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四个阶段及其原因

合集下载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终结性考试三套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终结性考试三套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终结性考试三套试题及答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终结性试卷一论述题:电影《鸦片战争》开篇说:“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屈辱的历史”。

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

分析造成近代中国如此深重的苦难,除了列强的原因,清政府自己又该负怎样的责任呢?(100分)答: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落后于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1. 社会制度腐败(1)吏治和军队腐败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

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

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鸦片战争中,禁烟抗英有功的大臣如林则徐、邓廷桢等被革职查办,甚至发配充军;而主张对敌妥协的琦善等人反而受到重用。

钦差大臣奕山到广东,竟然把人民群众诬蔑为“汉奸”,主张“防民甚于防寇”。

清政府特别害怕战争持续下去,会引发农民起义,因而急于向英国侵略者谋求妥协,为此不惜割地、赔款。

(2)战争指导思想错误,既害怕列强,更惧怕人民指导思想的错误是与其政治立场分不开的。

统治者以“和外安内”为战争指导思想。

多数权贵害怕列强的坚船利炮,丧失了抵抗的信心,为了个人和统治者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

他们尤其惧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组织起来后危及封建统治,所以,屡屡压制、打击和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不惜割地赔款向列强谋求妥协。

在中法战争后期,1885年3月,爱国将领冯子材指挥清军在中越边境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使法国侵略者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茹费理内阁还因此而垮台。

可是清政府当权者却力主避战求和,竟以此为和谈资本,加紧妥协求和活动,接受法国条件,签订《中法新约》,并下令前线清军停战撤兵。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汇总表格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汇总表格

二、中国近代史国人在上海创办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申报》转型趋势专权的护法运动,但终究失败(选修2、选修4内容)④1917年,中国参加一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并成为战胜国(选修3内容)命崛起提供阶级和经济基础③一战引起人们对欧美政治制度的怀疑,全盘西化的喧嚣被中西杂糅的思想取代。

俄国十月革命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只有走道路才能救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宣传马克思主义4.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求民主的重大突破(1937--1949年)时期政治经济文化①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中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八一三事变后日本进攻上海。

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国民政府先后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计划,但无力阻止日军的疯狂侵略。

l938年l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战争进入相持阶段③中共制定人民战争路线,开辟敌后根据地,找到一条迅速壮大革命力量的途径④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还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⑤抗战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组织大规模主动出击日军的百团大战。

为确保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中国军队入缅作战⑥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反共倾向增强,皖南事变发生,反共的《中国之命运》发表,国民党“六大”主张坚持一党专制;民盟成立,延安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选修2内容)⑦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⑧抗战期间,中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签署《开罗宣言》、参与创建联合国并成为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选修3内容)①日占区民族企业或被毁或被采取“军管理”办法吞并②国统区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③中共根据地适时调整土地政策,新民主主义经济继续发展(选修2内容)①毛泽东先后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标志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专题小专题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各历史阶段发展原因、特点和影响2.近代以来影响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因素。

(1)封建主义的压迫。

在近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的封建主义势力始终是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严重障碍。

清政府征收高昂厘金、官吏的敲诈勒索等,又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2)帝国主义的压迫。

列强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在华攫取的特权,压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国资本纷纷卷土重来,给民族工业造成很大压力。

(3)官僚资本的压迫。

抗战爆发前,中国已经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

官僚资本实行经济统制政策,把资本渗透到民族资本工业中去;统购统销和专卖制度使民族工商业损失巨大;官僚资本还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排挤和打击。

民族工业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府的庇护,艰难发展。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或作用)①经济:是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政治: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思想: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④发展趋势:由于“先天不足”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难以独立发展。

其发展的前提是政治上的民族独立。

4.中共对民族资本主义(或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和政策(1)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中指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要动力。

中共“三大”:提出与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合作(2)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纲领中,保护中小工商业者。

(3)抗日战争时期: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促成统一战线,实行“三三制”(4)解放战争时期:联合资产阶级政党,召开新政协会议。

(5)建国后:保护私营工商业,开展“五反”,合理调整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经济史 (中国近代经济)

经济史 (中国近代经济)

