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概论3道家哲学

合集下载

中西方哲学思想——道家

中西方哲学思想——道家

论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史,思想史上的巨匠,于春秋战国后期创立了道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影响到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老子所著的《老子》又名《道德经》被道家奉为道教基本教典。

他在面对春秋末年诸侯纷争的社会状况,曾提出了: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忘情寡欲、绝学无忧、见素抱朴、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等极端的政治主张。

(1)道法自然“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由道家首先提出,是《道德经》的中心范畴之一,“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

“道”的基本含义有以下三种:一是指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终极根源;二是指自然事物的运动规律;三是指社会人生的基本准则。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中所说到的“道法自然”:一是指“道”是以其本来状态存在的,二是指”道“是因顺其固有态势运行的。

用当代的观点来看就是,前者揭示了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后者揭示了事物运行的规律性。

从当代价值观的角度出发,“道法自然“启示我们要尊重事物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这是人类一切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前提。

(2)无为而治无为是相对有为而言。

老子最先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命题,以说明自然与人为的关系。

提倡“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大特色。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指一无所为、无所作为,而是“为”的一种极高明的方式和手段,其基本含义是反对违背事物的自然特性而勉强作为,强调要因顺事物的自然规律、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去作为。

其实,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思想中也有启示作用,“无为而治”即提倡“抓大放小”的管理思想,在小事上可以“无为”,但在大事上需要“有为”,抓好大事即可事半功倍,专管小事的话只会事倍功半;提倡人性化的管理,要求上司充分信任下属,尊重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他们的工作不作过分的干预;提倡一种“自然化管理”,公司应该学会因势利导,尊重现实,顺应规律,为当为之事,不为不当为之事。

中国哲学概论3道家哲学

中国哲学概论3道家哲学
一、道家文化的渊源—原始宗教的思想观念 1、 母系社会的传说、观念 2、生殖崇拜 3、帝王经验、巫史文化
《庄子*盗跖篇》讲到远古人们的生活景象:“古之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老子》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7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三、庄子的哲学思想 1、庄子简介 2、对老子道论的发展 3、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4、追求精神的自由与逍遥
4、追求精神的自由与逍遥
无待与无己——自由 《逍遥游》 无己的理想——真人 神人《大宗师》 无己的途径——坐忘、心斋《大宗师》《人间世》
何谓真人?真人的特点,一是真人不用心智思虑谋划一切事情;二是真人与常人有异,睡觉无梦,醒来不忧;三是真人齐生死,忘是非;四是真人“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大宗师》) 何谓至人?庄子说:“至人无己”。(《逍遥游》)至人的特点是“大泽焚而不热,河汉冻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齐物论》)至人不受任何限制,乘云气,骑日月,游乎四海之外,“甘冥乎无何有之乡”。(《列御寇》)其根本的特点是“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达生》) 何谓圣人?庄子说:“圣人无名。”(《逍遥游》)圣人要“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天下》)“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知北游》)其最根本的特点是“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道。”(《刻意》)
2、对老子道论的发展
自本自根,先天地生。 “有先天地生者耶?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 无成无毁,无所不在。 “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齐物论》 道在蝼蚁、稗、瓦壁、屎溺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首先,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思想多元,出现了诸多哲学学派和思想家。

其中最重要的学派有儒学、道教、墨家、法家和名家等。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

儒家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强调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观念,主张君主有责任为人民谋福祉。

代表性的儒家思想家有孔子、孟子。

道教是中国古代独特而丰富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其主要思想是以道为中心,追求自然、柔和、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道教强调个体的修炼和自我觉悟,主张放弃欲望、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道教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墨家注重实用主义和公平正义的原则,提倡以兼爱为核心的无差别亲人之道,反对阶级剥削和战争。

墨子号称“兼爱非攻”的思想,以兼愛主義為核心,主张以兼爱、非攻的道德来实现和谐社会。

法家是中国古代另一重要哲学学派,主张法治和严密的法律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强调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执行。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名家则侧重批判和辩论,主张言辞的艺术和技巧,追求辩证的思维和逻辑推理。

