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2008年内蒙古全区各盟市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08年内蒙古全区各盟市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增速
(亿元)
(%)
排位
(亿元)
(%)
排位
(亿元)
(%)
排位
(亿元)
(%)
排位
(元)
(%)
排位
全区
7761.81
17.2
3798.6
23.1
3450.25
24.5
1107.31
32.5
14431
16.59
呼市
1316.17
13.6
11
413.94
11.7
10
330.13
11.2
22.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6.1
6.1
106.6
6.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63.5
31.5
121.6
32.0
26.2
5
280.59
28.1
5
72.41
26.7
9
11538
15.01
11
通辽
785.6
18.9
5
373.39
29.2
2
329.76
32.4
1
70.02
58.4
1
11721
15.48
10
鄂尔多斯
1603
22.9
2
830.78
27.2
4
748.28
29.3
4
265.03
50.8
3
19004
17.12
22.4
5
703.99
17.0
4
1080.06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200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法律法规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200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法律法规
(二)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推广普及先进实用、生产急需农牧业机械,加快农牧业机械化进程。加强农牧业综合信息平台、产业标准化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加快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积极发展避灾型农牧业。(自治区农牧业厅、科技厅负责)
(三)加强新农村新牧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确保财政支农支牧投入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牧区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牧区建设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调整耕地占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使用方向和范围,加大对“三农三牧”的支持力度。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草牧场基本建设,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00万亩。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加强农村牧区道路、电力、通信、沼气等基础设施和新能源建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重砷、重氟区8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解决2.4万农牧户通电和700个自然村通电话问题,新增户用沼气池10万座,新增通油路苏木乡镇60个、通公路嘎查村1500个。继续实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和无线覆盖工程。科学编制农牧业功能区规划,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牧区生产力和人口布局。加强对新农村新牧区试点的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对于封禁区牧民转移而流转的草场,坚持政府管理、封育保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厅、农牧业厅、水利厅、交通厅等负责)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现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2008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八年五月十九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2008年工作要点
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2008年工作部署和自治区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精神,今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生产总值增长15%,财政总收入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新增城镇就业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⒋2%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全国平均涨幅,单位GDP能耗下降水平好于去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在消化当年增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指标。

巴彦淖尔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巴彦淖尔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巴彦淖尔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06-13 00:47:35)分类:2008年统计公报标签:巴彦淖尔市2008年gdp财经房价国民经济经济就业贸易统计公报2008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积极的态度,过硬的作风和有力的措施,主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克服各种困难,顺利完成了年初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张,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2008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3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2.7亿元,增长8.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6%;第二产业增加值229.6亿元,增长24.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7%;第三产业增加值116.8亿元,增长1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7%。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5.1:47.4:27.5演进为21.1:52.3:26.6。

二产比例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一产和三产分别比上年下降4.0和0.9个百分点,。

工业主导型地位进一步确立。

工业增加值完成195.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4.4%,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

全年人均生产总值再创新高,达到25237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8.5%,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3633美元。

市场物价仍在高位运行。

2008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了6.4%。

其中,城市上涨7.2%,农村上涨6.0%。

分项目看,全年食品类价格上涨17.1%;居住类上涨5.1%;烟酒及用品上涨3.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1%;衣着上涨1.0%。

在食品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和油脂价格分别上涨31.1%和42.0%。

赤峰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赤峰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赤峰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价格回稳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752.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3.55亿元,增长8.8%;第二产业增加值375.21亿元,增长25.3%;第三产业增加值233.63亿元,增长15.6%。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7242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达2483美元,比上年增长18.8%。

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0.6∶47.5∶31.9调整为19.1∶49.9∶31,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4个百分点,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5和0.9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看,第二产业达到25.3%,居三次产业之首,分别高于一、三产业16.5和9.7个百分点;从工业化进程看,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4.1%,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工业化率由上年的2.04提高到2.31;从贡献情况看,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58.8%和31.2%,第一、二产业分别较上年提高4.5和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4.7个百分点;从拉动增长情况看,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8、10.8和5.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于一、三产业9和5.1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3.5%。