三、农业近代化迟滞及其原因
• 1、传统土地所有制及租佃关系的保持
地权关系(地主土地所有制) 租佃关系(以实物地租为主,货币地租增长趋势) 赋役制度
押租、预租、转租 永佃制和折租制
• 2、农业生产的缓慢发展
时期 农业净产值 (亿元)
99.87
耕地 (千公顷)
63047
就业人口 (千人)
160118
中国近代化的中心目标:把以小农社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转变呈与国际接轨 的现代社会。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本质上是完成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 会的过渡或转型。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二元特征
1.二元结构: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并存(现代的城市 工业部门和传统的乡村农业部门) 2.具体表现: a.城市与乡村的非协调发展。 b.新经济部门一定程度上掠夺传统部门,并使传统部门 在竞争中失败,从而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城乡生活水平差异拉大。这使得更多的农村人向城市 流动,形成过度人口迁移。 d.传统农业部门中,技术与农产品结构发生分离,商品 性农业的发展并没有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部门的 现代化远远滞后于工业的现代化。
2、农产品商品化的区域特点 a.东部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 高; b.江南较之华北农产品商品化程 度要高; c.沿江地区和铁路沿线农产品商 品化程度较高; d.经济作物集中种植区比粮食作 物集中种植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高;
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滋长
1、经营地主(指地主购置牲畜、农具,雇工经营的生产方式) 2、富农经济(旧式富农和新式富农) 3、农牧垦殖公司(张謇开办通海垦牧公司)
先进机器工业和传统 的手工生产并存,由此 出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二元特征。
(一)市场扩大与传统手工业的分化 1、向机器工业转变的手工行业 洋务运动从国外直接“移植”近代机器工业:江南制造 总局、福州船政局、湖北枪炮厂等。 民办机器工业:很多在原有工业的手工业作坊的基础上 引进新式机器建立 2、趋向没落的传统手工业行业

历史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与变革

历史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与变革

历史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与变革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与变革近代中国是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与变革的时期。

从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经历了从封闭落后到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历史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与变革的过程和影响。

一、开埠通商与西方列强入侵1840年鸦片战争的发生,标志着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与变革的起点。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开埠通商。

这使得中国市场逐渐被西方列强所占据,中国的商品被大量输出,而进口西方商品则削弱了国内产业。

二、自强运动与洋务运动中国的自强运动与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与变革的重要阶段。

自1860年代起,中国开始大力投资工业,引进西方技术与设备,修建铁路、开办矿山等。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出现了一定的增长和变革,但仍然存在着技术与管理的不足。

三、戊戌变法与维新运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与变革的重要标志。

在此期间,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试图摆脱国家的困境。

虽然变法运动最终失败,但却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四、辛亥革命与国民经济辛亥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瓦解,为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新中国的成立后,国民经济开始通过改革与发展来推动现代化。

这时期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革,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社会主义改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与变革的新时期。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化,发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实现了初步的现代化。

六、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1978年改革开放的政策的推行,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与变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七、经济发展的成就与问题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与变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百年中国 一波四折-温铁军(《读书》2001年第3期)

百年中国 一波四折-温铁军(《读书》2001年第3期)

3越是深入探索中国现实经济问题,越是充满了缺乏理论指导的困惑。

为了解惑才斗胆涉猎近现代史。

本打算通过资料研究,试着用中国人自己的眼光去对二十世纪的经济发展过程做点梳理,却不期然发现了困惑的原因。

原来,自己在实地调查中形成的那点粗浅的感性认识无论在思路还是主要观点上,都难以归入两种相对立的主流理论。

于是便加深了过去的不自信。

也许就是这种不自信促使我把自己的认识拿出来给大家批评。

捧读史书,归纳心得,我把百年来中国人追赶工业化浪潮,以及先后发生的四次由政府主导的资本积累过程归纳为 一波四折 。

所谓 一波四折延续了五千年的厚重的中华农业文明史,翻到二十世纪,终于到了一个非改变不可的特殊时刻。

但当她想要按照西方人的样子改变自己的时候,不仅已经工业化了的西方不愿意给她改变的机会,列强纷争下的世界割据也没有给后起者留下模仿 空间 。

于是,中国人不得不在这一百多年里进行了四次以自我剥夺为主的复杂的工业化历程。

每次都既有收益,也有成本。

对这个资源严重短缺的人口大国而言,任何成本大于收益的制度安排都会引发社会动荡甚至革命。

一、中国的发展问题,基本上是一个资源禀赋极差的超大型农民国家,在周边地缘政治环境紧张的压力下,主要通过对本民族进行剥夺的内向型积累方式,追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验过程。

有鉴于此,我把百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概括为四次工业化。

即为: 洋务运动 及随后的工商业发展;民国初年大局甫定之后的 黄金十年 和抗日战争之后形成的 官僚、买办资本主义 ;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政府主导的国家工业化;其后是改百年中国一波四折温铁军,革二十年地方政府主导的地方工业化。

