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崇汉 从我的嫡传之路看现今的中医教育

合集下载

卢崇汉老师讲稿 2

卢崇汉老师讲稿 2

卢崇汉老师第四届扶阳论坛暨首届国际扶阳论坛讲稿 2从卢氏来讲,我从事中医几十年,虽然从郑钦安到我祖父,到我大伯父。

卢铸之,卢永定,他们没有明确提出桂枝法,四逆法。

但是七十年代初,通过整理家里的病案,就发现了,在临床对疾病的处理,可以说无论什么疾病,到我们手上都是采取这样的方法治疗。

首先看起来用了桂枝汤的加减,但又不完全是。

最后,看起来用了四逆汤的加减,但又不完全是。

1973年,我在南京做一个学术讲座,我将这个扶阳的思想在江南的应用。

当时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一些问题。

那时我接近三十岁了。

所以到后来,我一步步地认识到,我提出了卢氏的桂枝法。

桂枝汤有: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桂枝法呢,我开了一千条桂枝法的方子,都有哪些?有桂枝,有苍术,或者白术,有陈皮,法半夏,茯苓,生姜,炙甘草,在一千个方子里面都是这样,并且涉及的病种相当多,不但是外感病,也有不是外感病。

当然,在这些方子里面,还有其他的一些药物,这样根据临证处方。

在中医药大学的时候,我就讲,一个中医,你现在是中医学生,以后要当中医大夫,如果你能够把张仲景的桂枝汤用活了,你就能够解决临床遇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同学们不太相信,确实是,如果,你能够理解好桂枝汤,桂枝汤的机理,各家说法太多了。

桂枝汤变成桂枝法就更加灵活了。

我就是在研究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桂枝汤的变化的基础上,用桂枝汤的变化,仲景不外乎就是20多个方。

那么用桂枝的,包括肉桂,仲景三百多个方子里面有70多个,但是还不是很广泛,如果你用桂枝汤,你可以演变出几千个方出来。

我打比方,就像买彩票,虽然只有20多个,30多个号码,但是,可以有好多的排列。

桂枝法中,如果有些药物不该选用,你选了,就是败了。

桂枝法,这个有一定的难度,当然,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很好的境界,对桂枝法的应用,例子很难举,因为变化太灵活了,它可以是为某一个人定做的,别人就绝对不能吃。

但就这几味药物,你大胆的用了,会比你没有使用它之前效果好得多。

大医火神师徒传道录

大医火神师徒传道录

大医火神师‎徒传道录传道录是师‎徒之间的对‎话,“师”就是本书作‎者卢崇汉先‎生,“徒”是著名中医‎学者刘力红‎教授。

刘力红从拜‎卢崇汉为师‎以来,和其师父开‎始了不间断‎的“师承学术对‎话”,全部对话录‎音,记录下“师承实况”的全部过程‎和每个细节‎。

这项“师徒学术对‎话”完全纪录的‎工作,是中医学术‎“师承教育”之纪录与传‎播的崭新形‎式。

刘力红(徒):师父,今天想问您‎两个病人,一个是您这‎次到南宁来‎看过的一个‎食道癌的病‎人,男性,55岁,这例病人术‎后已经五年‎了,三年前转移‎到左锁骨上‎及纵隔,左锁骨上的‎转移灶形成‎了恶性溃烂‎,溃烂处有鸡‎蛋大的一个‎洞,长年流脓,恶臭不堪。

溃处连及左‎肩臂疼痛,活动受限。

精力渐差,饮食及睡眠‎还不错,大便要一周‎左右方解,但无所苦。

纳后脘略胀‎。

他这次是4‎月17号入‎院,入院时舌很‎淡,苔中根白厚‎腻,脉右滑尺浮‎,重取关寸全‎无,左脉无根。

当时考虑他‎是元气衰败‎之象已露,惟有保固元‎气,方有挽回的‎希望,所以为他处‎了下方(单位皆为克‎,下同):制附片75‎(先煎)生白术15‎砂仁20陈‎皮15法半‎夏20朱茯‎神20黄芪‎60当归1‎5党参30‎干姜45炙‎甘草10这个方服了‎13付以后‎,又在上方的‎基础上加了‎白芷15,加白芷主要‎是考虑到他‎局部溃烂流‎脓的情况。

加减前后一‎共服了18‎付,总的情况还‎是有明显的‎好转,一方面表现‎在精神体力‎比过去强了‎,纳后脘胀的‎情况基本消‎除,大便的情况‎也有改善,尤其是溃烂‎处较原来小‎了一些,流脓也明显‎的减少。

您这次看过‎以后,在上方的基‎础上作了改‎动,用了:制附片75‎生白术15‎砂仁15黄‎芪50陈皮‎15生晒参‎10杭巴戟‎20菟丝子‎20炙甘草‎5生姜60‎这个方用了‎7付,溃处又有明‎显的好转,脓进一步减‎少。

现在的问题‎就是疼痛没‎有改善。

原来他每天‎吃两粒止痛‎片,最近增加到‎了三粒。

师承中医的临床心得体会范文

师承中医的临床心得体会范文

师承中医的临床心得体会范文中医师承是培养和造就中医临床大家的重要途径之一。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师承中医的临床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大家喜欢!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在临床实践中,尹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