名家注重辩论的演讲和外交智谋,倡导战国时期的政治辩论,代表人物有荀子、公孙龙等。

以上学派和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中曾经交相辉映,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丰富传统。

在这些学派和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哲学具有重视伦理道德、强调和谐共存、尊重自然、追求自由平静等特点。

这些思想和理念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道教的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

道教的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

道教的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融合了多种元素,其中最重要的要数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

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在道教的发展和理解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道教的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的特点和内涵。

一、道家哲学的特点和内涵1. 道的理念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

道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是一切事物的最终真理和原则。

道有无形无象,无所不在,能贯穿一切事物,并使其运行。

在道家哲学中,追求与道的合一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境界。

2. 无为而治道家哲学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

它认为过度干预和行动会破坏自然的平衡和秩序。

相反,通过顺应自然的变化和流动,人们可以实现和谐与平衡。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政治、经济和个人修行中都有深远的影响。

3. 清静无为清静无为是道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它强调通过远离浮躁的世俗生活,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清静无为使人们能够与内心的道相连接,寻找真理和智慧。

二、自然观念的特点和内涵1. 天人合一自然观念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天人合一”。

道教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人的行为应该与自然法则相符,顺应自然的变化和循环。

2. 尊重自然自然观念中,道教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

人不能逆天而行,要顺应自然的规律和变化。

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是道教自然观念的具体表现。

3. 弃欲返朴自然观念中强调弃欲返朴,追求简约和自然。

人们应该舍弃对物质欲望的执着,回归本真的自我。

这样才能与自然相和谐,并找到内心的平静。

三、道教的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的影响1. 个人修行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对个人修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信徒通过修炼和悟道,追求与道的合一,达到超脱尘世和内心平静的境界。

2. 社会风气道教的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它强调顺应自然和追求简约,对现代社会中过度竞争和功利主义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3. 环境保护自然观念中的环境保护理念与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致的。

精品PPT课件----中国哲学概论-道家哲学共24页

精品PPT课件----中国哲学概论-道家哲学共24页
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精品PPT课件----中国哲学概论-道家 哲学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中国哲学概论范文

中国哲学概论范文

中国哲学概论范文中国哲学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独特哲学体系,涵盖了众多思想流派和哲学观念。

中国哲学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战乱纷争的社会背景之中。

中国哲学的出现,可以看作是那个时代智者为了寻求社会秩序和国家和平而进行思考的产物。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一系列思想流派迅速兴起,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繁荣景象。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强调个人修养、礼节和道德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强调以仁爱为中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尊重,主张以道德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然的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世界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循环,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以达到个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墨家则强调兼爱、非攻的道德原则,强调爱和平,并倡导和利于社会和谐和平的行为和行动。

法家强调强权政治和法律的严格实施,主张以大一统的国家机器来维持社会秩序。

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各有侧重,但共同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和谐、理性、道德和平的追求。

中国哲学的发展与历史变迁息息相关。

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国哲学也发生了不同的变迁。

在唐宋时期,佛教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禅定与觉悟的重要性,强调人与宇宙的关系,对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有着深远的提升。

在现代中国,西方哲学思想也开始影响中国的哲学领域。

西方哲学的自由主义、实证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思想流派进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哲学提出了诸多挑战。

中国哲学界也涌现出了一批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学者和思想家,形成了中国现代哲学的新思潮。

总得来说,中国哲学是中国人民在探索生活、追求和谐、研究宇宙秩序和人生意义方面的一系列思考和总结。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在于它注重实践和教育的实际效果,强调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道家哲学

