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巴金《家》与《寒夜》汇总精编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82年意大利卡森蒂诺文学、艺术、科学、经济研究院授 予巴金“但丁国际奖”。
◇ 1983年4 月法国政府授予巴金“法国荣誉军团指挥官勋 章”,正在上海访问的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为其授勋。
◇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 协副主席。
◇ 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因病在上海逝世。
3、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 崩溃的描写。
(二)人物形象
《家》中写到的人物有六七十个,最主要的是高老太爷、觉慧和觉新 这三个典型人物。
1、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 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高老太爷是这个家族 的至尊,掌握着全家人的命运,按照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等级制度,他是家族的“君主”,全公馆上下无不敬畏的“神”。 《家》直接写高老太爷的章节并不多,但能给人很深的印象。他就像 幽灵似的无处不在,贯穿全书,给高公馆笼罩上一层森严恐怖的气氛。 《家》里发生的一系列悲剧事件,直接间接都与高老太爷有关。小说 用许多血淋淋的事实,控诉了家长制和旧礼教对于人的青春、爱情、 生命的摧残;而封建压迫者在扼杀人性的同时也丧失了人性。高公馆 为人们认识封建家长制提供了完整而形象的模型。
(三)艺术成就
1、《家》在结构艺术上借鉴《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和 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 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全书人物众多, 事件繁复,但作品能始终围绕基本线索展开描写,有条不紊, 紧凑周密,波澜起伏,迭宕有致,显示了作者精于构思的能 力。
2、所塑造的人物,都各自有思想性格特征,内心世界的刻 画比较突出。如鸣凤投湖前的痛苦、怨愤的内心独白,梅芬 与瑞珏谈心时彼此灵魂的剥露,觉新婚后遇见梅芬时的无限 追悔和怜爱,等等,都是抓住人物斯时斯地复杂变化的心境 来写的,给人印象特别深刻。为了散发苦闷、愤激的情绪, 作者常常通过他的人物或直接由作者自己作滂沱倾泻的抒情, 所用的常是热情澎湃的诗的笔调。
王 蒙: 他是我们的一面旗帜,也是榜样。
刘心武:巴金是文人的信仰和力量,是百度文库国作家的良心。
陈思和: 巴金一生坚持真理,坚持自己的理想,完美地体 现了五四运动的精神。
金 庸: 巴金是中国作家中最伟大的一位,不仅是因为他 的小说好、文章好,最重要的是他的人格伟大。
巴金的小说创作
❖ (一)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二)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从抗战爆发到 全国解放)
40年代中期,是巴金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不过他的创作风格变 了,他开始写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写社会重压下人们司空见惯的 “委顿生命”,写“血”和“痰”,调子也变得悲哀、忧郁,由热情奔 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揭示。他这时期的翻译也由 俄国虚无主义者的英雄故事转向斯托姆的爱情小说与王尔德的童话。巴 金风格的演变固然跟当时另人窒息的现实社会气氛和作者在战时生活中 所经历的磨难有关,更是由于作者摆脱青春时期的浪漫而趋向中年人的 沉稳。
◇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 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反响强烈。1928年冬 回国,居上海,先后创作了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新 生》、《砂丁》和《萌芽》等。其“爱情三部曲”《雾》 (1931)、《雨》(1933)、《电》(1935)反映了当时 中国知识分子寻求革命的历程,在青年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其著名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于1931年以 《激流》为题在《时报》连载。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 编委,同年秋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 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 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
3、《家》基本上属于青春型的创作,那由真诚 热烈的心里唱出的青春之歌,是特别能唤起青年人 共鸣的。《家》很能代表巴金前期创作的风格:只 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 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语言流水 行云,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一 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内心。这种风格自然与巴 金激情化的写作状态有关。巴金写作时通常是非常 冲动,全副身心投入,忘情地参与他所构设的文学 世界,他的作品总是能煽起大悲大喜的恣肆的感情。
❖ (从1928年9月写《灭亡》到抗日战争爆发)
❖ 1、巴金前期小说分两类: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投身社会斗争的,如 《灭亡》、《新生》与《爱情三部曲》等等;另一类是揭示旧家庭残害 青年的罪恶的,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代表。
❖ 2、前期作品的主要内容:革命与恋爱。知识青年的反抗、追求与苦闷。 对革命者献身精神的歌颂。如《灭亡》中的主人公杜大心。
❖ 小说描写了汪文宣、曾树生这对平凡夫妻的家庭在 现实社会与家庭伦理冲突的双重压力下解体的悲剧, 显示了尖锐的社会批判力量与对人性困境的思索。