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

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

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

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

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

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

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

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

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

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

卢铸之医案

卢铸之医案

南藤 0.6 淫羊藿 1.0 西茴香 0.8 乳香 0.4
炙草 0.3 生姜 2.0】
方解:用乳香化肌腠中之脂肪浸流之寒湿随羌活南藤通达于皮毛。
五方:
【天雄片 2.5 茅术 0.4 南藤 0.6 松节 1.0
杜仲 0.8
五甲皮 1.0 淫羊藿 1.0 巴戢 0.6
炙草 0.3 生姜 2.0】
方解:用杜仲引辛温之品温肌热络与杭巴戢建立筋骨与肌肉相附,冀期邪出而阳正。
黄虎视 男 十七岁 住正府街 病状: 初起头痛,随即颈痛,周身痛,右手足肿痛,现头已不痛,颈在夜间仍微痛,各
痛均在筋骨,大便隔三日才泄,小便尿道微痛,病初起发烧,曾服西药烧虽退,四肢及身仍 痛卧床不能转侧(平时喜洗冷水澡)
诊断:此病系寒水之气与风湿之气相掣于筋络肌腠之中,久久未除,今因感受风寒凝于 皮肤误食油腻凝于阳脏,酿成内外阻塞正气被阻邪气加剧,运化即失灵矣。 *年少筋骨娇嫩, 宜引通阴阳往来之路,使气血交流,正气可伸,邪气可涤为要。 初方:五七年二月二十一日 少一行 … 松节 0.8 生南楂 0.5 炙草 0.2 生姜 2.0 葱五根】 方解:用天雄片得太阴少阳生成之气以之温经热血,使血流而经畅,气行而脉通,正可逐渐 而起,邪可逐渐而化,用桂枝导附子之烈性驱风外出,寒湿随机而行,茅术分土中之湿。生 姜通达神明,火土相依,土温而水暖,木润而肝调,筋络血脉随桂附辛温之性从肌腠皮毛而 散,得汗而解。用松节引骨间之凝滞。五甲皮导筋络之湿 留血涩可行。楂肉化脾胃之结滞, 肌肉可松。南藤引脉络之凝结,瘀凝可解。葱白引脉络之畅达,凝瘀可消。甘草助运化之使 者,通达于四方,引辛温之品交通于内外也。 反应:服初方后,能转侧,能起床坐立。 次方:五七年二月二十五日 【天雄片 2.5 南藤 0.8 茅术 0.6 朱茯神 0.5 桂尖 1.0 独活 0.5 油松节 1.0 秦艽 0.5 炙草 0.3 生姜 1.0】 方解 :加朱茯神锁神灵行水道,水去而云雾可拔。独活追风逐湿。鼓荡元阴元阳之气通达于 肌腠霖雨而解。秦艽产于西北,因水去达于坤土,与辛温之品会合使阴阳分合有路,凝血随 筋络水道而化。 反应:服两方小便减轻,右脚已不通,右膝还痛甚,左手亦烧痛。 三方:五七年三月二日 【天雄片 3.0 茅术 0.6 伸筋草 1.0 石南藤 1.5 松节 1.0 羊合 2.0 杭巴戟 1.0 益智 0.8 法下 0.5 炙草 0.3 生姜 3.0】 方解:加羊合引阳透达于至阴,杭戟引阴通达于真阳,使阴阳来往无阻,得伸筋草拔通筋骨 结合之处,使分合有路.法下降阳明之湿归于太阴,使浊降而清升,用益智再温脾土,使土温 暖,运化有用武之地交于膀胱小肠二便能分,浊气可行清阳更能援木而升,脾也肺也心也肾 也更能互相通达,脏腑之间气血旋转都成自然. 反应:今天已能行走来就诊,一身都不痛了,也活动了,发烧亦退,只是胃口不开. 四方:三月十日 【制附片 3.0 筠姜 2.0 桂尖 2.0 羊合 2.0 茅术 0.6 固脂 2.0 杭巴戟 2.0 泡参 1.0 炙草 0.3 生姜 2.0】 方解:用筠姜大温土湿,土燥而水行.固脂大温精髓,筋骨得其润泽,凝瘀可消.泡参滋肺液 助化源,化源有用运化更成自然,气血交流通达于筋络骨节之中,刚柔有济. 药末方: 【制附片 4.0 羊合 2.0 茅术 0.8 泡参 1.0 黄芪 1.5 秦归 0.5 巴戟 2.0 筠姜 2.0 安桂 0.5 炙草 0.5 】 方解:用黄芪引气达血.当归迎气归舍,气血能卫能守,阴阳互相抱负,恐温暖不足,加安桂 以温血,使血能归脉.血之能归气能外护,气之能护血更流通无阻.阴阳之和合都成太和之春,

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18篇)

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18篇)

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18篇)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精选18篇)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篇1《名老中医之路》拿到手已经读了不止一遍。

夜班第一节课前读的那一遍,犹如读小说。

走马观花,很快就读完了。

合上书,除了感慨学医不易,感慨老先生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外,没有太多的感受。

学至中期,再读第二遍。

开卷之后,字字句句读起来多了许多亲切。

喜欢读书中讲到的医案,更多次被老先生的学医、行医之路深深感动。

如今,再次读来又是别有一番感觉了。

这一次读,每一篇都字字句句的细读。

最喜欢读书中的医案,但最受益的是老先生们中肯介绍的治学方法,最启迪我的是他们踏实、恒久、的求索、为学精神!关于学习方法,老先生们无一例外都强调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临证求变。

