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刍议
认知学角度下对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认知学角度下对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6f96b8fab069dc50220146.png)
认知学角度下对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作者:于琰潘春英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9期摘要:语言作为新闻舆论信息承载的主要工具,在完成信息传输时,会昭示传媒机构对新闻事件的立场,这一过程会干预和引导新闻信息接收者的思维。
人们的思维受多种认知机制左右,如原型机制、范畴化机制、框架机制、隐喻机制等。
所以,对新闻语篇进行研究、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西方传媒机构表达的立场往往偏离公正与实际,带有不良的政治倾向性。
本文通过举例对比分析,阐释英文新闻语篇报道在隐匿性表达和意识形态间的关联性,以此提高人们对英文语篇中批评性话语的辨识能力,客观看待西方传媒。
关键词:新闻语篇;范畴化;批评性话语新闻媒体通过报道影响信息接收者的思考过程,进而间接的操纵舆论的形成。
传媒机构的立场在客观上无法达到绝对的公平,难以摆脱政治团体和权贵势力的左右。
新闻语篇中的语言信息受其代表的政治团体、权贵势力的利益驱动的影响,会隐匿透露出这些幕后主脑的意识形态倾向,进而润物无声的诱导受众的思想。
因此,选取具有政治性的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具有代表性。
“认知”在语言学领域的意义,代表研究人类感知世界、观察事物进而获得经验后驾驭语言的过程,尤其在相同语言标准规则之下选取各异的词汇和句式来阐明主观的意义,这些不同的主观表达代表了不同的意识形态。
对人类认知机制特点的分析为我们分析不同意识形态提供了帮助。
一、范畴化机制范畴化(categorization)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机制模式。
人们认知环境和改造环境中,分类、存储、记忆是必须的步骤。
人类对事物认知后,必将形成主观与客观互相影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心理过程就是范畴化(categorization),形成的结果为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y)。
认知心理学家 EleanorRosch基于原型理论对范畴化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该学家认为人类形成的范畴均能找到最有代表性的原型,因为原型是范畴成立的基础。
批评性话语分析指导下的高级英语语篇解读
![批评性话语分析指导下的高级英语语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cd680c97f1922791688e8db.png)
批评性话语分析指导下的高级英语语篇解读作者:吴丽丹来源:《教师·中》2013年第10期摘要:如何在高级阶段组织英语语篇学习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
本文借鉴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探讨高级英语教学中语篇的解读方法,指出高英教学应以语篇为基础,将语境和语篇特征相结合对语篇进行对话性、意识形态等批评性解读,增进对篇章的整体理解,以此丰富学生语篇视野,提高阅读和欣赏能力。
文章结合何兆熊编订的《综合英语》第五、六册中的一些课文谈具体实施。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高级英语;语篇教学一、前言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如何开展好这门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到高年级英语专业教学的质量。
教育部在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
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语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
”可见,与基础阶段的要求相比,高级英语更强调学生的语篇分析和文体分析能力,强调学生逻辑思维、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
据此,通过篇章学习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和欣赏的能力应成为高级英语教学目标之一。
近年来,有一些外语教育工作者从篇章角度对高级英语教学作了深刻的探讨。
陶文好指出高级英语教学应以“分析语篇”为主线,以“意义”为中心,关注信息的有机、连贯、有效传递(陶文好,2001)。
不少教育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探讨(如黎清群,2007;李红英,2008;赵晓囡,张雁玲,2008;刘琦,2011等)。
尽管如此,基于语篇视角的教学还没有比较完整的模式,如何组织语篇学习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
由系统功能语言学与批评语言学衍生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尽管初始的分析对象是大众话语(public speech),却对文体各异的高年级语篇教学带来某些指导意义。
《高级英语》教学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以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为例
![《高级英语》教学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以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3da91c233d4b14e85246867.png)
第一次提出 ‘ 制评 语言学” ( C Ad c a l l J r  ̄J s d c s )的语篇分 析方法,揭开了批} 平 陛语篇分析研究的序幕。从批评的视 角对话语进行研究是话语分析的新探索,有其独特的理论 框架。批评语言学家最初提出批评陛时认为,传统的语篇 分析方法忽视了语篇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篇生成和解释过 程的社会和历史条件。批评语篇分析从 “ 批判” 、“ 揭露” 、 “ 否定”的立场揭示语篇和权力以及意识形态的联系,目的 在于消除不平等现象, 解构现有的社会体制。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本质是对语篇特别是大众语篇和官 方话语进行的社会分析。高级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学生通过 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扩大知识面,加深对社会和 人生的理解,提高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 的能力,巩固和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通过批评 性分析赏析和阅读高级英语课程,能为学习者提供全新的 学习和理解英文原著作品的方式。培养高年级阶段学生的
摘 要: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有其特睐{ 生, 在培养和提高独立学院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特别是高 级英语学习能力时,教学中可以引入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创设批评性情境条件,以加强高年级
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英语专业;独立学院;高级英语课程教学;批评性语篇分析 中图分类号: C  ̄ o 4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3 -9 5 0 7( 2 0 1 4 )0 3 一O 0 8 4 一o 3
第1 6 卷第 3 期
3 0 1 4 年6 月
安顺学院学报
K) l 取NA I . OFA: ' 4 S HUN UNI VE RS I T、
V( d . 1 6 N 3
J u r L 2 0 1 4
大学英语教材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
![大学英语教材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5b2680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8d.png)
大学英语教材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发布时间:2023-01-27T08:43:15.47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18期9月作者:陈姗姗[导读] 大学英语教材蕴含丰富的外来文化,对于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具有巨大的陈姗姗(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摘要:大学英语教材蕴含丰富的外来文化,对于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是实现大学英语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载体。
本文选取《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中以文化差异为主题的相关课文进行批评话语分析。
研究发现教材语篇能够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但部分语言的使用会在一定层面上影响学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
对大学英语教材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也有利于丰富批评话语分析这一理论在教材研究方面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材;批评话语分析;文化差异一、引言大学英语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也是高校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
然而,由于英语国家在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方面与我国文化存在诸多不一致,导致大学生在提高自身英语能力的同时,也会进行文化比较、价值比较。
因此,对大学英语教材的语篇进行正确的评价与研究,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教材内容,也对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做好英语教学以及立德树人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本文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对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语篇进行案例分析,不仅可以为教材使用者提供开放的视角来把握作者的观点,审视其语言背后的价值观念,也为英语教材的编写和解读提供一个新视角,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简称为 CDA) 源于批评语言学,是西方学术界在对话语的研究经历了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话语观后从批评的视角对话语进行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