在食品类价格指数中,粮食价格上涨7.2%;食用植物油及制品上涨29.7%;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3.8%,其中猪肉上涨24.7%、牛肉和羊肉分别上涨31.6%和29.4%、鸡价格上涨10.9%;鲜菜上涨3.2%。

其他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指数保持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

生产和建设领域价格上涨明显,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2.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8.1%。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8年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8年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8年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法规类别】民族自治区域【发文字号】内政发[2008]8号【发布部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发布日期】2008.02.29【实施日期】2008.02.2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8年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内政发〔2008〕8号)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下达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八年二月二十九日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照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生产总值增长15%,财政收入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全国平均涨幅。

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区重要讲话以及中央和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科技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全面落实中央关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任务,在优化投资结构、控制“两高”行业扩张和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等方面切实加大工作力度。

(一)继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7〕64号)精神,按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建设规划、土地供应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等“八个必须”条件,严格履行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程序,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

呼和浩特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呼和浩特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呼和浩特市统计局)2008年,全市各族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控通涨”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发展势头。

一、综合2008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16.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

其中,第一产业75.16亿元,同比增长7.8 %;第二产业501.89亿元,同比增长12.2%;第三产业739.32亿元,同比增长15.1%。

三次产业的比重为5.7:38.1:56.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9606元,同比增长12.2%。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6 %。

分项目看,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分别比上年上涨15.1%、2.6%、0.2%、1.8%和5.2%,衣着、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均比上年有所下降,分别下降3.7%、4.3%和3.6%;农村生活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9.6%,分项目看,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交通类、文教娱乐用品、服务项目和住房分别比上年上涨14.6%、4.9%、10.4%、1.7%、0.3%、7.8%、2.9%和17.5%。

房屋销售价格比去年上涨1.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8.5%。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 30.2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1万人。

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20.62万人,增加0.39万人;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02万人,减少0.1万人;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从业人员 8.60万人,增加0.02万人。

乌拉特中旗2008年国民经济

乌拉特中旗2008年国民经济

乌拉特中旗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乌拉特中旗统计局(二00九年四月三日)2008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突出“全党抓经济、重点抓项目”主基调,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呈现运行质量较好、结构协调优化、创新能力增强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据初步测算,全年乌中旗生产总值达38.24亿元,可比价增速22.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04亿元,可比价增速8.3%;第二产业增Array加值22.51亿元,可比价增速31.9%;第三产业增加值5.69亿元,可比价增速21.5%。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3%,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9%,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8%。

全旗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0.9:54.5:14.6调整为26.3:58.9:14.8。

全年人均生产总值达27160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47.6%。

2004年-2008年五年间,全旗生产总值增长 1.93倍,年均增长30.8%。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6298万元,增长81.57%。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107万元,增长79.25%。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80713万元,比上年增长42.04%。

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359万元,比上年增长32.45%;医疗卫生支出3095万元,增长47.24%;教育支出9150万元,增长46.89%。

2004-2008年五年间,全旗财政总收入增长3.5倍,年均增长45.8%。

一、 农业2008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6.64亿元,同比增长32.4%,实现增加值10.04亿元,可比价增速8.3%。

其中农业产值10.59亿元,增长36.2%;林业产值0.87亿元,增长10.9%;牧业产值4.69亿元,增长28.3%;渔业产值0.066亿元,增长27.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1亿元,增长36.8%。

鄂尔多斯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鄂尔多斯在线

鄂尔多斯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鄂尔多斯在线

鄂尔多斯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鄂尔多斯在线2008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为目标,以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强化政策引导,落实保障措施,稳定发展环境,统筹协调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经济运行综合(一)经济总量2008年鄂尔多斯经济总量跃过1600亿元大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达1603.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2.9%。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7.7亿元,同比增长8.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31.4亿元,同比增长21.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13.9亿元,同比增长25.8%。