道家哲学

庄子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开创者,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二型而已。庄子的道家学不同于老学之 处,在于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上等等。 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庄子书内七篇之 作,就是他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
道家 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 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 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 现亦不为过。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份子不会因着有太强的儒家本 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修真
修真
通过烧炼金丹,服食来达到长生的外丹术已逐渐没落。现修真界主要以金丹大道的内丹学,即丹道为主流, 讲究修炼神气。
《道家哲学》修真者,借假修真也。借此四大假合之肉身,修成吾金刚不坏之真身。古今天下,没有不死的 肉身,只有永恒的法身。所谓:本来真性号金丹,四大为炉炼作团。
肉体者,四大假合矣,虽曰父母恩赐,然父精母血本为凡俗之物,数十年后焉能不坏?何为四大?地、水、 风、火,是也。地构成骨胳肌肉和脏腑,水构成身中之血液,风构成呼吸系统,火则构成身中之恒常体温。
就中国作为东方大国而言,我们祖先从猿分化出来在亚洲东部这大片土地上战天斗地的文化创造,也是多源 发生、多维发展的。且不说新石器文化遗址已发现七千多个,遍布全国,经过长期斗争融合,已形成史前三大文 化区,又经过夏殷周三代的进一步发展,更形成了燕齐、邹鲁、三晋、秦陇、荆楚、巴蜀、吴越以及辽阳、西域 等地区性文化,其传统文化心理的特点,至今在民俗、文风中尚有遗存。仅就上述地区性文化所凝结、交织而成 的学术思想派别而言,在周秦之际已是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学者对各家思想的特点已有过概括和 总结。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学者的概述中,如《庄子·天下》概括为八家,除讲“阴阳数度”之学的阴阳家、 讲“诗书礼乐”之学的儒家、以墨翟、禽滑厘等为代表的墨家,以惠施及辩者等为代表的名家外,其余四家皆属 道家;《荀子·解蔽》所列六家,道家居三;《尸子·广泽》所列六家,道家亦居三;《吕氏春秋·不二》所列十 家,道家居五。足见先秦诸子中道家独盛,徒众而分趋,故所占比重特大。至汉初,司马淡首次总结先秦学术, 归结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在评论中也独尊道家。后班周依刘欲 《七略》撰《汉书·艺文志》。

道家哲学主张

道家哲学主张

道家哲学是一种古老的中国哲学思想,它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

道家哲学主要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强调人要追求自然界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关系。

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道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无法触及或描述,但是却是万物的本源,是万物的根本所在。

道家哲学认为,人要追求道,就必须避免物欲、贪婪和恐惧,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够体会到道的真谛。

道家哲学还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而不是去改变它。

因此,道家哲学强调自然而非人为的生活方式,倡导“顺其自然”的理念。

道家哲学的思想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化和宗教领域。

道家哲学也吸引了许多西方人士的关注,并在西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道家哲学阐述中国古代斗争求索与真谛精神

道家哲学阐述中国古代斗争求索与真谛精神

道家哲学阐述中国古代斗争求索与真谛精神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涵盖了众多派别,其中道家哲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道家哲学以“道”为根本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自然和谐与个体自由,是中国古代斗争求索与真谛精神的体现之一。

道家哲学认为,宇宙有无限的变化和无限的可能性,而最高的真理是“道”,它是万物的根本,无处不在,无所不在。

道家哲学的创始人莫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提出了“道”这一概念,强调追求自然和谐,重视个体自由,反对权威。

对于人的处境,莫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即任其自然发展,遵循自然之道,而不是通过强制力量来控制。

道家哲学认为,自由与和谐是人类追求生命的最高目标,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对过度干预自然和对自然的破坏。

在《庄子》一书中,庄子提到:“天地万物之盗皆归于无。

无不患寡而喜多,虚而不屈,实而不满。

”这一提法强调了自然的全能和无所畏惧,正是这种思想引领了中国古代人民不断地接近自然并追求生命的意义。

还有一种形式的无为而治,即“道法自然”。

这是道家哲学的一种重要思想,意味着随着事物的自然而然发展,规律也会自然产生。

因此,人们不需要通过强制手段来规定这些规律,而只需要顺应自然的趋势来发现和利用规律。

道家哲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反权力思想”。

莫子认为权力是一种虚妄的东西,而且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人民的压迫,因此他提出了“大道衰亡,仁义出现,智慧出现,赝情赝道出现”这一观点,反对唯一的统治和权力。

