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接触网设计施工验收标准规范汇总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接触网设计施工验收标准规范汇总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接触网设计、施工、验收标准、规范汇总沈阳供电段2010年6月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47号4 电气化4.1牵引供电4.1.1 牵引供电系统应保证独立性和完整性;在确保客运专线供电的前提下,有条件时可兼顾相邻线和枢纽的供电。

4.1.2 牵引变电所应采用两回独立进线,并互为热备用,供电电源宜采用220 kV。

4.1.3 接触网的标称电压应为25 kV,长期最高电压应为27.5 kv.短时(5 min)最高电压应为29 kV,设计最低电压应为20 kV。

4.1.4 正线牵引网供电方式宜采用2×25 kV(AT)供电方式;枢纽地区跨线列车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和动车段(所,场)等可采用1×25 kV供电方式。

4.1.5 牵引变电所分布应按满足设计行车速度300~350 km/h的本线动车组和200~250 km/h的跨线动车组以行车组织确定的追踪运行间隔进行设计。

4.1.6 动车段(所)应采用两回电源供电,其中至少应有一回为独立电源。

4.1.7 牵引变压器结线型式优先采用单相结线,困难时可采用其他结线型式:4.1.8 牵引变压器采用固定备用方式,正常时一台运行,另一台备用:变压器的安装容量可按交付第五年运量确定,并按远期运量预留条件,其过负荷能力应满足高峰小时牵引负荷的需要。

4.1.9 接触网应采用同相单边供电.上、下行具备并联供电条件.4.1.10 牵引变电所一次侧平均功率因数应按不低于O.9设计。

4.2牵引变电所4.2.1 牵引变电所进线侧接线形式应结合外部电源条件确定,可采用分支接线;馈线接线方式应能满足上、下行分别供电和并联供电的要求。

4.2.2 牵引变电所主要设备的选型应遵循可靠、标准化、少维护或免维护、经济适用的原则。

牵引变电所2×27.5 kV和l×27.5 kV设备宜采用气体绝缘开关柜或空气开关柜(AIs),在用地困难情况下,进线电源侧设备可采用气体绝缘组合电器。

规范标准化整治接触网设备规范标准

规范标准化整治接触网设备规范标准

应改用定位立柱),对于限位、弓形等定位器,安装应符合产品说明书
及设计的要求。
2、定位器在平均温度时垂直于线路中心线,温度变化时沿接触线纵向
偏移与接触线在该点的伸缩量相一致,不得出现反偏现象。
磨条的正中间。悬吊滑轮型号与安装防磨条后的承力索匹配,不得出现
卡滞现象。
1、导线出现断股时:
(1)钢芯断股时,必须截断重新接续。
供电线
(2)铝线断股、损伤截面积不得超过铝截面的 7%,且载流量和机械强
3
正馈线
度能满足要求时,可将断股处磨平用同材质的绑线扎紧,绑扎长度超出
加强线
缺陷部分 40—50mm;当断股损伤截面超过 25%时,应锯断做接头或
(4)既有线路吊弦导流环与接触线呈 45 度角,导流环圆弧朝向神池南
方向,其安装标准如图 3 所示。
4、软横跨上直吊弦要垂直。
5、未改造线路吊弦安装标准如图 4 所示。
吊弦线夹
承力索
,.
50mm
吊弦
吊弦线夹
导流环 神池南方向
接触线 45°
图4
1、横向承力索最低点至上部固定绳的距离为 400mm,软横跨上的分
绑线
线夹
50 50 100
绑线 100 50
承力索 电连接 线
13
电联结器
接触线
20~30
线夹 250
,.
图6
4、电连接线不得有断股、散股,电连接弓子线预留长度满足温度伸缩
变化要求,迂回圈朝开口方向,整体低头不大于 30 度。
5、电连接线夹与承力索在同一铅垂面,线夹安装时应清除线夹和导线
接触面处的氧化膜,并涂导电膏。
绑线
线夹
绑线
50 50 100

接触网设计规范

接触网设计规范

接触网设计规范外及跨线建筑物范围内)正常情况不应小于5700mm;困难情况不应小于5650mm;特殊情况不应小于5330mm。

接触线最低高度值在高程1000m以上的区段,应按本规范第5.5.2条规定随空气绝缘间隙值的加大而相应增加。

5.1.5 接触线高度变化时,其坡度不宜大于3‰;确有困难时,不宜大于5‰。

接触网设计的强度安全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铜或铜合金接触线的强度安全系数,当磨耗面积小于或等于15%时,不应小于2.5;当磨耗面积大于15%且小于25%时,不应小于2.2。

2.各种绞线的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软横跨横承力索中的钢绞线4.0;2)承力索、定位索及附加导线中的钢绞线5.0;硬铜绞线 2.0;铝绞线、钢芯铝绞线、铝包钢芯铝绞线2.5。

3.绝缘子的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瓷及钢化玻璃悬式绝缘子(受机电联合荷载时抗拉)2.0;2)瓷棒式绝缘子(抗弯)2.53)针式绝缘子(抗弯)2.5;4)其他材质绝缘元件,无阳光照射处(抗拉或抗弯)2.5;有阳光照射处,应视材质抗老化性能酌情增加;4.耐张的零件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5.0。

