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吕不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辉煌”中沉寂
——读《史记》,叹吕不韦悲惨一生摘要吕不韦是战国末年秦国杰出的商人、政治家:作为商人,他“往来贩贱卖贵”①,家累千金;出任丞相,他先后辅佐秦庄襄(异人)和秦王嬴政十几年,富国强兵,使秦国保持强盛的势头。但这样一位奇才,却没有善终,且在《吕不韦列传》中,太史公曰: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从而可知,在被迫自杀后,吕不韦也没有得到后人推崇。可叹的是,他在权力、财富达到巅峰时获罪,最终饮鸠而死,结束了不平凡的一生。
关键词吕不韦;贡献;《吕氏春秋》;影响
1 引言
商人与政治之间本就有不可忽略的联系,从历史来看,中国古代,由经商而从政并取得巨大成功者,要数战国后期的吕不韦。从一个“家累千金”①的富商转身走向政界,吕不韦发挥了他极强的外交和政治才能,曾两代为相,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吕不韦为秦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却遭杀身之祸,并被历代史家所贬低。但他的一生充满着神奇的色彩,他是商界奇才,“风险投资”的鼻祖;他在政界驰骋,扶持两位秦王登上王位;甚至在文化界,他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编纂了《吕氏春秋》。本文以《史记》中《吕不韦列传》为基础,查阅大量文献,客观评价了吕不韦,并提出了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吕不韦简介
2.1吕不韦生平
吕不韦,生于公元前292年,公元前235年饮鸠自杀,原籍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后来迁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因为“往来贩贱卖贵”,大发其财而“家累千金”,成为当地的首富。他以“奇货可居”①闻名于世,助子楚成为太子,后又辅佐秦始皇登上王位,任秦朝相邦(宰相),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
2.2“奇货可居”引起的人生转向
《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子楚被作为人质,在邯郸生活很窘
困,而吕不韦此时已“家累千金”,正好到邯郸做生意,看到子楚,他“风险投资”①的意识立马闪出。一句“奇货可居”就让他开始转向政坛。后世有人认为,吕不韦如若没有遇到子楚(当时的异人),或许他的一生都可以富足平静地度过。但在当时“工商食官”②的背景下,商人没有独立自主的经营权,吕不韦若是个商人,富而不贵,想要既富且贵,只能做官。商人的投机本性让他决定走“立国家之主”③这步风险大但可赢无数倍的棋。踏入政坛的吕不韦很快就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在庄襄王元年,吕不韦被封为“丞相”。
3吕不韦对秦所作的贡献
3.1 吕不韦对秦内部统治管理贡献
3.1.1 立太子,避免“诸弟争立”的内乱
封建社会,君王的传递是世袭制,但在君王多子的情况下,王位的继承,便成了统治集团内具有广泛影响的重大政治问题。《史记》记载,秦昭王四十二年,安国君被立为太子,他有二十多个儿子,但正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王位再传成了亚待解决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吕不韦成功地游说华阳夫人以子楚为嫡嗣,对于维持秦的政治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3.1.2 幼主新立时,稳定“主少国疑”的政局
众所周知,孝文王继位三天后就去世了,史称“孝文王元年,立即死”。而庄襄王在登上王位后三年也死了,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继位。五年之间,三易其主,特别是幼主新立,秦国出现“主少国疑”的政局。当是时,吕不韦再次出任相国,“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④,吕不韦与其他老臣共理国事,这对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稳定动荡不安的政局是有利的。
3.1.3 任人唯贤,招至宾客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⑤吕不韦任秦相后,“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抬致士,厚遇之,至盒客三千人。”⑤吕不韦不拘一格地选用了一批贤能之士,为秦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在为相期间,吕不韦还特地起用昭王以来的一些老臣名将,如燕人蔡泽、王屹和蒙鹜等,执行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政策。
3.2吕不韦在军事扩张中的贡献
①《环球人物》,2008年第9期
②《百家讲坛》
③《战国策·秦策》
④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3.2.1 强调“兵不可偃”,并提出“义兵”①的主张
在吕不韦任相之前,秦在兼并战争中已经取得了巨大胜利。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秦对其他诸侯国威胁的日趋严重,社会上反秦兼并战争的“非攻”、“救守”思潮也日益蔓延。吕不韦及其门客们认为,既然“兵不可偃”,那么就不要谈“非攻”、“偃兵”,笼统地反对战争,而应首先区分战争的义”与“不义”。“义兵”的提出论证了秦进行兼并战争的正义性。
3.2.2 直接的军事战争
对于秦国的军事贡献,吕不韦还有过直接的贡献。第一次,灭东周国:公元前249年,在吕不韦任相后不久,“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①第二次是辅佐庄襄王大败三晋,瓦解信陵君的合纵抗秦活动。最后是在吕不韦代理朝政后,发动和主持对三晋的大举进攻,粉碎了山东各国最后的一次奋纵抗秦。这三次连续出击,屡战屡胜的战争为秦国在这场兼并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3.3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关于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的目的,众说纷纭,为秦国的统一大业或为自身沽名钓誉。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吕氏春秋》的历史贡献不容忽视。《吕氏春秋》二十六篇,而今保存下来的恰好是二十六卷,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吕氏春秋》以儒道为主体,间以墨、法、民、兵、农、阴阳家辅之,书中主张以德治国,重视臣权、民权,又提出“贵柔”的道家学说,将道家的思想精髓集中在一个“柔”字上,将儒家的“仁”与道家的“柔”完美结合。①
《吕氏春秋》的价值远远不仅仅限于诸子范围,它更具有一部百科全书的性质。涉及政治、哲学、史学、法学、伦理、教育、逻辑、语言、心理、音乐、艺术、军事、科技、情报、农业、体育、养生、生态环境、社会管理、商业观等内容。《吕氏春秋》对各家学说都有扬弃,不仅体例上结构严整,独其风格,而且内容上取合有度,自成体系,是秦王政一部极好的教科书,②也是吕不韦大一统学说的代表。
前人有将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和孔子所编的六经做过比较,由于编者的身份和所处时代的差异,它们一杂一独,虽然因为历史的原因,后世对《吕氏春秋》并不重视,但它的价值却不能被历史忽视。
4 世人对吕不韦的评价
①《吕氏春秋·孟秋纪》转引自《吕不韦在秦统一事业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