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崛起过程及后果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4、西南各藩改革——长州藩
• 天保时期,长州藩出了一位名臣,田清风。他加强了长州藩对 贸易及金融的掌控,虽然他被反对派攻击下台,改革方向和潮 流已经形成并取得重大成效,在客观上为长州藩在明治维新时 期叱咤风云准备了物质基础。 • 以这一改革为基础,长州藩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得到加强,本来 处于统治阶级边缘的豪农阶层也被吸收进来,农民被允许经商。 这些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幕府士农工商的阶级限制,为日 后明治维新的社会变革铺垫了前提条件。 • 长州藩军事改革特色是先从思想入手。如在1855年设置西洋学 用挂(管理洋学的官职),设西洋学所,学习西方的军事科学。 当对西方军事思想有所了解后,就着手学习海军技术,并在 1856年开始制造洋式船只、大炮以及炮台。在军制上也全面西 化,就连军人的服装也变为了西装样式。
此时的日本,几乎与世界 隔绝,日本人被禁出国, 只同中国、荷兰在长崎进 行有限制的通商,并且仅 和朝鲜、琉球有外交往来。
天皇
将军
大名
只是傀儡, 毫无实权 掌握政权, 组成幕府
幕府
有些从事工商业
经济状况恶化 武士 不满情绪增强 工商业者 经济实力增强 政治权利较少
生活日益贫困 农民﹑ 贱民 进行反抗斗争
返回
6、倒幕获胜
• 1867年,萨长两藩与幕府在鸟羽、伏见开战。 由于新政府军装备优良,一天内便击退幕府军。 同年,14岁的明治天皇继位。倒幕势力利用天 皇的年幼,控制朝廷,在政治上取得主动。 • 1868年1月3日,天皇颁布《王政复古大号令》, 宣布废除幕府,成立天皇政府。4月11日,逃 回江户的将军德川庆喜决定投降并接受朝廷的 宽大处理,江户“无血开城”。
• • • • • •
1、民族危机感 2、改革派武士的形成 3、从尊皇攘夷转向倒幕维新 4、西南各藩改革 5、长州告急——萨长联盟 6、倒幕获胜
1、民族危机感
• 日本国土不大,却生存环境恶劣,特别是长期受 到火山、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袭击和 威胁,使日本自古以来抱有严重危机感。幕府虽 实行锁国政策,但与中国、荷兰通商,每一艘驶 入日本的外来船只必须提交一份文书,报告外界 的所见所闻。 • 这种危机感和敏感性,促使日本能够对外压及时 做出反应。当黑船来袭时,武士阶级开始关心国 家大事、天下大事,危机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 使命感。如木户孝允,原本一心练习剑术,以剑 士为目标。他是在佩里来日后,开始关心国事, 立志投身反幕倒幕运动。
返回
2、改革派武士的形成
• 大批的改革派武士从封建统治中分化出来, 成为维新运动的重要政治力量。 • 通过师承关系的灌输、书信著作的交流以 及中国魏源《海国图志》的学习,使其具 备了大量兰学、洋学、地理和人文知识。 • 由此,改革派武士逐步成长起来,由下级 武士为代表成为推翻幕府的主要动力。然 而日本改革派武士成长除上述途径外,还 需经历斗争实践的磨练。
返回
——萨长联盟
• 1865年,幕府宣布再征长州。这时,由于 公武合体的挫败,原与长州对立的萨摩藩 已逐渐改变态度。经坂本龙马等人的协调, 长州与萨摩言归于好。1866年3月,长州的 木户孝允和萨摩的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 等,在京都萨摩藩邸签订了萨长盟约。盟 约以幕府为假想敌,突出天皇朝廷的重要 地位。两藩结盟极大地改变了与幕府力量 的对比,1867年德川庆喜奏请朝廷下诏休 战,宣告幕府第二次讨长失败。
返回
安 政 大 狱
• 反对幕府的公卿和大名或被幽囚, 或被免职,或被迫剃发为僧。这些 雄藩的家老或判死刑,或令其切腹, 或流放远岛。爱国志士也不例外, 西乡隆盛投海自尽,被救后流放大 岛。吉田松阴被判斩首,尸首由伊 藤博文等人偷偷安葬。这场大冤狱, 有百余人入狱,其中四分之一被处 死。
返回
• 由于“安政大狱”的粗暴镇压,最终导致了樱田 门之变。 1860年3月24日,井伊直弼在60名卫队 樱 的护送下,向江户的樱田门行进。就在队伍到达 田 樱田门的时候,楼上的鼓声响了。此时,18名 刺客从路边杀出,直扑井伊的座驾,这帮刺客在 门 众目睽睽之下,砍下了井伊的首级。 • 这是一次具有标志性的政治暗杀,它标志着以下 之 级武士为代表的倒幕运动开始进入到武装对抗时 变 期,尊皇攘夷运动走向高潮。
赏樱会
大和民族
