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情

合集下载

贵州省情心得体会范文

贵州省情心得体会范文

篇一:《贵州省情》第一章学习心得学习了《贵州省情》第一章绪论,知道我们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在明代建省以来,曾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记载,这些说法也不无道理,都是我省的地形、地貌、气候的特殊影响。

还得感谢我们的周恩来总理大人的慧眼,是他对我们的鼓舞及信心。

他说“贵州社会主义建设必将后来居上,大有希望”。

他用“山川秀丽”来评价“地”;用“气候宜人”来评价“天”;用“人民勤劳”来评价“人”。

也就是说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只要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勤奋、努力,那么必将后来居上,大有希望。

果不然,我省遵循扬长避短、发辉优势的原则,充分利用我省的地理资源,在农业、纺织、陶制、矿冶、酿造、民族文化等方面开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直至“十一五”期末,我省在全中国仍处于落后状态。

到了“十二五”时期提出的“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后,我省重点实施了“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

就这样我省变得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幸福。

还真是后来居上呀!愿我省的未来变得更加美丽富绕,变成人人向往的旅游圣地!篇二:贵州省情地域文化完整版2地域文化(贵州省情)一、填空题1.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

其中92.5%的面积为(高原山地)和(丘陵)。

2.贵州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3.贵州森林资源丰富,2011年,森林覆盖率达(41.5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分布以(黔东南)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

4.随唐时期,今贵州之地属黔中道,并设黔州都督府统领各州。

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实行“土流并治”,表现为乌江以北实行(经制州),乌江以南实行(羁縻州),西部则接受中央王朝封号,成为(藩国)。

5.贵州民族语言基本上属于汉藏语系中的(普通话)、苗瑶、壮侗、藏缅等语族。

6.贵州正在开发的生态畜牧业,是以畜牧业为主体,以(沼气)生产为关键,通过(生态)链、生物链和食物链将农林牧渔业连接起来的一种循环农业。

《贵州省情教育》课件

《贵州省情教育》课件
高考改革
贵州省积极推进高考改革,逐步取消了文理分科,实行了“3+3” 模式。
教师培训
贵州省加强了教师培训工作,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教育资源与设施
教学设施
01
贵州省各级学校的教学设施得到了改善,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
设备和实验室。
图书资源
02
贵州省加强了图书馆建设,增加了图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
04
贵州省教育发展
教育现状
基础教育
贵州省的基础教育发展迅速,小学和初中入学率 逐年提高,但城乡之间仍存在差距。
高等教育
贵州省高等教育发展较为滞后,高等教育资源相 对匮乏,但近年来也有所改善。
职业教育
贵州省职业教育发展较为薄弱,缺乏专业化的师 资力量和实训基地。
教育政策与改革
义务教育
贵州省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提高了基础教育的普及率。
平原等。
土地利用现状
目前贵州省土地利用以农业用地为 主,占比较大,同时还有一定比例 的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
土地利用特点
贵州省土地利用特点是以农业用地 为主,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但土地 利用程度较低,开发潜力较大。
水资源
01
02
03
水资源总量
贵州省水资源总量较大, 但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 中在南部和东南部地区。
度假等,这些项目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特色美食
酸汤鱼
酸辣是贵州饮食最大的特点,苗族酸汤鱼是一大代表。番茄酸烹出自然酸汤,外加糟辣椒 和一些中草药,各种鱼搭配各式涮菜,风味独特。
丝娃娃
形似襁褓中的婴儿,通体雪白,口感香嫩,味道醇厚,由绿豆皮、豆腐皮、青菜、豆子等 包成。

地域文化形考任务二答案(贵州省情)(专科

地域文化形考任务二答案(贵州省情)(专科

地域文化形考任务二答案(贵州省情)一、贵州省简介贵州位于中国南部,是中国的一个省份。

贵州的面积为176,00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4,600万人。

贵州省的首府是贵阳市。

二、贵州的地理特点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的东南部,地势高低起伏,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贵州有许多山脉和河流,其中包括贵州最长的河流——遵义河。

