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场效应管工作原理的理解
场效应晶体管的工作原理通俗解释
场效应晶体管的工作原理通俗解释
场效应晶体管是一种半导体器件,它广泛应用于电子电路中。
它
是一种三端管,由栅极 (Gate),漏极 (Drain) 和源极 (Source) 三
个极组成。
场效应晶体管的工作原理非常复杂,但是可以用通俗易懂
的语言来解释。
第一步:当 Vgs = 0 时,场效应晶体管处于关闭状态。
此时,
漏结区域的电势高于源结区域,导致电子从源到漏流动。
第二步:当 Vgs > Vth 时,场效应晶体管处于开启状态。
此时
栅结区域形成一个电场,能够吸引电子从源极流入栅极,同时通过栅
极--漏极结实现漏极区域加电压,从而使电子从源极向漏极流动。
第三步:当 Vgs < Vth 时,场效应晶体管仍然处于关闭状态。
此时,栅结区域不会形成足够的电场,无法吸引电子从源极流入栅极,而漏极区域仍然在电势高于源区域。
因此,电子仍然从源到漏流动。
总之,场效应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可以用控制门极电压来控制漏极
电流的方式来概括。
因为场效应晶体管的控制能力非常强,它能够更
有效地控制大功耗电路。
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详解
场效应管工作原理MOS场效应管电源开关电路。
这是该装置的核心,在介绍该部分工作原理之前,先简单解释一下MOS 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
MOS 场效应管也被称为MOS FET,既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的缩写。
它一般有耗尽型和增强型两种。
本文使用的为增强型MOS场效应管,其内部结构见图5。
它可分为NPN型PNP型。
NPN型通常称为N沟道型,PNP型也叫P沟道型。
由图可看出,对于N沟道的场效应管其源极和漏极接在N型半导体上,同样对于P沟道的场效应管其源极和漏极则接在P型半导体上。
我们知道一般三极管是由输入的电流控制输出的电流。
但对于场效应管,其输出电流是由输入的电压(或称电场)控制,可以认为输入电流极小或没有输入电流,这使得该器件有很高的输入阻抗,同时这也是我们称之为场效应管的原因。
为解释MOS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我们先了解一下仅含有一个P—N结的二极管的工作过程。
如图6所示,我们知道在二极管加上正向电压(P端接正极,N端接负极)时,二极管导通,其PN结有电流通过。
这是因为在P型半导体端为正电压时,N型半导体内的负电子被吸引而涌向加有正电压的P型半导体端,而P 型半导体端内的正电子则朝N型半导体端运动,从而形成导通电流。
同理,当二极管加上反向电压(P端接负极,N端接正极)时,这时在P型半导体端为负电压,正电子被聚集在P型半导体端,负电子则聚集在N型半导体端,电子不移动,其PN结没有电流通过,二极管截止。
对于场效应管(见图7),在栅极没有电压时,由前面分析可知,在源极与漏极之间不会有电流流过,此时场效应管处与截止状态(图7a)。
当有一个正电压加在N沟道的MOS场效应管栅极上时,由于电场的作用,此时N型半导体的源极和漏极的负电子被吸引出来而涌向栅极,但由于氧化膜的阻挡,使得电子聚集在两个N沟道之间的P型半导体中(见图7b),从而形成电流,使源极和漏极之间导通。
场效应管的基础知识
场效应管的基础知识:
场效应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是一种利用电场效应来控制半导体器件中的电流流动的半导体器件。
以下是场效应管的基础知识:
1.工作原理:场效应管利用电场效应原理,通过控制栅极电压来控制源极和漏极之间
的电流。
当栅极电压为零时,源极和漏极之间没有电流。
当栅极电压不为零时,电场效应使得半导体内的电子聚集在沟道的一侧,形成导电沟道,从而使得源极和漏极之间有电流流动。
2.结构:场效应管的结构包括源极(Source)、漏极(Drain)、栅极(Gate)三个电
极。
源极和漏极之间是半导体材料,称为沟道。
栅极位于源极和漏极之间,通过控制栅极电压来控制沟道的通断。
3.类型:场效应管有N沟道和P沟道两种类型。
N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漏极之间是
N型半导体,P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漏极之间是P型半导体。
4.特性曲线:场效应管的特性曲线包括转移特性曲线和输出特性曲线。
转移特性曲线
表示栅极电压对漏极电流的影响,输出特性曲线表示漏极电流与漏极电压之间的关系。
5.应用:场效应管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如放大器、振荡器、开关等。
由于场效应
管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等优点,因此在便携式设备、移动通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什么是场效应管
什么是场效应管场效应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简称FET)是一种用于电子设备中的半导体器件。
场效应管利用静电场控制电流流动,其工作原理与晶体管相似。
本文将介绍场效应管的定义、工作原理、类型以及应用领域。
定义:场效应管是一种三极管,由栅极(Gate)、源极(Source)和漏极(Drain)组成。
其中,栅极是控制电流的电极,源极是电流进入管子的电极,漏极是电流从管子流出的电极。
工作原理: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基于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
在FET内部,栅极和基底之间存在一层绝缘氧化物。
当栅极上施加电压时,电压在绝缘氧化物上产生电场,控制了栅极和基底之间的电流。
根据电压的极性和大小,场效应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 N沟道型场效应管(N-channel FET):N沟道型FET的基底为P型半导体,漏极和源极之间存在一个N型的沟道。
当栅极电压为正值时,电场将吸引阳极中电子,导致电子从源极流向漏极,形成电流。
2. P沟道型场效应管(P-channel FET):P沟道型FET的基底为N型半导体,漏极和源极之间存在一个P型的沟道。
