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概论复习总结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概述【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与传播活动规律得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得个人与个人之间得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就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与发展相关得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得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溺于被动得信息积累.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就是现实。
类似“自我达成得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得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传播得本质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得本质)大众传播职业化得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得技术手段向不特定得多数人传送信息得行为或过程。
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得四大功能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得变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传播得定义(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得额分享(二)影响说:强调就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得过程(三)“仪式"说:强调就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得仪式(四)“符号“说:强调传播就是符号得流动拉斯维尔得5W模式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5W,传播结构(过程)中得5个要素与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得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5W模式得问题:(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就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得过程。
但传播使双向得。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得联系(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就是环节。
传播学概论重点郭庆光期末考试版

1、传播(de)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de)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de)运行.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de)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de)体现;一种双向(de)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de)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de)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de)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1、社会传播(de)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2人类传播经历(de)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2、信息社会(de)定义和特点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de)资源,整个社会(de)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de)社会.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de)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de)操作者而是信息(de)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3、符号(de)定义和基本功能①定义:信息(de)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de)基本要素.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de)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de)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de)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de)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de)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de)头脑中).4、传播过程(de)直线模式A拉斯韦尔(de)传播过程模式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de)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de)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de)障碍因素对讯息(de)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de)作用(de)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5、人内传播(de)定义和性质特点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de)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de)和社会(de))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de)反映,具有鲜明(de)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de)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de)基础.5、人内传播(de)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5、米德(de)“主我与客我”理论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de)统一.主我是个人(de)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de)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de)他人对自己(de)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是自我意识(de)社会关系(de)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de)象征符在不断(de)互动中形成自我.②自我(de)形成是个人(de)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de)过程,但形成后(de)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与社会.因此,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自我又是社会创造(de)主体,体现了个人与社会(de)相互制约关系.作为自我传播(de)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5、米德(de)内省式思考①定义:短期(de)、以解决面临(de)现实问题为目(de)(de)自我反思活动.内省(de)一种.内省式思考:米德认为这种思考发生在遇到暂时(de)挫折或难以解决(de)新情况之时.这种思考是一种重构自我与他人关系(de)过程,是一个重新认识、解释和行动(de)过程,具有超越性和创新性,是推动个人进步与社会进步(de)重要精神动力.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de)社会过程,它也是纵向(de)社会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人(de)思考会将其过去(de)经验与当前(de)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对最有利或最有效(de)解决方法.5、人际传播(de)定义、特点、动机及社会功能①定义:个人之间(de)信息传播活动,或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de)新(de)信息传播系统.(最典型(de)社会传播活动,人与人社会关系(de)直接体现)④动机:a.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de)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首要动机);b.建立与他人(de)社会协作关系;c.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d.基于满足人(de)社会性(de)精神和心理需求.5、库利(de)“镜中我”理论①(美)社会学家.库利社会组织②人(de)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de)认识,这种认识主要通过与他人(de)社会互动形成.他人对自己(de)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de)一面“镜子”,个人透过它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de)自我是在与他人(de)联系中形成(de).这种联系包括: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de)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de)想象,自己对他人(de)这些“认识”或“评价”(de)情感.