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第四节 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PPT课件
![中介语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c933b79da38376bae1faeac.png)
3.语法方面 词类划分是典型的例子。又如“有定”
和“无定”可分为四种情况(见教材第 68页)。 4.语用方面
例如,语体有中间状态。如播音员的 语言就是处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中间状态。
4
(二)在语言规范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中 介状态 1.“规范度”的提出 (1)强调规范也是有层次的,规范的层次 不同,要求也不同。要由“质”到“文”, 达到“文质彬彬”。由此出发,提出了对 于集中学习语言的人,要有分阶段的规范 度的教学和要求。 (2)不规范也是又层次的,对于语言学习 来说,可以分阶段提出规范的要求。
8
(2)中介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它创立于60年代末70年代 初。 “中介语”一词是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 (有学者也译为“塞林克”)(Selinker) 于1969年在其论文“语言迁 移”(Language Transfer) 中首先使用的。 1972年,他又发表了名为“中介 语”(Interlanguage)的论文,对“中介语” 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学界一般将此文看 作是中介理论形成的标志。
(3)对三声的泛化。 (4)teach——teacher cook——cooker
28
(三)由于教材不完善、教师对目的语语言 现象讲解有误或训练方法不当所造成的 迁移也是中介语出现的根源。
(1)英语的一些发音 (2)一篇文章大意说,一个人没有职业,
也会感到无聊。老师解词时说:“‘无 聊’就是苦闷不乐的意思。”过了不久, 有一个留学生给老师写信说: “这次考试没考好,下次一定会考好的, 请老师不要无聊!”
5
(三)中介语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重 点之一 (四)中介语理论是语言学习理论的重要内 容
以前过多的强调“教什么”和“怎么教”, 而忽略了“怎么学”。研究语言学习规律, 最重要的是揭示语言学习和习得的心里过程, 但现阶段还没有一种测量这种心理过程的有 效手段,所以只能通过研究学生的语言表现 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来进行推测。
中介语
![中介语](https://img.taocdn.com/s3/m/feb56be404a1b0717fd5dd76.png)
目录
概念的提出
中介语的定义 中介语的特点 影响中介语产生发展的根源 中介语的发展阶段
概念的提出
Interlanguage 中介语(过渡语、族际语)
提出者:Larry Selinker(塞林克) 1969年 论文《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首先使用 “中介语”。
1972年 论文《中介语》Interlanguage 对“中介语”概 念进行了阐述。提出“中介语假说”,确立了它在第二语 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
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
学习者摸索单词、语法规则和其他语言项目的含 义和用法的方法,它是学习者对输入语言及其语言知 识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标志。 “省略简化”(simplification by omission)是外 语学习者普遍采用的一种学习策略. 例如:*你不[要]做那件事情。
参考文献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语言教育与研究 [J],1987. 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语言教育与研究 [J],1994. 鲁健骥.中介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语言文字应用[J],1993. 孙德坤.中介语理论与汉语习得研究.语言文字运用[J], 1993 王建勤.历史回眸: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语言教学与研究 [J],2000. 张婷.中介语理论研究概述.语言教学与研究[J],2006 (3). Larry Selinker,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72.
语际识别
母语和目的语的 某些特征相似, 学习者跨越两种 语言的限制去进 行识别。
中介语理论的产生及特点
![中介语理论的产生及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a85955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4e.png)
中介语理论的产生及特点龙源期刊网 /doc/1d14907801.html,中介语理论的产生及特点作者:孙华丽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30期摘要中介语理论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全新视角对二语习得过程进行了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中介语理论产生的根源、性质以及特点,更好地了解掌握这一理论,从而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中介语二语习得根源特点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0 前言Selinker指出:“学习者试图掌握第二语言所做的努力而产生的语言,称为中介语。
并且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是二语学习者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使用该语言时所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
它同时兼具了母语和目的语两者的特征,又与二者有着一定的区别。
虽然Nemser于1971年提出了如“接近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之类的专业名词,大多数人仍然选择使用interlanguage来代表中介语。
1 中介语产生根源从认知主义观点出发,Selinker将中介语产生的原因界定为以下五个:(Selinker, 1992)(1)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经熟练掌握的母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基础必然会影响目的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学习者将其在母语中所学习的基础词汇和基本语法结构规则应用到二语的学习过程中,从而影响到了二语学习这一现象称之为语言迁移,积极的影响形成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消极的影响形成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2)过度的概括目的语言(Overgeneralization)。
相当部分的二语学习者在第二外语的学习过程中,会将二语中的某些固有结构简化或者采用简单记忆法,以便于更加轻松地掌握该种语言。
这一行为导致了很多目的语中原本没有的结构变体的出现。
例如,有的学习者习惯在名词后加-s来变成复数形式,对于一般的名词当然是适用的,但是遇到像sheep这样的特殊名词时,写成sheeps就是错误的了。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2a7af5e2ee06eff9aff80794.png)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语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一般认为,1972年塞林格的《中介语》一文标志着该理论的诞生。
它与以往的语言学理论不同,是一门以学习者自身及习得过程为研究重点的新理论。
因此,一经出现,就引起了各国语言学家的关注,近年来,我国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也开展得十分迅速。
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对实际教学能有所裨益。
一、中介语理论的研究状况(一)国外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一般认为,国外的中介语理论研究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从时间上界定,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则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1.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对比分析因无法有效指导实际教学与学习,受到了众多语言学家的批判。
在这个背景下,以学习的主体和客体作为研究重点的中介语理论出现了,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
代表学者及贡献如下:(1)Corder的贡献。
1967年,Corder发表了颇具影响的论文《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许多新观点:首先,Corder区分了“失误”与“偏误”。
“失误”是非系统性的,是学习者在偶然情况下产生的错误;而“偏误”具有系统性,它反映了学习者现时的语言知识或过渡能力,因此进行偏误分析是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一个好方法。
其次,Corder提出了“内在大纲”的概念。
所谓内在大纲是指“学习者拥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这个序列并不因为外界因素(如教学序列)的影响而改变。
”[1](P72)学习者在进行第二语言学习时,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很多,但并不能够全部吸收,Corder认为这就是“输入”(所接触的语言材料)与“内化”(将语言材料吸收)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说明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由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决定的。
