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简介

合集下载

茅盾

茅盾
茅盾(1896.7.4一1981.3.27)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曾化名方保宗,沈明甫,常用笔 名还有佩韦、方壁、玄珠、郎损等。生于浙江桐乡。1913年考入 北京大学,1916年毕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 学研究会。1921年接编《小说月报》,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 外国文艺.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7年发表第 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1928)、《追 求》(1928)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中篇小 说虹》发表于1930,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 表作。 1948年32月,参加中国人为中国文联主席、中华全国文学工 作者协会主席。建国后出任第一任文化部长,当选为历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五届政 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目前也还是太早。我在被窝内翻了个身,把左耳朵贴在枕头上,心里疑惑这殷殷然的 声音只是我的耳朵的自鸣。然而忽地,又是—— 答,答,答! 这第三次的叩声,在冷空气中扩散开来,格外的响,颇带些凄厉的气氛。我无论如何 再耐不住了,我跳起身来,拉开了门往外望。 什么也没有。镰刀形的月亮在门前池中送出冷冷的微光,池畔的一排樱树,裸露在凝 冻了的空气中,轻轻地颤着。 什么也没有,只一条黑狗爬在门口,侧着头,像是在那里偷听什么,现在是很害羞似 的垂了头,慢慢地挨到檐前的地板下,把嘴巴藏在毛茸茸的颈间,缩做了一堆。 我暂时可怜这灰色的畜生,虽然一个忿忿的怒斥掠过我的脑膜: 是你这工于吠声吠影的东西,丑人作怪似的惊醒了人,却只给人们一个空虚!
叩门
答,答,答! 我从梦中跳醒来。 ——有谁在叩我的门?我迷惘地这么想。我侧耳静听,声音没有了。头上的 电灯洒一些淡黄的光在我的惺忪的脸上。纸窗和帐子依然是那么沉静。 我翻了个身,朦胧地又将人梦,突然那声音又将我唤醒。在答,答的小响外, 这次我又听得了呼——呼——的巨声。是北风的怒吼罢?抑是“人”的觉醒?我不 能决定。但是我的血沸腾。我似乎已经飞出了房间,跨在北风的颈上,砉(hu ā)然驱驰于长空! 然而巨声却又模糊了,低微了,消失了;蜕化下来的只是一段寂寞的虚空。 ——只因为是虚空,所以才有那样的巨声呢!我哑然失笑,明白我是受了哄。 我睁大了眼,紧裹在沉思中。许多面孔,错落地在我眼前跳舞;许多人声, 嘈杂地在我耳边争讼。蓦地一切都寂灭了,依然是那答,答,答的小声从窗边传 来,像有人在叩门。 “是谁呢?有什么事?” 我不耐烦地呼喊了。但是没有回音。 我捻灭了电灯。窗外是青色的天空闪耀着几点寒星。这样的夜半,该不会有 什么人来叩门,我想;而且果真是有什么人呀,那也一定是妄人:这样唤醒了人, 却没有回音。 但是打断了我的感想,现在门外是殷殷然有些像雷鸣。自然不是蚊雷。蚊子 的确还有,可是躲在暗角里,早失却了成雷的气势。我也明知道不是真雷,那在

茅盾简介ppt课件

茅盾简介ppt课件
这些争议反映了不同人对茅盾作品的看法和评价,也反映了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和多 样性。
05
结语
茅盾的意义和价值
01
02
03
文学贡献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 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对中 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思想启示
茅盾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 会的矛盾和问题,引发人 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 思。
艺术价值
详细描述
以日记体的形式,通过女主人公赵惠明的内心世界,揭示了抗战时期国民党统 治下的黑暗和腐败。
《春蚕》
总结词
农村题材的代表作
详细描述
以江南蚕丝业为背景,通过描写老通宝一家人的命运变迁,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经济危机和阶 级斗争。
其他重要作品
总结词
多领域、多风格的尝试
详细描述
茅盾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随笔 、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也在思想、 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茅盾Biblioteka 思想和观念01人民性
茅盾强调文学的人民性,认为 文学应该为人民服务,反映人
民的疾苦和呼声。
02
社会责任感
茅盾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的作品常常关注社会问题, 呼吁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03
批判精神
茅盾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当时社 会的批判精神,他通过揭露社 会黑暗面来呼吁社会变革和进
步。
茅盾与其他文学家的比较
响。
02
他的创作手法和思想观念对 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被广泛地传承和发
展。
03
茅盾的作品也成为了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被
广泛地研究和传播。
茅盾的评价和争议
茅盾的作品被广泛地评价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观念,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茅盾简介