③“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de)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de)主要机制.④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de)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de)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多方面,个人(de)“镜中我”也越清晰,对自我(de)把握也就越客观、准确.6、群体意识(de)定义及其形成①定义:是指具有特定(de)共同目标,共同(de)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de)复数个人(de)集合体②群体(de)本质特征: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为主体共同体6、群体压力:群体中(de)多数意见对成员中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de)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de)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成因:a.信息压力(一般人通常会认为多数人提供(de)信息(de)正确性大于少数人(de)信息,因此个人较信任多数人(de)意见);b.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de)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de)心理.6、集合行为(de)定义和形成条件①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de)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de)形态出现,往往对正常(de)社会秩序造成干扰和破坏.该行为中(de)传播是非常态(de)群体传播.②发生条件:a.结构性压力:社会上普遍存在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b.触发性事件:某些突发事件和突然(de)信息刺激;c.正常(de)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de)传播机制活跃化.6、群体模仿和“匿名性”(集合行为传播机制之二)(法).塔尔德模仿(de)法则:模仿是最基本(de)社会现象.集合行为中(de)模仿更多地表现为基于人(de)安全本能(de)无意识(de)、条件反射性(de)模仿.这种非理性(de)模仿部分基于“匿名性”原理(在混乱状态下,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de)“匿名”状态下(de)人们,容易受法不责众(de)心理支配,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控力,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冲动(de)行为).6、组织传播(de)定义和功能①定义:以组织为主体(de)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内、外传播.②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6、组织内传播(de)机制:①渠道:a.正式渠道(信息沿一定组织关系环节在组织内传播(de)过程,分为上行、下行和横向传播).7、大众传播(de)定义和特点①定义:专业化(de)媒介组织运用先进(de)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de)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②特点:a.传播者;b.手段;c.对象 d.传播(de)信息具有商品和文化属性;e.传播(de)单向性很强;→f.制度化(de)社会传播.7、大众传播(de)社会功能①H.拉斯维尔(de)“三功能说”(传播在社会中(de)结构和功能)a.环境监视功能b.社会协调功能c.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分众:定义分众指(de)是受众并不是同质(de)孤立个人(de)集合,而是具合了社会多样性(de)人群核心内容:1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2社会社会分属不同(de)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de)制约3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de)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de)需求和反应4在大众传播面前,手中并不是完全被动(de)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有着某种自主性和互动性7、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de)两种观点8、①“基于乐观主义期待”(de)肯定态度代表:(美)J.布莱士(美利坚民主国)、(法)G.塔尔德(舆论与群集)、.库利(社会组织)a.布莱士:舆论是民主政治(de)基础,现实(de)舆论是一个由分散(de)、具有情绪性和偏颇性(de)个人印象或观点经传播结晶为合理(de)公众意见(de)过程,报刊在此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因其具有事件(de)报道者和讲解员、政治主张(de)代言人、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de)“测风标”三个功能.b.塔尔德:报刊对社会(de)最主要贡献是造就了现代舆论(de)主体——公众.7、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de)环境化”-拟态环境李普曼认为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环境”隔绝,主要是通过大众新闻媒介去了解外部世界,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de)依据.定义: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de)选择、加工和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所提示(de)信息环境.李普曼进而认为,大众媒介提供(de)拟态环境不仅影响和制约人(de)行为,而且会对现实(de)客观环境产生重要(de)影响,也就是“信息环境(de)环境化”.日本学者藤竹晓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拟态环境(de)环境化”问题.拟态环境对后来(de)诸多理论产生了重要(de)影响,比如“电视人”、“容器人”、“议程设置理论”、“培养理论”、“沉默(de)螺旋”理论等等.8、“电视人”和“容器人”②a.“电视人”(林雄二郎):伴随电视普及而诞生成长(de)一代,注重感觉(de)“感觉人”,跟着感觉走,性格孤僻、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b.“容器人”(中野牧):在以电视为主(de)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de)日本人(de)内心世界类似于孤立、封闭(de)“罐状”容器;“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立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容易受大众传媒影响媒介(de)定义:(两种)一种是传递信息(de)载体;另一种是从事信息传播活动(de)社会组织.麦克卢汉他那三个着名(de)核心观点是: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de)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1、媒介即讯息:在麦氏这里,媒介(de)概念相当广泛,除了传统意义上(de)语言、文字、传播工具等外,还包括各种交通工具.麦氏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de)基本动力.麦氏以媒介为标准,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部落社会(口语媒介)-脱部落社会(印刷媒介)-地球村(电子媒介).2、媒介是人(de)延伸:着眼于媒介对人(de)感官(de)影响,认为媒介是人(de)感官能力(de)延伸.3、热媒介与冷媒介积极意义:媒介(de)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③他关于“地球村”(de)预言也极具前瞻性. 历史局限:①麦氏理论视媒介为社会发展(de)唯一因素,过于偏激;②麦氏(de)理论中几乎完全忽视了人(de)主体性与能动性,媒介成了人(de)主宰,过于偏激;③麦氏理论过于强调媒介对于人类感官系统(de)影响,并由此延伸解释人类社会(de)发展,过于偏激.8、把关人理论①卢因最早提出,认为群体传播过程中出现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de)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de)渠道.怀特将其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de)“把关(gate-keeping)”模式.但怀特(de)“把关”模式只强调编辑(de)“把关”作用,而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是一个整体过程.“把关”(de)实质:①大众传媒(de)传播活动并非纯粹(de)“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媒体一定(de)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de)有目(de)信息取舍和信息加工活动;③新闻信息(de)选择受到媒体经营目标、政府意识形态、受众需求等多方面因素(de)制约,与这些因素相符(de)内容将优先得到传播;④媒体(de)“把关”是一个多环节(de)过程,最重要(de)制约因素是媒体(de)立场和方针.9、传播受哪些因素控制:传播制度: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控制或制约作用(de)部分.主要是政治(法律/行政手段)、经济(垄断/资本/广告)、受众(言论/购买/法律手段)三方面(de)监督和控制.