二、任何制度安排都不过是宏观环境制约下要素结构变化的结果。

由于政府面对高度分散且剩余太少的亿万传统小农进行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必然交易费用畸高。

于是,凡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政府就失败,而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政府就成功,其所建立的制度就是总体收益大于成本的。

简言之,清朝在安定了二百多年、政府已经不能更腐败的条件下采用加税剥夺的传统手段,民国在战乱频仍中也没来得及创造出相对有效的制度,于是都自亡于过量提取农业剩余引发的社会冲突。

近当代中国的经济增长

近当代中国的经济增长

• 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1850-1887年为第一阶段。国民收入和人均国 民收入并没有增长,呈下降趋势。 • 1887-1914年为第二阶段。初步发展阶段,比 较慢,有发展。 • 1914-1936年为第三阶段。近代中国经济增长 最快的时期。 • 1936-1949年为第四阶段。没有增长,呈下降 趋势,经济衰退严重。
一、当代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 GDP: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 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 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它不 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 国的国力与财富。 •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 形态和产品形态。 • 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 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 • 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 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 CB为政府支出、X 为净出口额。
• • • • • • • • • •
中国: 2008年:3.37万亿美元。 2007年: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2006年: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2005年:182321亿元,比上年增长9.9%。 2004年:136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 2003年: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 2002年:102398亿元,比上年增长8%。 2001年:95933亿元,比上年增长7.3%。 2000年:89404亿元,比上年增长8.0%。
• 2008年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前15位排名如下 (单位:万亿美元): 国家 GDP亿 实际增长率 [--]欧盟 18.93 1.5% [1]美国 14.33 1.4% [2]日本 4.844 0.7% [3]中国 4.222 9.0% [4]德国 3.818 1.7% [5]法国 2.978 0.9% [6]英国 2.787 1.1% [7]意大利 2.399 0.0% [8]俄罗斯 1.757 6.0% [9]西班牙 1.683 1.3% [10]巴西 1.665 5.2% [11]加拿大 1.564 0.7% [12]印度 1.237 7.3% [13]墨西哥 1.143 2.0% [14]澳大利亚 1.069 2.1% [15]韩国 0.953 4.3%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9讲从计划经济到市抄济及对外开放格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9讲从计划经济到市抄济及对外开放格

第19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及“文化大革命”后国民经济的停滞,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会议确立了指导思想。

2.召开:1978年12月,北京。

3.内容(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2)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3)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20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转变。

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1)主要内容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该制度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开展: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内容(1)背景①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②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过程①经济增长:年均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②人民生活: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20世纪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史料一用农民的话来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农民取得了对农产品的实际支配权。

历史中国经济史

历史中国经济史

诊断补偿 ①本题易错选为 A、B、D。这三项表述均不符 合实际。②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数额快速增长,导致通货 急剧膨胀, 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③克服此类错误一要抓住图表信息,二要紧扣题目要求, 三要对照已学知识取舍选项,把本来都不符合史实的项大 胆淘汰。
答案 C
4.对逆向型选择存有思维“定势” 典题示例(2009· 福建文综)1873~1910 年, 我国农产品出口 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A—自然经济 B—洋务经济 C—外国资本 D—民族资本 E—官僚资本
上图五条曲线分别反映了我国1840年—1956年五种 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指出ABCDE分别属于哪种经 济成分,体会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和原因。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鸦片战争前 ①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 ②家庭手工业和小农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据社会经济的 主导地位 2、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表现:①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衰败(自然经济开始 解体的标志) ②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③城市手工业受沉重打击 ④洋行大量增加 ⑤买办(殖民地半殖民地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 企业,推销商品的代理人)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贸易中 心从广州转移到上海。 (3)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答案
C
非选择题审题突破 典题示例(2010· 福建文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 GDP)是 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 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 GDP 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 (公元 400~1998 年)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原因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原因

旧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阶段一,阶段二。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阶段三,阶段四,阶段五。
清政府时期‎ :阶段一。
中华民国时‎ 期:阶段二,阶段三,阶段四,阶段五。
南京国民政‎ 府时期:阶段三,阶段四,阶段五。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原‎ 因
阶段
时间
特征
19 世纪末‎ 一
(甲午中日战‎ 争后)
初步发展
20 世纪初‎ 二 (1912-1919 中‎华民国初 短暂春天
期‎ )
1927-1936