最后,Corder阐明了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动态特征。
当学习者接触到外在言语输入时,其内在的习得机制就建立起所谓“过渡的规则系统”,当新的信息规则与目前的过渡系统不一致时,学习者的内在习得机制便会对过渡系统规则进行检验和更新,使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总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5e9a5d33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4.png)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1. 引言1.1 中介语理论的起源中介语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由加拿大语言学家史蒂芬·克罗伊尔提出。
克罗伊尔在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发现,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会形成一种中间语言,即中介语。
这种中介语是学习者在掌握目标语言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临时性语言,是学习者根据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差异性而创造的一种妥协性语言。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为语言习得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强调了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母语对目标语言习得的影响。
中介语理论的出现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学习者的中介语进行研究,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误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改进。
中介语理论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学习者个体差异性,尊重学习者的习得路径,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语言交际,积极探索语言规律。
通过理解中介语理论的起源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引导学习者有效习得汉语,提高教学效果。
1.2 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对外汉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汉语人才,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将中文这门美丽的语言传播给更多的人,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2. 正文2.1 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所掌握的中介语(第二语言)来促进他们学习汉语的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
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中介语的分析,了解他们在学习汉语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误解。
通过了解学生的中介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中介语来设计教学活动,比如让学生进行中文和中介语之间的对比,帮助他们发现中文的特点和规律。
中介语理论及其对语言教师的启示
![中介语理论及其对语言教师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7dfb936eefdc8d376ee32fb.png)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ofLiaoning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Institute第24卷第3期2007年3月Vol.24No.3Mar2007[收稿日期]2007-02-05[作者简介]王天晓(1979-)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中介语理论及其对语言教师的启示王天晓(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摘要]中介语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研究中介语现象对于语言教师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也有助于学生习得语言。
通过对中介语的早期发现的研究,探索其对语言教师的启示。
[关键词]中介语;二语习得;迁移;回避;过渡概括;过渡使用[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022(2007)03-0070-02一、中介语理论的早期发现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任何阶段都在使用着一种既非母语,亦非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便是中介语系统。
它有着自己的语法和词汇系统。
学生使用的规则既不是母语规则,也不是目的语规则。
学习者是如何创造自己的中介语系统的?塞林格认为,学习语言有许多基本的过程,但他在后来的著作中认为,学习策略创造了中介语系统,即学习者可采用各种活动以帮助自己习得语言。
(一)语言迁移语言学习者借助母语来学习目的语。
过去人们认为,学习外语时不应借助母语。
而事实上,人们学习所有的语言都在借助母语,特别是在语言学习的早期阶段,而且这也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二)过渡概括语言学习者在各种场合使用目的语时都会借助于规则,而本族人却不会。
这种规则的使用会出现在各个方面。
语音方面:例如:英语学习者在学会“r”后,常会把“r”放在词组中,而“r”在RP中是不发音的。
语法方面:初学英语的人通常先学会使用现在时,之后会扩展。
结果是“be-ing”形式的错误使用。
词汇方面:学习者常使用词的雏形(baseterms)并扩展它们。
因此,“goose”(鹅)可能被称为“chick-en”(鸡),茶匙可能被称为“littlespoon”(小匙)。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aacb446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eb.png)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学生语言习得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中介语的分类和特点,然后通过实践案例分析了中介语在汉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接着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结合理论和实践,总结出中介语理论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的启示,并提出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中介语理论的建议。
最后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提高学生语言习得水平。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中介语理论、对外汉语教学、背景、研究目的、应用、影响、分类、特点、实践案例、现象分析、提高效果、启示、建议、未来研究1. 引言1.1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的背景中介语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借助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某种语言形式,创造出一种过渡性的语言形式。
中介语理论最初是由语言学家Selinker提出的,他认为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会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即中介语。
中介语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中介语理论作为语言习得的一种重要理论,被引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通过研究中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形成的中介语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汉语。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现象进行深入探讨,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语言习得的过程。
通过研究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可以有效地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中介语理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中介语现象对学生语言习得的影响,可以帮助教师更加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513f30a763231126edb11e5.png)
• 一、中介语性质的探讨 1、3种理论和3个理论模式 2、中介语的可渗透性、可变性和系统性 • 二、中介语的描写 • 三、中介语习得过程及第一语言的角色
一、中介语性质的探讨 1、三种理论模式
塞林克(Selinker)——“中介语之父” 塞林克(Selinker)——“中介语之父” Interlanguage refers to the separateness of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system ,a system, that has a structurally intermediate status between the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s.