现在西方占主导地位(de)理论还是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论.9、资本主义制度下(de)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被主要采纳)~社会责任理论(被主要采纳)~民主(受众)参与理论10、大众(mass)(de)定义及特点①定义:19C末20C初,随着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及大众传播(de)发展,形成(de)未组织化(de)社会群体.不同于初级群体、群集和公众.②特点:规模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社会属性)性;无组织性;同质性(行为倾向同一);匿名性;流动性受众:一对多传播活动中(de)对象或受传者.①作为社会群体成员(de)受众(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de)制约使得受众不那么被动了,注意与拉氏(de)传播流研究相联系).②作为“市场”(de)受众,此观点容易忽视媒体(de)社会效益③作为权利主体(de)受众10、IPP指数(既有政治倾向指数):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方面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de)政治立场和态度(de)综合指数.c.分析发现:既有政治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de)决定,基本上取决于他们原有(de)政治倾向而不是取决于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10、受众权利:a.传播权b.知晓权c.传媒接近权11、11、传播效果(de)三个层面①认知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de)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de)增加和知识构成(de)变化;②心理和态度层面—作用于人们(de)观念和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和感情变化;③行动层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de)言行表现出来.人民(de)选择(“伊里调查”)1944拉扎斯菲尔德主持,提出了一系列着名(de)假说如:“既有政治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两级传播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从而对他人施加影响(de)人物.其特点(一般情况下):①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且相互间较为熟悉;②广泛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群体之中;③社交广,拥有较多(de)信息渠道,获取信息能力强,在其群体中有较强(de)影响力;④“单一型”与“综合型”.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意见领袖――普通受众答题时应该适当写上一些意见领袖(de)内容大众传播(de)五种效果: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罗杰斯个人影响:中介影响中介(de)因素:选择性接触机制,媒介本身(de)特性,讯息内容,受众本身(de)性质创新与普及:信息流影响流克拉帕(de)“有限效果论”大众传播效果(1960)总结了传播流研究(de)五项一般定理:1大众传播只是产生效果中(de)众多中介因素之一;2大众传播最主要功能是强化受众态度,而非改变;3大众传播只有在其他中介因素不起制约作用或者起促进作用时才能改变受众态度;4受众(de)某些心理因素制约传播效果(de)产生;5媒介本身、舆论环境等因素也能制约传播效果(de)产生.理论缺陷:①充其量只考察了传播效果中(de)态度和行为层面,而忽略了对认知层面(de)研究;②作为一种微观传播效果研究,缺乏对宏观传播效果(de)考察,比如,它忽视了长期(de)大众传播活动对人们潜移默化(de)影响.“休眠效果”:可信度低(de)信源最初发出(de)信息可能不具备较强(de)说服力,处于“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后(人脑(de)忘却机制与内容本身(de)说服力),可信性低(de)负面影响逐渐消除,说服力也逐渐增强.(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一面提示”:说服过程中,对说服对象仅采用有利于己方(de)观点或材料(de)做法.“两面提示”:说服过程中,对说服对象既采用有利于己方(de)观点或者材料,又采用不利于己方(de)观点或材料(de)做法.“议程设置功能”理论(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美)麦库姆斯和肖.大众传播(de)议程设置功能(1972)一个定义: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de)功能,传媒(de)新闻报道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以不同程度(de)显着性,从而影响人们对于周围世界(de)“大事”及其重要性(de)判断.三个特点:(1)该理论着眼于传播效果(de)认知层面,因而反映了大众传媒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de)态度和行为(de)潜在影响.(2)该理论关注(de)不是某家媒体某次报道活动(de)短期效果,而是整个大众传媒长期(de)报道对大众产生(de)影响及其社会效果.(3)该理论再次肯定了李普曼(de)“拟态环境”理论,即认为大众传媒塑造了一种“虚拟环境”,通过这种虚拟环境产生其强大(de)社会效果.两个意义:(1)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de)强大影响力,是对有限效果理论(de)修正.(2)揭示了“议程设置”背后复杂(de)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对大众传媒(de)影响与操控,从而突破了传统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de)理论框架,为我们深入研究媒介控制提供了一个良好(de)契机.两个不足:(1)该理论反映了社会热点议题(de)形成方面,却没有反映这些社会热点议题(de)具体内容.(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反映出(de)强大(de)传媒影响力不能过于绝对化.沉默(de)螺旋”理论(the spiral of silence)德)诺依曼.沉默(de)螺旋:舆论——我们(de)皮肤(1980)背景:传统理论往往将舆论视为“问题出现——社会讨论——达成合意”这样一个线性(de)理性过程,而忽视了舆论在其形成过程中也具有强大(de)社会控制功能.所以,“沉默(de)螺旋”理论首先体现(de)是一种社会心理学(de)视角.三个命题:(1)个人意见(de)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因而要考虑周围(de)社会环境. (2)个人意见(de)表明和“沉默”(de)扩散是一个螺旋式(de)社会传播过程.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两个特点:(1)舆论观;只有那些“被多数人共有(de)、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de)意见才是舆论. (2)效果观;该理论强调舆论(de)社会控制功能.大众传媒利用舆论就有“创造社会现实”(de)巨大力量.两个不足:(1)该理论过于强调“个人对社会孤立(de)恐惧”以及这种“恐惧”下个人对多数意见(de)趋同行为.(2)忽略了舆论(de)变化过程和少数意志坚定(de)“意见领袖”(de)作用.两个重要意义:(1)将社会心理学(de)理论引入舆论研究,突破了传统舆论观(de)视野. (2)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de)强大影响,突出了大众传媒塑造“意见环境”(de)巨大能力.“培养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起源于60年代后期(美)格伯纳背景:关于美国社会暴力与犯罪问题(de)研究,最初着眼于电视中(de)暴力内容与现实中社会犯罪(de)关系以及电视暴力内容对人们认识现实(de)影响.基本内容:(1)社会是一个较为统一(de)整体,它需要其成员对社会有一个较为一致(de)共识,这样才能协调作为社会成员(de)人与人之间(de)社会关系.(2)“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了大众传媒在塑造社会共识方面(de)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大众传媒长期制造出(de)“虚拟环境”具有偏向性,造成了人们对世界(de)认识与客观现实存在一定差距,产生了一些消极(de)社会后果(如电视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de)关系).其核心观点是:大众传媒具有特定(de)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偏向,这些偏向不是以死板(de)说教态度灌输给大众,而是通过各种“报道事实”和娱乐(de)方式传给受众,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受众(de)世界观与价值观.重要目(de):(1)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de)意识形态服务(de)本质.(2)具有明显(de)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被誉为“美国土生土长(de)批判学派”.“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美)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背景:60年代(de)美国,社会地位(de)不同造成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de)文化差距越来越大,引起了公众不满,但政府(de)塞萨米大街(一部旨在缩小不同社会阶层间儿童(de)文化差距(de)电视系列片)计划最终失败.这便有了关于大众传媒和不同阶层间(de)文化差距(de)关系(de)研究.基本内容:大众传播(de)信息传达活动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和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带来了知识量(de)增加,但是社会经济地位高(de)人获取知识(de)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de)推移,最终两者(de)知识鸿沟也将不断扩大.上限效果假说”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他们认为个人对知识(de)追求有一个“上限”,到达这个上限后其知识量(de)增加速度就会减缓直至停止,社会经济地位低者虽然获取知识速度慢,但最终还是可以赶上前者.依据是:(1)大众传媒主要面向大众,其所传播(de)知识有一定(de)范围.