CDA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的语言分析工具,通过分析话语形式来研究语言、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关系,揭示语篇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又如何为之服务。
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
![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d2601ebf121dd36a32d8252.png)
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作者:付龙飞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8期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Analysis).简称CDA.也称为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
它始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Fowler、Hodge、Kress、Trew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
主要通过批评性的观点分析和解释语篇的生成、内部结构和整体组织,把语篇的形式、生成过程和阅读过程与产生它们的社会权势结构联系起来,从而揭示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批评语言学主张运用西方社会批评理论(critical theory)分析大众化语篇,如电视,广告、新闻报道、官方文件等。
研究的课题包括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教育、就业和法律方面的不平等,战争、核武器与核力量,政治策略和商业行为等。
其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让人理解和揭示社会的不平等并最终抵制这种不平等。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工具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于HaU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但也吸取了其他的语言理论,如言语行为理论等。
批评性语篇分析采纳了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语篇分析的工具,认为语言具有三个功能,即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function).其目的是“解释语篇”,即弄清楚该语篇是怎样表示意义的。
在分析语篇时我们可以把其中的某个语言形式和过程与这三个功能联系起来。
概念功能(包括经验部分和逻辑部分)用来表达新的信息或给听话者传递一定的未知内容。
关于概念功能,批评语言学家们主要研究及物性和转换等几个重要的方面。
Haniday在及物系统中把语言的表达分成了六个过程:物质过程(mate-f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并研究与各过程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部分。
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
![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c83fc4ba8956bec0975e381.png)
朱 丽 娜
( 东工 业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东 广 州 5 0 9 广 广 1 0 0)
摘 要 : 评 话 语 分析 是 通过 对 大 众语 篇 的 语 篇 分 析 , 批 揭 示语 言 、 力和 意 识 形 态 的 关 系 。本 文 以批 评 话 语 分析 理论 为 权 基 础 , 及 物 性 、 类 、 态 、 息 来 源 等 几 方 面 对 《 盛 顿 邮 从 分 情 消 华 报 》 一 篇 新 闻报 道 进 行 分 析 , 的 旨在 揭 示 新 闻 语 篇 里 的 语 言 如
四 、 析 分
系统 功 能语 言 学认 为 语 言 有 三 个 元 功 能 。 括 经 验 功 能 、 包 人 际 功能 和语 篇 功 能 。 及 物 性 是 表 达 经验 功 能 的 一 个 语 义 系 统 , 把 经 验 世 界 解 释 成 可 操 作 的 一 组 过 程 。 礼 德 ( 9 5 把 它 韩 18 ) 这些过程分为六种 , 即物 质 过程 、 理 过 程 、 系 过 程 、 为 过 心 关 行 程 、言 语 过 程 和存 在 过 程 。 同一 现 实 可 以 用 不 同 的 过 程 来 表 达 , 程 的 选 择 通 常 受 语 篇 类 型 和 主 题 的 影 响 。 即使 是 同一 过 但 类 语 篇 , 事 件 的叙 述 也 有 可 能 采 用 不 同 的 过 程 组 合 ( 斌 , 对 辛 2 0 ) 这 主要 取 决 于叙 述 者 的交 际 目的和 叙 述 者 本 人 对 事 件 05 。 的看 法 。 即使 同一 语 言 过程 也 可 以有 不 同 的表 达方 式 。 讲 话 人 选 择何种过程 、 种功能成分 ( 作者 、 何 动 目标 、 知 者 等 ) 选 择 何 感 , 种 体 现 这 些 功 能 的语 类 ( 名 词 短语 、 词 短 语 等 ) 在 很 大 程 如 动 , 度 上 取 决 于 其 思 想 观 点 和 意 识 形 态 。 过分 析语 篇 的及 物 性 . 通 可 以推 知 语 篇 产 生 时语 境 中 实 际 发 生 的事 , 括 谈 话 话 题 、 包 说 话 者 及 其 他 参 与 者 所 参 加 的 整 个 活 动 ,所 以这 对 阐 示语 篇 所 蕴 含 的意 识 形 态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语 言 过 程 的选 择 造 成 了 意 义 上 的 细 微 差 异 。 比 如在 重 现 事 件 时候 .报 道 者 用 了 三 个 物 质 过 程 :A e en m u h d “ f r iga b s e t b
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2ee8810f90f76c660371a1b.png)
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摘要]作为语篇分析的一个分支,批评性语篇分析为人们解读分析语篇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本文以BBC和《中国日报》对马航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语料,以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从及物性和情态等方面对新闻标题及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揭示隐藏在新闻语言之后的意识形态意义。
读者能够在新闻报道阅读中培养一种批评阅读意识。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新闻语篇意识形态马航事件新闻语篇,以其权威性和客观公正性而备受欢迎。
然而,通过广泛的阅读分析,我们发现并非如此。
新闻语篇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它在反映社会事实的同时也会反映出一定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
2014年3月8日,载有239人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号航班,在执行由吉隆坡飞往北京的航线途中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
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媒体的高度关注,BBC作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之一,对这一事件也进行了持续的报道和关注。
但这些新闻语言也带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意义,影响着听众的理解。
本文选取了6篇新闻报道作为语料,分别摘自英国和中国颇具代表性的新闻报刊媒体BBC和《中国日报》官方网站,从中各选取3篇报道,分别是关于报道马航失事后中国政府的态度,马航的搜救工作以及乘客家人的反应。
一、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又称“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于80年代初发展成为一种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1]它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种学、大众学传媒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语言学的批判”[2],是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具有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
根据韩礼德的观点,语言主要用来表达三种功能或意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3]概念功能表达主客观世界的经验,主要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人际功能反映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关系,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来体现;语篇功能即如何组织语篇。
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
![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524fc1f52d380eb62946d59.png)
Tu e s d a y’ s c on li f c t …
C DA方法包括词语 的选择 , 及物性 , 情 态和其他分析 工具。由于
篇 幅 所 限 本 文 通过 及 物 性 系统 对 例 子 进 行 分 析 。
四、 案 例 分 析 本 文 通 过 对 及 物 性 简要 分析 隐藏 在 文本 当 中的 意 识 形 态 。本 文 的 语 料 取 自新 华 日报 和 时代 周 刊 的 两篇 新 闻语 篇 。 这 两篇 报 道
五、 及物- 眭过 程 的分 析
韩礼德( 1 9 9 4 ) 认 为概 念 功 能 包括 及 物 性 系统 和 语 态。 S i mp s o n ( 1 9 9 3 )认 为及 物 性 系统 解释 了说 话 者 如 何 通 过 语 言 揭 示 他 们 内
关 系过程通常是表 示两个事件之 间的 关系, 或者事件 的性 质
英 语 新 闻 语篇 的 批 评 话 语 分 析
杨 海静
( 长安 大学外国语 学院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4 )
【 摘要 】 : 批评性话语 分析是研 究话语 , 权 势和意识形态之 间关 系的分析 方法, 其目 的是通过分析语 言特 点和话语 背景 来揭 示其背
后 的意识形 态和权势 的关系。本文首先介绍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 , 然后 以两篇新 闻报道为例着重分析。