此外,庄子等也持有“不自为政”的观念,认为人类对自然有义务,但是不能过度干预自然。

同时,他们还强调个体自由和追求其本真。

道家哲学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家哲学主张的自然和谐与个体自由观点在至今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许多人支持这种观点并认为它是声称现代社会需要实现的理念。

对于古代中国的斗争求索与真谛精神来说,道家哲学的价值是不可忽略的。

总之,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斗争求索与真谛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自然和谐、个体自由和反对权力,是中国古代思想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

第三讲 道家哲学

第三讲 道家哲学

第三讲先秦道家哲学一、先秦道家哲学概说道家思想的主旨与特点:1.主要思想特征:清静以自守,无为以自持。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概括,道家思想的特点为:清静以自守,无为以自持。

说的很准确。

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

2.做人与治国仍然是道家哲学所关注的主题,只是具体原则和方略与儒家不同。

老子所提供的是一种生活策略,人生策略,或者说是一种“生存诡计”。

其主旨是避祸,保全自身。

不争和柔弱只是手段,争和刚强才是目的。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最典型;其他如柔弱胜刚强、外其身而身存等。

3.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面临“天下有道”与“天下无道”的境况,儒家适用于“天下有道”的境况,道家适用于“天下无道”的境况。

儒家也多次论及“天下无道”境况下的选择——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孔子、孟子)。

4.老庄的思想不只是消极的,也有积极的一面,尤其是人生论与道德论,有大量与儒家类似的内容。

如老子强调慈、俭,主张不自伐,不自是,不自矜,不自见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老庄对待自然的态度在今天也广受称赞。

5.老庄思想带有一定的批判意义,他们对当权者对老百姓的盘剥压榨进行了不留情面的批判。

“无为而治”二、老子哲学思想(《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上册65-87)老子姓李,名聃,亦称老聃。

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在今安徽省涡(guo)阳县。

(见《史记》)1.世界构成论:道为万物本原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第1章,65)“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1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第11章,70)“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yanzhi)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11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第21章,73)“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家哲学

道家哲学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第75章)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 余." (第53章)
2.不妄为
统治者在表面上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 民听其自然,这样做,统治才能巩固,得到更多的好 处.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六十五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 谁之子,象帝之先"(《四章》) 这里老子虽然都是用"好像" 的字眼, 这里老子虽然都是用 "好像"( "似 ")的字眼 ,其实是肯 定了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根本( 定了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状态. " 一 "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状态. 但在 老子体系中, 老子体系中,他把这种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推崇为一种抽 象的最高的"自然"原则, 无为"原则,这样的" 象的最高的"自然"原则,或"无为"原则,这样的"一"也就 成为" 成为"道"的同义语. 的同义语.
2. 道与德
德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德概念.庄子认为"全德"才能保持 内心之德而不使之摇荡. 与儒家所说的"德"不同,庄子说的"德"是要忘掉儒家德仁义, 礼乐等.
3. 道与物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 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 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 亏,爱之所以成. (《齐物论》) 相对于道来说,物只是次一等的境界,是对道的亏损. 相对于道来说,物只是次一等的境界,是对道的亏损.

中国传统哲学之道家

中国传统哲学之道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是以圣人辅万物之自然而 不敢为。 万物以自然为性。 圣人达自然之性,畅万物 之情。
四、以柔克刚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 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 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 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 故无尤。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 坚强,木强则折。强大处下, 柔弱处上。
传统文化与哲学
第五讲 道家思想概述 主讲人 柳伟平
老子,又称老聃、 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 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 存世有《道德经》,主 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 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 影响。
一、对立统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 相合,前后相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 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 惑。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 下蹊。知其白,守其黑,为 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 为天下谷。
二、无为而治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 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 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 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 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 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 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 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三、道法自然
五、小国寡民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 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民复结绳而用 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 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谢 谢

中国哲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概论是对中国哲学的简要介绍。

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
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对人生、社会、
道德、政治和宇宙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哲学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术语,下面是其中一些常用的名
词解释:
1. 道 (Dao):道是中国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宇宙万物的
初始根源和普遍规律。