5.1.7 各类悬挂的接触线弛度(弹性吊弦引起的支柱处高度变化不计在内)均不宜大于250mm;对行车速度不大于45km/h的低速区段,可为350mm。

运行中,接触线(被受电弓顶起)的抬升量按100mm、受电弓的左右摆动量按200mm计算。

5.1.8 隧道内接触悬挂应根据隧道净空高度,隧道内气象条件和各项空气绝缘间隙确定。

隧道内悬挂类型宜与区间一致,其零部件应加强防腐蚀措施。

5.2 气象条件5.2.1 接触网设计的气象条件,应根据最近记录年限不少于20年的沿线气象资料计算,并结合既有电气化铁路或高压架空送电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

5.2.2 接触网的最大设计风速,应采用空旷地区、高地面10m高处的10min自动记录10年发生一次的平均最大值。

如气象台(站)的记录值不符合上述要求,则应按规定进行换算。

独轨混凝土轨道梁接触网预埋件设计及安装规范

独轨混凝土轨道梁接触网预埋件设计及安装规范
3 20± 1 . 5 m m 。
( 5 ) 在 保 证 电缆 预 埋 管入 1 = I 正 确 位 置的
( 4 5 ±3 ) 。 。 ( 6 ) 电 缆 预 埋管 出口的位 置距 绝 缘 子 固 ( 7 ) 馈 线 电缆 预 埋 的入 l P 1 C 梁端 部的
( 5 ) 脱 模 后 保 证 预 埋 管 内无 异 物 , 并 用 基 础 上 , 出E l 方 向 与PC 梁 轴 线 方 向夹 角为 ( 6 ) 预埋 管 安装 尺 寸及 误 差 为: 为( 1 0 0 0 ±1 0 )mm。
工 程 技 术
S .ovet 2 — 0 1 4— N O . 0 4 ci en ce an d Tech n ol ogy nn i on He r a l d

团圆狙圃 一 ■ 一 瞄 ■ 皇 ■ ● 网预 埋 件设 计 及 安 装规 范
误 差 为 士3 。 。 低误 差 应 £ 2. 5 /1 O 0 0 。
( a ) 预 埋 管 在 顺 线 路方 向的 间距 及 误 差 定 预 埋管 的 距离 应 ≥4 0 0 mm。
( b ) 上 部 预 埋 管 距 PC 梁顶面 ( 即: 走行 面) 的 距离 为 5 2 5 ±5 F i l m。 ( c ) 预 埋 管与 P C 梁侧 面安 装 面的 埋 入 角
固定螺栓 , 通 过 加 弹 簧 垫 圈 拧 紧 固 定 在 模
( 4 ) 定位 护 套 中旋 入 模 板 内的 M2 0 X1 5 筋 固定 在规 定 的位 置处 , 固定 预埋 管用 的钢
板上, 以 防止在 固定 尼 龙 预埋 管 时产 生松 动 的螺 纹 部 分 是在 浇 制 完毕 后脱 模 时, 由于 模 筋 应与PC梁 主 筋焊 接 。 ( 4 ) 电缆预 埋 管 的 出入 1 3 处 在浇  ̄ i l ] P C 梁 及角度偏斜。 然 后 再 将 尼 龙 预 埋 管 拧 在 临 板 的带 动 , 将 整个 螺 纹 部 分 连 根 拉 断 , 与模 时固定螺栓 上进行 紧固, 紧 固 时 需 施 加 一 时 固定 螺 检取 出后 再 拆 卸模 板 。

接触网高级工考题库及答案

接触网高级工考题库及答案

接触网高级工考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4.因线索布置形成的承力索或导线交叉,当两交叉承力索或导线间距离大于(100)MM时不加电连接。

5.接触网设计规范规定,b值在最高温度时不小于(300)mm6.半斜链形悬挂中,在直线区段,承力索沿铁路的线路中心正上方布置,允许误差(+100)mm7.简单链形悬挂中,吊弦的布置距离一般规定为(8-12)m8.区间弹性限位定位器U型螺栓的紧固力矩为(44)N.M10.若正四棱锥的底面每边上为3cm高为5cm,则体积为(15)立方厘米11.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5cm,高为4cm,则圆柱的侧面积为(40π)平方厘米。

14.某导体两端的电压为5V,通过导体的电流为1A,导体的电阻为(5)Ω15.架空220 KV电线路与接触网的垂直距离不小于(4)M16.电热器两端的电压是220 V通过的电流是0.2A 通过5 min,电热器消耗的电能是(13200 )J17.全补偿链形悬挂锚段长度曲线70%及以上不超过(1500)m19.力是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所以力是(矢)量20.力的法定计量单位以国际单位SI为基础是(N)21.所谓物体的平衡,是指物体相对于地球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23.在物体的轮廓图形上,画出全部所受的力,这种图形称为(受力图)24.力的主要素可用一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25.钢筋混凝土支柱坑深是指(线路中心线标高面)至坑底的距离。

