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一)
骨髓干细胞移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探究
![骨髓干细胞移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8f57165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00.png)
骨髓干细胞移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探究骨髓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可用于治疗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等疾病。
它取代了异常的或者缺乏的造血干细胞,通过移植外源性的干细胞来促进机体造血功能的恢复。
骨髓干细胞移植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治疗方式,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作为骨髓移植的基础,骨髓干细胞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在最初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骨髓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多种不同类型的血细胞。
这一发现为骨髓干细胞移植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关于骨髓干细胞的高级分子机制被发现,研究人员越来越能够利用设备和技术来更好地对干细胞进行研究。
随着基础研究的推进,骨髓干细胞移植不断得到临床应用。
骨髓移植通常分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和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前者以自己的骨髓为来源,后者以他人的骨髓为来源。
而在骨髓干细胞移植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和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两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通过采集捐献者的外周血细胞(含造血干细胞),将其进行处理和储存后,再移植到患者体内。
与传统的骨髓移植不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无需大量的骨髓穿刺手术,且从优质干细胞库中获取干细胞也变得越来越容易。
这一方式,使得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因其高成功率、恢复快、适应症广泛及生存率高等优势,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而在骨髓干细胞移植中,同时也存在着种种挑战和问题。
例如:干细胞的缺乏;干细胞来源与移植方案的选择;移植后的移植失败及相关并发症等等。
在应对这样的挑战和问题的同时,科研人员们也在不断的努力,以提高干细胞移植成功率、促进移植效果和优化移植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被研究人员不断发掘。
例如,增殖因子、合并使人工骨髓、同种移植和干细胞/肿瘤细胞分离等。
骨髓干细胞的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_0
![骨髓干细胞的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_0](https://img.taocdn.com/s3/m/1b385dfeaa00b52acec7ca34.png)
---------------------------------------------------------------最新资料推荐------------------------------------------------------ 骨髓干细胞的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骨髓干细胞的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在 20 世纪末和 21 世纪初干细胞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主要进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成功建立了可以分化为人体任何组织类型的成熟细胞的人类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 系, 这是干细胞研究的重大里程碑和生命科学的重大技术突破[1]; 二是发现成人各种组织中均有未分化成熟的干细胞分布, 这类干细胞的基本功能是在生理条件下更新正常衰老死亡的细胞, 维护组织或器官的结构完整和正常功能, 而在组织损伤等病理条件下可动员、增殖和分化为成熟的功能细胞, 修复损伤[2]。
传统认为, 特定组织中的干细胞只能向它所存在组织类型的成熟细胞分化, 而这一观点目前受到挑战。
许多研究结果证明, 一种组织中的干细胞不但可以分化为它所在组织类型的成熟细胞, 而且在特定的条件下或移植到其他组织中, 还可以被诱导分化为其它无关组织类型的成熟细胞, 有的还可打破胚层限制, 分化为不同胚层的成熟细胞[3, 4]。
比如骨髓组织中的干细胞不但可分化为各种血液细胞, 还可分化为脑神经细胞, 脑组织中的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 移植到受致死量放射线照射的小鼠骨髓组织中, 也可以重建造血免疫功能。
最近还有人从骨髓、神经等组织获得具有与 ES 细胞特性相似的成体干细胞, 这类细胞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分化为三个胚层的多种1 / 11类型的成熟细胞。
成人体内的干细胞虽然数量稀少, 但由于其可塑性强, 取材容易, 可实现自体化治疗, 避免了 ES 细胞或异体细胞治疗的免疫排斥、伦理和未知病源感染等问题。
干细胞的研究进展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预示着一些目前难以治愈的疾病可能由于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而得到有效治疗, 因此在最近几年受到相关研究者和社会各阶层的广泛重视。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缺血的研究进展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缺血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7b3d3c12f60ddccdb38a0c0.png)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缺血的研究进展[ 11-01-12 13:14:00 ] 作者:李娟刘黎青周盛年编辑:studa20【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脑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等特点。
目前脑缺血的治疗手段主要有溶栓、抗凝及应用神经保护剂等,但不能从根本上切实有效的修复受损脑组织。
