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分等内业处理细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

内业处理细则

安徽省土地勘测规划院

土地信息中心

二〇一二年八月

目录

一、工作任务 (1)

二、技术路线 (1)

1、基本原则 (1)

2、技术流程 (2)

三、技术要求 (3)

1、数学基础 (3)

2、分类编码 (3)

四、技术方法 (3)

1、农用地分等成果的空间转换 (3)

3、完善分等因素图 (5)

4、建立耕地质量等级数据库 (5)

5、计算耕地质量等别并转换成国家等别 (6)

6、编制补充完善成果 (7)

五、成果整理 (7)

1、成果内容 (7)

2、成果要求 (8)

2、成果格式与命名 (13)

3、成果提交 (14)

附表一 (16)

一、工作任务

根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农用地分等数据库标准》及上一轮农用地分等工作确定的相关参数,以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图件(2010年12月31日标准时点)为工作底图,利用补充、更新的数据,重新计算确定耕地质量等别。再根据补充完善后的成果,建立与土地调查成果相配套的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并补充完善其他

成果。

二、技术路线

1、基本原则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相关要求,开展耕地质量成果补充完善工作需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一是继承性原则。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完善要继承原有农用地分等工作原理、评价体系等,有关参数、系数、分等因素体系原则上不做调整。确需调整的,要进行专家论证。

二是实用性原则。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完善作为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要以应用为导向,以服务管理为宗旨,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结果符合实际,图件编绘、数据库建立等能够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是综合性原则。要综合考虑相关成果数据,如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评估成果、最新土壤调查数据、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的坡度数据等,以完善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数据和成果。

2、技术流程

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和《农用地分等数据库标准》,在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基础上,提取耕地图斑作为分等单元,充分利用已有的农用地分等成果,并结合土地整治、农田水利等相关资料,通过空间叠加分析,确定需要进行外业补充调查的区域并制作外业补充调查工作底图。利用外业补充调查后的成果更新分等因素图,建立耕地分等基础数据库,计算质量等别并转换成国家等,并补充完善其他成果。

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的技术流程如下:

图1 技术流程图

三、技术要求

1、数学基础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分带方式与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保持一致。

高程系统:与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保持一致。

2、分类编码

耕地质量等级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要素、土地利用要素、标准样地、分等单元、分等参数及等别,要素的分类编码具体参见《农用地分等数据库标准》。

四、技术方法

1、农用地分等成果的空间转换

我省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是2005年完成的,MAPGIS数据格式,1954北京坐标系统,比例尺为1:50000。需对其数据格式、坐标系进行转换,建议先将MAPGIS数据格式转换为Shapefile(*.shp)。

利用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作为参考底图,选取控制点对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坐标系转换。控制点应在行政区范围内均匀分布,每个县区的控制点数量不少于25个,转换后成果应为1980西安坐标系统,同名点误差应<20米。

由于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比例尺较小,与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相比可能相差较大,实际操作时可利用行政界线、道路、河流或其他同名地物点选取控制点。

2、空间叠加分析,生成外业补充调查底图

以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中耕地图斑作为分等单元(提取地类图斑中DLBM为011、012、013的作为耕地图斑,不包括可调整地类,每一个耕地图斑作为一个分等单元)。提取分等单元后,还需检查分等单元的图斑净面积与二调统计的耕地面积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还需从零星地物中提取耕地,以保持耕地面积的统一。

将转换后的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土地整治及其他资料进行叠加分析,计算出需要进行补充调查的区域,并计算该区域内的上一轮农用地的成果,形成相应表格(见附表一),供外业调查时参考。同时形成外业补充调查底图。

图2 外业补充调查底图局部(红线框内为土地整治项目范围)

土地整治项目造成了土地地类、耕作条件的变化,因而是外业补充调查的重点区域。

耕地投入产出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发生显著变化的区域,还需开展样点补充调查。

3、完善分等因素图

根据外业补充调查成果,更新计算分等因素属性,编制形成最终的分等因素图。可在上一轮农用地分等成果中的线划层上,利用2010年变更调查数据库中的行政界线,通过相应的处理,形成分等因素图。要求最终的成果矢量图层与2010变更调查数据库边界范围保持一致,且无面重叠、面缝隙、属性缺失等错误,以便进行下一步的空间分析。

土地利用系数、经济系数等值区以二调行政界线为准,涉及到村庄合并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取平均值或按高等值区取值。土地利用系数、经济系数对确定耕地利用等别、经济等别的影响较大,因此需进行仔细辨别后再确定系数,以保证最终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计算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4、建立耕地质量等级数据库

根据《农用地分等数据库标准》,整理分等因素图,建立耕地质量等级数据库。

(一)需将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结果表导入数据库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