26.钢筋混凝土支柱埋深是指(地面)至坑底的距离。

27.根据测定,高度在5-15M的坠落半径是(3)M28.在特殊情况下,锚段长度小于(800)m 时,可以不设中心锚结。

29.股道间电连接器,安装在设计指定的跨距内,距离软横跨(5)M处30.软横跨的直吊弦应保持铅垂状态,其最短直吊弦的长度误差不大于(50)mm31.接触网运行和检修的主要内容是对接触网设备巡视,检测,检查和(维修调整)保证质量良好地、安全的向电力机车输送电能。

《接触网设计规范》(参考Word)

《接触网设计规范》(参考Word)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接触网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1998-09-07 发布1999-01-01实施5 接触网5.1、接触悬挂5.1.1接触网的悬挂类型,区间及车站均应优先采用全补偿链形悬挂,其余悬挂类型由技术经济及运营等条件综合比较确定。

接触悬挂允许的行车速度不应小于线路的最高行车速度。

5.1.2 繁忙干线或腐蚀严重地区的电气化铁路,应优先采用铜或铜合金接触线,其余线路可采用其他材质的接触线。

同一机车交路的接触线材质宜相同。

5.1.3 承力索的材质应采用防腐性能好的钢绞线或其他材质的绞线;腐蚀严重地区和长隧道宜采用铜质绞线。

载流承力索与接触线的材质宜相同。

5.1.4接触线距轨面的最高高度不应大于6500mm。

最低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站场和区间接触线距轨面的高度宜取一致,其最低高度不应小于5700mm;编组站、区段站等配有调车组的线、站,正常情况可不小于6200mm,确有困难时不应小于5700mm。

2.隧道内(包括按规定降低高度的隧道口外及跨线建筑物范围内)正常情况不应小于5700mm;困难情况不应小于5650mm;特殊情况不应小于5330mm。

接触线最低高度值在高程1000m以上的区段,应按本规范第5.5.2条规定随空气绝缘间隙值的加大而相应增加。

5.1.5接触线高度变化时,其坡度不宜大于3‰;确有困难时,不宜大于5‰。

接触网设计的强度安全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铜或铜合金接触线的强度安全系数,当磨耗面积小于或等于15%时,不应小于2.5;当磨耗面积大于15%且小于25%时,不应小于2.2。

2.各种绞线的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软横跨横承力索中的钢绞线4.0;2)承力索、定位索及附加导线中的钢绞线5.0;硬铜绞线2.0;铝绞线、钢芯铝绞线、铝包钢芯铝绞线2.5。

3.绝缘子的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瓷及钢化玻璃悬式绝缘子(受机电联合荷载时抗拉)2.0;2)瓷棒式绝缘子(抗弯)2.53)针式绝缘子(抗弯)2.5;4)其他材质绝缘元件,无阳光照射处(抗拉或抗弯)2.5;有阳光照射处,应视材质抗老化性能酌情增加;4.耐张的零件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5.0。

接触网设计规范

接触网设计规范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接触网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1998-09-07 发布1999-01-01实施5 接触网5.1、接触悬挂5.1.1接触网的悬挂类型,区间及车站均应优先采用全补偿链形悬挂,其余悬挂类型由技术经济及运营等条件综合比较确定。

接触悬挂允许的行车速度不应小于线路的最高行车速度。

5.1.2 繁忙干线或腐蚀严重地区的电气化铁路,应优先采用铜或铜合金接触线,其余线路可采用其他材质的接触线。

同一机车交路的接触线材质宜相同。

5.1.3 承力索的材质应采用防腐性能好的钢绞线或其他材质的绞线;腐蚀严重地区和长隧道宜采用铜质绞线。

载流承力索与接触线的材质宜相同。

5.1.4接触线距轨面的最高高度不应大于6500mm。

最低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站场和区间接触线距轨面的高度宜取一致,其最低高度不应小于5700mm;编组站、区段站等配有调车组的线、站,正常情况可不小于6200mm,确有困难时不应小于5700mm。

2.隧道内(包括按规定降低高度的隧道口外及跨线建筑物范围内)正常情况不应小于5700mm;困难情况不应小于5650mm;特殊情况不应小于5330mm。

接触线最低高度值在高程1000m以上的区段,应按本规范第5.5.2条规定随空气绝缘间隙值的加大而相应增加。

5.1.5接触线高度变化时,其坡度不宜大于3‰;确有困难时,不宜大于5‰。

接触网设计的强度安全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铜或铜合金接触线的强度安全系数,当磨耗面积小于或等于15%时,不应小于2.5;当磨耗面积大于15%且小于25%时,不应小于2.2。

2.各种绞线的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软横跨横承力索中的钢绞线4.0;2)承力索、定位索及附加导线中的钢绞线5.0;硬铜绞线2.0;铝绞线、钢芯铝绞线、铝包钢芯铝绞线2.5。

3.绝缘子的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瓷及钢化玻璃悬式绝缘子(受机电联合荷载时抗拉)2.0;2)瓷棒式绝缘子(抗弯)2.53)针式绝缘子(抗弯)2.5;4)其他材质绝缘元件,无阳光照射处(抗拉或抗弯)2.5;有阳光照射处,应视材质抗老化性能酌情增加;4.耐张的零件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5.0。

