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目的论与关联理论对翻译的阐释

合集下载

从功能目的论角度看广告翻译

从功能目的论角度看广告翻译

从功能目的论角度看广告翻译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广告作为商家的促销方法,日益受到商家的重视。

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使得广告的对象范围从国内消费者扩大到了国外消费者。

于是广告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翻译的好坏与否甚至能决定商品在国外销售额度。

德国功能目的论强调翻译要以读者和读者文化背景为中心,它突破了结构主义“等值”翻译观,打破了传统的翻译研究视角。

本文系统的从功能目的论角度谈广告翻译。

本文分为三部分:功能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功能目的论的翻译原则以及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策略。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广告翻译;翻译原则;翻译策略一、功能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赖斯提出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雏形,她“把翻译行动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模式附加范畴――旨在译文的预期目的不同于原文目的的特殊情况下,用这一范畴取代以对等为基础的翻译批评一般标准。

赖斯和弗米尔提出skopos theory,它“强调翻译的互动、语用特征”,认为目标文本的形式应当首先由功能,即目标文本在目标语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

赖斯和弗米尔将这个原则阐述为两条目的原则:“互动由其目的决定”,“目的因接受者不同而不同”。

按照这些原则,译者应当用最合适的翻译策略来达到目标文本想要达到的目的,而不管他们是否被认为是特殊翻译语境中应当采用的标准方法。

在此基础上,曼塔莉提出译者行动理论。

她把翻译界定为一种“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把对译文所需品质或特征的描述称作“产品说明”,认为译文功能是“产品说明”的核心。

后来诺德又进一步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她提出“功能加忠诚”理论,强调源文与译文的关系,但这种关系的质量和数量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确定。

换而言之,根据译文的语境,源文中的哪些内容或成分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进行调整或改写,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确定。

二、功能目的论的翻译原则1.目的原则。

翻译者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

《2024年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范文

《2024年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范文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艺术形式,其片名翻译对于电影的传播和接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跨文化、跨语言的背景下,一个优秀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不仅需要准确传达原片名的含义,还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受众接受度等多重因素。

本文将从功能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二、功能目的论的概述功能目的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功能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使目标语观众获得与原语观众相同的观影体验和感受。

因此,翻译者需要在理解原片名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受众习惯等因素,进行恰当的翻译。

三、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1. 准确性:翻译应准确传达原片名的含义,避免误解。

2. 文化适应性:考虑到中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进行适应性翻译。

3. 吸引力:翻译应具有吸引力,激发观众的观影欲望。

4. 简洁性:翻译应简洁明了,易于记忆和传播。

四、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策略1. 直译:对于一些含义明确、文化内涵较少的片名,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保持原片名的形式和含义。

例如,《泰坦尼克号》的中文译名为“铁达尼号”。

2. 意译:对于一些含有深刻文化内涵、抽象意义的片名,需要采用意译的方法,通过解释、引申等方式传达原片名的含义。

例如,《阿甘正传》的中文译名,通过意译传达了主人公阿甘的人生经历和故事主题。

3. 创新翻译:在保持原片名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翻译,使译名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和审美需求。

例如,《星际穿越》的中文译名,既保留了原片名的科幻色彩,又具有中文表达的流畅性。

五、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实践案例以近年的热门电影为例,分析其片名翻译的成功之处。

如《疯狂动物城》的中文译名,既保持了原片名的幽默感,又具有吸引力;《寻梦环游记》的中文译名,通过意译传达了电影的主题和情感内涵;《战狼2》的中文译名,简洁明了,易于记忆和传播。

这些成功的翻译案例都体现了功能目的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2024年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范文

《2024年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范文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其片名的翻译质量对电影的推广和接受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功能目的论作为一种翻译理论,为电影片名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指导原则。

本文旨在探讨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分析其特点、问题及优化策略。

二、功能目的论的概述功能目的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功能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不仅是传达原片名的信息,还要考虑文化因素、市场接受度等因素。

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市场需求,灵活运用翻译策略,使译文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三、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1. 文化因素:电影片名往往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翻译者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准确传达原片名的文化信息。

2. 市场接受度:电影片名的翻译要考虑到目标语市场的接受度,使译文更符合当地观众的审美和语言习惯。

3. 简洁明了:电影片名的翻译要求简洁明了,使观众一目了然地了解电影的主题和内容。

四、功能目的论在中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1. 直译与意译的结合:在翻译电影片名时,应根据影片内容和目标语市场的文化背景,灵活运用直译和意译。

直译可以保留原片名的形式和语义信息,意译则更注重传达原片名的意境和情感。

2. 跨文化意识: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避免因文化误解导致影片推广受阻。

例如,一些在西方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在中文中可能没有相应的等价物,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3. 吸引观众:电影片名的翻译应具有吸引力,以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需要翻译者深入了解目标语市场的观众需求和审美习惯,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五、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问题及优化策略1. 问题:部分电影片名的翻译过于直白或过于复杂,缺乏吸引力和文化内涵。