中介语习得过程 (两个研究角度) 两个研究角度)
功能的角度( 功能的角度(功能 分析) 分析) 研究结论:第二语 言学习者在交际 时对语言形式的 选择基于他们所 要表达的功能
对话分析角度( 对话分析角度(话 语理论) 语理论) 始于美国描写语言 学,海里斯主张 对话语语料进行 分析 后期话语理论的进 步:关注语境条 件下的第二语言 习得过程
• 前期研究:中介语性质探讨&中介语的描写 • 后期研究:中介语的可渗透性、可变性、系统
性 • 中介语习得过程及第一语言的角色
是 中介语是否是一种 自然语言 塔容 艾杰敏
否 塞林克 塔容 塞林克
中介语是否受学习 艾杰敏 塞林克 者第一语言影响 中介语是否是一种 过渡语言 艾杰敏 塔容
2、中介语的可渗透性、可变性、系统性 中介语的可渗透性、可变性、
• 可渗透性 可渗透性permeable:随着语言间的相互接触, 某种自然语言会吸收 吸收其他一些语言的特点。中介 吸收 语也有这个特点 • 可变性 可变性dynamic:中介语在不断变化 不断变化(与可渗透 不断变化 性一致)第二语言学习者会随着正确的表达方法 不断输入改变中介语中原有的表达方法 • 系统性 系统性systematic: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根据他 (她)所认定的目的语的正确表达方式来使用中 介语规则。偏误 偏误是用目的语的标准来衡量中介语 偏误 的结果,第二语言学习者本身自己并不认为这是 偏误,当我们这样看中介语的时候,中介语本身 依旧是具有系统性的
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fb1a849a6c30c2259019ef3.png)
一、中介语理论的产生二十世纪50年代,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和研究领域一统天下。
但对比分析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学方法来解决复杂的心理学问题,它站在“教学中心”而非“学习中心”的立场上,忽略了学习者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事实,同时也忽略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由于此种原因,对比分析在60年代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困境。
1967年,Corder发表了一篇题为《学习者偏误的意义》的文章,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了学习者身上。
Corder主张从学习者的偏误入手观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和目的语语言系统进行对比,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篇章分析等角度出发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而不仅仅局限于从母语和母的语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中寻找解释。
自此,偏误分析理论正式诞生并有力推动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但它仍然存在着自身难以回避的缺陷:偏误分析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者的偏误上,而不顾及学习者正确的方面,仅通过观察到的偏误来分析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往往以偏概全。
在这样的情况下,Selinker(1972)、Corder(1967、1971)、Nemser(1967、1971)三位学者先后提出了大致相似的理论,他们的观点共同构成了早期中介语理论。
二、中介语理论的概念“中介语”这一概念最早由Selinker提出,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第一,“学习者可以观察到的语言输出是高度结构化的”;第二,“中介语必须作为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
由此,中介语的定义可概括为以下三点;首先,中介语是可以观察到的语言输出。
Selinker倾向于把中介语看作一种语言的产出而非过程,也就说他所指的“中介语”是人们可以实际观察到的学习者的言语行为和表达。
其次,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也就是说中介语内在结构具有高度系统性,这种结构的系统性表现为学习者的言语行为是建立在其已有的规则基础上的,因而是可以分析和预测的。
最后,中介语独立的语言系统,即它和其他任何自然语言一样,自称体系,其系统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因而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介绍
![中介语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70332415022aaea988f0f55.png)
2.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
Hale Waihona Puke 新知识和新规则不断注入;原有的尚 未学好的规则和结构也在不断修正调整。 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和交际需要的 增长,中介语不断发展,并呈一定的阶段 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 离开第一语言向目的语靠拢。(虽然不同 的学习者其中介语的发展有很大的差异, 但总体看来,同一发展阶段中的中介语又 有其内部一致性。)
3.语用方面 例如,语体有中间状态。 如播音员语言就是处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中间状态。
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 卓著功勋、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 献的驻京部队老同志欢聚一堂。回顾极不平凡的 “十一五”时期,大家深切感到,在以胡锦涛同 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开拓进取、共克时艰,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防和军队 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介语的性质和特点
(一 )中介语理论的兴起
(1) 20世纪60年代以前,欧美行为主义心 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心理学和语言学领 域占主要地位,在这种理论背景下,语言研究 领域兴起了对比分析理论。这种理论认为, 外语学习是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逐步转移的过 程。因此,很多学者和外语教师认为,只要对 目的语和母语进行对比,了解母语和目的语 的异同,就可预测出在目的语的学习中会出 现什么偏误,而且还可以对出现的偏误进行 分析和解释。
中介语理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中 间状态,人类的语言也是如此。人们学习 语言的过程中,以及语言接触融合的过程 中,都有所谓的中间状态。现代应用语言 学理论把语言中的这些中间状态称为中介 现象。
(一)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中介物”
1.语音方面,普通话和方言。 在方言和标准的普通话之间,有地方普通话。 地方普通话就是“中介物”,我们可以称之为 “中介语”。不同的方言与普通话接触会产生 不同的地方普通话。在我国汉语方言区和少数 民族地区说普通话的人,大多数人说的都是 “地方普通话”,如“广东普通话”、“上海 普通话”、“四川普通话”、“新疆普通话” 等。
第四讲 第四节 中介语理论
![第四讲 第四节 中介语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ee4b5f427d3240c8547ef26.png)
所谓“高度结构化”,按照我们的理解,指的主要是中介语内在结构的系统性。
这种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者的语言是以规则为基础的:
学习者的言语表达建立在已有的规则系统基础上,就像母语使用者将他的表达计划建立在内化的母语系统之上一样。
再看第二点。中介语“必须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
一般说来,当学习者的母语规则和目的语规则相似或相匹配时,可能会产生迁移。但是,母语和目的语相似并不足以构成迁移的条件。并不是所有的语言特点都会迁移。哪些能迁移,哪些不能迁移,跟语言的特点有关。
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学习者在构建中介语系统时,母语知识的运用是一个高度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母语规则都会产生迁移的现象,学习者是有选择的。某些母语规则或过程比其它规则或过程更可能产生迁移现象。比如有人认为,无标记的语言现象容易迁移,有标记不容易迁移。无标记语言点是最常见、最普遍、最自然的核心规则。比如,陈述句是无标记的,疑问句是有标记的。(例子见230页)Selinker指出,“上百年来,人们对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早已有所认识,而且认为,这种影响是最为实质性的影响。现在人们一致的看法是,语言迁移,正像在对比分析的初期人们所认识的那样,不是一个„或有或无‟(all or nothing)的现象。”
③反复性。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随着水平的提高,中介语是在逐步地向目的语规范运动的,这种接近是反复、有曲折的。表现为某些已经得到纠正的偏误重又有规律地反复出现。)
三、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原因)(Selinker)