(2)受众本身对知识(de)追求具有“上限”. (3)现有知识有达到“上限”后受众便不再求知于大众传播.新闻框架:1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de)特定原则.2在一定(de)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de)符号体系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实践意义(de)建构.3在新闻报道中,框架(de)存在是一种必然 4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性(de)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作出反应是有重大影响.第三人效果:定义:1他指(de)是一种普遍(de)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de)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任何身上,而是发生在他身上2 他是一种说服或宣传技巧3值得也是大众传播现实影响(de)一种发生机制.意义:1揭示了受众(de)媒介认知(de)多面性2效果产生(de)间接性和复杂性3以及人之层面上(de)效果相行为发面(de)转化机制13、信息主权(informational sovereignty)(de)定义和内容①定义:一个国家对本国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de)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de)重要组成部分.②内容:a.对本国信息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de)权利;b.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de)权利;c.对本国信息输出和外国信息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de)权利.13、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de)定义和特点①定义:来自发达国家、包含着与支配者利益相关(de)文化价值和观念(de)商品、时尚或。
传播学教程复习要点郭庆光版

(转)如何把握?传播学教程?.1 由于这本书的重点还是第7章起的群众传播理论,所以从这块开场说起。
第七章这一章要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群众传播的定义,四种功能观,各种媒介的特性,拟态环境第一节111面很明确的定义了群众传播的定义,一定要熟背,而群众传播的特点也很好记,前三点是对定义的一个扩展,把定义背下了就好理解了,然后记主后三个内容关键词:两种属性,单向性,制度化。
再大概了解下内容,就根本PASS了。
113面群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是个重点,首先,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要牢牢记住,这是其功能说最根本的内容。
其次,赖特的四功能说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娱乐〞,而其余三点其实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与对应。
同理,施拉姆的功能说主要注重它的“经济功能〞,其余也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与对应,而拉扎斯菲尔德的功能捉当然就是注重其“麻醉作用〞。
这也要求倘假设把功能出成一个大题,大家一定要抓住重点说,不要重复的展开同样的内容,显的累赘又繁杂又浪费时间。
第二节的内容是泛泛而谈,比拟散,只是在119面的中间强调一下电视的特性,要记住,而对报纸、播送、网络的特性一样要求牢牢记得,他们的优点缺点,相信学了新闻传播的人都应该知道,不知道我再写出来好了。
即使书上没有明确说,也是必须掌握的东西。
第三节关于群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大概了解一下就行了,如乐观主义观点主要阐述的是舆论与报刊的关系,疑心否认的观点主要是从把群众传播作为舆论工具与“麻醉作用〞的方面来考虑。
这节一个重点主要就是126面李普曼“拟态环境〞的现象,其定义及影响都需要重点掌握,它本身就是个很有趣的理论,它与很多理论都有着联系,所以要结合来把握,这在后面会提到。
第八章这一章要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集权主义媒介标准理论,自由主义媒介标准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及理论一般来说第一节不做重点把握,把社会制度,传播制度大概把握一下就可以了。
第二节是本章重点,特别是上面提到的四种媒介标准理论,一定要重点把握。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传播?1、共享说2、影响说(劝服说)3、反应说“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思考题:1、什么是传播?试述有关传播概念的几种主要观点。
第二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传播的产生和发展一、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一)口语传播时代优点:信息内容丰富环境对信息传播的限制被打破,具有把声音同它们所指的对象分离的特征。
缺点:较多受到人的社会地位和所处地域的限制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影响信息的客观性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准确性缺乏保证信息保存能力差(二)文字传播时代人类传播突破时间、空间的条件限制具有将信息准确可靠固定的作用使今后历史有了可靠记录,神话和传说的时代宣告结束(三)印刷传播时代改变了文字传播的传统社会结构,打破了少数人通过文字垄断进而对整个社会思想文化体系进行垄断的状况提供了面向全社会同时大规模传播信息的可能印刷术的使用和相同内容书籍的副本的增加为人类保存信息提供了可靠手段(四)电子传播时代传播速度进入了同步化时期信息传播的内容更加多样化、通俗化、公开化广播、电视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广播、电视等媒体特殊的传播形式使人类形成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五)网络传播时代第三节传播学的五位奠基人一、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02-1980)美国政治学家主要贡献:战时的宣传研究5w内容分析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主要著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二、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1890-1947)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致力于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主要成就为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 research)、场理论(field theory)战时食物习惯研究提出“把关”(gate keeping)理论代表作:《解决社会矛盾》(1948)《个性的动力理论》(1935)《拓扑心理学原理》(1936)《社会科学中的场论》(1951)三、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elix Lazarsfeld)(1901-1976)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主要贡献:首先开始了传媒效果的定量研究1940年伊里调查,提出几个重要的传播学概念:“舆论领袖”、“两级传播”,击破“魔弹论”。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静业学习网1【本章概要】本章主要论述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
本章考点以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需要着重对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等内容加以把握,并大致了解互联网环境下的群体极化现象、互联网环境下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等内容。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传播的定义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本质是一种信息共享。
(2)依托于社会关系进行,又反映着社会关系。
(3)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社会行为。
(4)共通的意义空间是否在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
(5)传播包含行为、过程、系统三个层面的含义。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信息2社会信息(见表1-3)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为传播学引入了信息这一概念,增强传播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为传播学引入社会环境的因素,拓宽了传播学研究视野,将传播活动置于更广泛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之中,深化关于人类社会传播规律的认知。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概述(见表1-4)社会信息系统概述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图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静业学习网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体现着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性,包括借助物质媒介的人类物质性交往活动,以及借助“语言”媒介的人类精神性交往活动。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及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及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及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及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及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及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和其传播活动(一)社会信息科学及传播学1、社会信息及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及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及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及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复习重点完整版

