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山铜矿床构造控矿分析及探矿实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瓜山铜矿床构造控矿分析及探矿实例
本文对冬瓜山铜矿床的主要成矿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着重分析了地质构造对矿体的控制作用,得出矿体的产出大部分严格受层间滑脱构造控制的结论。

根据实际探矿效果,对60线以北详查地段利用坑内钻探矿提出建议。

标签:冬瓜山铜矿控矿因素构造坑内钻探矿
0引言
冬瓜山铜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东北部下扬子台坳繁昌~贵池断褶束带中部,顺安~大通复向斜次一级褶皱青山背斜的北东段。

矿区地块处于不同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由于多期次构造运动,使得区内长江两岸古生代与新生代的地层产生了一系列浅状褶皱和断裂带。

西北侧为位于长江北岸,北东向展布的下扬子断裂带;北部为东西向展布的铜陵~南陵隐伏深断裂;南侧为木镇~南陵断陷盆地。

区内出露地层有下、中三叠统,深部经工程揭露可见了上泥盆统~上二叠统。

冬瓜山矿床为一大型矿床,金属量93.7万t,平均品位1.01%,平均含硫为20.11%,平均含金0.33g/t目前,该矿床南段48线~58线已进入全面回采阶段,58~60线也控制到B级,控制网度为50×50米。

冬瓜山铜矿床成矿控制因素分析如下:
1沉积地层对铜矿化的控制作用
冬瓜山铜矿床主要赋矿层位C2+3对成矿控制作用主要有:存在原始沉积层、有易被交代成矿的岩性和有利的岩性组合等三个方面。

原始沉积层主要是中石炭纪沉积初期沉积的黄龙组下部白云岩段中所夹的1~3层胶状黄铁矿层。

胶状黄铁矿具草莓状、团状结构,与白云岩相间组成层纹状构造。

造岩矿物Q型聚类分析,胶状黄铁矿与同钻孔中的白云岩共群,也与远离岩体不含矿地层中的白云岩共群,其相关系数达到90%。

表明胶状黄铁矿与白云岩为同时沉积。

矿床内见有被交代残留的层纹状胶状黄铁矿,并出现硬石膏及少量菱铁矿,胶状黄铁矿是硫铁矿的矿坯层。

对铜矿体而言,则起到重要的沉淀剂或催化剂作用,促使岩浆后期的含铜热液交代而形成重要的铜矿体。

碳酸盐岩是有利的成矿围岩,本矿区内白云岩、硬石膏层等蒸发岩比碳酸盐岩更为有利。

D3w-C2+3-Plq的岩性组合为砂页岩—白云岩(硬石膏)—灰岩—页岩,易于交代的碳酸盐岩夹在顶、底板透水性差的砂页岩之间,为有利于交代成矿的层位。

2构造的控矿作用
构造条件控制着岩浆岩的侵位,对成矿和矿体的局部富集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

区内主要控矿构造为北东向的青山北斜及成矿前断裂。

主要有:青山背
斜,为一走向北东,“S”状,向北东向小角度倾伏,宽缓但中部下凹而两翼较陡的北斜:青山脚~东狮子山断裂,位于背斜南东翼,走向北东。

倾向南东,倾角大干75°,延伸至—1000米以下;白芒山~西狮子山断裂,位于背斜南东翼,走向近东-西,倾角近直立,延伸至1000米以下,断裂南北两侧地层错位,地表角砾状矽卡岩及侵入角砾岩呈东西向展布,断裂西端与青山脚一东狮子山断裂相复合,共同控制着青山脚岩体的侵位,青山脚岩体走向北东,倾向东,与矿体南段有关。