在( I ) 中, 记 者向读者陈述 了事件 。( 2 ) 中记者讲述 了美国大
英语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的批评性分析——以《纽约时报》的一则新闻为例
![英语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的批评性分析——以《纽约时报》的一则新闻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f11d534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b8.png)
摘要对转述言语的研究历来局限于文学语篇,随着话语分析的兴起,人们认识到转述言语是媒体语篇,尤其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貌似客观公正,报道者却常常会以各种方式介入,有意无意地用自己的观点影响读者对引语的理解,以至于到达对意识形态的操控.本文对�纽约时报中一篇评述卡扎菲功过的报道进行了个案研究.从转述方式,消息来源和转述动词三个方面考察新闻报道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及其对语言运用的影响,解读报道者通过何种方式影响读者并传播意识形态.关键词转述言语意识形态批评性分析一引言有关于转述言语(R)的研究历来局限于文学语篇,而且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转述引语的形式特征和修辞功能.但是,随着话语分析的兴起,人们认识到转述言语是媒体语篇,尤其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于同一类型的言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转述,转述方式的选择是受转述人的转述意图,意识形态,立场观念等因素支配的.因此,新闻语篇内的转述话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新闻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是记录人们所说的话以及他们是怎样说这些话的."新闻的这条基本原则可以表述为某件事如此是因为某个人说它如此’".(F ,198092)新闻语篇中大量的使用转述言语,主要目的在于为报道增添真实感,显示报道的客观性,使读者确信报道者并未掺杂个人的观点(辛斌,1998).然而,受到新闻媒体的政治立场,报道者的政治倾向以及不同的读者群等诸多的因素的影响,几乎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在F(199565)看来,转述言语是对某个重要的社会事件的意识形态加工的过程,表面上呈现出来的是一些语法和语义上的技术特征,而实际上,这些特征恰恰再现了某些社会决定因素及其作用(徐涛,贾丽莉,2007).因此,在对转述言语中所隐藏的意识形态的分析,不能只停留在研究语言和文体特点这一层面,而应将批评话语分析(C D A ,即CD A )与语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来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二理论框架批评话语分析(CDA )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语篇分析方法,以批评性作为自身的区别性特征,试图揭示操纵语言实施对社会政治控制.正如D (2001352)所说的"C DA 是语篇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他主要研究社会政治背景下社会权力滥用,控制和不平等是如何通过文本或谈话而得以实施,再生产和抵制的.正是由于对不同政见的研究是CDA 明确其立场,那就是试图理解,解释和最终抵制社会不平等现象."批评性语篇最重要的分析对象之一就是新闻语篇.(1996:264)指出,分析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必须充分注意"大众传播媒体"的性质和在生产和传播意识形态中的核心作用.新闻语篇作为"现实的社会符号性建构"不可避免地会把所表述的内容置于价值框架内,新闻媒体呈现给我们的并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世界,而是一个被理解和加工过的世界.虽然新闻报道以力求客观,不偏不倚作为其宗旨,但是在各种利害关系以及价值和意识形态的驱使下,处于维护自己的"机构性修辞人格"而需要对事实进行修辞话和策略化处理.有意识地提及,凸显,强调都写精心挑选的事实,按照自己的修辞意图调节手中的情感,从而在受众中产生对自己的观点最具接受性的心理状态(刘亚猛,2004�84-85).���������(1973)指出,转述言语只有参照他们的语境才能确定其意义.影响读者对新闻报道中转述言语的理解和评价的主要因素包括�谁是被引述者,他的话语对象是谁,报道者对所转述的话语的描述,使用的是什么样的转述动词(辛斌,2008).本文拟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对这篇报道进行个案分析,考察他们对这一事件所采取的立场,观点.三�研究方法本文选取的目标语料源于�纽约时报�围绕前利比亚最高领导人卡扎菲被击毙后对其功过评述的一则新闻.卡扎菲曾领导"自由军官组织",为利比亚1969年9月1日革命的精神领袖,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2011年3月19日,美国海军向利比亚发射了多枚战斧导弹,北约对利比亚的战争爆发,五个多月后,利比亚反对派武装于2011年8月22日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政权正式垮台.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被执政当局武装俘获,因伤势过重而死亡.在长达42年的统治期间,凭借丰富的石油资源,卡扎菲使利比亚成为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他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世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本文随即选取了�纽约时报�中的一篇总结回顾卡扎菲的报道,并通过对其中转述引语的对比分析来揭示报道者是如何借用转述言语来表达和宣扬自身的态度和立场的.�纽约时报�(���N �����������)有时简称为"时报"(���),是一份在美国纽约出版的日报,在全世界发行,有相当的影响力,为美国高级报纸,严肃刊物的代表,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选取目标语料后,本文对其进行了量化统计分析,确定转述言语的数量,在此基础之上,有分别从转述言语的方式,消息来源及其分布和转述动词三个方面对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四�语料统计与分析�一�转述方式L ����和�����(1981)提出了转述言语的五种方式,即直接引语(D �),间接引语(I �),自由直接引语(F D �),自由间接引语(F I ),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N R �A ).���������(1973�134)提出了一种"预先调整的直接话语"(���������������������,以下简称PD �),指出它"实质上是半叙述半转述的,他预先调整了对直接引语的感知.即将出现的直接引语的主旨被语境所预示,并被作者的语气和评价做渲染.经过这样的处理,转述引语的界限变得级不清楚了".(辛斌,2006)本文在统计中,将重点区分直接引语(D �),间接引语(I �)和预先调整的直接引语(PD �).针对报道中三种不同转述形式的分析,结果见表1�表��转述言语方式统计从表1中呈现出的不同转述形式的比例来看,可以得出两种趋势,一是直接引语的使用比例远低于间接引语,即报道者倾向于把消息来源的话语用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正与英语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的批评性分析����以纽约时报的一则新闻为例尹丽雯�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语言文化下转第��页F (1995)所提及的新闻转述言语的趋势一致他指出,大众传播媒体越来越倾向于使用间接引语,从而模糊转述者话语之间的界限,用转述者的声音淹没被转述者的声音其原因在于现代大众传播媒体的主要角色是充当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媒介,把"官方的观点转化为大众语言",一边这些观点能被公众广泛而自然地理解和接受二是纽约时报中出现的55处转述引语中有5处为预先调整的直接引语(P D S ),比例为9.1%预先调整的直接引语(P D S )用间接引语做铺垫,而直接引语就可以顺其自然的从间接引语中发展出来这样就可以调节和影响读者对直接话语的感知,同时传达报道者自身的立场和态度它是借用了人们的认知思维定式来实现其交际目的的在这篇报道中,通过大量转述卡扎菲生前的种种疯狂言论和行为,表明了美国对卡扎菲这个统治利比亚长达42年之久的"独裁者"和"中东狂人"的厌恶和反感系统功能语言学(H ,199490)认为语言具有人际功能,也就是,语言能表达作者和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以及对事物推断的功能它起到了展示意识形态的作用本次研究发现在转述引语中出现了很多表示态度意义的词汇�二�消息来源消息来源是指报道者所引述话语的发出者在英语新闻语篇中,报道者在引述别人的言论,观点或意见时,通常要交代它们的来历张健(199485-9)认为消息来源的交代方式通常有三种(A )具体明确的消息来源报道者有名有姓地交代引语的发出者(B )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报道者不直接点名引语的发出者,而是用一些不具体的词语间接地加以暗示,例如(C )似真非真的消息来源报道者或者对消息来源并不清楚,或者觉得不重要或者故意隐瞒,却又要故作姿态,以显示其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因而使用一些含糊不清的惯用短语交代引语的来源例如"I ’,I ’�,I ’,R"本文考察的报道中的三种消息来源的分析,见下表表�消息来源及其次数表�消息来源分布从表2可以看出,具体明确的消息来源(A )同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B )相比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为80%,而不提及消息来源(C )的内容则没有在报道中出现明确的,清晰的消息来源可以是读者清楚地了解事件的背景,增加可信度,反之,如果报道中多出现的是含蓄不露或者似真非真的消息来源就很容易使读者由于不了解引语的具体来源而无法准确判断其重要性和可靠性�M �����&�����(2005)认为通过对具体消息来源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即哪类消息来源更可信以及对此类消息表示认同的是多数还是少数,可以看出新闻报道者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结合报道中消息来源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从表3中消息来源的不同分布从表面上可以得出,报道中引用了来自卡扎菲本人的言论多达35处,所占比例为61.82%,来自利比亚人民和政府的声音占7.27%,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负面的报道,来自其他各方面的声音占了30.91%,这其中包括很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社会精英,他们也都无一例外地发出了反对的声音�格拉斯哥大学媒体小组(1980),D ����(1985)和B ���(1991)都指出,消息来源越是社会精英,转述言语就越忠实于原话,即直接引语使用得越多�这一点在此次对�纽约时报�的考察中得到了印证�G ���(1987:10)指出,新闻媒体最重要的权力使它能够说什么时候什么问题重要,并决定在那个问题上应该听见谁的声音�换言之,新闻报道借权威评论之口,说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立场�因此,这篇新闻报道是在力图使用转述言语这种貌似客观的手段,对读者的意识形态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和控制��三�转述动词��������(1973)强调,转述引语,只有参照他们的语境才能确定其意义�转述动词都成转述引语最直接的语境,具有预示和支配其意义的功能�在英语中,"���","����"和"�����"是最常用的转述动词在感情色彩上属于中性�在�纽约时报�55次转述动词中,它们共使用了20次,比例为36.36%,它的使用符合报道的客观性的要求,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表示情感,态度的转述动词出现在报道中,G ���(1987�130-132)根据转述动词可能引起的感情色彩不同将其分为积极动词(�������������)和消极动词(�������������)�积极动词帮助塑造消息来源谨慎,镇定,坚强,严谨或者成功者的形象�消极动词则给人一种鲁莽,软弱,不严谨,易冲动或者失败者的印象�正如���������(1973�135)所说,"有些看起来虽然是转述话语,但实际上它是经过预先调整了的�转述话语的主题也是经过预先选择和处理的�"报道者在转述时较多地使用了带有消极的感情色彩的词,如������,�����,����,�����,另外���和��������这些带有强势色彩的词,刻画出了卡扎菲对利比亚的独裁政策和强硬手段,也体现了美国对卡扎菲政权的反对态度�虽然在报道中,并没有出现美国政府对卡扎菲功过的评价和结论,但是通过这些转述动词,报道者也在想读者暗示这样的一种信息�尽管在长期的交往中,美国对卡扎菲的态度都所改变,但是两国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卡扎菲对西方曾经长期持有的敌对态度,使得美国对卡扎菲与其短暂的"蜜月期"并不在意,最终还是对卡扎菲下了否定的结论�五�结语在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貌似客观公正,报道者却常常会以各种方式介入,有意无意地用自己的观点影响读者对引语的理解,以至于到达对意识形态的操控�本文以批评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对�纽约时报�中一篇评述卡扎菲功过的报道进行了个案研究�从转述方式,消息来源和转述动词三个方面解读了新闻报道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报道者通过有目的且有选择地引用不同利益集团的典型话语,选择需要的转述方式,向读者强调和重复自己需要的那部分言语,同时屏蔽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声音,就可以达到对读者的意识形态进行操纵和控制的目的�正如F ���������(1995)所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将语篇中的意识形态非自然化,通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示隐含的语言和上接第页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而提高读者批判的语言意识,一边更好地应对语言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因此,对转述言语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对于全面解读新闻语篇是十分有必要的.参考文献1.B ,A.T L a a N M d a [M ].O d :OU P,1991.2.D a d,H .D c a d M d a I c .T.A .a D (d .)D c a d C c a :N A a c A a M aM d a D c a d C c a [M ].B :d G ,1985.3.F a c ,N.C c a D c A a :a c c ad a a [M ].H a :L a G L d.1995.4.F a ,M .M a ac N .A :U T aP .1980.5.G ,M .L .T L a a P c.N Y :S -V a .1987.6.H a ���d a �,M .A.K.A �I ����d �c ������F ��c ����a �G �a ��a �[M ].B ������:F ������L a ���a ��T �ac ����a �d R ���a �c �P ����,1994.7.L ��c �,G.H .;S ����M .H .S ������F ��c ����.L ��d ��:L ����a �,19818.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背景�三联书店,2004.9.辛斌,汉英语篇中转述动词的比较分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5).10.辛斌,�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11.辛斌,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批评性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12.徐涛,贾丽莉,转述话语背后的意识操控���对两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7(1).作者简介�尹丽雯�女�����年���月�河北省张家口市研究方向�语篇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学历�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浅议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陈敏捷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小学�������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使学生在美育的过程中提高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产生强大的英语学习内驱力,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同时也通过美育"润物"于"无声",让学生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让学生感受语言学习的快乐,感受英语语言的美,优化小学英语课教学效果呢一英语教学环境美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的相统一.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是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教师可以从教室的环境布置入手,如创设各类的英语角,墙面布置,标语等给学生创设英语语言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在美的环境中感受无处不在的英语语言,及时展现学生英语学习的成果,让学生感受英语语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拓展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学用渠道.如小学英语教学中辩音时学生的一大难点,教师可以将学生易错,经典的一些词汇加以归纳,用彩纸串成美丽的装饰悬挂于教室内,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强化记忆,及时总结,将原本无生命的教室空间转化为有生有色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色实效性.其次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美的语言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英语课堂活动的热情,自然习得新的语言知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新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如在牛津小学英语5B U 9T E c b 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英语俱乐部的教学情境,各国的国旗,标志性的建筑物等等,这些美的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英语语言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二英语教学语言美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美的教学语言不仅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英语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抑扬顿挫的美的教学语言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反之,枯燥无味的教学语言不但会使英语课堂教学缺乏生机,索然无味,让学生丧失英语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情绪.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 U���P a ��������������d 这一单元的Pa ��A 语篇时,笔者就通过自编的一首琅琅上口的儿歌�B ��������,b ��������,��a���N a c/D a ��d /��������d �?P �a ������a ��,��a ������a ��/�,’/��’����������a ������a ��/�,在有节奏的师生问答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自然地巩固运用了一般将来时b ��������的用法,同时也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迅速到语篇中找寻答案,以说唱的方式回答.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美的语言形式中巩固新知,激活思维,感受英语语言的美,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维持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由衷的"美"的评价也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美育途径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表现好的学生不失时机地"W ���d ���!""G ��d ��b!"或一张精美小巧的书签,自制名言卡等,对表现暂不佳的学生的一句"N����d !T ��a �a ��!","D ��’�b ��������!"等,不仅让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同时这些美的评价还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保持持久地兴趣,让学生感受英语课堂教学的美.三�英语教学手段美美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展示语言内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比如在呈现语篇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制作精美的动画视频,不仅让学生在愉悦的轻松氛围中自然感知语篇教学内容,渗透教学内容,同时为下一步顺利开展语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如在教学牛津英语5A U ��4H a �������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动动手制作南瓜灯,玩一玩"���a ������c �"的游戏,或分享自己搜集的万圣节生动有趣,色彩鲜艳的习俗活动图片,为学生营造浓浓的英语文化,让学生在趣味的活动中学习英语新的语言知识,更好的理解语言知识,同时感受西方英语文化,正确辨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美育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树立正确的美育意识,创设英语语言学习美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英语语言的美,美化英语语言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体验美,添加英语教学的活力,使英语教学变得"美丽动人",寓教于乐,寓美于教.dedededed滴滴滴滴滴滴大大大大 痴痴缠缠发反反复复 Drdrdr打扰打扰打扰。