第一产业对GDP 的贡献率为2.2%,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5.7%,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32.1%。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4.3:55.0:40.7调整为3.6:58.1:38.3。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02128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9.9%。

(二)财政收入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在高平台上继续实现高增长,完成265.0亿元,同比增长50.8%。

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8.2亿元,同比增长53.5%。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68.4亿元,同比增长42.5%。

其中,教育支出19.9亿元, 同比增长33.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7亿元, 同比增长79.3%;医疗卫生支出6.3亿元, 同比增长35.5%;科学技术支出1.7亿元,同比增长49.7%。

农牧业2008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72.1千公顷。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4.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5.6千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131.0万吨,同比增长5.4%,其中小麦产量下降1.8%,玉米产量增长5.9%。

全年油料产量7.7万吨,甜菜产量8.8万吨,蔬菜产量19.7万吨。

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316.3万头(只),比上年同期下降2.6%;牲畜总增758.3万头(只),同比下降1.7%,总增率达56.1%;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牲畜总头数1305.3万头(只),良种及改良牲畜比重达到99.2%。

通辽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通辽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通辽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通辽市统计局2009年3月30日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5.60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增速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90亿元,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411.29亿元,增长26.1%;第三产业增加值229.41亿元,增长17.6%。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达到25402元,比上年增长18.9%。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3:46.4:32.3变化为18.4:52.4:29.2。

第二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第一、第三产业分别下降2.9和3.1百分点。

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70.02亿元,比上年增长58.4%,增幅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30亿元,比上年增长74.7%。

地方财政支出(一般预算支出)120.90亿元,增长45.9%。

其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交通运输的支出分别增长44.5%、49.3%、31.3%和48.3%,用于科技和环境保护的支出分别增长36.1%和24.1%。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5%。

其中,城市上涨4.1%,农村上涨4.8%。

附表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单位:%)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4.2%,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1.3%。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19.0%,涨幅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

其中:饲料价格上涨24.3%,涨幅较上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化肥价格上涨32.2%(上年价格下降)。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6%,涨幅较上年回落7.8个百分点。

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1.7%,涨幅比上年回落8.8个百分点。

其中新建住宅销售价格上涨3.3%,涨幅回落5.6个百分点;二手住宅价格下降0.9%,涨幅回落16.7个百分点。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东胜区统计局(2009年 3⽉31⽇)2008年全区各族⼈民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加强城市建设,全⼒推进社会事业进步,全区经济运⾏平稳,实现了⼜好⼜快发展。

⼀、综合(⼀)经济总量全年全区完成地区⽣产总值390.01亿元,按可⽐价计算,同⽐增长24.6%,其中第⼀产业实现增加值2.1亿元,同⽐增长1.4%;第⼆产业实现增加值153.9亿元,同⽐增长23.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4.01亿元,同⽐增长25.9%;三次产业结构⽐例为0.5:39.5:60.0。

按常住⼈⼝计算,全年⼈均⽣产总值(GDP)95357元。

(⼆)财政收⽀全年完成地⽅财政总收⼊74.6亿元,同⽐增长53.4%,其中地⽅财政⼀般预算收⼊完成32.9亿元,同⽐增长51.4%;政府性基⾦收⼊完成57.4亿元,同⽐增长247.6%。

分产业看,⼆产完成30.3亿元,同⽐增长61.2%;三产完成44.3亿元,同⽐增长48.4%。

三次产业对财政收⼊的贡献⽐例为0:40.6:59.4。

分税源看,主要税源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所得税,分别完成28.9亿元、9.5亿元、16.1亿元和6亿元,同⽐分别增长67.1%、35%、32.3%和36.1%。

全年完成财政⽀出27.0亿元,同⽐增长57.0%。

其中,城乡社区事务⽀出10.8亿元,同⽐增长49.3%;教育⽀出3.3亿元,同⽐增长23.5%;⼀般公共服务⽀出4.3亿元,同⽐增长55.8%;社会保障和就业⽀出3.1亿元,同⽐增长155.9%。