贵州的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三、贵州的人文特点1. 多民族地区贵州是中国的多民族地区之一,主要有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各民族都保留了自己的语言、服饰和节日等传统文化。

2. 丰富的民俗文化贵州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包括歌舞、戏曲、织锦等艺术形式。

其中,苗族的“芦笙”音乐和“苗绣”艺术享有盛誉。

3. 独特的建筑风格在贵州,可以看到许多独特的建筑风格,如苗族的“吊脚楼”和侗族的“鼓楼”。

这些建筑充满了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4. 丰富多样的节日活动贵州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苗族的“龙舟节”和侗族的“火把节”。

这些节日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活动和民间传统。

四、贵州的旅游资源贵州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1. 自然景观贵州的自然景观包括美丽的山水风光、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等。

其中,贵州最著名的景点包括黄果树瀑布、花溪公园和龙宫等。

2. 人文景观贵州的人文景观包括古镇、古寨和民俗村等。

其中,贵州最著名的人文景点包括镇远古镇、凯里黄果树古镇和西江千户苗寨等。

五、贵州的特色美食贵州的特色美食多样化,包括辣椒鱼、酸汤肥牛和酸辣火锅等。

这些美食口味独特,辛辣开胃,是贵州的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总结贵州作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和自然资源的省份,拥有多元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特色使其成为中国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在贵州旅行中,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观,还可以体验到浓厚的民族文化和风味独特的美食,让人留下难忘的回忆。

以上就是贵州省情的简要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贵州省情课程设计

贵州省情课程设计

贵州省情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贵州省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文化传统。

2. 使学生掌握贵州省的发展历程、主要经济产业及近年来取得的成就。

3. 帮助学生了解贵州省的民族构成、民间艺术和风土人情。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贵州省资料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能针对贵州省的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对贵州省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2. 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关注和责任感,鼓励他们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通过讲解、讨论和实践,使学生在掌握贵州省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民族认同感。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贵州省地理概况:介绍贵州省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及自然资源分布。

教材章节:《贵州省情》第一章第一节2. 贵州省历史发展:讲解贵州省的发展历程、重要历史事件及名人典故。

教材章节:《贵州省情》第二章3. 贵州省经济产业:分析贵州省的主要经济产业,如农业、旅游业、工业等,以及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成果。

教材章节:《贵州省情》第三章4. 贵州省民族文化:探讨贵州省的民族构成、民间艺术、传统节日及风土人情。

教材章节:《贵州省情》第四章5. 贵州省社会进步:展示贵州省在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当前社会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教材章节:《贵州省情》第五章6. 贵州省发展展望:分析贵州省未来发展趋势,引导学生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教材章节:《贵州省情》第六章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安排和进度,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贵州省省情

贵州省省情

第一章贵州基本省情第一节贵州概况贵州简称“黔”或“贵”,辖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共有88个县(市、区、特区),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5%,2012年末常住人口3484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少数民族聚集、发展潜力很大的省份。

一、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黔西观音洞文化”,晚期直立人的“桐梓人”,早期智人的“水城人”和盘县“大洞人”,晚期智人的“兴义人”、普定“穿洞人”、桐梓“马鞍山人”、“白岩脚洞人”和安龙“观音洞人”。

春秋以前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荆楚”的黔中地区,秦朝曾在夜郎地区设郡县、置官吏,公元前28年—前25年郡县制在今贵州地区最后确立,宋朝开宝年间“贵州”开始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贵州布政使司建立,使贵州成为当时全国13个行省之一。

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四川统属遵义府改隶贵州,毕节以北的永宁(今叙永)划归四川,广西永丰州(后改为贞丰)、荔波,湖广平溪(今玉屏)、天柱划归贵州,大体形成了今天贵州的地域范围。

