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d9828e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65.png)
美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 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 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 1941 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 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 布热金 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 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 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 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 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 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 他们都死了——这些 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 们…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记者有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那 些残酷的遗迹 记者的眼光落在
什么上面的
•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 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 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 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 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 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 方 如何理解
• 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 了求得上帝的保佑 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 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 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 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 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 得上帝的保佑。这也是多么令人伤痛,多么令 人无奈,多么令人绝望啊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 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那么为什么没有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4fa1450c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1e.png)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 30万以上中国人被残杀。其手段之残 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时间长 达6个星期,这段血腥的历史是现代文 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场浩劫是中 国人永远的伤痛,也是全人类的耻辱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性质比二战 时德国纳粹杀害犹太人更严重,毕竟 纳粹屠杀犹太人是一个党屠杀一个民 族,而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民族屠杀另 一个民族。
品读细节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 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 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 毒气室和焚尸炉 →纳粹灭绝生命
• 雏菊花
的地方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 怒放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 生命之花的绽放
品读细节 :“但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 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
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 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 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 ,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 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 什么呢?”
请你写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描 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谢谢大家!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
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罗森塔尔
我的故乡, 有百万坟墓。 我的故乡, 让战火烧尽。 我的故乡, 是多么不幸。 我的故乡, 有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 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 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 斯维辛集中营,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 积达40平方公里。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 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 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 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 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 产名录。 “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 了屠杀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edaeded02cc58bd63186bdd8.png)
罗道夫· 弗兰斯· 费尔南德· 霍 斯
党卫军一级突击队大队长(军衔:中校), 1922年加入纳粹党,193பைடு நூலகம்年加入党卫军, 1940年5月4日至1943年11月任奥斯维辛集中 营指挥官。纽伦堡审判后被定为乙级战犯, 1947年4月16日被绞死在在奥斯维辛一号营 地的焚化厂前。
导语——
1-3段(现状与历史背景)
尽管第一人称“我”在文中并没 有出现,但读者可真切地体验到 作为一名特殊的参观者的记者, 他那犀利的目光、深沉的情感。
不能干活的人被送往奥斯维辛二号(比克瑙)。刽子手们知道,屠杀的效率取决于受害人走上刑场的 秩序,所以骗局最好持续到最后一秒钟。广播里温和地劝告受害者应先洗个澡,除去身上的虱子。 “浴室”门前的地面上铺着青草皮,栽着令人高兴的时令鲜花,没进屋就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走进“浴室”时还可以听到动听的音乐,一支小乐队在“浴室”前厅为“欢迎”新来者而演奏一些轻 松的乐曲,乐队队员一律穿着白衫和海军蓝的裙子,俨然是一群文雅、漂亮的年轻姑娘。 看守们告诉人们在“淋浴”前每人能分到一个衣橱,还“友善地”提醒人们记住自己衣橱的号码,免 得出来时找不到自己的东西。随后人们被带到“浴室”的过厅里,那里不仅有衣橱,还能领到毛巾。 墙上用各种语言写着欢迎人们来奥斯维辛集中营工作的标语,甚至写着洗浴时间和规定等等。人们争 先恐后地脱掉衣服涌进“浴室”。 但是“浴室”内变得越来越拥挤,以至于前胸贴着后背,人们感到有点蹊跷,当还没明白过来时,沉 重的大铁门已经关闭,看守们在门外加上了锁和密封条。 地面上的看守开始走向草坪中的小“白蘑菇”,这些隐蔽在草丛中的白蘑菇雕塑是毒气室的通气孔, 看守们向气孔中投放“齐克隆B”。 人们正仰头望着喷头。突然,所有的灯全熄了,人们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叫。跟着,离喷头最近的人摇 晃着倒下了,人们知道不妙,争相涌向大门口。受尽惊吓的人们意识到厄运降临,人群中发出阵阵惨 叫。紧接着,所有的喉咙好像都被一只手卡住了……15分钟后灯亮了,屠杀者通过窥视孔观察里面 的动静,若有人还在挣扎,就熄灯再等十余分钟。打开灯,只见纹丝不动的一堆白肉。看守们打开抽 气机抽走毒气,然后就是可以多活几个星期的“特别队员”打开大门处理尸体。 门打开了,人间最惨不忍睹的景象出现在面前:刚才进去的人像突然被什么抽去了全部生气,尸体木 头般一个紧贴着一个站立着,所有的尸体面目极其狰狞可怕,浑身青紫、伤痕累累。窒息的痛苦和本 能的相互撕扯使他们缠成一个拉扯不开的大肉坨。 尸体堆成金字塔形,这是由于人群都想挤上唯一的通风口,呼吸一口新鲜空气而形成的。 杂役们戴着防毒面具,先用水龙头冲去尸体上的血迹和地上的粪便,然后用绳子套住尸体将其分开。 实在分不开的就用斧头砍断尸体的手指。然后用钳子拔下尸体上的金牙,搜出珠宝,剪下头发,把处 理完的尸体十具一排摆在地上等看守过目。最后杂役们再用提升机将尸体弄到焚尸炉里火化,火化后 没有烧化的骨殖质则用磨碎机弄细后抛撒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原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3c2dea97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89.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波兰布热金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