茅盾简介

茅盾简介
茅盾,作家,政治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笔名有玄珠、方璧、郎损等。

浙江桐乡人。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6年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从此开始他的文学生涯。

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此外,还有大量文学评论、神话研究、散文、杂文、历史故事等。

文学论文集《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杂谈短篇小说》、《反映社会主义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还翻译了几十种外国文学著作。

文化大革命后写成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茅盾生前为团结广大作家,培养青年作者,促进文学理论建设,增进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

其作品歌颂人民、歌颂革命,鞭挞旧中国黑暗势力,表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现实主义历史画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茅盾名家简介图片

茅盾名家简介图片

茅盾--名家简介(图片)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矛盾从1916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对中国新文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

他的大量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富。

1930年他同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矛盾从1916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对中国新文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

他的大量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富。

1930年他同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茅盾简介

茅盾简介

语文备课大师茅盾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自童年、少年时代起大量接触古典文学作品,并开始接受进步社会思潮影响。

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译,1920年接编并革新《小说月报》,次年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6年到广州参加大革命,后到武汉任《民国日报》主编。

大革命失败后折回上海,始用茅盾笔名从事文学创作。

不久避居日本,1930年回上海参加“左联”。

抗战爆发后辗转于香港、长沙、武汉、广州、桂林、新疆、重庆等地,坚持开展抗日文化工作。

其间曾到延安讲学,赴苏联访问。

1949年后出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部长等职。

茅盾的文学创作,以小说成就为最。

著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等及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同时也写了大量散文。

其散文创作始见于“五四”时期发表的杂感、随感录。

“五卅”运动时写作《五月三十日的下午》《“暴风雨”》等文,以及时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与人民群众心态引起人们注意。

1928~1929年避居日本期间写的《卖豆腐的哨子》《雾》《虹》等散文小品,多是即物抒怀,烘染气氛,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一个时代的苦闷”。

20世纪30年代写作的散文如《故乡杂记》《大旱》与《雷雨前》《黄昏》等,或以速写与随感的结合,切实记载、着力描绘中国城乡动荡不安的面影;或用象征手法与散文诗形式,表现革命风暴即临的时代氛围。

20世纪40年代的散文作品,视野更加开阔,既有喻赞抗日军民崭新风貌与弘扬民族正气的名作,如《白杨礼赞》《风景谈》等,也有大量剖析大后方城乡社会生活、讥刺时政积弊的随笔杂记。

其行文“每不忘社会”,主张“小题大做”,根据迅速反映现实斗争与社会动向的需要,创作了一种记述性的速写与议论性的随感相结合的“特殊的文体”,其运用自如,灵活多样,具有相当深广的社会生活和精细生动的艺术表现力,尤以剖析社会经济生活、勾画世态众生相见长,在现代散文史上独辟蹊径,自成一格。

民族英雄茅盾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民族英雄茅盾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民族英雄茅盾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茅盾,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茅盾(1896年-1981年),字冰心,原名茅盾,江苏高邮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活动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以其出色的文学作品和对文学事业的贡献而被世人所敬仰。

一、茅盾的生平与成就茅盾生于中国清末的一个寒微家庭,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获得了优秀的教育和文化背景。

他曾经就读于北京的私立弘文学校和北洋大学,接受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潮的熏陶。

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关注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

茅盾的创作生涯可谓辉煌。

他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塑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文论和翻译等。

