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堂好课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上好一堂课
吴树国化学与化工系
要上好一堂课,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有超前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对教学的热情。何为超前的教育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你如何看待一堂好课。好课的标准历来是教育学关于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因为它不但是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保证,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吸收率的关键,更是评价课堂教学好坏的依据。下面就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关于一堂好课的观点与认识做深入分析。
一、传统教学中一堂好课的内容分析
1、在教学目标上,传统教学都明确了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并且都把此放在了第一位,充分说明了对教学目标的重视。在要求的制定上都提出要以学科目的任务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依据的原则;在师生对目标认可方面强调了师生协同性和全体性;在语言表述上体现了全面性、明确性、适度性。这是很可贵的。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既然教学目标是全体学生为主奋斗的目标,而每个学生对目标的认可和接受程度不同,那么,如何实现目标的全体化和个性化?传统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过分的强调目标的统一性而缺失了目标的适应性,人才培养上的“千人一面”,与此不无关系。
2.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明确提出了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强调了“双基”教学和抓重点、难点问题。认为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
这些要求和定位无疑是正确的。但是,问题是这些要求的关注点我们认为全是关注学科的,而惟独排斥了学生。具体表现在:过分地强调内容的科学、思想和系统,忽视了受教育者主体的人本性;强调“双基”重要,远离了内容的生活性、现代性、综合性的统一;过分的注重教材,忽视“学材”等。
3.在教学过程上,强调对课时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步骤的设计;强调教学模式的运用;强调教学过程的严密性、秩序性、程序性、完整性。
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目的是借此保证教学过程的井井有条,保证教学获得较高的教学质量。但教学过程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应当是情境式的,是没有约束的,是松散的,是残缺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创造,才能获得发展。
4.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强调方法的多样性、实效性、现代性和配合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研究是建立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缺失的基础上的,造成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不断消失。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索,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
5.在教学效果上,依据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即全体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能力方面的提高。评价方式主要是看学生课堂的情绪表现,即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调动情况;学生巩固练习的成绩、作业的质量,以及考查考试等。
对一堂好课的评定,当前存在着许多误区:评价对象的窄化——只评学生的学业成绩,目标量化——以量化的形式给学生定位,手段单一化——以考试或练习、作业代替其他形式的评价,主体局限化——只有教师是评价主体等等。尽
管在上述的评价中表面看是全面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却是另外的样子,同样存在着众多的误区的。学生的情绪高涨,并不能代表学生在认真思考,判断的标准是教师的教学是否是问题性的、是否是探索性的;学生是否提出了创生性的问题、是否获得了创新性成果,这才是真正的情绪高涨;大哄大嗡决不是效果好的表现。
二、现代教学对一堂好课的阐释
新的课堂教学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对课堂教学本意的真正回归,由此带来了对一堂好课的新的解释。
1.在基本理念上首先明确了人本性的重要价值。人本性是当代教学实践中容易被忽视的,然而又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标准。基于对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反思,当代社会特别重视“人本性”问题,即重视“当事人”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发掘,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外在物质性的“有用”或”艺术化”。当今不少“公开课”“评优课”都只重科学性、艺术性,惟独忽略了“人本性”,师生如果从中体验不到快乐,那么,这种课还有什么意义?最终来说,一堂课一是为了学生,既要使其有所发展,更要让其认同和喜欢;二是让教师能有所享受,使其人生价值得以充分实现,使其生命、个性在课堂中飞扬。因此,课堂教学要富于人本性,少点理性,多点感性,富于生活化,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2.在教学目标上,着眼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第一,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二,教学目标要全面。第三,目标要有弹性,即给学生留下发挥主体性的空间与时间。
3.在教学内容上,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而实现内容的基础性、现代性、综合性的统一;强调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以适应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和独特价值;设计好“学材”,以供学生独立学习使用。
4.在教学过程上,强调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独特个性和创新才能开发以及终身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过程。这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5.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改变“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
6.在教学方法上,当代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展现了新的视角和价值取向。在选择方法上,强调要符合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实际、符合教师个性;确立“掌握——创新”原则,即为创新而教,为创新而学。在运用方法上,做到科学化运用、艺术化运用和个性化运用。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上倡导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7.在教学评价上,倡导“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新理念。在评价模式上,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激励学生为成功而努力;评价对象上,既要评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评其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既评学生,又评教师,即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学态度、精力投入以及课型设计、教法安排做作合理的反思;评价手段上,改变单一化倾向,设计多种手段;评价主体上,确立学生应有的地位,让学生参与本课的评价,可以自评,也可以互评。
三、结论
新的评价观引出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反思:教师的板书和口语表达能力不再是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了,只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发展,依然是一堂好课;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仍然必要,但似乎已不够了。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课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有些不同了,安静无法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