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
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
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
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稍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8f7bde6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0.png)
2023-11-08contents •文章背景•文章内容•文章主题和意义•文章的影响和价值目录01文章背景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1940年修建的集中营,用于关押和屠杀犹太人、同性恋者、战俘等。
该集中营在1945年被解放,据估计有110万人在这里被杀害。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战争期间实施种族灭绝和反人类罪行的例证,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之一。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作者罗森塔尔在1955年访问波兰时,参观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并采访了一些幸存者和波兰人。
他被集中营的恐怖和人们的痛苦所触动,决定写一篇关于这个主题的新闻报道。
罗森塔尔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向读者传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和恐怖,以及对于纳粹罪行的谴责和对于人类尊严的维护。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于1958年发表在美国《纽约时报》上,并迅速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该文章以其深刻的思考、独特的视角和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独特描写而广受好评。
它引发了人们对于纳粹罪行的再次关注和反思,也对于推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研究和对于人权的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02文章内容文章主题和主要观点文章主题揭示纳粹集中营的恐怖和残忍,以及人类对和平的渴望。
主要观点通过描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日常生活,强调这个地方已经没有新闻可报道,因为这里发生的事情已经众所周知。
文章结构和段落分析文章结构文章采用倒叙手法,先从一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入手,逐步引导读者深入了解集中营的真相。
段落分析文章分为多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其特定的主题和内容。
例如,第一段描述了奥斯维辛的“美好”天气和“愉快”的游客,与后文形成强烈对比;而第四段则通过描写囚犯的日常生活,揭示了集中营的残酷和非人道。
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反问等,以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这句话运用了反问手法,强调这里已经没有新闻可报道。
语言特点文章的语言简洁、生动,用词准确且贴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e172023b5a8102d276a22f18.png)
[美国] 罗森塔尔
粗读,明确大意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 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 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 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
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一个如此有名的记者为什么要写 一篇早已众所周知的新闻呢?发生在
奥斯维辛的惨剧早已离我们远去,为
什么又重新提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是 什么?
新闻与一般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及时敏锐地 捕捉新的事件
并加以客观地 传达。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 粹德国在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 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刑 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维辛一号、奥斯维辛二 号、奥斯维辛三号组成,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
1940年至1945年期间,共有110万人在这里被 德国法西斯所害
男人和妇女与儿童被强行分开
奥斯维辛集中营分营布热津卡集中营正门。当年 囚犯被火车直接押进这个大门。
1945年1月27日, 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只找到7650名 幸存者和没有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③13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能说说 你的理解吗?
④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⑤课文第6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 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两句话的意 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944年春季,不知道何故,党卫队军士伯恩哈德. 瓦尔特竟然得到允许,拍下了一火车匈牙利犹太 人正被送往奥斯威辛的“白桦林”毒气室的情景。
一个怀里抱着婴儿,旁边跟着另外3个孩子的妇女 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领着穿戴严实的孩子们步履艰 难地走向“白桦林”毒气室。
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要
![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要](https://img.taocdn.com/s3/m/89dc8ede5fbfc77da269b149.png)
思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 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比较的项目 一般报道
比较的方 面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 时效性不强 个人感受 个人情感浓厚
时效性
最新发生的事件
报道内容 客观事件 情感倾向 客观
请归纳这篇文章的中心。
•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
• a、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 控诉, • B、对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 • C、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 D、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关于普利策新闻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 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 “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自 1917 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分为 14 个新闻 奖和7个艺术奖两类。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 ,评选结果一般都在 4 月宣布, 5 月颁奖。它 代表美国新闻界的最高成就。
本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了人们参观时的表情 以及动作变化,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来, 并说说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 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参 观 者 的 所 见 所 感 和 反 应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 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 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 ‚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 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98e0233c3968011ca30091da.png)
作者再次重复“今天,在奥斯维辛,并 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他产生了一种非写 不可的“使命感”,产生了一种“不安的心 情”,正如标题所言,奥斯维辛集中营已成 历史,只有“旧闻”没有“新闻”,但正是 那些恐怖的“旧闻”深深地震撼了记者,催 促他写下了这篇报道。
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集中营。
问题: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 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社会价值 又在哪?