初看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

但为什么大家都在强调这些?只有一个原因:因为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不二法门。

经过前面十节课的学习,我觉得任应秋先生总结的方法比较适合现阶段的学习。

任先生用大量的篇幅,仔细介绍了精读、勤写、深思、善记这八字箴言。

精读:强调细读经典,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做到深入理解。

碰到问题时去查阅其它书目,务必做到吃透原着。

现阶段老师给我们列了许多参考书目,打算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一本进行精读,在深入阅读的.过程发现问题。

勤写:勤写的好处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和工作之初,我都体会很深。

通过勤写,我曾经快速且较为深入的掌握了学习的对象。

但这些年写的很少,阅读一度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

其实写笔记不仅帮助记忆,更是加深理解、梳理思路的好方法。

任老先生不惜笔墨的仔细介绍了他写读书比较的常用方法:概况和缩写;纲要笔记;摘记;综合笔记;心得笔记。

其中摘记介绍的非常仔细,详细的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读至此处不禁深深感动!这是怎样严谨的科学精神啊!深思:我理解这里的深思和邢老师强调的独立思考是一样的。

虽然现阶段还达不到质疑的水平,但至少要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疑问点,把碰到的概念都一一搞清楚,不能似是而非。

读《我的中医之路》有感:我的中医之路_读后感_模板

读《我的中医之路》有感:我的中医之路_读后感_模板

读《我的中医之路》有感:我的中医之路_读后感_模板我的中医之路——读《我的中医之路》有感苏叶先生欲知前方事且问过来人是谁能放开眼孔看破这大千世界到此须立定脚跟方入此不二法门初见这幅佛家对联时,我正迷失在众多的各家学说之间,苦于中医之门不得入。

既为各家独特的思考角度所折服,又为彼此理论之间的矛盾而感到困惑,在有了课本的基础上,想要在课外寻找一个能点燃教材的火把,引领我走入中医之门,但未能如愿。

看的书很多,却越看越感到迷茫。

我只能徘徊在图书馆一排排的书架之间,彷徨着,渴望着,漫无目的地寻找着,想去寻找一个答案——我的中医之路在何方。

彷徨过后,我决定问津中医前贤,正所谓:欲知前方事,且问过来人。

缘分让我与此书相遇,而书中的这幅对联更是让我感触良多!一门深入立定脚跟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佛法尚未昌盛,学佛证道之人并不多,修行的法门也很单一,但能够修行圆满而证道的人却也不少。

而今佛法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学佛之人多如过江之鲫,各宗各派的修行法门数不胜数,然而能够功德圆满修成正果之人反如凤毛麟角。

如今是信息便捷的新时代,我们有着比古人更多来之不易的好书可以阅读,有着比古人更好地学习条件和环境去学习。

但最后能成为良医之人却未必有所增加。

其实,学佛学医皆一道,大道殊途同归,条条大路通罗马,做学问难的不是有没有路,而是一条路走到底的信念。

方法确有快慢之分,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沉下来的心。

书中,余老师在自学完中医教材后,偶见《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随手翻阅后,对张氏的学术思想佩服不已,自此奉为圭臬,如痴如醉,以此为法门,夜以继日地学习……如此深入之后,受益良多,据其所言:“在深得‘近代第一人’张锡纯的精粹之后,再转而学习其他中医书——包括文辞古奥、义理深邃的中医‘四大经典’,便不再有多少拦路虎了。

”反躬于己,自己在学习时,是否能如余老师一般,一门深入,专心致志?答案是否定的,在学习时,我存在两个问题。

一曰:“浮而散”,翻阅书籍时分心太过。

读《扶阳讲记》有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_读后感_模板

读《扶阳讲记》有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_读后感_模板

读《扶阳讲记》有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_读后感_模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读《扶阳讲记》有感郑婧很早以前就听说过“火神派”这个词,而当时仅仅知道它是中医各个学派中的一支。

很多人都不提倡立派,但是为什么“火神派”能在中医的没落阶段中兴起并延续,而后又促进中医的发展,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而这本《扶阳讲记》正是对“火神派”的一个陈述,将一个真正的有实际存在意义的“火神派”展现在我们眼前。

而这本书也正是围绕它的“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的指导思想和“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的治病立法原则展开的。

1扶阳之理在《扶阳讲记》这本书中,卢崇汉老师谈了自己的业医感悟,更多的谈的是一种扶阳理路。

而在他的业医感悟中描写的也是自己对扶阳理路的认识、思维及实践探讨的过程。

卢崇汉老师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从小就受中医文化的熏陶,甚至认字也是从认识中医名词开始的。

从十一二岁就开始读中医经典,祖父辈们为他讲解,加上自己的理解和领悟,十六七岁就能自己在临床上开方治病了。

与其说是一个家庭成就了卢崇汉,不如说是扶阳理路造就了一代名医。

卢氏强调“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

卢氏一生治学行医执鞭诲人从不离此理路。

1.1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即强调阳的重要性。

无论是人体自身还是在自然界中都体现着一种阳主阴从的现象。

《周易》的根本核心,始终强调了“动”的一面,认为没有“动”就无所谓一切事物的生生化化,这同样也是在强调了阳的重要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也提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说明了阴阳互根的关系中必须以阳为主。

人以火立极即以阳为本,阳气在人体中的推动调控精气血津液的运行,维持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在自然界中,太阳的存在对宇宙所有行星的运行,对地理、天文、历法、气象以及万物的生长化收藏无不存在着直接影响。

