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神经触激术与应激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刀神经触激术与应激反应

广西中医药大学周学龙

“针刀神经触激术”为恩师任月林教授所创,于1996年提出至2002年通过国家级鉴定。该术由早期的脊神经触激术发展至现在的交感神经、神经干(丛)触激术,由此拓宽了针刀治疗疾病的种类。按传统理念,针刀破皮刺入后都是要避开神经和血管进行操作,而针刀神经触激术在操作上恰好是要贴近神经并对神经进行触激(并非刺激),这一操作也让不少医者和患者担心是否会伤及神经,然而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针刀神经触激术不但没有伤及神经的忧虑,而且具有明显的止痛和解痉作用。这一现象与应激反应有关,为此笔者特收集有关文献,并将应激反应的研究和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一、应激理论的发展及概念的演变

(一)应激的概述

“应激(Stress)”一词最早是用在物理学上,是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所产生的抗力。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伯纳德(claude bernard)研究了生命如何依赖于精神的生理调节机制,他指出必须观察体内所有过程之间的交互作用,为探索机体生理的整体性奠定了基础。随后,哈佛著名的生理学家坎农(walter cannon)把“应激”这个术语引入了社会领域,他于1926年提出了“稳态”(homeostasis)这个概念,即机体有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状态的机制,同时他也注意到了交感神经对内分泌的控制,内分泌对代谢的影响。坎农还指出:机体的紧急反应状态为“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 or flight),此反应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机体和保证生存。坎农的开创性研究为后来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hans selye)所继承和发展,塞里于1936年首先提出了“应激”的概念,并根据对动物和人的大量理论与实验研究结果,提出了著名的“应激学说—塞里学说”。他把“应激”定义为:“一组特殊症候群所表现的机制状态,它包括生物系统内产生的所有非特异性改变。”目前在相关文献文献中,“应激”这个概念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含义:

第一,应激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

第二,应激是指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应对过程;

第三,应激是人体对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反应,这是坎农和塞里研究意义上的解释。

第三种定义强调的是对应激做出的普遍性生物反应,是“人体对某些需要做出的非特定性的反应。”人体有三个系统控制着这个非特定性反应,即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体液反应,这三个系统被称为复合体。

(二)应激源的概述

对机体构成威胁的各种因素统称之为应激源(stressor)。应激源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应激源进行分类,一般可把应激源分为三大类:即动物实验研究应激源;人类实验研究应激源和人类自然应激源。

1.动物研究的应激源:主要有心导管插入术、接触低温、竞争性群体相互影响、电休克、食物剥夺,操纵活动、接触高温、冰水侵泡、强制不动、母爱剥夺、新奇环境、强制长时间游水、感觉剥夺、睡眠剥夺等;

2.人类实验研究应激源:分急性应激源和慢性应激源两种。

(1)急性应激源:主要有恐怖、悲伤影片、刺激不足或负荷不足、过度刺激或过度负荷、不愿听的或无法控制的噪音、威望下降或社会状况下降、电休克、接近一回避冲突、事不由己的情景,

(2)漫性应激源:有睡眠剥夺。

3.人类应激应激源:

(1)急性应激源:躯体疾病(包括外科手术、住院治疗),对自尊的威胁、创伤性经历。

(2)一事件结果:居丧、各种类型的损失(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移民、退休、社会状况改变(如工作改变、收入变动,结婚)。

(3)慢性及慢性间隙性应激源:日常的“争吵”、需求超负荷或负荷不足、角色紧张、社会隔离。

同一应激源对于不同的人,由于他们各自的情况不同,作用可能不同,发生应激的程度也不同;同一应激源对于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所起的作用有时也不一样。

机体对应激源的反应首先是适应,如果适应成功,则内环境稳定得以维持。反之,如果适应不足或过度,则可使内环境稳定遭受破坏而造成疾病。某些应激本身也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应激源,即对一种刺激的应激反应成为另一个新的刺

激。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某种程度的应激,多数应激是无害的,一定程度的应激甚至是必要的。

(三)应激反应

1.概念:应激反应是生物机体对应激源的应答,是生物机体在应激源(如缺氧、饥饿、疼痛、冷热、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创伤及手术麻醉等)影响下而发生的以交感神经兴奋和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为主要特点的一种非特异性全身适应综合征。

2.机制:应激反应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晰,多认为其受神经系统启动,通过神经内分泌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首先发生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导致体内儿茶酚胺增多,随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内分泌轴激活,皮质醇分泌增多等,提高机体应激水平,逐步完善机体抵抗力,保持内环境稳定。因此,应激反应是机体最有效对抗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但过度强烈的手术应激可改变机体稳态。

3.应激反应的过程

(1)警戒期(alarm syndrome):第一次出现应激源时,在一个很短时间内,人体会产生一个低于正常水平的抗拒,内分泌的应激反应为分泌增加包括交感—肾上腺质及皮质,有机体战斗(fight)或逃逸(flight)。引起人体肠胃失调、血压升高,人体会迅速做出自我保护性调节。如果防御反应有效,警戒就会消退,人体恢复正常活动。多数应激都会在这个阶段得到解决,属于短时应激反应。

(2)抵抗期(resistance stage):如果机体不能控制各种因素的作用,或者由于第一阶段的反应没能制止,而使应激仍然持续,那么人体需要全身性的动员。但是一般情况下都是以抗拒减少而告终的。反应减退而皮质反应分泌增多、代谢升高、炎症及免疫反应减弱,胸腺、淋巴组织缩小。机体表现出适应、抵抗能力的增强。但同进防御贮备能力的消耗,对其它应激源的抵抗力下降。身体会出现更严重的症状,如溃疡、动脉粥样硬化,从此身体可能减少抗拒。

3.衰竭期(exhaustion stage):如果应激源非常严重,那么人体便会进一步耗尽已然贮存的能量,同时应激反应减退,器官功能衰退甚至休克、死亡。

塞里的“应激学说”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1)所有生物有机体都有一个先天的驱动力,以保持体内的平衡状态,即稳态;(2)应激源会破坏稳态,无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