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齿轮跨测齿数的精确合理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柱齿轮跨测齿数的精确合理计算 中煤北京煤机公司退休职工 周万峰
摘要:目前手册上的跨齿数计算公式大都不是精确的公式,因而有时会影响跨齿数的合理性。就是那些精确的公式,它们在角度变位中也是有不足之处的。本文给出一个高度、角度变位都适用的公式,并验证了它是精确合理的。
关键词:公法线长度,公法线长度原始计算值,公法线长度测量点所在圆。
1、本文给出一个精确、合理的跨齿数计算公式
目前手册上的跨齿数计算公式大都是近似的,有误差的,并非精确的计算公式,因而有时影响跨齿数的合理性。就是那些精确的公式,它们在角度变位中也是有不足之处的。而且至今在手册上似乎还未见到有斜齿精确的跨齿数计算公式。有人说:“手册上的5.01800+'=n z k α不就是标准斜齿轮跨齿数精确的计算公式吗?”不,它算出的也是近似值(文章后面进行验证)。笔者已退休多年,精力尚可,因而对此进行了研究、探讨,于是给出一个高度、角度变位都是情况良好的公式。公式为:
5.01)cos sin 2(+--'=π
αααzinv m xm W k k (用于直齿) (1) 5.01)cos sin 2(+'--'=π
αααn n n n n n n inv z m m x W k (用于斜齿) (1) 公式中的'k W 和'
n W 当为高度变位 直齿时, b K
d xm d W 22)2(-+='; 斜齿时, b b n n n d m x d W βc o s )2(22-+=
'。 当为角度变位
直齿时, b k d xm d W 22)9.1(-+=
'; 斜齿时, 。 c o s )9.1(22b b n n n d m x d W β-+=
'
上列公式中: d ——分度圆直径;
b d ——基圆直径;
m ——模数,斜齿时为n m ;
z —— 齿数;
___z '斜齿轮的假想齿数,n
t inv inv z
z αα=' ; ___α压力角,斜齿轮法面压力角为n α
x —— 变位系数,斜齿时法面变位系数为n x ;
___b β斜齿轮基圆螺旋角; k W '——直齿轮的公法线长度原始计算值 ;
n W '——斜齿轮的公法线长度原始计算值 。
2、公式(1)的由来
公式(1)是怎么来的?其实它的来历很简单,就是由公法线长度计算公式变换而来的。公法线长度计算公式为 :
[] sin 2)5.0( cos ααπαm x zinv k m W k ++-= (直齿) (2)
[] sin 2)5.0cos n n n n n n n m x inv z k m W ααπα+'+-=(
(斜齿) (2) 将公式(2)中的k 移到等号左边,将k W 和n W 移到等号右边(且变为k W '和n W ')即为公式(1)。
众所周知,公式(2)中的k W 和n W 是根据跨齿数计算公式算出的k 值,经4舍5入后代入公式(2)中计算出来的公法线长度。设想:如果将跨齿数计算公式算出的k 值不进行4舍5入,而代入公式(2)中算出的显然就不是n K W W 和而是了。和n k W W ''笔者称n k W W ''和为“公法线长度原始计算值”(这是个新的概念,以前没有这个说法)。在公式(1)的等号
右边只有k W '和n W '是未知的,其它均为已知。如果能将K
W '和n W '计算出来,然后反过来推算k 值,那么,这样算出的k 值不就是k 的精确值了吗?
图1 公法线长度原始计算值k W '
K
W '和n W '能事先计算出来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每个齿轮,只要它的模数、齿数、压力角、变位系数和螺旋角为已知的话,那么它的公法线长度原始计算值k W '和n W '就是确
定的。今用直齿推导K
W '的计算式。请看图 1 :显然△ADO 是直角三角形,因而, AD=22DO AO -。AD 是K W '的一半,(2k W '),DO 是基圆半径,)2(b d AO 是公法线长度测量点(量具卡脚与齿廓的切点)所在圆的半径;因为公法线长度的测量点应在齿高的中点部位,而变位齿轮齿高的中点部位是“d+2xm 圆”,故AO=2)2(xm d +。因而='k W []2222)2(2
2xm)(d 2 22b d DO AO AD -+=-=,整理此式,则22)2(b k d xm d W -+=',这样就将K
W '计算出来了(斜齿的n W '与直齿的K W '之间有个b βcos 的关系,故b b n n n d m x d W βcos )2(22-+=')。k W '和n W '计算出来了,精确的k
值也就计算出来了。公式(1)就是这样来的。
但斜齿的公法线长度计算式中,已将斜齿看成是齿数为z '的直齿轮了,因而斜齿的公式中就m m n = 、 αα=n 、x x n =了。也就是说斜齿的公式中就没有n n n x m , , α这样的写法了,因为是直齿了嘛。又因为公式(1)中的m 与k 无关,故将m 去掉。所以整理、简化后的公式(1)为下面的形式:
k = 5.01)cos 684.0(+--'π
ααzinv x W (用于直齿) )1(' 5.01)cos 684.0(
+'--'=πααinv z x W k (用于斜齿) )1(' 式中的W '当为高度变位
直齿时, 22)cos ()2(αz x z W -+=
', 斜齿时, b t z x z W βαββc o s )c o s c o s ()2c o s (22-+=
' 公式中的W '当为角度变位
直齿时, 22)cos ()9.1(αz x z W -+=
', 斜齿时, b t z x z W βαββcos )cos cos ()9.1cos (22-+='。 式中的β为斜齿轮分度圆螺旋角,t α为斜齿轮端面压力角。跨齿数用公式(1)或公式(1')计算都是可以的,但直齿用公式(1')计算较为简单些,斜齿并不省事。
有人可能问了:“公式(1)与公式(1')到底哪个是合理的?”笔者认为公式(1')更合理。因为你已经将斜齿轮看成是齿数为z '的直齿轮了,故 它就没有端面、法面之分了。既然这样,斜齿的公式中再有n n n x m 、、α等写法就不好解释了。那么公式(2)中的斜齿式中为何又有n n n x m 、、α这样写法呢?因为手册的斜齿公式中是这样的写法,如果推导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