大医火神师徒传道录==

大医火神师徒传道录==

大医火神师徒传道录传道录是师徒之间的对话,“师”就是本书作者卢崇汉先生,“徒”是著名中医学者刘力红教授。

刘力红从拜卢崇汉为师以来,和其师父开始了不间断的“师承学术对话”,全部对话录音,记录下“师承实况”的全部过程和每个细节。

这项“师徒学术对话”完全纪录的工作,是中医学术“师承教育”之纪录与传播的崭新形式。

刘力红(徒):师父,今天想问您两个病人,一个是您这次到南宁来看过的一个食道癌的病人,男性,55岁,这例病人术后已经五年了,三年前转移到左锁骨上及纵隔,左锁骨上的转移灶形成了恶性溃烂,溃烂处有鸡蛋大的一个洞,长年流脓,恶臭不堪。

溃处连及左肩臂疼痛,活动受限。

精力渐差,饮食及睡眠还不错,大便要一周左右方解,但无所苦。

纳后脘略胀。

他这次是4月17号入院,入院时舌很淡,苔中根白厚腻,脉右滑尺浮,重取关寸全无,左脉无根。

当时考虑他是元气衰败之象已露,惟有保固元气,方有挽回的希望,所以为他处了下方(单位皆为克,下同):制附片75(先煎)生白术15砂仁20陈皮15法半夏20朱茯神20黄芪60当归15党参30干姜45炙甘草10这个方服了13付以后,又在上方的基础上加了白芷15,加白芷主要是考虑到他局部溃烂流脓的情况。

加减前后一共服了18付,总的情况还是有明显的好转,一方面表现在精神体力比过去强了,纳后脘胀的情况基本消除,大便的情况也有改善,尤其是溃烂处较原来小了一些,流脓也明显的减少。

您这次看过以后,在上方的基础上作了改动,用了:制附片75生白术15砂仁15黄芪50陈皮15生晒参10杭巴戟20菟丝子20炙甘草5生姜60这个方用了7付,溃处又有明显的好转,脓进一步减少。

现在的问题就是疼痛没有改善。

原来他每天吃两粒止痛片,最近增加到了三粒。

对于肿瘤的疼痛,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处理,也是今天很想问的一个问题,另外还是希望师父点评一下上面的方药是否恰当。

卢崇汉(师):你这次的处理基本是对路的,而且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效果出来了嘛。

火神派第三代传人--卢崇汉医案百草居(原华夏中医论坛)

火神派第三代传人--卢崇汉医案百草居(原华夏中医论坛)

火神派第三代传人--卢崇汉医案百草居(原华夏中医论坛)卢崇汉(1947~)教授,男,四川德阳人,供职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郑钦安入室弟子卢铸之的嫡孙。

幼承庭训,学医于卢铸之和伯父卢永定(卢铸之之子),可谓是郑氏四传弟子、卢氏第三代传人(郑钦安——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就此而言,卢崇汉教授也许是当代医家中最获火神心法的传人,人们誉为“卢火神”。

临床上善用并广泛运用附子,并且主张附子(30g以上时)先煎2小时以上,临证应用非常安全而有效,几乎是方总不离附子,一般用至60~90g之间多有良效,大剂量常用至250g以上。

1前列腺增生肥大江某,男,56岁,日本官员。

1988年7月19日就诊。

患者有前列腺增生肥大症,排尿困难已经有6年了,近2~3年加重,曾在北京、日本、美国用西医进行治疗,因怕手术而无结果。

又在日本、北京服用中药,吃了100多付通利渗湿的中药,仅开始有一点疗效。

后求治于卢氏。

现症见:每天下午频繁地上洗手间,小腹膨胀,小便细小、时间长而慢,一个晚上要小便15~16次,基本上无法正常地睡眠。

察舌体胖大、质淡、舌边有明显的齿痕,苔白滑腻,脉沉缓、重取无力。

证属肾阳虚衰,水湿留滞。

治宜温阳行水、利水。

方有真武汤化裁。

药用:制附子75g(先煮2小时),生白术15g,茯苓25g,仙灵脾20g,生姜60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吃了3剂以后,小便通利,夜尿减为每晚2次,但仍感觉排尿的力度欠佳。

上方加桂枝25g,再服3剂。

三诊:服药后,有效,上方加砂仁15g。

共吃30剂中药,排尿正常,精力增加,每晚夜尿1次。

随访:第二年随访没有出现反复。

【按语】老年性前列腺增生肥大症很多人没有什么特异性表现,不但病人治好没有信心,就连医者也会说没有什么好办法。

卢氏研究认为此病多为肾阳虚损证,可在临床如何抓住辨证的关键点?如何判断它属于少阴阳虚呢?卢氏认为可以从舌、苔、脉三者来确定。

特别是本例患者脉沉缓无力,就此一点可判断为少阴阳虚,属于阴寒阻滞,这是一种极为可靠的辨证依据。

卢崇汉扶阳讲记:李小清编

卢崇汉扶阳讲记:李小清编

卢崇汉先生《扶阳讲记》摘录附:病案数例及成都晚报报道出于对著作人版权的尊重,本贴仅摘取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扶阳理路(一)实际上我们分析中医的理论,它的渊源,也就是阴阳理论的渊源,它很明确的强调了阳为主导。