近年来骨髓基质干细胞被广泛应用于移植研究中,尤其是对于脑缺血等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更是成为研究的热点。
作为细胞治疗的细胞来源之一,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潜能好、来源丰富、不存在胚胎干细胞移植所带来的伦理学问题,又可用于自体移植,免除了宿主可能的免疫排斥反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1〕。
1 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2〕和多向分化能力〔3〕。
在生理稳态情况下,体内大多数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不明显,但在体外补充适量血清的培养液中,它们能贴壁生长,表现出旺盛的有丝分裂活动和增殖能力。
大量研究证实,在一定诱导条件下骨髓基质干细胞可向成骨细胞〔4,5〕、成软骨细胞〔6〕、成肌细胞〔7〕、肌腱细胞、脂肪细胞及基质细胞等中胚层细胞分化;同时骨髓基质干细胞还可以向外胚层的神经细胞〔8〕和内胚层的肝细胞分化〔9〕。
骨髓基质干细胞是细胞移植治疗脑缺血等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理想的细胞来源〔10〕。
2 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目前常用的分离方法主要有三种:密度梯度离心法、贴壁培养筛选法和流式细胞仪分选法。
①密度梯度离心法,是根据骨髓中细胞成分比重的不同,利用细胞分离液通过离心分层,将有核细胞和血细胞分离的方法。
具有操作简便,所得骨髓基质干细胞纯度较高,对活性影响小等特点。
②贴壁培养筛选法,即根据骨髓基质干细胞的黏附贴壁生长而血细胞在培养液中悬浮生长的特性上的差异,通过定期换液除去不贴壁细胞,从而达到纯化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目的。
此法操作简单,但获得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纯度低,混杂细胞较多。
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分化调控机理研究
![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分化调控机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1e55d2c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4a.png)
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分化调控机理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是一类能够产生骨髓基质的原始细胞,在造血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化调控机理可以为其应用于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深入了解造血系统的发育和成熟过程。
一、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来源和特征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最初是从骨髓穿刺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成纤维细胞,后来发现它们具有多样化的分化能力,可以分化成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等。
BMSCs以其可靠的来源和多样的分化潜能引起了临床医学的广泛关注。
BMSCs具有多种特征,比如自我更新能力强、分化潜能大、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等。
此外,它们还具有低免疫原性和良好的免疫调节能力,因此在移植和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二、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化调控机理BMSCs的多样化分化潜能和不同类型细胞间的功能差异,取决于多种内外环境因素的调节作用。
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发现很多控制BMSCs分化的因素,比如细胞外基质、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等。
下面以一些重要的因素为例,简要介绍BMSCs分化调控机理。
(一)生长因子的作用生长因子是一类在细胞分化、增殖和存活等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的蛋白质,目前已知的有超过100种。
其中,TGF-β、FGF、PDGF、VEGF等生长因子对BMSCs分化影响较大。
例如,TGF-β可以促使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这是因为TGF-β的信号通路可以与Runx2相互作用,并诱导其表达。
Runx2是成骨细胞分化和功能的标志性转录因子,其在骨组织分化和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FGF-2对BMSCs的诱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成骨和软骨再生中。
而PDGF的作用在于促进BMSCs向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化。
VEGF通常被认为是诱导血管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的作用也可以促进B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
(二)转录因子的作用转录因子是负责细胞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因子。
调控BMSCs分化的过程中,转录因子的表达和调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骨髓基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成骨的研究进展
![骨髓基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成骨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7375e17c281e53a5802ff74.png)
手术置换二尖瓣均使用机械瓣 , 二次手术后仍需要长
期抗凝 , 以对 6 所 0岁 以下 病 人 , R选 择 中心 血 流 r Ⅳ 型双 叶机械瓣 ,0岁 以上 病 人 , 择 生物 瓣 。我们 术 6 选 后抗凝 指标 的要 求和 二尖瓣 置换术 近 似 , 并不 需要 特 别增 加抗凝强 度 , 目前 为止 未 发 现 血 栓 栓塞 、 到 出血 和 与抗凝有关 的并发 症 。
o i si a erpae n[ ] A nT o c ug20 , fr updv v lcmetJ . n hr r,0 6 tc l e aS
8( ) 1 1 2. 1 4 : 3 7—1 3 3
( 收稿 日期 : 1 — 2 0 修 回日 : 1 — 3 0 ) 2 0 0—2 0 期 2 0 0 — 4 0
择 : T R 中 , 人 工 瓣 膜 种 类 的选 择 尚有 争 议 。 在 v 对 有学 者 主张 用机械 瓣 , 有学 者 主张 用 生物 瓣 J J也 ,
