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集下载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学建议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学建议
•学生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平均速度 •学生实验: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学生实验: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 •学生实验:探究a与F、m之间的定量关系 • 教材中还有许多随手取材或自制教具的学生实 验和活动。
实 验 探 究 与 理 论 探 究 结 合

对 探 究 的 正 确 理 解
消 元 法
(四)正文与栏目相协调的呈现方式
(一)关注教材内容的基础性和现代化
• 高中必修的主要内容是经典力学部分,它是古老 的,但不是陈旧的,编者力图在教材中反映时代 的气习。 • 大到结构上的考虑,小到一个情景的设置、一个 习题的选择、一张图片的选用等,都努力与现代 生活、科学技术、社会文化联系起来。 • 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中,让学生 参与飞机跑道和飞机制动系统的设计,参与对交 通事故分析的讨论。
通过生活 经验体验 a与F、m 的定性关 系,降低 入门难度
案例:瞬时速度
• 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的重要概念,也是学 生的难点。 • 准备: • 让学生了解初中与高中速度定义的区别, 前者是路程变化的快慢,后者是位置变化 的快慢,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这种区 别?举生活实例,如南京到北京,飞机、 火车、汽车,路径不同,我们关注的是从 一地到另一地的位置变化的快慢。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二章 力
第三章 运动与力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第四章 共 点力的平衡
牛顿定律应用
第一章
第一单元:运动的描述
• 1.质点,参考系,空间与 时间; • 2.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 • 3.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 述—速度; • 4.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 加速度。
三、学生实验:用两个弹簧测力计 拉伸橡皮筋,验证你的猜想

从《课程标准 》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2》的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从《课程标准 》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2》的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牛顿三个运动定 律,万有引力定律和功、能、动量等基本概念。 牛顿三个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万有引力 定律则树立了人们对牛顿物理学的尊敬。牛顿运 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宏观、低速、弱引力的 广阔领域,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所以杨振宁说:“如果一定要举出某个人, 某一天,作为近代科学的标志,我选牛顿《自然 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出版的那一天。”
力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也是培育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力学中的相关实 验在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具有开创性的作 用,也是培育实验观察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必 修系列中,比较注重概念的科学性,规律的准确 性,理论的严谨性,技能的规范性,注重实验观 察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这也是人教 版高中物理课本的特色之一。
从《课程标准 》谈人教版 《高中物理必修1、2》的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江苏 南通 朱建武
概要
几个基本观点
内容体系结
第一部分:几个重要变化的分构析说明(8-122)
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与原“大纲”相比较, 有哪些特点和变化?(9-22)
二、内容编排的变化(23-52)
三、学生实验的写法与过去不同(53-77)
这堂课除了知识之外, 还能让学生得到些什么?
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活动, 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 , 切切实实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
乐学 会学 学会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 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就 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首 先,“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其次,“三维目 标”是交融互进的。相对于人的发展 这一总体目标,任一目标都不能脱离 整体而单独优先发展,缺失任一维度 都无法筑成完整的人的发展的金字塔。

解读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建议

解读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建议

解读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建议武隆教科所李永文在必修1模块中,学生将学习物理学中有关运动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物理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和物理学对社会的影响。

本模块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

要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以及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学习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初步经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物理学的思想,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受到熏陶。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课程标准内容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的产生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学会用计时器测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重要作用。

3、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

二、课时建议 (10课时)第一章课时分配建议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1课时2、时间和位移 2课时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2课时4、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2课时5、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2课时复习评估 1课时三、教法建议本章出现意义相近、易混淆的概念较多,而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参照物、路程、时间、速度、平均速度等概念,所以,本章教学时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要根据高中、初中知识之间的差异,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提高和拓展。

通过研究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了解和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些方法;但由于学生刚刚学习高中物理,他们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对科学方法也有一个从体验到认识,再到运用,以及逐步积累、逐渐深化的过程,所以,在本章教学中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

比如质点、匀速直线运动等都是理想化模型,但理想化模型方法的教学应当把重点放在质点概念的教学上。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课程标准内容1、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高中物理新课教学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全套)

高中物理新课教学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全套)