贵州文化灿烂,早在夜郎、秦汉时期,有舍人著《尔雅注》三卷,尹珍开“南域之学”传播中原文化。

明初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开设“龙场九驿”,稳定西南政局。

明正德三年(1508年),王守仁谪居龙场(今贵州修文县城),成就“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学说。

戊戌维新运动中,贵州96名应试举人参加了“公车上书”,占全部上书人数的六分之一。

“五四”运动爆发后,涌现出了邓恩铭、王若飞、周逸群等早期共产主义战士。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时期,贵州是大后方、西南大通道,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贵州省情复习资料

贵州省情复习资料

贵州省情复习资料贵州省情复习资料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

这个省份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而闻名于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贵州的省情,了解这个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经济发展。

一、历史与地理贵州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的商代。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贵州曾是楚、秦、汉、唐等多个朝代的疆域。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贵州一直是中国内地与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这也使得贵州成为了多元文化的交汇点。

贵州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东临湖南、广东,南接广西、云南,西连四川,北靠重庆。

这个地区地势复杂多样,有山地、高原、盆地等多种地形。

贵州的地理环境为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自然风光贵州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

这里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和自然保护区,如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韶关大观、花溪等。

黄果树瀑布是中国最大的瀑布之一,水势汹涌,声势浩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荔波小七孔则是一处奇特的地下溶洞景观,洞内有七个相互连接的天然溶洞,形成了壮观的景观。

贵州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瑞金矿、金沙溪矿等。

这些矿产资源为贵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同时,贵州还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这种地貌在全国范围内独一无二。

三、民族文化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之一,这里有多达49个少数民族。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例如,苗族是贵州最大的少数民族,他们以其独特的服饰和歌舞而闻名。

布依族则是贵州的第二大少数民族,他们以其精湛的手工艺品和丰富的民间传说而受到瞩目。

贵州的民族文化也体现在其丰富多样的节日和民俗活动中。

例如,苗族的“花山节”和侗族的“苗族大歌”都是贵州重要的传统节日,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观摩。

四、经济发展贵州的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贵州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中国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之一。

贵州省情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贵州省情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贵州省情的基本特点有哪些贵州省情特点: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富集、民族众多的内陆山区省。

1、山川秀丽截至2017年底,贵州省有风景名胜景区71个。

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景区18个,省级风景名胜景区53个。

5A级旅游景区5个,比2016年末增加1个;4A级旅游景区95个,比2016年末增加27个。

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区131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1104个。

2、气候宜人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3、资源富集1)贵州矿产资源丰富,是矿产资源大省。

发现矿产110多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铝土矿、稀土等;排在第三位的有镁、锰、镓等;此外,煤、锑、金、硫铁矿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2)贵州河流数量较多,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

3)贵州省有维管束植物9982种(包括亚种、变种,下同),其中可食用的700多种,绿化、美化以及能抗污染、改善环境的2000多种;列入国家Ⅰ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冷杉、银杉、珙桐、贵州苏铁等16种。

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脊椎动物1053种,其中兽类141种,鸟类509种,爬行类104种,两栖类74种,鱼类225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等15种。

4、民族众多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分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8个民族。

贵州省民族风情贵州是一个歌舞的海洋,民族歌舞绚丽多姿。

苗族群众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有低回委婉、优美抒情的“游方歌”和质朴庄重的“古歌”“酒歌”;有芦笙舞、木鼓舞、踩鼓舞等,动作潇洒,风格纯朴,感情细腻,舞姿活泼。