参
考
文
献
[] 冯 震, 巍, 1 何 宋之昭 , 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心肌 等. 保护的系统评价 []广西医学, 0 , ()61 63 J. 2 72 5 : — 4. 0 9 4
grit no dla o :hc od e ect af r — ug ao r i ti w i s U b re r ug t i a tn hh d d i r os i i
更多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两种瓣 膜治疗效果差异无 统计 学意义 J 。一般 而 言 , 右心 系 统 因压力 低 , 流 血
近几十年来 , 骨髓基质干细胞 (oe a o r a bn rwso l m r tm cl,M C ) esB S s因其具有多方向分化的潜能而进行深人 l 研究。上世 纪 8 0年代, w n和 P r a等[ Oe is em 1 通过 , 2 实验 也已经充分证 明 B S s 以分化为成多种 细 M C可 胞 J 。这种多潜能的 B S s M C 的存在为治疗及修复 骨、 软骨、 肉等结缔 组织的损伤提供 了新的方法。 肌 由于其具有多向分化能力以及易于获得、 后期培养方 法较成熟等优点 , 目前已成为组织工程学种子细胞研
_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
![_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8a4523efba0d4a7302763ac7.png)
和 CD45 。在研究中多选择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阳性抗原和阴 性抗原的对照进行检测 , 进行鉴定。 2 2.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BMSCs 具有明显的可塑性, 在一定环境下和特异的因
骨髓中除含有能分化成各种血细胞的造血干细胞之外 , 还含有基质细胞系的干细胞即间充质干细胞 。 由于其来自 于骨髓的支持结构, 并其功能细胞作为滋养层支持造血干细 因此也被称为骨髓基质干细胞 。 BMSCs 具有向多 胞的生长, 种细胞系分化的潜能, 在一定环境下和特异的因子诱导下 , BMSC 可分化为骨细胞、 软骨细胞、 心肌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神经元样细胞、 脂肪细胞、 胰岛 β 细胞和肝细胞等。 本文将 对 BMSCs 的培养, 鉴定, 生物学特征, 在临床中的应用等几 方面的最新进展做一综合性的阐述 。 1 1.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6 ] 作用: KRAMPERA 等 发现 BMSCs 可抑制抗原特异性记忆 T 细胞和幼稚型 T 细胞的增殖,但不能抑制抗原反应性 T 细
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近些年对 BMSCs 研究虽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 但还有很 BMSCs 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来 多问题有待解决。首先, 源, 还没有明确且统一的培养及纯化方法 , 各实验室体外获 BMSCs 得的多为 BMSCs 为主的各种细胞的混合体 。 其次, 的免疫标志物并不确定 , 只能粗略的采用排除法和逆推法进 不具有完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 BMSCs 是多分化潜 行鉴定, , 能细胞 但是 BMSCs 定向分化的条件还不是十分明确 , 目前 的实验多倾向于因子诱导方面的研究 , 对物理学影响因素却 知之甚少。进行体内实验时相关条件如何保持长时间的诱 “免疫豁免 ” 导和增殖能力。虽然现阶段 BMSCs 为 特性已得 到证实, 但相关的调节机制非常复杂 , 影响因素繁多, 有待进 一步的探索和研究。目前 BMSCs 的应用仍处在动物实验为 选择合适的支架材料, 探讨适宜的治疗方案, 主的初级阶段, 预防免疫排斥, 异型性增生等副作用, 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问题。 尽管对 BMSCs 的研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 但由于 BMSCs 取材容易, 来源广泛, 对机体损伤小, 易于操作, 具有 , 多向分化潜能等优点 被认为是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 。 BM随着上述问题的解决, 以及基因技术和免疫学的进步 , SCs 将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治疗血液系统疾病, 心脑血管疾 病, 骨骼和内分泌系统疾病 , 和器官移植等多方面发挥重要 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的研究进展
![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f03dac6af45b307e9719756.png)
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的研究进展组织工程技术是目前解决大块骨与软骨组织缺损修复难题最有前景的手腕之一,种子细胞是组织工程学中的重要环节。
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组织干细胞,在体内外适当的诱导环境下能够分化为骨、软骨、脂肪、肌肉、神经、肌腱及韧带等多种组织细胞。
该细胞群来源充沛,取材方便,增殖能力强,可在体外大规模扩增而不丢失多向分化潜能,而且异体移植免疫排斥反映小,目前已成为应用较普遍的重要种子细胞之一。
本文就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问题进行论述。
1 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来源与获取骨髓基质干细胞可来源于机体各个部位骨髓。
人通常取自髂骨,兔取自股骨髁上。
对人而言,不同部位来源的BMSCs功能状态不一。
椎骨来源的BMSCs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低于股骨来源的BMSCs,而骨钙素mRNA的水平较后者高。
BMSCs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加也不断减少,鼠在21个月时股骨干骨髓中的细胞要少于4个月时的骨髓细胞。
BMSCs在骨髓中含量极少(1×105个单核细胞中含有1个BMSCs),因此要求在体外培育扩增后,才能达到组织工程学所要求的细胞数量。
在抽取骨髓血的进程中,每一个部位抽出量不该超过2 mL,不然将因抽出物中血量增加而引发有核细胞数的明显下降。
经常使用取得BMSCs的方式有:a)贴壁法。
所得细胞成份复杂,BMSCs的纯度不足;b)密度梯度离心法。
该方式基于沉降作用,这是较简便且有效的分离方式,它能有效地将红细胞、白细胞和间充质细胞分离开来。
Lisignoli[1]研究发觉,密度梯度离心法能增加BMSCs分化成为成骨细胞克隆的数量;c)流式细胞仪法;d)免疫学方式。
免疫选择法通过骨髓基质干细胞表面带有或缺乏某些抗原标志,进行挑选,可取得相对纯化的基质干细胞。