(三)物价物价呈前⾼后低的涨势,下半年逐步回稳。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达104.7%。

⾷品价格的⼤幅上涨仍然是引领消费总⽔平上升的主要因素。

全年⾷品类价格上涨12.9%,引领总⽔平上升3.7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涨11.2%,医疗保健及个⼈⽤品、烟酒及⽤品价格⼩幅上涨,分别上涨了2.9%、2.2%。

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2008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努力克服历史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比上年上升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上升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下降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其中食品价格上涨%。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活资料价格上涨%。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其中新建住宅价格上涨%,二手住宅价格上涨%;房屋租赁价格上涨%。

表1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单位:% 指标全国城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食品其中:粮食肉禽及其制品油脂鲜蛋鲜菜鲜果烟酒及用品衣着- - -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 - - 务居住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0210万人,净增加860万人,新增加1113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比上年末上升个百分点。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9460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178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

全年税收收入57862亿元,比上年增加8413亿元,增长%。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67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6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76万公顷,减少17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271万公顷,增加139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93万公顷,增加13万公顷。

呼伦贝尔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呼伦贝尔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12月17日在呼伦贝尔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市长罗志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简要回顾过去的五年,是呼伦贝尔撤盟设市的第一个五年,是呼伦贝尔发展历程发生重大转折的五年。

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市政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解决了经济转型、体制转轨带来的诸多困难,成功战胜了非典疫情、禽流感、重大干旱、森林火灾等各种自然灾害,胜利完成了市一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攀升。

五年来,全市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了300和400亿元两大台阶,2007年预计达到487亿元,是2002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52美元。

三次产业比例由28.4:24.5:47.1调整为25.5:32.6:41.9。

工业总量迅速扩张,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32亿元,年均增长30%。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力优化农牧业结构,全面启动了新农牧林区建设,着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累计退耕257.6万亩,退牧2025万亩,粮食产量累计完成278亿斤,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1546.4万头只,农区畜牧业占全市畜牧业的比重五年提高了25.8个百分点。

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林区替代产业长足发展,地方林业职工年均收入达到11000元,森工企业职工年均收入达到10550元。

新型边境区域合作不断深入,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75.68亿美元,年均增长15%,连续5年位居全区第一。

旅游业得到了大发展,2007年,旅游总收入65亿元,比2002年增长49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乌鲁木齐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乌鲁木齐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乌鲁木齐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09.02.01•【字号】•【施行日期】2009.02.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乌鲁木齐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乌鲁木齐市统计局2009年2月1日)2008年,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单位、各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32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顺应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形势,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困难,迎机而上,全市经济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趋优、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跃过千亿元大关。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已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见图)。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亿元,增长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25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7亿元,增长13.8%。

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5、6.55和8.30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75:41.7:56.55,其中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了3.11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99.8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9%。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1.12亿元,比上年增长36.87%。

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98亿元,增长37.53%,从各税种来看,实现增值税收入15.25亿元,增长37.23%;实现营业税收入35.98亿元,增长33.13%;实现个人所得税收入6.64亿元,增长18.44%;实现企业所得税收入12.67亿元,增长1.74倍。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支出129.09亿元,比上年增长47.6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99.35亿元,增长45.43%,一般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94亿元,增长14.36%;教育支出18.08亿元,增长39.43%;公共安全支出9.52亿元,增长20.1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6.57亿元,增长18.46%。

包头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包头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包头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4-82008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战略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努力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强市”战略,全市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6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1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1003.9亿元,增长22.4%;第三产业增加值704.0亿元,增长17.0%。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0004元,增长17.8%,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0079美元。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0%、57.0%和40.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61.0%和37.8%。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253.2万人,比上年增加3.6万人,其中男性为129.7万人,女性123.5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5.1。

城镇人口192.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5.9%。

人口出生率7.97‰,死亡率3.29‰,人口自然增长率4.68‰。

年末全市就业人员达13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4万人,增长4.2%。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9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6万人,增长12.1%。

