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风格特点与课堂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藏族舞蹈风格特点融入教学中的方法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尚瑞芝

[摘要] 由于地域的差异,在整个西藏地区的区域范围内,造成各种不同的藏区形成自己的语言。源于此,各藏区人民创造了以他们自己的名义作为舞蹈名称的舞蹈种类。这些舞蹈在原有舞蹈风格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舞蹈形式。

关键词:藏族舞颤膝技巧

藏族人民生活在具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雪域高原上,是一个古老神秘而又圣洁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藏族舞蹈舞姿优美,种类繁多。而受宗教的影响藏族的舞蹈带有凝重的虔诚气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藏族舞蹈的基本概况

由于地域的差异,在整个西藏地区的区域范围内,造成各种不同的藏区形成自己的语言。源于此,各藏区人民创造了以他们自己的名义作为舞蹈名称的舞蹈种类。这些舞蹈在原有舞蹈风格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舞蹈形式。主要有:堆谐(踢踏舞)、果谐、谐(弦子)、卓舞(锅庄)等。踢踏舞热情豪放,轻快活泼,富有激情,是一种表演性强的歌舞形式;弦子舞优美伸展,含蓄典雅,舞蹈动律松弛柔美;锅庄,沉稳矫健,粗犷豪放,具有浓厚的劳动气息。

(一)舞蹈动律-

藏族舞蹈中的主要动律“颤”(膝部的颤动),在不同的舞蹈形式里面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在踢踏舞里主要是膝部的“碎颤”,弦子舞里膝部是“软颤”,而在锅庄里膝部的颤动则主要是“硬颤”。

所谓“碎颤”,是指膝盖松弛,有弹性的快速上下运动。由膝盖的碎颤使踝关节灵活地带动脚掌,跟随音乐节拍打击地面,称为“冈达”。踢踏舞在舞蹈动律上运用了膝部的碎颤。在舞蹈教学中以《库玛拉》踢踏组合为例,主要动作有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抬踏步,嘀嗒步,退踏步等。教学中,首先第一阶段要进行“颤膝”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当我们背着重物走上坡路时腿上的感觉是怎样的:膝盖弯曲,身体向前送。藏族当地的民间艺人在表演踢踏舞时可以做到“头顶一碗酒,跳而不洒出”。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模仿练习;然后经过老师的分析讲解,膝盖松弛、小而快均匀的连续颤动,再做加深练习。第二阶段在颤膝的基础上,练习前脚掌的抬起“冈达”,在做“冈达”练习时,脚掌一般在弱拍时向上抬起,膝盖向上伸,强拍时脚掌向下打击地面,膝盖前屈半蹲,脚步灵活。

开始先四拍一次,然后两拍一次,最后按音乐节拍加快练习和单脚掌练习。第三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做各种变化动作,如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等。

所谓“软颤”,是指膝盖颤动时柔韧性较强,上下运动刚劲有力,连绵不断。弦子舞训练时膝部为“软颤”。舞蹈教学中以《翻身农奴把歌唱》组合为例,主要动作有:三步一撩,三步一靠,拖步,单靠等。做屈伸练习时要注意膝盖的柔软连贯性,并且又具有控制力的微颤动.强拍向上,弱拍向下的规律,内在感觉是膝盖向上推,而脚移动时像踩在棉花上.基本步步伐练习时,主要是撩和靠。撩步和靠步都是在颤和屈伸的基础上进行的,撩步是腿向前撩出时应先将腿吸起,然后由膝盖的弯曲伸直带动脚“蹬”出去;而靠步是脚在膝盖弯曲时勾脚抬起,脚跟点地时膝盖缓缓向上延伸。在做弦子舞动律练习时还应注意与气息的配合。

所谓“硬颤”,是指膝盖同时颤动,上身随膝盖的屈伸而上下起伏,即连续又有停顿。主要动作有:跨腿踏步蹲、趋步捻转,悠颤跨退等。“硬颤”的动律特点主要体现在锅庄舞中。训练中,在碎颤的基础上时而连续时而停顿,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动作幅度要大。

(二)舞蹈体态

在藏族民间舞蹈中,为了表达激动的心情和情感,舞蹈过程中,常用一些大幅度的舞蹈动作,跳,颤,跺,撩长袖,旋转等。上半身的向前倾或向后仰,以及舒展的手臂动作,都是特殊含义的表现。松垮、弯腰、曲背等都是常见的基本图像,这是与繁重的劳动和生活的高原地区,虔诚的宗教心理学,宗教礼仪和习俗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藏舞中,身体的这些基本图像自然会反映在舞蹈里面,具有明显的宗教心理因素的动态影像。然而,这些操作主要是劳动者用以减少自身协调的身体上的负担,从舞蹈的角度来看,与另一种劳动形成身体的协调,具有艺术的再造之美。如中甸锅庄舞蹈时腰部尽可能多的跟随节奏,规律的起伏颤动,给人放松膝盖和腰部的宁静与和谐之美,腰和胯的运动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动态规律。

在实际的教学中,体态与动律要结合起来训练。不同的藏族舞蹈形式中,体态的表现要求也应有所不同。踢踏舞激情活泼,速度较快,动作时上身动作应随膝盖的颤动而被动的运动,胯的摆动幅度要小,故身体动作整体比较灵活;弦子舞优美柔情,身体向前倾的幅度要大些, 胯的摆动幅度要向两边送的大些;锅庄舞在训练中既要有踢踏舞的激情,又不失本身的沉稳矫健。

(三)动作与技巧

“颤、顺、左、开、绕”这五大元素是不同类别的藏族舞蹈的共同特征,它构成了区别于别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美学概念。这五个要素的形成密切相关,西藏人民在社会制度,信仰,风俗,地理,生产和相同的历史条件下的文化传统,为巩固人民之间长期的审美标准。藏族舞蹈中除以上主要特征之外,舞蹈基本规律仍然存在着“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及“四步回转”。根据该一般规则,以产生各种不同的变化,加上手势动作,身体韵律以及不同的音乐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族舞蹈下肢动作十分丰富,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藏族舞蹈上肢动作可以概括为“拉”、“悠”、“甩”、“绕”、“推”、“升”、“扬”等七种手势。藏舞中主要运用的技巧是:转、翻身、跳等。

综上所述,藏族舞蹈粗犷、豪放、健壮、沉稳有不失优美,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基本动律是膝盖的颤动,配合上身的前倾或后仰,水袖的甩绕等,构成了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各舞蹈形式在教学中应当区别对待,注意“言传身教”方法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现在由于人们宗教意识的淡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也在逐渐变化,但这种动态的舞蹈节奏和风格已成为全国保存较好的美学特征。

参考文献:

[1] 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舞蹈(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