高中物理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教科版必修一第1页第2页第3页第4页第5页第6页第7页第8页教科版必修二第9页第10页第11页第12页第13页第14页第15页第17页第18页第19页第20页第21页第22页第23页第24页3-5课时内容和教学建议课时教学内容课标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自主学习校本专题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1通过实验探究一维碰撞中的不变量。

了解生产、生活中的碰撞现象。

经历碰撞前后有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的猜想。

经历寻找碰撞中不变量的过程,领会实验的基本思路,感悟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提供实验情景,让学生大胆猜想。

在学生自主学习后通过演示实验进一步理清实验思路和方法。

建议用气垫导轨、光电门进行实验,用Excel表进行数据记录和处理并得出结论将实验的基本思路和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学生基于文本的学习和讨论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多样性2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2通过实验探究一维碰撞中的不变量。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特别是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技能根据条件安排学生分组实验。

小组合作探究3 动量守恒定律(一)1理解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动量守恒定律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

了解动量概念的建立,理解动量和动量变化的矢量性,并正确计算一维动量变化。

了解系统、内力和外力。

能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有关现象并解决有关问题。

知道定律成立的条件。

可以用计算和作图两种方法求解动量变化。

注意内、外力随系统的选择不同而不同。

通过一定量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动量守恒的条件,理解动量守恒。

动量概念的建立,动量和动能的区别4 动量守恒定律(一)2理解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动量守恒定律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

会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动量不作计算要求进一步理解定律成立的条件,特别是内力远大于外力近似条件下动量守恒的运用,关注研究的对象、过程、方向的选择,规范解题步骤。

避免应用定律解过难、过繁的习题。

第25页5 动量守恒定律(二)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

(完整版)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

(完整版)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

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课标解读第一部分: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一)运动的描述内容标准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具体要求•知道物理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

例如,知道在伽利略之前人们主要是根据思辨来判断是非的,伽利略开创了实验研究的科学方法,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

•列举有关史实,说明实验研究方法对物理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内容标准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具体要求•能说出质点的定义,知道质点是一种理想模型。

•能判断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实际物体看成质点,哪些情况下不可以把实际物体看成质点。

例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可以把地球看成质点;在研究地球自转时就不能把地球看成质点。

•知道理想模型是突出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的一种科学抽象,它对研究物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内容标准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具体要求•能完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

例如:会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法或其他实验方法测量和记录运动物体的时间、位移变化情况,并能依据实验数据推断该物体的运动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能区分路程与位移,会根据物体的运动轨迹计算位移大小。

例如:会正确计算物体做往返运动时的路程和位移。

•理解速率与速度、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并能用其定量分析物体运动问题。

•理解加速度,能解释加速度定义式的物理意义,会用该定义式对有关物理量进行计算。

例如:会用该定义式计算a、vt、v0、t和(vt-v0)。

•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特点,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例如,它的瞬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它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

•通过实验操作、现象观察、数据处理和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实验在发现物理规律中所起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匀变速运动的v-t、x-t、x-v关系;自由落体பைடு நூலகம்动
第三章 相互作用
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和分解
第1 章 力
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和分解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力学单位制;共 点力的平衡;超重与失重
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力学单位制; 超重与失重 共点力的平衡;力矩的平衡
通过坐标系讲解位移(坐标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变化量)。设问:xA=3m,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xB=-2m,Δx=?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解答匀减速运动 的例题,根据坐 标轴正方向确定 v、a 的正负号。
1 2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运动学拆成了两章
(二)物理①教材分析 和教学建议
一、第一章 、第二章
1.新、旧教材章节结构对比

1 2 3 4 5 1 2 3 4 5 6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二章
机械运动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时间和位移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自由落体运动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一、机械运动 二、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三、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实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四、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五、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 加速度 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新课标5篇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新课标5篇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新课标5篇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新课标,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新课标篇1一、教学目的:1.了解电能输送的过程。

2.知道高压输电的道理。

3.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传输电路中电功率转化及电损耗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讨论,讲解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我们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