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
![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18a0b6f524ccbff1218414.png)
2000年10月第21卷 第4期外语教学Fo reign Lang uag e Educa tio nOct.2000V o l.21No.4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辛 斌(苏州大学外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6)【摘 要】现代语言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努力确立自己的科学地位,因而在方法论上始终深受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影响。
近年来,西方的一些语言学家对语言学中的这种实证主义倾向提出质疑,认为语言不单纯反映社会,它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因而,语言学家必须重新认识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学的任务,开展对大众语篇和其他非文学语篇的批评性分析。
批评语言学从此诞生。
本文拟对批评语言学尤其是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的主要方法做一简要概述。
【关键词】新闻语篇;批评性分析【Abstract】Since its bir th,linguistics has been trying ha rd to establish itself as a science;its metho do lo gy ha s been heav ily influenced by behavio rism a nd positiv ism.In r ecent y ear s,some W estern ling uists have beg un to questio n such a positivistic tendency in ling uistics,a rg uing that lang uag e is no t a t ranspar ent medium for co mmunicatio n,nor is it a mer e reflex of society,but it inte rv e nes in social pro cesses,and that ling uists must r eco nside r the social functio ns of la ng uag e and th e tasks o f ling uistics and adopt a c ritica l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public a nd o ther no n-lit-era ry disco urses.This pa per intends to g iv e a brief intro ductio n to the g eneral meth odolog y of crit-ical ling uistics,especially of the critical analysis of Eng lish new s.【Key words】Eng lish new s;critica l analysis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0)04-0044-04 现代语言学自20世纪初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试图确立自己的科学地位,在方法论上深受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影响。
英语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及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英语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及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addfbc967ec102de3bd897b.png)
英语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及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作者:何湘君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5年第11期何湘君(湖南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205)摘要:语言是为了让人们能更好地交流沟通而产生的一种交际工具,而新闻则是将社会上新近发生的各类型事件通过文字、图像等方式进行传播的一种方式。
若想正确理解新闻语篇中所蕴含的深意,了解媒体工作者所要传播的意识形态,就必须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语篇。
本文通过对英语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的探究,探讨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英语新闻;批评性;语篇分析;大学英语阅读教学DOI:10.16083/ki.22-1296/g4.2015.11.031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1—0066—02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4)247号“批评性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学的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04—06作者简介:何湘君(1981—),女,湖南湘西人。
湖南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篇分析。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21世纪,英语作为世界上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英语新闻在世界舆论导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本文通过批判性语篇分析理论正确解读英语新闻语篇中的言下之意,既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正确树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社会专业人才。
一、英语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批评性语篇分析,又称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的一种用于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在对英语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时,应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一)系统功能语法分析在系统语言学中,语言具有表意功能、人际功能、篇章功能三大功能。
英语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英语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7e3f6858fafab069dc0263.png)
2007.6(下半月)XINWENAIHAOZHE新闻爱好者语言文字批评性语篇分析(CDA)是1979年由Fowler、Hodge、Kress、Trew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
过去的20多年里,研究批评语篇分析的人越来越多。
1991年词条“批评语言学”被收入了Crystal编的《语言学和语音学字典》,Malmkjaer(1992)在《语言学百科全书》中对“批评语言学”作了详细的介绍。
在1993年由VanDijk主编的杂志《话语和社会》出版“批评性语篇分析专刊”。
有关这方面的著述还有很多,但在中国它还是一个新领域,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和著作也不是很多,主要有辛斌、陈忠华、丁建新、戴炜华等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
批评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众语篇,研究的课题包括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教育、就业和法律方面的不平等,战争、核武器与核力量,政治策略和商业行为等。
其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让人理解和揭示社会的不平等并最终抵制这种不平等。
本文主要研究批评性语篇分析如何揭露隐藏在新闻背后的意识形态。
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批评性语篇分析研究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是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在这儿我们主要探讨及物性、转换、情态、言语复制等。
及物性。
整个及物性系统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
及物性系统包含六个过程:物质过程、行为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
“选择哪一个过程来表达一个真正的过程可能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意义”。
①转换。
在考察英语语篇中的转换时,批评语言学家主要感兴趣的是被动化和名物化。
选择被动语态的动机多种多样。
在大众语篇中使用被动语态就很可能有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原因。
其中之一是为了隐瞒动作的发出者。
另外,被动化还能有效减弱行为过程的动作感。
名物化通过删除情态成分,模糊时间概念和掩盖参与者等创造一种非人格化的效果。
②大量使用名词性成分代替动词性结构能有效削弱整个语篇的动作感,它在官方、政府和正式的话语中很流行。
英语政治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
![英语政治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0d6794ae518964bcf847c3e.png)
