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平面光波的反射和折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 平面光波的反射和折射
3.1 平面光波在两种电介质分界面上的反 射和折射 3.2 全反射与倏逝波 3.3 古斯-汉森位移 3.4 光波在分层介质上的反射和折射 3.5 光波在金属表面上的反射和透射
3.4 光波在分层介质上的反射和折射 光学系统中,为了消除各个光学器件表面对入射光的反射 干扰,或者增强某个器件对给定波长范围入射光的反射率或透 射率,往往在器件表面蒸镀一层或多层介质薄膜,通过光波在 通过光波在 这些介质膜层中透射和反射时产生的相长或相消干涉, 这些介质膜层中透射和反射时产生的相长或相消干涉,以实现 对给定波长范围的光波的选择性增透或增反。如成像透镜表面 对给定波长范围的光波的选择性增透或增反 的增透膜、激光谐振腔和全息照相光路中的窄带反射镜及光谱 仪中使用的干涉滤色片等,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本节主 要讨论这种介质膜层对光波电磁场的反射和透射规律。 3.4.1 单层膜的特征矩阵 首先考虑单色平面光波在单层介质薄膜上的反射和透射情 况。参见图所示,设有一厚度为h1、折射率为n1的透明介质 薄膜置于某种折射率为nG的透明介质基片上,一单色平面光 波以角度θ 1i 自折射率为n0的透明介质入射到该薄膜表面上。
3.5.1 良导体条件 设导体内有自由电荷分布,密度为 ρ ,该自由电荷将激发出 电场E,由麦克斯韦方程组第3式及物质方程第1式得:
由于场对电荷的作用,导体内将形成电流分布,其大小由欧 姆定律决定,即:
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电流密度J 与电荷密度 ρ 应满足关系: 解此方程可得导体内自 由电荷密度随时间的变 化关系:
v
v
v
对不良导体,亦即传导电流远小于位移电流时, 上两式可分别简化为:

对于良导体,亦即传导电流远大于位移电流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穿透深度(趋肤效应) (2) 穿透深度(趋肤效应) 垂直入射情况下,在良导体内 z 0 = α 处,入射光波电场的 振幅将衰减到入射点的 e −1 倍,这个距离称作穿透距离或趋肤 穿透距离或趋肤 深度。由上式得: 深度
可得:
显然,此两式 可统一在一个 矩阵方程中。
由此解得:
其中矩阵:
称为介质膜层n1的特征矩阵 特征矩阵,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联系了膜层上 特征矩阵 下两个界面处的场(E1,H1)和(E2,H2),并且包含了该介质膜 层的所有特征参数—— δ 1 和η1 。
上面讨论中,曾事先假定入射光波电矢量只有s分量。可以证 明,当入射光波电矢量只有p分量,且其瞬时方向与图中s分 量的磁矢量方向相同时,相应的磁矢量瞬时方向正好与图中s 分量电矢量方向相反。因此,只要将上面导出的矩阵方程中 的电矢量与磁矢量交换位置,或将式中特征矩阵的对角元素 交换位置,并以参数
v
v
v
v
仅仅由上面两式尚不能解出矢量α 和 β ,还需要利用边值关 系。设光波由某种介质入射到金属表面,入射面和金属表面分 别为y=0和z=0平面,且入射光波波矢量和透射光波波矢量分别 为 ki 和 k,则由边值关系可得:
v
v
αx = 0 由于kix为实数,故kx也为实数,从而 β x = kx
表明,矢量α 仅只有z分量,无x 分量,亦即其方向始终垂直 v 于金属表面,但只要 k x ≠ 0 , v 矢量 β 的x分量 β x 就不等于0, v α 不同向,也不会正交。由此可见, β 因而,一般情况下, 与 金属内的光波与全反射时电介质2中的倏逝波 倏逝波不同,其等幅面 倏逝波 与等相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只有当入射光波垂直于金属表 v β x = k x ,故 =0 β = β z α =从而 β kix = 面,即 v 时, 0 , , αz α 与 同向,都沿界面法线方向-z方向。此时金属内的光波电 场为: 可见,矢量 α ,β 的模值分别就是光波的衰减常数和相位 常数。可解得:
为方便讨论,暂且将薄膜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用界面 1和界面2标记。考虑到一般情况下偏振方向垂直于入射面的 s分量和平行于入射面的p分量的反射特性不同,需分别进行 讨论,故这里假定所讨论的入射光波只有s分量,其振动方 向与入射面正交(图中规定该电场强度矢量的瞬时正方向自 纸平面向内)。
