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科学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内容提要:科学精神包括平等意识、求是意识、怀疑精神、奉献精神和对于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等内容。中国社会确立科学精神的根本障碍就是迷信思想-迷信超自然力,迷信偶然事变,迷信权力,迷信金钱。当前科学精神的缺失反映在迷信与伪科学思想及行为的泛滥,具体表现为世俗型、学术型和行政型三种形态,造成了某种学术腐败与权力腐败。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必须开展科学思想的启蒙运动。

关键词:科学精神文明内涵价值

科学的价值包括物质价值(必须以技术为中介才能表现出来)和精神价值。前者是有形的、具体的、易于感知的,而后者则是无形的、抽象的、难以察觉的。正因为如此,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科学的精神内涵和价值乃至科学本身,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忽视和误解,下面就科学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展开论述。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代表了一种可贵的人类精神。科学作为一种追求客观真理的活动,需要有一套价值观来支持它在确定的规范下运行,我们把这些规范所维护的境界,称之为科学精神。在科学界内部,是否遵循了科学精神是判断善恶美丑的基本尺度;在近现代社会,科学精神体现了一种优秀的品格和气质,坚定的信念和意志,伟大的理想和情操,得到正义人类的普遍认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高举科学和民主大旗,就是要求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彻底的唯物论精神和彻底的辩证法精神,是与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提倡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完全一致的。科学精神具有非常丰富的涵义,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顾准、马寅初等。

首先,科学精神主张公平竞争,在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性别、种族、宗教、民族、国籍、阶级、个人品质、职称,以及诸如此类的特征都不应包括在对科学家、科学活动的评价之中,即一个人的科学贡献与其任何社会身份均不相关联。无论是谁发现了真理,都应该得到承认;无论是谁背离了真理,都应该接受批判。那种以信仰、政治、意识形态等等为口实,对他人的成就和理论加以拒绝的行为,是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必将阻碍科学进步。科学史上,突破传统观念束缚,提出新观念,发现新现象,倡导新思想的,通常是青年人、小字辈,精神领袖、政治首脑、学术权威往往运用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压制、迫害追求真理的弱势学派和个人,演出一幕幕历史的悲剧,令正义人士

扼腕叹息。如古希腊人希帕索斯因发现了无理数而被毕达哥拉斯学派抛入大海,意大利人布鲁诺因主张宇宙无限论而被宗教裁判所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美国人桑格因提倡节育避孕而多次被投入监狱,苏联生物学家瓦维诺夫因坚持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反对“李森科学说”而被当局迫害致死,等等,可谓不胜枚举。在我国也发生过中学教师陆家羲证明了世界数学难题而不被承认,我省建筑结构专家曹时中因技术创新接受报酬蒙受冤狱的事件……。所以,在科学活动中不仅要追求“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还须贯彻保护少数的原则。因为在很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掌握更多真理的恰恰是少数人,是无权无势者。如果说,“少数服从多数”是政治民主的核心内涵,那么,保护少数的科学精神就是对于政治民主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第二,科学精神主张诚实求是。即坚持一切从客观事实、从科学实验出发,决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盲从,不守旧,不弄虚作假,不故步自封。马寅初通过对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主张控制中国人口增长的“新人口论”,因而受到批判,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本世纪初,在研究所谓“紫外灾难”的课题时,德国科学家普朗克放弃公认的经典热力学和电磁学理论,破天荒地首次提出量子概念,开创了现代科学的新纪元。他们可谓是体现这种求是精神的典范。

第三,科学提倡有条理的怀疑精神。科学不是宗教,不需要迷信;科学不是教条,从不自封为绝对真理。科学是对未知世界的永无止境的探索,任何现存的规律和理论都是在有限范围成立的相对真理,都是允许怀疑的。怀疑是科学进步之母,但是唯有具备实验证据的或者遵循严格推理的怀疑才能产生有意义的成果。因此思想专制、学术垄断是与科学格格不入的。历史上,以经院哲学为依据的中世纪教会将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盖伦医学和《圣经》视为不容怀疑的真理,迫害敢于质疑的维萨留斯和伽利略等先进思想家,最终也未能阻挡科学革命的浪潮。这类事例很好地说明了怀疑精神是科学进步的前提,说明了怀疑精神的难能可贵。

第四,科学提倡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科学家投身科学事业的目的是探索真理,认识世界,而不是为了狭隘的一己私利(社会把科学家视为一种稀缺资源,为了维系和推动科学研究,鼓励年轻一代献身科学事业,给予科学工作者必要的甚至优厚的物质待遇和精神奖励,是另一回事)。所谓“为科学而科学”就是指的这种精神。它与那种把

科学作为升官发财、沽名钓誉的手段的意识是格格不人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郭永怀、陈景润、蒋筑英等为了祖国科学事业的进步,献出了自己的健康以至生命,就是这种奉献精神的典范。

第五,科学精神提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本世纪以来,科学家看到科学成果的广泛应用既可能产生正面的经济社会效益,也可能产生负面的严重后果,从而积极推动将科学技术用于改善人类福利,维护世界和平,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居里夫人就曾指出,镭的发现可刘明:论科学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缺失能对人类有益,也可能被罪犯用以造成祸害,她希望人类从这一新发明中增进幸福。爱因斯坦在讲到科学家的使命是追求宇宙的和谐和简单性的同时,特别强调科学家要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社会问题,要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保证科学成果为人类造福,而不致滥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罗素、爱因斯坦发起,科学界广泛参与的“帕格沃什运动”,就是以反对将核能运用于战争为起点,发展到与科学家社会责任有关的众多领域。今天,核技术、生物工程、信息工程、空间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社会的、法律的、伦理的、生态的、人权的问题,引起了科学界的普遍关注和讨论。

二、科学精神的价值

人类智力的最根本的发明是:语言、逻辑和科学。语言是几十万年前发明的,它被用来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一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传递信息。逻辑是几千年前发明的,它容许人们在先验的、固定的基础上用辩论证明,逻辑最完善的形式是数学。可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至今仅仅存在几百年。“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中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它是一种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可能得到发展的非常晚而又非常精致的成果。在我们现代世界中,再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相匹敌。它被看成是我们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被看成是人类历史的最后篇章和人的哲学的最重要主题。”〔1〕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科学是近代文明之母,而且是文化的原动力。

遗憾的是,许多人并没有认清科学的这一深层涵义。他们没有看到科学的真谛在于,它是人类精神的成就,而非物质技术的成品。正因为如此,他们在享受了科学的物质利益的同时,却忽略了科学的精神力量和精神价值,而这洽恰是极端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物欲主义、拜金主义、反科学主义等等思潮滋生的土壤和温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