当栅极电压为负值时,电场将吸引阴极中的空穴,导致空穴从源极流向漏极,形成电流。
应用领域:场效应管在电子设备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1. 放大器:场效应管可以作为放大器,放大小信号电压或电流,用于音频放大、射频放大等应用。
2. 开关:场效应管可以作为开关,控制电流的通断。
例如,在数字逻辑电路中,场效应管可用于构建数字逻辑门电路。
3. 电源稳定器:场效应管可用于构建电源稳定器,保持电源输出的稳定性,用于电子设备的供电。
4. 数模转换器:场效应管可以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用于模数转换器中的采样和保持电路。
总结:场效应管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器件,通过控制电场实现电流控制。
它具有放大器、开关、电源稳定器等多种应用,广泛用于电子设备和电路中。
了解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有助于理解电子技术中的基本原理和电路设计。
场效应管的原理的理解
场效应管的原理的理解这里以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为例,说明结型场效应管的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
图为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块N型硅,材料(沟道)上引出两个电极,分别为源极(S)和漏极(D)。
在它的两边各附一小片P型材料并引出一个电极,称为栅极(G)。
这样在沟道和栅极间便形成了两个PN结。
当栅极开路时,沟道相当于一个电阻,其阻值随型号而不同,一般为数百欧至数千欧。
如果在漏极及源极之间加上电压UDs,就有电流流过,ID将随UDS的增大而增大。
如果给管子加上负偏差UGS时,PN结形成空间电荷区,其载流子很少,因而也叫耗尽区(如图a中阴影区所示)。
其性能类似于绝缘体,反向偏压越大,耗尽区越宽,沟道电阻就越大,电流减小,甚至完全截止。
这样就达到了利用反向偏压所产生的电场来控制N型硅片(沟道)中的电流大小的目的。
注:实际上沟道的掺杂浓度非常小,导电能力比较低,所以有几百到几千欧导通电阻。
而且是PN结工作在反向偏置的状态。
刚开机时,如果负偏置没有加上,此时ID是最大的。
特点:1,GS和GD有二极管特性,正向导通,反向电阻很大2:DS也是导通特性,阻抗比较大3:GS工作在反向偏置的状态。
4:DS极完全对称,可以反用,即D当做S,S当做D。
从以上介绍的情况看,可以把场效应管与一般半导体三极管加以对比,即栅极相当于基极,源极相当于发射极,漏极相当于集电极。
如果把硅片做成P型,而栅极做成N型,则成为P沟道结型场效应管。
结型的管子道理好理解,而mos管,大多数的讲解都如此,不能让人理解。
首先我们看一下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实际就是一个PN结。
由于PN结的掺杂性,会在内部形成一个电势差。
通常正向导通需要0.4~0.7伏的电压就是克服内电场的。
硅管和锗管的电压不同。
而反接的时候,在没有击穿的时候,相当于一个电容器,充满电就不能导电了。
变容二极管就是这种运用。
而在太阳能电池里面,PN结是当电池使用,在电池的外部,P区的电子会通过电阻到N区和正电荷中和,这种作用会使PN结电压降低。
完整版对场效应管工作原理的理解
如何理解场效应管的原理,大多数书籍和文章都讲的晦涩难懂,给初学的人学习造成很大的难度,要深入学习就越感到困难,本人以自己的理解加以解释,希望对初学的人有帮助,即使认识可能不是很正确,但对学习肯定有很大的帮助。
场效应管的结构场效应管是电压控制器件,功耗比较低。
而三极管是电流控制器件,功耗比较高。
但场效应管制作工艺比三极管复杂,不过可以做得很小,至恸米级大小。
所以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小信号处理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对大电流功率器件处理比较困难,不过目前已经有双场效应管结构增加电流负载能力,也有大功率场管出现,大有取代三极管的趋势。
场效应管具有很多比三极管优越的性能。
结型场效应管的结构结型场效应管又叫JFET,只有耗尽型。
这里以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为例,说明结型场效应管的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
图为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块N型硅,材料(沟道)上引出两个电极,分别为源极(S)和漏极(D)。
在它的两边各附一小片P型材料并引出一个电极,称为栅极(G)。
这样在沟道和栅极间便形成了两个PN结。
当栅极开路时,沟道相当于一个电阻,其阻值随型号而不同,一般为数百欧至数千欧。
如果在漏极及源极之间加上电压U DS,就有电流流过,I D将随U DS的增大而增大。
如果给管子加上负偏差U GS时,PN结形成空间电荷区,其载流子很少,因而也叫耗尽区(如图a中阴影区所示)。
其性能类似于绝缘体,反向偏压越大,耗尽区越宽,沟道电阻就越大,电流减小,甚至完全截止。
这样就达到了利用反向偏压所产生的电场来控制N型硅片(沟道)中的电流大小的目的。
注:实际上沟道的掺杂浓度非常小,导电能力比较低,所以有几百到几千欧导通电阻。
而且是PN结工作在反向偏置的状态。
刚开机时,如果负偏置没有加上,此时I D是最大的。
特点:1 , GS和GD有二极管特性,正向导通,反向电阻很大2: DS也是导通特性,阻抗比较大3: GS工作在反向偏置的状态。
4: DS极完全对称,可以反用,即D当做S , S当做D。
场效应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和应用例题讲解
场效应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和应用例题讲解嘿呀!今天咱们来好好聊聊场效应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和应用例题讲解。
首先呢,咱们来瞅瞅场效应管的结构哇!场效应管分成好几种类型,像结型场效应管和绝缘栅型场效应管等等。
就拿绝缘栅型场效应管来说吧,它里面又有增强型和耗尽型之分呢。
哎呀呀,这结构可复杂又精细!