赵子义等[2]研究发觉,利用免疫磁珠标记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NGFR)抗体分离、纯化而取得NGFR+MSCs比一样培育条件下贴壁法纯化BMSCs其扩增倍数高出2~3个数量级,而且其内含有更高比例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因此分离骨髓NGFR+细胞取得的BMSCs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组织工程具有明显优势。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和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和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4b6a923453610661ed9f4a7.png)
S C s 在体 内或体外 都可分化为神经细胞 , B MS C s向神 经细胞 分化 可 能 与 c A MP的 增 加 激 活 P K A 和 ME K —E R K 信 号
通 路 。
1 . 1 骨髓基质 干细胞 移植 治疗脑损伤 的实验研究 1 9 9 9年 K o p e n等… 将骨 髓基 质 干细 胞 ( B M S C s )注 射到 新 生小 鼠
分评价神经 功能。所有 大 鼠的神经 功能 缺损症 状 随时 间的 推移 而减轻 ,且 移植 组 明显好 于对 照组 。B M S C s 表达 了神 经元和少 突胶质 细胞 蛋 白标记物 。Ho f s t e t t e r 等 移植 B M—
S C s 治疗大 鼠脊髓挫伤 ,B MS C s 与非 成熟 星形细胞 ( 损 伤后 来 源于干细胞 )紧 密整 合 ;在移 植 物与 瘢 痕组 织 交界 处 , 发现 N F 、5一H T阳性 纤 维 ;B MS C s表 达纤 维 蛋 白连 接 素 ( i f b r o n e c t i n )和 N e u N免疫活性 ;B MS C s 可能引导再生 的神
3 d和 7 d ,用 R T—P C R检测 G D N F( g l i o c y t e d e i r v e d n e u r o t r o —
森 病模型 鼠,发 现转 基 因 B MS C s对黑 质 细胞 有保 护作 用 。 L i 等 阻塞大 鼠大脑 中动脉 ,在纹 状体 局部 注射和 静脉 移
1 . 2 骨 髓 基 质 干 细 胞 移 植 治 疗 脊 髓 损 伤 的 实 验 研 究 C h o p p l 1 等在大 鼠脊髓 节段 损伤模 型 ,1周后 在损 伤 中
骨髓基质干细胞临床研究进展
![骨髓基质干细胞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ac9f247767f5acfa1c7cdec.png)
20 0 9年 2月第 6卷第 4期
・
研 究进 展 ・
骨髓基质 干细胞 临床研 究进展
钦 斌 . 建 平 蔡
( . 京 中医药 大 学 2 0 1南 0 2级 中西 医结 合 七年 制研 究 生 , 苏 南京 江
2 0 2 ; . 锡市 中医 院 , 10 9 2无 江苏 无锡
2 40 ) 100
解决。
1细 胞 形 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④ 细胞 融合入或 核融合 。 当人 M C 与热 休克损伤 的上 皮 Ss
细胞 共 同 培 养 时 , 分 细 胞 直 接 转 化 成 上 皮 细 胞 而 与其 他 部 细胞 或 上 皮 细胞 融 合 变 成 双 核 细 胞且 表 达上 皮 细 胞 表 面 抗
M C 具有 3种细胞形态 :①梭形细胞 ;② 巨大扁平细 Ss 胞; ③体积非常小的球形细胞[ 2 1 。
【 要】 摘 随着 细胞 研究 的发展 , 骨髓 基 质 干 细胞 的临床 应 用 越来 越 受 到重 视 。本文 对 骨髓 基 质 干 缏胞 的 生物 学 特性 、 取材 、 分离 、 培养 、 临床 前期 研 究 成果 和 面临 的 问题进 行 了综述 。 【 词J 关键 骨髓基 质 干 细胞 ; 生物 学特 性 ; 材 ; 离; 养 ; 取 分 培 临床 应 用 【 图分 类号】 3 . 中 R 22 9 [ 标 识码lA 文献 【 编 号】 17 - 2 0 2 0 )2 a 一 1 - 2 文章 6 3 7 1 (0 9 0 ( )0 0 1
16 8 7年 , o r e 首 先 提 出 了骨 髓 内含 有 骨 髓 基 质 干 C ht i hm 细胞 ( C ) MS s 的观点 ; F i e — ti 而 r d n se e n于 1 6 9 6年 首先 发 现 . 它
骨髓基质干细胞在治疗脊髓损伤中的应用
![骨髓基质干细胞在治疗脊髓损伤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10697beaf1ffc4fff47ac11.png)
骨髓基质干细胞在治疗脊髓损伤中的应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具有取材简单、增殖速度快、抗原性小和培养过程中始终保持多向分化的潜能等特点,已经成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热点,是最好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之一。
近年研究发现这类细胞具有高度分化的潜能,能分化为神经细胞,为脊髓损伤(SCI)的修复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脊髓損伤(SCI)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全球每年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SCI患者达五十多万人,目前治疗SCI主要是采用药物和手术以及后期康复治疗等手段[1-3],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SCI的病情,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患者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
因此,SCI的治疗是急需解决的医学问题,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为SCI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由于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较其他移植细胞具有取材容易、培养方便、可以传代并且不改变细胞生物学特性和抗原性、以及没有伦理问题等优点[4-5],故受到学者的极大关注。
本文就BMSCs治疗SCI的主要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BMSC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离与培养1.1 BMSC的生物学特性体外培养的BMSCs在形态学上主要表现为梭形或纺锤形,核质比大,细胞器少,相邻细胞之间存在缝隙连接。
Forostyak等[6]研究表明,BMSCs在培养分化时表现出贴壁性、可移植、可塑性、可自我更新、克隆速度快等生物学特性。
Tamir等[7]研究发现,大多数BMSCs处于G0/G1期,表明该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
体内条件下,BMSCs可以向多种组织迁移并分化为相应的局部细胞,Ferraru将标记的BMSCs经血管注入实验动物体内,结果发现在受损的肌组织内出现了有被植入BMSCs标记基因的肌细胞,表明植入的BMSCs迁移到受损的肌组织并分化为肌细胞[8];Brazerlton等[9]观察到植入的BMSCs在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内分转化为神经细胞,在体外,使用不同的诱导剂,可使BMSCs分化为相应的组织细胞;文献[10]采用体外诱导的方式使BMSCs 分化为神经细胞。
骨组织工程中骨髓基质细胞的研究进展.