它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儒家思想 (Confucianism):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
之一,强调人际关系、道德伦理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儒家思想
的核心理念包括仁、义、礼和中庸。

3. 道家思想(Taoism):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另一个主要流派,强调个体内在的自然状态和追求智慧的道路。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和追求长生。

4. 墨家思想 (Mohism):墨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流派之一,注重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墨家思想强调爱和平、兼爱、非攻和尚同。

5. 法家思想 (Legalism):法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另一流派,强调法律的严格施行和制度的重要性。

法家思想注重规则的制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以上是中国哲学概论中一些重要概念的名词解释。

这些概念和思想在中国古代和现代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人们提供了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

中国哲学-概论

中国哲学-概论

中国哲学概论一、中国哲学根本线索与容1、中国哲学是以儒学为骨架,儒释道三家并存并融的一种思想体系。

〔儒释道三足鼎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儒学,中国哲学最核心局部;中国哲学最根本特征—以儒学为主;中国哲学中的中国指"传统中国〞-现存在于,现代的中国是西化了的中国;中国外乡哲学:儒、道〕2、线索△起点:夏商周时期的礼乐文化,以"六经〞为代表〔伏羲、黄帝、尧舜禹、汤、周文武王、周公-制礼作乐→礼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初建;六经-六部儒家经典,始见于"庄子--天运篇"。

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古籍,曰:"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

〕"三字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礼记"。

六经浅说"汉书·艺文志"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

所谓"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这些文献,当时并没有称"经〞,直到战国后期,庄子转述孔子对老子谈论这六部著作时,才开场有"六经〞之说。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者们推崇孔子,才有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述"周易",作"春秋"之说。

道家哲学专题

道家哲学专题

道家哲学专题道家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派别之一。

它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强调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自然状态,从而达到自由自在地生活的境界。

在道家哲学中,稳态观念、自然观念、道德观念等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道家哲学的起源、基本思想、核心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道家哲学的起源道家哲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起源于西周晚期的诸子百家之一的老庄学派,在其中,道家派别与儒家、墨家、兵家等一起,共同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石。

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道家哲学逐渐成熟,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被后世广泛地传承发展。

二、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1. 尊道论尊道论是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

在道家哲学中,“道”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是自然界、人类与一切物事的最高真理。

道家学派认为,道不可言,不可知,故在实践中,人应该尽量静心默坐,并不停地反思,潜心感悟,才能接近道的真谛。

同时,道家也认为,世间万物皆为“道”的体现,因此,冷静看待一切事物,保持本心清静,才能体现“道”真正价值。

2. 道法自然道家哲学提出“道法自然”的观念,认为自然是宇宙的本质,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

人与自然之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即自然界所有事物皆有其独特价值,人应该保持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有意识的干涉,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3. 道德观念与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不同,道家哲学中的“德”则具有柔和、安宁的品质。

道家认为,道具有无为而治的特性。

对于个人而言,要追求道的境界,就要舍弃个人欲望,消极乃至虚无的态度,达到逍遥自在的状态;对于社会而言,尊重、宽容、随和等是一个重要的品质,不容以力、强等方式去干预他人。

因此,道德观念凝聚了道家哲学的生命力。

三、道家哲学的核心内容1. “自然”观念。

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念,强调人类应该跟随自然,去顺应自然的规律,始终保持本来的自然状态。

因此,道家通过“无为而治”的思想提高了人类的生活品质,让人们更加理性平和地生活。

道家哲学的主要价值观

道家哲学的主要价值观

道家哲学的主要价值观
道家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主要价值观体现
了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理解和追求。

以下是道家哲学的主要价值观:
1. 道德无为:道家哲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即通过无为而达
到无所不为的境界。

它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不做强制
性的干预,而是以无为的态度去观察和应对事物的发展,从而实现
自然的和谐。

2. 自然主义:道家哲学强调自然的重要性,并倡导与自然和谐
相处。

它认为,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和节奏,追求与自然的和
谐统一,而不是违背自然或逆行自然。

