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模型

合集下载

板块模型学案

板块模型学案

板块模型学案一、板块模型的简介在物理学中,板块模型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模型,用于研究不同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板块模型通常涉及两个或多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它们在水平或倾斜的表面上运动。

板块模型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简单的力学问题到复杂的工程实际都有所涉及。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的传送带运输、车辆的制动系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滑板运动等场景中,都能看到板块模型的身影。

二、板块模型的基本要素1、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质量是决定其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的重要因素。

质量越大,物体的惯性越大,改变其运动状态就越困难。

2、接触面的摩擦力摩擦力在板块模型中起着关键作用。

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接触面的性质、物体之间的压力以及相对运动的情况。

3、外力的作用外部施加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如,推动或拉动其中一个物体,或者施加一个倾斜的力等。

三、板块模型的常见类型1、无摩擦力的板块模型在这种情况下,物体之间的接触面非常光滑,没有摩擦力的作用。

此时,物体的运动主要取决于外力和它们自身的惯性。

2、有摩擦力的板块模型这是更常见的情况,摩擦力的存在会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和相对位置。

根据摩擦力的性质(静摩擦力或动摩擦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会有所不同。

3、多个物体的板块模型可能涉及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接触和作用,分析起来会更加复杂,需要综合考虑每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

四、板块模型的解题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首先要明确我们要研究的是哪个或哪些物体,将它们从系统中分离出来进行单独分析。

2、进行受力分析画出每个研究对象所受到的力,包括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外力等,并确定力的方向和大小。

3、建立运动方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结合物体的受力情况,建立运动方程。

如果是多个物体,还需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4、求解方程通过数学方法求解所建立的方程,得到物体的加速度、速度、位移等物理量。

五、板块模型的实例分析例 1:在水平光滑的表面上,有一个质量为 M 的大木板,上面放置一个质量为 m 的小木块。

2023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核心素养微专题(三)模型建构——板块模型

2023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核心素养微专题(三)模型建构——板块模型

核心素养微专题(三) 模型建构——板块模型【模型解读】滑块和木板组成相互作用的系统,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发生相对滑动,称为板块模型。

板块模型是高中动力学部分中的一类重要模型,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能从多方面体现物理学科素养。

此类模型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滑块、木板间通过摩擦力作用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常见类型如下:类型图示规律分析B 带动A木板B 带动物块A ,物块恰好不从木板上掉下的临界条件是物块恰好滑到木板左端时二者速度相等,则位移关系为x B =x A +LA 带动B物块A 带动木板B ,物块恰好不从木板上掉下的临界条件是物块恰好滑到木板右端时,二者速度相等,则位移关系为x B +L =x AF 作用在A 上力F 作用在物块A 上,先考虑木板B 与地面是否有摩擦,然后利用整体受力分析和隔离B 受力分析,分析相关临界情况 F 作用在B 上力F 作用在木板B 上,先考虑B 与地面是否有摩擦,然后利用整体受力分析和隔离B 受力分析,分析相关临界情况【模型1】 物块、木板上均未施加力【典例1】(2022·山东等级考)如图所示,“L ”形平板B 静置在地面上,小物块A 处于平板B 上的O'点,O'点左侧粗糙,右侧光滑。

用不可伸长的轻绳将质量为M 的小球悬挂在O'点正上方的O 点,轻绳处于水平拉直状态。

将小球由静止释放,下摆至最低点与小物块A 发生碰撞,碰后小球速度方向与碰前方向相同,开始做简谐运动(要求摆角小于5°),A 以速度v 0沿平板滑动直至与B 右侧挡板发生弹性碰撞。

一段时间后,A 返回到O 点的正下方时,相对于地面的速度减为零,此时小球恰好第一次上升到最高点。

已知A 的质量m A =0.1 kg,B 的质量m B =0.3 kg,A 与B 的动摩擦因数μ1=0.4,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225,v 0=4 m/s,取重力加速度g = 10 m/s 2。

热点 03 板块、斜面、传送带模型的教学设计

热点 03 板块、斜面、传送带模型的教学设计

1.命题情境源自生产生活中的与力的作用下沿直线运动相关的情境,对生活生产中力和直线有关的问题平衡问题,要能从情境中抽象出物理模型,正确画受力分析图,运动过程示意图,正确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公式、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解决问题。

2.命题中既有单个物体多过程问题又有多个物体多过程问题,考查重点在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能选择合适的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命题较高的考查了运算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板块模型板块模型可以大体分为“有初速度”和“有外力”两大类。

有初速度可以是物块有初速度,也可以是木板有初速度;有外力可以是物块有外力,也可以是木板有外力。

第一大类:有速度、第二大类:有外力。

解题思路①根据相对运动,确定摩擦力②基于受力分析,列出牛顿第二定律③画出v -t图像,列运动学公式④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找外力F的临界值。

二、斜面模型正确对物体受力分析,平行于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公式、动能定理等解决问题。

三、传送带模型Ⅰ、受力分析(1)“带动法”判断摩擦力方向:同向快带慢、反向互相阻;(2)共速要突变的三种可能性:①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零;②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③方向突变。

Ⅱ、运动分析(1)参考系的选择:物体的速度、位移、加速度均以地面为参考系;痕迹指的是物体相对传送带的位移。

(2)判断共速以后一定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作匀速运动吗?(3)判断传送带长度——临界之前是否滑出?Ⅲ、画图画出受力分析图和运动情景图,特别是画好v-t图像辅助解题,注意摩擦力突变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注意参考系的选择。

(建议用时:30分钟)1.(2023·黑龙江·校联考一模)如图甲所示,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长木板P,小滑块Q(可看做质点)放置于长木板上的最右端。

现将一个水平向右的力F作用在长木板的右端,让长木板从静止开始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力F的作用。