较快发展
(南京国民政‎ 府初期)

1937-1945
日趋萎缩
原因 ○1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 ○2 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1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 ○2 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实业的热‎ 情。 ○3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和“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 ○4 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 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 ○5 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 速萧条。 ○1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较稳定的政‎局有利于经‎ 济的发展。 ○2 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积极支持国‎ 民政府。 ○3 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掀起“国民经济建‎ 设运动”。 ○1 在沦陷区,民族工业或‎毁于战火,或被日军所‎ 吞并。
(抗日战争)
○2 在国统区,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 强烈压制。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总结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总结

绪论 封建经济危机表现:1传统农业失去了独⽴发展的可能2农业和农村中落后的经济关系没有发⽣根本改变3传统农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恶化,农村经济陷⼊停滞和萎缩状态。

新民主主义纲领:政治上,建⽴⽆产阶级领导下的⼈民民主专政共和国;经济上,关键产业国有化;⽂化上,实⾏⼈民⼤众的反帝反封建⽂化。

新中国经济构成:1国有经济是领导2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转化3独⽴⼩⼯商业者和中⼩资本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针:发展⽣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地改⾰: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核⼼内容,战胜国民党的根本原因。

chapter 1,鸦⽚战争前中国经济 鸦⽚战争前中国经济状况:1传统农业⼗分发达2⼯商业和对外贸易活跃 中国封建经济特点:是典型的⾃然经济结构。

1明显的⾃给性和封闭性2突出的离散性3显著的稳定性4典型的同构性。

中国封建经济关系:1封建⼟地所有制(地主,国家,⾃耕农)2封建剥削关系(⾃耕农⼩⼟地经营,地主⼟地租佃制,国家⼟地租佃制) 租佃制原因:1个体⼩农经济优越性2没有找到更合适的经营⽅法 租佃制优越性:1使⼟地所有者能够脱离农业⽣产和经营活动2扩⼤了⼟地所有者的剥削对象3导致地租化,投资风险最⼩化4使⼟地所有者对经营者不负任何责任 租佃制影响:1使地主阶级向⾮⽣产化发展2使中国租佃⼩农经济境况⼗分悲惨 清明资本主义萌芽产⽣途径:1⼩商品⽣产者两极分化2⼤商⼈转化为经营资本家3富农和地主向农业资本家转化 资本主义未成:1商品经济在⾃然经济内存在和发展,渗透着⾃然经济性质2⼿⼯业⽆⼒承担掀开中国资本主义⼯业⽂明的序幕任务3封建社会商业对封建经济体制⽡解作⽤有限4当时政府重农轻商政策也严重抑制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清政府外贸政策:1限定通商⼝岸2限制出⼝货物3限制来华贸易⼈员4洋⾏制度。

最早来到中国的是:葡萄⽛和西班⽛⼈。

chapter 2,鸦⽚战争 鸦⽚的最早输⼊者:葡萄⽛和荷兰 英国向中国贩卖鸦⽚始于1727年,⼤规模从18世纪后期开始。

中国近代经济史

中国近代经济史

一、简答题1.简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与主要特点。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40--1894年:从整个国民经济看,虽然出现了某些新的变化,但是由于外国侵略势力的掠夺,以与长期大规模战的破坏等外因素,这一阶段经济发展极其困难,国生产总值为负增长。

第二阶段为1895--1937年7月:中国国生产总值和人均国生产总值大致是缓慢上升趋势,虽然年均增长率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相比仍然很低,但是毕竟是正值,经济在增长。

第三阶段为1937年7月--1949年:战争使中国出现了三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互相较量的局面----日占区的殖民地型经济、国统区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加农村封建主义经济、抗日根据地的新主义经济。

这三种经济制度一方面都受战争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由于各自的本质区别决定了各自的前途。

总体来讲也是在增长。

1.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明代万历时居正改革后明朝所实行的一项赋役制度。

15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开始把江南田赋折征银两。

后来有的地区将田赋和徭役与杂税合并折银征收,在各地也逐渐施行,叫做一条鞭法。

把原来按照户、丁派役的方法改为按照丁、粮派役,并与夏秋两税与其他杂税合编一条,无论税粮、差役合并且一律改为征银,差役由政府用银雇人充当代替民间自理。

一条鞭法是一种赋役制度历史上与地域上的发展。

款目简单,税额确定,征输利便,负担公平。

是我国古代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2.闭关制度闭关制度是明清尤其是清统治者采取一种限制、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一种制度!清统治者害怕东南沿海汉人武装和外国人以与抗清组织联系助长反清情绪;西方海盗商人入侵东南沿海,威胁其安定统治;同时思想观念旧,自认天朝上国。