1、潜在的语言结构和潜在的心理结构
Selinker认为,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有两个途径:
一是成功的学习者,可以通过重新激活语言习得机制,即Lenneberg所说的“潜在的语言结构”来获得第二语言,按照克拉申的观点,这种人只有5%;他们可以像儿童习得母语那样,把普遍语法直接转换成目的语语法。(普遍语法可及性)但是,大多数学习者无法激活“潜在的语言结构”。
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dd58964e45c3b3567ec8bed.png)
四.偏误分析与中介语理论之间的关系。
偏误分析关注的是学生所使用的目的语形式(实际是中介语)与目的语的规
范形式之间的差距。中介语理论则把学生使用的目的语形式当作一个整体,这样
看来,偏误分析只是中介语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3.5 中介语研究的方法 3.5 中介语的研究方法
3.5.1中介语研究要跟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相结合
4
3.2中介语的概念
3.2中介语的概念
所谓中介语就是介
于习得语和目的语之间 的独立的语言系统,他 是第二语言习得者创造 的语言系统。(于根元 ,《应用语言学理论纲 要》1999)
3.2 中介语的概念 3.2中介语的概念
中介语
目的语
母语
3.3中介语出现的根源
3.3中介语出现的根源
根源
语言迁移
目的语规则 的过度泛化
3.5 中介语研究的方法 3.5 中介语的研究方法
3.5.1中介语研究要跟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相结合
例: 我组针对维吾尔语专业、汉语专业研一汉族、维吾尔 族于上周发放调查问卷34份,实收34份,其中实收汉族学 生有效问卷30份,实收维吾尔族学生有效问卷4份。
3.5 中介语的研究方法 3.5 中介语研究的方法
3.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中介语理论
目录
3.1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3.2中介语的概念 3.3中介语出现的根源 3.4中介语的性质和特点 3.5中介语研究的方法
3.1 中介语产生的历史背景 3.1 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Sharwood Smith(1994:23)在阐述60年代到80年代第二语言 研究领域的理论发展时,将这段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60年代“对比分析”阶段 70年代“中介语理论”产生的阶段(Selinker1972年发表
中介语理论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中介语理论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610b41833d4b14e84246867.png)
中介语理论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提要:本文通过对中介语特征和其不同发展阶段的介绍,并结合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中介语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以促进外语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介语;发展阶段;外语教学中介语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从那时至今,这一理论发展迅速并在应用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对中介语的研究有所进展(如:李炯英,2003;张雪梅,2002;范烨,2002),但还远远不够。
研究中介语的理论可以把中介语的发展变化规律应用到语言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简要介绍中介语的特征及发展阶段以及对外语教师的启示,以便教师在教学中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
一、中介语的概念及特征中介语是指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本族语与目的语之间的独立语言体系(李炯英,2003)。
中介语是一种过渡性的语言,既有别于母语,又有别于目标语,但不断向着目标语接近,它是外语学习者在某一学习阶段所建立起来的类似目的语知识系统以及由此相互连接而形成的一种连续体。
这个体系是不稳定的,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该阶段的体系。
中介语作为独立的语言体系有着自身的特点。
不同的学者对中介语本身的特点也有不同的概括。
综观学者们的看法,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可变性、石化性及创造性等特点。
(一)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它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标语,中介语是一个合法的独立的语言系统,具有系统性。
它有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规则系统,而且自成体系。
学生在使用外语时虽然会出现错误,会与目的语系统有差距,但仍然依照一定的规则,而不是任意的。
因此,可以说中介语的系统性主要表现为各种系统性错误(赵留美,2006)。
(二)中介语具有可变性中介语随着学习者的努力和交际需要而不断变化,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向目标语系统靠拢,但却永远不会等同于目标语系统,只是会越来越无限接近。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介语系统是一个持续体,总是在不停发展变化之中。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2035bc96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61.png)
四、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前景
1、招呼语的文化内涵:研究汉语招呼语与其他语言之间的差异,深入探讨其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四、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前景
2、招呼语的演变与发展:考察汉语招呼语的演变历程和发展趋势,分析不同 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招呼语的特点和使用规则,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更为丰富 的素材和案例。
3、克服中介语的策略
(3)纠正错误及时:学习者应该及时纠正学习中的错误,通过教师反馈、同 学互助等方式,不断修正中介语,逐渐向目标语言靠近。
3、克服中介语的策略
(4)培养正确学习策略:学习者应该培养正确的学习策略,如归纳、演绎、 类比等,以便更好地掌握目标语言的规则和用法。
实践案例
本部分将选取一个真实而典型的 中介语案例进行分析。
内容摘要
然而,使用体态语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避免使用过于夸张或过于 草率的体态语。夸张的体态语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尴尬或不舒服,而过于草率的体 态语可能会让学生感到不受重视。其次,要注意体态语与言语的协调。只有当体 态语和言语相一致时,才能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内容摘要
总的来说,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使用体 态语,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更好 地实现教学目标。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01 引言
03 实践案例
目录
02 理论框架 04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中介语理论是语言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中 介语的存在与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介语理论的 应用也十分重要。本次演示将围绕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展开,探讨中介语 理论的定义、特点、产生原因以及如何克服中介语,提高第二语言学习效率。
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ce4571fc281e53a5802ffbd.png)
18
3.反复性。 在对目的语的学习过程中,随着水 平的提高,中介语是在逐步地向目 的语的规范运动的,但这并不是说, 这种接近是直线前进的,而是有反 复、有曲折的,这就是中介语的反 复性。已经纠正了的偏误还可能有 规律地重现。
19
4.具有顽固性(“化石化”) 语言的某些具体形式上学到了一定 程度就停滞不前了。比如在语音方 面,有的学生学了很长时间,到了 高年级,还是掌握不了某几个音。 我们把这种现象也称作“化石化”。 但这并不影响学生总的外语水平的 提高。有材料表明,一般来说,中 介语系统中,语音和某些语法项目 的“化石化”现象最为突出。
30
(1)留学生称中国人只用姓
(2)中国人对待称赞所表现出的谦虚 (3)问:请问您贵姓? 答:我贵姓金。 (4)(一位外国学生的父母家人来中国,学 生向老师介绍他的家人) 学生:这是我的爸爸、妈妈,这是我的哥哥、 我哥哥的妻子和他们的孩子。你还要问什么 吗?