板块模型的分析范文

板块模型的分析范文

板块模型的分析范文板块模型是一种用于分析公司或组织的经营模式和结构的方法。

该模型将公司或组织划分为不同的板块,并研究每个板块的关联性和相互作用,以评估其对整体业务的贡献和风险。

以下将详细介绍板块模型的分析方法、重要性和应用。

一、板块模型的分析方法1.划分板块:首先,将公司或组织按照其主要业务领域、产品线、市场或功能划分为不同的板块。

这些板块应该是有关联的,但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例如,一家电子公司可以划分为硬件板块、软件板块和服务板块。

2.评估板块的贡献:对每个板块进行详细的财务分析和业务评估,以了解其对整体业务的贡献。

这包括收入、利润、市场份额和增长潜力等方面的考量。

3.评估板块的风险:分析每个板块的风险,并评估其可能对整体业务造成的影响。

这包括市场需求的波动、竞争压力、政策风险等方面的考量。

4.评估板块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和评估各个板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这有助于了解板块之间的依赖度和协同效应,以及可能存在的合作和协同机会。

5.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分析和评估板块的贡献和风险,可以确定资源配置的优化方案。

例如,对于低贡献和高风险的板块,可以考虑削减投入或寻找合作伙伴来减少风险。

二、板块模型的重要性1.了解业务结构:板块模型帮助理解公司或组织的业务结构,包括不同板块的特点和关系。

这有助于建立对业务的整体认知和理解。

2.风险管理:通过评估不同板块的风险,可以更好地管理整体业务的风险。

这有助于提前识别和应对潜在的风险,减少损失和负面影响。

3.资源优化:通过板块模型的分析,可以了解每个板块的贡献和风险,从而确定最佳的资源配置方案。

这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整体业务绩效。

4.发现合作机会:通过分析各个板块之间的关联性,可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合作和协同机会。

这有助于促进板块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

三、板块模型的应用1.经营决策:板块模型可以用于指导经营决策,包括业务发展、产品线优化、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决策。

自制板块模型实验报告(3篇)

自制板块模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多个大小不一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缓慢地移动,从而引发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

为了更好地理解板块构造理论,我们设计并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板块模型,通过模拟板块的运动来观察和探究板块构造的相关知识。

二、实验目的1. 理解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

2. 通过自制板块模型,直观展示板块的运动过程。

3. 分析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的关系。

4.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实验材料1. 透明胶带2. 彩色硬纸板3. 橡皮筋4. 小木棍5. 水彩笔6. 地图7. 胶水四、实验步骤1. 制作板块:将彩色硬纸板剪成大小不一的板块,用记号笔在板块上标明板块编号和边界线,用胶水将板块固定在透明胶带上。

2. 搭建支架:用小木棍和橡皮筋搭建一个支架,将板块固定在支架上,模拟地球表面的岩石圈。

3. 绘制板块边界:在支架上用记号笔绘制板块边界,模拟地球板块的实际边界。

4. 模拟板块运动:用手轻轻推动板块,观察板块的移动方向和速度,记录板块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5. 分析现象:观察板块运动过程中是否出现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分析板块运动与地质现象的关系。

6. 绘制示意图:根据实验观察结果,绘制板块运动示意图,标注板块编号、边界线、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板块运动: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板块在支架上可以自由移动,模拟地球板块的实际运动。

2. 地震现象:在板块运动过程中,部分板块边界出现了断裂现象,模拟了地震的发生。

3. 火山喷发:在板块运动过程中,部分板块中心区域出现了火山喷发现象,模拟了火山喷发的过程。

4. 板块边界:实验结果显示,板块边界线上的地质现象较为明显,如地震、火山等。

六、实验结论1. 通过自制板块模型实验,我们直观地展示了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加深了对板块构造理论的理解。

2. 实验结果表明,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密切相关,为地质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板块、皮带模型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板块、皮带模型

假设法
整体法
假设两物体间无相对滑动,先用
对滑块和木板进
将滑块和木板看
整体法算出一起运动的加速度,
行隔离分析,弄
成一个整体,对
再用隔离法算出其中一个物体“
具体步骤 清每个物体的受
整体进行受力分
所需要”的摩擦力Ff;比较Ff与最
体情况与运动
析和运动过程
大静摩擦力Ffm的关系,若Ff>Ffm,
过程
分析
则发生相对滑动
D.行李在传送带上的时间一定大于 L
v
D
)
类型(二)
情境
倾斜传送带问题
滑块可能的运动情况
情境1:上传
>
即 >
(1)可能一直加速 还未共速,传送带较短
(2)可能先加速后匀速
mg
情境2:下传(v0=0)
FN
mgsin + =
FN
(1)可能一直加速
类型(一) 水平传送带问题
情境
情境1:轻放
Ff =μmg=ma
a=μg
滑块可能的运动情况

(1)可能一直加速 = >

(2)可能先加速后匀速 = <
情境2:同向
Ff
Ff
(1)v0>v时,可能一直减速,也可能先减速再匀速
(2)v0<v时,可能一直加速,也可能先加速再匀速
当f=fm=μmAg时相对滑动
f

aBm=

μg
a
=
Am
f
F
第四讲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板块模型、皮带模型
一、板块模型
1.水平面光滑:

F甲=(mA+mB)am = ( + )

板块模型的知识点总结

板块模型的知识点总结

板块模型的知识点总结1. 板块模型的定义板块模型是一种管理和组织企业的方法论,它将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板块。

每个板块都有自己的业务范围、目标和决策权,它们之间可以自主地进行合作和竞争。

板块模型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还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激励效果。

通过将一个复杂的组织结构分解成若干个独立的板块,企业可以更加高效地运营和管理。

2. 板块模型的优点(1) 提高效率:板块模型将一个大型的组织结构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板块,每个板块都有自己的业务范围和目标,从而可以更加专注地进行管理和运营。

这样一来,企业可以更加高效地运营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果。

(2) 提高灵活性:板块模型可以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每个板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市场变化做出决策,从而更加及时地调整战略和业务方向。