他的作品主题广泛,既有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判,也有对人性的关怀和探索。

他的作品不仅描绘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痛苦,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茅盾的代表作品有《子夜》、《春蚕》、《生活里的朋友》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到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他的作品被广泛翻译成多种外语,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窗口。

二、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茅盾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活动家。

他始终坚持文学与社会相结合,关注人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茅盾提出了“典型”的概念,主张文学作品应当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矛盾和外在冲突,塑造鲜明的典型形象。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表达和传递人民愿望的工具,应当为人民服务,关注人民生活和命运。

他的理论观点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

茅盾还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

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在文学界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力。

他不仅关注文学创作,也关注文学批评和文学教育。

他的散文和评论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思想深度,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茅盾的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茅盾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茅盾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茅盾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茅盾,原名茅盾纪思道,生于1896年,逝世于1981年。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文化思想家。

茅盾以其优秀的写作风格、深刻的人物描写和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揭示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他的生平背景、主要作品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等方面加以阐述。

茅盾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面临着饱受外国列强侵略的时代背景,这对他影响深远。

他亲历了辛亥革命的起义和旧中国的动荡时期,这些事件对他的政治和社会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茅盾是一位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发。

他毕生致力于探索中国社会现实,虚心汲取世界文学的精华,用文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他的代表作有《子夜》、《春蚕》、《狂人日记》等。

在《子夜》中,茅盾描绘了一个农村地主家庭的衰落和工人阶级崛起的故事。

小说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冲突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春蚕》则以女性工人的命运为切入点,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于妇女的压迫和剥削。

而《狂人日记》则以主人公狂人的视角,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和旧思想的批判。

这些作品都展现了茅盾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茅盾的作品不仅在揭示社会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他还对于文学创作的思考和探索也带来了深远影响。

他提倡“白描”写作风格,注重对细节的刻画,以及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

他的写作风格朴素而真实,语言简练而有力。

这种风格成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家。

除了作品本身,茅盾还在文学理论和文化思想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倡文学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文学应该成为进步和正义的力量。

他关注民族文化的复兴,呼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他还曾经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重要职位,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茅盾

茅盾

作者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茅盾笔名趣谈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刑天、刑风、沈余、微明、东方未明、石萌等,都是他用过的笔名,他还有许多笔名,有几十个。

不过,茅盾和蒲牢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茅盾”由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介石实行了臭名昭著的宁汉合流,对革命人士大肆屠杀,国内形势急转直下,非常险恶。

沈雁冰由于参加革命活动,不得不离开武汉,最后到了上海,住在景云里。

恰好,这时鲁迅和叶圣陶也住在这里。

沈雁冰不便出门,又没有工作,生活上便出现了问题,于是就动手写起小说来。

可有许多的报社都不登他的文章,于是他写文章的时候内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笔名是“矛盾”。

后来,他把写好的小说手稿给叶圣陶看,叶圣陶看后非常高兴,就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可叶圣陶认为“矛盾”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

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茅盾当时写的这部小说,就是著名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

作品简介《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

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

作家矛盾的资料(3篇)

作家矛盾的资料(3篇)

第1篇一、引言矛盾(1894-1978),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本文将介绍矛盾先生的生平事迹、主要作品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生平事迹1. 早年经历矛盾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1910年,矛盾考入杭州第一中学,开始接触新思想。

1912年,矛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接触到各种先进思想,开始关注社会现实。

2. 文学创作生涯1919年,矛盾开始发表文学作品,逐渐在文坛崭露头角。

1921年,矛盾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

在革命战争年代,矛盾坚持文学创作,为宣传革命思想、鼓舞人民斗志作出了巨大贡献。

3.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矛盾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发表了一系列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如《子夜》、《李家庄的变迁》等。

这些作品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展现了我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4.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矛盾继续关注社会现实,创作了一批反映解放战争题材的作品,如《红日》、《暴风骤雨》等。

这些作品歌颂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斗争,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