有关这个主导问题,大家可以看一看《易》,《易》这门学问主要是谈阴阳的,因为《易》,你看它的构造,就是一个阴爻,一个阳爻。

所以古人给它的定位是“易以道阴阳”。

而且从《易》里面看,确确实实是阴爻一半,阳爻一半,好像是平衡,各占50%,没有人控股。

没有控股怎么办?大家的股份都持平,好不好办事呢?反而不好办事。

那我们可以看一看,易里面,虽然阴爻和阳爻是一样的,是相等的,但是它有一个主导,这个主导我们可以从乾卦里面去认知,干卦的“彖”里面讲到了“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乾卦是什么呢?大家知道乾卦是六爻皆阳的卦,是一个纯阳卦,这样一个纯阳卦有什么功能呢?它讲到了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它是统天的。

那么干实际上就是阳,万物资始,有赖于这个阳,天道的统领也有赖于这个阳,也就是说它是控股的。

乾完了以后,接下来就是坤,坤是六爻皆阴的代表,《周易》在描述这个阴的时候,怎么讲的呢?“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是六爻皆阴,万物的资生就有赖于这个坤阴。

一个万物资始,一个万物资生。

虽然万物生长靠太阳,也就是讲“万物资始”,可是万物是生长在哪里的呢?不是生长在太阳上面,是生长在坤阴上面,所以它是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一个是统天,一个是顺承天,这里面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阳主阴从”的思想。

所以在《易》里面,这样一个主从思想的脉络是很清楚的。

我们再看看《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它是用贵贱来表达这个主从的关系问题。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阳,这个统天的东西的一些体用问题,以便我们加强对这样一个思想的认识。

乾是以天为体的,天体的这个用是什么呢?《易》里面也讲得很清楚,天体的用为行,为健。

所以就有大家很熟悉的一句话,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卢崇汉的医术和医德 -回复

卢崇汉的医术和医德 -回复

卢崇汉的医术和医德-回复卢崇汉,是现代中国一位备受尊敬和推崇的医生。

他以其卓越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深受患者和同行的赞誉。

在本文中,我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卢崇汉的医术和医德的问题。

首先,卢崇汉的医术是怎样的?卢崇汉是一位内科医生,专长于治疗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

他具有广泛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拥有卓越的能力。

他始终保持学习和探索的态度,不断更新医学知识,提高医疗水平。

同时,卢崇汉非常注重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他不仅关注疾病本身,还会考虑患者的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卢崇汉的医德是如何体现的?卢崇汉以患者为中心,尊重和保护患者的权益是他的首要原则。

他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始终保持对患者真实、准确的沟通。

无论是给予良好的医疗建议,还是告诉患者坏消息,他都能以真实和温和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

此外,卢崇汉对待患者的痛苦和困扰充满同情心,他会花时间倾听患者的抱怨和疑虑,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卢崇汉的医德还体现在他对同行的关怀和尊重上。

他积极参与医学教育和学术研究,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帮助培养新一代医生。

他还致力于推动医学伦理研究和规范,提倡医学道德,维护医学的尊严和公信力。

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和同事遵守医学伦理准则,不断提高整个医疗团队的专业水平。

除此之外,卢崇汉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

他经常无偿为贫困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地区。

他主动参与健康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健康知识和预防疾病的方法。

他还与多个慈善机构合作,共同推动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帮助更多的有需要的人。

总结起来,卢崇汉以其卓越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成为一位备受尊敬和推崇的医生。

他不仅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具备卓越能力,还重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他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尊重和保护患者的权益。

他的医德还体现在对同行的关怀和尊重,公益事业的参与和推动医学伦理的发展。

通过他的努力,卢崇汉为社会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患者带来了健康和希望。

古代名医学医经历对当代中医教育的启示

古代名医学医经历对当代中医教育的启示

《古代名医学医经历对当代中医教育的启示》2023-10-27CATALOGUE 目录•古代名医学医经历介绍•古代名医学医方法解析•古代名医学医精神探讨•古代名医学医传承与现代中医教育对比研究•古代名医学医智慧在当代中医教育中的运用建议01古代名医学医经历介绍孙思邈的学医经历博采群经,兼收并蓄,历经数年,终成一代名医。

早年失恃,感怀身世,遂立志学医,以济苍生。

著书立说,传世之作《千金方》流传至今。

李时珍的学医经历幼年聪颖,自学成才,展现出对医学的浓厚兴趣。

遍访名医,虚心请教,历经数十载,终成一代巨匠。

编纂《本草纲目》,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02古代名医学医方法解析1孙思邈的读书方法23孙思邈提倡要广泛阅读医学经典,汲取各种流派的医学思想,以开阔视野和拓宽知识面。

广泛阅读孙思邈认为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要精读重要的医学著作,深入思考和理解其中的道理,以提升医术水平。

精读细悟孙思邈强调读书的同时,要进行实践操作,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治疗中,以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

理论实践相结合李时珍的临床实践方法细心观察批判性思维注重实践古代名医学医方法对当代中医教育的启示强调综合素质01注重实践操作02倡导创新思维0303古代名医学医精神探讨孙思邈的医者仁心精神慈悲为怀,救死扶伤孙思邈强调医者应以慈悲为怀,尽力救治病人,不计较个人得失。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孙思邈认为生命是最宝贵的,医者应尽一切可能拯救病人的生命,不计个人名利。

淡泊名利,博施济众孙思邈提倡淡泊名利,以博施济众为己任,为病人谋福利。

03传承创新,推进科学李时珍的严谨治学精神01实事求是,勇于探索02勤奋努力,广泛学习古代名医学医精神对当代中医教育的启示以人为本,注重医德中医教育应注重培养医者的仁爱之心和良好的医德,将病人利益放在首位。