这样一来,企业可以更加快速地适应市场变化,保持竞争优势。

(3) 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板块模型给予了每个板块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这样一来,员工可以更加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自由度和激励效果可以激发员工的潜能,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4) 降低管理层次:板块模型将一个大型的组织结构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板块,每个板块都有自己的业务范围和目标,这样一来,可以大大降低管理的层次和成本。

这样一来,企业可以更加高效地运营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果。

(5) 提高员工的激励效果:板块模型给予了每个板块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这样一来,员工可以更加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自由度和激励效果可以激发员工的潜能,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 板块模型的缺点(1) 容易导致板块之间的内耗:板块模型强调将一个大型的组织结构分解成若干个独立的板块,每个板块都有自己的业务范围和目标,这样一来,很容易导致板块之间的内耗。

在实际操作中,不同的板块之间往往会出现资源竞争和利益冲突,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利益。

物理高三板块模型知识点

物理高三板块模型知识点

物理高三板块模型知识点引言: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板块模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上的地壳运动以及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

本文将介绍物理高三板块模型的相关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概念。

一、板块模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 板块模型是指将地球表面划分成若干个大型板块,并认为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存在相对运动的理论模型。

2. 地球板块模型的形成和演化与地球上的地壳构造、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密切相关。

3. 板块模型的核心理论是“地壳构造学”和“板块构造学”。

二、板块模型的分类1. 根据地壳运动方向和速度的不同,板块模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边界运动型、内部运动型和混合型。

2. 边界运动型板块模型:板块间的相对滑动速度较快,形成了较明显的地壳运动现象,如反射地震带、弧后盆地等。

3. 内部运动型板块模型:板块内部的相对滑动速度较快,形成了内部断层和地壳运动现象,如火山地震、岩浆侵入等。

4. 混合型板块模型:同时具有边界运动型和内部运动型特征的板块模型。

三、板块模型的主要特征和作用1. 板块模型具有边界界线清晰、板块间相对运动、构造形态分明等特征。

2. 板块模型对地球上的地壳变形、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3. 板块模型还可以解释地球表面的地理分布、陆地形态、海底地形等自然地理现象。

四、板块构造运动的主要类型1. 板块碰撞:两个板块的边界相互碰撞,形成山脉、高原等地形。

2. 板块俯冲:一块板块向下俯冲入地幔,形成深海槽、弧形火山等地形。

3. 板块扩张:两个板块的边界相互脱离,形成中海峡、洋脊等地形。

五、世界著名的板块边界带1. 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环太平洋地区的海沟、火山带以及日本、菲律宾等地的地震活动。

2.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沿着欧亚大陆的冲突带,包括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

3. 土耳其-伊朗-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包括土耳其、伊朗以及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地震活动。

结论:板块模型是物理高三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地质现象以及自然地理现象。

板块模型的四种情况总结

板块模型的四种情况总结

板块模型的四种情况总结
“板块模型的四种情况总结”,是一种描述企业战略管理中各种可能形式的概念。

它把企业的组织活动细分为四种模式:单一板块、多样化板块、混合板块和全面板块模式。

首先,单一板块模式是企业采用的最常见的和最简单的组织模式。

它把企业的业务活动细分为一个单独的部门,在这个部门内,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单一的板块为基础进行划分。

这种模式适用于小型企业,可以保证企业的管理有效性。

但是,如果企业的业务规模增大,单一板块模式就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就出现了多样化板块模式。

多样化板块模式是企业采用的次常见的组织模式,它把企业的业务活动细分为多个独立的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其特定的职能和目标,并且与其他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协调关系。

这种模式适用于中型企业,可以更好地发挥每个部门的作用,提高企业的效率。

混合板块模式是综合前面两种模式的一种组合。

它把企业的业务活动细分为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其特定的职能和目标,但是,部门之间也存在联系,可以形成一个
整体。

这种模式适用于大型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综合管理。

最后,全面板块模式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采用的模式。

它是把企业的业务活动细分为数个部门,但是这些部门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协调关系,而且还包括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等更为复杂的关系。

这种模式适用于大型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综合管理,使企业更加统一、有序。

总之,板块模型的四种情况总结是描述企业战略管理中各种可能形式的概念,包括单一板块模式、多样化板块模式、混合板块模式和全面板块模式。

它们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组织活动,而且也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4.5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板块模型(共25张ppt)

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4.5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板块模型(共25张ppt)
摩擦力种类和方向。
(2)通过受力分析,求出各物体在各个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
(3)根据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列式计算。
注意:①此类问题涉及两个物体、多个运动过程。
②前一个过程的末速度是下一个过程的初速度。
③不同运动过程转变的瞬间,加速度可能突变,需重新受力分析
板-块模型解题步骤
1.地面光滑的“滑块—木板”问题
擦力会发生突变
无相对位移
(速度相等
速度保持相同
的过程中)
位移的关系
有相对位移
(速度不相
等的过程中)
注意:计算过程中
①速度方向相同,
x相对=x木板+x滑块
②速度方向不相同,
x相对=x木板-x滑块
的速度,位移,都
是相对于地面而言。
2.“滑块—木板”模型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1)明确各物体对地的运动和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情况,确定物体间的
板-块模型
学习目标及重点
1.能说出“板-块”模型的概念。
2.能掌握“板-块”模型的分析方法。(重点)
3.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处理“板-块”问题。(重点)
板-块模型的概念
1.“板-块”模型概述:
两个或多个物体上、下叠放在一起,物体之间通过摩擦力
产生联系。
板-块模型的分析方法
1.“滑块—木板”模型的三个基本关系


= , = ,解得:t=2s


(3)B离开A时的速度大小为vB=aBt=2 m/s。
典例
2.如图所示,质量为M=1 kg的长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现有一质
量为m=0.5 kg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以v0=3 m/s 的初速度从左端沿木
板上表面冲上木板,带动木板向前滑动.已知滑块与木板上表面间的动

