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ppt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ppt](https://img.taocdn.com/s3/m/17a1ca8771fe910ef12df8ca.png)
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极限论” 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极限论”:
中心论点——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环境污染 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 中心论点 人口增长 和资源消耗具有按指数增长的性质,经济增长在今后 和资源消耗具有按指数增长的性质, 100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 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 100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原因在于地球是有限 人类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 的,人类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吸 纳消化污染的能力是有限的。 纳消化污染的能力是有限的。 警示人们——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人类应 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 警示人们 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 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从人与自然和谐 的角度看待发展;经济发展不能过度消耗资源、 的角度看待发展;经济发展不能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 要注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 境,要注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应考虑资源环 境的最终极限对人类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境的最终极限对人类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局限性——以“增长 资源 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 资源—环境 局限性 以 增长—资源 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 将人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将人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忽视了人类把握自己命运和 行为的能动作用, 行为的能动作用,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 大支撑和促进作用。 大支撑和促进作用。
2、国际背景 、
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 1 .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 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周期性 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缺乏可持续性 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 2.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 有增长无发展”---经济明显增长 经济明显增长, “有增长无发展”---经济明显增长,但贫困依 分配不公,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发展滞后。 旧,分配不公,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发展滞后。 国际上战略性资源短缺,如石油、矿石等。 3 .国际上战略性资源短缺,如石油、矿石等。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https://img.taocdn.com/s3/m/1a370fe90975f46527d3e1ad.png)
第二、 第二、这反映了体制环境的变化
体制改革给中国经济带来历史性的进步。 体制改革给中国经济带来历史性的进步。 1 2
政 治 体 制
经济体制
第三,这是 多年发展提供的经验和教训 第三,这是20多年发展提供的经验和教训
20多年进一步的发展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 20多年进一步的发展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经济高速 多年进一步的发展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 增长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居民收 增长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失业和贫困问题; 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失业和贫困问题;资源短缺和生态 环境破坏; 环境破坏;在加入国际贸易体系后因为经济整体竞争力不 强而带来的压力等等。 强而带来的压力等等。 科学发展观正是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 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就是说,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 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就是说, 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提出来的。 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提出来的。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背景
1、看一组数字和事例
事例1 事例1
广东某县级市自确立“工业立市” 以来, 广东某县级市自确立“工业立市” 以来,该市城 区面积由1993年的4.7平方公里迅速扩大到2003年的 区面积由1993年的4.7平方公里迅速扩大到2003年的 1993年的4.7平方公里迅速扩大到2003 231.2平方公里,导致曾被誉为候鸟乐园的河网湿地的 231.2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面积减少9225公顷。根据国际科学界做出的价值评估, 面积减少9225公顷。根据国际科学界做出的价值评估, 9225公顷
第四, 第四,这是世界潮流所决定的
当今世界, 当今世界,国际社会更加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 源的永续利用,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 源的永续利用,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 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另一方面, 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另一方面,当今国际社会是 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现在所做到的, 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现在所做到的,发展中 国家短时期未必都能做得到, 国家短时期未必都能做得到,这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受 到巨大压力。惟有积极实现发展观的转变 发展观的转变, 到巨大压力。惟有积极实现发展观的转变,才能趋利避 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害,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d9d3493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5f.png)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06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
它是在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新时期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而提出的。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为了回答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新问题,以及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首先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然而,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愈发凸显。
因此,亟需建立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来引导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变革不断加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
传统的发展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因此需要提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来更好地解决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还在于我国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要求。
党的建设是九十年代以来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所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党的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党的建设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观,才能更好地推动党的建设工作。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是多方面的。
它是回答我国发展中的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需要,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思想武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581bc1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ff.png)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发展阶段提出的一种重要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国际形势的变化: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科技进步的背景下进行的。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日益加深,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2. 中国国情的变化: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进行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现在正面临着迈向创新驱动型国家的重要阶段。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发展理念,适应了中国国情的需要。
3. 政治制度的优势: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中国共产党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稳定的执政地位,能够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需要政府的引领和支持,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为其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4.社会意识的转变: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识和支持。
随着中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意识的逐步转变,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追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数量上的增长,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可持续性。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原则,符合了社会意识的需求。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是多方面的,包括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国情的变化、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社会意识的转变。
这些条件共同作用,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环境。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不仅反映了时代的需求,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精神和领导能力。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7dd3a77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c2.png)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原因一、背景1.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20世纪末以来,中国经济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发展方式都亟待调整。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重要问题。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大发展大变革,也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观念已不再适用,亟需提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2.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社会矛盾与不稳定等严峻问题。
传统的发展观念长期以来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因此,提出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的发展理念,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原因1.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重要举措。
中国共产党历经数十年的执政实践和理论思考,意识到世界上根本上消除绝对贫困和追求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是在吸取国内外近代化进程中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功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2.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解决存在的矛盾问题。
它强调这个发展观要根据全球化的背景来进行科学规划。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中注重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3.全球化发展趋势: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上,积极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寻找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道路的一种积极举措。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在全球化中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战略定位。