再说说它的工作原理呀!简单来讲,场效应管是通过电场来控制电流的。
比如说,在栅极上加不同的电压,就能改变导电沟道的宽窄,从而控制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电流。
哇塞,是不是很神奇!
接下来咱们看看它的应用,这可太广泛啦!在电子电路中,场效应管可以用来做放大器,增强信号的强度呢。
还有哦,在数字电路里,它能当开关使用,控制电路的通断。
哎呀呀,这可真是太重要啦!
给您举个应用例题讲解讲解哈。
比如说,在一个音频放大电路中,咱们就用场效应管来放大声音信号。
首先,根据输入信号的大小和频率,选择合适的场效应管型号。
然后呢,设计好电路的参数,像偏置电压、负载电阻啥的。
哇!通过合理的调试和优化,就能让声音变得更加清晰、响亮。
还有在电源管理方面,场效应管也大有用处呀!比如说,在直流-直流转换器中,它可以高效地控制电流的流动,提高电源的转换效率。
哎呀,这可不得了!
在通信领域呢,场效应管也是不可或缺的哟!比如在手机的射频
放大器中,它能让信号传输更加稳定和可靠。
哇哦!
总之呀,场效应管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应用真是太重要、太广泛啦!咱们可得好好掌握,才能在电子电路的世界里畅游无阻呢!您说是不是呀?。
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场效应管是一种由三个组成的电子器件,通常用于放大低电平信号。
它的原理是当受到一个电场时,它会产生一个电流,这个电流可以放大原始信号。
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源极,漏极和控制极。
源极是电场的源,漏极是电场的接受者,而控制极则用来控制电场的强度。
使用场效应管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放大信号,另一种是作为放大运算放大器。
直接放大信号的方法是将信号输入到源极,然后在控制极上设置一个电场,最后从漏极输出放大的信号。
在作为放大运算放大器的方式中,信号可以被放大,但是它们必须在控制极上施加电场,然后从漏极输出放大的信号。
使用场效应管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控制极上的电场必须设置得当,以便能够有效地放大信号。
其次,必须确保源极和漏极上的电压保持稳定,以免影响放大效果。
最后,在使用场效应管时,必须注意它的温度。
如果温度过高,则可能会影响场效应管的性能。
总的来说,场效应管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放大工具,它可以有效地放大低电平信号,而且在操作上也比较容易。
但是,在使用场效应管时,必须注意控制极上的电场强度,以及源极和漏极上的电压稳定性,以及场效应管的温度。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放大信号。
场效应晶体管工作原理
场效应晶体管工作原理
场效应晶体管是一种用于放大和开关电子信号的电子器件。
其工作原理是基于控制载流子浓度的变化来调节电流的流动。
场效应晶体管由源极、栅极和漏极三个电极构成。
栅极与源极之间的绝缘层形成一个电容,称为栅氧化层,用于隔离栅极和通道之间的电荷。
当栅极施加一个正电压时,栅氧化层下面的通道中没有自由载流子,导电能力很差。
这种状态称为截至。
当栅极施加一个负电压时,栅氧化层下面的通道中会积累自由载流子,导电能力增强。
这种状态称为导通。
当一个信号被加到栅极时,它会改变栅氧化层下面的电荷,从而控制通道中的电荷密度。
这样,信号就会放大,并在漏极上产生一个放大后的信号。
场效应晶体管的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差可以控制电流的流动。
当电压差很小时,晶体管处于截至状态,电流几乎为零。
当电压差逐渐增大时,晶体管进入导通状态,电流开始流动。
综上,场效应晶体管通过控制栅极电压来控制通道中载流子的浓度,从而控制电流的流动。
这种能力使得场效应晶体管在放大和开关电子信号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场效应管原理通俗理解
场效应管原理通俗理解场效应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是一种半导体器件。
它相比于另一类晶体管,即双极型晶体管而言,具备着功耗小、电压变化导致的电流变化较小等优点。
那么,它究竟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呢?以下是一些通俗易懂的原理以及解释:一、电场效应场效应管的名称中,“场效应”两个字就是把它与双极型晶体管区分开来的关键。
场效应管中的电流,是通过控制栅电位来实现的。
而“场效应”,则是将栅电压转化为一个电场,从而影响漂移区域的电导率。
简单来说,就是改变电场强度来控制电流。
二、三个电极在场效应管中,有三个电极:源极、漏极、栅极。
其中,源极和漏极是负责电流传递的导电区域。
而栅极,则是被用来操控源漏两个区域之间的导电性质的。
也就是说,改变栅电位能够改变其与源漏之间的电导。
三、P、N、P三明治结构在场效应管中,它的漂移区域,是由三明治结构组成的。
这个结构包含了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以及另外一个P型半导体。
这些材料的不同特性,导致了在其边缘处出现有高浓度掺杂的区域。
这些高浓度区域,也是控制电流的关键。
四、MOS 漂移区在 MOSFET 的设计中,漂移区是由氧化层隔离的 N 型硅层所组成。
利用栅电压改变表面电子密度,进而调控漂移区电荷密度,从而控制源漏之间的电导率。
通过上述原理的运作,场效应管得以控制电流。
它在电子学领域中应用广泛,并常常被用于放大、开关等电路。
它的优点在于它易于控制,而且具有较高的输入阻抗,在很多情况下比双极型晶体管更为适用。
场效应管(FET)的工作原理总结