优化策略:在保持原片名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和再创造,使译文更具吸引力和文化内涵。

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看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

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看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
大卫霍克斯将红楼梦看作消遣娱乐的通俗小说首先考虑的是英语国家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心理他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多采用交际翻译把读者难以理解的有关中同文化的解释都呈现在文中让读者轻松理解原文要旨
从 功 能 主 义 目 的 论 看 交 际 翻 译 和 语 义 翻 译
徐 荣敏
( 聊城 大 学 山东 聊城
1 9 9 1 ) ,威 密 尔在 他和 赖斯合 著 的 《 翻译 理论 基 础概 述 》 中正式 提 夫妇 充分 尊重 独 特 的 中 国 文化 ,重 视 原 文 的 形 式 和 原 作 者 原 意 , 想通过 译 文让世 界认 识 中 国文 化 了解 中 同 文 明 ,因此 杨 宪 益 夫 妇 这句 话 的翻译 难点 就 是 一个 “ 天 ” 字 。中外 文 化 差 异 较大 ,尤 其
文章编 号 :1 6 7 2—5 8 3 2( 2 0 1 7 )0 4—0 2 1 0一O 1
文化 内涵 。 ” 不 同的 目的诉 求要求 翻 译过 程 不仅 是两 种 语言 符 号之
功能 主义 翻 泽理论 兴起 于 2 0 世纪 7 0年代 的德 国 ,赖 斯在其 论 间 的转 换 ,还需 再 现符 号 所 代 表 的 文化 内涵 。即 使 是 同一 文 本 类 著 《 翻译批 评 的可 能性 和限制 》 ( 1 9 7 1 年 ) 中首 次 提 出 功 能类 别 型 ,翻译 目的 不同 ,翻译 方法 亦有 别 ,翻 译 目的决定 翻译方 法 。 问题 ,提 出 了 以原 文 本 与译 文 功 能关 系 为 基 础 的 翻 译 批 评 模 式 ,
谋 事 在人 ,成 事 在天 。 ” 预期 达 到的某 种或 几 种 交 际 功 能 。同年 德 国 翻译 学 者 贾斯 塔 ・ 赫 采用 更接 近原 文形 式的语 义 翻译 。例如 :“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中英文版)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中英文版)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其中中文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

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

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

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

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

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弗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第三阶段: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第四阶段:克里斯汀娜·诺德全面总结和完善功能派理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

功能目的论与应用翻译

功能目的论与应用翻译

功能目的论与应用翻译作者:桂姝姝来源:《卷宗》2019年第04期摘要:本文首先对功能目的论进行了概述,包括功能目的论中心思想、三原则及其内部关系: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这也是本文的主要部分。

第二部分简要探讨了功能目的论对应用翻译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三原则;指导意义1 功能目的论中心思想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派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德国功能翻译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立者弗米尔在其所著文章《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中首次提出目的论这一概念。

其后,弗米尔和赖斯合著的《翻译的理论基础》具体介绍了目的论相关原则,是阐述目的论的主要书籍,书的第一部分详尽介绍了弗米尔的目的论。

功能目的论的中心思想是,一切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行为者要达到预期目的就要根据实际环境选择最佳的行为方式。

翻译是一种社会行为,任何翻译都有其预期目的,译者也需要以翻译目的为向导,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选择最恰当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求达到预期目的,也就是说行为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标的策略方法。

功能目的论认为,决定整个翻译行为过程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过程,目的决定方法。

功能目的论的三大原则是: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

2 功能目的论三原则赖斯和弗米尔为功能目的论提出一系列翻译原则,主要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翻译目的决定译文面貌;第二,译文应在目标文化中以目标语言再现原语文化和源语文本的信息;第三,译文与源语文本的信息并不完全是等值可逆的;第四,译文必须做到语内连贯;第五,译文必须做到与源语文本保持连贯,也就是语际连贯;第六,以上五条原则按等级排列,以第一条目的原则为首要原则。

从以上六条原则能总结出三条主要原则:目的原则、语内连贯原则(连贯原则)、语际连贯原则(忠实原则)。

忠实原则从属于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又都从属于目的原则。

这三大原则是功能目的论的基本原则。

1)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是功能目的论的最高翻译原则,是对翻译过程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现代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张翻译活动应以功能为导向,强调翻译过程中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者的需求。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 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强调翻译活动的目的性。

根据目的论,翻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满足目标语言接受者的需求。

2. 功能对等:功能对等是功能翻译理论的重要原则,主张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

功能对等强调翻译的实用性,关注翻译在目标语言环境中的实际效果。

3. 文化适应性: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确保翻译内容在目标语言文化中具有可接受性。