来看看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
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
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
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
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 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 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 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
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 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 门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 又这样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 在集中营大门的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 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 绝人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 假如他们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现在的一切。 现在却物是人亡,悲上加悲; 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 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 新闻,乃是愤激之言。首尾写平静的景物, 暗示着作者内心汹涌澎湃。
产生 观察
记者(罗森塔尔)
文章的中心:
•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 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 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 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55485e2be2bd960590c677af.png)
拓展空间 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 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 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 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 逐游戏” 结尾又写道: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 逐游戏”,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 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这样写, 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 作用?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 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 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
1945年5月,美军进入了战败 1945年 的德国, 的德国,所见到的不禁令人 触目惊心- 触目惊心-大批的犹太人尸 体。
这个囚犯还保持着被烧 死时的姿势。 死时的姿势。
1、欲抑先扬的手法。本文写作目的是再现奥斯维辛集中营残酷杀 、欲抑先扬的手法。 害囚徒的历史事实,而作者下笔却先写奥斯维辛明媚的阳光, 害囚徒的历史事实,而作者下笔却先写奥斯维辛明媚的阳光,这样 前后对照鲜明,欲抑先扬,更能表现出法西斯的惨无人道, 前后对照鲜明,欲抑先扬,更能表现出法西斯的惨无人道,从而更 好地突出主题。 好地突出主题。 2、以“乐景写哀情”,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欢乐地小孩反 、 乐景写哀情” 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 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 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 3、告诫后人,要珍惜这种看似平常的生活,和平是许多人付出生 、告诫后人,要珍惜这种看似平常的生活, 命的代价换来的。 命的代价换来的。 4、结尾处的重复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标题 、结尾处的重复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00bd3247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98.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过一篇课文,叫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名记者来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参观,虽然如今的奥斯维辛已经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可是他却有一种一定要写点儿什么的使命感,以慰藉在这里死去的400万亡魂。
当时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一阵疼痛。
现在终于有机会去波兰旅游了,一定要去这个没有消息的集中营。
奥斯威辛集中营离克拉科夫不远,所以在市内预定参观这里的门票很方便。
整个展区就是对曾经的集中营进行改造,然后简单粗暴地展示各种不同的展品。
除了当时的一些照片,第一次让人震惊的大概是遇难者个人物品的展示区。
在奥斯维辛,总共有400万人遇难。
人们将遇难者生前的个人用品收集起来,放在各个展厅里,静静的陈列在那里。
任何一家博物馆,都不会就那么「随便」的放一些无名无姓的人的皮包鞋子作为展品,然而在奥斯维辛,这些就是对那段历史最触目惊心的展示。
假肢、水壶、罐头等。
这些集中营的受害者用过的东西就静静地陈列在那里。
看着这些生锈的物件,你几乎可以想象几十年前的奥斯威辛是什么样子。
成千上万无辜的犹太人被囚禁在这里,每天过着无望的生活。
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期待着盟军尽快把他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但是更多的人没有等到那一天的到来。
今天,在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可报道。
记者只有不得不写的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来自于一种不安的情绪:如果他们在参观完这里之后什么都不说也不写就走了,他们会对不起死在这里的人。
正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所说,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到这里,都会感到如坐针毡。
看到那些冰冷的铁丝网和栏杆,还有废弃的猪笼和牢房,没有人敢大声喧哗,就连咳嗽两下都会担心打扰了这里的肃穆,破坏了原本该有的凝重。
在奥斯维辛的另一座展厅中,走廊的墙壁上挂着关押在这里的犹太人的画像。
画像底部写着每个人的名字、国籍和生卒年份,试图用这样的方式让来这里参观的人记住这段肮脏的历史,和无辜死去的人们。
可是在众多画像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画像上根本无从找到死者的名字或者生日之类的信息,只有一行冷冰冰的「NO DATA」在他们的照片之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03477d1316fc700abb68fc8a.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 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 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 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 佳作。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 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 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 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 人的感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 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与人格 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 斯的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合作学习,探究研讨
⑤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 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的草地上,还有 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又这样写道:‚这里阳光明 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的附近,孩子们在追逐 游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 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森塔 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威辛集 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 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
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
执行绞刑的地下室:
感到窒息
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①读了课文和了解背景资料后,请问大 家对奥斯维辛有什么印象?
