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课文中的插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小学语文
如何用好课文中的插图
摘要:小学语文课本中绝大多数课文均配有插图。我们在教学这一类文章时,如何充分发挥插图应有的作用,成为我们不可回避,必须研究的一个问题。图的直观、形象、生动,可以有效辅助学生体会文本,加深理解。但若忽视插图或看图不得法,则会白白浪费这一媒体资源。通过有序看图、看说结合、把握看图时机、自配插图等手段,将使这一形象生动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又回归文本,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看图得法;有序看图;看说结合;看图时机;宜迟不宜早;自配插图。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小学语文课本中,一年级上册共有课文20篇,每篇课文均配有插图;二年级上册共有课文34篇,每篇均有插图;三年级上册共有课文32篇,同一样每一篇都配有插图……由此可见,配图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很重要的一种形式。这些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插图生动、形象、直观、简明地描述了课文主要内容。结合文字,学生很容易就弄明白了课文的内容。因此,学生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往往会更有兴趣,而插图就是激励他们学习动机的兴趣点之一,我们不应该忽视插图的存在。
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图形资源,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里谈谈我的一些浅见。
一、看图得法——有序看图,看说结合
在指导孩子看图时,应该教给孩子看图的方法,同时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看图和说话的整合训练,也即说图。
(一)有序看图
看图不得法的学生,在看图时,往往是只看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而且不讲顺序,杂乱无章地看。这种看图方法,将导致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就忽略掉图中的细节甚至重要部分,也就降低了看图的效果。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有序看图。
1.按方位顺序看图。
可以按照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之类的顺序,有序地
观察插图。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6课《小摄影师》一文时,就可以按照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的顺序来观察:图上左边的画是人物是高尔基,他手里正拿着一张报纸,右边画了一个小男孩,他正在摆弄一架照相机……按照这样的顺序,学生很容易就把图上的内容看得一清二楚。
2.按文中景物出现的先后顺序看图。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夜书所见》时,就适合按照诗句中景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观察插图:读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时,仔细观察图上的“梧桐树”;读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时,观察图上的“江”……
无论哪种方式,只要有了顺序,就有了方向,就不容易遗漏,从而避免看漏,或者看了过后仍然云里雾里,不明所以的情形。
(二)看说结合
光看图,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肤浅体验上,为了加深理解,可以让孩子说一说图上的内容,而说图也是有方法的。
1.说图的顺序。
在孩子了解了基本的看图方法以后,就可以尝试进行说图的练习。说图时,一般按照看图的顺序进行,也即:先看到什么,就先说什么;是按从左到右顺序看了,就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说。
2.抓住特征表达。
在最开始的说图过程中,常常会听到学生这样说:“这个人是高尔基,那个人是小摄像师。”我认为,说图时应当尽量少用“这、那”之类的指示代词,而应当抓住被描述对象的特征来表达。
仍以《小摄影师》一文为例,为了表达哪个人是高尔基,哪个是小摄影师,我们可以这样说:图上左边的人是高尔基;图上有胡子的是高尔基;图上坐着的人是高尔基;图上拿着报纸的是高尔基;图上年纪大的人是高尔基……对于高尔基的描述,我们能轻易找到这么多种不同的说法,而每一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抓住了高尔基在图画上的某个特点进行描述。
通过说图练习,不仅可以训练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也加深孩子对文本的理解。
二、看图时机——宜迟不宜早
笔者认为,无论插图多么精美,又或者多么传神,多么契合文本内容,但它终究不能代替文字符号。而语文这门学科,字才是重中之重,文之根本。我们应该让孩子多通过对文本的反复诵读、思考、讨论、体会等方式,先最大程度地加深孩子对文本的体验。而这种对文本的体验,是看图所不能代替的,故看图可适当少一些、晚一些,把更多、更早的时间用来阅读文本,体验文本,因而看图宜迟不宜早,此为其一。
其二,图会在某种程度上给孩子造成思维定式,约束其想像空间。虽然图片具有生动、形象、简明扼要等诸多优点,但只要图片一出来,孩子们就会不自觉地认为“哦,原来香港这样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香港,璀璨的明珠》)也许我们未曾注意到,图出现的一刹那,带来的是瞬间的惊艳,而扼杀的却是无限的想像!这正是插图的“副作用”。
如果我们能把握住时机,有意识地少看、晚看一会儿,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去想像,只有在最真正需要看图的时候才引导孩子去看,那孩子们的想像力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三、发挥想像——自配插图
正是由于插图无意识的“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孩子们的想像空间,我们更应该努力打破这一禁锢,还给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创意。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设计“自配插图”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画一画他们心中认为最贴近文本的插图。我在教学《赵州桥》一文时,就让学生根据文字的描述,画一画“你眼中的赵州桥”。虽然学生们还是会受到了教材中插图先入为主的影响,但仍旧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各自的创意。这个世界,一成不变的东西已经太多,缺少的不正是天马行空的大胆想像和创新吗?看着他们的画作,我忍不住在课堂上为他们大声点赞。
图是为文服务的,它只是一个辅助。采用看图,说图,画图的方式教学,不过是为了更加轻松地理解文本。语文教学最终还得回归到文章本身,它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多条渠道,多个角度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终极目的,这才是语文教学之根本。
参考文献:
[1] 吴玲.浅谈看图学文教学中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J].都市家教月刊,2012(06)(147-147)
[2] 王淑范. 浅谈聋校新教材的看图学文教学[J].现代特殊教育,1999(09)(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