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独立自主,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性。
4.不断扩大开放的深度和广度: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对中国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发展方向的明确。
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体制、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科学发展观发展历程
![科学发展观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dfd0cb3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3b.png)
科学发展观发展历程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形成1.1 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社会矛盾等问题,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因此,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
1.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首次在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被提出,并在2007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3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长期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吸取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创新。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2.1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
2.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2.3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处理好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效应。
2.4 依法治国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三、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与成果3.1 经济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通过实施科学发展观,取得了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2 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关注人民群众的权益。
中国通过实施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推动了社会和谐进步。
3.3 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中国通过实施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3.4 全球合作科学发展观强调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通过实施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加强与各国的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与未来展望4.1 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6512a44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6d.png)
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和原因背景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向全局、全方位、全过程的科学发展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深刻把握,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回答。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
国际形势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创新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需要找到一条既能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又能够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的发展道路。
原因1. 适应新时代需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还包括精神层面的追求。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目标,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了指导。
2. 解决资源环境压力科学发展观强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长期以来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原则,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环保产业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3. 加强创新能力科学发展观强调创新驱动、科技兴国。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必须加快创新步伐,提高核心竞争力。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重要观点,鼓励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地位。
4.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深化改革开放、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等重要理念和措施。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2747169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88.png)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和价值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 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有利 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国家 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科学发展观注重保障 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 福感,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和和谐
促进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 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 利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 环
经济发展:中国经过多年 的改革开放,经济取得了 长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 第二大经济体。然而,随 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 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 资源浪费等。因此,需要 采取科学的发展观,推动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转型:随着社会的 快速发展,中国正面临 着社会转型的挑战。在 这个过程中,需要注重 社会公平、民生改善、 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发展 ,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 步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科学发展观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历史原因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发展不平衡、资源浪费等。因此, 需要总结经验教训,采取科学的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应对国际竞争: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需要采取科 学的发展观,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以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
7.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7.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2a5e905d58fafab069dc0276.png)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现实依据•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这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有:•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第二,改革空间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第三,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第四,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第五,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第六,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
2.实践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这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这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6435bf0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5.png)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被正式提出,并于2006年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代背景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面临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导致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凸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等问题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践基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实践基础上。
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广泛调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道路。
党的实践经验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基础。
三、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需要有创新的理论支持。
党的经济理论和发展观念在不断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突出了科学性、全面性和协调性的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五个全面”,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这些理论创新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指导。
四、国际背景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受到国际背景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
这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相契合,也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支持。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包括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创新和国际背景等多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党的领导下,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结合的产物。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为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ddd74f6233d4b14e8424680a.png)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1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2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介绍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2019-05-10 17:46:43 文/叶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根本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重要借鉴。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
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我国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第一,把经济发展作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的首要任务,是马克思主义以一贯之的一个基本观点。
第二,马克思主义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
第三,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做过这样的表述:“如果共同生产已成为前提,时间的规定当然仍有重要意义。
二、借鉴了国外的有益经验第一,战前长期进行的激烈阶级斗争,已经发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经济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在维护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的经济体制变革,实现了由古典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到现代的有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的转变。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https://img.taocdn.com/s3/m/3593d017b7360b4c2e3f646b.png)
6
发展的成就 我国的持续快速增长追平了日本保持的世界纪录
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在10%。 经济学家刘伟说:二次大战以后,日本保持了29年的 9%的增长率,创造了世界记录。此外,亚洲的四小都 有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韩国是26年,新加坡23年, 我国台湾20年,香港地区18年。我国从改革开放到今 天的高速增长,追平了日本保持的世界纪录。
由此,各国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和发展转变 为实现经济、社会、自然、人的协调发展;可 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当今人类发展 的主流思想和先进的发展理念。
28
资料:
“为谁发展?”