31
四 中介语研究的现状及其意义 (一)现状 (二)意义
3
3.语法方面 词类划分是典型的例子。又如“有定” 和“无定”可分为四种情况(见教材第 68页)。 4.语用方面 例如,语体有中间状态。如播音员的 语言就是处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中间状态。
4
(二)在语言规范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中 在语言规范的过程中, 介状态 1.“规范度”的提出 (1)强调规范也是有层次的,规范的层次 不同,要求也不同。要由“质”到“文”, 达到“文质彬彬”。由此出发,提出了对 于集中学习语言的人,要有分阶段的规范 度的教学和要求。 (2)不规范也是又层次的,对于语言学习 来说,可以分阶段提出规范的要求。
2
2.词语方面,有跨普通话和方言两界的 方言色彩的词语;有动名词。 前者如“娃”一词,后者如“出版” 一词。“这本书的出版”,有人把“出 版”看成是动词的“名物化”,有人说 它仍然是动词。为什么像“出版”、 “建成”等这些词可以“名物化”?可 能就是因为它们本身处于中间状态,当 需要动词的时候就表现出动词的特征, 当需要名词的时候就表现出名词的特征。
interlanguage theory 中介语理论
![interlanguage theory 中介语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f22d24d3b3567ec102d8a7c.png)
Interlanguage theory Interlanguage theory1. 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The dominant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the 1950s and 1960a was 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language learning is like any other kind of learning in that it involves habit formation. Habits are formed when learners respond to stimuli in the environment and subsequently have their responses reinforced so that they are remembered. Thus, a habit is a stimulus—response connection. Learning took place when learners had the opportunity to practice making the correct respond to a given stimulus.It should be clear that behaviorist account of L2 acquisition emphasize only what can be directly observed and ignore what goes on in the‘black box’ of the learner’s mind. Learners frequently do not produce output that simply reproduces the input. In short, learning is not just a response to external stimuli.2. A mentalist(精神第一性论者)theory of language learningThe obvious inadequacies of behaviorist explanations of L2 acquisition led researchers to look towards an alternat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rom a preoccupation with the role of ‘nurture’(养育) (i.e. How environmental factors shape learning), researchers switched their attention to ‘nature’(i.e. how the innate properties of the human mind shape learning). This new paradigm was, therefore, mentalist (or ‘nativist’) in orientation. In the 1960s and 1970s a mentalist theory of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emerged.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1) Only human beings are capable of learning language.2) The human mind is equipped with a faculty for learning language, referred to as a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This is separate from the faculties responsible for other kinds of cognitive activity.3) This faculty is the primary determinant of language acquisition.4) Input is needed, but only to ‘trigger’the operation of the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3.What is ‘interlanguage’(中介语)?The term ‘interlanguage’ was coined by the American linguist, Larry Selinker(拉里●塞林格),in recognition of the fact that L2 learners construct a linguistic system that draws, in part, on the learner’s L1 but is also different from it and also from the target language. A learner’s interlanguage is, therefore, a unique linguistic system.The concept of interlanguage involves the following premises about L2 acquisition; 1) The learner constructs a system of abstract linguistic rules which underlies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of the L2. This system of rules is viewed as a ‘mental grammar’(精神语法)and is referred to as an ‘interlanguage’.2) The learner’s grammar is permeable(有渗透性的). This is, the grammar is open to influence from the outside (i.e. through the input). It is also influenced from the inside.3) The learner’s grammar is transitional. Learners change their grammar from one time to another by adding rules, deleting rules, and restructuring the whole system. This results in an interlanguage continuum(连续体). This is, learners construct a series of mental grammars or interlanguages as they gradually increase the complexity of their L2 knowledge.4) Some researchers have claimed that the systems learners construct contain variable rules. That is, they argue that learners are likely to have competing rules at any one stage development. However, other researchers argue that interlanguage systems are homogeneous(同种的)and that variability reflects the mistakes learners make when they try to use their knowledge to communicate. These researchers see variability as an aspect of performance rather than competence.5) Learners employ various learning strategies to develop their interlanguags. The different kinds of errors learners produce reflect learning strategies.6) The learner’s grammar is likely to fossilize(僵化). Selinker suggested that only about five per cent of learners go on develop the same mental grammar as native speakers. The majority stop some way short. Fossilization dose not occur in L1 acquisition and thus is unique to L2 grammars.4. A computational model(计算模式)of L2 acquisitionFigure 1 represents the basic computational metaphor that has grown out of ‘interlanguage’ and that informs much of SLA. The learner is exposed to input, which is processed in two stages. First, parts of it are attended to and take into short-term memory. There are referred to as intake. Second, some of intake is stored in long-term memory as L2 knowledge. The processes responsible for creating intake and L2 knowledge occur within the ‘black box’of the learner mind where the learner’s interlanguage is constructed. Finally, L2 knowledge is used by the learner to produce spoken and written output (i.e. what we have called learner language).input → intake → L2 knowledge → outputFIGURE1 A computational model of L2 acquisitionSocial aspects of interlanguageRight from the beginning, SLA has also acknowledged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factors.1. interlanguage as a stylistic continuum(语言连续体)Drawing on work on variability in learner language, Elaine Tarone(伊莱恩●塔龙)has proposed that interlanguage involves a stylistic continuum(语体连续体). She argues that learners develop a capability for using the L2 and that this underlies ‘all regular language behaviors’. At one end of the continuum is the careful style(细心语体), evident when learners are consciously attending to their choice of linguistic forms, as when they feel the need to be ‘correct’. At the other end of continuum is thevernacular style(随意语体), evident when learners are making spontaneous choices of linguistic form, as is likely in free conversation.Another theory that also draws on the idea of stylistic variation but which is more obviously social is Howard Giles’s(霍华德●贾尔斯)accommodation theory(调节理论). This seeks