铁路站场设计规范

铁路站场设计规范

铁路站场设计规范铁路站场设计规范是指为了保障运行安全、提高站场效能和服务水平,规范站场设计的一系列准则和标准。

下面就是一份铁路站场设计规范的示例,大约1000字。

1.站场布局设计:(1)站场总体布局应科学合理,采用分级布局,确保站场内流线清晰,旅客便利。

(2)站场进出站口与人流、车流分离,确保安全通畅。

(3)站场内设有足够的候车区、出入口、服务设施等,保证旅客需求。

(4)根据站场客流量和车辆运行情况,设置足够数量和合理位置的站台和股道。

2.站台设计:(1)站台宽度不小于4米,长度适当,以满足高峰期旅客的需求。

(2)站台设有防护栏杆、候车亭和座椅等基本设施。

(3)设有足够数量和位置合理的候车标识牌、电子显示屏,提供旅客信息。

(4)站台设有应急通道,确保旅客安全疏散。

3.股道设计:(1)股道数量和长度应根据列车停站时间、车辆组合和运行速度等因素确定。

(2)站场内设有清晰明确的信号系统和标志,确保列车安全运行。

(3)股道设置有轨道无障碍设施,根据需要配置轨旁照明、护坡、防护栏杆等设施,确保工作人员和旅客安全。

4.站场接触网设计:(1)站场的接触网应满足列车运行和停站时的供电需求。

(2)接触网高度和应力应满足相关技术标准,保证供电稳定。

(3)接触网设备应布置在安全位置,确保工作人员和旅客不会触碰到高压线。

5.站场设备和设施设计:(1)设置足够数量和位置合理的候车室、洗手间、票务设施等。

(2)设有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门等自助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效率。

(3)站场内的出入口、通道和电梯应设置无障碍设施,方便行动不便的旅客。

(4)站场内应设置足够数量的便利店、快餐店等商业设施,满足旅客购物和就餐需求。

6.站场安全设计:(1)站场应设置明显的安全标志和指示牌,提醒旅客注意安全。

(2)设置视频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问题。

(3)根据需要布置警示灯、隔离栅栏等安全设施。

以上是一份铁路站场设计规范的示例,旨在提供一些基本的设计准则和标准,以保障铁路运行安全和提高服务水平。

重载铁路设计规范

重载铁路设计规范

重载铁路设计规范重载铁路设计规范是指根据铁路运输的特点和要求,对铁路线路、接触网、信号系统、车站等进行规范化设计的文件。

以下是一个1000字的重载铁路设计规范的简要介绍:一、铁路线路设计规范1. 线路布置:采用直线段与曲线段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列车行驶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2. 线路坡度:在铁路线路的设计中,要遵循坡度平稳、坡度适宜、坡度变化规律等原则,确保列车行驶的舒适性。

3. 线路曲线半径:根据列车设计速度、车型等要素,合理确定曲线半径,确保列车的行驶安全。

二、接触网设计规范1. 高度标准:根据车辆限界和接触网的设计要求,确保接触网的高度能满足列车通行的要求。

2. 张力标准:根据接触网设计的需求,确定适当的张力标准,确保接触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断面设计:根据列车的电气性能和接触网的负荷要求,确定合适的断面设计,确保列车正常供电。

三、信号系统设计规范1. 信号机设置:根据列车运行线路、列车运行速度、信号间隔等要素,确定适当的信号机设置,确保列车运行的安全与顺畅。

2. 车辆检测:采用轴计数器、轮对计数器等技术手段,对列车进行准确的车辆检测,确保列车的运行数据可靠。

3. 信号逻辑设计:根据信号机的设置、列车的运行速度等要素,设计合理的信号逻辑,确保列车运行的安全与准确性。

四、车站设计规范1. 车站布置:根据列车运行线路、运行速度等要素,设计合理的车站布置方案,确保列车进出站的安全和便捷。

2. 安全设施:设置合适的安全设施,如防滑设施、防撞设施等,确保乘客的出行安全。

3. 车站设备:采用先进的车站设备,如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等,提高车站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以上仅是对重载铁路设计规范的简要介绍,具体的设计要求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和补充。

重载铁路设计规范的目的是保障列车的运行安全和舒适性,提高铁路运输的效率和质量。

铁路接触网标准规范最新版

铁路接触网标准规范最新版

铁路接触网标准规范最新版铁路接触网是铁路电气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列车提供所需的电能。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铁路运输需求的增加,铁路接触网的标准规范也在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运营条件。

以下是铁路接触网标准规范的最新版概要:1. 引言铁路接触网标准规范旨在确保铁路电气化系统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

本规范涵盖了接触网的设计、施工、测试、验收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

2. 术语和定义本节定义了与铁路接触网相关的专业术语,包括接触线、承力索、悬挂系统、支柱、锚固装置等。

3. 技术要求- 3.1 接触网类型:根据铁路线路的类型和速度等级,选择合适的接触网类型,如简单悬挂、链型悬挂等。

- 3.2 材料标准:所有接触网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或国际标准,确保其耐久性和可靠性。

- 3.3 设计参数:包括接触网的高度、张力、间距等,这些参数需根据列车的运行特性进行优化。

4. 结构设计- 4.1 支柱设计:支柱应根据地质条件和荷载要求进行设计,确保其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 4.2 悬挂系统设计:悬挂系统应能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列车运行引起的动态负荷。