结型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N 沟道和P 沟道结型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完全相同,现以N 沟道结型场效应管为例,分析其工作原理。
N 沟道结型场效应管工作时,需要外加如图1所示的偏置电压,即在栅-源极间加一负电压(v GS <0),使栅-源极间的P +N 结反偏,栅极电流i G ≈0,场效应管呈现很高的输入电阻(高达108Ω左右)。
在漏-源极间加一正电压(v DS >0),使N 沟道中的多数载流子电子在电场作用下由源极向漏极作漂移运动,形成漏极电流i D 。
i D 的大小主要受栅-源电压v GS 控制,同时也受漏-源电压v DS 的影响。
因此,讨论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就是讨论栅-源电压v GS 对沟道电阻及漏极电流i D 的控制作用,以及漏-源电压v DS 对漏极电流i D 的影响。
转移特性:在u DS 一定时, 漏极电流i D 与栅源电压u GS 之间的关系称为转移特性。
()|D gs ds u i f u ==常数在U GS(off)≤u GS ≤0的范围内, 漏极电流i D 与栅极电压u GS 的关系为2()(1)GSD DDS GS off u i I u =-2) 输出特性:输出特性是指栅源电压u GS 一定, 漏极电流i D 与漏极电压u DS 之间的关系。
()|D s gs d u i f u ==常数GS 0123451.v GS对沟道电阻及i D的控制作用图2所示电路说明了v GS对沟道电阻的控制作用。
为便于讨论,先假设漏-源极间所加的电压v DS=0。
当栅-源电压v GS=0时,沟道较宽,其电阻较小,如图2(a)所示。
当v GS<0,且其大小增加时,在这个反偏电压的作用下,两个P+N结耗尽层将加宽。
由于N区掺杂浓度小于P+区,因此,随着|v GS| 的增加,耗尽层将主要向N沟道中扩展,使沟道变窄,沟道电阻增大,如图2(b)所示。
当|v GS| 进一步增大到一定值|V P| 时,两侧的耗尽层将在沟道中央合拢,沟道全部被夹断,如图2(c)所示。
场效应管工作原理是什么
场效应管工作原理是什么场效应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是一种基于电场调制导电性的半导体器件。
它是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朱恩教授于1959年发明的,是晶体管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替代。
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电场在半导体材料中的分布来改变导电性能。
场效应管由三个区域构成:源极(Source)、漏极(Drain)和栅极(Gate)。
其中,源极和漏极之间有一段N或P型半导体作为通道(Channel),而栅极通过绝缘层(如氧化硅)与通道相隔,通过外加电压来调节栅极附近的电场分布情况,从而控制通道电阻的大小。
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场效应管,即结型场效应管(JFET)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
结型场效应管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双极性,它可以有N型和P型两种。
当栅极电压为零或接近零时,N沟道型JFET导通,P沟道型JFET截止;而当栅极电压增加时,N沟道型JFET逐渐截止,P沟道型JFET逐渐导通。
栅极电压与源极电压之间的关系符合一个指数函数。
当栅极电压达到极限值时,沟道完全关闭,导通状态中断。
MOSFET是当前最主要的场效应管。
它的主要特点是电流输入高阻抗、工作频率高、噪音低、可靠性好等。
MOSFET由两个区域组成:N型或P型的半导体基片,以及与之相连的金属-氧化物层(MOS结构)。
MOSFET的栅极控制电压通过氧化层对电子流的屏蔽作用来调节,进而控制通道的导电能力。
栅极电压足够高时,通道会开启,电流通过;而当栅极电压较低,通道会关闭,电流无法通过。
在MOSFET中,根据栅极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MOSFET和IGFET (Insulated Gat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两种。
其中,栅极金属-半导体结构的MOSFET被称为MOSFET,而绝缘栅结构的MOSFET则被称为IGFET。
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可以总结如下:1.栅极控制:通过改变栅极电压,控制电场分布并调节通道电阻大小。
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
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1 基本概念场效应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简称 FET)是一种电子元件,作为控制电流的必备仪器,它可以根据控制端的输入信号控制输出端的电流大小,从而配合其它的电子构成电路。
场效应管不但在电子领域应用广泛,也是芯片的基础部件。
场效应管在洛克菲勒(Rockefeller)科技沙龙上诞生,它是由其几个专家发明的,并在1959年获得了美国工程院奖。
2 工作原理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很简单:结构简单,基本上只有source(源极),drain(漏极),gate(控制极)三个端子。
类比于水管的工作原理,当你给水管加压力,就能够控制水流的大小,就像场效应管一样。
一个场效应管可以被看做一个只有触发端无法控制输出电流的管子,触发端加入电场后,就可以控制输出电流的强度,从而达成控制输出信号的目的。