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22.4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40.2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70.6万人。

城镇单位(不含个体和私营)从业人员32.2万人。

全年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实现再就业2.2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5431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7%。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05.2亿元,比上年增长25.9%。

地方财政总收入为181.8亿元,增长26.5%。

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6.5亿元,增长25.7%。

乌兰察布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乌兰察布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乌兰察布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乌兰察布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06-13 00:52:05)标签:乌兰察布市2008年gdp财分类:2008年统计公报经房价国民经济经济就业贸易统计公报2008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围绕“构筑两大基地,打造三个中心,提高三个水平”的奋斗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了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面落实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商贸兴市和依法治市方略,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得到较大改善。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34.68亿元,按2005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82.27亿元,增长9.2%。

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11.5亿元,增长14.2%。

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86.26亿元,增长18.6%,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59.24亿元,增长18.8%。

规模以下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7.02亿元,增长17.9%。

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5.25亿元,下降5.2%。

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40.9亿元,增长14.9%。

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8.0:47.7:34.3调整为本年的18.9:48.7:32.4,一产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1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从工业化进程看,工业增加值比重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2.8%,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从不变价增长速度看,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达到1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达到18.8%,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达到17.9%,均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从贡献情况看,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1.84%,比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6.74%,比上年下降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1.42%,比上年下降4.1个百分点。

呼伦贝尔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伦贝尔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伦贝尔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呼伦贝尔市统计局(2009年3月25日)2008年,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各项决策和市二届二次党代会议作出的战略部署,充分用好用活国家和自治区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政策和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抢抓机遇,坚定信心,确保增长。

全市上下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建设和又好又快发展之路,努力打造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经济稳步增长,社会和谐发展,民生状况改善,薄弱环节加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全市生产总值完成632.6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44.01亿元,增长8.9%;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30.45亿元,增长19.6%,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94.64亿元,增长21.0%。

建筑业增加值完成35.81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58.20亿元,增长14.8%。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7:33.4:42.9调整优化为22.8:36.4:40.8。

人均GDP为23413元,增长15.0%。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6.3%,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6.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9.4%,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2.3%。

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类看,八大类商品均呈上涨之势,食品类上涨14.2%,仍居第一、居住类上涨5.0%,仍居第二、烟酒及用品上涨 4.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与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均上涨3.1%。

(见附表一)年末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8038人,下岗再就业19297人,登记失业率为4.05%。

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00.12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8.8%,同比增加29.88亿元,增长42.6%。

其中,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74.21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7.2%,同比增加16.73亿元,增长29.1%。

关于内蒙古自治区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2009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关于内蒙古自治区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2009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关于内蒙古自治区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2009年预算草案的报告——2009年1月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各位代表:受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本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请自治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全区预算执行情况2008年是自治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实施自治区“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

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和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有关决定和决议,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全区及自治区本级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圆满完成了2008年预算确定的各项任务和目标。

2008年年初提请人代会审议的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预算为1006亿元,根据2008年12月31日汇总的国库数据,2008年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入库1107.3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0%,比上年增加271.8亿元,增长32.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50.6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0.3%,比上年增加158.3亿元,增长32.1%;上划中央税收收入456.7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9.7%,比上年增加113.5亿元,增长33.1%。

2008年中央财政对我区各类补助收入785.4亿元,比上年增加128.2亿元,增长19.5%,其中:返还性和财力性转移支付454.9亿元,比上年增加50.4亿元;各类专项转移支付330.5亿元,比上年增加77.8亿元。

2008年自治区财政下达盟市补助收入739.9亿元,比上年增加194.6亿元,增长35.7%,其中:返还性和财力性转移支付416.4亿元,比上年增加76.2亿元;各类专项转移支付323.5亿元,比上年增加118.4亿元。