第28卷第3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28, No.3 2008年3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March. 2008, 081~082 英语政治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邹和诹(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2)[内容提要] 批评语言学认为,语篇的各个层次和各种结构在特定的语境下都有可能具有意识形态意义。
本文以批评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为工具,对西方报纸的政治新闻进行分析,揭示了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以及这一过程背后反映出来的权力结构和关系。
[关键词] 英语新闻;批判性语篇分析;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 G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08)03-0081-02一﹑引言自1979年英国语言学家Roger Fowler和Gunther Kress 提出批评语言学的概念以来,这一概念的发展已有20年的历史。
批评语言学认为,语篇的各个层次和各种结构在特定的语境下都有可能具有意识形态意义。
批评性语篇分析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包括意识形态对语篇生成过程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批评”一词的使用意味着在分析语篇时我们试图考察话语所传达的某些思想与使这些思想能够得以存在的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往往不为人们所察觉的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某些联系。
20世纪80年代的批评性语篇分析特别注意语篇生成者在“及物性”(transitivity)、“情态”(modality)和“分类”( classification)等方面而作出的选择,以及不同句子结构之间的相互转换所产生的不同意义。
然而,就具体的语篇而言,它们在这一方面不一定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本文将重点从及物性理论对西方政治新闻语篇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语篇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
批评性语篇分析:问题与讨论
![批评性语篇分析:问题与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1721a1f65ef7ba0d4a733bce.png)
《外国语》2004/5批评性语篇分析:问题与讨论辛斌(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作为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出现于80年代初的批评性语篇分析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这从一开始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近几年对这种方法的批评在不断增加,其中大部分批评恰如其分,很有见地,值得CDA学者认真思考,但也有一些批评似乎有失公允,反映了批评者对CDA的期望值太高。
本文以斯塔布斯和威窦森为代表简单评述了人们对CDA 提出的一些主要批评。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批评、讨论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ism and DiscussionXin Bi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 As an approach to text/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has been under constant criticism since its emergence in the 1980’s. Many of the criticisms are apt and illuminating, but some others are not so fair, showing that the critics might have expected too much from CDA.Key word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isms, discussion始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简称CDA;也叫“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把传统上主要以文学语篇为对象的文体学分析技巧广泛应用于对非文学语篇的分析上,特别重视语言/语篇和社会结构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论文
![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ea559ecf78a6529657d5340.png)
Pain is only residing to oneself by hating someone.(页眉可删)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论文【摘要】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教导人们用批判性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能保障评价的科学性,而批评语言学与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将其与英语新闻语篇联系在一起,可利用批评语言来评价英语英文语篇,有利于及时获取客观消息,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对此,__对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批评语言学;英语新闻语篇;批评性分析引言批评语言学实际上是一门关于语篇分析的课程,旨在探讨语篇中的概念及语言理论,以便于获取客观存在的消息,从而进行消息的接收、传播等活动。
自批评语言学发展以来,在英美等国掀起了语篇分析的热潮,并迅速传入了国内。
因此,我国很多专家学者也都在进行研究与探讨,在遵守语义的情况下来研究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实际意义,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浅析批评语言学对英语新闻语篇批评性的发展现状自“一次工业革命”、“二次工业革命”发展以来,美国、英国等国的综合实力快速增长,开始走向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使得英语及英语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另外,在新时代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已经成为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影响力越来越大。
因此,以英语为媒介的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发展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舆论导向。
对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英语新闻的真实性,避免受其影响。
此外,在英美等国政权的诱导下,英语新闻难免会带有政治色彩,新闻中隐藏着很多的虚假消息。
要求广大受众群体提高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能力,有利于正确判断英语新闻消息的真实性,以确认发话人的真实想法,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因此,批评语言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1.合理吸收其他语篇,正确批评英语语篇。
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
![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eeb7442e3f5727a5e962e4.png)
表 征 。本 文 将 首 先 介 绍 一 下 新 闻 语 篇 批 评 性 分 析 所 用 到 的 具 体 的 理 22 转换 . 论 , 后 把 这 些 理论 运 用 到 具 体 的 英语 新 闻 的分 析 中 。 然 般来 说 英 语 语 篇 的 转 换 主要 包 括 两 个 方 面 :名 物 化 和 被 动 化 。
一
选 择 了 名词 短 语 。名 物 化 通 过 删 除情 态 成 分 、 糊 时 间 概 念 和 演 示 过 模 创 由此 可 见 , 量 大 韩 礼 德 的系 统 功 能 语 言 学 是 批 评 语 言 学 的主 要 理 论 基 础 和 方 法 程 的 参 加 者及 因果 关 系 等 , 造 一种 非 人 格 化 的 效果 。 来 源 。本 文 首先 介 绍 系 统 功 能 语 言 学 的一 些 基 本 观 点 , 重 强 调 其 对 使 用 名 物化 可 以有 效 地 削 弱 整 篇文 章 的动 作 感 。 着 而 被 动化 的作 用 可 以 通 过 以下 例 子 说 明 : 批 评 语 言 学 产 生 重 大影 响 的几 个 方 面 。首 先 , 注 重 形 式 的转 换 生 成 与 语 言 学 不 同 . 统 功 能 语 言 学 强 调 语 言 的 功 能 方 面 . 语 言 结 构 提 出 系 对 了功 能 性 的 解 释 。 礼 德 认 为 语 言 的本 质 和 我 们 对 它 的需 要 与它 所 具 韩
影 响 , 与伯 杰 和 卢 卡曼 所 说 的“ 会 构 建 ” 参 社 。韩 礼 德 提 出 :语 言 的语 “ 例 如 , 大利 亚提 到 1 澳 8世 纪 末 开 始 的欧 洲 人 对 该 大 陆 的 占领 时 , 法 系 统 所 特 有 的 形 式 与 语 言 所 要 满 足 的 社 会 和 个 人 的 需 要 密 切 相 习惯 使 用 “ uoenste n” 个 词语 . 他 们 却 常 常 把 当地 土 著 人 E rp a e met这 l t 但 关 。 通 过 分 析 新 闻语 篇 这 一 “ 众 传播 媒 体 ”的 分 类 、 ” 大 , 转换 和情 态 . 我 在 该 大 陆 上 从 一 地 向 另 一 地 的 迁 移称 作 “lc nain 这 清 楚 地 表 bakivs ” o 们 会 发现 新 闻语 篇 中 所 蕴 含 的 社 会 地 位 不 平 等 和权 势 分 布 不 平 衡 的 现 出了 在 当 地 占统 治 地 位 , 得 权 势 的 白人 的 思 想 意识 形 态 。 获
对一篇英语新闻的批评性分析
![对一篇英语新闻的批评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def4f10242a8956bece4f9.png)
韩礼 德 指 出 ,在 英语 里 ,除 了情 态 动词 ,
情 态 形 容词 和情 态 副词之 外 ,时 态和 直接 ,间 接 引语都 可 以表 达 情态 意义 。直 接 引语 和 间接
三 、具体语篇 的分析
本 文 中进 行分 析 的英语 语 篇选 自 21 年 5 01
引语 出 自当事人 之 口,有较 强 的说服 力 。间接 引语 的 使用 是作 者 对原 话的 转述 。同一 意义 可
物质 过程
物质 过程 物 质 ,行为过 程
在 这 四个 动词 中 ,有三 个是表 示 动作 性很 强 的物质 过程 。
T h pr t s e ia e
.
