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束
串讲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第一步:主干知识要记牢] 1.夏商时期
(1)王位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了夏朝,禹 死后,启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开启了王位世袭 制。 (2)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 制度。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文化上 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 发展的特点。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2)宗法制: ①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纷 争,巩固国家统治。 ②作用:把“国”和“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保证了 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 的稳定和团结。 ③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解析: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商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 衣反映了汉朝的丝织水平,A项错误;元代的黄道婆改进了棉 纺织工具,B项错误;甲骨文是商朝人占卜等活动的记录,比 较真实地反映了商代的情况,其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可以反 映商朝丝织业的发展,C项正确;《说文解字》为东汉经学 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故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 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 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 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归纳· 深化]————————— ———————[拓展·
生 产 力 耕作方式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基本模式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铁犁、 犁壁、犁评) 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耕耙)
生产方式
一年一熟、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一年 三熟 粗放经营(氏族公社集体生产、奴隶集 体耕作)、精耕细作(以家庭为单位、男 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 各九条大道,宫城的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 朝,后面是市。这种建筑的方整对称布局体现了“中正有 序”的特点,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在周朝尚未形 成,且在材料中不能体现。C项对材料理解片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3.春秋战国时期 (1)农业: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 水利设施和耕作方法不断改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 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2)手工业:官营(主导)、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冶 铁、丝织业发展较快。 (3)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答案:B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4.(2013· 四川高考)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 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 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 考查先秦手工业
考查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解析:题干材料中所述的铁农具反映了农业生产从耕地、平 地到锄地的生产过程,此过程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所必需的, 所以符合题意的是 B 项;材料中“秦、魏等国”说明很多诸 侯王国在生产铁农具,所以 A 项错误;C、D 两项在材料中 无法体现,排除。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结束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是指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 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这一时 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 精耕细作的 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奠定。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 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农耕经济进 一步发展; 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 为后世封建文化 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道家 庄子 孔子 儒家 孟子 荀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 墨家
历史
墨子
首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2.科技 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春秋战国 时期出现了算筹记数法。 3.文学艺术 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诗经》《离 骚》等文学杰作和帛画《人物龙凤图》等艺术珍品。 4.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 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解析:随着分封制的瓦解,宗法制逐渐衰落,土地个人私有 的地主阶级代替土地嫡长子世袭的领主阶级,“百姓”逐渐 失去贵族的意义,由此可知B项正确。战国后分封制逐渐瓦 解而不是加强,A项说法错误,排除;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与题干中的“百姓”无关,排除C项;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地 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井田制已经瓦解,D项错误,排除。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政治上 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上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 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 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二、先秦的经济 1.远古时代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2)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3)先民们已经学会了养蚕缫丝等技术。 2.夏商周时期 (1)农业:出现少量青铜农具;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是主要的 土地制度,耕作方式是奴隶集体劳动。 (2)手工业:“工商食官”制;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 代出现原始瓷器,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 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 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4)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结束
2.西周时期 (1)分封制: 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扩大统治范围。 ③内容: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 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受封诸侯有拱卫王室、随从作战、 镇守疆土、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④主要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历史
答案:B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6.(2013· 江苏高考)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 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 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考查先秦文字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答案:C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5.(2013· 山东高考)《周礼· 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 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 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考查先秦儒家思想 A.中央集权 C.敬天法祖 B.中正有序 D.君权神授
经济构成 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兼有家庭纺织业 氏族公社公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夏、 土地所有 商、西周、春秋)、土地私有(战国以来以地主土地所 制 有制为主)
————————————————————————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第二步:经典考题领悟好] 1.(2013· 新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
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 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 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历史
首页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历史
考查分封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解析:分封制难以维系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 制被破坏,故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C项符合题意;D 项过于绝对,故排除。
答案:C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2.(2013· 广东高考)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 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 ) 考查宗法制 B.宗法制的衰落 D.井田制的推行
A.分封制的加强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3.宗法制理解中的几个要点 (1)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 长”。 (3)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四个重要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荫庇心态”。
答案:B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3.(2013· 江苏高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 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 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 、锄、 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结束
三、先秦的文化 1.思想 百家争鸣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思想文化发展的基 础。诸子思想: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派别
代表人物
老子
主张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朴素辩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世界万物是相对的,自然无为,“齐物”的 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 “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 礼”,“有教无类”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 舟民水,人之性恶 以法治国,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奖励耕战, “法”“术”“势”三合一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