3. 非对抗性:道家哲学主张不与他人或事物产生对抗。

它认为,对抗只会导致矛盾和冲突的加剧,而非对抗则能够实现和平、协调
和谐的关系。

4. 简朴无欲:道家哲学提倡简朴的生活方式,并认为欲望是人们痛苦和纷争的根源。

它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寻求真正的自由与满足。

5. 隐逸与无为而治:道家哲学主张隐逸与无为而治。

它认为,人们应该远离喧嚣的尘世,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自由,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些主要价值观构成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对于指导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道家哲学的主要价值观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也对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的价值。

道家哲学与人生智慧

道家哲学与人生智慧

道家哲学与人生智慧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强调自然、无为而治、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和谐。

道家哲学的核心观念是“道”,它是一种超越个体的宇宙原理,也是人类追求真理和智慧的根本。

道家哲学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生活。

它主张人们要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干预和改变自然的本来面貌。

这与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常常忽视了自然的力量和智慧,过度开发和利用资源,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环境的恶化。

道家哲学提醒我们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尊重自然的规律,以便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道家哲学还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并不意味着不做事,而是指不强求和不执着于功利。

它告诉我们,只有放下功利心和私欲,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逐名利和物质的满足,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追求。

道家哲学提醒我们要摆脱功利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只有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外在的成就和物质的追求时,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智慧。

道家哲学强调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和谐。

它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的,只有当我们放下欲望和执念,与自然相融合,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物质的诱惑和社会的压力所困扰,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道家哲学提醒我们要追求心灵的自由,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只有当我们能够超越物质的束缚,与自然相和谐,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自由与和谐。

道家哲学与人生智慧的联系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功利和物质的追求的思考方式。

它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追求物质的满足和外在的成就,更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它提醒我们要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的规律。

它还教导我们要放下功利心和私欲,以便实现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道家哲学的智慧是一种超越个体和时空的智慧,它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从而获得真正的智慧和人生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迷失在功利和物质的追求中,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道家思想的哲学体系分析

道家思想的哲学体系分析

道家思想的哲学体系分析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支重要流派,以道和无为为核心概念,讲究自然和谐、安静幽深的生活态度和方法。

道家思想的哲学体系构建在对自然和人性的理解和认识上,具有独特的深度和智慧。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道家哲学的宇宙观、人性观和伦理观。

宇宙观道家哲学的宇宙观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一种从形而上学层面解释宇宙万物起源和产生的概念。

道即是宇宙的本原、源泉和根基,是超越世间一切的存在和力量。

道是无形无相的,所以不能被感知和描述,但一切都是由道而来,不可或缺的。

这种“道生一”是起源之始,是物质空间之外无处不在的精神力量。

在道家哲学中,“一”指的是太极,即阴阳两极之一、万物之母。

太极也是世间万物产生的最基本原则,是二元对立组成的整体,是存在和消失的过程,也是所有事物的涵盖。

万物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太极的作用。

在道家哲学中,“二”指的是阴阳两极相互对立、互相依存、不断转化的关系。

阴阳是宇宙中两个对立但又统一的方面,代表着众多二元对立的事物,如天地、上下、阴阳、男女、刚柔、静动等。

阴阳两极的相互依存和互补贯通,是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体现。

道家哲学将“三”视为形成主体世界的过程。

在宇宙的发展演化中,万物经历了以阴阳为核心的二元结构分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才,即天、地、人。

天是宇宙之源,地是生命之本,人是天地之间最神奇的存在。

三者间一方位之间的关系和对应,是宇宙、人类社会乃至个人生命玄妙而美妙的构建。

人性观道家哲学认为,人是宇宙之一,拥有审美、智慧、自由、自然等独特的精神属性。

人本身是由道而生的,具有与宇宙形态相同的本质,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

在道家哲学中,人的生命价值与自然保持和谐的状态密切相关。

人通过与自然相互作用,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可或缺性以及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关键性。

而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则是将人的自然状态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道家哲学3