汇总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央补助收入和上年财政结转结余以及调入资金,2008年全区总财力为1664.1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50.6亿元,中央财政各类补助收入785.4亿元,上年财政结转结余以及调入资金等228.1亿元。

对2008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分析

对2008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分析

对2008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分析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姓名:王宏杰学号:2008032220(一)背景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经济危机,并波极到了世界范围内,中国的经济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倒退,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

为此,在这一特殊环境下,本文将分析2008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根据查找的各项经济指标,运用马克威分析软件,进行各指标间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此来找出经济指标间的关系,主成分因子,根据给出的经济指标对各地区进行分类。

(二)数据来源及解释表一中的数据来源:htt p://www.stat s.g /tj sj/n dsj/2009/indexch.htm数据解释:本文选取了六项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分别为:人均G DP,财政收入,年末总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其中人均GD P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以某地区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现价)除以同时期平均人口所得出的结果。

财政收入为国家通过财政渠道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筹集起来的各项收入的总称固定资产投资为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

居民消费水平为国内一定时期内的居民支付所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化程度水平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新闻出版业、邮政业和其他服务业等,售予城乡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和社会集团用于公共消费的商品之总量。

(三)目的人均GD 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经济指标,本文通过使用马克威软件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来分析年末总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人均G DP间的关系,找出影响人均GD P的经济指标,以此来更好地指导实践。

在经济危机中,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政府的财政收入将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自治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03-11 13:13:05)标签:内蒙古自治区2008年gdp 财经房价国民经济经济就业贸易收入统计公杂谈分类:2008年统计公报2008年,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的形势下,我区各地沉着应对,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出台的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努力变挑战为机遇,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物价涨幅回落、民生状况改善、结构优化、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776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6.98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4271.03亿元,增长20.5%;第三产业增加值2583.79亿元,增长15.5%。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4%,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6%。

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2.5:51.8:35.7调整为11.7:55.0:33.3。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32214元,比上年增长16.7%,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4638美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7%。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4.7%,居住类价格上涨6.3%,其它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均略有上涨或保持稳定。

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12.5%和11.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8.1%,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1%。

[详见附表1]年末全区就业人员1103.0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54万人,增长2%。

其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414.6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19万人,增长8.1%。

全年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38万人,比上年减少0.9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提高0.1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107.3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0.6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5%和32.1%。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455.48亿元,比上年增长34.5%。

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医疗卫生支出59.46亿元,增长35.5%;教育支出205.84亿元,增长3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升级步伐相对滞后;受需求萎缩和部分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亏损企业数量有所增加,亏损企业亏损情况较为严重;受我区产业结构趋于重型化的制约,能源消耗水平依然偏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仍需加强;就业形势相对比较严峻等。

二、农业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686.0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9.93万公顷。

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25.4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5.27万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2130.23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产319.16万吨,增长17.6%。

其中,玉米、大豆和薯类产量分别增长21.5%、23.8%和26.4%。

全年油料产量117.54万吨,增长48%;甜菜产量170.04万吨,增长43.4%;蔬菜产量1360.84万吨,增长6.5%;水果(含果用瓜)产量238.16万吨,增长15.4%。

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头数达10677.2万头(只),比上年同期下降1.6%;牲畜总增6162.89万头(只),牲畜总增率达55.8%。

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9965.47万头(只),比重为93.3%,比上年同期下降0.11个百分点。

全年肉类总产量219.37万吨,比上年增长6.3%;牛奶产量912.2万吨,增长0.3%;山羊绒产量6890吨,增长3%;禽蛋产量45.5万吨,增长9.1%;水产品产量9.82万吨,增长4.9%。

[详见附表2]林业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71.86万公顷,造林成活率达85%。

其中,人工造林37.73万公顷,飞播造林5.74万公顷,封山育林28.39万公顷。

全年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地造林面积15.5万公顷,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造林面积11.9万公顷,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造林面积20.21万公顷,完成“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造林面积7.22万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70.73万公顷。

年末全区森林面积2050.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7.57%。

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个数达到132个,保护区面积944.02万公顷,被保护的物种达到3430种。