提示: 可怕、惨绝人寰、是阴暗、恐怖 的人间地狱。
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②作者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囚 犯‛的,你是怎样体会到它的可怕呢?
提示: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 它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 现出来的。
明确: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 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 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是通 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e6aedd4b69eae009581becaa.png)
• 6、这不是一篇新闻,而是一篇有温度的文章;这不是 一篇客观报道,而是一篇有情感的文字。但我们仍要将 这个奖授予他,只为感谢罗森塔尔,感谢他让我们记住 奥斯维辛,记住那段岁月,这一点对于全世界的人民都 尤为重要。 ——董悦
7、有这样一篇新闻,它的题目寓意深刻,发人深 思,使我们的心情自然地变得沉重而忧伤。它的写 作手法完全打破了写作新闻的常规,以自己真实地 感受描述事件,博得了一片赞誉。这篇别出心裁的 新闻就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董亚男 8、没有什么新闻,对大多数记者来说意味着失职、 失业,而记者罗森塔尔却勇敢地写下了《奥斯维辛 没有什么新闻》。是的,奥斯维辛的确没有什么新 闻,但它也不该有阳光、鲜花、孩子的嬉戏,更不 该有遗忘。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 作”的原则,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感性、立体的氛围, 让我们在心灵的触动中警惕着未来。 ——李昕颖
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 拥挤的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 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 睡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集中营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相信见到 这种情景的人没有一个不惊惧万分!
集 中 营 堆 积 如 山 的 尸 骨 恐怖 惨绝人寰
3.这篇新闻与我们看到的一般新闻有什么不同?
一般新闻
时效性 内容及倾向
最新发生 客观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时效性不强 个人情感浓厚
4.为什么这篇新闻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
作”的框框,以冷峻的视角,描写奥斯维 辛带给我们的反思,唤醒人们对历史的铭 记,对人性的思索以及对生命的希望。这 篇新闻充分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 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d3a1fe39af45b307e87197e7.png)
拓展思考
二战德国的忏悔和日本的忏悔比较
德国二战后深刻 反省错误,德国国内 永远禁止任何纳粹物 品的出现,对中小学 生进行反纳粹教育, 在教科书了写进这段 历史,并且在每年的 圣诞节向所有受到德 军迫害的犹太人或他 们的亲属提供各种礼 品。
1970年12月7日,时东德总统勃兰特 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献上花 圈。
讨论:
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 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 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 去报道?
奥斯维辛集中营密布的电网
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解决” 这是集中营1945年5月12日 解放后被搬运埋葬的尸体。 后还活着的犹太妇女射杀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 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主题归纳
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
对受害者的哀悼。
对历史的反思。
提醒大家珍爱和平,“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本文获得普利策奖的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 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 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 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 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 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 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 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答案示例: “文化部门查禁四款电脑游戏” 或“文化部要求查禁四款非法电脑游戏”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拥挤的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 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 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 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 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2、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 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 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 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 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读后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f55eab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ce.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读后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波兰作家乌夫·玛洛维奇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于1955年出版,在国际文坛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这部小说围绕着二战期间的纳粹集中营奥斯维辛的生活展开,通过讲述集中营囚犯之间的人性和情感冲突,揭示了战争和集中营对人性的摧残和破坏。
阅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感其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战争恶果的深入揭示。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希伯来语教师塞洛,他在集中营里与其他囚犯一起艰难地生活着。
小说以塞洛经历的一天为线索,穿插了他回忆和思考的片段,通过塞洛的观察和感受,描绘了奥斯维辛的惨状和囚犯的生活状态。
在这个极度残酷的环境中,人的生命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集中营成了一个摧毁人的机器,不仅剥夺了他们的自由和尊严,更剥夺了他们身份和存在的意义。
囚犯们每天都在绝望中度过,他们只关注着如何能够维持生存而不至于被杀死。
他们的生活都是没有任何人权意识的,一旦有一丝希望出现,都会被集中营的常态所打击。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集中营的悲惨景象,展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痛苦和精神折磨。
塞洛作为一个普通人,一直在人性的边缘挣扎,他的思想中充满了对人性的质疑和追问。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人在忍受寒冷、饥饿和死亡的环境中仍然关心人类生死存亡问题,所以才会产生了这样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小说中,塞洛面对的不仅是自己的痛苦和绝望,还包括对于人类的道德的思考,这些道德将人类的命运与集中营一同捆绑。
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述,作者揭示了人在集体事件面前的无力和无奈。
同时,这部小说还表达了对人性的一种敬意和信念。
在集中营里,囚犯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帮助,展现了人们在极端环境下依然能够坚守道德底线和保持对人的关怀。
即使是在绝望之中,人性的光辉也有时刻闪耀出来。
例如,塞洛和他的朋友们常常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无论是在食物短缺的时候,还是在面对虐待和死亡的威胁时,他们都相互激励,相互支持。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囚犯之间的人性关怀的描写,让我不禁思考:即使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人仍然能够保持对他人的情感和关切。
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https://img.taocdn.com/s3/m/d6f1367d8e9951e79b892788.png)
集体屠杀后,两个纳粹士兵射杀还 活着的犹太妇女!