(三)人物形象
❖ 1、汪文宣是抗战时期重庆一个半官半商文化公司 里的校对员,陷入家庭的纷争和社会的双重压力, 他 胆小怕事,安分守己,为了“不死不活”的生活 甘于忍辱负重,不惜放弃自己的尊严,放弃自己的 理想,最后害病,失业,吐血,在人们欢庆抗战胜 利的寒冷之夜悲惨地死去。《寒夜》中的汪文宣具 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地下室人”的特征。他对 自己的性格特征、悲剧命运和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 具有充分的了解,并且把它们融入到自我意识和内 心深处反复痛苦地咀嚼。
2、曾树生形象
◇ 从1978年起,在香港《大 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 后由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和人民 文学出版社先后结集出版。
这是历经十年文革炼狱磨 难的巴金对历史与人生作出的 深刻的检视与理性的反思。
萧珊
◇ 1981年4月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扩大会议,被推选为中 国作家协会主席团代理主席;主持讨论了筹建中国现代文学 馆的问题,巴金在会上宣布捐款15万元作为建馆基金,并将 捐赠手稿和历年收藏的书刊等资料。12月,巴金正式当选中 国作家协会主席。
4、其他人物形象
除了重点塑造的高老太爷、觉慧和觉新这三个典型外, 《家》还刻画了其他一些生动而富于特征的人物形象,如 纯洁、刚烈的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丫头鸣凤,温顺 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恶果的小姐梅芬,善良厚道的女子瑞 珏,勇敢地争取个性解放的青年觉民与琴,以及荒淫残忍 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 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阴险奸诈的四太太王氏等等。这 些不同阶级、地位、思想和性格的人物,一起在高公馆这 个黑暗的王国里,上演着腐朽或新生的戏剧。
《家》
巴金的《家》写成于1931年,同年在上海《时报》上连 载,最初提名为《激流》,后来以单行本发行时才改名为 《家》。1938年和1940年,巴金又继续顺着《家》的情节 发展线索,陆续写成了《春》和《秋》,并将这三部长篇小 说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一)《家》的思想内容:
1、揭露和控诉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2、表现和赞颂了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四)《激流三部曲》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是反映五四运动的长篇小说。
2、是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描写封建大家庭的兴衰史并集 中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小说。
3、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这一体裁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寒夜》
❖ (一)背景介绍
❖ 《寒夜》 1944年秋冬之际开始写,1945 初冬重写,写了二、 三十页。1946年8月《寒夜》开始在《文艺复兴》上连载。 1946年12月31日 《寒夜》结稿。1947年3 月由上海晨光出 版公司出版 。
《家》与《寒夜》
巴金
一、作家简介
巴金(1904.11—2005.10)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
一个官宦家庭。“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 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 语,在 校期间参加进步刊物的工作,参与进步组织 活动,进行反封建的宣传。1923年赴上海,后到南 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
◇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担任历 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 出版了长篇小说《春》、《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抗战后先后完成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和长篇小 说《寒夜》。抗战胜利后巴金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 作,并创作出许多短篇小说和散文作品。1949年出席第一次 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次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回国后,巴金根据这些采访素材创 作了中篇小说《团圆》,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后,就 让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1960年当 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革”期间遭 受迫害。
❖ 导读:
❖ 1、理解三个主要人物:汪文宣、曾树生、汪母。 ❖ 2、如何理解“寒夜”的寓意。 ❖ 3、比较《家》与《寒夜》中,作者对“家”的情感态度。 ❖ 4、分析《寒夜》在艺术上的特色。
❖ (二)思想内涵
❖ 巴金说他写这部小说的目的是要“替那些小人物申 冤”,“让人们看见蒋介石国民党统治下的旧社会 是什么样子”。但小说文本除了这一社会性主题之 外,显然还深入地探讨了婚姻家庭、伦理道德和女 性命运等更为深广的内涵。
巴金的后期小说创作,从题材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续顺着《家》 的路子写旧家庭没落的,除了《春》和《秋》外,还有《憩园》;另一 类是反映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主要有《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和 《寒夜》。这些作品中,中篇《憩园》和长篇《寒夜》是比较受读者欢 迎的,这是巴金作品中最富感染力而内涵又较丰厚的作品。
