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二十四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第二十四课
对题
多次伴随主要乐思出现的线条进行,谓对题(counter subeject,可简写为C·S)。它的作用是明确体裁,表明和声,丰富织体,一般情况下对题并不要求鲜明独立。但如果写得较有趣味,巴赫就会把它作为第二个乐思在乐曲中担任重要作用了。
对题以复对位写成,以便在随后的发展中能运用声部位置的交换。
对题可以与主要乐思同时进入,亦可稍晚几拍,以应付守调答题的个别音改换。如Ⅱ9,因为答题第一音是作了改动的,在其之下的低声部五个音只能作为自由进行,固定对题从第三小节进入。
随着声部渐增,一首赋格可以有多个对题。例如Ⅰ2的7-8m中声部,Ⅰ21的9-12m的高声部
新的对题也可以在乐曲的其他部分中进入。例如Ⅰ13,它的第一对题出现在3m,第二对题出现在12m,它的音型来自第一间插(7m)在再现时(28m),这第二对题陪伴主题出现。
对题的处理可以较为自由,有时可以并不严格按照复对位的程序,在一个声部上连续出现;有时可以临时转移,前半部分在一声部,后一部分却移到另一声部上去。
EX20-3 为EX30-1,2所作的答题配写对题
【过渡的写作】
舍林格1曾经说过,“赋格无他,主题加间插而已”。关於主题,我们已经讨论得比较充分了,现在让我们专门讨论那些处在主要乐思之间的过渡部分的写作技巧。
赋格曲中凡属非主要乐思部分广义说来都可谓过渡,但根据它们所处的结构地位,可分为小尾声、扩充和间插。
在呈示部范围内,主要乐思之间的过渡,谓小尾声,它往往是乐曲发展中被应用的素材。
小尾声的写作是为了转调的需要,为答题的进入创造和声背景;有时为了填补前一次主要乐思结束与后一次主要乐思进入之间的节拍空隙;通过小尾声还可以使音区转换流畅,
对那些主答题之间可以无须过渡便可直接连接的情况说来,有了小尾声可以打破过于机械的进行。
按照声部数量以及在呈示部中的地位,小尾声可以分为两种,
Ⅰ,单声部小尾声
单声部小尾声的形式,接续在主题之后,把听众的注意力引向另一声部上答题的出现。
如Ⅰ3,中声部出现的主要乐思,至第三小节第一音,此后该小节出现的十六分音符都可谓
小尾声;这类小尾声的写作,在节奏上应注意动力性,和声上注意转调的方向,通常音调上
不要求有特点,平庸为好,
§20-8 Ⅰ11,
§20-9 Ⅱ11,
§20-10 Ⅱ12,
1舍林格(Schering Arnold 1877-1941)德国音乐学家
这类小尾声往往只有技术层面上的意义,因此有些教科书称作链接。
但有时作曲家也会给单声部的小尾声一些特点,补充了主要乐思的意象,这种小尾声往往具有独立的表现意义,在乐曲中成为重要的素材,如Ⅰ7,取材主题首部的节奏型写成。
单声部的小尾声并不总是出现在主要乐思的第一次和第二次进入之间,也可能在声部数量已增加的情况下,出现单声部的小尾声。如在Ⅰ4中,小尾声第一次出现在第二声部与
第三声部之间,随后总是以单声部形式出现。
Ⅱ,多声部小尾声
这是多声部形式的小尾声,比起单声部的小尾声,它不仅仅只是一种技术层面上的连接,而是有着更重要的意义。由于第一声部主题结束和第二声部答题进入之间的衔接往往短小,
甚至是直接的而无须小尾声,作曲家因此会在在第二声部进入结束和第三声部进入之间,
以及任何他感到有需要的地方,安排一个稍许展开转调过程的过渡,因此这一类小尾声多
以模仿织体写成;例如Ⅰ2的3-4m,Ⅰ12 10-13m,等等。
多声部小尾声的素材往往来自单声部的小尾声。
在很多赋格中,小尾声也是一个重要的素材,为主要乐思的缓慢进行补充了节奏动力,在全曲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如Ⅰ22