800具被杀的囚徒尸体把这名德国 妇女吓坏了
集中营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相信 见到这种情景的人没有一个不惊惧万分
集 中 营 里 的 靴 子 堆
这 是 对 德 国 纳 粹 灵 魂 的 拷 问
集 中 营 堆 积 如 山 的 尸 骨
巨大的焚尸炉:“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 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 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
祈祷(王杰王韵婵演唱)
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
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 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夏秋冬; 让宇宙关不了天窗,叫太阳不西沉. 让欢喜代替了哀愁啊,微笑不会再害羞; 让时光懂得去倒流,叫青春不开溜; 让贫穷开始去逃亡啊,快乐健康留四方; 让世界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开放.
品悟赏析
作者为什么在开头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 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 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 “最令人毛骨悚然”?
文章开头描写的令人惬意的景象仍 然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因为在 奥斯威辛,在这块曾经血流成河的地方, 尽管“太阳和煦、明亮”,但蒙在人们 心头的阴霾,依旧难以清除!
还有一个不能忘记的故事……
二战时,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
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 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 断减少。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 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 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 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人们知道, 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被 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 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第二天。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d4669e8ed4d8d15abe234e77.png)
可供报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 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 度不同。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 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 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 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 纯主观性的报道。
请归纳这篇文章的中心。
•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 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 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 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 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既然“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为什么作者 还要去报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奥斯维辛太出名了, 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 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 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 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 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 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 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 露罪恶。
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 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 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 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 永远诅咒的地方,竟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 景象,作者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 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 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 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 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 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 佳作。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 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 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 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 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 花在怒放‛这句话?
语文:4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最终稿
![语文:4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最终稿](https://img.taocdn.com/s3/m/bc24ab3c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45.png)
毒气室
囚房的内部〔2〕:拥挤而黑暗
但密布的电网阻断了希望:常有忍受不了折磨的囚徒奔向电网自杀
在集中营, 不要动刀用枪的,只要一挥手,一点头,大批人就被送向死亡。
集中营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相信见到这种情景的人没有一个不惊惧万分
遇难者的鞋子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拥挤的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局部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集体屠杀后,两个纳粹士兵射杀还活着的犹太妇女!
尸骨堆积如山:这是对德国纳粹灵魂的拷问
毒气室中等死的囚犯
鞋子堆
焚尸炉
巨大的焚尸炉:“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卫 的头目弗里希上尉〕
牢房
长廊上的照片
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要写?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怒。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我还是要写,要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
题目既然说“没什么新闻〞,那么文章写了什么?
文章写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现状 .
8、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表情的变化
明确: 人的感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 ,是任何心智与人格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2a0608014431b90d6c85c728.png)
课堂小结
“奥斯维辛”今天已然成为二战时期纳粹罪 行和人类苦难事件的历史代名词,那段历 史的确是不堪回首的,无论对于受害者还 是旁观者,但是,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七 十年,悼念活动始终没有停止过,今天,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之际, 作为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通过对这篇课 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明白,对于苦难的 历史我们要选择铭记,因为:
• 2、从内容、结构、主旨三方面考虑 • ①在内容、手法上: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 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 天日、惨绝人寰。 • ②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 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首 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着作者内心汹涌澎 湃。 • ③在情感、主旨上:深化主旨,表达了作 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假如他们能活到今天, 就能享受现在的一切。现在却物是人亡, 悲上加悲;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 对历史的反思: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5、作者为什么反复说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可是却还是写了这篇新闻?这是不 是矛盾?