全年实现林业产业产值199亿元,其中营林产值86亿元。

林业产业增加值105亿元。

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2779.4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5.8%;机耕地面积523.33万公顷,增长0.9%;机电井数量39.31万眼,增长2.1 %;年内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64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1.54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11.5%和17.6%;全年农村牧区用电量36.50亿千瓦时,增长7%;化肥施用量(折纯)154.10万吨,增长10.1%。

全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4.7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5%。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798.6亿元,比上年增长23.1%。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450.25亿元,比上年增长24.5%。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15.5%,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44.9%,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增长15.7%,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25.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16.2%,其它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增长90.2%。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619.82亿元,增长15.1%;重工业增加值2830.43亿元,增长26.9%。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83.3亿元,比上年增长6.5%;出口交货值217.69亿元,比上年增长15.9%。

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业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90%以上,成为拉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原煤、发电量、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0.2%、11.5%、18.6%和16.2%,载货汽车增长58.9%,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详见附表3]2008年1—11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503.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3%;实现利润614.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7%。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32.39亿元,同比增长28.5%;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57.74亿元,同比增长1.5倍。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2%,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472.43亿元,比上年增长3.7%。

全区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778个,比上年增加30个;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168.7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5%;竣工房屋面积2984.98万平方米,增长1.9%;房屋建筑竣工率57.8%。

全年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42.59亿元,比上年增长26%;实现税金28.25亿元,比上年下降1.4%。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596.45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增幅比上年回落2.2个百分点。

其中,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16.04亿元,增长27.4%。

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单位投资2115.29亿元,增长22.3%;集体单位投资64.32亿元,增长34.2%;个体投资100.7亿元,增长13.9%;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3316.14亿元,增长30.6%。

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完成投资4791.31亿元,增长22.9%;中央项目完成投资805.14亿元,增长58.7%。

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51.5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投资2916.9亿元,增长30.1%;其中,工业投资2881.76亿元,增长29.8%;第三产业投资2428.05亿元,增长20.7%。

从城乡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448.91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736.08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经济适用房投资69.16亿元,增长1倍;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47.54亿元,增长25.2%;其中,非农户投资67.13亿元,增长55.6%。

从主要行业投资看,农林牧渔业投资251.50亿元,增长67%;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753.7亿元,增长12.3%;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投资543.68亿元,增长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413.75亿元,增长20%。

全年新开工项目8189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12206.8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1%和23.1%。

在全区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中,全部建成投产项目6756个,项目建成投产率68.2%;新增固定资产2873.49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52.1%。

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水泥458万吨,发电机组容量922.3万千瓦。

城镇住宅施工面积6902.3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5.5%;城镇住宅竣工面积1932.0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6.2%;其中,经济适用房129.89万平方米,下降5.4%。

商品房竣工面积1694.0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6%;商品房销售面积2141.01万平方米,增长2.6%;农村牧区竣工住宅面积621万平方米,增长4.2%。

五、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3.33亿元,比上年增长24.1%,高于上年4.7个百分点。

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626.92亿元,增长25%;县的消费品零售额464.73亿元,增长23%;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71.68亿元,增长21%。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849.13亿元,增长23.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62.16亿元,增长27.7%;其他行业零售额52.04亿元,增长19.1%。

消费品市场呈现两大亮点:一是消费结构呈现积极变化,汽车、居住、家庭装饰等消费不断扩大,汽车类零售额增长28.8%;家电和通讯类消费品升级步伐加快,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9.8%。

二是我区作为国家“家电下乡”的试点省区市之一,有力带动了全区农村牧区的消费市场。

全年县及县以下实现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2.3%,比上年加快5.1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89.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4%。

其中,出口总额35.79亿美元,增长21.6%;进口总额53.54亿美元,增长11.6%。

从主要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额达48.67亿美元,占54.5%,比上年增长12.1%;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额达34.99亿美元,占39.2%,比上年增长1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