侗族“大歌”的歌声洪亮,气势磅礴,曲调庄严,音域宽阔,反映了侗族人民坚强、豪迈的性格。

贵州省情教育课件

贵州省情教育课件

多民族聚居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 汉、苗、布依、侗、土家等50多个民 族。
民族文化特色
文化遗产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 物质文化遗产,如苗族鼓藏节、侗族 大歌等。
各民族都有独特的语言、文字、风俗 习惯和民族传统艺术等。
02
贵州省经济
经济发展现状
总体经济实力
贵州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GDP 总量和人均GDP不断提升,在全
气候条件
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 季分明,雨量充沛,多云 雾,日照少。
历史沿革
古代历史
贵州省历史悠久,古代为 苗疆腹地,后为中原王朝 所辖。
近现代历史
近代以来,贵州省成为革 命的重要基地,红军长征 的重要历程地之一。
当代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经 济社会发展迅速,成为西 部大开发的重要省份之一 。
民族文化
生态文明建设
贵州省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 经济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01
人才短缺
贵州省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人才素质
和创新能力。
02
区域竞争
贵州省在经济发展上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需要加强自身优势和特色产
业的发展,提高竞争力。
03
政策支持
贵州省将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合作,推动区域协
调发展。
未来发展目标
经济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科技创新引领
贵州省将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贵州省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打造生态文 明建设示范区。

贵州省情心得体会范文

贵州省情心得体会范文

篇一:《贵州省情》第一章学习心得学习了《贵州省情》第一章绪论,知道我们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在明代建省以来,曾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记载,这些说法也不无道理,都是我省的地形、地貌、气候的特殊影响。

还得感谢我们的周恩来总理大人的慧眼,是他对我们的鼓舞及信心。

他说“贵州社会主义建设必将后来居上,大有希望”。

他用“山川秀丽”来评价“地”;用“气候宜人”来评价“天”;用“人民勤劳”来评价“人”。

也就是说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只要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勤奋、努力,那么必将后来居上,大有希望。

果不然,我省遵循扬长避短、发辉优势的原则,充分利用我省的地理资源,在农业、纺织、陶制、矿冶、酿造、民族文化等方面开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直至“十一五”期末,我省在全中国仍处于落后状态。

到了“十二五”时期提出的“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后,我省重点实施了“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

就这样我省变得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幸福。

还真是后来居上呀!愿我省的未来变得更加美丽富绕,变成人人向往的旅游圣地!篇二:贵州省情地域文化完整版2地域文化(贵州省情)一、填空题1.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

其中92.5%的面积为(高原山地)和(丘陵)。

2.贵州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3.贵州森林资源丰富,2011年,森林覆盖率达(41.5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分布以(黔东南)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

4.随唐时期,今贵州之地属黔中道,并设黔州都督府统领各州。

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实行“土流并治”,表现为乌江以北实行(经制州),乌江以南实行(羁縻州),西部则接受中央王朝封号,成为(藩国)。

5.贵州民族语言基本上属于汉藏语系中的(普通话)、苗瑶、壮侗、藏缅等语族。

6.贵州正在开发的生态畜牧业,是以畜牧业为主体,以(沼气)生产为关键,通过(生态)链、生物链和食物链将农林牧渔业连接起来的一种循环农业。

贵州省情调查报告

贵州省情调查报告

贵州省情调查报告贵州省情调查报告一、引言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这次调查旨在了解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等方面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个神秘而又美丽的地方。

二、经济发展贵州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调查显示,贵州省在近年来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例如,贵州省的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此外,贵州省也注重发展旅游业和生态农业,通过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和推广有机农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三、民族文化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保护政策得到了有效执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和谐稳定。

贵州省的民族文化非常丰富,包括音乐、舞蹈、服饰、建筑等方面。

例如,苗族的银饰工艺和织布技艺、侗族的歌舞表演、布依族的木雕艺术等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欣赏和学习。

四、旅游资源贵州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各具特色。

调查显示,贵州省的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黔东南风情小镇等景点备受游客喜爱。

此外,贵州省还拥有众多的民族村寨和古建筑,如镇远古城、黄果树古镇等,这些地方展示了贵州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其中,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的省会,也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拥有现代化的购物中心、酒店和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五、环境保护贵州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动绿色发展。

调查显示,贵州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水土保持、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此外,贵州省还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种植技术,为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六、结论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对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贵州省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民族文化丰富多样,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