比如,葛洲坝电站通过发电机把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271.5万千瓦,这么多的电能当然要输送到用电的地方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输送电能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1.输送电能的过程提问:发电站发出的电能是怎样输送到远方的呢?如:葛洲坝电站发出的电是怎样输到武汉、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学生凭生活经验能回答:是通过电线输送的。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以回答:是通过架设很高的、很粗的高压电线输送的。

出示:电能输送挂图,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作介绍。

2.远距离输电为什么要用高电压?提问: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电压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师说:这个实际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板书:(高压输电的道理)分析讨论的思路是:输电导线(电阻)发热损失电能减小损失讲解:输电要用导线,导线当然有电阻,如果导线很短,电阻很小可忽略,而远距离输电时,导线很长,电阻大不能忽略。

列举课本上的一组数据。

电流通过很长的导线要发出大量的热,请学生计算: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压输电线电阻约400欧,如果输电线的电流是1安,每秒钟导线发热多少?学生计算之后,教师讲述:这些热都散失到大气中,白白损失了电能。

所以,输电时,必须要尽量减小导线发热损失。

高中物理教学标准解读1

高中物理教学标准解读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摘要: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贡献,不仅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高中物理课程肩负着时代的重任,为了使新一代的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现阶段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新时代的物理课程标准必须符合当下基本形势。

高中物理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正文:一、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⑵、明确清楚⑴实验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

⑶、了解物理学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可以将物理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在老师指导下的物理实验,明确其实验过程,可以将其实验方法运用到其他实验中。

⑵、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结合学到的理论知识,调控学习过程,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等。

⑶、要有一定的发现问题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大自然界是极其美妙而又和谐的,学生必须能够领略到这一点的重要,并能将自己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用到各个领域,去努力探索其奥秘,享受其中的乐趣。

⑵、要有团队合作意识,坚持正确观点,并能勇于承认错误,积极与团队其他成员交流与合作。

⑶、关心国内外的科学前沿问题,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二、内容标准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理要所当然,高中物理更应以实验为主,不应为了高考而改变学习的本性,我们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更应为了提高自己而努力。

1、必修模块必修模块即公共必修模块,也就是说,这一部分内容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完成。

分为必修一和必修二,共4学分。

⑴、物理1物理1为公共必修模块中的第一个必修部分。

也以培养学生的掌握基础知识和研究物理学基本方法为目的,并能了解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模块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做更多具有典型性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了解解决其他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操作技能。

在本模块,学生在体会物理基本思想到同时,也会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完整版)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完整版)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完整版)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修订背景:1.2014年教育部的文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2.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

3.课改实验十余年的成果和经验积累,对新课标的修订提供了依据。

4.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发展也是修订的重要参考。

物理课标的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2.优化了课程结构,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

3.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

明确了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

4.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完成本学科研究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

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后,将分为三六九等。

学生必须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研究三本必修模块的物理课程才能拿到高中毕业证。

如果学生打算在高考中选考物理,还需研究三本选择性必修模块,总共六本书。

此外,有意发展兴趣特长或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还需研究三本选修教材。

因此,高中物理研究需要九本书,才能达到最高境界。

新修订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结构分为必修模块和选择性必修模块。

必修模块是合格性考试内容,而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模块则是等级性考试内容。

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

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注重物理核心素养的达成。

此外,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则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

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开设,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可以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提供参考。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

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经典物理学奠定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近代物理学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继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化。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中物理课程。

一、课程性质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二)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该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该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的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高中物理课程应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建议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建议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建议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考模式的不断改革,物理课堂教学的模式和课堂教学策略也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以期与新时期课程改革和高考考试模式改革相适应。

为此,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就如何进行物理教学谈几点建议。

一、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力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相互联系的,往往并存在一起,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从三维来构思教材和教法。

例如,在“匀变速曲线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自己设想的实验方案来验证对平抛运动轨迹的猜想,使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在获得新知的同时领会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方法,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意识。

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以扎实的物理知识为基础,以科学灵活方法为中介,联系实际,激发想象,启迪思维,使学生获得透彻的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使学生在自己体验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并存。