道家哲学3

(3)“混沌之恋” 混沌之恋” 关于“馄饨” 关于“馄饨”习俗:
中国古人在新的一年的第一天的第一顿饭要 是共同食用馄饨(演变成饺子),乃是全民性复 归于原始混沌玄同状态的一种象征性模仿和美好 愿望。 馄饨所特有的那种浑圆无窍、中空裹馅的特征 似乎正象征了为开窍之前中央之帝混沌的外观。 “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 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 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山海经·西山经》) 山海经·西山经》
神话哲学的启示:古人的思维本来就不是像我 们现在这样的分裂。 或许老子的“ 或许老子的“道”本身就是包含了物质和精神 两方面的。或者说,它既是混沌、恍惚,同时又 是内涵规则性的。 比如说“ 比如说“气”的概念: 在古代所谓气,或精气,本身就既是物的,同 时又是有生命力的,包含精神的。 “气”的翻译,陈荣捷:“Essence,包括 的翻译,陈荣捷:“Essence,包括 intelligence,spirit,life-force” intelligence,spirit,life-force”。 特别是在神话的世界观(或受神话世界观影响 的观念)中…… 的观念)中……
一个问题:老子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一个问题:老子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抑或是二元论? 抑或是二元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理解。 老子真正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1] 都是剩饭赘瘤。
二、玄妙的“道” 玄妙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 ,非常道 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章)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 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4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4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 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 其首,随之不见其后。(14章) 其首,随之不见其后。(14章)