3、觉新
这部小说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是觉新, 他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 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 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他也受过“五四” 新思潮的影响,清醒地认识到是旧家庭和旧礼 教夺去了他的青春,但封建主义伦理道德特别 是所谓“孝”的毒害,长房长孙特殊地位的约 束,旧意识的沉重的十字架,已经将他的生命 活力和棱角消磨殆尽,造成了他委曲求全的懦 弱顺从的性格。不过觉新毕竟是个善良的弱者, 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使他经常陷入极度的痛苦之 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摆脱严酷的自我谴 责,这些都大大加强了人物的悲剧性。作者对 觉新充满同情,同情之中又不无批判。《家》 的结尾,瑞珏的惨死的教训,终于使觉新有所 醒悟,他痛苦地感到“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 徒”,并表示支持觉慧出走。在《春》和《秋》 中,觉新思想上产生明显的转变,逐渐抛弃了 他的“作揖主义”。
巴金
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 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 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 我唯一的心愿是: 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巴金《愿化泥土》 (写于1983年6月29日)
2005年10月24日,一代文学 巨匠巴金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
龙华殡仪馆举行,全国各地的百 姓纷纷前来为巴金送行。
2、觉慧
作为封建专制的叛逆者,觉慧是 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他对旧家庭的 反抗,以至最终出走,表现了“五四” 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 长。作家在觉慧身上寄托着对青春的 赞美和生活的信念,他是《家》的主 角,是最能打动青年的心的形象。他 热情、叛逆、勇于追求,体现了五四 时期受新思潮冲击的激进青年的特征。 然而,觉慧毕竟是大胆而又幼稚单纯 的“叛徒”,他身上既有热情、叛逆、 追求的“五四”精神,又有“五四” 青年难免的历史局限与弱点。
❖ 3、巴金前期小说的整体特色就是标题所说:青春的赞歌。 具体特色为:多以青年的爱情、苦闷、理想与反抗为题材,只求与青年 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 感汪洋恣肆,语言行云流水,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 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内心,特别能唤起青年的共鸣。这种风格自 然与巴金激情化的写作姿态有关。这正是“青春型”的创作。
◇ 1983年4 月法国政府授予巴金“法国荣誉军团指挥官勋 章”,正在上海访问的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为其授勋。
◇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 协副主席。
◇ 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因病在上海逝世。
3、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 崩溃的描写。
(二)人物形象
《家》中写到的人物有六七十个,最主要的是高老太爷、觉慧和觉新 这三个典型人物。
1、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 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高老太爷是这个家族 的至尊,掌握着全家人的命运,按照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等级制度,他是家族的“君主”,全公馆上下无不敬畏的“神”。 《家》直接写高老太爷的章节并不多,但能给人很深的印象。他就像 幽灵似的无处不在,贯穿全书,给高公馆笼罩上一层森严恐怖的气氛。 《家》里发生的一系列悲剧事件,直接间接都与高老太爷有关。小说 用许多血淋淋的事实,控诉了家长制和旧礼教对于人的青春、爱情、 生命的摧残;而封建压迫者在扼杀人性的同时也丧失了人性。高公馆 为人们认识封建家长制提供了完整而形象的模型。
(三)艺术成就
1、《家》在结构艺术上借鉴《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和 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 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全书人物众多, 事件繁复,但作品能始终围绕基本线索展开描写,有条不紊, 紧凑周密,波澜起伏,迭宕有致,显示了作者精于构思的能 力。
2、所塑造的人物,都各自有思想性格特征,内心世界的刻 画比较突出。如鸣凤投湖前的痛苦、怨愤的内心独白,梅芬 与瑞珏谈心时彼此灵魂的剥露,觉新婚后遇见梅芬时的无限 追悔和怜爱,等等,都是抓住人物斯时斯地复杂变化的心境 来写的,给人印象特别深刻。为了散发苦闷、愤激的情绪, 作者常常通过他的人物或直接由作者自己作滂沱倾泻的抒情, 所用的常是热情澎湃的诗的笔调。
王 蒙: 他是我们的一面旗帜,也是榜样。
刘心武:巴金是文人的信仰和力量,是百度文库国作家的良心。
陈思和: 巴金一生坚持真理,坚持自己的理想,完美地体 现了五四运动的精神。
金 庸: 巴金是中国作家中最伟大的一位,不仅是因为他 的小说好、文章好,最重要的是他的人格伟大。
巴金的小说创作
❖ (一)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二)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从抗战爆发到 全国解放)