3 分类根据场效应管端子结构和外型,可以将场效应管分为N型场效应管(N-channel FET)与P型场效应管(P-channel FET)。
N型场效应管(N-FET)的工作原理基本等同于N沟道场效应管(N-channel MOSFET),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N-channel MOSFET是一种新型场效应管,它比N型场效应管更加高级。
P型场效应管(P-FET)的工作原理与N型场效应管的相反,它们之间的最大差异在于P-FET在触发端施加电压时,它可以开启漏极到源极的导通,而N-FET是施加电压时会关闭漏极到源极的电路导通。
4 优势场效应管比传统的晶体管有许多优点,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低功耗电路,由于场效应管放电分小,因此它可以极大节省电能,同时可以提供更好的可靠性,降低热惑和热效应,这可以大大改善设备的寿命和可靠性。
此外,触发电压的需求比晶体管更小,也更加容易操作。
此外,场效应管也可以明显减少硅片的体积,而节省体积也可以为电路设计节省成本,使电子产品更容易被普及。
5 不足与众多优点相比,场效应管也存在一些缺点。
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详解
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详解
海绵管空气预冷机组,也称壳管效应管,是利用毛细管(Mesh Tube)作为内热交换器,用空气或水作为外热载体来降低空气温度的冷却设备。
它属于利用气流降低温度的空气冷却设备,不同于传统的空气冷却机组,壳管效应管机组节省空气的使用量,而且效率更高,同时壳管效应管机组不占用空间,安装更为简便。
壳管效应管机组是一种简单的预冷机组,其结构非常简单,典型的结构如下:由一个内腔和一个外腔组成,内腔由毛细管和进气管、出气管组成,外腔两端分别与进气管和出气管连接,进气管与出气管之间的间隙被毛细管填充。
当待冷却的空气进入内腔时,内腔的温度受到外腔的影响,此时起到相当于蓄热器的作用,因此壳管效应管机组可以预先降低空气温度,这有助于提高冷却效率,控制室内温湿度,进而改善换气效果,同时降低能耗,增加室内空气质量。
海绵管空气预冷机组的工作原理是,将热量从空气中抽取,外壳管起到了吸收热量的作用,外壳管内存有毛细管,毛细管将热量从内腔转移到外腔,空气流动过外腔的毛细管时热量被吸收,吸收的热量最终进入外腔中。
mos场效应管工作原理
mos场效应管工作原理
场效应管(FET)是一种半导体器件,常用于放大、开关和调
节信号。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电场效应,可以通过控制输入信号来控制输出电流。
场效应管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导电层、栅极和源极/漏极。
导电
层通常是n型或p型的半导体材料。
栅极是由金属或多晶硅制成的,用来控制导电层中的电流。
源极和漏极是与导电层接触的金属引线,负责提供输入和输出电流。
当导电层和源极之间的电压为零时,导电层中的电流几乎为零,场效应管处于关闭状态。
当在栅极施加正电压时,导电层与栅极之间会形成电场,当电场强度超过临界值时,电荷会聚集在导电层的表面,并形成导电通道。
这个通道允许电流从源极流入漏极,导电层开始导电,场效应管处于开启状态。
在场效应管工作过程中,栅极与源极之间的电压决定了导电通道的大小和电流的大小。
当栅极与源极之间的电压增加时,导电通道变宽,电流增大;当电压降低时,导电通道变窄,电流减小。
因此,通过控制栅极与源极之间的电压,可以精确地控制输出电流的大小。
场效应管有许多不同类型,如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场效应管),JFET(结型场效应管)和IGBT(绝缘栅双极晶
体管)。
它们在结构和工作原理上有所不同,但都基于电场效应,并具有类似的控制输出电流的特性。
总而言之,场效应管通过控制电场来控制电流,在电子设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作为放大器、开关和调节器件,广泛应用于通信、计算机和电子设备中。
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详解
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详解场效应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器件,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放大器、开关、逆变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
一、场效应管的基本结构场效应管由栅极(Gate)、漏极(Drain)和源极(Source)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栅极与源极之间的电压(Vgs)作用于栅极与源极之间的绝缘层,控制电流从漏极到源极的通断状态。
二、N沟道场效应管(N-Channel FET)1. 静态工作原理N沟道场效应管作为一种N型材料构成的器件,其栅极与源极之间的电压(Vgs)为负数时,使得栅极与沟道之间的电场均匀,形成一个浓度较高的N型沟道,使得漏极和源极之间的导通电阻减小。
当Vgs=0时,N沟道场效应管处于截止状态。
2. 动态工作原理当将正向电压(Vds)加到漏极和源极之间时,漏极端的电势较低,而源极端较高。
此时通过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阻小,使得电流从漏极流向源极。
当电压Vds增大时,漏极电势继续下降,导致沟道中的电子浓度减小,电阻增加。
最终,当Vds达到一定值时,沟道中的电阻增大到一定程度,使得电流几乎不再增加,即处于饱和状态。
此时的电流为IDSS,对应的电压为Vp。