《贵州省情》课件

《贵州省情》课件

布依族
布依族是贵州省的主要民族之 一,他们保留了传统的居住方 式和习俗。
侗族
侗族是贵州省的重要民族之一, 他们以丰富多样的歌舞和传统 建筑文化闻名。
贵州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
经济增长
贵州省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尤其在旅游、农业和科技领域表现出色。
2
扶贫工作
贵州省积极推进扶贫工作,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
贵州省的自然资源和特色产业
丰富资源
贵州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包括煤炭、铝土矿、铅锌矿 等多种矿产资源。
茶叶产业
贵州省是中国重要的茶叶产 区之一,盛产绿茶、红茶和 花茶。
茅台酒
贵州茅台酒是贵州省的特色 酒品,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 和口感闻名。
贵州省的人口和民族组成
苗族
苗族是贵州省最大的少数民族 之一,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文 化和独特的服饰。
Hale Waihona Puke 贵州省的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
黔剧 侗绣 铜鼓
贵州省的传统戏曲之一,以其优美的唱腔和 动人的表演而闻名。
贵州省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精美的刺绣技 艺和多样的图案而受到青睐。
贵州省特色乐器,铸造精美,声音高亢悠长, 常用于表演和庆典活动中。
3
教育发展
贵州省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推动青年一代的全面发 展。
贵州省的旅游资源和观光景点
黄果树瀑布
贵州省的明星景点之一,是中国最大的瀑布之一,壮丽景象令人惊叹。
荔波小七孔
贵州省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被誉为“南方的桂林”。
凯里大鼓
贵州省的传统文化艺术,以其独特的歌舞形式和表演艺术而闻名。
《贵州省情》PPT课件
欢迎来到《贵州省情》PPT课件!我将带您探索贵州省的独特之处,从地理 位置到自然资源,从人口民族到经济发展,探索这个风景秀丽、文化丰富的 省份。

贵州省情的期末总结

贵州省情的期末总结

贵州省情的期末总结一、概述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全国山地地貌最发达、生态最脆弱的省份之一。

贵州省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辖9个地级市和1个自治州,下辖85个县(市、区)。

贵州省地处亚热带与喀斯特区,境内山多、河流众多,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

二、自然地理贵州省地理位置特殊,属于亚热带到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构造。

整个省份横跨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南北长约550公里,东西宽约400公里,形状近似菱形。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层峦叠嶂的倾斜态势,地势西高东低。

贵州省地势起伏较大,最高海拔1772米,最低处海拔为366米。

全省山地地形占比约89.3%,平原和丘陵仅占约10.7%。

贵州拥有丰富的山地资源,山脉纵横交错,形成了诸多山峰和峡谷,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贵州省境内还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其中最重要的是贵州的长江支流——乌江和贵州的河湖——赤水河、红水河等。

这些水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并且对于农业、工业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经济发展近年来,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步伐很快,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日益兴起,推动了贵州经济的转型升级。

贵州省GDP从2010年的8228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6784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

贵州省2019年人均GDP为1.64万元,已达到中等偏上水平。

贵州省的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农业方面,贵州省拥有广袤的耕地和丰富的水资源,种植业发达,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等。

工业方面,贵州省以煤炭、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主,同时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服务业方面,旅游业、金融业、物流业等都是贵州省的重要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贵州省情概况详细

贵州省情概况详细

贵州省情概况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东南部,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是一个具有地理环境独特、山川秀丽、资源富集、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多元、发展滞后、开发潜力较大等特征的省份。

1、地理环境独特。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斜坡,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和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其地貌的显着特征是山地多,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

贵州还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贵州的美丽与神奇。

2、贵州山川秀丽。

贵州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全省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区(点)共1000多处,奇山秀水、瀑布峡谷、溶洞石林等构成了迷人的“天然公园”。