explain how a learner’s social group influences the course of L2 acquisition. For Giles the key idea is that of ‘social accommodation’. He suggests that when people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hey either try to make their speech similar to that of their addressee in order to emphasize social cohesiveness (a process of convergence(会聚)) or to make it different in order to emphasize their social distinctiveness(a process of divergence). That is, when the social conditions are such that learners are motivated to converge on (集中于)native-speaker norm(i.e. Speak like native speakers) high levels of proficiency ensue, but when the conditions encourage learners to maintain their own social in group less learning takes place. According to Giles’s theory, then, social factors influence interlanguage development via the impact they have on the attitudes that determine the kinds of language use learners engage in.2. The acculturation model(文化适应模式)of L2 acquisitionA similar perspective on the role of social factors in L2 acquisition can be found in John Schumann’s(约翰●舒曼)acculturation model.Schumann investigated on a 33-year-old Spanish (Alberto) who acquired English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ult of study: Very little evidence of any linguistic development over 10m was found. When learners fail to acculturate to the target-language group, pidginization(洋泾滨化)(they are unable or unwilling to adapt to a new culture) in L2 acquisition is coming into being.The main reason for learners failing to acculturate is social distanc e—social factors 1) to be socially equal; 2)to assimilate; 3)to share the same social facilities(公共设施). The minor reason is psychological distance(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factors1) Language shock(语言休克) 2)motivation. Social factors in acculturation determine the amount of contact with the L2 individual learners experience and determined how successful they are in learning.The problems in acculturation model are Failing to acknowledge the social factors are not fixed and static(静态的)but variable and dynamic and Failing to acknowledge that learners can be both the subject to social conditions and the subject of them. 3.Social identity and investment in L2 learningThe notion of‘subject to’(受……管制)and ‘subject of’(管制……)are central to Bonny Peirce’s(邦尼●皮尔斯)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ontext and L2 acquisition.Learning is successful when learners are able to summon up or construct an identity so that they can become the subject of a discourse. If someone felt humiliated in the conversation because he found himself positioned as a ‘strange man’, someone who doesn’t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discourse. He was subject to a discourse which assumed an identity he doesn’t have.Investment is that something learners will only make if they believe their efforts will increase the value of their ‘cultural capital’(文化资本).Peirce’s social theory of L2 acquisition:L2 acquisition=struggle +investment=engage with native speakers + prepare well to challengeSuccessful learner= reflect critically + construct and assert social identitiesDiscourse aspects of interlanguage1. Acquiring discourse rulesDiscourse rules refer to the rules or regularities in the ways in which native speakers hold conversations.E.g. A: I like your sweater.B: It’s so cold. My sister bought it for me in Italy some times ago.L2 learners behave differently. Sometimes they failed to respond to a compliment all. Like just say: ‘thank you!’More work is needed to demonstrate which aspects are universal and which language specific are as it is already clear that many aspects of leaner discourse are influenced by the rules of discourse in the learner’s L1.2 The role of input and interaction in L2 acquisition1) Different views on input and interactionBehaviorist theory: Input is in the center. Learners acquire language by imitation and habit information.Mentalist theory: Input is just trigger the learner’s SLA.Integrationist(取消隔离)theory: Language acquisition takes place because of both input and learner’s internal mechanism(内在机理).2) The properties of discourseUngrammatical foreign talk: E.g. a. No drive car. b. Mary () doctor c. You give me water. Deletion of some grammatical featuresGrammatical foreign talk: The ice-cream—you will not forget to buy it on your way home—get it when you are coming home. All right? At a slower pace, simplified, regularized, and elaborated.Baseline(参照)talk: you won’t forget to buy the ice-cream on your way home, will you? Native speakers’ style of talking.3) Negotiation of meaning(意义协商)When learners still fail to understand, they pretend to they have understood. This results in interactional modifications at the participation in the discourse.A: so where is Dave?B: He vocation.A: He’s on vocation? (Confirmation check)B: Yeah. On vocation. (Comprehension check)A: Lucky guy.3. The role of output in L2 acquisitionKrashen argues that ‘speaking is the result of acquisition not its cause’. He claims that the only way learners can learn from their output is by treating it as auto-input(自动输入). In contrast, Merrill Swain(美林●斯温)has argued that output can serve a consciousness-raising function by helping learners to notice gaps in their interlanguages. Second, output can help learners to test hypotheses. Third, learners can talk about their own output, identifying problems with it and discussing ways in which they can be put right.Psycholinguistic(心理语言学)aspects of interlanguagePsycholinguistic is the study of the mental structures(心理结构)and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e acquisition and use of language.1. L1 transferL1 transfer refers to the influence that the learner’s L1 exerts over the acquisition of L2.The influence is apparent in three ways 1) negative and positive transfer. Negative transfer(负迁移): the learner’s L1 is one of the sources of error in learner language.E.g. drink like an ox vs. drink like fish or bad eggs vs. villains. Positive transfer(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means that the learner’s L1 can facilitate his L2 learning. E.g.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can learn the sentence following very well: Good morning, Mr. Smith.! Because the logic of “早上好,史密斯先生。
中介语(INTER-LANGUAGE)
![中介语(INTER-LANGUAGE)](https://img.taocdn.com/s3/m/bcfc314bfad6195f312ba664.png)
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Theory) 由Selinker等人最先提出来的。 Selinker 的中介语理论重点强调了第二语言学习 中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什么样的认知过程负责中介语的建构
②中介语知识系统的性质如何?