5. 建国后新中国成立后,矛盾担任了国家文化部门的重要职务,继续致力于文学创作。

他发表了大量反映新时代风貌的作品,如《创业史》、《青春之歌》等。

这些作品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为我国文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主要作品1. 长篇小说《子夜》: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我国上海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

《李家庄的变迁》:以李家庄为背景,反映了我国农村在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巨大变化。

《创业史》:描写了我国农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历程。

《青春之歌》:以青年人的成长历程为线索,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繁荣景象。

2. 中短篇小说《夜之交流》: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我国上海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

作家茅盾的简介

作家茅盾的简介

作家茅盾的简介茅盾,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字叔夷,溥仪,1909年6月29日生于安徽省宿松县,1954年6月5日在北京去世,其死因为肝癌。

茅盾毕业于原西安大学,曾任苏联莫斯科大学教授、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等职,其文学著作在新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茅盾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他的文学著作多达60余种,其中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主要表现形式为现实主义。

茅盾的文学创作以其最著名的小说《茅山后稷》最为典型,该小说让茅盾与其他文学家相较,得到了舆论的一致赞许,并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家界的一座高峰”。

该小说成为了现代中国文学家在思想、艺术和技巧上的里程碑,它的作品把历史、社会、文化、心理和生理等层次,浓缩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完整性使茅盾的小说有了很强的文学性、审美性和意象性,具有极强的语言力量。

茅盾的文学思想也极具有启发性,他坚持作为“一位中国人”这样的思想,把中国作为时代的精神策划并经常谈起改变中国的思想。

茅盾曾多次提出文学应该“属于大众”,他认为文学应该服务于大众,做到既有思想又有艺术,它应该以其极高的艺术品质和深刻的思想意义把大众所感兴趣的内容表现出来,使大众受益。

此外,茅盾还提出“文艺革命”的理念,从文学本身的角度处理文学思想,提出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但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再现,更是对现实生活的传播和改造。

这种思想启发了无数中国作家,使他们在创作中努力做到文学的思想意义与艺术品质的完美结合。

茅盾,伟大的中国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艺术品质出色,文学思想深刻,他对文学价值的理解、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对文学解放与发展的探索,都让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茅盾不仅作品数量众多,而且每一部作品都让他的名字流芳千古,他和他的作品将永远被中国人民所铭记。

茅盾秋收故事梗概

茅盾秋收故事梗概

茅盾秋收故事梗概
摘要:
一、茅盾简介
二、秋收故事背景
三、故事梗概
四、故事主题与启示
正文:
【茅盾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雁冰,字秋实,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他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巴金等共同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局面。

茅盾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代表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秋收故事背景】
《秋收》是茅盾创作于1933年的一篇小说,以江南农村为背景,描绘了农民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苦难生活。

故事通过讲述一个村庄里的两户人家在秋收季节的遭遇,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揭示了农民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江南一个叫李家村的农村。

主要讲述了张、李两家在秋收季节的遭遇。

张家是个勤劳、善良的贫苦农家,张老爹和张老奶带着四个儿子辛苦劳作。

李家有两家,一家是财主李剥皮,另一家是破落户李四。

在秋收季节,张家丰收,而李家却因灾荒和瘟疫导致庄稼歉收。

李剥皮为了偿还债务,不顾农民死活,强行征收租粮。

李四负债累累,生活无望,投身革命。

张家的四儿子参加了共产党,带领农民反抗剥削,最终推翻了李剥皮的统治。

【故事主题与启示】
《秋收》通过讲述农民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苦难生活,揭示了农民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故事主题是农民阶级的觉醒和反抗,表达了作者对农民阶级的同情和对封建剥削的强烈反感。