板块模型PPT课件

板块模型PPT课件

地壳向两侧推移。
03
板块构造学说
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被分
割成若干巨大的刚性板块,即岩石圈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对流的作用
下不断运动,发生相互碰撞或张裂。
03
板块模型与地震活动
地震产生原因及类型
地震产生原因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岩石受力超过其承受极限而突然破裂、释放能量所引起的 自然现象。板块运动是地震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板块间的相互碰撞、挤压、 分离等。
两个板块沿水平方向相对 滑动,形成转换断层和地 震活动带,如圣安德烈斯 断层。
板块运动方式
01
02
03
04
扩张运动
在离散边界,板块向两侧扩张 ,形成新的洋壳。
俯冲运动
在汇聚边界,一个板块向下俯 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形成海
沟和火山弧。
碰撞运动
在汇聚边界,两个板块相互碰 撞挤压,形成高大山脉和地震
活动带。
深海探测与板块构造
随着深海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 揭示更多关于海底板块构造的细节和机制

板块构造与资源环境
深入研究板块构造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有 助于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以及环
境保护和治理工作。
地震预测与防灾减灾
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于减 轻地震灾害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跨学科综合研究
板块构造学说发展历程
01
大陆漂移学说
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
一的巨大陆块(联合古陆),在新生代又分裂漂移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02
海底扩张学说
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

高中物理板块模型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物理板块模型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物理板块模型知识点总结归纳示例文章篇一:哇塞!高中物理的板块模型,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家伙!咱们先来说说板块模型到底是个啥。

就好像两辆汽车在赛跑,一个快一个慢,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情况,这就是板块模型啦!比如说,有一个大木板在地面上,上面再放一个小木块。

当给大木板一个力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小木块会乖乖地跟着大木板一起跑吗?这可不一定哟!要是地面光滑得像镜子,那大木板一跑,小木块可能就嗖地一下滑出去啦,这难道不像我们在冰面上滑得停不下来吗?要是地面粗糙得像砂纸,那小木块可能就会和大木板紧紧相依,一起向前冲。

在分析板块模型的时候,咱们得先搞清楚摩擦力的情况。

摩擦力就像个捣蛋鬼,有时候帮着它们一起前进,有时候又使劲儿拖着不让走。

比如说,小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怎么判断呢?那得看它相对于大木板的运动趋势呀!如果小木块有想往后跑的趋势,那摩擦力就会把它往前拽,反之亦然。

这就好比你想往后退,却有一只大手把你往前推,你说无奈不无奈?还有啊,加速度也是个关键。

大木板和小木块的加速度不一样,它们的运动状态就会变得很复杂。

这就像两个人跑步,一个跑得快,一个跑得慢,那差距不就越来越大了吗?再想想,如果大木板和小木块之间有相对滑动,那它们的位移可就有讲究啦!这就好像两个人一起走路,一个走得多,一个走得少,差距不就出来了吗?总之,高中物理的板块模型真的是充满了挑战和趣味。

它就像一个神秘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找到出口。

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搞清楚每个力的作用,每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一定能征服这个难题!难道不是吗?我的观点就是:板块模型虽然复杂,但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方法,就一定能把它拿下!示例文章篇二:哎呀呀!高中物理的板块模型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呀!先来说说啥是板块模型吧。

就好像我们玩的拼图游戏,板块模型就是把不同的物体看作一块块拼图,然后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情况。

比如说,有一个大木板,上面放着一个小木块。

高中物理模型法解题——板块模型-高中物理八种板块模型

高中物理模型法解题——板块模型-高中物理八种板块模型

高中物理模型法解题———板块模型【模型概述】板块模型是多个物体的多个过程问题,是一个最经典、最基本的模型之一。

木板和物块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称为板块模型,该模型涉及到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转化、方向判断等静力学知识,还涉及到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规律、动能定理和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等方面的知识。

板块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1)受力分析.(2)物体相对运动过程的分析.(3)参考系的选择(通常选取地面).(4)做v-t图像(5)摩擦力做功与动能之间的关系.(6)能量守恒定律的运用.一、含作用力的板块模型问题:【例题1】如图所示,木板静止于水平地面上,在其最右端放一可视为质点的木块.已知木块的质量m=1kg,木板的质量M=4kg,长L=2.5m,上表面光滑,下表面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现用水平恒力F=20N拉木板,g取10m/s2,求:(1)木板的加速度;(2)要使木块能滑离木板,水平恒力F作用的最短时间;(3)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假设木板的上表面也粗糙,其上表面与木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欲使木板能从木块的下方抽出,需对木板施加的最小水平拉力是多大?(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4)若木板的长度、木块质量、木板的上表面与木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不变,只将水平恒力增加为30N,则木块滑离木板需要多长时间?【解题思路】(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木板的加速度.(2)让木板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结合位移之和等于板长求出恒力F作用的最短时间.(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木块的最大加速度,隔离对木板分析求出木板的加速度,抓住木板的加速度大于木块的加速度,求出施加的最小水平拉力.(4)应用运动学公式,根据相对加速度求所需时间.【答案】(1)木板的加速度2.5m/s2;(2)要使木块能滑离木板,水平恒力F作用的最短时间1s;(3)对木板施加的最小水平拉力是25N;(4)木块滑离木板需要2s【解析】解:(1)木板受到的摩擦力F f=μ(M+m)g=10N木板的加速度=2.5m/s2(2)设拉力F作用t时间后撤去,木板的加速度为木板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且a=﹣a′有at2=L解得:t=1s,即F作用的最短时间是1s.(3)设木块的最大加速度为a木块,木板的最大加速度为a木板,则对木板:F1﹣μ1mg﹣μ(M+m)g=Ma木板木板能从木块的下方抽出的条件:a木板>a木块解得:F>25N(4)木块的加速度木板的加速度=4.25m/s2木块滑离木板时,两者的位移关系为x木板﹣x木块=L即带入数据解得:t=2s【变式练习】如图所示,质量M=1kg的木块A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在木块的左端放置一个质量m=1kg的铁块B(大小可忽略),铁块与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3,木块长L=1m,用F=5N的水平恒力作用在铁块上,g取10m/s2.(1)若水平地面光滑,计算说明两木块间是否会发生相对滑动.(2)若木块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1,求铁块运动到木块右端的时间.【解题思路】(1)假设不发生相对滑动,通过整体隔离法求出A、B之间的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比较,判断是否发生相对滑动.(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别求出A、B的加速度,结合位移之差等于木块的长度求出运动的时间.【答案】(1)A、B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2)铁块运动到木块右端的时间为.【解析】(1)A、B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 m>μmg=0.3×10N=3N.假设A、B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则对AB整体分析得:F=(M+m)a对A,f AB=Ma代入数据解得:f AB=2.5N.因为f AB<f m,故A、B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2)对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μ1mg=ma B,对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μ1mg﹣μ2(m+M)g=Ma A根据题意有:x B﹣x A=L,,联立解得:.二、不含作用力的板块模型问题:【例题2】一长木板在水平地面上运动,在t =0时刻将一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块轻放到木板上,以后木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高中物理板块模型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板块模型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板块模型知识点总结一、板块模型的基本概念。