因此,通过限制通商口岸、设立行商制度、限制进出口商品种类和数量、限制外商的居住和行动等等闭关措施以维护自身统治。

在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的时代,这种措施违背历史潮流,种种不合理的规定限制、妨碍了正常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对外贸易,压制了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年至1948年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和割裂的时期。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开放门户,并接受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剥削。

中国传统经济体系遭到了破坏,国内市场被外国商品所占据。

中国在这一时期主要依赖农业为经济支柱,工业产值贡献较少。

第二阶段:1949年至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此期间,国家建立了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工业化。

国有企业成为经济的主体,私有经济几乎被消灭。

同时,农业也通过农村集体化改革得到了发展,粮食产量明显增长。

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并且经济发展不均衡。

第三阶段:1978年至20世纪末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经济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

国家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开放国内市场,吸引外资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迅猛,特别是经济改革的地区(如广东、浙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私营经济逐渐崛起,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同时,农村改革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农民收入有所增长。

第四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如扩大内需、促进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和商品贸易大国。

然而,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平等等,需要进一步解决。

总的来说,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封闭自给到市场开放、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中国经济从一个不发达的农业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需要继续进行改革和创新。

最新经济史 第一编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1840-1949) 第四章 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

最新经济史 第一编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1840-1949) 第四章 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
中国近代出口贸易净值的周期性波动图 18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8个经济序列周期性波动一览表
第一个周期 第二个周期 第三个周期
低点 高点 低点 高点 批发物价总指数 1884 1905 1913 1931 工业品批发物价指数 1885 1903 1914 1931
低点 1934 1934
农业品批发物价指数 1888 1909 1915 对外贸易总指数 1884 1905 1915
波动特点:经过处理后的各种经济数列及其所 绘制的图像,显示了在时间上基本一致的上升 或下降,其周期性波动的波峰和谷底亦集中在 有限区间的年份。这种同步性绝非巧合。在中 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平均期限大约 为25年左右的中长周期波动。起码有两个完整 的经济周期。19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10年 代中期为第一个;20世纪10年代中期到30年代 中期为第二个周期。
中国近代进口贸易净值周期性波动图 16
0.5
0.3 0.0
-0.3
-0.5
-0.8 -1.0
1865 70 75 80 85 90 95 1900 05 10 15 20 25 30 35
中国对外贸易总值指数的周期性波动图 17
0.5
0.3 0.0
-0.3
-0.5
-0.8 -1.0
1865 70 75 80 85 90 95 1900 05 10 15 20 25 30 35
0.0
-0.1
-0.2
-0.3
1865 70 75 80 85 90 95 1900 05 10 15 20 25 30 35
工业品批发物价指数周期性波动图
13
0.4 0.3
0.2 0.1
0.0
-0.1

【百分题库合集】中国经济史试题题库

【百分题库合集】中国经济史试题题库

[单选]从“工商食官”到官营手工业主导地位的丧失,这段历史应在()A.商周到宋元B.西周到明朝C.秦朝到清朝D.汉朝到元朝参考答案:C[单选]明清时期,经济领域里的“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的现象,产生的最突出后果是()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B.农民购买力低,缩小了商品销售市场C.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D.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自由劳动力缺乏参考答案:C[单选]康乾时期,苏州帐房“散放经丝,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机户织成绸缎,送归帐房批售,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持帐房为生”。

这种现象主要说明()A.当时手工工场已普遍开设B.行会对丝织业生产进行垄断C.帐房就是手工工场主D.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参考答案:D[单选]据《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段引文说明()A.铁农具与牛耕的运用使生产力显著提高B.奴隶主贵族大量占有私田C.各国先后都承认了土地私有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参考答案:D[单选]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B.统治者“不抑兼并”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参考答案:D[单选]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始终未能突破萌芽状态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②君主专制空前加强③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④荷兰、倭寇的入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参考答案:A[单选]封建统治者不利于商业发展的措施或政策是()A.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B.西汉“开关梁,驰山泽之禁”C.唐代限制经商时间、地域D.明清给予商人贩盐权利参考答案:C[问答]简述我国古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经营方式的变化以及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1)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兴起;此后,生产范围、规模日益扩大,成为手工业中日益重要的成分;明代中叶以后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专题4: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