5. 安全标准- 5.1 电气安全:接触网系统必须有完善的防雷、接地和过载保护措施。

- 5.2 机械安全:接触网结构应能承受列车运行时产生的机械冲击和振动。

6. 施工与安装- 6.1 施工准备:施工前应进行详细的现场勘查和施工方案设计。

- 6.2 安装标准:接触网的安装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

7. 测试与验收- 7.1 测试项目:包括接触网的电气性能测试、机械性能测试和动态测试。

- 7.2 验收标准:所有测试结果必须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方可进行验收。

8. 维护与检修- 8.1 定期检查:接触网应定期进行检查,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 8.2 故障处理:制定故障处理流程和应急预案,确保快速响应。

9. 环境保护- 9.1 噪音控制:接触网的设计和施工应考虑噪音控制,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 9.2 电磁兼容性:确保接触网系统与其他电气设备兼容,避免电磁干扰。

接触网施工质量控制重点

接触网施工质量控制重点

接触网施工质量控制重点前言接触网是电气化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控制是保障列车行驶安全和电气化铁路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

本文将从设计和施工两个方面介绍接触网的质量控制重点。

设计方面设计原则接触网设计应符合以下原则:•线路选址要合理,避免出现大曲线、大坡度或弯道等情况,以确保电弧稳定,并减小桥架的跨距;•受电区段应按照负载量、接触线的受力情况和断腕的概率等多种因素来划分,确保接触线张力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列车运行的平稳和安全;•普通线的接触线应该采用集中式或分散式,电务室的仪表、接触网返送必须与主接线点相连,收发信号质量好;•高速线的接触线应采用分散式,能够承受高速列车运行所产生的接触线荷荡,减少接触线断裂的概率;•桥架设计应考虑架面间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桥架的材料应选取合适的材料,以确保桥架的牢固和耐久性等。

设计要求接触网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质量合格的接触网产品应采用先进的设计技术和创新的材料;•安装前应进行质量保证检查,包括检查接触线的拉力、温度和刚度、接触加悬的运行和紧行程等;•接触网应满足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安装;•安装后要进行全面的验收,确保接触网安装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施工方面施工准备在接触网的施工过程中,应满足以下准备措施:•设计和施工方案应该经过专家审定,确保方案可行和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工程计划,包括施工进度、电气系统问题解决方案等;•施工前要对现场条件进行调查和勘测,确保施工现场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要求;•确定施工的安全措施,包括防火、防毒、防滑、防跌落等措施,以确保工人安全。

施工关键点接触网施工关键点是确保接触网质量的重要环节。

施工重点如下:•预制件、现有构件和管道应按工序、工地等存放并规范管理,以确保每一件配件都符合使用条件和设计要求;•确保桥架的牢固稳定,接触线的拉力为设计要求的三四分之一;•接触线与均压器应符合适当安装,确保接触线的平滑和良好的受力状况;•立柱应垂直、水平(±2mm/m)和平行(5mm/m),尤其对于高速线等精密线路要求更高;•各连接件必须完好并处于正确连接状态,确保电气连接必要的质量要求;•保障施工环境和卫生要求,确保施工场地清洁整洁,便于工作人员的操作和生活。

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第3章 高速接触网的平面设计

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第3章  高速接触网的平面设计
接触网平面设计的技术原则: (1)接触网平面设计,应结合近远期发展目标,综合考虑; (2)接触网设计应符合铁路技术规范及电气化铁路设计规范 的技术要求; (3)接触网设计中要考虑各个专业之间的配合; (4)接触网应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性能,体现国家的技术 政策; (5)接触网设计应以保证安全运营为基本准则。
3. 缓和曲线区段接触线 最大偏移值及跨距值的确定
跨距全部位于缓和曲 线上的计算示意图
3. 缓和曲线区段接触线 最大偏移值及跨距值的确定
பைடு நூலகம்
跨距跨越直缓点(ZH)的情况
3. 缓和曲线区段接触线 最大偏移值及跨距值的确定

3. 缓和曲线区段接触线 最大偏移值及跨距值的确定
跨距跨越缓圆点(HY)的示意图
2. 区间支柱的平面设计
(1)支柱布置应尽量用最大跨距,且相邻跨距差不大于小跨 距的25%; (2)在单线区段上,接触网支柱应设置于曲线外侧,包括缓 和曲线; (3)在直线区段上,支柱应设置于线路下行方向的右侧; (4)在复线区段上,上下行线路的支柱应各沿线路一侧布置 ; (5)在桥上尽量不设支柱,不得已时才在桥墩台上设钢柱。
直线区段:对于全补偿链形悬挂,一般情况不大于1 800 m,困 难条件不大于2 000 m;对于半补偿链形悬挂,一般情况不大于 1 600 m,困难条件时不大于1 800 m。
曲线区段:对于全补偿链形悬挂,在曲线半径小于1 500 m、曲 线长度占锚段长度的50%及以上时,其锚段长度不得大于1 500 m,直线区段可适当加长。
3. 缓和曲线区段接触线最大 偏移值及跨距值的确定
缓和曲线区段接触线最大偏移值的计算不仅因为缓和曲线的半 径、外轨超高是变化的,而且更由于支柱在缓和曲线上的位置 有多种情况,十分复杂。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1)跨距全部位于缓和曲线上; (2)跨距跨越直缓(ZH)点; (3)跨距跨越缓圆(HY)点;