这要求翻译者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4. 读者导向: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应关注目标语言接受者的需求,以读者为导向。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知识背景、文化素养和阅读习惯,以确保翻译内容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5. 翻译策略多样化:功能翻译理论鼓励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

翻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特点以及目标读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有助于翻译者提高翻译质量,使翻译内容更符合目标语言接受者的需求。

同时,功能翻译理论也为翻译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翻译人才。

功能翻译理论的实践应用功能翻译理论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而且在翻译实践中也展现了其独特的价值。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桥梁的作用愈发显著。

功能翻译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和实现翻译的目的,从而提高翻译的效率和效果。

功能目的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目的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2020年26期总第518期ENGLISH ON CAMPUS功能目的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文/李 珺【摘要】因为我国各个高校英语翻译专业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还存在一系列弊端,致使英语翻译专业的学生不能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毕业之后不能快速适应工作。

由此可以表明,我国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教学方法急需创新。

按照翻译目的论的原则,翻译目的是英语翻译的首要原则,这是翻译进入到所处语境文化中,翻译所实现的目标可以直接影响整个翻译的行为。

所以,在目的论的引导下,通过创新与完善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教学的方法与策略,能够提升英语翻译专业学生毕业之后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目的论;英语翻译;教学方法【作者简介】李珺(1989.11.06-),女,汉族,四川人,贵州商学院,助教,香港城市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翻译。

一、目的论的概念与翻译原则1.概念。

德国凯瑟琳娜·莱斯在很早之前就明确提出翻译目的论理论,在她看来需要结合具体的翻译条件展开英语翻译。

英语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充分了解翻译内容的功能特性,并不是对等原则。

之后,贾斯塔等人在其研究的前提下进行了深入探究,指出翻译行为理论,该理论将英语翻译定义为是一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进行的复杂活动。

翻译人员在翻译之前需要全面了解英语翻译的目的与功能,以便于为翻译工作的顺利进行而提供方便。

2.翻译原则。

基于翻译目的理论下,英语翻译原则包括如下三方面:一,目的原则,也是英语翻译首要原则。

要求英语翻译必须严格遵守原有意思以及译文的交际目的,在形成各项文本的前提是要以相应目的为基础,且这一目的是为了服务某件事或某个人。

在通常情况下,英语翻译的目的还包括译文功能、译文的具体使用环境以及翻译原因等几个重要因素。

二,英语翻译的连贯原则。

要求翻译完后的英语内容必须连贯、通常,并能清晰明译成另外一种语言,而语言之间都存在非常大的区别。

因此,直接翻译在实际的翻译活动中是保留原话中的语言特征,来为翻译活动提供交际线索来获取作者的意图。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功能主义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功能。

它关注的是翻译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不是忠实于原文的诠释或传达。

在功能主义的指导下,翻译的目的是满足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确保翻译能够顺利传达源语言的信息,同时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语言习惯。

功能主义强调翻译的实际应用价值。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交流工具,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使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相互交流和理解。

因此,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消除沟通障碍。

翻译应该能够传递源语言的信息,同时适应目标语言读者的认知水平和文化背景,使其能够理解和接受翻译的内容。

另外,功能主义也关注翻译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翻译不应仅仅是原文的机械转换,而是要结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使其更加贴近目标读者的需求和口味。

功能主义主张根据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使翻译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顺畅地阅读和理解翻译的文本,而不是使他们感到困惑或陌生。

此外,功能主义还考虑翻译的实际运用情境。

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特定的实际需求,如商务交流、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

这意味着翻译需要根据具体的翻译场景和任务进行调整和修改,以实现特定的功能目标。

例如,在商务翻译中,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促成商务合作和交流,因此翻译需要侧重于实际业务内容的传达和理解,同时遵循商务礼仪和文化习惯。

总之,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的实用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使他们能够顺利地理解和接受翻译的内容。

这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认知水平和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使翻译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另外,翻译的目的还要根据具体的实际应用情境进行调整和修改,以实现特定的功能目标。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使翻译更加符合实际需求,发挥更大的实用价值。

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

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

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一、本文概述关联理论,作为语言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自提出以来,对翻译和解释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以认知过程为基础,强调了翻译过程中读者/听者认知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译者在寻找最佳关联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然而,尽管关联理论在翻译解释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旨在探讨关联理论在翻译解释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以期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将对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进行简要回顾,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在翻译解释中的应用。

然后,我们将分析关联理论在翻译解释中的优势,如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注重读者的认知环境等。

接着,我们将重点探讨关联理论在翻译解释中的局限性,例如其对原文意图理解的模糊性、对翻译标准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文化因素处理的不足等。