![骨组织工程中骨髓基质细胞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3f9015f4028915f814dc264.png)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西安(710032 作者简介:刘彦普(1956-,河北人,副主任医师.骨组织工程中骨髓基质细胞的研究进展RESEARCH PR OGRESS ON BONE MARR OW MATRIC CE LL IN BONE TISSUE PR OJECT刘彦普,钱奇春,杨维东中图分类号:R32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979(20020320229204种子细胞研究是骨组织工程学的重要内容。
理想的骨种子细胞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取材容易,损伤小;②易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传代繁殖力强;③适应性强,植入机体后能保持成骨活性。
目前,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有4种来源:骨、骨外膜、骨髓、骨外组织。
这些来源各有优缺点,其中骨髓来源的骨髓基质细胞(b one m arrow strom al cell ,BMSC 具有来源广泛、取材方便、生长稳定、增殖快、定向分化力强、易于接种成活等优点,在骨组织工程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1BMSC 的成骨潜能骨髓基质是骨髓腔中为造血干细胞提供结构和功能支持的结缔组织,由基质细胞和细胞间基质构成。
骨髓成骨能力主要来源于BMSC 中的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fibroblast ,CFU 2F ,它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培养条件下可转化成多种间充质细胞,如成纤维系细胞、成骨系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和内皮细胞等[1]。
Mani 2atopoulos [2]等首次观察到鼠BMSC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具有形成钙化的骨样组织的能力,X 线衍射分析表明钙化物具有与骨组织类似的羟基磷灰石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BMSC 产生I 型胶原,骨钙素(osteocalcin ,OC 与骨涎蛋白表达阴性。
Benayahu [3]等将BMSC 体外培养获得具有成骨细胞特性的细胞:具较高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 osphatase ,A LP 活性、只产生I 型胶原、在条件培养液中可以产生矿化的胞外基质,移入微孔滤膜扩散室(millipore diffusion chamber ,M DC 植入体内可培养成骨。
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2fc4751a98271fe900ef935.png)
---------------------------------------------------------------最新资料推荐------------------------------------------------------ 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秀云发表时间:2019 年 11 月 ) 【摘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又称骨髓基质干细胞,是骨髓中非造血实质细胞的干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成多种细胞。
【关键词】骨髓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又称骨髓基质干细胞,是骨髓中非造血实质细胞的干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成多种细胞。
近来研究表明它可以向三个胚层的多种组织分化,如来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等, MSCs 移植为脑缺血患者开辟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本文对MSCs 移植治疗脑缺血的研究综述。
1 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1.1 目前发现至少存在 3 种形态的 MSCs。
Colter 等从培养的人骨髓细胞中分离出 MSCs 后,发现来自单细胞的克隆中除了含有小的梭形和大的扁平 MSCs 外,还有一种非常小的圆形细胞,这种小圆形细胞有更强的折光性,它们比大的1 / 9MSCs 能更快分裂、增殖,并且有更强的多向分化潜能,当将 MSCs 放在不同的微环境内时,它们可相应地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或成肌细胞等。
MSCs 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MSCs 经静脉途径或局部注射移植到不同的组织时, MSCs 即可在相应的组织内分化形成该类组织细胞。
1.2 MSCs 的易粘附、易贴壁生长,易增殖特性使得它们经过数次换液和传代后得到分离、纯化。
2 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最近研究发现,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可将人、大鼠及小鼠等的MSCs 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和胶质细胞样细胞,Sanchoz Ramos 等发现,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或脑源性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otrofic factor, BDNF)可诱导人及小鼠的少数 MSCs 分化为神经元样及胶质细胞样细胞,它们表达神经前体细胞的标志物巢素蛋白(nestin)及其 RNA、神经元标记物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 specific nuclear protein,NeuN)、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应用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应用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1bfda057cd184254b3535b6.png)
7
8
l 1 Y ,Wag0. e L 19 ,2 I :—6 o . 7 ,l Y n JN dP A. 97 2( )4 ,
As ia l  ̄ n ,Wat le M. Sk riN,d t e uo 】Me 【 t 1 d h
19 . ( )6 9 74 3 {3—7 4 0
载 体的选择 ; 临床 应用 。因此 , ⑥ 随着基 础 和临床上 的进 一步研究 , 部应 用 生 长 因子 可 为骨 移 植 中 尚 局 不 能解决 的问题 开辟新 的途径 。
6 参考文献
l ¥e e ̄ nS, tvro S E,6 一 M .JC i lo t9 2 l nOi p, 9 6 3 3 h
骨髓基质是对骨髓血系细胞起支持和连接作用 的组织 , 中含有多 向分化能力 的干细胞, w 称 其 O 之为骨髓基质干细胞 , 它在适 当条件下可诱导分化 为成 骨细胞 。骨髓基 质干 细胞是 骨愈 合过程 中骨 化的重要细胞 , 它具有来源丰富, 采集方便 、 安全 、 损 伤小 , 成骨能力确定等优点 , 作为同源细胞治疗 , 无