接触网专业术语

接触网专业术语

1导线高度:接触网导线高度(简称导高),是指悬挂定位点处接触线距轨面的垂直高度,设计规范规定如下:最高高度:不大于6500mm。

最低高度:(1)区间、站场:①一般中间站和区间不小于5700mm。

②编组站、区段站及配有调车组的大型中间站,一般情况不小于6200mm。

确有困难时可不小于5700mm。

(2)隧道内(包括按规定降低高度的隧道口外及跨线建筑物范围内):①正常情况(带电通过5300mm超限货物)不小于5700mm。

②困难情况(带电通过5300mm超限货物)不小于5650mm。

③特殊情况不小于5250mm。

接触线高度的允许施工偏差为±30mm。

2跨距及拉出值:取决与线路曲线半径、最大风速和经济因素等,我国高速铁路一般在保证跨中导线及定位点在最大风速下均不超过距受电弓中心300mm的条件下,确定跨距长度和拉出值。

3锚段长度:是指接触网相邻的两终端间的距离。

4.绝缘距离:是指接触网的带电部分,与接触网的非带电部分的金属和非金属零件之间的最小直线距离5吊弦分布及间距:吊弦间距指一跨内两相邻吊弦之间的距离,吊弦间距对接触网的受流性能有一定的影响,改变吊弦的间距可以调整接触网的弹性均匀度,吊弦分布有等距分布、对数分布、正弦分布等几种形式,为了设计施工和维护的方便,一般采用最简单的等距分布,一般掌握在8--12米。

6.接触导线预留驰度:指在接触导线安装时,是接触导线在跨内,保持一定弛度,以减少受电弓在跨中对接触导线的抬升量,改善弓网的震动,对高速接触网,简单链型悬挂设预留弛度,弹性链型悬挂一般不设预留弛度。

锚段关节安装要求:锚段关节是接触网的张力的机械转换关节,是接触网的薄弱环节,其设计和安装质量对受流影响较大,高速接触网一般采用两种形式的锚段关节:①非绝缘锚段关节采用三跨锚段关节②绝缘锚段关节采用,四跨,五跨锚段关节,安装处理上,尽量缩短接触导线工作支和非工作支同时接触受电弓滑板的长度,提高非工作支的坡度,并保证过度平滑,避免出现硬点和刮弓8.接触导线(承力索)张力:锚段两端的补偿装置,通过坠砣的重力与补偿滑轮的变比后对接触线(承力索)的拉力。

接触网技术规范

接触网技术规范

1.列流图。

2.路线、站场资料。

3. 列车运行时分及牵引能耗采用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

(1)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 AT 所分布利用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拟建兴县牵引变电所为专用线供电,在兴县站新建兴县开闭所, 2 进 1 出,进线由正线网上 T 接,出 1 条直供馈线为本专用线供电。

(2)电力调度所及调度管理自动化系统本次新增牵引供电设施按远动化设计,纳入太原局调度所调度管理。

1.计算依据(1) TB10009-2005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2) TB/T 2828-1997 电气化铁道牵引网阻抗计算方法;(3) TB2973-1998 电气化铁道铝包钢芯铝绞线;(4) TB/T-2809-2005 铜及铜合金接触线;(5) TB/T-3111-2005 铜及铜合金绞线。

2.计算结果接触悬挂组成: JTM-150+CTA-150+ LBGLJ-240 (回流线)牵引网计算阻抗= 0.295Ω/km(0.8) 0.184Ω/km(0.97)利用拟建兴县牵引变电所为本线供电,维持该牵引变电所 220/2×27.5kV、Vv 接线型式变压器、 100%固定备用方式不变。

将兴县牵引变电所牵引变压器容量由 2 × (25+25) MVA 增容至 2×(25+31.5) MVA。

本工程接触网采用全补偿简单链型悬挂。

1.导线电流分配本专用线供电臂有效电流小于 650A ,选择 JTM-150+CTA-150 型导线的载流量如下 表所示:表 7-1-1 接触网载流能力表由表可知,该导线组合满足本线供电系统的载流需求。

2.各种导线选择导线型号和规格选择如下:接触线: 正线 CTA-150,正线 CTA-120;承力索: 正线 JTM-150,正线 JTM-95; 回流线: LBGLJ -240开闭所进、出线: 2×LGJ-185/3×TYJV(Y)- 27.5kV -400;吸上线:挨近 N 线处, 2×VLV-185,其它 VLV-185。

接触网

接触网

1、接触线拉出值在电气化铁路上,为了延长受电弓的使用寿命,使滑板磨耗均匀,接触线在线路的直线区段被布置成之字形,在曲线区段被布置成折线的形式,而且此折线一般与受电弓中心的行迹相割或相切。