我们将对关联理论在翻译解释中的局限性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关联理论在翻译解释中的作用和限制,为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引发更多学者对关联理论的深入思考和讨论,共同推动翻译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二、关联理论的核心观点关联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由斯珀伯和威尔逊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

该理论主张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即说话者通过明示行为向听话者表明自己的意图,而听话者则根据语境进行推理以理解说话者的真正意图。

关联理论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本质是寻求关联性。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认知环境关联度最高的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

这种关联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层面,还涉及到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

关联理论提出了最佳关联性的概念。

最佳关联性是指听话者通过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会尽可能地提供足够的信息,使听话者能够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实现交际的目的。

《2024年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范文

《2024年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范文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其片名翻译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从功能目的论的视角出发,中文电影片名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审美和传播策略的融合。

本文旨在探讨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技巧与策略,以期为电影片名的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功能目的论的概述功能目的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功能目的论要求译者根据目标语文化和观众的需求,对原片名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再创造,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这一理论要求译者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充分理解原片名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审美价值。

三、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一)文化因素的融入中文电影片名往往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如成语、典故、地域特色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理解这些文化因素,将其融入目标语中,以实现文化的传递。

(二)审美价值的体现中文电影片名往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如诗意、象征、隐喻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保留这些审美元素,使目标语观众在欣赏片名时能够感受到原片的艺术魅力。

(三)传播策略的运用电影片名的翻译需要考虑到传播效果。

在功能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需要运用各种传播策略,如使用易于记忆和发音的词汇、借助流行文化元素等,以提高片名的传播效果。

四、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策略与技巧(一)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是一种常用的策略。

直译可以保留原片名的文化信息,意译则可以使目标语更加贴近当地观众的审美和心理需求。

(二)文化空缺的处理当原片名中包含文化空缺时,译者需要通过解释、补充等方式,使目标语观众能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例如,对于西方观众而言,“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中的“Red”一词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需要通过解释来传达其含义。

(三)利用修辞手法增强表达力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可以利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力。

《2024年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范文

《2024年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范文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艺术形式,其片名翻译是传播和接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功能目的论,作为一种翻译理论框架,对中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策略与原则,以增强其传播效果和文化价值。

二、功能目的论概述功能目的论强调翻译活动的目的性,认为翻译的过程应围绕目标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目的展开。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电影片名的翻译需要明确其目的和功能,包括信息传递、文化交流、观众吸引力等。

在中文电影片名翻译中,功能目的论为译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原则和策略。

三、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功能与目的1. 信息传递功能:电影片名应准确传递电影的核心内容和主题,使观众在短时间内了解电影的大致内容。

2. 文化交流功能:通过翻译,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电影引入到其他文化中,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3. 观众吸引力:电影片名的翻译应具有吸引力,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走进电影院。

四、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策略与原则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保证原文信息准确传递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观众心理,灵活运用直译和意译的策略。

2. 突出主题:电影片名的翻译应突出电影的主题和核心内容,使观众在短时间内把握电影的精髓。

3. 文化敏感性与适应性: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需求和心理,应尽量使翻译结果具有文化敏感性和适应性。

4. 简洁明了:电影片名的翻译应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复杂的表达方式,使观众易于理解和记忆。

五、案例分析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原片名中的“肖申克”在中文中并不具有明确的含义,但通过直译加意译的策略,将其译为“希望之门”,既保留了原名的音韵美感,又突出了电影的主题——希望与救赎。

这一翻译策略在中文观众中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文化价值。

六、结论在功能目的论的视角下,中文电影片名的翻译需围绕信息传递、文化交流和观众吸引力等目的展开。

论功能目的论与中国汉英翻译教学

论功能目的论与中国汉英翻译教学

论功能目的论与中国汉英翻译教学摘要:在国内翻译教学领域中,汉英翻译教学长久以来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最终导致国内汉英翻译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滞后,高质量的汉英人才异常短缺。

功能派翻译教学理论把“目的法则”作为翻译评价的最高法则,主张采取自上而下的翻译教学模式,对新世纪我国翻译教学的改革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功能主义,目的论,汉英翻译教学,文化传播一、当今中国汉译英翻译及其教学现状目前,在国内翻译教学领域中,英译汉翻译教学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

相比之下,关于汉译英方面的教学则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其课程所占的比重远不及英译汉教学。

长此以往,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最终导致国内汉英翻译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滞后。

究其原因。

首先在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属于弱势文化之列。

为了改变这一弱势地位,不断加快发展速度,我们必须不断吸收发达国家文化的各种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这就直接导致了国内的翻译研究和译本赏析大多数集中于英译中的译本。

因此上个世纪的翻译热潮主要集中在英译中方面,而中国的作品译成英文并有所流传的并不多见。

国内翻译领域对英汉翻译的重视使得翻译教学的重心也集中在英译中上,而中译外教学理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则依附于英译中。