1 M 日C JB 5 R.
1 Ro 6 龉BC,M㈣
JCi m呷 , l nO
r【 嘶 ,3 (0 :46—46 1 .1 0 l8 1)4 5 42
JP ,∞ ∞ .
lnqE,Ci l ^,d 0 j rlJ ei
( )6 7 I :6~ 4
7( )7 5 8 l 5 :7 ~7 4
19 ,0 )2 8 26 9 66 :1 — 2
66 4
( 1) 1 2 41 7收 稿 )  ̄ —
应 用 骨 髓基 质 干 细胞 修 复 骨 缺 损 的研 究 进展
骨髓基质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骨髓基质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e07070803d8ce2f0066239d.png)
维细胞生长因子 ( 2969) 、 转化生长因子 0! ( :690! ) 、 胰岛素样 生 长 因 子 ( ;69 ) 、 血小 板 衍 化 生 长 因 子 ( %<69) 、 骨形态发生蛋白 ( ,-%) 等。它们不仅可单 独作用, 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可复合使用。 :690!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的生长因 子, 以骨和血小板中含量最高, 参与人体许多组织的 炎症和修复反应。 :690 ! 对 ,-.’ 的作用与细胞分 化程度有关, 早期促进增殖晚期促进分化。 :690 ! 对 多种细胞具有促分化效应, 是较强的促成骨分化的因 子。有研究发现 :690! 能够抑 制 ,-.’ 增殖, 但能 提高其 78% 的表达, 并能 减少和延迟 ,-.’ 向脂肪 细胞转化, 从而提高 ,-.’ 的成骨效应。此外, :690 ! 还 是一种免 疫调节因 子, 8==["#]以 腺病毒介 导的 :690 !" 基因转移至 <’ (树突状细胞) , 在小鼠趾蹼 注射, 可延长供体细胞在受体鼠体内的存活时间并提 高存活数量, 检测 -8> (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和 ’:8 (细胞毒性 : 细胞) 诱导, 发现基因转移使免疫活化 所需的共刺激信号下调。这种作用无疑可以提高移 植细胞的存活率。 :690! 超家族另一重要成员就是骨形态发生蛋 白 ( 2?@= A?BCD?E=@=FGH CB?F=G@,,-%) 。,-% 是一组 具有很强 骨 诱导 活 性的 生 长因 子, 目 前 已 知的 有 ,-%0" 、 ,-%0# 、 ,-%0$ 、 ,-%0) 、 ,-%0/ 等十多种, 其中 研究最多也是成骨活性最强的是 ,-%0# 和 ,-%0/。 有学者认为, ,-% 首先与细胞膜上的丝氨酸 5 苏氨酸 激酶受体相结合, 形成" 、 #型丝氨酸 5 苏氨酸激酶受 体的二聚体, 然后将信息转导入细胞内, 经第二信使 -7< ( AIFD=BIEIG@JF KCC) 的磷酸化, 将信息导入细胞 核内, 从而激活或调整 <L7 的结合活性, 使 ,-% 活
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研究进展
![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df276e3a32d7375a51780ac.png)
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研究进展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取材简单、增殖速度快、培养过程中始终保持多向分化的潜能等特点,已经成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热点,是最好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之一,还可以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
本文对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Abstract]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has derived simple,fast growth,the training process remains much to differentiat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has been become the hot spot in the study of stem cells,is one of the best seed cells of tissue engineering.It can also differentiate into neural cells.The article reviewes the progress of induction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to neural cells and its mechanisms.[Key words]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Neural cells;Bone marrow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位于骨髓中,是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干细胞[1]。
由于BMSCs具有取材容易、培养简单、增殖能力强、可以传代并且不改变生物学特性以及没有伦理学及免疫排斥等优点而备受瞩目[2-3],BMSCs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理想供体细胞[4-6]。
本文将B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 BMSCs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的研究现状1.1 体内定向分化大量研究表明,BMSCs在体内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c75cef4700abb68a982fb85.png)
・
综述 ・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方 波 马 虹 脊髓损 伤 (pnlcr nuy S I是一种 严重威胁人类 sia od ijr,C ) 健康及生 存质量 的疾病 。引起 脊髓损伤 的原 因包括脊 柱损 伤、 脊椎退变及 脊髓缺血 等 , 中以脊柱损 伤最为常见 。然 其 而, 目前对脊髓 损伤 的治疗 手段非 常有限 , 尚没有取得代 医学 研究 的一个 热点 。干细胞 作为 各种成熟 细胞 的前体 细胞 , 不仅具有 分化能力 , 还可 以在体 外方便的扩增 自身数量 , 成为细胞移植的理想材料 。 目前 的 干细胞移植主要集 中在 : 胚胎干细胞 、 神经 干细 胞 、 脐带血干
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 。
G A 表达显著增加 , FP 而且 2 %一3 %的 MS s 0 O C 与神经元融合
表 现 出阳性 P H一 6 K 2 。这 些研 究结 果提 示 MS s 植到 S I C移 C
M C 注射到脊髓损伤后截瘫 1 Ss 周的大鼠脊髓内, 发现 M C Ss
形 成束并且桥 接损伤 中心 , 促进脊 髓组织再生 和功能恢复 。 该研 究提示 MS s C 在受损部位 的有益作用不仅是分化 为再生
养 M C 可表现 出类似神经元 的电生理功 能 Ss 。但 仍存在争