40年代中期,是巴金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不过他的创作风格变 了,他开始写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写社会重压下人们司空见惯的 “委顿生命”,写“血”和“痰”,调子也变得悲哀、忧郁,由热情奔 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揭示。他这时期的翻译也由 俄国虚无主义者的英雄故事转向斯托姆的爱情小说与王尔德的童话。巴 金风格的演变固然跟当时另人窒息的现实社会气氛和作者在战时生活中 所经历的磨难有关,更是由于作者摆脱青春时期的浪漫而趋向中年人的 沉稳。
◇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 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反响强烈。1928年冬 回国,居上海,先后创作了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新 生》、《砂丁》和《萌芽》等。其“爱情三部曲”《雾》 (1931)、《雨》(1933)、《电》(1935)反映了当时 中国知识分子寻求革命的历程,在青年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其著名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于1931年以 《激流》为题在《时报》连载。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 编委,同年秋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 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 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
3、《家》基本上属于青春型的创作,那由真诚 热烈的心里唱出的青春之歌,是特别能唤起青年人 共鸣的。《家》很能代表巴金前期创作的风格:只 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 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语言流水 行云,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一 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内心。这种风格自然与巴 金激情化的写作状态有关。巴金写作时通常是非常 冲动,全副身心投入,忘情地参与他所构设的文学 世界,他的作品总是能煽起大悲大喜的恣肆的感情。
❖ (从1928年9月写《灭亡》到抗日战争爆发)
❖ 1、巴金前期小说分两类: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投身社会斗争的,如 《灭亡》、《新生》与《爱情三部曲》等等;另一类是揭示旧家庭残害 青年的罪恶的,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代表。
❖ 2、前期作品的主要内容:革命与恋爱。知识青年的反抗、追求与苦闷。 对革命者献身精神的歌颂。如《灭亡》中的主人公杜大心。
❖ 小说描写了汪文宣、曾树生这对平凡夫妻的家庭在 现实社会与家庭伦理冲突的双重压力下解体的悲剧, 显示了尖锐的社会批判力量与对人性困境的思索。
(三)人物形象
❖ 1、汪文宣是抗战时期重庆一个半官半商文化公司 里的校对员,陷入家庭的纷争和社会的双重压力, 他 胆小怕事,安分守己,为了“不死不活”的生活 甘于忍辱负重,不惜放弃自己的尊严,放弃自己的 理想,最后害病,失业,吐血,在人们欢庆抗战胜 利的寒冷之夜悲惨地死去。《寒夜》中的汪文宣具 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地下室人”的特征。他对 自己的性格特征、悲剧命运和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 具有充分的了解,并且把它们融入到自我意识和内 心深处反复痛苦地咀嚼。
2、曾树生形象
◇ 从1978年起,在香港《大 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 后由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和人民 文学出版社先后结集出版。
这是历经十年文革炼狱磨 难的巴金对历史与人生作出的 深刻的检视与理性的反思。
萧珊
◇ 1981年4月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扩大会议,被推选为中 国作家协会主席团代理主席;主持讨论了筹建中国现代文学 馆的问题,巴金在会上宣布捐款15万元作为建馆基金,并将 捐赠手稿和历年收藏的书刊等资料。12月,巴金正式当选中 国作家协会主席。
4、其他人物形象
除了重点塑造的高老太爷、觉慧和觉新这三个典型外, 《家》还刻画了其他一些生动而富于特征的人物形象,如 纯洁、刚烈的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丫头鸣凤,温顺 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恶果的小姐梅芬,善良厚道的女子瑞 珏,勇敢地争取个性解放的青年觉民与琴,以及荒淫残忍 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 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阴险奸诈的四太太王氏等等。这 些不同阶级、地位、思想和性格的人物,一起在高公馆这 个黑暗的王国里,上演着腐朽或新生的戏剧。
《家》
巴金的《家》写成于1931年,同年在上海《时报》上连 载,最初提名为《激流》,后来以单行本发行时才改名为 《家》。1938年和1940年,巴金又继续顺着《家》的情节 发展线索,陆续写成了《春》和《秋》,并将这三部长篇小 说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一)《家》的思想内容:
1、揭露和控诉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2、表现和赞颂了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四)《激流三部曲》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是反映五四运动的长篇小说。
2、是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描写封建大家庭的兴衰史并集 中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小说。
3、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这一体裁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寒夜》
❖ (一)背景介绍