由于多声部小尾声的开展性质,实际上往往具有间插段的作用。特别是当它出现在第一呈示部和补充或副呈示部之间的情况下,因此本教程认为多声部的小尾声,应以第一呈示
部内部为限。
§20-11
本例中主答题可以直接衔接,没有作小尾声的安排,这就使得主要乐思第二次进入后需要有一段变化,5m用了声部换位的手段,并通过明确的向下引导,指向第三声部进入。
第三次乐思的结束和第四次乐思的进入又是可以直接衔接的(见8m和12m),因此在第四次结束向乐思再一次进入的过渡中,必须再作一展开性的小尾声,由于这两次进入在同一调上,因此在调性上故意扯远,以求回到原调时具有新鲜
感。
参阅§21-2
这是主题音调已结束,但作曲家并不想以终止打住,多半是为了延长乐意或为了转调而进行扩充的部分。其织体往往与主要乐思织体紧相衔接而密不可分,最后则引入一个鲜明的终止,这种情形,可以说是“大尾声”了。一般情况下这一部分都划作主题陈述部分而不作间插段。如Ⅰ8,10m—11m,,14-19m;
也可能在这样的段落中穿插一些小尾声的素材,但主要声部作旋律线的延展,如Ⅰ16,8-11m
从宏观的角度上说来,间插段也是一种过渡,但理论家们往往有分歧。有的把那些带有和声不稳定性质的,以模仿模进为织体的段落都称作间插2;有的则限定在处在中间部的这类带有开展性段落才称为间插,事实上有一些赋格在中间部进入之前,往往就有一段非常典型的间插式的织体了,按后一种理论的话,这该称作小尾声,这就容易混淆了小尾声的过渡性质和间插段的展开性质了。
因此最好的说法是,主要乐思在每声部上都呈示过之后,亦即第一呈示部之后3,出现以模仿模进为织体特征的展开性段落,谓间插段。
2例如有些版本把Ⅰ2的5-6m注释为间插,也很难否认这种说法,因为同样段落(17-18m)被也称作间插。
3这是指那些有补充或副呈示部的赋格中,详见随后章节。
间插段往往采取呈示部中出现过的乐思成分,如主题,对题,等构成因素为素材。
扩充和间插的区别,主要是后者的和声是开展型的,往往以副属和弦的离调连续进行为主,并且织体以模仿模进为主,而前者旋律仍然保持了较长的气息,和声则是以平稳的转调进行。
关于间插段的写作基本技法,我们已在第十七章中学习过,间插段在赋格中的运用,本教程将在随后章节详述。
初学者可以采用如下的基本图式进行练习:
答题
主题小尾声对题
Ex20-4根据上列图式,下列主题,写作答题,对题,如有必要,在其间加上小尾声,并附终止式结束。
现在可以把本章学到的各种材料,按下列图式组织起来了:
答题小尾声对题扩充结束
主题小尾声对题小尾声自由声部扩充结束
主题扩充结束
答题小尾声对题自由声部结束
主题小尾声对题小尾声自由声部连接补充进入结束
主题对题结束
主题小尾声第一对题扩充结束
答题小尾声第一对题小尾声第二对题扩充结束
主题小尾声第一对题小尾声第二对题小尾声自由声部扩充结束
答题扩充结束
在这过程中练习善于抓住有趣的材料,在连接部分予以强调、发展
§20-12
在习作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追求对规则作一定的选择,特别是在强调个性的现代思潮影响下,完全答题代替守调答题的情形常有所见。
EX20-5
自撰主要乐思,并按以上规范写作各声部的初呈。
主题(Subject)和答题(Answer)是它在不同调性中的具体体现形式。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的乐思,例如对题、小尾声等,它们往往作为连接和发展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