考点:第一、二章:1、传播学科起源2、黄色新闻3、传播学五位奠基人及代表思想(施拉姆)4、传播学的流派:包括法兰克福学派、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等第三章:传播载体的发展顺序(口语、文字、印刷……)、广播的优劣点、报刊与印刷革命、科技进步与媒体发展与社会进步、媒体进步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报纸的大众化浪潮(特点、大众孕育的历史条件、报刊的大众化结果);电视的特点、优势、劣势;新媒体的兴起是否意味着旧媒体的死亡。
第四章:信息、符号、讯息名词解释与区分,符号——跨文化传播的关系、能指和所指、象征符的特点(简答)、符号的特性、从符号的角度分析问题第五章:6段区隔理论、线性模式的特点、5W模式、控制论、系统论(简单描述+缺陷)、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第六章:把关人(角色弱化、可行性降低)(职业把关人,隐形把关人)、新闻流动模式、选择性把关模式、双重选择模式、影响把关的因素,媒介专业主义(名词解释),社会生活中的把关人(1234)第七章:大众传播的内容与社会功能(大题),如何理解大众文化和草根文化第八章:新老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如何适应、(微信微博的特点、走势、趋向)传播媒体的演进规律(科技决定论?辨析)第九章:受众的终结,对不对?、受众的特点、选择信息的过程,获然率、传播权、知晓权、媒体接近权、主要的受众观,使用与满足理论(大题),什么是媒介接近权、船体媒体与新媒体的异同(隐匿性思考)为什么微信这两年在中国发展超常速第十章:传播效果。
魔弹论(图)、强化效果论、有限效果、适度效果、宣传的七个方法、一面说和两面说、休眠效应、防疫论第十一章:两级传播(的修正)、伊里调查、人际传播的动力、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的种类适度效果论(创新与扩散理论、议程设置、教养理论、知识沟)第三者效果、强大效果论、沉默的螺旋传播类型:人际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是多媒体传播(辨析)第一章、第二章第二、二章:1、传播学科起源2、黄色新闻3、传播学五位奠基人及代表思想(施拉姆)4、传播学的流派:包括法兰克福学派、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等一、何谓传播学:交叉与综合的学科、与时代相生相伴的学科、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定义:传播学就是研究传播的学问,传播:特指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动物学上的信息流通二、传播学的学科起源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世纪中期,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传播学对经济、政治、社会、学术的影响:(一)政治:1、美国的政治生活:美国总统与大众传播托马斯·杰斐逊:利用图书、报刊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广播,炉边谈话约翰·肯尼迪:电视总统第一人巴拉克·奥巴马:互联网总统2、两次世界大战:招兵海报(二)经济:广告业、大众传播业(三)社会:黄色新闻,或黄色新闻学,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指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的部分内容总结笔记

九、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一)作为技术手段和工具的传播媒介(载体,其属性决定着信息的物理形式、时空范围、速度快慢和量的规模)A、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自身的作用和影响)1、媒介的双重含义是什么?信息传递的载体。
传媒机构2、为什么要研究传媒的载体含义?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它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包括什么观点?媒介即讯息。
媒介:人的延伸。
热媒介与冷媒介。
(1)、媒介即讯息的含义是什么?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媒介是传播的基础,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媒介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相应带来的社会变革。
此观点表现出麦克卢汉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来看待。
(2)、媒介:人的延伸,如何理解其含义?任何媒介都是人类感觉和感官的延伸。
人类感官能力的发展是“统合—分化—再统合”。
麦乐卢汉通过此观点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
(3)、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含义是什么?(麦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活动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且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此观点的提示在于: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反应也有所不同,研究媒体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4、麦克卢汉的理论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1)、理论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手段发现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唯物论观点---信息技术也是生产力的一部分)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不同的媒介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
地球村的语言符合了世界发展的趋势(2)、局限性(强调了人的生物延伸性,而不是人的社会延伸性)强调技术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忽略了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等社会因素的作用其理论强调人被媒介技术和工具主宰-----忽略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
传播学知识点整理(郭庆光 复旦版)

传播学知识点整理(《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一、学科概念1、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3、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五种传播类型1、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⑴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⑵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
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2、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库利1909年《社会组织》)3、群体传播:⑴群体意识:就是参与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⑵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例如、地震后的群众骚乱。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可分为信息本身的传播和与此相伴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
群众暗示⑶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是流言。
考研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详细版

考研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详细版宝子们!今天咱来聊聊考研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的笔记详细版哈。
一、这本书的重要性。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那可是考研传播学专业的“神书”啊!好多学校的考研专业课都指定它呢。
为啥这么重要嘞?因为它把传播学的基础知识讲得特别透彻,从传播的基本概念到各种传播类型,再到传播效果等等,都有详细的讲解,就像是给咱搭建了一个传播学的知识大厦的框架,咱得好好把这个框架给记牢咯。
二、各章节重点笔记。
1. 传播的基本概念。
传播这个词啊,简单说就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比如说咱俩这会儿聊天,就是一种传播呀。
但在学术上,它有更严谨的定义,包括传播的主体、客体、渠道啥的。
这部分得记清楚,不然后面的知识就不好理解啦。
传播的类型也有好多种,像人际传播,就是咱平时和身边的人面对面交流;大众传播呢,就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这些大众媒介向很多人传播信息。
每种传播类型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哦。
2.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从古代的烽火传信,到现在的5G网络,人类传播的方式那可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呀。