1. 板块模型组成。

- 板块模型通常由一个或多个滑块(可视为质点)和木板组成。

滑块和木板之间存在着摩擦力等相互作用,并且它们在一个平面上运动,这个平面可能是光滑的,也可能存在摩擦力。

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在板块模型中,我们既可以单独选取滑块或木板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将滑块和木板整体作为研究对象。

当研究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时,往往需要分别分析滑块和木板的受力情况;当整体的外力情况比较明确,且不涉及它们之间的内部摩擦力做功等问题时,可以采用整体法。

二、受力分析。

1. 滑块的受力。

- 滑块受到重力G = mg(其中m为滑块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 如果滑块在木板上滑动,它受到木板对它的摩擦力。

当滑块相对木板滑动时,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f=μ N,其中μ为动摩擦因数,N为滑块与木板间的正压力(在水平面上N = mg)。

如果滑块有相对木板运动的趋势但未滑动,则受到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求解,其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 木板的受力。

- 木板同样受到重力G'=M g(M为木板质量)。

- 它受到滑块对它的摩擦力,大小与滑块受到的摩擦力相等,方向相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如果木板放在水平面上,还受到水平面的支持力F_N=(m + M)g(整体法分析时),若水平面不光滑,木板还受到水平面的摩擦力。

三、运动分析。

1. 加速度的计算。

-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 ma计算滑块和木板的加速度。

- 对于滑块,例如受到水平拉力F和摩擦力f时,其加速度a_1=(F - f)/(m)(假设拉力方向与摩擦力方向相反)。

- 对于木板,若受到滑块的摩擦力f和其他外力F'(如水平面的摩擦力等),其加速度a_2=(f+F')/(M)。

2. 相对运动情况。

- 当滑块和木板的加速度不同时,它们之间就会产生相对运动。

判断相对运动的方向可以通过比较它们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专题4.3 板块模型(解析版)

专题4.3 板块模型(解析版)

第四部分重点模型与核心问题深究专题4.3 板块模型目录模型一动力学中水平面上的板块模型 (1)类型1水平面上受外力作用的板块模型 (2)类型2水平面上具有初速度的板块模型 (5)模型二斜面上的板块模型 (9)模型三板块模型与动量、能量的综合问题 (13)类型1无外力作用的板块模型 (15)类型2有外力作用的板块模型 (15)专题提升训练 (17)模型一动力学中水平面上的板块模型水平面上的板块模型是指滑块和滑板都在水平面上运动的情形,滑块和滑板之间存在摩擦力,发生相对运动,常伴有临界问题和多过程问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例1】如图所示,质量为M=4 kg的木板长L=1.4 m,静止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其右端静置一质量为m=1 kg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小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今用水平力F=28 N向右拉木板。

要使小滑块从木板上掉下来,力F作用的时间至少要多长?(不计空气阻力,取g=10 m/s2)【答案】 1 s【解析】设t1时刻撤掉力F,此时滑块的速度为v2,木板的速度为v1,t2时刻木板与滑块达到最终速度v3,如图所示阴影部分的面积为板长L,则在0~t1的过程中,由牛顿第二定律有对滑块:μmg =ma 2,v 2=a 2t 1对木板:F -μmg =Ma 1,v 1=a 1t 1撤去力F 后,木板的加速度变为a 3,则μmg =Ma 3由v ­t 图像知L =12(v 1-v 2)t 1+12(v 1-v 2)(t 2-t 1)=12(v 1-v 2)t 2 t 2时刻木板与滑块速度相等,即v 1-a 3(t 2-t 1)=v 2+a 2(t 2-t 1)联立可得t 1=1 s 。

【方法总结】求解水平面上的板块模型的三个关键(1)两个分析:仔细审题,清楚题目的物理过程,对每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

(2)求加速度:准确求出各个物体在各个运动过程的加速度,注意两个运动过程的连接处的加速度可能突变。

板块模型

板块模型

板块模型板块模型至少涉及两个物体,一般包括多个运动过程,并且物体间还存在相对运动,可见此类问题一般具有一定的难度。

解决这类问题要注重过程分析,明确临界条件。

对于涉及板块模型类问题,根据初始运动状态和受力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两大类型:一、木板或木块受到水平力如果木块与木板没有相对滑动,那就是普通的动力学问题;若两者间存在相对滑动,这才是板块模型问题的特色。

解决此类问题要把握两个关键,一是两者存在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二是两者滑离的条件是位移差等于木板的长度。

例: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质量M=10kg 的长木板从静止开始受水平向右的F=90N 的恒力作用时,质量m=1kg 的小木块以v 0=4m/s 的初速度向左滑上长木板的右端。

已知木板与地面和木板与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5,取g=10m/s 2。

问:为使木块不滑离木板,木板的长度L 至少为多少?解析:木块滑上模板后,在与木板发生相对滑动的过程中,木板的加速度大小1()F mg M m ga Mμμ--+=,解得 213a m s =小木块的加速度大小 225a g m s μ==在该过程中,木板一直向右做加速运动,而木块先向左做减速运动,速度减小到零后又开始向右做加速运动,两者最终相对静止,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右做加速运动。

