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背景理论与语境辨证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背景理论与语境辨证观
导言
图形-背景论(figure-ground theory)是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于1915年首先提出来的,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
认知语言学家Talmy(1978,2000)率先将其引入语言学领域,做出了图形背景的语言学定义,并用于解释空间方位介词(Langacker, 1987)和英语句法结构的研究。
本文在简述图形背景理论及其在语言层面的解释力的基础上,讨论了语境的辨证动态观,尝试提出了图形背景理论中图形、背景和后景与语境分类中的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辨证对应。
在此基础上得出句法结构(尤其是句子主语的选择)和语境焦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人的视角、观察方位、注意焦点、识解方式等认知因素。
一、图形-背景的基本观点及其在语言学领域的应用
众所周知,鲁宾著名的“脸/花瓶幻觉”证明的确存在着“知觉突显”。
当我们观看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这就是突显原则(prominent principle)。
图形和背景的感知是人类体验的直接结果,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会用一个物体或概念作为认知参照点去说明或解释另一个物体或概念,这里的“背景”就是“图形”的认知参照点。
例如,当我们看到桌上有本书这样的情景时,“书”通常会被认为是图形,“桌子”是背景,我们可能会说The book is on the desk.或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而不是相反。
根据完形心理学家的观点,图形的确定应遵循“普雷格郎茨原则”(Principle of Pragnanz,即“简洁”),即通常是将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不可分割的整体)、小的物体或容易移动的物体视作图形。
Talmy率先把图形-背景理论用于语言研究。
语言类型学研究表明,S-V-O结构人类最优化的语序结构,最符合人类的认知顺序。
因为,主+谓+宾结构正分别对应着人类认知视觉中的图形+谓语+背景。
Langacker(1987)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方位介词(under, on ,over…)作了个案研究,如:The balloon is flying over the house. 从而得出“图形和背景可以理解为一种位置关系,这种位置关系常常用来表述命题,或者说,位置关系的命题意义可以理解为图形-背景关系。
”(Ungerer&Schmid,1996)。
因此,认知语言学家就把图形-背景分离原则看成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1.图形-背景的界定及特点
Talmy(2000)给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分别列举了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
图形没有已知的空间或时间特征可确定,背景具有已知的空间或时间特征。
这就是图形和背景的定义特征。
而联想特征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描写,如:空间大小、时间长短、动态性、可及性、依赖性、突显性、关联性以及预料性等。
其中定义性特征在确定图形和背景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联想特征只起辅助作用。
当用
它们来确定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时,如发生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的冲突,联想特征应服从于定义特征。
例如:The car is near the flat. 其中,汽车是图形,公寓是背景,这是符合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的。
但是The flat is near the car. 似乎在某些语境下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我们通过特指的已知的汽车作为背景参照点去认识图形——车的主人的公寓,虽然此句结构违背了联想特征的空间大小、动态性等特征,但定义特征的已知和未知特征,决定句法结构图形和背景的选择。
空间场景的语言表述通常被分为图形、背景和后景(background or setting)三部分。
图形是我们要认识的物体,背景是确定图形的参照物,后景(通常在句子中是隐性的)是建立语言表述的图形、背景与心理上的图形、背景之间联系的参照框架。
如:The lion chased the gazellethrough the forest.此句中,主语the lion 是图形,宾语the gazelle是确定图形的参照点,后面的状语the forest 就可以理解为确定图形背景的后景或大背景。
当然随着人的视角、观察方位、注意焦点、识解方式的不同,我们也可以把the lion和the gazelle一起看作图形,把the forest 看作背景;或者把the lion看作图形,把the gazelle看作背景。
因此,同样一个情景,具体识解只能因人而异,句法结构也就有一定的差异。
二、语境、语境分类及其辨证关系
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是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于1885年最先提出的。
语境因素纷繁复杂,其分类标准也各异。
如: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与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局部语境(local context)与整体语境(global context),显性语境(explicit context)与隐性语境(implicit context)等。
其中,Malinowski的语境分类是最有影响的,1923年他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的概念,指与语言交际活动直接相关的客观环境或实际情景,如言语交际的参与者及其身份、时间和地点、交际媒介等因素。
1935年他又提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指语言交际活动参与者所处的整个文化背景。
不论是情景语境还是文化语境都是非语言因素的语境,都不同于语言因素的上下文语境(context),即:口语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中的上下句或上下段。