三、P沟道场效应管(P-Channel FET)1. 静态工作原理P沟道场效应管作为一种P型材料构成的器件,其栅极与源极之间的电压(Vgs)为正数时,使得栅极与沟道之间的电场均匀,形成一个浓度较高的P型沟道,使得漏极和源极之间的导通电阻减小。
当Vgs=0时,P沟道场效应管处于截止状态。
2. 动态工作原理当将负向电压(Vds)加到漏极和源极之间时,漏极端的电势较高,而源极端较低。
此时通过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阻小,使得电流从源极流向漏极。
当电压Vds增大时,漏极电势继续上升,导致沟道中的空穴浓度减小,电阻增加。
最终,当Vds达到一定值时,沟道中的电阻增大到一定程度,使得电流几乎不再增加,即处于饱和状态。
晶体管和场效应管工作原理详解
晶体管和场效应管工作原理详解一、晶体管工作原理晶体管是一种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三极管,包含有一个发射极(Emitter)、一个基极(Base)和一个集电极(Collector)。
晶体管中的基极由一种特殊掺杂的半导体材料制成,称为P型材料;发射极和集电极由另一种特殊掺杂的半导体材料制成,称为N型材料。
当晶体管的基极接收到一个输入信号时,由于基极和发射极之间是pn结,当基极发生正向偏置时,使得pn结带来较宽的导电区域,基极电流会流过这个导电区域。
这个基极电流进一步影响了集电极电流的流动,通过集电极电流的变化,就可以实现对信号的放大。
晶体管工作的关键在于基极电流和集电极电流之间的放大效应。
晶体管的放大效应由pn结引入,当基极电流变化时,pn结的导电区域也会变化,从而影响到集电极电流。
这种影响是通过指数函数的方式来进行放大的,使得晶体管能够根据输入信号的微小变化,控制较大的输出信号。
因此,晶体管是一种具有放大功能的电子器件。
二、场效应管工作原理场效应管是一种基于场效应原理的电子器件,它由一个掺杂有杂质的半导体材料制成。
它由源极(Source)、栅极(Gate)和漏极(Drain)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栅极周围包覆着一个绝缘薄膜,以阻止栅极与其他部分直接接触。
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改变栅极电场的强弱来控制源漏电源之间的电流流动。
当栅极电压为零时,场效应管处于截止状态,源漏间几乎没有电流流动。
当栅极电压大于零时,栅极电场会使得源漏之间产生一个导电通道,从而允许电流流动。
栅极电场的强弱由栅极电压控制,当栅极电压变化时,电场的强度也随之变化。
场效应管的导通与否取决于电场是否足够强以形成导电通道。
如果电场足够强,导电通道就会形成,电流会从漏极流向源极;如果电场不够强,导电通道就会断开,电流无法从漏极流向源极。
场效应管工作原理的优势在于,控制电流流动的是电场,而不是电流本身。
因此,场效应管的控制信号能够产生较小的功率损耗,从而提高了电子设备的效率。
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和优势
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和优势
一、工作原理
场效应管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电子器件,它利用电场效应来控制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能。
具体来说,场效应管由三个电极组成:栅极、源极和漏极。
在栅极与源极之间加一个电压,会在半导体材料中产生一个电场。
这个电场会影响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电流,从而实现电压的控制。
二、优势
1.低噪声:场效应管具有较低的噪声系数,因此它在放大信号时能保持较高的信噪比,特别适合用于通信、音频和视频等领域。
2.高输入阻抗:场效应管的输入阻抗极高,接近于无穷大。
这意味着它对信号源的负载非常小,有利于减小信号源的负担。
3.低功耗:由于场效应管的工作效率高,因此它在工作时的功耗较低。
这使得它适合用于便携式设备和电池供电的应用。
4.易于集成:场效应管可以在集成电路中实现小型化,使得它在微电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5.稳定性好:场效应管的阈值电压相对稳定,不易受温度和工艺等因素的影响。
这使得它在各种工作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的性能。
6.易于控制:通过改变栅极电压,可以方便地控制漏极电流,使得场效应管成为一种易于控制的电子器件。
对场效应管工作原理的理解
对场效应管工作原理的理解
场效应管是由多类元件组成的一种电子元件,由于它的运作原理不同
于普通的晶体管,因此被称为另一种电子元件。
它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分别是源极、漏极和栅极,它们之间形成了三个电容,在输出端还有一个
反馈电容,它们之间的电容可以控制场效应管的运作。
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在栅极和源极之间施加电压,形成一个
屏蔽电场,然后在漏极和源极之间施加一个较小的电压,就会在栅极和源
极之间形成电对流,从而产生输出信号。
因此,在栅极和源极之间施加的
电压可以控制输出节点的电流,从而控制电路的输出。
在使用场效应管时,可以调节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来调节输出节点
的电流,从而控制输出电路的电压,它可以实现在电源电压变化时输出电
压不变,这就是场效应管的一个重要应用:稳压电路。
此外,场效应管也常用于控制大电流的电路中,因为它可以在非常小
的功耗下控制大电流,它既使功耗大大减小,又能够控制电路中的大电流,也可以用于音频管理电路中,利用它可以调整输入信号的电压。
此外,场效应管还可以用于实时信号处理,利用多种信号处理技术可