二、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参与为中心”的探究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把自己当作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课堂教学中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独裁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判评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策划者、学生探究学习的领路人、牵头人和合作者,要把引导学生为主体参与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坚持“自主探究、启发导学”教学模式。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即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要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启发下,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获取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笔的探索过程。

同时倡导自主学习,重视科学探究。

三、突出物理学科和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一)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传统课本上有分组实验,有详尽的方法步骤。

新教材课本颠覆了传统做法,教科书上没有列出分组实验,而且没有对实验的具体做法、使用的器材等做出硬性的规定。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建议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建议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建议高中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学科,但同时又是大多数学生认为很难学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都比较高。

新课标为我们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为使物理教学更加情境化、人文化,对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必然要采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策略。

一、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1.高中物理新课程教材分类更加合理。

改革后的教材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选修和必修又分不同模块,考虑到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特点,按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去编排教材,降低了物理学知识的难度,使初中与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更加自然。

2.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

3.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物理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建议(一)加强教师自身知识的积累与更新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教师对所教的物理学科专业知识必须扎实、系统地掌握,而且要在专业知识方面远远超出其规定的范围。

为了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体系,物理教师应加强知识量的积累,进而达到质的飞跃。

为此,物理教师要有意识地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努力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为把新课程标准落实到位,在教学中实施发展性评价尤为重要。

发展性评价在重视施教过程中静态常态因素的同时,更加关注施教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把考试和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具体到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改变过去由教师单独对学生进行评价,而要鼓励由学生本人、同学和家长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元化进行评价。

物理必修1内容标准的解读..doc

物理必修1内容标准的解读..doc

物理必修1内容标准的解读(一)运动的描述1.课程标准内容条目的具体解释“运动的描述”是物理1(必修)模块中的两个二级主题之一,《课程标准》用4条行为目标描述、5条示例和2条活动建议来阐述相关课程内容和目标。

各条目的具体解释如下。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本条目要求学生从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大致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诸如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工作,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等。

学生通过了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还应认识到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实验密切相关,本条目旨在从物理学史的角度认识实验对于物理科学的重要性。

本条目突出了实验科学的重要性以及物理学与历史、社会等人文科学的联系,体现了学科渗透的课程理念。

本条目的具体要求:·初步了解物理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近代物理学史中产生的背景。

例如,知道在伽利略之前人们是根据思辨来判断是非的,伽利略开创了实验验证假设的科学方法,把实验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

·通过有关史实的学习,提高质疑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确立科学态度。

例如,能说出伽利略如何质疑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和落体运动的观点,进而能够初步具有判断自己和他人日常生活经验是否科学的意识。

·能列举有关史实,说明物理科学的发展与物理实验的内在联系,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伽利略对物体运动的研究,特别是他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对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编辑专刊、组织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将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关于物体运动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进行比较,了解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方法为什么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进而认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

高中物理必修1模块解读及实施建议

高中物理必修1模块解读及实施建议

专题讲座高中物理必修1模块解读及实施建议(上)邓磊:众所周知,高中物理新课程已经实施几年了,在这几年里,课改实验区的老师对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内容、目标、理念上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他们依然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疑惑。

他们需要进一步的培训,为此有了这次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活动。

为了具体了解一线教师的疑惑,我们采访了一线老师,首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视频旁白:为了解实验区实施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情况,我们走访了部分高中实验区的教师,下面,让我们来听听老师们在新课程实施中存在哪些疑惑或困难。

受访教师1:新课程实施以来,好的方面是目标比原来全面了,现在的目标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困难是:每一节课怎么来体现三维目标受访教师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维目标都容易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要通过课本表现出来很难。

实验的用时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旁白:新课程对教师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尽管,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在具体教学中还存在着十几问题。

比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如何才能使讲授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在探究教学中如何把握探究的度;如何协调学生探究花费时间多和课时有限的矛盾等等。

教师们希望培训能多提供一些教学范例,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探讨。

王慧君:从对实验区老师的采访,我们可以看出,实验区的老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和三维目标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

老师们普遍认为三维目标不仅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而且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但是三维目标在落实过程中不好把握,对三维目标怎样落实下去有疑惑。