k1 d t er ie 1 h i
. . . . . . . . . . .
....—
—
动作 者( tr a o) c
一 —
动 词( t n v r) a i eb co
wh n h y r ie , i d e e t e a rv d t d d. a
这 两 处 间接 引语 都是 作者 根据讲 述 者 的原 话进 行 的 转述 。虽 然 我们 不 知道原 话是 如何表
h jc i g h t n e i t e e t s f o r i k n t a e d d n h d a h o f u a
海 盗 的描 述 中 ,包 含 一个 物质 过 程(re) od r,突 出 了动作 的 实施 者 是海 盗 ,同时包含 一 个行 为 过 程( r a w rig so) 种行 为过 程强调 f e ann h t,这 i
调了它们不当的所作所为 ,同时也明显的强调
了他 们 的所 作所 为所 指 向的受 害 者(otgs。 h s e) a
英语教材语篇的批评性语类分析
![英语教材语篇的批评性语类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3d352b0b4c2e3f5727633a.png)
2 0 1 7年 1 O月
社 会科 学 家
S o CI AL S CI E NTI S T
oe t . . 2 0 1 7
( 第1 O期 , 总第 2 4 6期 )
【 教育新探 索】
( N o . 1 0 , Ge n e r a l N o . 2 4 6 )
英语教材语篇的批评性语类分析
观念 和 思维模 式 。这些 研 究具有 较 强 的社会 批 判性 , 普遍 认 为 外语 教学 应 当重 视批 判 性 思维 和 批判 性 阅读 能
力的培养 , 以帮助学生识别教材语篇中的隐性话语 , 从而对教材 内容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 另 一些 研究 者 从 多模 态话 语 分析 ( MD A) 人手 , 把语 类 看作 是 一种 多 模态 语 篇 , 聚 焦 于 图类 和语 类 的 属性 、 配置和互动关系 , 重点考察教材语篇中不同符号资源的意义建构 、 生成和表达。研究者多借助于系统功能语法 或视觉语法的概念框架 , 探讨图像 中的人 、 物和事情是如何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以及图像是如何编码社会 行为和交往的, 如何影响语言教师或学习者对图像的感知和反应 。比如 C h e n 探讨 了中小学英语教材中语言与 图像的配置关系 , 发现图像有助于学生建构积极的情感态度嘲 。吴小丽对初中英语教材 J u n i o r E n l g i s h f o r C h i n a 和G o f o r i t 新 旧版本中的图像进行 了对 比分析 ,发现新版教材在 图像类型和编码方式上更有利于激发英语学 习的兴趣 。 廖百秋 , 周保 国考察了高中英语教师对教材视觉语篇的解读和利用 , 发现教师对 图像 的概念认 知和 教学使用非常有限 , 主要是一种 自觉行为 , 缺少深层理念的引导和反思 。 L a h d e s m a k i 考察了芬兰初中英语教材 多模态语篇中的语类镶嵌 , 揭示 出偏际互文性具有为外语使用创造多样化的真实的交际情景 的功能 。这些研 究 以教学应用为主, 鼓励教师充分发挥图像的意义建构功能 , 促进学 习者视觉语篇分析能力 、 多模态识读能力 和多 元读 写 能力 的培 养 。 然而 , 面对 教 材语 篇语 类 的动 态性 、 变 异性 和混 杂性 , C D A和 MD A显示 出了不 足 的一 面。一 是 二者 只关 注 语类混合的某一方面 , 其视野较窄 ; 二是二者侧重于语类的静态分析 , 主要考察符号的意义表达而不是意义建 构过程 , 在很大程度上忽视 了语类 的动态性和变异性 , 因而不足 以全面地考察语类混合的复杂性 , 同时二者并 不 着 眼 于教师 的语 类 资源 开发 和利 用 , 由此 探 索促 进教 师 专业 发展 的可 能 。 因此 , 本文 转 向 了综 合性 和应 用 性 更 强 的语 篇分 析方 法 , C G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刍议◆辛 斌【提要】 批评语言学认为,任何语言运用都具有意识形态意义;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不完全是任意的,形式本身往往具有社会意义。
这是因为,语篇中出现的语言结构和语言过程是说话者从整个语言体系中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一般会受到社会语境、说话者的立场、观点和交际意图的影响和制约。
本文从分类、及物性、情态和转换四个方面讨论了英语中的某些形式和结构在语篇中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关键词】 语篇 批评语言学 意识形态一、引言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是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研究的核心课题。
批评语言学认为,形式和内容之间关系不完全是任意的,能指(signifiers)和所指(signified)的结合有其社会成因(Faircloug h,1992:75)。
语篇中出现的语言结构和过程是说话者从整个语言体系中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语境、说话者的立场观点和交际意图。
某一结构孤立来看或许并不具有任何固定的社会意义,然而一旦用于特定的语境中,与其它结构相联系,它便可能产生重要的意识形态意义。
语篇的各个层次和各种结构都可能具有意识形态意义(见Bolinger,1980:Ch.3;Fair-clough,1992:74),但对语篇做批评性分析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详细考察其中的每个语言成分。
通常的做法是:在“对语篇的语境,功能和相关的社会关系具备丰富的直觉知识和准确理解”(Fow ler,1991:90)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中可能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某些语言结构和过程,然后就整个语篇的意识形态做出有意义的概括。
本文拟从4个方面探讨英语中的某些形式在语篇中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语篇的分类系统(classification),及物系统(transitivi-ty),情态系统(modality)和转换(transformation)。
对语篇做批评性分析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人们的语言意识(language awareness)和增强对批评性阅读语篇的能力,这也正是本文的目的。
二、分类分类是指用语言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Fow ler et al,1979:210)。
语篇的分类系统通常是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
分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没有词,我们的世界将是一座经验的沙丘”(Eschholzet al,1982:209)。
但是,语言绝非是一种客观的分类工具,人们运用它给事物加贴的标签和所下的定义不一定能反映事物本身固有的特性,因为,在许多情况下都难以摆脱认知水平和思想情感的影响,即对事物和经验的不同看法导致不同的分类原则。
例如,澳大利亚人提到18世纪末欧洲人开始对该大陆的占领时,习惯使用“European settlement”这个词,但他们却常常把土著人在该大陆上从一地向另一地的迁移说成是“black invasion”(见Lee,1992:14-16)。