勤奋学习,追求卓越中医教育应鼓励学生勤奋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提高学术水平,追求卓越。

传承创新,推动发展中医教育应在传承古代医学精华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推动中医科学的发展。

业医感悟 卢崇汉

业医感悟  卢崇汉

业医感悟卢崇汉业医感悟卢崇汉主讲人:卢崇汉先生(感谢赤小豆先生整理文章)大家下午好,我由于不会讲普通话,不知道我用四川话,稍微速度慢一点,大家能不能听懂。

所以很对不起。

非常感谢大家,能够利用自己的宝贵时间,来参与这一次的交流。

刚才,唐院长他做了一些介绍。

在昨天晚上呢,给广西中医学院的同学也做了一个讲座。

那么今天呢,原本也是谈谈业医感悟的一些内容,但是呢,今天讲的内容稍微有一点点变化。

因为大家都是临床医师,已经在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刚才同样谈到了郑钦安与卢氏的关系。

那么我在这个地方呢,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就是在临床用药方面,为什么要大剂量的使用姜桂附,那么我做了一个对用姜桂附的范围的一个统计,我们通过对这个统计,然后再来看,为什么要这样用。

我在临床上用了一年的病例,这一年的病例一共涉及了,就是治疗了2745人,一共接待了20013人次,一共开出了20076张处方。

就一年的时间。

那么在整个治疗,在治疗这两千多人的病例里面,它涉及的病种有83个,就涉及了各科病种。

在整个用药,全年用了42味药。

整个的治疗有效率在98%以上。

那么这个98%,就是凡是在病历上没有复诊的病人,都算无效。

由于没有复诊就不能够了解到是什么情况。

包括感冒没有复诊,都不算有效。

临床治愈率在92%。

那么这个临床治愈率有什么标准,这个标准第一个就是患者的自我临床症状消除。

再一个标准,就是通过西医的化验检测结果,最后化验检测结果完全正常,这样才算是治愈。

在20076张处方里面,用生姜,一般都谈到用姜桂附,用生姜的处方,这个生姜包括了干姜,煨姜,还包括了筠姜(就是湖北筠县的一种姜),那么整个生姜,就是用姜的处方一共是20016张,也就是全年只有60张处方没有用生姜。

用桂枝,包括了用肉桂,官桂,一共是19852张处方,这当中还包括了桂枝、官桂同时使用,还包括了桂枝、肉桂同时使用。

在用量上,生姜的用量在30克到200克之间,干姜的用量在25克到90克之间。

从辉煌到落寞的原因——《当中医走到今天》出版

从辉煌到落寞的原因——《当中医走到今天》出版

从辉煌到落寞的原因——《当中医走到今天》出版
佚名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
【年(卷),期】2007(38)4
【总页数】1页(P9-9)
【关键词】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治疗学说;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学术体系;研究员;陕西省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辉煌后的落寞:从碑刻看隶书笔法在魏晋至唐的际遇 [J], 李松朋
2.芝加哥和纽约:摩天城的辉煌与落寞 [J], 赵菀滢
3.《当中医走到今天》一书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J],
4.多彩的昨天,灿烂的今天,辉煌的明天──中国地图出版社简介 [J], 朱书义
5.《当中医走到今天》一书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学-学习中医经典之路

自学-学习中医经典之路

自学-学习中医经典之路
钟喈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09(028)004
【摘要】中医经典的重要地位应勿需赘言,而现今的中医教育如何体现其应有价值、发挥其独特作用,却值得更为深入的思考。

本文探讨学习中医经典的途径之一,即自
学的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钟喈
【作者单位】德宏州卫生学校 678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
【相关文献】
1.何炎燊的自学中医之路 [J], 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何炎燊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课题组
2.自学成才之路晋升考核之本上海市清华科技函授学院中医函授院招生 [J],
3.自学成才之路晋升考核之本上海市清华科技函授学院中医函授院招生 [J],
4.基于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探讨中医经典的学习策略 [J], 段建雪;胡泽蓉;张艳莉;周文
5.医案承载经典经典激活临床——“2019年中医经典与传承研究分会学术年会暨中医医案与经典传承研究进展学习班”在嘉兴成功举办 [J], 本刊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崇汉:从我的嫡传之路看现今的中医教育内容摘录自《名老中医之路续》第411—429页作者简介:卢崇汉(1947~ ),男,生于成都,祖籍四川德阳,世代业医,祖父卢铸之师从清末着名医家郑钦安先生,临证畅扶阳理路,善以姜、桂、附起沉疴顽疾,于川中乃至全国皆享盛名,继开卢氏火神一派。

幼年即从其祖父习医学文,直至祖父去世,达十余年之久。

祖父谢世后,又继从其伯父卢永定习医。

卢永定乃卢铸之之子,卢氏火神派第二代传人,亦为川中名医。

因师从祖、父二辈,尽得心传,故19岁即其医名,时有“小火神”之称。

26岁前往江苏新医学院(南京医学院与南京中医学院合并)学习,于此期间因屡愈顽疾,声名大振,一时,其医名、医术于南京街头巷尾传为佳话。

为继承家学(时其伯父尚在),新医院毕业后即返回四川成都。

数十年来,于家学之外,不忘思求经旨,将卢氏之学术光大发扬。

擅以扶阳为本,以姜、桂、附为用,对诸多疑难病症,如肿瘤、血液病、肾病、心血管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眼科疾病等,疗效卓着,被众多病患视若神明。