议 , os t r 7 H f ee 等1 tt ] 研究表 明 , 内移植 MS s 体 C 后虽然 能表达神 经元 表型 , 是这些 细胞 缺乏产 生动作 电位 的 电压门控 通 但 道 。研究 表明 MS s C 移植后与 宿主细胞 ( 包括神经 元 ) 融合 , 获得 它们 的表 现型 , 模拟 分化 为宿主细胞 。近 年来分 子 研究也证实 MS s C 受外界刺激 影响 , 改变基 因表达谱 , 经细 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6872a30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f3.png)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中的一类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分化和调节免疫反应等特性。
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了广阔的前景。
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骨质疏松、心肌梗死、糖尿病、肝病、肺病等。
目前,临床上已经有一些成功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案例。
此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可以用于组织工程学、干细胞移植、药物筛选等方面的研究。
其中,以组织工程学为代表的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然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来源、纯度、扩增和存储等方面的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逐步深入的研究,相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
- 1 -。
骨髓基质干细胞临床研究进展
![骨髓基质干细胞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1eb6c3426fff705cd170aab.png)
骨髓基质干细胞临床研究进展随着细胞研究的发展,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取材、分离、培养、临床前期研究成果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标签:骨髓基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取材;分离;培养;临床应用1867年,Cohnheim首先提出了骨髓内含有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的观点;而Frieden-stein于1966年首先发现,它是骨髓基质的组成成分,能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
骨髓是由造血干细胞和非造血干细胞组成的器官,非造血干细胞(即MSCs)由骨前体细胞、软骨前体细胞、脂肪前体细胞、神经细胞和肌细胞前体细胞组成,因此,MSCs是由骨髓组织干细胞或前体细胞和躯体组织干细胞组成的成分及功能复杂的细胞群体[1]。
许多年来,MSCs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前期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1细胞形态MSCs具有3种细胞形态:①梭形细胞;②巨大扁平细胞;③体积非常小的球形细胞[2]。
2生物学特性MSCs有以下生物学特性:①自我更新能力。
MSCs在体内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是传代细胞[3]。
②很强的黏附性。
体外培养收集细胞时MSCs容易与骨髓基质分离形成细胞悬液,体外低密度培养时MSCs迅速黏附,反复冲洗可与非黏附的造血干细胞分离[2]。
③可塑性。
MSCs具有可塑性,即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
骨髓脂肪细胞株在体内可分化为真正的骨组织[4],骨髓网状细胞在体内可转变为脂肪细胞。
在适宜的微环境下,MSCs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细胞、星形细胞、少突树突细胞及神经细胞等,而且能跨胚层分化,属于不同胚层的MSCs或前体细胞还能分化成与本身组织不相关的其他胚层组织,如骨髓中存在成肌细胞前体细胞,神经干细胞能重新分化成造血细胞,骨髓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和肝细胞[5-7]。
④快速增殖形成克隆的能力。
MSCs能迅速产生单细胞源克隆,而且这些克隆均来源于单细胞克隆-克隆形成单位成纤维细胞(CFU-F)[5-7]。
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c32463a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d9.png)
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王宗生;潘可风
【期刊名称】《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4(14)3
【摘要】随着骨组织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而种子细胞的研究作为骨组织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种子细胞的种类很多,主要有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胚胎干细胞等,骨髓基质干细胞因其具有取材方便,对机体损伤小,体外培养增殖力强,易于向成骨细胞分化,且成骨性能稳定等特点而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总页数】4页(P276-279)
【作者】王宗生;潘可风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上海,200072;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上
海,20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2.2
【相关文献】
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及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陈辉;陈伟高;廖琦
2.骨髓基质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胡汉祥;刘丹平
3.骨髓基质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胡汉祥;刘丹平
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滕帼英;吴剑;吴解
万
5.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基质支架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J], 金成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一)