这部分要记住不同时期传播的主要方式和特点,比如印刷术的发明对传播的影响可大了,让信息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出去。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更是有了新的特点,像传播速度超快,信息海量,互动性强等等。
咱得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这些新变化呀。
3. 传播模式与媒介。
传播模式就像是传播的“地图”,告诉咱信息是怎么流动的。
有一些经典的传播模式,像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五个要素得牢牢记住。
媒介这部分呢,要知道不同媒介的特点和作用。
比如说电视是视听结合的媒介,能给咱带来很直观的感受;而报纸则更适合深度阅读和分析。
4. 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可是传播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呀。
早期的“子弹论”认为媒介的信息就像子弹一样,能直接对受众产生强大的影响;后来又有“有限效果论”,觉得受众不是那么容易被影响的,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概述【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溺于被动的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类似“自我达成的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传播的本质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的四大功能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二)影响说:强调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三)“仪式”说:强调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四)“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拉斯维尔的5W模式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5W,传播结构(过程)中的5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5W模式的问题:(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但传播使双向的。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是环节。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最新复习详细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最新复习详细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解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复习总结.docx

1.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乂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 过程.系统。
2. 传播学的定义一一研究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3>社会传播的类型一一内传播、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4. 动物传播的现象:A气味一一分泌荷尔蒙B发光一一萤火虫发光求偶C超声波一一蝙蝠D动作一一蜜蜂八字舞E声音一一鸟语花香5. 语言的产生一一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6. 前语言传播时代一一人类的祖先经历了漫长的原始传播时代。
7. 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A・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和声音符号体系。
B.与本能相关声音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
C.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功能。
0.没有外界刺激也能自助发音。
E.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
8. 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
9. 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一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人人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③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Z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人量复制。
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④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客这个历史过程不是媒介以此取代的过程,二是依次叠加的过程。
10. 文字一一作为人类常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11・东汉蔡伦一一植物纤维纸;宋代毕昇一一胶泥活字印刷术;徳国古登堡一—金属活字排版印刷:〉12. 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美)入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①示现的媒介系统。
(完整word版)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概述【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溺于被动的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类似“自我达成的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传播的本质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的四大功能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二)影响说:强调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三)“仪式”说:强调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四)“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拉斯维尔的5W模式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5W,传播结构(过程)中的5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5W模式的问题:(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但传播使双向的。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是环节。
传播学概论郭庆光重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郭庆光重点笔记1. 传播学的定义和范畴:传播学研究的是信息流动的过程和效果,包括信息的创造、传送、接收和解释。
它关注的范畴包括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社会传播等。
2. 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传播媒介理论、社会影响理论、准媒体和新媒体理论等。
传播媒介理论探讨媒介对信息传播的作用;社会影响理论关注传播对人们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准媒体和新媒体理论则讨论数字化时代信息的传播。
3. 传播过程模型:传播过程模型主要包括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激励-反馈-媒介-效果模型等。
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包括媒介、信息源、信息接收者和效果等要素;激励-反馈-媒介-效果模型则强调信息传播中的反馈效应。
4. 传播效果研究:在传播效果研究中,人们关注信息的接收、接纳和接受程度,并分析这些因素是否能产生观点和态度的变化。
以及事件导致的社会影响也是传播效果研究的一部分。
5. 大众传媒的特点:大众传媒具有广泛传播、短期影响、一致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它们能够通过大量广播、电视、新闻纸等媒介迅速传播信息,产生短期的影响,并对公众观点和态度起到一定的塑造作用。
6. 个人与群体传播:个人传播主要通过人际交流进行,而群体传播则通过组织或社会实体进行。
个人传播更具有亲密性和交互性,而群体传播更具有广泛传播和影响力大的特点。
7. 媒介社会化和媒介效应:媒介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接触媒介过程中逐渐适应和习惯于媒介环境的过程;而媒介效应则是指媒介对接收者态度、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8. 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深刻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格局。
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技术使信息传播更加快速、便捷和个性化,对传统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
9.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主要关注传播活动中的道德和责任。
传播者应该遵循正确的道德标准,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隐私,并确保传播的信息真实、准确和公正。
以上是对传播学概论的一些重点内容的概述。