以获得更好的性能,比如可以用于实时调节音量大小,实时增益或减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场效应管的原理,大多数书籍和文章都讲的晦涩难懂,给初学的人学习造成很大的难度,要深入学习就越感到困难,本人以自己的理解加以解释,希望对初学的人有帮助,即使认识可能不是很正确,但对学习肯定有很大的帮助。
场效应管的结构场效应管是电压控制器件,功耗比较低。
而三极管是电流控制器件,功耗比较高。
但场效应管制作工艺比三极管复杂,不过可以做得很小,到纳米级大小。
所以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小信号处理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对大电流功率器件处理比较困难,不过目前已经有双场效应管结构增加电流负载能力,也有大功率场管出现,大有取代三极管的趋势。
场效应管具有很多比三极管优越的性能。
结型场效应管的结构结型场效应管又叫JFET,只有耗尽型。
这里以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为例,说明结型场效应管的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
图为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块N型硅,材料(沟道)上引出两个电极,分别为源极(S)和漏极(D)。
在它的两边各附一小片P型材料并引出一个电极,称为栅极(G)。
这样在沟道和栅极间便形成了两个PN结。
当栅极开路时,沟道相当于一个电阻,其阻值随型号而不同,一般为数百欧至数千欧。
如果在漏极及源极之间加上电压U Ds,就有电流流过,I D将随U DS的增大而增大。
如果给管子加上负偏差U GS时,PN结形成空间电荷区,其载流子很少,因而也叫耗尽区(如图a中阴影区所示)。
其性能类似于绝缘体,反向偏压越大,耗尽区越宽,沟道电阻就越大,电流减小,甚至完全截止。
这样就达到了利用反向偏压所产生的电场来控制N型硅片(沟道)中的电流大小的目的。
注:实际上沟道的掺杂浓度非常小,导电能力比较低,所以有几百到几千欧导通电阻。
而且是PN结工作在反向偏置的状态。
刚开机时,如果负偏置没有加上,此时I D是最大的。
特点:1,GS和GD有二极管特性,正向导通,反向电阻很大2:DS也是导通特性,阻抗比较大3:GS工作在反向偏置的状态。
4:DS极完全对称,可以反用,即D当做S,S当做D。
从以上介绍的情况看,可以把场效应管与一般半导体三极管加以对比,即栅极相当于基极,源极相当于发射极,漏极相当于集电极。
如果把硅片做成P型,而栅极做成N型,则成为P沟道结型场效应管。
结型场效应管的符号如图b所示。
符号:箭头的方向仍然是PN结正向导通的方向。
绝缘栅场效应管MOSFET结型虽然电压控制方式,但是仍然有少子的飘移形成电流。
绝缘栅场效应管是栅极与衬底完全绝缘,所以叫绝缘栅场效应管。
绝缘栅型场效应晶体管在集成电路中被广泛使用,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分为增强型和耗尽型两大类,每类中又有N沟道和P沟道之分,N沟道又叫PMOS管,P沟道又叫NMOS管。
不象双极型晶体管只有NPN和PNP两类,场效应晶体管的种类要多一些。
但是它们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所以下面以增强型N沟道场效应晶体管为例来加以说明。
绝缘栅型场效应三极管MOSFET(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ET)。
分为增强型→ N沟道、P沟道耗尽型→ N沟道、P沟道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结构示意图和符号见图4.1。
其中:D(Drain)为漏极,相当c;G(Gate)为栅极,相当b;S(Source)为源极,相当e。
(衬底断开是是指两个N区没有相连。
如果两个相连,靠改变沟道的宽度来控制电流就是耗尽型)制作过程:取一块P型半导体作为衬底,用B表示。
用氧化工艺生成一层SiO2 薄膜绝缘层。
然后用光刻工艺腐蚀出两个孔。
扩散两个高掺杂的N型区。
从而形成两个PN结。
(绿色部分)从N型区引出电极,一个是漏极D,一个是源极S。
在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绝缘层上镀一层金属铝作为栅极G。
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符号如图所示。
左面的一个衬底在内部与源极相连,右面的一个没有连接,使用时需要在外部连接。
(衬底在内部与源极相连,所以绝缘栅MOSFET的D、S极是不能互换的。
箭头的方向仍然是衬底和S极和D极的PN结方向,而栅极没有半导体,只是电容器的一个极板。
而结型的箭头是栅极向S极和D极的PN结方向,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N沟道,结型和绝缘栅型的箭头方向相反。
)2 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工作原理对N沟道增强型MOS场效应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分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栅源电压U GS对沟道会产生影响,二是漏源电压U DS也会对沟道产生影响,从而对输出电流,即漏极电流I D产生影响。
1).栅源电压U GS的控制作用先令漏源电压U DS=0,加入栅源电压U GS以后并不断增加。
U GS带给栅极正电荷,会将正对SiO2层的表面下的衬底中的空穴推走,从而形成一层负离子层,即耗尽层,用绿色的区域表示。
(注:耗尽层的载流子减少,导电能力变差)同时会在栅极下的表层感生一定的电子电荷,若电子数量较多,从而在漏源之间可形成导电沟道。
显然改变U GS就会改变沟道,从而影响I D,这说明U GS对I D的控制作用。