临证教学之余,近年尚应邀两广讲学,影响播于海外。

代表着作:《扶阳讲记》。

嫡传篇“扶阳学派”传至我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了,郑钦安先生是被公认的创始人,但追溯源头,则不能不从郑氏的老师刘沅止唐先生说起。

祖师刘沅,字止唐,四川双流人,生于1767年,卒于1855年,是清代通儒,着名的经学家、思想家。

《清史稿》里有对他的相关记述。

刘氏于乾隆五十七年中举人,道光六年授湖北天门县知县,由于不愿外任而改为国子监典簿,后从成都双流县移居至成都市醇化街,因其住宅内栽有大槐树一棵,故称其为“槐轩”。

止唐先生每日均在槐轩给门人讲学,故他所创立的学说被称之为“槐轩学说”。

刘氏全面地肯定儒家学说,并能适当地接受佛道二家之学,他的儒学根底非常深厚,后来编撰群经,留下大量着作,其着作均收进《槐轩全集》,共三千万字之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三经恒解》和《孝经直解》,所着的医书包括《圣余医案》、《医理大概约说》、《活幼心法》等。

刘氏行医的情况之所以不见于经传,是因为他并非靠行医度日,为医固然能救人活命,但他更视行医为一种雅事,相当于票友,一些京剧的票友比很多艺术家水平还要高呢!就是这样的一位大鸿儒,培养了郑钦安先生这位一代名医――伤寒南派的代表。

太师爷郑钦安先生,名寿全,生于嘉庆九年(1804年),卒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祖籍安徽,生于四川,祖父做官来到四川,十六岁时随父在四川邛崃县定居。

郑氏自幼勤读经史,于嘉庆末年中秀才,后来弃举子业,拜止唐先生门下学医。

先生在刘氏的指导下钻研《黄帝内经》、《周易》、《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这为他日后对经典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他后来说他是穷究三十余年,对经典的学习从未放松,最终才悟出了经典的精髓。

郑氏年少即学有所成,当时在成都行医,屡起沉疴,名声很快传遍川滇一带,自此一直在成都悬壶济世,讲学授徒,成为川中一代名医。

郑氏在临证上善用大剂量姜、桂、附等辛温之品,而且用量惊人,每每以两计,与一般医生有很大分别,故当时被称为“姜附先生”,甚至有人称其为“郑火神”,因此后来的人把郑氏这一门善用温热药的学派称为“火神派”。

郑氏融汇《内经》、《周易》、《伤寒论》等经旨,先后在同治八年及十三年出版了《医理真传》及《医法圆通》,提出“元气为人生阴阳之主宰”、“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辨证不离伤寒六经”、“治病重在扶阳”等重要观点,这些观点都是在临床上得到验证的。

在《医法圆通》刊行后二十年,《伤寒恒论》问世,这是郑氏为《伤寒论》所作评注,他不拘泥前人之说,而是结合临床实际,注释仲景的原文,大胆创新而不离经旨,充分发挥了仲景的扶阳思想。

郑氏这三部着作,曾多次刊印,传世的版本有三十多种,就医书来说,在当时实属罕见。

《伤寒恒论》出版后,晚年的郑氏并未停止对经典之研究,对医理的追求仍是孜孜不倦,扶阳思想在其晚年之时愈趋成熟。

我祖父卢铸之是郑氏晚年所收弟子,他继承了郑氏晚年成熟的扶阳思想,故真正要研究郑钦安完整的学术思想,就必须从我祖父卢铸之身上入手。

祖父卢铸之,字禹臣,号金寿老人。

光绪二年(1876)生于四川德阳的一个中医世家。

少年之时,跟随止唐先生的学生颜龙臣学习医文,并中秀才。

但祖父觉得八股文并不能济世救国,故弃举子业,潜心习医。

颜龙臣是我祖父的姑爷爷,是清末的举人,与郑氏又是同门师兄弟,且交往甚密。

本着易子而教的原则,颜氏把我祖父携至成都,拜当时在川中已经很有名气的郑钦安先生为师。

入师门后,郑氏要求祖父反复研读《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经典,并以《医理真传》及《医法圆通》为教材向祖父传授医理;因其时郑氏已年近九十,故《伤寒恒论》的刊行,祖父亦参与了整理工作。

这样,祖父跟师学习,与师同吃共住十一载,直至郑氏谢世。

随后,祖父遵师遗训,游历四方,足迹遍及全国二十一个省份。

充分考察了各地居民的体质、生活习惯、常见疾病、当地医生用药特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药物的种植与炮炙情况等等。

游历之余,尚于各地随缘行医。

三年后,于清代末年(1904年),回到成都开设“养正医馆”,正式悬壶济世。

由于祖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很快便享誉巴蜀,当时的人都称他为“卢火神”。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医界有“南卢北萧”之称,其中“南卢”就是指祖父卢铸之,“北萧”是指北京名医萧龙友,可见当时祖父在中医界影响之大。

解放后,有关部门曾邀请他至北京中医研究院任职,但当时他已近八十,遂以年纪为由恳辞了。

1956年成都中医学院成立,曾聘他做副院长,他也以同样理由婉辞了。

这段时间,祖父就待在家中看病。

1958年,中共中央的一次会议在成都召开,鉴于中央的一些领导找祖父看病很是不便,遂命四川省将祖父安置于省委党校医院,享受卫生技术一级待遇。

这样一来,虽然各级领导看病方便了,但是普通百姓看病就不容易了。

为了这个原因,祖父便离开了党校,又重新回到了民间。

直至1963年仙逝,享年87岁。

祖父完全继承了郑钦安的学术思想,并加以发扬阐释,提出了“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的重要观点。