专题4: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

近代后期:日益萎缩 近代后期:日益萎缩——消亡 消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日益萎缩和破产。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日益萎缩和破产。 建国后: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使其迅速发展;1953— 2、建国后: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使其迅速发展;1953 1956年 三大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 1956年,三大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的挤压。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的挤压。 影响:民族工业无法获得独立的发展,证明了中间道路行不通。 影响:民族工业无法获得独立的发展,证明了中间道路行不通。
专题二: 专题二: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
西方(工业文明) 第一课时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结构 五种经济形态)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五种经济形态) 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2、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3、洋务经济的出现(洋务运动) 洋务经济的出现(洋务运动) 4、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马关条约》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发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发 世纪末20世纪初):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 《马关条约》 一战时期: 一战后: 国民政府前期: 展——一战时期:短暂春天 一战时期 短暂春天——一战后:陷入困境 一战后 陷入困境——国民政府前期:迅速发 国民政府前期 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1949—1952 展——抗战时期:日益萎缩 抗战时期 日益萎缩——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解放战争时期 陷入绝境——1949 1952 :理 1949 调整,发展——1953 1956:改造,消亡 1953—1956 调整,发展 1953 1956:改造, 5、官僚资本主义
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20世纪初, 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 洋布战胜土布, 世纪初 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 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 解析: 注意该题的时间要素。20世纪初 世纪初, 解析:D 注意该题的时间要素。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都完成了 两次工业革命,大规模采用了机器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质优价廉。 两次工业革命,大规模采用了机器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质优价廉。 张之洞说: 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 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 渐开风气。 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解析: 张之洞属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没有涉及到西方政治制度, 不对。 解析:C 张之洞属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没有涉及到西方政治制度,A不对。材料 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为民用,所以B不对, 项材料没有涉及。 中“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为民用,所以B不对,D项材料没有涉及。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 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 与选项有对应关系。 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 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 其中1896 1911年应是 1896其中1896-1911年应是 4.6个 2.5个 0.55个 A.4.6个 B .3 个 C. 2.5个 D. 0.55个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 19世纪60、 世纪60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从19世纪60、70 年到甲午中日战争前( 1875-1895年),在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诱导下 在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诱导下, 年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即1875-1895年),在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诱导下,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前( 1896-1911年),清政府放宽对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前(即1896-1911年),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到一战前( 1912- 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到一战前(即1912-1913 受民国建立鼓舞,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 1914年),受民国建立鼓舞,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即19141918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春天。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 1918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春天。据 此可以推断在这四个时间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应该是递增关系, 此可以推断在这四个时间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应该是递增关系,故 正确答案应是C 正确答案应是C。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材料经十营:方除式了:“官官办办和”衙的门军式工管产理业—外,此时出现了另一
种类型的企业,以传统的盐官政办为、模官式督,商即办“、官官督商商合办”。 它办们中最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 织布局和电报总局。这些企业的资本来自私人资金,虽 然官资府金作来为源赞:助政人府也出会资在—一开始提供部分资金或日后须
洋洋销布棉”、者,洋,“棉 十 闽思棉“ 室 产考花其 而 之:价质 九 土既。布洋跌美”…布 必…,因涌 将不其此入 带能价,出、 来复“口无 什廉江。纱 么,浙”民之可 问间棉纺题之 布、?买 不洋 复布 畅、
材料二: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吾村 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减大 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生产民用品, 销售于市场, 获取利润。
资本主义
封建性
[思考点维一升华] 洋务运动中军事和民用工业的性质不同 (1)军事工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使用;管理方 式是封建衙门式。虽然采用机器生产,但本质上属于带有资本主 义因素的封建性质企业。 (2)民用工业:大多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产品作为商 品投放市场;管理上采取雇佣劳动制。本质上属于带有封建因素 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务 阶段
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自强

性旗 号
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求富

指导 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在不改变封 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目的:维护清朝的统治
军 事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安徽)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上海) 工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福建) 崇厚 天津制造局(天津) 业