翻译家:茅盾人物简介

翻译家:茅盾人物简介
茅盾的知识储备
• 良好的国学基础,精通古典文学 • 了解西方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对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茅盾的求学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 求学过程中接触到的新思想和新文化使茅盾的文学观念发生变化 • 对西方社会科学的学习使茅盾能够更深入地剖析中国社会的问题 • 广泛的知识储备为茅盾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茅盾的创作历程和重要作品
茅盾的创作历程
• 20世纪初开始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 • 1920年代初期加入共产主义运动,成为左翼作家 • 抗日战争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抗日题材的作品
茅盾的重要作品
• 《子夜》:《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以19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通过一个家族的兴 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 《幻灭》:《幻灭》是茅盾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以大革命时期的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知 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揭示了革命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 《虹》:《虹》是茅盾的长篇小说,以“五卅”运动为背景,通过一个家族的变迁,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茅盾人物的时代价值
• 茅盾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 茅盾的人物形象反映了革命斗争的艰辛和曲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 茅盾的人物形象强调了人性关怀和个体价值,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04
茅盾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茅盾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形成
茅盾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形成
CREATE TOGETHER

茅盾名人介绍

茅盾名人介绍

茅盾名人介绍茅盾名人介绍茅盾(1896~1981),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文学巨匠,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散文。

其中《子夜》《林家铺子》《白杨礼赞》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他原名沈德鸿,茅盾是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使用的笔名。

童年时代的茅盾,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以及非凡的文学天赋。

在上小学时,茅盾就爱看旧小说。

他家屋后有一间堆放破烂的小屋,不知哪位叔祖在那里放了一板箱杂七杂八的书籍,其中就有《七侠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之类的旧小说,茅盾找到了这些书,立即被其中动人情节吸引住了,他爱不释手,有空就偷偷翻看。

过去,这些旧小说被称为闲书,父母一般是禁止自己的子女看的,认为那些书不是正经的学问,看了无用。

茅盾的父亲主张搞实业,希望儿子将来学理工科,也不主张茅盾看这些闲书。

但他的思想比较开明,当他知道茅盾喜欢看旧小说时,并没有严厉禁止。

他认为小孩子读读这些闲书,虽无大用,也可以弄通文理,所以,他又把一本石印的《后西游记》拿给茅盾看。

9岁的时候,有一次茅盾跟他的母亲一起到舅舅家去度夏。

茅盾的舅舅是个中医,家里也有不少旧小说。

茅盾在那里找到了《野叟曝言》,只花了三天半时间就读完了。

这是清代的一部通俗小说,共一百五十四回,约一百万字,曾自称“天下第一奇书”。

茅盾的舅舅知道他很短的时间就看完了《野叟曝言》,也很是吃惊。

从此对他刮目相看。

这种广泛的、大量的阅读,不仅提高了茅盾的.文学素养,而且也在无形中培养了他的写作能力。

在小学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每次考试他总能得到奖品。

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名。

有一年茅盾遇上了童年会考,他参加了这次隆重的考试。

会考的作文题是《论富国强兵之道》,茅盾很快就写了一篇四百多字的议论文,文章的最后一句是“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主持会考的老师对茅盾的文章大加称赞,并在最后一句上加了密圈,写了如下评语:“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

著名作家茅盾资料介绍

著名作家茅盾资料介绍

著名作家茅盾资料介绍茅盾是中国近代最为知名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学领域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茅盾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茅盾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茅盾代表作茅盾是中国近代最为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有很多知名的代表作品,其中尤以《子夜》、《林家铺子》以及《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为最。

茅盾的小说《子夜》更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并被人誉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成功的小说”,由此可见,这部作品在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而《林家铺子》则被人们称之为“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昏天暗地的时代”,有此可见这部小说对于人们的影响力之深远。

《霜叶红似二月花》则以杜牧著名古诗《山行》作为主要的创作点,其用意之深邃可想而知。

茅盾最为人知的小说代表作便是《子夜》,其中主要描写上个世纪30年代中,人们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但是最终却也以破产而告终的血泪故事。

整部小说以上海为背景,极大程度地展现出了小说中风云变幻的世界,同时也暗示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步履维艰的现实。

而在小说《林家铺子》中,茅盾则别具匠心,通过对农村经济的描写从而映射出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面貌,其手法之高超可见一斑。