15、16世纪,人类历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时期,世界上开始发生由资本主义兴 起而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此时,日本却孤立、落后于这个变动之外。 就在1640年英国开始资产阶级革命之时,日本却在前一年,由幕府发布第五道 锁国令,彻底完成了锁国体制。
德川幕府希望凭借对外严厉的锁国体制,把可能扰乱国内秩序的外部 因素全部阻挡在国门之外。
返回
3、从尊皇攘夷转向倒幕维新
• 幕末,亲藩水户藩提出“尊皇攘夷”的口 号,目的是为了借助天皇权威,唤起人们 防止“外夷”的侵犯,维护幕府的统治。 • 后“尊皇攘夷”被幕末志士们化用,变为 借助天皇权威来反对幕府的口号。它反映 了反对外国侵略、反对幕府投降政策的要 求。在封建割据的条件下,这是唯一能够 团结一切反幕势力的口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返回
4、西南各藩改革——萨摩藩
• 萨摩藩的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主导者 是藩主岛津齐彬。萨摩藩由于和琉球的关系, 因此对海外的情况有所了解,加之在地理位置 上又与长崎较近,使萨摩更加便于吸收西方的 先进文明。
• 岛津齐彬一方面使用人才,另一方面自上而下 的建设兵工厂和近代化的工厂,被称为集成馆。 其中有铸造钢铁的炼铁炉,制造大炮、枪支的 工厂,还有建造近代汽船的工厂。
返回
• 由于外国的施压,实际处于天皇之上的幕府统 治开始动摇。 • 长期处于压迫的天皇和公卿看到了转机,于 1846年,朝廷向幕府下达谕旨,完成了第一次 天皇干政。幕末志士们抓住了这一点,高喊 “尊皇攘夷”的口号,在攘夷的同时,企图以 “尊皇”来反对、打倒幕府。 • 然而,1858年井伊直弼上台后,在没有经过朝 廷准许的情况下签订了《日美通商友好条约》。 他这种独断专行的做法激怒了孝明天皇,天皇 甚至以让为表示抗议。意识到权力受到威胁后, 井伊直弼开始实行铁腕作风。于1858年安政年 间,掀起了日本史上著名的“安政大狱”。

为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帝国政府制定了“殖产兴业”这项重大的经济改革 政策。“殖产兴业”的具体方针,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各种政策 手段和动用国库资金,加紧推行资本原始积累,并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 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殖产兴业,首先要解决资金 问题。为此,帝国政府除进行地税改革而获取必要的巨额土地税收入之外, 还实行货币金融政策,始而大量发行纸币,继而又提高税率、增收新税,采 取金融紧缩政策,对人民进行双重的盘剥,还用发行公债的办法,筹集大量 资金;对外则通过向亚洲近邻国家实行侵略掠夺,获取资金。 明治时代,日本在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广为 延聘外国吾行各业专家,很注意人才的引进,并随着本国人才的培育成长, 逐步减少以致停止这种人才引进。派遣留学生出国,也很注意实用实惠,摈 弃了盲目性。 殖产兴业政策的推行,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政府的大力保护和扶 植下,1886—1890 年间,在日本出现了早期产业革命热潮。它几乎扩展到一 切主要工业部门,特别是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部门发展异常迅猛。 到甲午战争(1894—1895 年)前后,日本初步实行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产业 革命开始后,外贸亦急剧发展,外贸额在10 年间几乎翻两番,且以出超为主。
返回
260余年的德川幕府统治彻底消亡。 日本明治政府由此建立。
出使欧美
• 1871年12月23日,日本横滨港。4500吨的 美国商船“亚美利加号”缓缓驶出港口。甲板上,日本 使节团成员向送行的人挥手告别,驶往美国旧金山。 • 这是在日本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远航,使节团在欧美历 时近两年,但是其结果却影响了日本的近现代历史。 • 这个使节团中包括了明治新政府的几位重要成员。正使 是右大臣岩仓具视,副使则是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和参议 木户孝允、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四人。 这是一个拥有四十八名随员的使节团,另外,这艘船上 还乘坐着58名赴西欧各国留学的华族、士族子弟。其 中还有5位首次出国留学的女子。