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有21个;还有6个国家地质公园和万山国家矿产公园。

3、贵州资源富集。

贵州能源资源优势明显。

全省能源资源以水能和煤炭为主,素以“江南煤海”著称,煤层中还蕴藏着大量可开发利用的煤层气。

贵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全省已发现矿产(含亚矿种)128种,其中76种探明了资源储量。

贵州磷矿基础储量位居全国前例,是国内铝土矿三大产区之一。

贵州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全省野生植物中,可供食用的500余种,工业用植物600多种,美化、绿化及抗污染植物240种。

4、贵州历史悠久。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贵州高原的土地上,创造了贵州的史前文化。

明永乐11年(公元1413年),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区。

清雍正年间,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

贵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5年中央红军在贵州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5、贵州民族众多。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和新疆,居全国第三位。

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等16个。

贵州省情调查报告

贵州省情调查报告

贵州省情调查报告贵州省情调查报告一、引言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处云贵高原,是一个多山、多河流的省份。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贵州省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本报告旨在通过调查和研究,了解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文化特色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

二、经济发展贵州省的经济发展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据调查显示,贵州省的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

其中,贵州省的旅游业和农业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贵州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同时,贵州省的农业以茶叶、烟草、水果等特色农产品为主,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

然而,贵州省的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贵州省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交通运输方面的问题。

其次,贵州省的产业结构仍然相对单一,过度依赖传统农业和资源型产业,需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支持。

最后,贵州省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也亟待解决,城市化进程需要更加注重农村地区的发展。

三、文化特色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据调查显示,贵州省共有17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侗族、布依族等是人口较多的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保留了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元素,为贵州省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贵州省的传统手工艺也是其文化特色之一。

调查发现,贵州省的织锦、银饰、木雕等手工艺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展示了贵州省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然而,贵州省的文化保护和传承仍然面临一些困难。

首先,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一些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需要加强对这些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其次,贵州省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和支持。

最后,贵州省的文化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认同感。

四、环境保护贵州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贵州省情简介

贵州省情简介

贵州省情简介一、自然地理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中国的一个多山省份。

全省地势西高东低,由中部向北、东、南三个方向倾斜。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其中苗岭山脉、武陵山脉、大娄山脉等是贵州的主要山脉。

贵州省的河流主要有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其中长江流域的乌江、清水江、锦江等河流是贵州省的主要水系。

二、历史沿革贵州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贵州为楚国西南夷地。

秦朝时期,在此设置了郡县。

唐朝时期,贵州成为南蛮之地。

明朝时期,贵州成为西南地区的军事重镇和行政区域。

清朝时期,贵州的行政区域基本稳定,但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近现代以来,贵州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省份。

三、文化特色贵州省的文化特色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地方性和民族特色。

贵州省有49个民族,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是主要的少数民族。

贵州省的民族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

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苗族飞歌、侗族大歌、苗族银饰工艺等。

四、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贵州省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GDP连续多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贵州省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贵州省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包括交通、通讯、能源等各个方面。

贵州省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赤水河谷等。

五、未来展望未来,贵州省将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农业方面,贵州省将加大对山地农业和高原农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工业方面,贵州省将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在旅游业方面,贵州省将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总之,贵州省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省份。

在未来的发展中,贵州省将继续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省而努力奋斗!。

《贵州省情》总结1000字左右

《贵州省情》总结1000字左右

《贵州省情》总结1000字左右篇一:贵州省情总结贵州省情总结第一章一、贵州的基本省情:欠发达,欠开发。

封闭是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第二章一、地理环境贵州是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四川,重庆 +云南——贵州——湖南+广西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的山区自然条件。

1.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地貌特征。

岩溶地教多。

2.地势西高东低,又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

第一、西部大方县,织金县,普安县以西平均1500米以上,最高威宁彝族回族自治县,平均海拔2166米。

最低东部玉屏县,平均541米。

最高峰是西部赫章县的韭菜坪,海拔2901米。

第二、大方县、织金县、普安县一线向东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南、江口、三穗、锦屏、榕江及荔波、罗甸。