茅盾代表作《霜叶红似二月花》则主要描写爱情和经济危机的种种茅盾,小说的布局非常精妙。

茅盾代表作有很多,其中大部分的代表作都有着非常深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矛盾简介——精选推荐

矛盾简介——精选推荐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职业: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毕业院校:北京大学主要成就:新文化运动先驱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代表作品:《子夜》,《林家铺子》,《蚀》三部曲,《鼓吹集》等茅盾简介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继母养育长大。

他本姓沈,名德鸿,字雁冰。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

7岁时,茅盾随父亲进了家塾,由继母亲自指导,学习新学。

8岁时,父亲病重,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值材高级小学,从他的留存作文中就可见得他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13岁时,在母亲帮助下,踏上到湖州的火车,结束童年时代,开始了中学生活。

16岁时中秀才,通晓中医,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新学。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也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积极开展革命文艺运动,在鲁迅及其作品研究方面有开创性贡献。

他的学识和才能被总经理和编辑所所长发现,被调到国文部,帮助老先生孙毓修合作译文。

茅盾在一个月内译完面向青年的通俗读物,取名《衣》,后又译了《食》和《住》,后又帮他编《童话》一刊,这是茅盾开始文学创作的第一站,1918年,写出了童话《寻快乐》,他的童话作品还有《大槐国》《负国报恩》《树中饿》《驴大哥》《金龟》《飞行鞋》《怪花园》《风雪云》。

白杨礼赞茅盾简介

白杨礼赞茅盾简介

白杨礼赞茅盾简介
茅盾(1896年12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抱山,号冬云,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革命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誉为“白杨之风”的代表作家之一。

茅盾的文学生涯早在1920年代就已开始,他早期的作品主要以小说和文学评论为主。

他的小说作品以揭示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生活为主题,风格简练、明快,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代表作品有《子夜》、《离婚》、《家》等。

他的文学评论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理论深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文学创作外,茅盾还积极参与了中国的革命斗争。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成员之一,在文学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政治理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和革命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茅盾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曾获得过多项文学奖项,包括斯大林奖、列宁奖等。

1980年,茅盾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白杨之风”的代表作家之一。

作家茅盾简介

作家茅盾简介

作家茅盾简介茅盾简介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

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1981年辞世。

茅盾生平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简介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

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1981年辞世。

茅盾笔名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

茅盾生平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

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

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

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诲淫诲盗的“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父母的允许。

《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这时爱读的书。

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当时便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学度过的。

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热情地迎接了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义务宣传员来。

在学校里,由茅盾和几个同学发动,抨击了一个不得众望的学监,而被学校除名。

于是,他便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并在那里毕业。

在中学时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师长,给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指导,但整个的学习空气是陈旧的。

“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气度要清华疏旷”(《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

这一切曾给茅盾以古典文学的修养,但在他的回忆里更多的却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东西,他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

古典小说启迪了他的文思,同时也在他的作文格调上显露出印迹。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

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开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

这样,便有最初的翻译《衣食住》(卡本脱著)问世。

不久,又到国文部编写《中国寓言》,一面也参与《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

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

这时连续撰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和《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等论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学见解。

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1月成立了“文学研究会”。

当时,茅盾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的探讨、文学批评和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度,茅盾发表的译著约130余篇。

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文学革命活动。

两年后,由于商务印书馆守旧派对《小说月报》的革新不满,茅盾辞去了该刊的主编职务,转到国文部工作。

与此同时,茅盾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

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2年后,曾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

这时期,也曾先后在党所办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学任教,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茅盾直接投身于群众革命运动。

6月,和郑振铎等创办了《公理日报》,不久被迫停刊。

8月,作为职工代表,参加了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

国民党召开西山会议后,茅盾和恽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组织了国民党左派的上海市党部。

1925年底,茅盾和恽代英等被选为左派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后,留广州工作,在毛泽东任代理部长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茅盾返沪。

