量不失真,使颜色还原正常。
因为这种调节常常
以白色为基准,故称白平衡。
傻瓜相机和数码相机内带的闪光灯通常可以照亮约三米左右的距离。
底片的保存方法:
1.摸拿底片要戴手套:
2.使用底片应避免磨擦,底片不要成卷收藏:
3.底片存放场所要通风
干燥:温度和湿度都不能高,
实验一载网的认识和样品支持膜的制备
一、载网的认识
识别铜网的正反面:正面光滑较亮;反面较粗糙,边框较亮,中间较暗。
二、福尔莫瓦支持膜的制备
1.在水槽内盛满蒸馏水将已配好的福尔其瓦溶液倒入立式载玻缸或小烧杯中,另将若干新载玻片浸入装有0.02%中性皂液的载玻缸中。
2.取一载玻片,用白绸布擦净,使之光洁,然后手持载玻片一端,插入福尔莫瓦溶液中,再垂直匀速取出,在空气中稍晾片刻,使其形成一层膜。
用刀片在膜的四周各划一条刻痕,对膜哈气后,将载玻片有膜一端成45度角或垂直慢慢压入水中,使膜缓缓地被剥离并漂浮在水面上,取出裁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