本文主要是基于此种分类而讨论的。
对于语境的特征,语言学界的见解并不一致。
在有些语言学家看来,语境是静态的,但在另一些语言学家的眼中,语境是动态的。
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所谓静态和动态实际上是相对的,更有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语境的动态性是绝对的,而静态性是相对的。
这种辨证的相对观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
Sefton (1995,转引自朱永生2005)坚持语境的相对观,认为语境是由多种参数构成的。
在这些参数中,有些是相对静态的,有些是相对动态的,另一些则可能是介于两者之间的。
他运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隐喻表达了他的语境动静观。
把语境各因素隐喻为“一个人行走在山脚下的房子前”这幅场景,相对于运动的人,大山是静止的,而处于中间的房子,随着人的慢慢走远,由相对静止到相对运动。
我们可以把此语境的各因素(人、房子和大山)分别对应于语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语境的辨证相对观。
Halliday和Hasan(1985)对语境和语篇的关系也作了论述,认为语境(情景语境)和语篇(上下文语境)不是两种不同的现象,而是同一种现象,差别在
于观察角度的异同和距离的远近。
其次,语境和语篇之间存在一种双向的预测关系(bi-directional prediction),语境是产生语篇的环境和依据,没有任何一个语篇的产生与理解能脱离语境的帮助。
同样,根据谈话的内容,我们也能知道说话时的具体语境。
最后,语境和语篇之间存在一种互动的关系或者说是相互创造的关系,即:交际不仅依赖语境,而且改变语境,不管是语言语境还是非语言语境都随着交际的进行而发生改变。
同时,Halliday认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是互补关系,把情景语境看作是文化语境的具体实例,把文化语境看作是情景语境的抽象系统(类比成气候与天气的关系),两语境是同一种现象,差别在于观察角度的异同、距离的远近、注意的焦点等方面。
情景语境在人类交际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认识世界、相互交流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为近距离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情景语境,远距离看到的则是总体的文化语境。
三、图形背景理论与语境辨证观
认知语言学是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观察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基础之上的人类语言的一门新兴学科(Ungerer&Schmid,1996)。
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把语言表述中的成分根据人类观察和概念事物的顺序,分为图形、背景、后景。
在语言表述中,我们究竟选择哪一部分作为图形、背景或后景,主要是由于人的视角、观察方位、注意焦点、识解方式的不同决定的。
因此人们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了传统语法不能充分解释的句法结构多样化的根源,为句法结构多样化和句子主语的择用寻找到了认知理据。
如前所述,语境的辨证动态观认为语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确定也决定于人的视角、突显焦点、识解方式等。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得出图形背景理论与语境辨证观的某些相似性:即心理图形对应上下文语境,心理背景对应情景语境,而后景则对应文化语境(在语篇中通常是隐性的)。
在话语理解过程中,我们通常是以背景为参照点,在后景的框架内去寻找或认识图形。
图形通常是处于第一突显的部分,背景次之,而后景则可能是忽略或隐现的部分。
同理,我们也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的框架下,通过具体的情景语境来理解语篇。
语篇的字面和上下文意思通常是我们首先关注的焦点;当语篇意义的理解出现矛盾时,我们通常求助于语篇外的情景语境;文化语境通常是最后的考虑(当出现文化冲突时)。
但是,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我们也可能突显后景和文化语境或者是背景和情景语境来理解话语。
比如:当我们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西餐厅里共进晚餐时,文化或情景语境可能是理解话语的关键图形,处于注意的焦点和突显的位置,而语篇仅是理解图形的背景参照点。
因此,交际理解的关键在于人的注意焦点和不同识解等因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图形背景理论及其在语言层面的运用充分说明了该理论在语言学领域的解释力,通过论述图形、背景、后景的关系和语境因素的辨证观,提出了图形背景理论中图形、背景和后景与动态语境中的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辨证对应。
认知语言学主张从人的心理认知过程来研究句法结构的生成和
理解,认为人的视角、观察方位、注意焦点、识解方式等决定句法结构和语境因素的选择。
参考书目:
[1]Halliday, M.A.K.& nguage, 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antic Perspective. Geelong,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2]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 ol.1.[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Talmy, L.Figure and Ground in Complex Sentences
[A].Greenberg,J.H.Universals in Human Language V ol. 4.[C].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V ol. 1.[M]. Cambridge,Mass: The MIT Press.2000.
[4]Ungerer,F.& Schmid, 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London:Longman.1996.
[5]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满孝平,山东财政学院外国语学院;武仲波,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