1926年底,北伐军占领武汉,成立国民政府。

茅盾赴武汉,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1927年春,出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

从4月至7月间,为该刊撰写社论、述评30余篇。

7月,汪精卫组织“分共会议”,公开叛变革命,茅盾撤离武汉,准备参加南昌起义,抵九江后因路途阻塞,经牯岭回上海。

这时,又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

从此,他以茅盾为笔名,开始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

1927年9月,发表《幻灭》,至1928年6月,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

同年7月,离上海去日本,先住东京,后迁京都。

客居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说、散文诗作;以及《神话杂论》、《西洋文学通论》和《北欧神话ABC》、《中国神话研究ABC》等著作;《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等论文。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

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执行书记。

从此,茅盾和鲁迅在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

1931年,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鲁迅和茅盾等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1932年2月,发表《上海文艺界告世界书》和《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5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传来,鲁迅、茅盾等8名作家发起《为横死之小林遗族募捐启》;7月,致电南京政府营救被监禁的国际工联的牛兰夫妇。

1934年9月,茅盾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为进步文学的翻译事业开拓了新路。

1936年2月,当获悉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后,鲁迅与茅盾发出致中共中央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

”同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号召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27至1937年,是茅盾创作的成熟和丰收的阶段。

这期间,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长篇《子夜》。

《子夜》是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状貌的小说。

它的出版,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历史途程上的里程碑。

瞿秋白评价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子夜〉与国货年》)。

与此同时,还完成优秀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的创作;翻译了丹钦科的《文凭》和吉洪诺夫的《战争》等书;此外还在《申报·自由谈》、《太白》、《文学》等刊物上写下了大量的杂文、文艺短评和作家研究专论。

1937年抗战初期,他参加了《救亡日报》的工作,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

上海沦陷后,茅盾辗转长沙、武汉、香港、广州等地。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茅盾被选为理事。

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又为在香港复刊的《立报》编辑副刊《言林》。

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里跑?》),便是这时完成的。

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经海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1939年3月抵新疆。

在新疆学院任教。

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茅盾被推举为委长。

1940年,新疆的统治者盛世才反动面目日益显露,茅盾被迫于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5月末抵达延安。

在延安期间,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学。

在《中国文化》、《大众文艺》等报刊撰文多篇。

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

这时,陆续完成了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逆流日趋严重,茅盾和大批进步文化人士离开重庆到香港。

5月,邹韬奋主持的《大众生活》周刊创刊,茅盾为编委;并在该刊连载了长篇小说《腐蚀》,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

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

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日军攻占香港,茅盾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游击队的帮助下,离开香港辗转达桂林。

在桂林的9个月期间,写下了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和《劫后拾遗》等作品。

1942年底再赴重庆。

1943年8月起,长篇《走上岗位》陆续发表(未完成);1945年,完成了第一个剧本《清明前后》的创作,并于9月在重庆上演。

这一年的6月,进步的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举行了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

抗战胜利后,茅盾于1946年3月离开重庆,经广州、香港,5月到达上海。

主编《文联》杂志;并参加呼吁和平、争取民主的活动。

在香港期间,曾连续发表《应走和平民主路线》《认清国情》等讲演。

6月,和上海进步文化界一起呼吁和平,发表《上书蒋主席马歇尔及各党派》;7月,李公朴、闻一多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后,茅盾等致电国际人权保障会,揭露国民党罪行;10月,沈钧儒、茅盾等发表《我们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由》等文章。

同年,翻译的苏联小说集《人民是不朽的》、《团的儿子》、《苏联爱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出版。

同年末,茅盾夫妇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离上海赴苏联访问。

1947年1月起《游苏日记》陆续发表。

4月,从苏联归国到达上海。

这次访问,著有《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两部书。

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愈加残酷地实行法西斯统治,茅盾被迫于1947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5月,茅盾等发表《致国内文化界同人书》在同年6 月,茅盾和香港各界爱国人士联名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吁请海内外同胞团结起来,促成新政治协商会议早日召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