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解读清代儒学.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解读清代儒学清代儒学

清代儒学是中国传统儒学的重要历史阶段,它上起十七世纪早期的明清之交,下迄 1916 年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历时近300 余年,其间大致可划分为清初、乾嘉、道咸和晚清四个阶段。

中国历史发展到清代,封建制已经日渐衰落,新的社会制度的因素正在萌发。在这种历史环境的影响下,匡时济世、通经致用的清代儒学呈现出由性理之学转

向考据之学、崇实黜虚、注重启蒙的特点。

第一实学

中国实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实学是指自先秦以来注重现实、经世致用的学问;而狭义实学则是指发韧于北宋中叶、昌盛于明末清初,针对明末居敬主静、明心见性的理学及“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王学末流所造成的种种积弊进

行理性反思和深层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股社会变革思潮。

清初实学在力矫晚明颓习的基础上,易主观玄想为客观考察,改空谈为实证,

弃独断是质测,把学术研究领域扩大到自然和社会的众多实际领域,如天文、地理、九经、诸史、风俗、吏治、财赋、典章、制度等。其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

宗羲、王夫之及方以智等。

顾炎武( 1613── 1682)字忠清,江苏昆山人,人称亭林先生,是清朝初年思想家和学者。顾炎武“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

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风土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时,其言足

以救世”(潘耒《日知录序》)。顾炎武一生治学的方向可以用“经世致用”来概括,他把治学和培养道德情操联系起来,治学和培养道德情操都是为了经世济民。在治学方法上,“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黄宗羲 (1610 ~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余姚(今属浙江)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与孙奇逢、李颙并称三大儒。他深受王守仁心学影响,提

倡以修儒为心学之本,以慎独为入德之要。力主穷经、治史,指出,“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

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 《清史稿》卷四八0) 。倡导经世致用,开创一代求实

学风,成为清代史学之祖。批判宋代理学空谈性命和治学,不以《六经》为根柢,

谓“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而俗世乃以语录为究竟,仅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门下,便廁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 《南雷文定集 ? 集编修弁玉奐君墓誌铭》 ) 。哲学上,主张气本论,认为“理为气之理,无气则无理” (《明儒学案 ? 河东学案》) ;在道器关系上,坚持“器在斯道在,离器而道不可见”( 《南雷文约 ? 先师蕺山先生文集序》 ) 的观点;在理心关系上,认为“我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无有碍

隔,故人心之理,即天地万物之理”( 《明儒学案》 ) ,力主“心即气”的观点。

王夫之 (1619 —1692) ,字而农 , 号姜斋,衡阳 ( 今属湖南 ) 人,世称船山先生,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为己任,有鉴于明代学术蛊坏,

世道偏颇,强调将理性思辩与经验见闻相结合,以求“思学兼致之实功”(《搔首问》)。其学术贡献不仅以博大精深的哲学思辩见长,而且长于“江山险要,士马

食货,典制沿革,皆极意研究” (王敔《薑斋公行状》)。哲学上,他提出“理在气中”的命题,认为“气者,理之依也”( 《思问录 ? 内篇》 ) 。在道器观上,认为“道不离器”,指出“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 《周易外传》卷五 ) 。

清代实学产生于“天崩地解”的明清之交,其在痛定思痛中高扬的“经世”

思想深刻影响了整个清代儒学历程。颜李学派、浙东史学、特别是在晚清中华民

族生死存亡之际的晚清儒学,都从清初的实学中汲取了丰富的动力。

第二颜李学派

颜李学派是清代初期思想领域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术流派,因该派的创始人为清初北方著名学者颜元与李塨而得名。颜李学派标帜“实学”,主张“实文、实行、实体、实用” ( 《习斋记馀》 ) ,与清初官方提倡的宋明理学相对立,在社会

上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被称为“颜李之学数十年,海内之士靡然成风”(《秦关稿序》)。颜元 (1635 —1704) ,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清初思想家、教育家。主讲肥乡漳南书院,以文事、武香、经史、艺能诸科教生。著作《四存编》、《四书正误》、《习斋记馀》、《朱子语类评》,后人编入《颜李遗书》。

颜李学派的主要思想特征大致有这几个方面:

一、批评宋明理学的空疏,崇尚实学。颜元提出,程朱是与孔孟对立的,所

以“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他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申明尧、舜、周、孔三事、六府、六德、六行、六艺之道,大旨明道不在诗书章句,学不在颖悟诵

读,而在期如孔门博文约礼,身实学之,身实习之,终身不解者”(《存学编》卷

一)。所谓“六府”,即水、火、金、木、土、谷;“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即孝、友、时、姻、会、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李塨继承了颜元的这一思想,批评宋明儒者专为“无用”之学,认为学术研

究的目的是有益于世道,倡导亲身习行践履。他与颜元一样,强调学者要能干济实事,有用于世,致力于“礼乐兵农之学,水火工虞之业”。

二、反对宋明理学家所说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盛赞孟子的“性善论”。颜元认为,天下没有“无理之气” ,也没有“无气之理” 。他认为只有气质之性,才是人性,他赞同孟子确定人性本善是有功于万世,强调理、气、性、

形不二,指出人的恶行是由后天的“引蔽习染”而导致的结果,并提出性、情、

才三者相统一的人性论。李塨认为“气外无理”,主张理气不可分,提出“理在事中”,还进一步发扬颜元注重实际知识的思想,认为“纸上之阅历多,则世事

之阅历少”(《恕谷先生年谱》卷二)。

三、效法三代,力主复古。颜元主张恢复井田、封建、学校的“王道”政治,又提出以“垦荒、均田、兴水利”七字富天下,以“人皆兵、官皆将”六字强天下,以“举人材、正大经、兴礼乐”九字安天下。李塨强调要“考古证今”,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