通过对传播学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影响,为传播策略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重点复习笔记

郭庆光笔记传播学基本理论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双重偶然性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3、社会信息4、传播(99新)二、简述1、传播的基本特点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第二章传播历史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信息社会2、信息革命3、信息4、大众社会5、大众文化二、简述1、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2、信息社会的特点。
第三章符号与意义一、名词解释1、语义空间2、符号3、意义4、象征性互动理论二、简述1、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第四章传播过程与系统一、名词解释1、反馈2、"5W"模式(98)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4、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5、噪音(00传)6、信源7、传播过程(02新名)8、单向传播、双向传播(00新名)9、前馈10、信宿二、简述1、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
(02新)2、传播过程的特点。
3、简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
4、传播过程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的区别。
(00传)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一、名词解释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群体传播5、传播基本形态6、从众行为7、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第七章大众传播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2、拟态环境(02传名)3、信息环境(02传)4、廉价报纸、大众报纸(99传名)5、社会地位赋予功能(01传)6、社会雷达(99传名)7、预言的自我实现8、信息环境的环境化(00传论)9、象征性现实二、简述1、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
2、拉斯维尔"三功能说"。
3、赖特"四功能说"。
4、施拉姆的社会功能观。
5、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6、大众传播的信息特点三、论述1、试述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00传)2、试析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观点。
第八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一、名词解释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96名)3、社会责理论(95名)4、民主参与理论5、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01新名)6、"意见的公开市场"(99传)、"自我修正过程"(02新)7、报刊四种理论二、简述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方式。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全

《流传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流传概括【名词解说】流传学:研究人类社会流传现象和流传活动规律的学科。
人际流传:起码两人之间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流传活动。
工具性流传:人类进行流传是为应付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睁开与自己生计和发展有关的全部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流传媒介的接触,耗资现代人大批时间,使之愈来愈疏于行动,并认为自己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迷于被动的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义:假如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掌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近似“自我完成的寓言”,即假如个人依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睁开行动,结果便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流传的实质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一样)、时空遍及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陪伴性(实物流传、贯串性)、极端重要性(流传的实质)大众流传职业化的流传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半人传递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其主要长处为:快、广、多、好(清楚度、保真度)。
流传的四大功能监测环境——用新闻不停地向整个社会实时报告环境的改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流传的定义(一)共享说:重申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二)影响说:重申是传者企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三)“仪式”说:重申是传者与受者之间睁开的仪式(四)“符号“说:重申流传是符号的流动拉斯维尔的 5W模式5W:Who (谁)→ says What(说什么)→ in What channel (经过什么渠道)→ to Whom (对谁)→ with What effect (获得什么成效)5W,流传构造(过程)中的 5 个因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成效。
5W,流传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剖析、容剖析、媒介剖析、受众剖析、成效剖析。
5W 模式的问题:( 1)单向 / 双向(无反应):线性模式,将流传可谓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但流传使双向的。
(2)孤立 / 联系:割裂流传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3)静止 / 改动:“讯息”常常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变化( e.g.噪音)(4)环节 / 因素:“成效”其实不必定出现,流传可能无效,所以不过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2.传播学的定义——研究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3、社会传播的类型——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4.动物传播的现象:A气味——分泌荷尔蒙B发光——萤火虫发光求偶C超声波——蝙蝠D动作——蜜蜂八字舞E声音——鸟语花香5.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6.前语言传播时代——人类的祖先经历了漫长的原始传播时代。
7.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A.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和声音符号体系。
B.与本能相关声音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
C.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功能。
D.没有外界刺激也能自助发音。
E.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
8.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
9.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③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
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④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这个历史过程不是媒介以此取代的过程,二是依次叠加的过程。
10.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11.东汉蔡伦——植物纤维纸;宋代毕昇——胶泥活字印刷术;德国古登堡——金属活字排版印刷。
12.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美)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①示现的媒介系统。
即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口语和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无须依赖任何机器手段;②再现的媒介系统。
其生产和传播需要使用物质手段或机器,但受众无需。
包括文字、绘画、印刷和摄影等;③机器媒介系统。
传播双方皆需借助机器。
包括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
13。
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14.符号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15.区分信号和象征符:象征符的特性——①人工符号,人类社会的创造物;②既可表示具体事物,也可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③非遗传,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16.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功能 b.传功能c.思考功能17.意义的定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赋予对象事物的含义,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18.符号意义的分类:①明示性与暗示性(北极熊)②外延和内涵;(人外延老人,男人,女人,外国人)③指示性和区别性。