800-1500米第三、沿河、思南、江口、三穗、锦屏、榕江及荔波、罗甸北界一线的东部和南部边缘地区。

800米以下,最低东部玉屏县,平均541米。

最低峰在东南部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处,海拔148米。

一地貌特征:喀斯特地貌占61.9%广泛分布石沟、石牙、峰林、峰丛、盲谷、穿洞、竖井、凹地、天生桥、落水洞、跌水、悬挂泉、喀斯特湖。

地下溶洞、暗河、伏流、暗湖、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石瀑布、莲花盆、卷曲石。

二地貌类型:92.5%为高原山地和丘陵,山间小盆地仅占7.5%1.北部大娄山,赤水和乌江分水岭1000-1500米2.东北部有武陵山,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主峰为梵净山2572米,是联合国“人与生物保护区网”的成员。

黔金丝猴的生存区。

3.西部有乌蒙山,山脉绵延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县、水城县、六枝特区,为北盘江、乌江、赤水河、牛栏江的分水岭。

最高峰是韭菜坪2901米4.中部有苗岭,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主要山脉雷公山,2178米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胜地之一“物种基因库”大娄山+乌蒙山——苗岭——武陵山三、地理差异:1.东部山地丘陵区,包括梵净山、雷公山以东地区。

2.北部中山峡谷区,包括大娄山以北地区。

贵州省情教案

贵州省情教案

《贵州省情》教案概述1、什么是“省情”?省情是一个省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2、学习《贵州省情》课的目的和意义: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精神,切实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开设“贵州省情”课程。

目的是:使贵州高校大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了解贵州,认识贵州的本质特征,把握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激发大学生热爱贵州、开发贵州、建设贵州的热情,为实现富民兴黔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富民兴黔步伐,需要贵州当代大学生了解省情、认识省情、研究省情。

加强省情教育,强化对省情的认识,把握省情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地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于尊重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加快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对于了解贵州、宣传贵州、建设贵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本教材的总体框架、基本要求:①总体框架:本教材共分了六个章节,分别从六个相互关联的方向(特殊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方面、社会事业以及政治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较为辨证的介绍和分析,通过这六个方面的学习,会使我们同学们更深入对贵州的了解、认识,以及更能辨证的、发展的看待贵州的发展不足,以及蕴涵的潜力。

②基本要求: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贵州省情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学会分析和研究省情的方法,使学生对贵州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规律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按照“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开展教学。

了解: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知道,对其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及人物、事件等能够清楚;掌握: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并把握,对一些基本特点和知识要点能够识记并适当分析;重点掌握: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把握,对重点问题能够深入分析,同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情(一)——贵州基本概况省情是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黔志》“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贵州最形象的概括。

1.地理位置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省会贵阳。

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全省东西长约595公里,南北相距约509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

贵州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

2.区域概况贵州是一个秀丽古朴、气候宜人、风景如画的地区。

省会贵阳更因气候宜人,适合避暑消夏而成为“世界避暑之都”。

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贵州茅台镇所产的茅台酒被誉为中国的国酒,也是与英国威士忌、法国白兰地一同齐名的世界三大蒸馏酒。

3.行政区划2010年9月,全省设4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2个地区;9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10个市辖区,2个特区;505个乡(其中含有252个民族乡),689个镇,109个街道办事处贵阳市(辖7区3县1市)云岩区、南明区、小河区、金阳新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清镇市六盘水市(辖1区1特区2县)钟山区、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遵义市(辖3区2市8县2自治县)红花岗区、汇川区、新蒲新区、赤水市、仁怀市、正安县、桐梓县、遵义县、凤冈县、余庆县、湄潭县、绥阳县、习水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辖1区2县3自治县)西秀区、普定县、平坝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2县级市9县1自治县)都匀市、福泉市、瓮安县、贵定县、惠水县、长顺县、独山县荔波县、平塘县、罗甸县、龙里县、三都水族自治县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1县级市7县)兴义市、普安县晴隆县、贞丰县、册亨县、望谟县、安龙县、兴仁县毕节地区(辖1市6县1自治县)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纳雍县织金县、赫章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理概况气候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