其次,翻译教学研究在翻译研究中起步较晚,缺乏系统研究和理论研究,中译外教学作为翻译教学研究的一个分支,研究基础更为薄弱,因此一直无法获得翻译理论研究者的青睐。

加之目前仍有很多外语工作者对于整体翻译课程的认识仍然存在许多误区。

使得中译外翻译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及译文评估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已经由一个落后的不发达国家一跃成为一个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强国。

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兴趣与日俱增,都急欲寻找一个能够使其更了解中国的途径。

这就为我国汉译英。

汉译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

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译外翻译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性已为翻译界所公认。

功能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运用

功能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运用

功能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运用
儿童文学的翻译涉及到将原文中的内容、语言和文化元素转化成适合
目标读者(儿童)理解和欣赏的形式。

功能目的论强调了读者的需求和目
标的重要性,因此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运用可以使翻译更加贴近儿童读者,提供一个更好的阅读体验。

1.翻译的目的和目标确定: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应该是为了让儿童读者
能够理解和欣赏原作。

翻译者需要明确翻译的目标,如简化语言、调整文
化元素、提供注释等等。

2.读者导向:翻译应该考虑到儿童读者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审美需求。

翻译者需要使用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子结构和难懂的词汇。

同时,对于儿童难以理解的文化元素,翻译者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或
者提供解释。

3.保留原作风格和情感:虽然翻译需要适应儿童读者的需求,但是也
需要保留原作的风格和情感。

翻译者需要通过适当的语言选择、句子结构
和表达方式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特点。

4.去除不适合的内容和形式:儿童文学中可能存在一些不适合儿童阅
读的内容和形式,如暴力、恐怖等。

在翻译中,翻译者需要经过评估,适
当地修改、删减或者填补这些内容,以使其适应儿童读者的接受能力。

总之,功能目的论在儿童文学中的中文翻译中的运用可以使翻译更加
符合儿童读者的需求和口味,提供一个更好的阅读体验。

同时,翻译者需
要兼顾原作的风格和情感,确保翻译的质量和传达的信息准确。

从功能目的理论角度浅谈文学翻译原则

从功能目的理论角度浅谈文学翻译原则

从功能目的理论角度浅谈文学翻译原则《放弃也是一种快乐》一文短小精悍,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致的修饰,却很好地向我们阐述了“学会放弃”的理念。

读罢全文,笔者深受触动,而将其译成中文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今次,笔者将结合功能目的理论,从目的论三原则的角度来进行探讨。

一、功能目的理论概述功能目的理论(Skopos Theory)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德国。

目的论代表人物汉斯·费米尔(Hans Vermeer)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有结果的行为,而所有的行为都有一个目标或目的。

在此基础上,曼塔里(Holz-Manttari)通过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

功能目的理论认为,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翻译,都应遵循如下三个原则:①目的法则(skopos rule),即翻译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②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域内连贯的标准,语言内部连贯,符合译入语文化及交际习惯,能为译入语读者理解;③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即译文应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与原文的理解决定。

二、理论结合实践(1)目的法则目的法则是功能目的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时所要采用的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中到底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

由此,笔者也得到了一定的启发。

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拿捏不准的方面,比如说哪些该意译,哪些该直译;哪些需要一字不差地译出来,哪些又可以进行一定的拆分和重组。

根据目的法则,这一切都应该以翻译目的为核心。

作为一篇文学作品,《放弃也是一种快乐》一文最终要表达的目的就是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此文,识得“放弃”,乐于“放弃”。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导语:中文电影片名翻译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它不仅需要传达电影的主题和情感,还要考虑观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本文将从功能目的论视角出发,探讨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一、功能目的论视角的概述功能目的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观众的需求。

在中文电影片名翻译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功能目的:吸引观众、传达电影主题、准确地传达情感和保持口碑影响等。

二、吸引观众电影片名是吸引观众的第一步,它应该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让他们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电影的内容。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吸引人的手法,如使用俚语、夸张的形容词或短语、悬念等。

例如,电影《寂静之地》的中文译名《入侵者》就很好地传达了这部电影的恐怖悬疑氛围,吸引了观众的兴趣。

三、传达电影主题电影片名应当能够准确地传达电影的主题。

在选择片名时,我们可以关注电影的核心故事线、主要角色或情节等。

例如,电影《海洋之歌》的中文片名《逃离无尽海洋》很好地传达了电影中人类对抗无尽海洋的主题和情感。

四、准确地传达情感电影是一种情感传递的艺术形式,电影片名也应该能够准确地传达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词组和句子,我们可以更好地传达电影中的情感。

例如,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中文片名《追求幸福的人们》准确地传达了电影中追求幸福的主题和人物的情感。