对于《周易》,祖父亦有很深的研究,他常以坎、离二卦解释人体的生理,指出“坎中一阳”为人生立命之根本,在此基础上揭示了阴阳学说中“阳主阴从”的重要关系,从而极大地指导了扶阳的医疗实践。

上世纪二十年代,祖父即在成都开设“扶阳讲坛”,公开讲授《内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以及郑氏三书。

近代有“吴附子”之称的前云南中医学院院长吴佩衡、有“祝附子”之称的上海名医祝味菊以及成都名医范中林和田八味等,年轻之时都曾在成都跟随过祖父学习扶阳思想。

祖父着述甚多,既至晚年尚着《郑钦安医书集注》和《金匮要略恒解》,惜皆未付梓即遭散失,此诚为中医界的一大损失!所幸祖父的医学思想并未失传,而由祖父的嫡传――我的大伯父卢永定完整继承下来了。

伯父卢永定,字云龙,是祖父卢铸之的长子。

少年时便随祖父习医,初攻外科针灸,继而专攻内科。

伯父承继了郑氏和卢氏的医学思想,崇尚《周易》,强调“阳主阴从”,重视“坎中一阳”,治病立法重在“以火消阴”。

伯父吸收了祖父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床上善用大剂量的姜、桂、附等辛温扶阳之品,治愈无数疑难的病症,誉满巴蜀,跟祖父一样被称为“卢火神”。

自五十年代始,伯父把每一病人的病历作仔细记录,并装订成册,于三十余年间,病人累计数十万人次,病历资料共五千多万字,为扶阳学派的研究留下一笔巨大财富。

我在临床上之所以有理想的治疗效果,是得到祖辈们的传授,继承了郑氏和卢氏的扶阳理念,并以其作为我临床之指导。

由于郑氏和卢氏在临床上擅用姜、桂、附一类的温热之品,而疗效卓越,故当时有“医圣”之称,其与卢氏一门并称为“火神派”,后来我提出“扶阳学派”,并且在扶阳的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实践,认为“扶阳”这个提法更为贴切。

继承篇由于我的先祖累世行医,在这个背境下,我从小就接触了中医。

我的家族是几代同堂的传统大家庭,因为我是长孙,祖父为我取名崇汉,自小便被他亲自带着不离左右,三岁之时即教我学认字、习字。

所以我的识字是从中药名称开始的,诸如桂枝、生姜、制附片、天雄片等等,通过两年这样的学习,我已可做到任意拿起一味药都知悉其原产地、栽培、炮炙以及药性。

在几代家传熏陶下,自那时起我就对中医十分向往,祖父亦每日教我读诗书典籍,逢祖父外出讲课,我亦跟随其后,在旁聆听。

十二、三岁时,始读医典,当时一般人初学中医,先由传统入门书籍始,如《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药性赋》等,唯我在祖父指导下开端所读即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神农本草经》等经典着作。

经典是言简义深的着作,对于我这个年纪,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那段时间的学习是异常艰辛的,很多的问题自己不能解答,翻注家也常常难以满意,而祖父的原则是反对依赖注释阅读,必须看原着,于是我只好自己苦思,反复探寻其理义所在。

年纪稍长,祖辈即开始向我讲解经典内容,逐字逐句地将经典上的每一条逐一解释,并把经典的精义向我阐明。

这时我再看祖辈们在医书上的批文,就豁然开朗了。

祖父强调:不可人云亦云,要善化,要理解其意,“尽信书不如无书”等等,这时我才明了祖父的苦心。

先辈严格的治学精神一直鼓励着我在学习中医经典和临床上不断追求进取,加上后来自己再研读郑钦安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等,又有了更多的心得体会,就不会只是固守老祖宗的成法而不发展了。

总结扶阳学派的传承经过,不论是刘氏、郑氏或是卢氏,均接受了完整的师承教育,他们除了治学认真严谨,对《内经》、《难经》、《金匮》、《伤寒》等经典的学习研究一丝不苟,且皆精通《周易》,并且都以大量的临床实践,验证了他们从经典中所获的思想,绝无空谈。

如此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这或许能给现代的中医教育带来一点启示。

回顾近年来各中医学院之学生能背诵《内经》或《伤寒论》者极少,有些甚至连《内经》的文字还不能看懂,这样怎能登堂入室呢?在少年时代,我不仅打下了扎实的中医理论根底,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就是先辈所说的悟性吧,它使我终身受益。

那个时候,除了理论的学习,我还要跟随祖父和伯父学习临床诊脉,常常坐在祖父、伯父旁边,伯父切完一个病人的脉便到我切,我们把切到的脉各自写在字条上,然后再拿出来对照。

起初自己所切到的脉跟祖父、伯父有很大差别,差别大了通常都要受罚。

后来渐渐学有长进,最后我们所切到的脉基本上都一致了,单单这个学习切脉的过程便用了两年的时间。

还有其它的望、闻、问诊也都是这样的严格训练,有关这个问题,我想在传承篇的时候还会专门讲到。

先辈对我这个嫡传后人的教育与别的弟子殊无二致,只能在老师一旁侍诊,不准抄方。

一来可以避免我照葫芦画瓢,搞机械记忆,二来强迫你在理解其辩证立法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样便可以杜绝学生在没有理解中医精髓的时候,就随便抄袭方药为人治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