【摘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又称骨髓基质干细胞,是骨髓中非造血实质细胞的干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成多种细胞。
【关键词】骨髓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又称骨髓基质干细胞,是骨髓中非造血实质细胞的干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成多种细胞。
近来研究表明它可以向三个胚层的多种组织分化,如来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等,MSCs移植为脑缺血患者开辟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本文对MSCs移植治疗脑缺血的研究综述。
1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1.1目前发现至少存在3种形态的MSCs。
Colter等从培养的人骨髓细胞中分离出MSCs后,发现来自单细胞的克隆中除了含有小的梭形和大的扁平MSCs外,还有一种非常小的圆形细胞,这种小圆形细胞有更强的折光性,它们比大的MSCs能更快分裂、增殖,并且有更强的多向分化潜能,当将MSCs放在不同的微环境内时,它们可相应地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或成肌细胞等1-3]。
MSCs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MSCs经静脉途径或局部注射移植到不同的组织时,MSCs即可在相应的组织内分化形成该类组织细胞3,4]。
1.2MSCs的易粘附、易贴壁生长,易增殖特性使得它们经过数次换液和传代后得到分离、纯化3]。
2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最近研究发现,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可将人、大鼠及小鼠等的MS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和胶质细胞样细胞,SanchozRamos等发现,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或脑源性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otroficfactor,BDNF)可诱导人及小鼠的少数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及胶质细胞样细胞,它们表达神经前体细胞的标志物巢素蛋白(nestin)及其RNA、神经元标记物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specificnuclearprotein,NeuN)、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
将人或小鼠的MSCs与胚胎大鼠中脑或纹状体神经元共培养时,部分MSCs分化为NeuN阳性的神经元样细胞及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样细胞,因此,除了可能通过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传递信号外,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还可能在MSCs的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5]。
3MSCS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可行性及原理
3.1供体与受体
MSCs移植治疗脑缺血多为同种异体移植,如Brazelton等6]采用的供体鼠为成熟转基因大鼠,鼠龄8~10w,受体鼠为致死量放疗后的相同鼠龄的大鼠,移植的为新鲜未经培养的MSCs。
有些学者将供体鼠化疗(5-氟尿嘧啶,150mg/kg,腹部注射)2d后取其骨髓进行体外培养3代,移植前72h加BrdU进行标记,受体鼠亦为相同鼠龄相同体重的同种鼠7]。
Zhao等8]的研究中,hMSCs来自于10~35岁的健康志愿者,hMSCs转染了增强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经26代培养后移植入成熟雄鼠体重(230~250g),结果未出现免疫排斥反应,说明MSCs具有相当大的免疫反应调节能力。
上述研究中,或是供体经化疗或是受体经放疗或是MSCs经多次传代培养以降低免疫活性,从而减少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发生。
3.2MSCs在脑内有迁移能力
Kopen等将小鼠MSCs注入新生小鼠侧脑室后12d,发现MSCs已迁移至前脑、小脑,而且不破坏脑组织结构,其迁移方式与出生后早期的神经发育过程相同,提示MSCs的行为类似神经前体细胞9]。
3.3目前MSCs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途径有3种:脑立体定向移植,经颈内动脉注射移植及经静脉注射移植
脑立体定向移植:根据缺血损伤的部位采用脑立体定向术,将一定体积适当数量的MSCs直接注射到缺血损伤部位。
该方法的缺点是:(1)对脑组织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2)移植物的数量受一定程度的限制;(3)不便多次多靶点注射10]。
颈内动脉注射移植:可将MSCs直接经缺血侧颈内动脉注入,该方法与立体定向法相比有以下优点:(1)移植的MSCs可广泛分布于缺血半暗带区;(2)创伤较小;(3)可允许较多数量、较大体积的移植物输入;(4)有更多的BrdU阳性细胞在缺血区存活,缺点是: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经静脉注射移植简便、安全、快捷、有效,一次可输入较多数量的MSCs,而且进入脑内的MSCs分布在缺血坏死灶及其周边区较大的范围内。
经静脉或动脉注射较脑局部注射优越,因MSCs随血液循环分布更广,除大部分集聚于靶点梗死区周边的半暗带区外,对侧镜区也有少量分布。
移植后MSCs存活和分化需要各种细胞因子的营养、微环境的平衡及一定的血液供应,因此,最适合注射部位应在梗死区周边的半暗带区。
3.4移植的时间
动物研究从脑梗死模型建立后1天到1月移植均有,有关不同移植时间对神经的增生、细胞分化、整合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的研究还较少。
急性期时兴奋毒性神经基质、自由基等的释放对新生组织造成损害。
考虑到脑梗死的自然恢复过程,有些学者在脑梗死后数月进行移植,疤痕组织的形成可能会影响移植物的生长。
3.5MSCs可参与正常的基质代谢,修复细胞外基质,促进神经元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
由于严重缺血或细胞因子的刺激,基质祖细胞可以沿内皮祖细胞伸展并聚集,因而有助于血管新生和(或)损伤愈合,Chen等发现,MSCs移植后14d,BrdU标记的MSCs可能与内皮祖细胞一样发挥作用,促进缺血组织的血管再生和损伤神经组织的修复。
3.6移植的细胞数
既往研究脑局部注射移植的细胞总数为分为3个点注射),静脉或动脉注射移植的细胞数为2~时,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均有恢复8],而静脉移植的细胞数为
时,神经功能恢复不明显。
MSCs浓度太低,达不到治疗效果,浓度太高易致静脉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