“拉美化”现象— 现代化陷阱
“拉美化” 是国际公认的现代化失败的典型, 是一种病态的现代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当中,人均GDP或许不低, 但是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过于悬殊”
我国的人均GDP
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7078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约 856美元 2002年我国人均GDP为1132美元 2006年,我国已经实现人均GDP2000美元 2007年,我国人均GDP约合2460美元(比2002年翻一 番还多) 按照十七大提出的目标(2000年到2020年实现翻两 番),到时候人均GDP应该达到3500美元左右
37
问题点拨
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 的问题; 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回答了 “为了谁”和“依 靠谁”发展的问题;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创造性地回答了
“怎样发展”的问题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132423e2f7ec4afe05a1df8a.png)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
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我国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介绍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第一,把经济发展作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的首要任务,是马克思主义以一贯之的一个基本观点。
第二,马克思主义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
第三,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做过这样的表述:“如果共同生产已成为前提,时间的规定当然仍有重要意义。
二、借鉴了国外的有益经验第一,战前长期进行的激烈阶级斗争,已经发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经济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在维护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的经济体制变革,实现了由古典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到现代的有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的转变。
第三,战后多次发生的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样,在“蛋糕”做大的条件下,为经济发达国家在某种限度下放松剥削、发展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先进的信息技术也是推动资产阶级民主的一个重要手段。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eca439b2580216fc700afdab.png)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大家还一定要多做梳理,查漏补缺,放眼全局,把复习过以及没复习到的地方梳理一遍,下面传媒研考小编整理了“2021考研政治毛中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一)含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形成背景和条件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
我们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过这个实际。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要借鉴。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证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就决定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三)提出和发展过程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一个在实践中逐渐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经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
毛概第七章
![毛概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608c1b1b6bec0975f565e258.png)
毛概论第七章知识点科学发展观第一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2.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这些经验集中体现为十七大概括的“十个结合”:一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二是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三是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四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五是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六是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七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八是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九是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十是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历史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bd1c981d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a.png)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制定发展目标时,既要考虑短 期利益,也要考虑长期影响,平衡长期与短期的目标,避 免过度追求短期效益而牺牲长期利益。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 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 公平。
统筹兼顾
01
统筹全局与局部利益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决策和实践中,既要考虑全局利益,也要照顾到局部
利益,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实现整体和局部的统一。
02
统筹当前与长远利益
统筹兼顾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关注当前利益,也要考虑长远影响,
避免为了当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实现当前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03
统筹国内与国际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国内与国际发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存 在着一些问题,如经济发展不 平衡、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 这些问题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传 统的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发展 思路。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受到了国 际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全球气 候变化、资源环境问题等全球 性问题的挑战,促使人们更加 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全球性 。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框架。
0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
强调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 和实现人民的利益,发展成果应惠及全体人民,而 不是少数人或特定阶层。
尊重和保障人权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就业权等基本权利,以及少数 民族、妇女、儿童等特定群体的权利。
它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人的需求和利益,满 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保障人民的权益,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
同时,科学发展观也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 可持续性,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各方面的平衡与 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及依据阐述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及依据阐述](https://img.taocdn.com/s3/m/bfe88eea6c85ec3a86c2c5c4.png)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及依据阐述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明确的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
它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它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源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新中国建立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毛泽东先后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原则和方针。
党的八大正在全面分析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正确分析了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强调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这些思想都是正确的,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实施“三步走”战略,统筹两个大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要靠科技和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的改革方向和经济发展纲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等一系列思想论断。
这些观点和论断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提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思想。
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源。
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六届一中全会以来,胡锦涛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科学的解决了实现怎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根本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经济社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与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与历史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4274f632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9.png)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与历史地位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地位1.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和内涵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4.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和体系5.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和应用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地位的分析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理论领域的一个创新,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的结果,也是国家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它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和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
它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既是一个宏观战略,又是一个微观规划,可以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指导思想和科学决策依据。
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难题和挑战。
同时,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发展的局限。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理论领域的一个突破和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本土化的客观特点,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4.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和体系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包括“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发展第一要务;可持续,安全第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科学发展观的体系包括了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和军事建设五个方面。
5.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和应用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并得到了贯彻实施。
科学发展观在各行各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础理论和最基本的指导思想之一。
三、科学发展观案例分析1.可持续发展:拉萨市木里村拉萨市木里村在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工作,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16c05b8f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62.png)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指导思想,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的产生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时我国正处于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各种问题和挑战层出不穷。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国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如怎样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怎样协调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怎样处理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和需要解决,使得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了许多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开始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只追求速度和规模,还要注重质量和效益。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的形成正是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是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
在这种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强调要解决好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一理念的提出,正是为了应对社会变化中的各种问题,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国际竞争和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以应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解决一系列发展问题。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创新、科技兴国等,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是多方面的。
它既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社会转型和变化的回应,同时也是对国际形势的应对,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重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