③为什么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完全获 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
①什么样的认知过程负责中介语的建构?
局限性 (1)研究限于词素、句法方面,对语义和语用
知识习得研究不够。而且,根据词素研究来确 定语言习得的顺序也不科学,因为将学习者使 用某一词素的标准性作为习得的标准并没有心 理学证据作为支持。 (2)忽视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自我标准。中介语 研究以目的语作为参照系,对学习者本人所参 照的标准研究不够。 (3)忽视中介语与其它语言变体不同的 (4)研究的方法,如纵向研究和交叉研究本身 还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未能解决,所得出的结 论并不完全可靠。
中介语石化( fossilization )
是指外语学习者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 统性知识趋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增长和学习量的 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
内涵:一是指外语学习者不正确的目的语言形式或错误的 长期使用;
二是指学习者的外语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其 语言能力表现出一种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
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 中介语假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 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
中介语产生的历史根源
Lado提出的对比分析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第二语言的习得中仍 然占据统治地位。对比分析是应用性的对 比研究,特指外语教学中对语言难点进行 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即运用语言对比的 方法来预测哪些语言现象会在外语学习中 对学生造成困难,困难的程度如何;对学 生已经出现的理论加以分析和解释。因此, 它是一种以语言对比分析为基础的外语教 学理论和方法。
中介语
![中介语](https://img.taocdn.com/s3/m/efe83e60caaedd3383c4d374.png)
一、中介语理论的起源20世纪60年代以前,欧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心理学和语言学领域占主要地位,在这种理论背景下,语言研究领域兴起了对比分析理论,对整个外语教学领域有重要的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外语学习是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逐步转移的过程。
因此,很多学者和外语教师认为,只要对目的语和母语进行对比,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的异同,就可预测出在目的语的学习中会出现什么偏误,而且还可以对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和解释。
50年代末,行为主义心理学受到巨大冲击,乔姆斯基对语言心理学的研究是人们对外语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有了新的认识。
人们发现,外语学习中的偏误并不能完全、准确地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预测、解释和分析。
后来的许多统计资料也证明了这种猜疑。
这样,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的语言对比分析受到了人们的怀疑。
60年代末,一种新的外语学习偏误分析理论产生了,这就是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一词是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69年在其论文“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中首先使用。
1972年,他又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 的论文,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确立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
其他研究者们对这一概念的描述有许多不同的术语,如W. Nemser (W. Nemser, 1972 ) 称之为“近似语言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科德(1967)将它称为“学习者固有的内在的掌握语言的课程大纲”(learner’s built-in syllabus)、“学习者独有语言”(idiosyncratic dialects)、“中继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等。
然而广为人知、影响最大的还是“中介语”这一说法。
二、中介语理论的内容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它是指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规律所做出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不规则过去时;
6)所有格;
7)非缩写的系词;
8)冠词;
9)规则的过去时;
10)规则的第三人称现在时;
11)不规则的第三人称现在时;
12)非缩写的助动词;
13)缩写的系词;
14)缩写的助动词。
这种第一语言的发展顺序后来为维里尔斯夫妇(J.G.de Villiers &P.A.de Villiers)的研究所验证。
3)目的语规则的泛化(类推能力、举一反三能力)泛化是指学习者将某一语言规则的用法扩展以至超越所能接受的范围。目的语规则的泛化显然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泛化现象。
目的语规则的泛化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
A、错误的规则概括;
一连=连续
这里一连/连续下了三天雨。*他在后半场比赛中一连失误,最后输了这场比赛。
可变性是指中介语与其他自然语言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参阅戴炜栋、蔡龙权2001)。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中介语的可变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中介语的变异
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经常用不同的变体表达同一个语言特征或概念。在中介语发展的任何阶段,语言成分的变异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具体包括语言因素(语言环境和母语迁移)、发展因素(目的语水平等)、场景因素(语体、任务、说话对象等)、心理语言因素(语言学能、学习风格、动机等),等等。这些因素之间可能会有交互作用。
不能夸大语言迁移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否认语言迁移的作用。
2)训练造成的转移过程
训练转移是指针对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材料影响而形成的中介语认知。学习者的这种认知方式典型地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甚至是制约。显然,训练方式、训练环境、训练量和训练用教材的选择和控制直接影响学习者的认知方式,产生正向或反向的训练效果。
那件衣服很贵,我不能买。(我买不起那件衣服)
5)交际策略
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表达,特别是由于语言水平的限制,表达意义发生困难时采取某种策略以解决交际问题。
回避策略:我„„买衣服。(想说裙子)
使用母语策略:我去airport .