(植物动物)19.象征行为——指用具体实物来表示某市抽象概念或者思想感性的行为。
(国旗——爱国情感)20.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即信源,信息发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②受众:即信宿,信息接收与反应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③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传、受双方社会互动的介质;④媒介: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连接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纽带;⑤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21.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22.拉斯维尔德,香农——单项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23.人内传播中的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人内传播的知觉——感觉的集合,或者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综合。
24.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多媒体”传播。
25.自我表达中姿态的传播功能:A强调语言——在说话时挥手,握拳,身子倾斜B补充语言——话说一半,后半部分用摆手,点头,摇头等补充C控制语言——眼神,表情起说话效果,板着脸说“高兴”,不真实D表达超语言的意义——高兴大笑,伤心痛苦,不说却能感受到26.群体传播——《歌舞青春》A群体的定义和社会功能①定义: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②社会功能:将个人与社会相联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a.对社会:主要是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并保持其连续性;通过分工与协作,集结分散的个人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也会给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带来混乱。
b.对个人: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和手段;也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
B体成立、生存和发展的条件①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群体凝聚力的核心);②成员间的协作意愿,即个人参与群体并愿意为之作出贡献的动机;③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C体意识的定义及其形成①定义: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a.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b.群体感情(指成员间由于密切接触和协作产生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间主观境界的融合产生的“我们”的感情);c.群体归属意识(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产生的认同感)。
②形成:在群体信息传播和群体互动过程中形成,受到群体传播结构的流量和流向的影响。
D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功能①群体规范: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是群体意识的核心。
②功能:主要是排除偏离性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
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来保证。
a.对群体内: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b.对群体外:影响来自外部的说服活动的效果—观点与规范一致,则推动成员接受,反之则阻碍。
后者还会唤起群体归属意识较强的成员的“自卫”行为,使对立观点的说服活动出现逆反效果。
E 群体压力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成因:a.信息压力(一般人通常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的正确性大于少数人的信息,因此个人较信任多数人的意见);b.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27.集合行为发生时的三个基本条件——A构性压力,B发性事件,C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
28.现代组织的宣传活动三类型——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29.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②特点:a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b.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专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c.对象是一般社会大众,即“受众”;d.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和文化属性;e.传播的单向性很强;→f.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论述题要加阐述)30.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若是大题,分人分条回答)①H.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a.环境监视功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内外环境的变化,以适应此变化,保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b.社会协调功能(联络、沟通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c.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保证社会遗传代代相传)。
②C.R.赖特“四功能说”(《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a.环境监视功能(在特定社会的内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包括警戒外来威胁和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b.解释与规定功能(传达信息并非单纯告知,常伴随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该采取什么行为反应);c.社会化功能(在传播知识=价值及行为规范方面的重要作用);d.提供娱乐(满族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主要是娱乐)。
③W.施拉姆的综合功能说(《传播学概论》):a.政治功能(监视,协调,社会遗产、法律、习俗的传递);b.经济功能(搜集信息,解释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c.一般社会功能(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并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
④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a.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事物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就会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b.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传媒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开,造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从而强制遵守社会规范);c.麻醉作用(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失去社会行动力,负面作用)。
31.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32.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论述题一二三加123;或者简答P130一.国家和政府对传播的政治控制(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①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主要);②对媒介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③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与国家制度或意识形态有关的内容,国家安全及国防机密,名誉侵权和隐私侵权,淫秽和非法出版物,对公众利益和社会文明风气有害的其他内容);④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二。
群体利益和经济实力的控制三.广大众对传播的社会监督控制手段①个人的信息反馈(来信、来电和来访等形式,直接表达对媒介活动的意见、建议等);②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众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③诉诸法律手段;④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