矿体北段的包村岩体在深部与南段的曹山岩体联成一体,走向也是北东向,因此应是区内北东向深断裂控制了岩体的展布。

矿体主要是受背斜轴部和北北东向扭转变形与层间滑脱面及东西向褶皱复合控制。

由于C2+3地层在深部相对D3w较为塑性,两者之间又有粘土层,易产生层间滑动,背斜形成过程中伴生的顺层滑脱构造,经后期构造叠加进一步扩大成为贮矿空间。

矿体底板与顶板标高的三次趋势面,均呈北北东向,矿体南北端隆起,为东西向褶皱叠加的反映。

顶板趋势面轴向较底板轴向向北偏转较大,表明岩层间存在着差异滑动,层间滑脱受到北北东向扭转复合,形成有利于矿化的虚脱空间。

滑脱面规模较大,可延伸至背斜两翼较远的地方。

除矿体头部被岩体侵位外,其他地方,矿体几乎是严格受层间滑脱控制。

矿体厚度与品位的趋势面等值线,总体走向为27°和10°左右,与北北东向断裂近一致,说明矿化与富集受控于断裂带。

陡立的断裂带、D3w与Plq之间层间滑脱构造、有利的物理和化学空间是形成厚度稳定、延伸大的矿体重要控制因素。

3岩浆岩对铜矿化的控制作用
本矿床虽然有原始沉积的胶状黄铁矿层,但矿化主要是受石英闪长岩体控制,南段矿床的生成与青山脚岩体密且相关。

岩体分布在34~54线主要受北东向构造控制,岩体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大于75°,两侧小岩枝发育,呈“枝叉状顺层贯入围岩:岩体由石英闪长岩和斑状石英闪长岩组成,后者分布于岩体周边,为岩体边缘相。

石英闪长岩为硅酸饱和碱质偏高的钙碱中性岩,斑状石英闪长岩为富碱富钾的中性岩。

在包村和青山脚两个岩体的深部接触带,不仅C2+3全部矿化,而其上部的Plq和下部的D3w也部分矽卡岩化和铜矿化。

靠近岩体矿体厚度大,品位富,厚度及品位随远离岩体而递减变化。

硫同位素值也显示了逐渐降低的分带性,说明岩浆是矿液的携带者,为具有主导意义的控矿因素。

4探矿实践
根据冬瓜山铜矿床的控矿因素,我们分析了现有的58线和63线剖面,58线以北详查时仅施工16个地表孔,孔距大于200米,58线和63线相距250米。

青山背斜为冬瓜山铜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其形态、产状的变化制约着主矿体的产出空间,岩体直接控制着北段主矿体的空间位置,甚至品位、厚度等变化。

矿体产出在C2+3下部和D3w间,顶板为大理岩,局部可上跨至Plq层位,底板与D3w变质砂岩顶部界限明显;切制了58~60线间Ⅰ~Ⅸ九张纵剖面,并按50x50米网度布置钻孔。

同时,由于靠近北部岩体(67线可见到,根据岩体规模,应向南西侵入至63线附近),矿床南段亦有自南西向北东有矿石品位有升高的趋势,故认为58—60线间品位应略高。

经过近一年的施工,证明实际矿体走向及顶底板与所切制的相差不大,只是局部略有升降,块段平均品位为易选1.162%,难选1.424%,比南段略高,这说明之前的分析是正确的。

下图为冬瓜山铜矿床Vl纵剖面58~60线间矿体探矿效果图
5结论和建议
冬瓜山铜矿床成矿条件是岩浆热液携带来铜矿物质、C2+3地层提供地球物理化学空间并伴随硫及少部分铜,北北东向构造应力场是矿液的上升驱动力。

北北东向扭转变形和背斜轴部的滑脱面、东西向构造的复合叠加控制了矿液的分布和富集规律。

根据58~60线间探矿实践,建议冬瓜山铜矿床60线以北探矿采用坑内钻、探采结合,在850m中段矿体上盘布置开拓巷道,利用短穿脉,直接探求B级矿量,提交采准。

施工时可采用盘区(100米)为单位向前推进,利用双号勘探线穿脉探矿,以便及时修改探矿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