排骨肋骨
四、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习得顺序”有两个含义:
I、学习者习得不同的语法特征遵循相对固定的顺序,即所谓the order of development。
一连、连续:凸显多量性
一连:强调动作单位、时间单位、事物单位的紧密连接,要和数量词语连用
连续:连接单位无法分辨,表示一种状态。有时不一定和数量词语连用
B、规则掌握得不完整;
动词+复合趋向补语+宾语(一般宾语和处所宾语)
他从葡萄架上摘下来几串葡萄。
我看见他和朋友走进去银行了。
我回去宿舍了。
C、不了解规则适用的条件。
训练迁移产生的原因:
A、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或无意地强调和练习某些语言规则而导致学习者生成“非目的语规则”
把字句
“把”字句的例子。教学中最先教的是可用可不用的形式,并且通过练习强化这种可用可不用的特点,给学生造成错觉,以为“把”字句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用可不用的,遇到非用“把”字句不可的时候,学生不用,而出现句型的误代偏误。后来我们调整了教学顺序,先教必须用“把”字句表达的形式,使学生先树立一个“把”字句不是可用可不用的概念,等他们已经掌握了这些形式,再教那些“把”字句和非“把”字句可以互相变换的形式,学生就不会产生混乱了。就是这样一个教学顺序的调整,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
A.由社交情景变化导致的变异:自由交谈、朗读对话、朗读生词表/ z/B.由语言的内部语境变化导致的变异:/ z/zoobuzz
“也”单独出现时,偏误很少,如果主语前有其他成分(时间处所状语等),就会出现错误。
*昨天下午也我去买东西。
*在网吧也他在上网。
找出中介语发生变异的语境,可以概括语言规则,揭示习得规律,便于有针对性的教学。
Dulay和Burt(1973, 1974)对12名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研究(morphemestudies)。即动词-ing、英语的名词复数、冠词、不规则过去式、过去时-ed也遵循前人的语素习得顺序。
杜雷(H.Dulay)、布尔特(M.Burt)、贝利(N.Bailey)、克拉申(S.Krashen)等人,考察了儿童和成人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时,这些语法要素的发展顺序与布朗所描述的顺序基本一致。
③反复性。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随着水平的提高,中介语是在逐步地向目的语规范运动的,这种接近是反复、有曲折的。表现为某些已经得到纠正的偏误重又有规律地反复出现。)
三、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原因)(Selinker)
1、潜在的语言结构和潜在的心理结构
Selinker认为,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有两个途径:一是成功的学习者,可以通过重新激活语言习得机制,即Lenneberg所说的“潜在的语言结构”来获得第二语言,按照克拉申的观点,这种人只有5%;他们可以像儿童习得母语那样,把普遍语法直接转换成目的语语法。(普遍语法可及性)但是,大多数学习者无法激活“潜在的语言结构”。
说中介语“必须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我们认为,其主要含义如下:
中介语是与学习者的语言表达相关的言语行为系统;
中介语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系统;
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而不是彼此孤立的错误的混合体。
例1:
我是高。
我高。
我很高。
例2:
我不太努力学习。(语块影响)
2.可变性
*我把书还。
(鲁健骥,1994)
B、教材所提供的训练方法过于强调某些规则而忽视了相对应的另一些规则;
在+名词
*我姐姐在医院里工作。
*我把书放在桌子。
C.教材错误
第三声的调值是214,不少语音测试结果显示,三声的调值实际是211或者212.
对译词的问题见面meet结婚marry
这种迁移现象的产生完全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与学习者内在的习得机制无关。
II、学习者习得特定句法所经历的不同阶段的发展序列,即所谓the sequence of development。
(1)早期的习得顺序研究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布朗(R.Brown•)在其名著《A First Language:The Early Stages》(《最初的语言》)一书中,描述了学习英语的儿童对14种常用的语法要素的发展顺序:
稳定阶段(stabilization stage)。
他是高——他高——他很高。
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新知识对原有知识的不断渗透,中介语的错误也不断得到修正。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不断发展变化直至最终接近或(尽管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达到目的语的水平。
侯伯纳尔(T.Huebner)就英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中冠词的发展做了一项纵向的调查,他把一年的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随着每个阶段的演进,学习者的正确率也在上升。
关于“高度结构化”的含义问题
所谓“高度结构化”,按照我们的理解,指的主要是中介语内在结构的系统性。
这种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者的语言是以规则为基础的:学习者的言语表达建立在已有的规则系统基础上,就像母语使用者将他的表达计划建立在内化的母语系统之上一样。
再看第二点。中介语“必须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
1)语言迁移的过程
对语言迁移的再认识:
Selinke认为语言迁移最好被看作一个包括所有与跨语言影响(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有关的行为和过程的总的术语。也就是说,语言迁移既可以表现为一种言语行为,也可以作为一种心理过程。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语言迁移可以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各个层面。作为一种心理过程,语言迁移是建立在“语际识别”(interlingual identification)的基础上的。
(其他人总结的特点①可渗透性。指中介语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式的渗透。从母语来的渗透,就是正负迁移和干扰的结果;从目的语方面来的渗透,则是对已学过的目的语规则或形式的过度泛化的结果。而一个人的母语就不具有可渗透性。
②“化石化”现象(顽固性)。一方面指中介语在总体上总也达不到与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指某些学习者在语言的某些具体形式上学到了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了。化石化”现象(顽固性)。一方面指中介语在总体上总也达不到与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指某些学习者在语言的某些具体形式上学到了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了。
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靠潜在的心理结构——95%,即一般的认知结构(包括僵化机制)来获得第二语言能力。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语言能力是不完整的,无法与儿童习得母语或第二语言所达到的水平相比。
2、Selinker潜在的心理结构(一般的认知结构)
Selinker用五个“中心过程”:语言迁移过程、训练造成的转移过程、目的语规则泛化过程、学习策略、交际策略来描述“潜在的心理结构”。
2)中介语的发展是分阶段的。
Brown(1987)将中介语分为4个阶段:“多”的习得阶段
无规律的错误阶段(ransom error stage)、多三公斤多三十公斤***突生阶段(emergent stage)、三公斤多三多公斤三十公斤多三十多公斤系统形成阶段(systematic stage)三公斤多三十多公斤
一般说来,当学习者的母语规则和目的语规则相似或相匹配时,可能会产生迁移。但是,母语和目的语相似并不足以构成迁移的条件。并不是所有的语言特点都会迁移。哪些能迁移,哪些不能迁移,跟语言的特点有关。
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学习者在构建中介语系统时,母语知识的运用是一个高度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母语规则都会产生迁移的现象,学习者是有选择的。某些母语规则或过程比其它规则或过程更可能产生迁移现象。比如有人认为,无标记的语言现象容易迁移,有标记不容易迁移。无标记语言点是最常见、最普遍、最自然的核心规则。比如,陈述句是无标记的,疑问句是有标记的。(例子见230页)Selinker指出,“上百年来,人们对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早已有所认识,而且认为,这种影响是最为实质性的影响。现在人们一致的看法是,语言迁移,正像在对比分析的初期人们所认识的那样,不是一个„或有或无‟(all or nothing)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