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

2002年,9个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兴义市,为1480毫米;最少的是毕节市,为687.9毫米。

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

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

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一日之类乍暖还寒,百里之类此彼凉”。

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

地形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

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

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

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

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土壤贵州土壤面积共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0.4%,土壤的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

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

此外,还有受母岩制约的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贵州土壤资源数量明显不足,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83.7%。

植被贵州植被丰厚,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

全省维管束植物(不含苔藓植物)共有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

植物区系以热带及亚热带性质的地理成分占明显优势,如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性质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

此外,还有较多的中国特有成分。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的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局限的珍贵落叶林。

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各种植被类型组合变得复杂多样。

水文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

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6.1%,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

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60420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百分之35.0,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贵州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区域性较强,适宜于进行农业的整体综合开发,适宜于发展特色农业。

民族民族构成•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贵州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2198485人,占63.8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983人,占36.11%。

•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白、回、壮、蒙古、畲、瑶、毛南、佬、满、羌18个民族是贵州的世居民族。

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但大多数少数民族尤其是杂居的少数民族都通晓汉语,并用汉语作为民族间交流的工具。

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合作为贵州的发展做出了历史的贡献。

主要民族的风俗介绍•苗族•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荆蛮”是苗族不同时期的先民。

蚩尤为苗族所尊奉的始祖。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省苗族有430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的48.1%,是全省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自治州,毕节、铜仁地区,遵义市,六盘水市,贵阳市。

文化艺术•苗族民间文学主要有诗歌、传说和故事,多以口头文学流传至今。

诗歌只讲调而不押韵,篇幅长短不拘。

•歌曲主要有飞歌、酒歌等。

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等。

芦笙,是苗族普遍使用的主要乐器,用竹筒自制而成。

工艺美术•苗族的挑花、刺绣、蜡染、首饰很有名。

苗族的传统银饰多种多样,有手钏、项圈、头饰、胸饰、银衣等,花纹雕凿精美。

建筑•黔东南州居民的“吊脚楼”很有特色,是苗族民居的典型建筑。

是一种采用纯木穿斗式结构,不用一钉一铆,无论梁、柱、枋、板、椽、檩、榫,都是木材加工•服饰•男子服式较简单,一般上身穿对襟或左大襟短衣(也有穿右大襟短衣的),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

冬天小腿部裹绑腿。

大多数妇女穿大领或大襟衣,著百褶裙或大襟衣配长裤,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

•节日•苗族的节日主要有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爬坡节•布依族•概况•布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来源于古代“濮越人”。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布依族有279.82万人,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4.17%,主要聚居在贵州省的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市的镇宁、关岭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及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贵阳市、六盘水市及全省各市、州、地。

•侗族•概况•侗族是中华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来源于古“百越”族系,由秦汉时期西瓯中的一支发展而来。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的侗族有162.86万人,占全国侗族人口的55.01%,主要聚居黔东南州各县及铜仁地区玉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万山特区•文化艺术•侗族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

诗歌格律严谨,韵韵相扣,句句相映,善于比喻,具有很强的音乐美感和艺术感染力。

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大歌”,声音宏亮,气势磅礴,其特点是:无乐器伴奏、无指挥。

琵琶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俗称牛罢脚)伴奏而得名,曲调欢快流畅,为侗族所特有。

二者都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工艺美术•工艺品有挑花、刺绣、藤编、竹编。

银饰有颈圈、项链、手镯、耳环、戒指、银簪、银花。

纺织品有侗锦、侗帕、侗布。

先用靛染,后涂蛋白的“蛋布”,颜色鲜亮,为侗族固有衣料。

发展状况•经济建设成就显著•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农业方面:烟叶、茶、麻•纺织业:蜡染工艺一枝独秀•酿造业•文化专题(一)特殊的地理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