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期末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l分,共15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
中。
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并将其代码填入题中的括号内)
1.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的是()。
A.达尔文
B.培根
C.苏格拉底
D。
赫尔巴特
2.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学校的()。
A.规章制度
B.网络资源
C.校园环境
D.物质文化
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4.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以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设计的课程结构是()。
A.潜在课程
B.分科课程
C.活动课程
D.综合课程
5.“四德教育”的核心是( )。
A.家庭美德教育
B.尊老爱幼教育
C.做人处事教育
D.交往礼仪教育
6.直观的具体手段一般有( )。
A.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B.实物直观、挂图直观、语言直观
C.实物直观、模象直观、挂图直观
D.模象直观、挂图直观、语言直观
7.把测验分为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的依据是()。
A.测验内容
B.测验目的
C.规范程度
D.结果解释参照标准
8.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是()。
A.活动性
B.目的性
C.实践性
D.预期性
9.国际上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
A.主体教育观
B.精英主义价值观
C.知识主义价值观
D.多元主义价值观
10.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A.政治需要
B.科技进步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产业革命
11.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2.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是()。
A.生物遗传
B.选择经验
C.社会实践
D.教育
3.教学中“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
A.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B.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
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14.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15.德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A.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
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
D.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6.信息技术没有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
17.教育本身不是一种文化现象。
()
18.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只具有即时价值而没有延时价值。
()
19.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是国家的事情,和教师无关。
()
20.教育行动研究是以教师的教育实践为主要导向的。
()
21-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
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
22.将本身没有逻辑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以便于记忆,也是一种形式的有意义学习。
()
23.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24.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7个层级,只有低级需要完全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更高级的需要。
( )
25.具有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同的认知质量。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10分)
26.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_____的特征。
27.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有三点:一是德育_____;二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三是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28.教育不管是具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都是_____的培养人的活动。
29.《儿童权利公约》中提倡的体现儿童权利主体地位的四大原则分别是儿童利益最大原则、原则、尊重儿童观点的原则及无歧视原则。
30.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是:_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
共20分)
31.智育
32.制度化教育
33.设计教学法
34.教学策略
35、班级管理
五、简答题(本大题工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我国哪一部法律对学生应尽的法律义务做了专门的规定,学生应尽的法律义务有哪些?
37、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38、夸美纽约斯对教育学的发展作出了哪些突出贡献?
39、简述教师的作用。
40、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41.阅读以下材料,说说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
某学校组织公开课,在老师上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向学生提问。
去听课的家长发现,老师每次提问时,自己的孩子都把手举起,但老师每次都是请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而不会叫自己的孩子。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英国思想家、科学家培根被誉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达尔文是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2.D 【解析】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和审美意向等。
3.A 【解析】“君民”体现了一种阶级关系,因此引句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4.D 【解析】题干的描述符合综合课程结构的含义。
5.A 【解析】“四德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家庭美德教育。
没有家庭美德,就做不到尊老爱幼,更谈不上做人处事、交往礼仪等其他美德。
6.A 【解析】直观教学的具体手段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语言直观。
7.B 【解析】以测验目的为依据,测验分为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
8.B 【解析】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这是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
9.D 【解析】国际上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多元主义价值观。
10.B 【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
11.A 【解析】一刀切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2.D 【解析】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教育具有大规模、高效率的特点。
13.B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拔苗助长”和“陵节而施”违背了教学的顺序性规律。
14.B 【解析】中国近代第一个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这是我国学校从古代学校向现代学校发展的第一个学制。
15.D 【解析】德育个体发展功能应注意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二、判断题
16.×【解析】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而且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17.×【解析】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时它就成为文化本体。
由此可见,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18.×【解析】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此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对人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19.×【解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并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20.×【解析】教育行动研究是指实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情景当中,根据自己实务活动上所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通过实际行动付诸实施执行,进而加以评价、反省、回馈修正,以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行动研究是以实践为主要导向的,它与教师在学校,特别是教室中的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
21.×【解析】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的确很大,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不是“一切”学生都能通过说服的方法教育好,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2.√【解析】意义识记是通过积极地思维活动,找到新材料和已有知识问题相联系,使新材料成为已有知识系统的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尽量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材料,即使是无意义的材料,也要尽量赋予人为的意义。
23.×【解析】分组教学虽然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但它又存在着难以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容易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等缺点。
24.×【解析】马斯洛指出,基本需要虽然有层次之分,但这种层次并不是固定的顺序,而只是一种一般模式。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富有理想和崇高价值观念的人会为了某种理想和价值而牺牲一切,从而使需要的层次顺序发生变动。
25.×【解析】一般认为,认知方式是指学生在加工信息时(包括接受、储存、转化、提取和使用信息)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其主要特征是持久性和一致性,它与学生的个性相关,而且与学生的情感和动机特征等联系在一起。
认知方式一般是根据两极来描述的,没有高低和好差之分。
三、填空题
26.相对独立性
27.目标
28.有目的
29.儿童尊严
30.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
四、名词解释
31.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认知因素的教育。
32.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33.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
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34.教学策略是指为达到某种预期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的活动方案。
35.班级管理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五、简答题
36.【答案要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学生应尽的义务做了专门规定。
(2)学生应尽的法律义务包括:①遵守法律、法规;②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7.【答案要点】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
38.【答案要点】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主要有:
(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确定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在《大教学论》中,
夸美纽斯论述了教育目的、教育与社会、自然-和人的关系、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原则及规律、道德教育和教学管理等。
(2)强调普及义务教育,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
(3)从理论上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强调人人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自然发展的规律和实行“泛智教育”。
这一思想为后来的自然主义教育开辟了道路。
(4)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5)首次提出了“学年制”的思想,尤其是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这一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人类的学校教育更加趋向正规化。
39.【答案要点】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3)教师是人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40.【答案要点】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六、论述题
41.【答案要点】
(1)改变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也要看到学习成绩不好学生的潜力,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后进生的发展。
(3)我国实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
素质教育强调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发展,这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
所以,无论是教师、学校还是社会以及相关教育部门,都不能只把关注的眼光放在少数优等生身上,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式。
不能把学习成绩当作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改变将学生学业成绩当作评定教师业绩唯一标准的方式。
(5)教师对于后进生,要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而不是对后进生采取忽视的态度。
材料中老师请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而不叫一般学生的行为就是对后进生的忽略,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总之,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既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又需要社会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