五、保持口碑影响中文电影片名翻译还应注意保持原片的口碑影响。

如果一部电影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好评,那么中文片名应该能够保持这种影响,让观众能够联想到原片的质量和特点。

例如,电影《星际穿越》的中文片名《星际启示录》保持了原片的科幻特点和深度,使得观众能够对这部电影产生兴趣。

六、翻译策略和方法在中文电影片名翻译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策略和方法来实现功能目的。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根据电影的特点,一些片名可以直接翻译,以保留原片的信息和特色;而另一些片名则可以进行意译,以更好地传达电影的主题和情感。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逻辑连接词在同声传译中的处理策略》范文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逻辑连接词在同声传译中的处理策略》范文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逻辑连接词在同声传译中的处理策略》篇一一、引言在同声传译中,逻辑连接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连接着句子的各个部分,还承担着传达原文含义、确保译文连贯性的重要任务。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同声传译提供了理论指导,要求译者根据翻译目的和功能,灵活处理逻辑连接词。

本文将探讨在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如何有效处理同声传译中的逻辑连接词。

二、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概述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在同声传译中,译者的任务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将信息准确、流畅地传达给听众。

因此,译者在处理逻辑连接词时,应充分考虑翻译目的和功能,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

三、逻辑连接词在同声传译中的重要性逻辑连接词在同声传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们能够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把握句子的逻辑关系。

在同声传译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逻辑连接词的翻译往往需要更加灵活和精确。

因此,如何处理逻辑连接词成为同声传译中的一大挑战。

四、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逻辑连接词的处理策略1. 理解原文语境和逻辑关系在处理逻辑连接词时,首先要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逻辑关系。

这有助于译者准确把握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从而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句子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2. 灵活运用翻译技巧根据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译者应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如增译、减译、转译等,以处理逻辑连接词。

增译可以在保证句子连贯性的同时,使译文更加自然;减译可以去除冗余的连接词,使译文更加简洁;转译则可以根据需要改变连接词的位置或意义。

3. 注重译文的可听性和流畅性在同声传译中,译文的可听性和流畅性至关重要。

因此,在处理逻辑连接词时,要充分考虑听众的接受能力,使译文易于理解和跟听。

这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语言的自然度和流畅度,避免过于生硬或复杂的表达。

4. 结合文化背景进行翻译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逻辑连接词可能存在差异。

HansVermeer“功能理论”与“目的论”

HansVermeer“功能理论”与“目的论”

关于功能翻译理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德国的卡塔琳娜•莱思(K. Reiss)汉斯•弗米尔(H . J. Vermeer)贾斯特•霍斯一曼特瑞(J. H . Manttari)以及克里丝汀•诺德(C. Nord)等学者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

此理论的核心是翻译目的/译文功能,因此本文将借用此理论来解释编译现象。

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理论包括莱思提出的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论、霍斯 -曼特瑞的翻译行动论、弗米尔的目的论,以及诺德的翻译为本语篇分析理论。

以下概述后三种论说,即翻译行动论、目的论及以翻译为本的语篇分析理论。

翻译行动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是霍斯-曼特瑞于80年代提出来的(Munday 2001:77)。

该理论把翻译视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动。

这种行动所涉及的参与者有:行动的发起者(the initiator)、委托者(the commissioner) 原文产生者(the ST producer) 译文产生者(the TT producer)、译文使用者(the TT user)及译文接受者(the TT receiver)。

翻译理论好比环环相扣的链条,每一个环节参与者都有自己的目的,并关联到下一环节。

翻译行动论强调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

因此,译文的形式并非照搬原文模式,而是取决于其是否在译语文化中合理地为其功能服务。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弗米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

(Munday 2001: 78—79)。

Skopos是希腊语,意指“目的”,其主要概念是,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规则就是“目的规则”,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与具体的翻译方法。

弗米尔认为,翻译的结果是译文,但译者必须清楚地了解翻译的目的与译文功能,才能做好翻译工作,产生出理想的译作。

后来莱思与弗米尔在合著的《翻译的理论基础》 (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 1984)一书中,指出了目的论的具体准则 (Munday 2001: 78 —79): (1)译文(TT)决定于其目的(determined by its skopos); (2)译文为目标语文化社会提供信息,其关注点是把源语语言文化信息转换为目标语语言文化信息; (3)译文不提供模棱两可的信息;(4)译文必须能自圆其说 (internally coherent);(5)译文不得与原文相悖 (coherent with the ST); (6)上述所列五条准则的顺序表明其重要性的先后顺序,而所有准则都受目的论之支配。

常见的翻译理论

常见的翻译理论

1.诠释学理论(hermeneutics )
误读(mistranslation),误译(mistranslation)
recreation
2. 多元系统论与翻译(polysystem theory and translation)
翻译在文学系统中的作用。