希望在这方面得到帮助和指导。

赵保钢教授:老师们不光对三维目标,对探究式教学也存在疑惑。

第一,对实验与探究的标准把握;第二,对探究式教学如何开展,老师们觉得开展探究式教学,学时不够;第三,探究式教学有些老师流于形式化。

其实,在这几年中,老师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就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交流。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一、总体逻辑结构运动学: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动力学:相互作用牛顿运动力学二、教材分析(一)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2、过程与方法: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二)内容标准1、运动学:①通过对物理史实的了解学习,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②建立质点模型,掌握物理学的探究思想;③通过实验探究运动学的基本规律;④掌握公式法和图像法,能够进行基本公式推导。

2、相互作用与动力学规律:①通过物理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弹力中的弹性胡克定律,以及力的合成和分解;②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探究a与 F、m 的关系;了解牛顿运动定律,单位制等;③重点掌握牛顿定律的应用,求解实际问题。

(三)内容结构及重难点整合走进物理课堂之前(赵凯华)体现:物理学是一门有趣的学问(大到宏观宇宙,小到微观粒子)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无处不在。

意图:不要求学生懂得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只作为科学探究的一个“样例”;对高中物理课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体现:物理的严谨逻辑推理和物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意图:物理学与思维观念;物理学的未来(物理具有梦幻)。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建立理想化模型;(2)学习质点的特点,知道它是一种理想模型,实际并不存在;思考物体能否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归纳总结;(3)了解选择参考系的意义,选择参考系的原则;(4)建立坐标系的物理意义,坐标系的种类及特点(直线坐标系,平面坐标系,多维坐标系,)2,时间和位移(1)明确区分“位置”和“位移”。

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并明确抽象出了“坐标”的概念;(2)矢量和标量的教学不要“一次教完”,分开讲解,如果一次讲到位就少了一次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的努力,进而“领悟”矢量相加的特殊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 课标解读第一部分: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一)运动的描述内容标准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具体要求•知道物理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

例如,知道在伽利略之前人们主要是根据思辨来判断是非的,伽利略开创了实验研究的科学方法,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

•列举有关史实,说明实验研究方法对物理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内容标准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具体要求•能说出质点的定义,知道质点是一种理想模型。

•能判断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实际物体看成质点,哪些情况下不可以把实际物体看成质点。

例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可以把地球看成质点;在研究地球自转时就不能把地球看成质点。

•知道理想模型是突出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的一种科学抽象,它对研究物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内容标准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具体要求•能完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

例如:会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法或其他实验方法测量和记录运动物体的时间、位移变化情况,并能依据实验数据推断该物体的运动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能区分路程与位移,会根据物体的运动轨迹计算位移大小。

例如:会正确计算物体做往返运动时的路程和位移。

•理解速率与速度、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并能用其定量分析物体运动问题。

•理解加速度,能解释加速度定义式的物理意义,会用该定义式对有关物理量进行计算。

例如:会用该定义式计算a、vt、v0、t 和(vt-v0)。

•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特点,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例如,它的瞬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它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

•通过实验操作、现象观察、数据处理和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实验在发现物理规律中所起的作用。

内容标准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具体要求•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公式。

例如,知道它是如何推导出的,会运用这一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图像的物理意义。

例如,能根据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条件做出其速度图像;能从已知速度图像上提取相关的运动信息。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会运用这一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能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并会运用这一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知道公式和图像都是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重要数学工具。

(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内容标准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具体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动摩擦因数,会运用公式f=μN进行计算。

•通过实验了解静摩擦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会用力的平衡条件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内容标准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具体要求•知道常见的形变。

例如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知道胡克定律,能用胡克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内容标准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具体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

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

例如,能判断两个大小一定的共点力在夹角变化时,合力如何变化;会用作图法求出共点力的合力。

•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分解。

会用作图法求分力,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对力进行正交分解。

•知道什么是矢量,什么是标量。

会进行简单的矢量分析。

例如,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矢量的合成。

•能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会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对合力和分力进行计算。