当U GS较小时,不能形成有效的沟道,尽管加有U DS,也不能形成I D。
当增加U GS,使I D刚刚出现时,对应的U GS称为开启电压,用U GS(th)或U T表示。
沟道中的电子和P型衬底的多子导电性质相反,称为反型层。
此时若加上U DS,就会有漏极电流I D产生。
2).漏源电压U DS的控制作用设U GS>U GS(th),增加U DS,此时沟道的变化如下。
显然漏源电压会对沟道产生影响,因为源极和衬底相连接,所以加入U DS后,U DS将沿漏到源逐渐降落在沟道内,漏极和衬底之间反偏最大,PN结的宽度最大。
所以加入U DS后,在漏源之间会形成一个倾斜的PN结区,从而影响沟道的导电性。
当U DS进一步增加时,I D会不断增加,同时,漏端的耗尽层上移,会在漏端出现夹断,这种状态称为预夹断。
当U DS进一步增加时,漏端的耗尽层向源极伸展,此时I D基本不再增加,增加的U DS基本上降落在夹断区。
3 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特性曲线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转移特性曲线有两条,转移特性曲线和漏极输出特性曲线。
1)转移特性曲线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转移特性曲线如左图所示,它是说明栅源电压U GS对漏极电流I D的控制关系,可用这个关系式来表达,这条特性曲线称为转移特性曲线。
转移特性曲线的斜率g m反映了栅源电压对漏极电流的控制作用。
g m称为跨导。
这是场效应三单位mS(mA/V)2)漏极输出特性曲线当U GS>U GS(th),且固定为某一值时,反映U DS对I D的影响,即I D=f(U DS)½U GS=const这一关系曲线称为漏极漏极输出特性曲线。
场效应三极管作为放大元件使用时,是工作在漏极输出特性曲线水平段的恒流区,从曲线上可以看出U DS对I D的影响很小。
但是改变U GS可以明显改变漏极电流I D,这就意味着输入电压对输出电流的控制作用。
曲线分五个区域:(1)可变电阻区(2)恒流区(放大区)(3)截止区(4)击穿区(5)过损耗区从漏极输出特性曲线可以得到转移特性曲线,过程如下:4 N沟道耗尽型MOSFETN沟道耗尽型MOSFET的结构和符号如下图所示,它是在栅极下方的SiO2绝缘层中掺入了一定量的正离子。
所以当U GS=0时,这些正离子已经感生出电子形成导电沟道。
于是,只要有漏源电压,就有漏极电流存在。
当U GS=0时,对应的漏极电流用I DSS表示。
当U GS>0时,将使I D进一步增加。
(注:正电压使导电层导电能力增强。
)U GS<0时,随着U GS的减小漏极电流逐渐减小,直至I D=0。
对应I D=0的U GS称为夹断电压,用符号U GS(off)表示,有时也用U P表示。
N沟道耗尽型MOSFET的转移特性曲线如上图所示。
P沟道增强型MOSFET的结构和工作原理P沟道MOSFET的工作原理与N沟道MOSFET完全相同,只不过导电的载流子不同,供电电压极性不同而已。
这如同双极型三极管有NPN型和PNP型一样。
这都是从讲的比较好的文章中摘录下来的,结型的管子道理好理解,而mos管,大多数的讲解都如此,不能让人理解。
首先我们看一下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实际就是一个PN结。
由于PN结的掺杂性,会在内部形成一个电势差。
通常正向导通需要0.4~0.7伏的电压就是克服内电场的。
硅管和锗管的电压不同。
而反接的时候,在没有击穿的时候,相当于一个电容器,充满电就不能导电了。
变容二极管就是这种运用。
而在太阳能电池里面,PN结是当电池使用,在电池的外部,P区的电子会通过电阻到N区和正电荷中和,这种作用会使PN结电压降低。
而扩散又会使PN结的电压升高。
当达到平衡时,会形成恒定的电流。
从能量的角度,PN结从外面吸收能量,转化为电能,电能又通过电阻转化为热能。
下面我们来看场管的工作原理当场管没有加任何电压时,D极和S极有两个完全相同的PN结,这时N区的电势会比P区高,当,场管在内部把S极和衬底相连时,PN结绝对不会消失,因为PN结电压很小,实际测量只有几毫伏。
这时导线可以看成一个小电阻,不能忽略。
但可以使PN结电压降低,此时D、S两极的PN 结宽度已经不相等了,而且S极宽度较小。
当给S极和G极加上正向电压的时候,P材料和N材料就和G极构成一个电容器,由于充电效应,栅极带正电,下面相对的N型和P型材料表面就构成另一个极板,都带负电,这样整个表面就成了一个等势面。
从而使两个N连在一起了。
但是由于PN结的存在,P衬底和N绝对不会电势相等,这样由于电场的作用,就把P衬底分成两个区。
当VGS很小时,虽然连在一起,但是并不能形成ID,因为这些负电荷被原子核吸附住了。
并不能自由移动。
同样在PN结之间形成的耗尽层,里面的载流子也很少,只有当VGS增加到一定的程度,下面等势面宽度变宽,负电荷增多,且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时,才会形成有效的电流,这就是开启电压,所以VGS能起到控制电流的作用。
我们来看一下,电容器的情况,当把一个金属块放在两个电容中间时,出现的情况。
此时的MOS管正是这种情况。
当再DS之间加上电压时,电流流过负极板这一层,会形成电压降。
使得负极板各处的电压不相等。
我们可以等效为这种情况。
把下表面看成一小块一小块的。
这样越靠近S极,两板的电势差越大,充电就越多,导电区域就越宽。
反之越靠近D极,两板的电势差越小,充电就越少,导电区域就越窄。
下面的耗尽层这时我们不作讨论。
当ID增加到一定值时,靠近D极的一端会出现电势相等的情况,那么下表面不会感应出负电荷,出现沟道断开的现象,这就是预夹断。
当ID继续增加,就出现完全夹断的情况。
当理解了MOS管的工作原理之后,其它知识就可以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和理解了,不管这种解释是否合理,至少是让人容易理解理解了MOS管的工作原理。
由于结构不一样,测量时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