这种折线在定位点处接触线距受电弓中心线行迹的距离称为拉出值(或称伸出值)。

在直线区段上,接触线在定位点处相对于线路中心的偏移距离,称为之字值,为简便起见,统称为拉出值(或称为偏拉)。

2、接触网导线高度接触网导线高度是指悬挂定位点处接触线距轨面的垂直高度。

最高高度:静止状态下,其高度不能超过6500mm。

最低高度:应满足能通过国家规定的最大超限货物而保持5370mm。

3、接触网压力受电弓和接触线在工作状态下是一个共生体,只有在它们相互接触和作用时才能完成电力机车从接触网获取电能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受电弓和接触线之间相互接触和作用时所受到的力,称为接触网压力。

压力过大:会增加受电弓和接触线的磨耗,缩短其使用寿命。

压力过小:会接触不良,供电时断时续,甚至引起火花或电弧,烧损接触网。

4、硬点冲击:力、位置、速度或加速度等量值的突然变化,引起系统瞬间变化的过程。

硬点:接触悬挂不均匀状态的统称。

接触网的组成接触网是沿铁路线上空架设的向电力机车供电的特殊形式的输电线路。

其由接触悬挂、支持装置、定位装置、支柱与基础几部分组成。

接触悬挂包括接触线、吊弦、承力索以及连接零件。

接触悬挂通过支持装置架设在支柱上,其功用是将从牵引变电所获得的电能输送给电力机车。

支持装置用以支持接触悬挂,并将其负荷传给支柱或其它建筑物。

根据接触网所在区间、站场和大型建筑物而有所不同。

支持装置包括腕臂、水平拉杆、悬式绝缘子串,棒式绝缘子及其它建筑物的特殊支持设备。

定位装置包括定位管和定位器,其功用是固定接触线的位置,使接触线在受电弓滑板运行轨迹范围内,保证接触线与受电弓不脱离,并将接触线的水平负荷传给支柱。

支柱与基础用以承受接触悬挂、支持和定位装置的全部负荷,并将接触悬挂固定在规定的位置和高度上。

高速铁路接触网设计

高速铁路接触网设计

高速铁路接触网系统设计
2、上下行绝缘距离
接触网供电分段应满足运输需求,宜满足“V”型天窗、矩形天窗检修条件。上下行接触网间 实现电气分开,渡线一般设分段绝缘器;上下行接触网带电体间的距离一般不小于2000mm, 困难时不小于1600mm。
3、综合维修设备配置
依据《关于印发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故障抢修规则的通知》(铁运[2009]39号)及《接触网 运行检修规程》(铁运[2007]69号)、《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检修暂行规程》(铁运 [2011]10号)要求,一般按以下方式配置:
进口
高速铁路接触网系统设计
41 双钩紧线器

2
42 双钩紧线器

2
43 接触线煨弯器

2
44 接触线校正扳手

3
45 地线煨环器

2
46 开口式放线滑轮

10
47 闭口式放线滑轮

10
48 手持砂轮机

1
49 台式钻床

1
50 除尘式砂轮机

1
51 拉力计5T

1
52 冲击钻

1
53 兆欧表

3
54 万用表
250 ≤130 ≤250
0
300 ≤150 ≤250
0
350 ≤180 ≤350
0
高速铁路接触网系统设计
3、仿真计算离线率应小于1% 4、最高行车速度与接触线波动传播速度之比不应大于0.7 波动传播速度C=3.6*√HF/mF(m/s) 最高行车速度Vmax≤0.7×C 5、弹性链形悬挂的弹性不均匀度不应大于10%;简单链形悬挂的弹性不均匀度250km/h~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

第二篇接触网施工第十二章接触网平面图接触网平面布置图是接触网主要设计文件之一,是施工中应用最广的重要设计依据,认真弄懂和记清这些图例,学会看平面布置图对于我们掌握和了解线路情况,指导施工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节接触网图例接触网的各种设计图是以机械制图或工程制图学为基础,加上接触网的各种特殊制图标记所组成,接触网图例:第二节接触网平面布置图识别接触网的平面布置图是掌握接触网施工的最基本技巧之一,除了要懂得接触网的图例及工程制图处,还要对接触网专业表示方式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分别介绍站场、区间及隧道内接触网平面布置图。

一、站场接触网平面布置图站场接触网平面布置图实际路状态相符,其比例一般大站为1:1000,小站为1:2000。

站场接触网平面布置图上应包括:1、全部电化股道(近期及远期)、与接触网架设有关的非电化股道。

2、股道编号及线间距、(股道编号应与运营部门编号一致)。

3、道岔编号、型号及出站道岔的中心里程(道岔编号与型号应与实际状况相符,不符的需做出说明);4、曲线起讫点,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及总长;5、桥梁名称、中心里程、总长、孔跨式样及结构型式;6、隧道名称、起讫里程及总长;7、涵管、虹吸管、平交道、地道、天桥、跨线桥、架线渡槽等中心里程及高度、宽度;8、站场的名称、中心里程、站台范围及与架设接触见解关的建筑物(如站舍、雨棚、仓库、搬道房、水鹤、起、煤台及上下挡墙等);9、进站信号机的位置及里程。