这期间两者的相对位移一直增大。

设经过时间t 两者以共同速度运动,有 102at v a t =-+ 解得 2t s = 这段时间里,木板向右运动的位移 211162s at m == 木块向右运动的位移 2202122s v t at m =-+= 所以min 124L s s m =-=,此即木板长度L 的最小值。

木板或木块受到水平拉力的情况存在很多变化,但不管其怎样变化,只要做好两物体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都可以顺利解题。

二、木块或木板具有一个初速度滑块滑上模板时,首先应对滑块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判断出滑块的加速度,其次分析清楚滑块开始运动时的运动特征,然后再对木板进行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滑板的加速度,明确其运动特征。

专题 滑块—木板模型(板块模型)(课件)(共54张PPT)

专题  滑块—木板模型(板块模型)(课件)(共54张PPT)

1.模型特点 涉及两个发生相对滑动的物体. 两种位移关系 滑块由滑板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中 若滑块和滑板同向运动,位移之差等于板长; 若滑块和滑板相向运动,位移之和等于板长.
设板长为L,滑块位移x1,滑板位移x2 x1
同向运动时:
运动演示
L=x1-x2
x2 L=x1+x2
相向运动时:
x1 x2
模型特征 滑块—滑板模型(如图a所示),涉及两个物体间的相对滑动,题目涉及摩擦力 分析、相对运动、摩擦生热、多次相互作用等,属于多物体、多过程问题,综 合性较强,对能力要求较高,频现于高考试卷中。另外,常见的子弹射击木块 (如图b)、圆环在直杆上滑动(如图c)都属于滑块—滑板类问题,处理方法与滑 块—滑板模型类似。
专题 滑块—木板模型 (板块模型)
人教版(2019) 高一上
综合模型 滑块——木快板模型
运动和力观点
功能பைடு நூலகம்点 动量观点
三大
四大
思路
问题
木板+木块
模型
突出----
独立性、规律性、关联性
抓住----
两个加速度 两个位移 三个关系
1、板块用力拉 2、块在板上滑 3、板块相向动 4、弹碰情景加
1.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发生相对滑动,两者之间有相对运动。 问题涉及两个物体、多个过程,两物体的运动时间、速度、位移间有一定 的关系。 2.模型的特点: 滑块(视为质点)置于木板上,滑块和木板均相对地面运动,且滑块和木板 在摩擦力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相对滑动。
到随时间t变化的水平拉力F作用时,用传感器测出木板B的加速
度a,得到如图乙所示的a-F图像,已知g取10 m/s2,则 ( )
A.木板B的质量为1 kg B.滑块A的质量为4 kg C.当F=10 N时木板B的加速度为4 m/s2 D.滑块A与木板B间动摩擦因数为0.1

板块模型

板块模型

板块模型板块模型至少涉及两个物体,一般包括多个运动过程,并且物体间还存在相对运动,可见此类问题一般具有一定的难度。

解决这类问题要注重过程分析,明确临界条件。

对于涉及板块模型类问题,根据初始运动状态和受力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两大类型:一、木板或木块受到水平力如果木块与木板没有相对滑动,那就是普通的动力学问题;若两者间存在相对滑动,这才是板块模型问题的特色。

解决此类问题要把握两个关键,一是两者存在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二是两者滑离的条件是位移差等于木板的长度。

例: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质量M=10kg 的长木板从静止开始受水平向右的F=90N 的恒力作用时,质量m=1kg 的小木块以v 0=4m/s 的初速度向左滑上长木板的右端。

已知木板与地面和木板与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5,取g=10m/s 2。

问:为使木块不滑离木板,木板的长度L 至少为多少?解析:木块滑上模板后,在与木板发生相对滑动的过程中,木板的加速度大小1()F mg M m ga Mμμ--+=,解得 213a m s =小木块的加速度大小 225a g m s μ==在该过程中,木板一直向右做加速运动,而木块先向左做减速运动,速度减小到零后又开始向右做加速运动,两者最终相对静止,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右做加速运动。

这期间两者的相对位移一直增大。

设经过时间t 两者以共同速度运动,有 102at v a t =-+ 解得 2t s = 这段时间里,木板向右运动的位移 211162s at m == 木块向右运动的位移 2202122s v t at m =-+= 所以min 124L s s m =-=,此即木板长度L 的最小值。

木板或木块受到水平拉力的情况存在很多变化,但不管其怎样变化,只要做好两物体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都可以顺利解题。

二、木块或木板具有一个初速度滑块滑上模板时,首先应对滑块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判断出滑块的加速度,其次分析清楚滑块开始运动时的运动特征,然后再对木板进行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滑板的加速度,明确其运动特征。

高考物理板块模型知识点

高考物理板块模型知识点

高考物理板块模型知识点物理是高考中一个重要的科目,其中的板块模型知识点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考物理板块模型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考试成绩。

一、基础概念1. 板块模型的概念板块模型是基于地球外部硬壳结构特征和地震波传播规律提出的一种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它将地球分为若干个坚硬的板块,这些板块围绕着地球表面的板块边界进行相对运动。

2. 板块边界的类型板块边界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构造边界、转型边界和消亡边界。

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碰撞的地方,转型边界是两个板块横向滑动的地方,消亡边界是因为一个板块向地幔下沉而消亡。

二、板块构造1. 大陆板块的特点大陆板块主要由地壳和上地幔组成,其特点是厚度较大、密度较低、构成成分复杂,包括岩石、土壤和水。

大陆板块的运动速度较慢,通常是每年几厘米到十几厘米。

2. 海洋板块的特点海洋板块是地球表面最薄的板块,主要由海洋壳组成,包括海底扩张的次级板块。

海洋板块的厚度较小、密度较大,构成成分以玄武岩为主。

海洋板块的运动速度较快,通常是每年几十厘米到一百多厘米。

三、板块边界及地震活动1.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主要发生在两个板块相互碰撞的地方。