❖ 《寒夜》 1944年秋冬之际开始写,1945 初冬重写,写了二、 三十页。1946年8月《寒夜》开始在《文艺复兴》上连载。 1946年12月31日 《寒夜》结稿。1947年3 月由上海晨光出 版公司出版 。
《家》与《寒夜》
巴金
一、作家简介
巴金(1904.11—2005.10)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
一个官宦家庭。“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 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 语,在 校期间参加进步刊物的工作,参与进步组织 活动,进行反封建的宣传。1923年赴上海,后到南 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
◇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担任历 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 出版了长篇小说《春》、《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抗战后先后完成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和长篇小 说《寒夜》。抗战胜利后巴金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 作,并创作出许多短篇小说和散文作品。1949年出席第一次 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次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回国后,巴金根据这些采访素材创 作了中篇小说《团圆》,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后,就 让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1960年当 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革”期间遭 受迫害。
❖ 导读:
❖ 1、理解三个主要人物:汪文宣、曾树生、汪母。 ❖ 2、如何理解“寒夜”的寓意。 ❖ 3、比较《家》与《寒夜》中,作者对“家”的情感态度。 ❖ 4、分析《寒夜》在艺术上的特色。
❖ (二)思想内涵
❖ 巴金说他写这部小说的目的是要“替那些小人物申 冤”,“让人们看见蒋介石国民党统治下的旧社会 是什么样子”。但小说文本除了这一社会性主题之 外,显然还深入地探讨了婚姻家庭、伦理道德和女 性命运等更为深广的内涵。
巴金的后期小说创作,从题材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续顺着《家》 的路子写旧家庭没落的,除了《春》和《秋》外,还有《憩园》;另一 类是反映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主要有《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和 《寒夜》。这些作品中,中篇《憩园》和长篇《寒夜》是比较受读者欢 迎的,这是巴金作品中最富感染力而内涵又较丰厚的作品。
3、觉新
这部小说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是觉新, 他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 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 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他也受过“五四” 新思潮的影响,清醒地认识到是旧家庭和旧礼 教夺去了他的青春,但封建主义伦理道德特别 是所谓“孝”的毒害,长房长孙特殊地位的约 束,旧意识的沉重的十字架,已经将他的生命 活力和棱角消磨殆尽,造成了他委曲求全的懦 弱顺从的性格。不过觉新毕竟是个善良的弱者, 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使他经常陷入极度的痛苦之 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摆脱严酷的自我谴 责,这些都大大加强了人物的悲剧性。作者对 觉新充满同情,同情之中又不无批判。《家》 的结尾,瑞珏的惨死的教训,终于使觉新有所 醒悟,他痛苦地感到“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 徒”,并表示支持觉慧出走。在《春》和《秋》 中,觉新思想上产生明显的转变,逐渐抛弃了 他的“作揖主义”。
巴金
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 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 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 我唯一的心愿是: 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巴金《愿化泥土》 (写于1983年6月29日)
2005年10月24日,一代文学 巨匠巴金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
龙华殡仪馆举行,全国各地的百 姓纷纷前来为巴金送行。
2、觉慧
作为封建专制的叛逆者,觉慧是 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他对旧家庭的 反抗,以至最终出走,表现了“五四” 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 长。作家在觉慧身上寄托着对青春的 赞美和生活的信念,他是《家》的主 角,是最能打动青年的心的形象。他 热情、叛逆、勇于追求,体现了五四 时期受新思潮冲击的激进青年的特征。 然而,觉慧毕竟是大胆而又幼稚单纯 的“叛徒”,他身上既有热情、叛逆、 追求的“五四”精神,又有“五四” 青年难免的历史局限与弱点。
❖ 3、巴金前期小说的整体特色就是标题所说:青春的赞歌。 具体特色为:多以青年的爱情、苦闷、理想与反抗为题材,只求与青年 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 感汪洋恣肆,语言行云流水,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 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内心,特别能唤起青年的共鸣。这种风格自 然与巴金激情化的写作姿态有关。这正是“青春型”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