内容标准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具体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例如,探究“相同质量的物体,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外力有何关系”,探究“在相同合外力的作用下,加速度与质量有何关系”;能够通过实验完成对加速度、力和质量的测量,正确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像,能根据图像写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式。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知道什么是惯性,并会正确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知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知道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知道力的国际单位“牛顿”的定义。

会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

例如: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分析求解其所受的外力;已知物体所受的外力,分析求解其运动情况。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能应用该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会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内容标准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具体要求•了解什么是单位制,知道什么是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单位和有关导出单位。

•知道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模块内容特点和教学建议本模块学习内容具有如下特点:1.本模块是高中物理的共同必修模块,又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个模块,因此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本模块中所涉及到的物理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在高中物理中都具有典型性,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在本模块的学习中,学生将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初步经历对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

这将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

教学建议1.本模块的教学要十分注意与初中物理的衔接。

在教学中要时时注意降低台阶,引导学生从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过渡到高中要学习的新内容,进而逐步适应高中阶段的教学要求。

切不可盲目追求一步到位,否则必然是欲速则不达。

同时,还要注意帮助学生掌握好本模块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后续模块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本模块内容中有许多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和典型的实验方法,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这些方法的一般思路和基本操作,要求学生要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来思考和研究自己身边的物理现象。

3.普通高中物理教学要实现课程标准所设定的三个维度的具体目标,就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要努力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逐步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4.质点在高中物理中是一个重要概念。

因此在教学中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明白质点是: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

它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是人们在研究实际物理问题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一种科学抽象。

有的学生会误以为小物体一定都可以看成质点,而大物体如地球、太阳等就不能看成质点。

因此在教学中要多举实例并进行讨论,注意帮助学生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如果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产生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或者物体上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次要的、不起作用的,我们就可以把该物体看成质点。

这就是科学抽象的过程。

例如我们研究地球的公转时,可以不考虑它的自转,把它看成质点。

而在研究地球上的昼夜变化时,必须考虑它的自转,就不能把它看成质点。

在教学中要通过对质点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学习这种科学思维的方法,体会理想化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逐步学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

切忌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而罗列实例,让学生机械记忆。

5.运动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是学生学好后续课程内容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准确而清晰的第一印象。

尤其是一些相近的概念容易造成学生认识上的混淆,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例如可以用坐标轴来讲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时间是坐标轴上的一段线,时刻是坐标轴上的一个点;再结合实例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既直观又易懂。

再如位移是学生在高中物理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矢量概念,在这里暂时不宜对矢量及其运算作太多的扩展,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到有一类物理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并且会用正负号来表示直线运动中位移的方向。

要用实例来启发引导学生认识位移与路程的区别。

速度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出现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体会。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是一对较难理解的概念,学生对这一对概念的认识要经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这里主要是弄清平均速度定义中位移和时间的对应关系,知道对于变速运动而言,不同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相等的;再用“极限” 的思想引出瞬时速度概念,即时间取得越短,设想的匀速运动就越接近实际的变速运动,当时间取得足够小时,设想的匀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就等于某时刻经过某位置的瞬时速度了。

“极限”的思想和分析方法在物理学中也是经常用到的,要提醒学生注意体会和学会运用。

加速度是力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本模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学中要着重强调加速度的大小表示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而不是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更不是表示速度的大小。

可以结合加速度的定义式多举些实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例如有的物体运动速度很大,但加速度很小;有的物体运动速度很小,加速度却很大。

注意引导学生对速度、速度的改变量、加速度这几个相互关联的物理量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逐渐深化。

对于加速度也是有方向的量以及加速度方向的物理意义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更要注意循序渐进。

可以先从定义式入手,结合实例讨论物体分别做加速和减速运动时加速度的正负,进而得出当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相同时,物理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的规律。

至于更本质的问题应留到牛顿运动定律中进行讨论。

用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重要基础,所以一定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都能动手做好。

实验中不论是用打点计时器还是用闪光照相,其基本原理一样都是在一个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记录下运动物体位置变化的情况。

对实验中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整理概括出物体运动的若干特点,进而总结得出物体运动的规律。

这一系列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序,要逐步让学生熟练掌握,并从中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6.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有很多,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瞬时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认清公式的适用条件,理清运用公式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