这无疑是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白人的意识形态。
类似的例子在语言运用中不胜枚举,如radical/liberal,terrorists/freedom fighters, riots/demonstrations。
这样的成对词,在西方传播媒体中的选择运用,无不受这些媒体的立场和观点的影响。
下面的例子是海湾战争期间英国新闻界对交战双方的一些描述。
“w e/our”代表以英美法为首的联军,“they/their(s)”指伊拉克一方:1.W e haveA rmy,navy and air force Repo rting guidelines Press briefingsO ur boy s are ProfessinalLion-heartsCautiousConfidentHeroesDare-devilsYoung knig hts of the skies LoyalDeser t ra tsResoluteBrave T hey haveA war machine Censo rship PropagandaT heir men are Brainwashed Paper tigers Cowardly Desperate CorneredCannon fodder Bastards of Bag hdad Blindly obedientM ad dogs RuthlessF anatical (该例取自Widdoson1994年在一次课上使用的材料)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对交战双方的描述显然是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分类原则上的,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倾向(Trew,1979:135)。
我们把上述类似的成对(组)词中叫做“争议性纵聚合关系语言项”(dispute paradigm),即“在某一场合可供选择的一组词,其中每一个都表明一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立场”。
由此可见,与其它词类的词(如形容词)相比,名词的分类功能尤其值得注意。
名词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们通常仅以一两个特征为标准就可把许多事物归于某一类,反过来又把该类事物所具有的全部内涵赋予其中的每个成员。
例如:2.“But”,I said,“isn't it a fact that the average Jew is a labourer w orking for about a pennyan hour?”“Ah,that's only for show!They're all money lenders really.They're cunning,the Jew s.”(George Orwell:M arrakech;摘自张汉熙,1990:16)从上述文字表层上看,似乎给人这样的印象:凡是犹太人就一定富有,即使叫人看上去贫穷也是伪装的。
另外,形容词和动词等描写的不一定是永久性特征,在很多情况下,它们不过是事物具有的临时性特征。
名词则不同,它们的使用意味着将描述对象贴上标签,永久性地归于某一类事物。
请比较:3.形容词 名词She is ung rateful.She is an ingrate.She is worried .She is a w orrier .Don 't be foolish .Don 't be a fool .分析语篇的分类系统时,有两种现象应该特别注意:重新词化(relexicalization )和过分词化(overlexicalization )。
前者强调用创造新的表达方式取代过时的表达方式或与之形成对立(Fairclough ,1992:194)。
例如:4.The vocational preparatio n product is usually a prog ramme .It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re therefore central parts of the marketing process ,and should start from the needs of potential customers and clients and the benefits for which they are looking .(ibid )重新词化反映说话者对事物的新的理解,为其提供新的说话角度。
在例(4)中,课程被形容为“产品”(product ),学习者被称做“顾客”(customers /clients )。
这表明说话者把学与教的关系视为商品的买卖关系,反映了当今社会教育商品化的趋势。
过分词化是指用大量不同的词语来描述或指称同一事物。
它对批评语言学的重要性在于表明说话者及其所属的群体或阶层尤为关注的经验和价值领域,从而有助于语篇分析者发现或确认该群体的意识形态特征(Fow ler et al ,1979:211-212)。
例如,英国的《太阳报》(the Sun )1977年在一篇关于一次罢工的报道中不厌其烦地使用了下列词语指称罢工者agitato rs ,rent -a -mob ,outsiders ,riot -pick -ets ,bully -boys ,seething mob ,squalid ex tremists ,demo -merchants arrog ant militants (Trew ,1979:143-144)。
仅从这些称谓,读者便可清楚了解该报对罢工和罢工者所持的态度和立场。
三、及物性及物性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与小句(clause )如何表现概念功能有关,其作用是“把经验世界分成易操作的一组过程”(Halliday ,1985:106),并表明各种过程的参加者和情景成分。
过程主要分为6种: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Halliday ,1985:Ch .5)。
这些过程实际上是对小句表达概念意义方式的概括和分类,它们与现实中真正发生的过程和存在的状态并不一定有对应关系。
同一事件可能表达为不同的语言过程,同一语言过程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5. we I dropped the vase , The v ase was dropped by me . The v ase fell out of my hand .The vase broke .多情物质过程 The v ase is broken 关系过程语篇对过程类型的选择一般会受到语篇类型(genre )和主题内容的影响。
但是,即使是同一类的语篇,对某一事件的描述也可能采用不同的过程组合;这通常取决于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和他对事件的理解和看法。
“选择哪类过程来表达一个真正的过程会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Fairclough ,1992:180)。
例如,1977年8月30日,英国的《太阳报》和《晨星报》(the M orning Star )均载文报道了前一天伦敦诺丁山狂欢节的盛况(the Notting Hill Carni -val )(T rew ,1979b ),标题分别为“Into Battle ”(the Sun )和“Fighting M ars End of Carnival ”(the M orning S tar )。
正如标题表达的那样,前者着力渲染了狂欢节期间发生的暴力行为以及狂欢者与警察之间发生的冲突,报道者对该节日活动基本持否定态度。
与此相应,语篇中出现的59个动词性成分中,竟有52个表达动作性强的物质过程和行为过程(约占88%)。
《晨星报》的报道中重点突出的是“在大部分时间里,对绝大多数人,这是快乐平和的一天”,“总之,气氛非常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