中国近代经济的变动

中国近代经济的变动

(2)积极意义: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②培养了一批科技外交人才。 ③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④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⑤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⑥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知识扩展:
早期民用工业的创办形式大多为官督商办和官商合 办,属于官僚资本(后来如民国时期以蒋介石为代表的 四大家族)
北洋、南洋、福建 三支海军
京师同文馆
詹天佑等
筹划海防 培养洋务人才
5、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的作用
(1)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① 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 ② 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 ③ 民用工业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为了社会
求富; ④ 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 ⑤ 经营管理腐败。 ⑥ 结果也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根本原因: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根源——腐朽的封建制 度)
2、表现: 1)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 2)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3、影响: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2)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条件 3)中国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近代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独立,是造 成中国近代日益贫穷和落后的根源;另一方面,他们把 西方技术带人中国,给中国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 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政治上: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 展,为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 会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四个阶段及其原因摘要:我们大致上可以把近代中国经济增长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1850-1887为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1887-1914为近代中国经济初步发展阶段;1914-1936为近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阶段;1936-1949为近代中国经济的战时经济阶段。

关键词:中国近代经济增长、过渡期、初步发展、快速发展、战时经济1.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四个阶段及其各自的原因:1.1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第一阶段:(1850-1887年为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1850-1887年之间,存在明显的由传统阶段或者早期的政治周期向经济周期过渡的特征。

该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一是该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因仍然是被动的政治性因素主导下,推动社会经济缓慢增长的。

二是西方列强的入侵逐渐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传统经济的核心——耕织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经济逐渐纳入到世界市场的范围之内。

三是西方逐步控制了中国的商品流通、金融市场,传统产品的价格决定权。

从鸦片战争爆发至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半殖民地特征。

具体原因表现:(1)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呈现下降趋势。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为-0.64%,而人均国民收入为-0.38%。

从当时的经济体制来看,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体。

它的主要目的不是用来交换,而是用来满足自身发展。

其目的性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规模小、风险低、小户型单个作业的经营模式。

1852 年,一个英国人就说:“农家一切人手,老老少少,全都动手清棉、纺纱、织布,他们就用这种自家织成的材料,一种厚重耐穿的布匹,自己做衣服穿……”从这段简要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社会主体的生产场景。

一家一户的模式在中国非常流行,我们看不见社会的刺激因素。

即使有,这种刺激也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它只是促进农民把他们的剩余产品拿到附近的城市里出卖,这样的交易只是被动地维持着整个社会的基本运行,并没有表现出像西方那样的社会刺激能力。

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前者对后者起防洪堤坝的作用,后者对前者有瓦解作用。

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近代前期全国经济可以说是一个“大市场、小交易”的商品经济模式。

然而,我们的“大市场”只是形式上的大,而不是实质上的大。

究其原因,一方面,封建经济的割据性特征,封建统治者奉行的是“以农为本”的立国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封建掌权者都想极力避免“本末倒置”的局面出现,同时也为了敛财的需要,在全国各地巧立关卡,设立名目繁多的赋税。

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全国市场的形成。

另一方面,民众在长期的“农本”思想的宣传下,也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去冲击这种理念。

而“小交易”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市场”。

缺乏有效的刺激,这个社会就会陷入停滞的状态中。

如此这般,我们的劣势就逐渐被放大。

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中,这种劣势尤为凸显。

(3)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封锁闭关经济,使得近代前期中国经济逐渐形成了一个“孤岛经济”进入16 世纪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伴随着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在西欧确立。

在资本主义进行世界拓展时,近代中国却一味地固守着自己。

清初,清政府采取严格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严格控制对外贸易,使得这样的外部刺激就像“隔靴搔痒”,不能够引起统治者和国人应有的注意,从而催生内部动力。

这样的发展环境将不可避免地制约着近代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4)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一系列战争,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由于在制度和资本方面的不健全导致了中国在近代的经济的陷落,影响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进程。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仍然需要我们认真汲取历史经验与教训,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这样才会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当然,近代中国经济的陷落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原因也是不能忽视的,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2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第二阶段:(1887-1914为近代中国经济初步发展阶段)1883-1914年之间,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相对完整的起步阶段。

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形成了一个与早期完全不同的贸易网络——沿海与内地贸易网。

在此网络之下,西方列强借助中国传统金融网络——钱庄及其发行的庄票,利用它们资本薄弱特点,给予资金融通之际,逐步控制了中国的商业流通和金融市场。

二是在外力的压迫下,中国经济发展动力逐渐由官方主导向民间转化。

前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东来仍然在政府的主导下,力图通过“求强”“求富”等活动实现复兴,但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清朝企图沿用官办方式,被迫改变经济运行方式,在此背景下,一批本国企业逐步发展起来。

具体原因表现:(1)西方列强的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资本输出的种种方式,列强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铁路干线,霸占了中国的许多矿山资源、土地资源,加强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