根据反射和折射定律,入射光波将分别在界面1和界面2上发生 反射和折射(透射)。分别用下标i、r 和 t 表示在各个界面上光波场 的入射、反射和透射分量,这样对界面1和界面2两侧的场分布情 况可作如下分析: 在介质n0中,有入射光场E1i、H1i和反射光场E1r、H1r 。注意这 里的反射光场并非只是由该界面产生的, 里的反射光场并非只是由该界面产生的,而是由整个系统产生的 总反射光场; 总反射光场;在介质n1的上界面处,有透射光场E1t、H1t,和来 自下界面的反射光场E2r’、H2r’;在介质n1的下界面处,有入射光 场E2i、H2i和反射光场E2r、H2r;在基片(介质nG )中,有透射光 场E2t、H2t 。 根据电磁场的边值关系,并考虑到电场强度矢量的s分量与界 面平行,于是在界面1处可得:
ω << τ −1 = σ / ε
就可以认为导体内电荷密度 ρ (t ) = 0 。故良导体条件为: 对一般金属而言, τ ≈ 10 −17 s 只要ω << 10 17 Hz,该金属就可视为良导体。
3.5.2 金属内的透射波
v v 由上面的讨论知,在金属良导体内 ρ = 0, J = σE 。故麦克斯 韦方程组可表示为:
R = r ⋅r*
3.5 光波在金属表面上的反射和透射 金属的电导率一般很大,且导电性不仅与电导率有关,而 且与电磁波频率有关,频率越高,导电性越低 频率越高, 频率越高 导电性越低。对一般金属, 当频率远小于 17 Hz时可以认为是良导体。良导体体内无自由 10 电荷分布,在高频电场作用下,电荷仅积聚在导体的表面,形 成表面电流——趋肤效应,并由此产生焦耳热,使光波能量不 断损耗。因此,光波进入金属后将迅速衰减,而在其表面上产 生强烈反射。
因此,得:
导体内自由电荷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 表明,由于场对电荷 的作用,导体内产生电流, 具体表现为体内自由电荷不 断涌向导体表面,从而使体 内电荷不断减少。
t=0时,即初始时刻导体内 的自由电荷密度
ρ 减小到初值ρ 0 的 e −1 倍所需的时间为:
显然,只要电磁波的周期T远大于此时间常数τ ,或频率
−1
可见,光波在导体内的穿透深度与光波频率及电导率的平方根 成反比。频率越高,电导率越大,则穿透深度越小,趋肤效应 越明显。 (3) 电矢量与 磁矢量的振幅比 根据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的关系,可得到金属中光波的磁 场强度矢量为:
对于良导体,设光波垂直入射且界面法线方向单位矢量为 n , 则有:
可见,在良导体内,光波的磁场相位比电场相位滞后 π / 4 , 并且振幅比满足关系:
而在真空或绝缘介质中,此比值却等于1。因此,相比绝缘 体而言,在金属良导体内,磁场远比电场重要 在金属良导体内, 在金属良导体内 磁场远比电场重要,光波场的 能量主要是磁场能量。
代替参数1 / η1 ,则对于p分量,同样可将光场在两界面处所 满足的方程表示为与上面导出的矩阵方程相同的形式,即:
式中的特征矩阵为:
η1' 与 η1 不同,即: 与前面给出 Ml 的形式完全相同,只是参数
3.4.2
多层膜的特征矩阵
以上只给出了单层介质薄膜的情况,然而实际中遇到的往往 都是多层介质膜。假设某一膜系共有N层,折射率分别为n1, n2,…,nN,各自的特征矩阵为分别M1,M2,…,MN,则由 上述讨论可知
对界面1和界面2处的场有:
对界面2和界面3处的场有:
类似地,对界面N和界面N+1处的场有: 于是,膜系两边即界面1与界面N+1处的场有如下关系:
式中矩阵M 就是整个膜系的特征矩阵 膜系的特征矩阵,等于膜系中各介质膜 膜系的特征矩阵 层特征矩阵的乘积,即
3.4.3 膜系反射率 假设某一膜系共有N层介质膜,其膜系特征矩阵为:
整理后便得到金属良导体内的波动方程:
对一定频率的电磁波,此方程的解可表示为: 带入
得: 取复常数 :
这是一个亥姆霍兹方程,其平面波解可表示为:
由于波数 k 为一个复数,故这里的波矢 k 应是一个复矢量 复矢量, 复矢量 设k的形式为: 则电磁波在金属中的电场强度矢量可表示为:
显然,金属内的电磁波是一个振幅按指数衰减的非均匀平面波, 衰减特性和相位特性分别由矢量 α 和β 确定,下面对其作3点讨 论: (1) 矢量 α 与 β 的关系
在界面2处可得:
当不考虑介质自身的吸收时,应有: 此式说明E2i与Elt,E2r’与E2r振幅大小相等,但由于所处空 间位置不同而相对有一定相位延迟。由几何关系可以导出此 相位差:
由图可以看出, 1 实际上反映了光波通过薄膜一次引起的相位 δ 变化,其大小只取决于薄膜厚度h1、折射率n1及入射角 θ 2i 。 取:
根据上面的讨论,膜系第一层与第N层外侧的场满足如下关系: 膜系界面1外侧总入射 光场和反射光场。 膜系界面N+1外侧基片 介质中透射光场。 参数视入射光波的偏振方向不同 而不同。
其中
将上述关系带入矩阵方程,得:
解此方程,可得膜系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分别为:
可见,只要依次求出膜系中各层介质膜的特征矩阵, 并将其按自然顺序依次相乘,得到整个膜系的特征矩阵,再 将膜系的特征矩阵元素代入上述公式,即可求出该膜系的反 射系数r 或透射系数 t,进而由下式得到膜系的反射率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