在构造边界上,有三种主要的板块相互关系:大陆与大陆碰撞、大陆与海洋碰撞以及海洋与海洋碰撞。

这些板块相互碰撞会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例如中国的兰州地震。

2. 转型边界转型边界主要发生在两个板块横向滑动的地方,例如美洲中部的圣安德烈亚斯断裂带。

转型边界通常会引发剧烈的地震活动,特点是地震烈度高、范围广但面积相对较小。

3. 消亡边界消亡边界是因为一个板块向地幔下沉而消亡。

在这种边界上,板块会发生俯冲运动,促使地震的发生。

消亡边界通常位于大洋深处,世界上许多海沟就形成于此。

四、板块运动与自然灾害1. 板块运动与地震板块运动是地震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板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会产生巨大的地震能量,导致地质应力的释放。

世界上许多地震都与板块运动有关,例如中国的唐山大地震和美国的旧金山地震。

最全板块模型总结

最全板块模型总结

最全板块模型总结引言在现代管理学中,板块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通过将企业或组织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来进行研究和管理。

板块模型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和生产力。

本文将对最常见的板块模型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对其应用进行分析和评价。

1. 功能模块板块模型功能模块板块模型是最常见和基础的一种板块模型。

它将企业的各种功能分为不同的模块,如生产、销售、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

每个模块负责特定的职能或任务,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依赖关系和协作关系。

1.1 生产模块生产模块负责产品的制造和加工过程。

它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计划、生产线管理等。

生产模块的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

1.2 销售模块销售模块负责产品的销售和市场拓展。

它包括市场调研、销售策略制定、销售渠道管理等。

销售模块的目标是扩大销售规模,提高销售额,增强市场竞争力。

1.3 市场营销模块市场营销模块负责企业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

它包括市场定位、品牌推广、市场公关等。

市场营销模块的目标是提高品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目标客户,推动销售增长。

1.4 人力资源模块人力资源模块负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培训。

它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评估等。

人力资源模块的目标是提高员工的绩效和满意度,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 流程模块板块模型流程模块板块模型将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划分和管理。

它以流程为核心,将企业的各个环节划分为不同的模块,通过流程的优化和改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1 采购流程模块采购流程模块包括物料采购、供应商管理、采购订单等。

它的目标是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确保供应链的稳定和可靠。

2.2 生产流程模块生产流程模块包括生产计划、物料加工、质量控制等。

它的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

2.3 销售流程模块销售流程模块包括市场开发、订单管理、售后服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模型一、解题心诀分类别、识套路;记结论、省功夫;V-T 图,标清楚。

二、类别1、拉上或拉下2、带动带不动3、共速及变速问题三、拉上或拉下问题1、拉上先判下动否,最大摩擦敢承受。

[典例1] 如图所示,物体A 叠放在物体B 上,B 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 、B 质量分别为m A =6 kg 、m B =2 kg ,A 、B 以及B 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开始时F =10 N ,此后逐渐增加,在增大到36 N 的过程中,则( )A .当拉力F <12 N 时,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B .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超过12 N 时,开始相对滑动C .两物体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D .两物体始终没有相对运动解析:先判断B 的最大静摩擦力是否能承受A 给它的滑动摩擦力。

如果能承受,那么不论拉力再大,A 运动再快,B 也巍然不动。

如果承受不住,那么B 就要跟随着A 向前运动。

112a f m g N μ==需承受,因为B 能承受A 的最大摩擦力,所以,不论力量多么大,B 都不会动。

[典例2] 如图所示,物体A 叠放在物体B 上,B 置于水平面上,A 、B 质量分别为m A =6 kg 、m B =2 kg ,A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2,B 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1,开始时F =10 N ,此后逐渐增加,在增大到36 N 的过程中,则( )A .当拉力F <12 N 时,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B .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超过12 N 时,开始相对滑动C .两物体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D .两物体始终没有相对运动解析:先判断B 承受不住,所以B 就要跟随着A 向前运动。

112a f m g N μ==需承受,因为B 的最大摩擦力不能承受A 对它的拉力,所以当F 增大到一定程度时,B 会随着A 运动。

一起运动时,可以把二者当成一个整体。

第二步:判断A 和B 何时被拉开。

临界条件下,A 为B 提供的最大摩擦力,已经不能让B 和A一起加速向前了。

对于A:1a a F m g m a μ-=对于B:12()a a b b m g m m g m a μμ-+=联立两式得:24F N =,22/a m s =第三步:因为现在拉力F大于24N ,所以A和B不能一起运动。

那么单独分析A物体:1a a F m g m a μ-=,由此得,24/a m s =2、拉下则判两临界[典例3] 如图所示,物体A 叠放在物体B 上,B 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 、B 质量分别为m A =6 kg 、m B =2 kg ,A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2,B 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1,开始时F =10 N ,此后逐渐增加,在增大到36 N 的过程中,则( )A .当拉力F <12 N 时,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B .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超过12 N 时,开始相对滑动C .两物体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D .两物体始终没有相对运动解析:拉下面的物体时,上面的物体一定会被带动,那么首先分析何时能动,用整体法来做判断。

然后判断A 和B 何时被拉开。

临界条件下,A 为B 提供的最大摩擦力,已经不能让B 和A一起加速向前了。

对于A:1a m g ma μ=对于B:2()()a b a b F m m g m m a μ-+=+联立两式得:24F N =,22/a m s =四、带动带不动1、上带下,先判断带动带不动。

步骤如“拉上”[典例1] (2017·安徽芜湖模拟)质量为m 0=20 kg 、长为L =5 m 的木板放在水平面上,木板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15.将质量m =10 kg 的小木块(可视为质点),以v 0=4 m/s 的速度从木板的左端水平抛射到木板上(如图所示),小木块与木板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 =10 m/s 2).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木板一定静止不动,小木块不能滑出木板B .木板一定静止不动,小木块能滑出木板C .木板一定向右滑动,小木块不能滑出木板D .木板一定向右滑动,小木块能滑出木板解析:先判断m 0的最大静摩擦力是否能承受m 给它的滑动摩擦力。