如翻译在中国新文学大系中的影响
3.意识形态与翻译
误译,删译,编译,变译,翻译中文化词汇的处理
主要逻辑在于:意识形态时怎样对译者进行操控
4.诗学观与翻译
基本逻辑在于:不同的译者具有不同的诗学观。

这种不同的诗学观对其译著具有不同的操控。

如许渊冲与洛维尔的中国诗英译。

5.语言学理论与翻译
1.语义学理论(意义理论)与翻译(见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
2.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根据具体情景,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方法和技能。

3.篇章语言学
篇章连贯与篇章衔接理论:
基本逻辑:两种语言在篇章衔接上的差异导致翻译上对原文的篇章的重组。

6.功能(目的)论(《翻译百科全书》p235)
不同的文本具有不同的功能,其翻译方法或侧重点就不同。

语言功能论可以用来解释汉英公示语的翻译。

译者翻译的目的不同导致不同的取舍(包括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忠实与非忠实)。

7.文化转向论
文化转向论主要从文化途径对翻译的种种现象加以文化的阐释。

它涉及到翻译现象的方方面面。

8.接受理论
主要以译文读者为本位,强调译文读者的接收效果来阐释翻译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目的论与关联理论对翻译的阐释齐亚丽赵洁(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功能翻译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都打破了传统的翻译观念,从认知角度对翻译过程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为翻译研究开启了新视角。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关联翻译理论;认知角度一、引言翻译是一种语言使用和交际活动,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交际语言不同的是它涉及到两种语言(源语和译语),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如何进行翻译,以及哪种翻译原则更为合适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开始兴盛,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

从语言学派到文化学派,译者们开创了翻译研究的新时代。

超越语言层面、突破学科界限、从规范化翻译转向描写式翻译的飞跃是这一时期翻译研究的特点(薄振杰,孙迎春,2007)。

而伴随着人们对交际活动认知心理层面的进一步探索,译者们也开始从这一角度审视翻译研究。

其中兴起于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Nord,2001)和Earnst-August Gutt结合关联原则提出的关联翻译论(Gutt,2004)为其开启了全新的视角。

二、功能翻译理论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是目的准则,即“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

这种目的性在翻译实践中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起着重要作用。

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Nord,2001:29)。

其核心理念即翻译行为的总体目的是翻译过程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它将翻译作为一种基于原文的文本处理过程,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的目的决定原文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

“原文仅仅是译者使用的多个信息来源的一种”(Nord,2001:25)。

而“目的”可分为基本的两类,即“意图”和“功能”。

“意图”是指信息发送者希望译文在译语语境中取得某种效果,这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出发的;“功能”则是说从信息接受者根据自身的需求、已有知识和环境来理解译文,这是从接受者角度出发的。

“意图”和“功能”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两种效果都能实现并且达到一个平衡。

这样,译文的交际功能才得以实现。

然而目的论这种“目的决定一切”的标准却把原文作者的意图排斥在翻译过程以外,使翻译似乎没有了原文的限制。

因此Nord进一步完善了目的论,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翻译观。

“功能”就是使译文在译语语境中按预设的方式运作;“忠诚”即平衡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忠诚原则”有助于在源语与译语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限制了译文可能的功能范围。

译者首先必须是原文的读者(信息接收者),必须先清楚了解原文作者(信息发送者)的意图,然后再将这种意图明确地传达给译文读者(最终的信息接收者)。

如果只是以单纯的目的随意进行翻译,译文读者必定无法明确了解到原文作者要传达的信息,给跨文化交流这一过程留下缺憾。

三、关联翻译理论Sperber和Wilson(1986)提出的关联理论提出了交际的推理模式,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明示过程,对话语的理解就是一种认知活动。

根据关联理论,每一个明示交际的行为都具有最佳关联性。

最佳关联性指的就是受话者在理解话语时用恰当的认知努力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每一个交际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翻译既然是一种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交际活动,我们也就完全有理由把翻译看作是一种明示-推理性质的交际行为,不同之处仅在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明示-推理过程或行为(张新红,何自然,2001)。

因此,关联翻译论把翻译看作一种认知-推理活动,一种涉及大脑机制的交际行为。

这一交际行为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一是原文作者向译者明示其交际意图,译者则根据原文的信息、逻辑以及自己脑海中的百科知识,以读者的身份经认知获得最佳关联。

二是译者以交际者的身份在译文中向译文读者转达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而译文读者则要根据译文所提供的信息、逻辑以及大脑中的百科知识等进行推理,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佳关联(薄振杰,孙迎春,2007)。

所谓最小的认知努力,也要考虑到原文作者的目的和读者欣赏不同文化的需求。

所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文学作品还是需要译文读者花费一定的努力以得到其中的美感,才能达到原文作者所期待的效果。