但这种侵略客观上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加上清政府为增加税收,放宽民间办厂政策,使民族资本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他们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正是因为民族资本有了初步发展,才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经济基础,也才会发生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3)另外我们还要看到,清政府在革命形势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也说明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近代化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最后,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晚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统治走向历史尽头;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并逐步控制中经济命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立和深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曲折前进,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运动遭受挫折;洋务经济走向衰落,地主自救道路破产。

总的说来,中国经济增长虽然缓慢,但仍有发展。

1.3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第三阶段:(1914-1936为近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阶段)1914-1936年之间,则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个较为完整的发展阶段。

其表现如下:一是一战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极大程度促进了其快速发展。

二是随着洋货进入的减少,前一个时期形成的沿海与内地贸易网出现断裂,一个进口替代企业模式逐步发展起来。

由于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

三是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济主要特征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这种特征决定了阶级关系的复杂性,体现出在变化转折中的社会特征,各种经济成份的关系及各自地位决定中国近代政治关系和政治走向。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一进入中国就受到自然经济的抵制,因为当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后来适应中外反动统治的需要,两种经济又出现相互依赖的关系。

具体原因表现:(1)受到一战的影响,西方诸国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之故,再加上辛亥革命取得部分胜利的影响,“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当时两大进步潮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被称为“短暂的春天”。

(2)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外国侵略势力更从主观上维护中国封建势力。

政治上表现为外国侵略势力与清王朝之间既矛盾又勾结的关系,从总体上看是由矛盾斗争为主向以勾结为主转变。

另一方面,民族工业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对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经济的依赖性。

这又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来的革命性和软弱性。

(3)战后西方逐步恢复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干预,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困难的时期,但随着南京政府的建立,经济发展动力又在政府财政困难的条件下,重新由民间自由发展的趋向向国有一统的趋势转化。

我们看到民族资本这种列强压制大,发展小,列强放松压迫,又有所发展的昙花一现似的发展充分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性。

致使中国国民收入达1.45%,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了0.92%。

虽然有所发展,且是近代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但归结来看,民族经济在列强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顽强挣扎、艰难生存,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发展是十分缓慢的。

1.4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第四阶段:(1936-1949为近代中国经济的战时经济阶段)1936-1949年之间,则为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即战时经济阶段。

其表现如下:一是这一时期,中国是在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时期,经济发展失去了稳定的局面。

但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是,经过沿海工业往内地的迁移,部分改变了中国原有经济发展的格局,使大西南、大西北等地区的工业化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是从国民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中外反动经济的严重阻碍,同时其发展又日益改变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

趋势是在旧中国日益发展壮大,在新中国通过短期发展后经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具体原因表现:(1)在十年对峙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如美国向中国扩大资本输出,倾销商品,尤其是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受到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摧残,日益萎缩。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采取了消灭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保护中小工商业者的政策。

把农业生产放在了首位,并发展军需、民用工业。

(2)抗日战争时期,在“以战养战”的目的下,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加强对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控制与掠夺,在农村抓丁拉夫,掠夺土地,抢占银行,控制金融机构,攫取中国大量资财。

对此,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四大家族的经济垄断,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工业纷纷停产。

(3)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把大量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加强对人民的盘剥,造成工商业倒闭,农业产量急剧下降,国统区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

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特权,独占中国市场和投资市场。

中共中央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在解放区广泛深入进行土地改革,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解放生产力。

2.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1)技术进步是近代中国中间两个周期繁荣的决定因素。

近代中国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中比较完整的两个的时期,刚好处在中国引进西方技术的高潮阶段,即先后三次的技术引入中国的浪潮:一是伴随鸦片战争而来的国外工业技术移入中国而引发的制度变迁;二是随着洋务运动而来的“中体西用”式的“求强”、“求富”活动;三是投资活动由官方主导向民间转化——官方的、国外直接投资、民间的投资。

(2)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

1883年以前基本是在封闭与朝贡模式下,市场的功能还停留在余缺调剂部分,尚未形成完全为市场而生产和交易的体系;1883-1914年之间则逐步形成了一个沿海与内地贸易循环模式;1914年以后受到战争影响,原先形成的贸易模式或网络因洋货进口减少而出现破裂状况,为此出现了一个进口替代产业浪潮,而1920年后则受到西方各国侵入实力的回归对进口替代产生了强烈冲击,大大影响了企业发展速度,1930年以后西方各国普遍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而中国则在金银比价对比中各种产业获得了一定的保护和缓冲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