_道家哲学

_道家哲学

(1)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受 大地的承载之恩,所以其行为应该效法 大地, 而大地又受天的覆盖,因此大地 应时时刻刻效法天的法则而运行;‚道‛ 又是天的依归,所以天也是效法‚道‛ 的法则周流不息;‚道‛是化生天地的 万物之母,其本性是无为的,其发展变 化是自然而然的这又好像‛道‛是效法‛ 自然‛的行为,因此说‚道法自然‛。
其二是指纷繁复杂的万物最终都 要返回到原来起始的虚静的状态。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 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 常‛‛(《老子· 第十六章》)。
‚道‛广大无边,万物均由‚道‛ 而生。万物从‚道‛分离出来后,周流 不息地运动着。万物的这种运动离‛道‛ 越来越远。远到极处,物极必反,万物 又回到了‛道‛的本根。对万物而言, 向本原的重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复命 的过程,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
(二)‚无为‛不是‚不 为‛, 要真正做到‚无 为‛。
1.自然发展
首先是任人民自然发展,而不要做有 悖于自然、有悖于人民的事情。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 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天地无 所谓仁慈,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没有效法天地,不存在仁爱之心, 不干涉百姓自己的事情,让他们自作自息, 自由的发展个性。若是‚治大国,若烹小 鲜‛ ,不常常翻弄,则可以长生久视了。
‚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从天道出发,由天道而人道, 由自然而社会,言天必归结到人事,讲 人事必本之于天。是老子在分析研究宇 宙各种事物的矛盾,找出了人、地 、天、 道之间的联系之后,所作出的论断。
‚道法自然‛即是说‚道‛是人类应 当效法的对象,依‚道‛而行,才是正当 的行为。人效法‛道‛,首先效法的就是 其‚自然无为‛的精神: ‚道‛对天地万物并不妄加干涉,只是 让他们按其自然本性自由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老子的哲学思想
1、老子其人、其书 2、“道法自然”的宇宙观 3、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理想 4、“不敢为天下先”的处世哲学 5、“绝圣去智”“ 涤除玄鉴”的认识方 法
老子:春秋时周守藏室之史。作《道德经》上下篇81
章五千言。一生两件大事:著《道德经》;与 孔子相会,教导孔子。 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讲到三人: 1、李耳,老聃。春秋末年人,周守藏史。汉代许慎: “聃, 耳曼也。” 2、周太史儋。后孔子129年。 3、老莱子。隐士,与孔子同时。元代郭居敬《二十四孝 中》“娱彩戏亲”即指老莱子。
1、庄子简介
• 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史记 老庄申韩列 传》
• 《庄子》33篇,内外杂三部分。内篇7篇是理解庄子思想的主要篇目,为 庄子本人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为庄子学生或其后学作品。
• 上承《老子》下启《淮南子》。
• 唐代以后被称为《南华真经》
a
10
• 《逍遥游》 【题解】 •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
a
19
四、道家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孕育一种宗教——道教 2、哺育出中国文学艺术的自然主义风格。 3、塑造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基本形态。 4、影响了儒学理论形态的演变,使中国佛
学脱离印度佛学理论轨道的独立发展。
念奴娇 鸟儿问答
毛泽东
1965年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庄子·内值篇》大的概是庄。子本是人写的与。 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 存在的。这既有宇宙观方面的讨论,也涉及到认识论方面 的许多问题,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篇文充满辩证的观点,但也经常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须 得细加体会和分析。
a
14
2、对老子道论的发展
• 自本自根,先天地生。 “有先天地生者耶?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 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啊哟,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许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思考题
• 道家文化的渊源是什么? • 老子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 如何评价老子的社会政治观? • 如何看待庄子的相对主义学说? • 如何看待庄子的人生哲学? • 试分析道家哲学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意义。
• 何谓圣人?庄子说:“圣人无名。”(《逍遥游》)圣人 要“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 (《天下》)“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知 北游》)其最根本的特点是“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 地之道,圣人之道。”(《刻意》)
a
18
• 何谓神人?庄子说:“神人无功”。神人不食人间烟火, 不过世俗生活,“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逍遥游》)
a
6
• 《老子》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 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
• 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 之门,是谓天地根。”
a
7
• 7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 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
身存。”
a
8
三、庄子的哲学思想
1、庄子简介 2、对老子道论的发展 3、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4、追求精神的自由与逍遥
• 何谓德人?庄子说德人“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善 恶。”(《天地》)纯真如婴儿,混沌如处子,不知财从 何来,食从何来。
• 何谓大人?庄子说大人“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 (《在宥》)
庄子所塑造的“真人”、“至人”、“神人”、“圣人”、 “德人”、“大人”、“天人”、“全人”等都表现出一 种遁世、出世、逍遥、无为、超越的理想人格特点,他们 体现了庄子的美好人格的追求,也贯注了他对理想的追求, 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a
17
• 何谓真人?真人的特点,一是真人不用心智思虑谋划一切 事情;二是真人与常人有异,睡觉无梦,醒来不忧;三是 真人齐生死,忘是非;四是真人“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 天。”(《大宗师》)
• 何谓至人?庄子说:“至人无己”。(《逍遥游》)至人 的特点是“大泽焚而不热,河汉冻而不能寒,疾雷破山, 飘风振海而不能惊。”(《齐物论》)至人不受任何限制, 乘云气,骑日月,游乎四海之外,“甘冥乎无何有之乡”。 (《列御寇》)其根本的特点是“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达生》)
a
22
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 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 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 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 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 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 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 孔子初次入周,曾经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诉他:“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 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
• 孔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 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a
12
• 齐物论【题解】 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齐物论”包含齐物与
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 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 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
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 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 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a
13
• “齐物”与“齐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与“逍 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庄子看到了客 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 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 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 有区别的。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
• 无成无毁,无所不在。 “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 氏之不鼓琴也”《齐物论》 道在蝼蚁、稗、瓦壁、屎溺
a
15
3、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 万物无差别 • 万物变动不居,没有稳定性 • 是非莫辨
a
16
4、追求精神的自由与逍遥
• 无待与无己——自由 《逍遥游》 • 无己的理想——真人 神人《大宗师》 • 无己的途径——坐忘、心斋《大宗师》《人间世》
第三讲 道家哲学 —老庄的人生智

a
1
一、道家文化的渊源—原始宗教的思想观念
1、 母系社会的传说、观念 2、生殖崇拜 3、帝王经验、巫史文化
《庄子*盗跖篇》讲到远古人 们的生活景象:“古之禽兽 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 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 ,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