如果能承受,那么不论m 运动再快,m 0也巍然不动。

如果承受不住,那么m 0就要跟随着m向前运动。

240f mg N μ==需承受,因为m 0能承受m 的最大摩擦力,所以,不论a 多么大,m 0都不会动。

[典例2] (2017·安徽芜湖模拟)质量为m 0=10 kg 、长为L =5 m 的木板放在水平面上,木板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15质量m =10 kg 的小木块(可视为质点),以v 0=4 m/s 的速度从木板的左端被水平抛射到木板上(如图所示),小木块与木板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4(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 =10 m/s 2).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木板一定静止不动,小木块不能滑出木板B .木板一定静止不动,小木块能滑出木板C .木板一定向右滑动,小木块不能滑出木板D .木板一定向右滑动,小木块能滑出木板解析:先判断m 0的最大静摩擦力是否能承受m 给它的滑动摩擦力。

如果承受不住,那么m 0就要跟随着m 向前运动。

240f mg N μ==需承受,因为m 0不能承受m 的最大摩擦力,所以,m 会带着下面的m 0向前运动。

第二:如果能带动下面物体,那么二者共速后,二者会共同减速。

判断方法同前假设二者可以一同向前做减速运动,那么,对整体:对m :15f ma N μ==需承受而m 的 max 140f mg N μ==所以二者可以共同减速运动。

2、下带上,如果接触面粗糙,那么肯定能带动。

注意在共速,停止,反向以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会发生改变。

[典例3] (原创)一足够长的长木板B 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小物块A 无初速度的放到长木板B 的右端,此时木板B 的速度为16m/s .若小物块A 可视为质点,它与长木板B 的质量相同m =2 kg ,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2,B 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2,取g =10 m/s 2.求:(1)最终A 与B 的相对位移是多少?解析:共速前,A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 做匀减速运动。

212()6/A A B B B m g m m ga m s m μμ++==,AB 在第二秒末共速,共速时V A =V B =4m/s第二步:判断共速以后,B 能否hold 住A ,如果B 能hold 住A ,那么两者共速。

如果hold 不住,那么A 会“出轨”。

假设共速,那么那么B 要给A 提供的摩擦力能够让A 与其一起运动。

对A :max max 14(4)A A F f m a N f f m g N μ======由运动学可求,其相对位移是16m 。

[典例4] (原创)一足够长的长木板B 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小物块A 无初速度的放到长木板B 的右端,此时木板B 的速度为18m/s .若小物块A 可视为质点,它与长木板B 的质量相同m =2 kg ,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1,B 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2,取g =10 m/s 2.求:(1)最终A 与B 的相对位移是多少?解析:共速前,A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 做匀减速运动。

212()5/A A B B B m g m m ga m s m μμ++==,AB 在第二秒末共速,共速时V A =V B =3m/s第二步:判断共速以后,B 能否hold 住A ,如果B 能hold 住A ,那么两者共速。

如果hold 不住,那么A 会“出轨”。

假设共速,那么对A :由于f 需要 > f max ,所以hold 不住,那么A 比B 运动的快。

所以由运动学可求,其相对位移是24m 。

共速、变速则力变。

注意物体在共速、停止、速度反向时,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都可能改变。

比如前面的例4:(原创)一足够长的长木板B 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小物块A 无初速度的放到长木板B 的右端,此时木板B 的速度为18m/s .若小物块A 可视为质点,它与长木板B 的质量相同m =2 kg ,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1,B 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2,取g =10 m/s 2.求:(1)最终A 与B 的相对位移是多少?技巧:找好临界条件:在0~3秒,3~4秒,4~6秒,物体B 的受力分析如下:终极考察试题:[典例1] (原创)一长木板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木板左端放置一小物块;在木板右方有一墙壁,木板右端与墙壁的距离为4.5 m ,如图a 所示.t =0时刻开始,小物块与木板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右运动,直至t =1 s 时木板与墙壁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前后木板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运动过程中小物块始终未离开木板.已知碰撞后1 s 时间内小物块的v -t 图象如图b 所示.木板的质量等于小物块质量,重力加速度大小g 取10 m/s 2.求:(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及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2)木板的最小长度;解析:(1)规定向右为正方向.木板与墙壁相碰前,小物块和木板一起向右做匀变速运动,设加速度为a 1,小物块和木板的质量分别为m 和M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μ1(m +M )g =(m +M )a 1①由题图b 可知,木板与墙壁碰撞前瞬间的速度v 1=4 m/s ,由运动学公式有v 1=v 0+a 1t 1②s 0=v 0t 1+12a 1t 21③ 式中,t 1=1 s ,s 0=4.5 m 是木板碰撞前的位移,v 0是小物块和木板开始运动时的速度.联立①②③式和题给条件得μ1=0.1④在木板与墙壁碰撞后,木板以-v 1的初速度向左做匀变速运动,小物块以v 1的初速度向右做匀变速运动.设小物块的加速度为a 2,由牛顿第二定律有-μ2mg =ma 2⑤由题图b 可得a 2=v 2-v 1t 2-t 1⑥ 式中,t 2=1.5 s ,v 2=0,联立⑤⑥式和题给条件得μ2=0.4⑦(2)碰撞后,木块向右运动,木板向左运动。

其受力分析如下: 碰撞后木板的加速度为2123()6/A A B Bm g m m ga m s m μμ++==,经过时间Δt ,木板速度变为0, v =v 1+a 3Δt ⑧ 因此:Δt = s此时A 的速度v =v 1+a 3Δt = s ⑨B 速度为0以后,受到A 对其向右的摩擦力,B 会向右运动。

其受力为 当二者共速以后:其受力为:由运动学可,画出其V-t 图象:由运动学可得两者的相对位移为所以二者的相对位移为: 1721227s s 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