• •
这一政策主要涉及教育改革及一系列社会改革。 帝国政府成立伊始,首先整顿旧教育机构,1871 年设文部省,掌握全国教育改革事务。1872 年9 月5 日发 布《学制》,正式开始有纲领、有计划的改革。在《公布学制布告》中指出:“学问可称为立身之资本。” 制订公布《学制》之目标是:“以期今后一般人民(华士族、农工商以及妇女),必使邑无下学之户,家 无不学之人。” 全国根据《学制》划分学区,设立大、中、小学及各类专业学校,教学内容焕然一新。另外,制定了有关 留学生规则、学位制度,并允许私人办学等。1879 年又迈出教育改革第二步,即制定47 条《教育令》,废 除学区制, 将小学设置、管理权下放地方,学制缩短,教学内容简化。翌年又修改《教育令》,加强对教 育的监管权,使就学卒迅速提高,1883 年达51%。1885年实行内阁制,森有礼(1847—1889 年)首任文部 大臣,他先后主持制定、公布了《帝国大学令》、《小学校令》、《中等学校令》和《师范学校令》等一 系列教育法令,使教育改革进入确立近代教育体制的第三阶段。上述教育法令的推行,基本上确立了近代 教育制度,教育普及率及中学、大学都有极迅速的发展,成果极为显著。但教育改革的同时,日本帝国政 府亦注意加强为巩固近代天皇制统治的思想教育,特别是1879 年8 月明治天皇在侍讲元田永孚(1818— 1891 年)的帮助下,以元田名义拟就并发表《教育大旨》, 开始干预教育改革。1890 年10 月发布的《教 育敕语》,更进而将忠于天皇、“义勇奉公,以辅佐天壤无穷之皇运”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与此同时,进 一步加强了军国主义思想教育,对普通人民亦进行军事教育,并规定“神道”为国教,强制人民信仰,宣 传天皇就是“人间活神”。凡此种种,对近代教育发展造成种种恶果。对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产生了深 远的恶劣影响。 帝国政府在推行文明开化过程中,对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也给予关注。 19 世纪70—80 年代,发布一系列文告和法令,实行各项社会改革,一方面废除一些封建时代遗留的旧风俗 习惯,一方面宣传奖励以至移植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方面搞“欧化”运动,企图通过社 会改革建立适应世界潮流和适合日本国情的近代文明体系。发布《断发脱刀令》,发布采用阳历布告(改 阴历1872 年12 月3 日为阳历1873 年元旦,并将一昼夜12时辰改为24 小时)及开展以洋房、西装、西餐为 代表的生活方式的“欧化” 运动,这些措施在城市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政府中有人认为,日本同西方 相比是劣等国,不如搞“全盘西化”。社会上亦有人主张,日本应废日语而以英语为国语,甚至组织“人 种改良会”,提倡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人种等等肤浅庸俗的“文明开化观”。 “文明开化”更重要的方面是开展资产阶级社会启蒙运动,传播西方启蒙思想。幕末时期成长起来的西学 知识分子,是传播西方启蒙思想的先驱。
返回
5、长州告急
• 孝明天皇在开国上虽是保守派, 但在国内政 治上却极端保守。他把改革派视为暴徒,命令 幕府把尊攘派逐出京都。由于尊攘派大多聚集 于长州藩,因此天皇震怒,令幕府征讨长州。 • 恰恰此时长州藩志士高杉晋作在经过到上海的 观摩学习后,认识到要想使国家富强,需先放 弃攘夷,集中力量推翻幕府。他招募、组成了 奇兵队和诸多与之类似的队伍。这是高杉晋作 和长州藩的一大创举,为倒幕准备了重要武装 力量。因此,面对幕府的讨伐,长州取得了第 一次胜利。
在如此的幕藩机制下,元禄年代(1688~1703)前后,出现了经济、文化的 繁荣。 但是,幕藩体制的封建性,特别是其所设置的种种束缚,使社会矛盾激化、 并处于停滞状态。
打破僵局的导火索?
黑船来袭
• 1853年7月8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海 军准将佩里率4 艘涂黑漆的军舰组成的 特遣舰队开进江户湾浦贺海面,要求日 本“开国”,并以诉诸武力相威胁,史 称“黑船”事件。对此,日本朝野上下 惊慌失措。“一朝船舶炮声来”,“四 只蒸汽船,惊醒太平梦,从此夜不能 寐”。 • 在佩里黑船到达9天后,佩里返航,约 定明年春天再来。黑船的到来,震撼了 推行锁国政策200多年的日本江户幕府。 从此,幕府加强了海防,解除建造大船 的禁令,并在长崎设立海军传习所,委 托荷兰商馆购买蒸汽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