奥斯维辛太著名了,人们已经熟知其历史,确实 没有多少东西可供报道。但是出于一种使命感,对死 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作者还是写下这篇新闻。 以反语来突出文章主题。奥斯维辛的确不存在什 么新鲜的东西,每个参观者看到同样的物品,都会产 生同样的感受——震惊、窒息与悲痛。
一批犹太
“死亡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 —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 他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 6.为什么关于奥斯维辛的众多报道中,罗森 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会成为 经典,广为人知?(王毅鹏)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6e7adc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d5.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新闻写作中“零度写作”的手法。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3)学习本文独特的视角和震撼人心的细节描写。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
(2)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提高对新闻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铭记历史,反思人性,珍爱和平。
(2)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法西斯暴行的痛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没有什么新闻”却成新闻的独特视角。
(2)分析文中震撼人心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蕴含在平静叙述中的深沉情感。
(2)理解“参观者”的反应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文章。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其阴森恐怖的氛围。
然后提问:“当我们面对这样一段沉重的历史,新闻该如何呈现?”从而引出课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罗森塔尔以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题目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作者还要写这篇新闻?2、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分析“没有什么新闻”却成新闻的独特视角(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小组讨论:这种独特视角的妙处在哪里?(3)教师总结: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恰恰突出了奥斯维辛的惨状众所周知,而每一次的揭露都是对人类良知的一次拷问。
2、探究细节描写(1)让学生找出文中令人震撼的细节描写,如“在女牢房,一个参观者看到,一个女人把手伸到铁丝网外,向一位囚犯递面包,被带刺的铁丝网划破了,流出血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设计
1说教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描述了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国法西斯杀人工厂的见闻和感受。
通过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警醒人们,不要因为现在的阳光明媚,就忘记了现在的残酷战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课的一篇新闻特写,在似乎平淡的事实之中,作者以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发现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了罪恶与善良的对立。
学习本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和平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同时根据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②教学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③教学难点:学习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说教法
问题法: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
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残骸、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旧迹、伊拉克上空弥漫的硝烟,无不在向世人诉说着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以史为鉴,才能维护和平。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感受法西斯的残暴。
以此导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②介绍背景,让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或苦役折磨或有计划残杀约400万人,进行种族灭绝的杀人中心。
③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人的印象。
引导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人的可怕、恐怖、惨绝人寰的印象。
④学生探究“本文没有集中写集中营如何残害‘犯人’的,那么课文又是如何让人体会到它的可怕呢?”引导学生从参观者的感受如“特别恐怖”“浑身发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也在被窒息”“跪下来”“恳求的目光”等来感知集中营的恐怖、纳粹法西斯的惨绝人寰。
从细节描写如对集中营一具姑娘的充满青春与梦想的照片的描写,感知对法西斯对生命的摧残的强烈控诉。
从作者的议论如四个“不该”及“在奥斯维辛,没有作祷告的地方”来感知奥斯维辛的恐怖、阴森、惨绝人寰,来感知刽子手的丧失人性、无辜者的无助。
从环境描写如“雏菊花在怒放”“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在追逐游戏”来感知衬托的手法,借助反差,揭露了法西斯对生命的摧残,表达对遇难者的怀念,同时暗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念。
也从历史背景的介绍,来表现了法西斯的罪恶。
⑤借助纳粹暴行的一些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讨论论纳粹暴行(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⑥课堂小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曾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真切地告诉人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⑦作业。
比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新闻的异同,试写一篇短新闻。
5板书设计
参观者的感受(“特别恐怖”“浑身发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也在被窒息”“跪下来”“恳求的目光”):恐怖、惨绝人寰
细节描写(对集中营一具姑娘的充满青春与梦想的照片的描写):控诉法西斯对生命的摧残
作者的议论(四个“不该”及“在奥斯维辛,没有作祷告的地方”):奥斯维辛的恐怖、阴森、惨绝人寰,刽子手的丧失人性,无辜者的无助
环境描写(“雏菊花在怒放”“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衬托手法,揭露了法西斯对生命的摧残,表达对遇难者的怀念,同时暗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念
历史背景的介绍:法西斯的罪恶。
——对法西斯的控诉,对和平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