尽管没有使读者花费最小的认知努力,却达到了文学翻译促进不同语言文化交流的目的。

这样,使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得到价值上的实现,满足读者对异域文化的审美需求,也是获得了最佳关联。

四、两种理论的比较经过以上两种理论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功能翻译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上,它们为翻译策略提出的指导方向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翻译过程及其参与者的角色根据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Nord,2001),翻译是一种目的性的行为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活动;参与者相互123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互动的系统。

翻译过程的参与者分为翻译发起者、译者、原文生产者、译文接受者、译文使用者。

其中译文接受者是决定译文的关键因素,影响到译者的分析判断和翻译目的的最终实现。

Nord区分了两类不同的接受者:预设接受者和实际接受者。

前者为译文欲影响的对象;后者为译文实际影响到的对象。

译文实际接受者达到译者预设范围是译文的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刘竞,2006)而对关联理论翻译理论来讲,翻译行为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

翻译的全过程涉及到三个交际者,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

在第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中,原文作者向译者示意其交际意图,而译者则根据原文的语境信息、原文作者提供的语言刺激以及关联原则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是信息接受者。

完成该交际过程后,译者进入第二个明示-推理交际过程。

这时译者作为信息发出者,根据原语篇、自己对原文作者交际意图的理解、译语环境及他对译文读者期待的估计,向读者示意信息,而读者则对他示意的信息进行推理解释。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直有着想要传递给译文读者的信息意图(包括自身对原文作者交际意图的理解以及他个人想要示意的信息),这就把译者从一个“没有发言权、身份低微的语言复制者”变成一个交际活动中“直面译文读者进行交流的交际者”(Gutt,2004)这就意味着关联论在翻译中追求的并非源语与译语间的直接关联,而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直接互为关联的三元关系。

可以看出,功能翻译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都突出了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在翻译全过程中的联系,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翻译策略的运用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活动看成一种目的性的交际行为,十分重视原文和译文的不同目的。

它关系着能否在翻译原作内容的同时将原作的神韵也翻译出来。

这就要求译者做到:翻译原文时不仅要注意作者的目的,而且也要重视其同译语环境的相容性;译文应满足译语环境中的功能要求,而译语环境又应与原文作者的意图相容;译文的选择应依照译语功能的要求而确定,译文所达到的效果要与预期达到的译语功能相吻合。

但是,往往由于较大的文化差异导致译语环境与原文作者的意图无法达到一致,或是读者对译文的要求与原文作者的意图产生偏差,这时译者就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取舍,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直译或意译,异化或归化,或是结合使用,以达到功能和意图的最佳吻合为目的。

因此,不管哪种翻译方法,对功能理论来讲都是手段而已。

同样的,根据关联翻译理论,无论采取哪一种翻译策略,都是为了实现让读者用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这一原则。

这里的最小,指的是最小的必要的认知努力,也就是说翻译不应该让读者付出“不必要的认知努力”(Gutt,2004)。

虽然对某些直译的译文会使读者额外付出认知努力,比如说杨宪益的《红楼梦》英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英美国家的读者要想真正理解原作表达的意图,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他们了解了中国文化,这一收获超过了他们多付出的努力,这种努力就是值得的。

尤其是文学翻译中,如果译者的交际意图是让读者全面享受原文的美学特点,就应该努力保留所有的交际线索,再现原文的风格特征。

Gutt认为译者应该努力使自己的“交际意图”和读者的“期望”相吻合,译者在形成自己的交际意图,即决定译文应在多大程度上传达原文信息时,必须准确估计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对译文的期望,然后才能确定使用哪种或哪几种翻译策略,在译文中为读者提供最充分的语境效果,以帮助他们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功能理论和关联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都满足了翻译的基本目的,也强调了直译与意译(或是异化与归化)在翻译中只是相对的、非单一性的。

不管是以翻译的目的还是以交际的最佳关联为译文标准,都强调了两者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其翻译的过程中对翻译策略的使用要讲求其平衡性。

翻译策略只是为翻译服务的手段,没有优劣之分。

五、结语功能翻译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都在结合人们认知心理的基础上,强调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突出作用并开阔了翻译研究的空间,而后者在认知心理层面的阐释则比前者更为详尽。

但是由于翻译这一交际过程涉及到人类的认知和心理以及源语和译语的社会文化,所以我们说两种理论都很难提出较为精确的翻译准则。

我们需要不断关注并吸收国际学术领域在认知心理这一层面的最新成果,并且结合翻译研究进行更深层的探索。

参考文献[1]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4]薄振杰、孙迎春.国内关联翻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6]刘竞.《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简述-兼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J].宿州学院学报,2006,(21).[7]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3).1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