站场平面布置图图面上应主要内容有:1、支柱(钢柱、钢筋混凝土柱)跨距、位置、号码及数量。

2、支柱类型及侧面限界。

3、锚段号、锚段长度及起讫杆号、下锚方式;4、地质备件、基础及横卧板。

5、拉出值(拉出方向、拉出值大小)及导线高度;6、支持装置及安装图号、软横跨节点;7、设备安装及其位置(结、限界门、避雷器、隔离开关分段分相绝缘器等);8、附加导线的走向、位置;设备及安装图号;9、起测点位置及校核点;站场接触网平面布置图中的说明应包括:1、设计依据及现场测量时间、修改说明等。

接触网毕业设计接触线选择标准

接触网毕业设计接触线选择标准

在我国主要采用铜银接触线,代表型号有CTHA-85, CTHA-110,CTHA-120等,新建高速也开始采用铜镁合金接触线。

接触网导线高度
接触网导线高度(简称导高),是指悬挂定位点处接触线距轨面的垂直高度,设计规范规定如下:
最高高度:不大于6500mm。

最低高度:(1)区间、站场:①一般中间站和区间不小于5700mm。

②编组站、区段站及配有调车组的大型中间站,一般情况不小于6200mm。

确有困难时可不小于5700mm。

(2)隧道内(包括按规定降低高度的隧道口外及跨线建筑物范围内):①正常情况(带电通过5300mm超限货物)不小于5700mm。

②困难情况(带电通过5300mm超限货物)不小于5650mm。

③特殊情况不小于5250mm。

接触线高度的允许施工偏差为±30m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接触网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1998-09-07 发布1999-01-01实施5 接触网5.1、接触悬挂5.1.1接触网的悬挂类型,区间及车站均应优先采用全补偿链形悬挂,其余悬挂类型由技术经济及运营等条件综合比较确定。

接触悬挂允许的行车速度不应小于线路的最高行车速度。

5.1.2 繁忙干线或腐蚀严重地区的电气化铁路,应优先采用铜或铜合金接触线,其余线路可采用其他材质的接触线。

同一机车交路的接触线材质宜相同。

5.1.3 承力索的材质应采用防腐性能好的钢绞线或其他材质的绞线;腐蚀严重地区和长隧道宜采用铜质绞线。

载流承力索与接触线的材质宜相同。

5.1.4接触线距轨面的最高高度不应大于6500mm。

最低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站场和区间接触线距轨面的高度宜取一致,其最低高度不应小于5700mm;编组站、区段站等配有调车组的线、站,正常情况可不小于6200mm,确有困难时不应小于5700mm。

2.隧道内(包括按规定降低高度的隧道口外及跨线建筑物范围内)正常情况不应小于5700mm;困难情况不应小于5650mm;特殊情况不应小于5330mm。

接触线最低高度值在高程1000m以上的区段,应按本规范第5.5.2条规定随空气绝缘间隙值的加大而相应增加。

5.1.5接触线高度变化时,其坡度不宜大于3‟;确有困难时,不宜大于5‟。

接触网设计的强度安全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铜或铜合金接触线的强度安全系数,当磨耗面积小于或等于15%时,不应小于2.5;当磨耗面积大于15%且小于25%时,不应小于2.2。

2.各种绞线的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软横跨横承力索中的钢绞线4.0;2)承力索、定位索及附加导线中的钢绞线5.0;硬铜绞线2.0;铝绞线、钢芯铝绞线、铝包钢芯铝绞线2.5。

3.绝缘子的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瓷及钢化玻璃悬式绝缘子(受机电联合荷载时抗拉)2.0;2)瓷棒式绝缘子(抗弯)2.53)针式绝缘子(抗弯)2.5;4)其他材质绝缘元件,无阳光照射处(抗拉或抗弯)2.5;有阳光照射处,应视材质抗老化性能酌情增加;4.耐张的零件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5.0。

5.1.7各类悬挂的接触线弛度(弹性吊弦引起的支柱处高度变化不计在内)均不宜大于250mm;对行车速度不大于45km/h的低速区段,可为350mm。

运行中,接触线(被受电弓顶起)的抬升量按100mm、受电弓的左右摆动量按200mm计算。

5.1.8隧道内接触悬挂应根据隧道净空高度,隧道内气象条件和各项空气绝缘间隙确定。

隧道内悬挂类型宜与区间一致,其零部件应加强防腐蚀措施。

5.2 气象条件5.2.1 接触网设计的气象条件,应根据最近记录年限不少于20年的沿线气象资料计算,并结合既有电气化铁路或高压架空送电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

5.2.2 接触网的最大设计风速,应采用空旷地区、高地面10m高处的10min自动记录10年发生一次的平均最大值。

如气象台(站)的记录值不符合上述要求,则应按规定进行换算。

5.2.3 接触网支柱及线索的风荷载应按使其产生最大风载的方向计算。

1.支柱风载按下式计算:W=0.613×10-3υ·C x·F (1)S或W=0.613×10-3υ2·C x(1+η)·F (2)S2.线索单位风载按下式计算:=0.613×10-6υ2·C x·d (3)Wx——支柱风载(kN);式中 WS——线索单位风载(kN/m);Wx——风载体型系数,按表1选用;Cxη——空间桁架背面的风载降低系数,按表2选用;F——柱身迎风面的构件投影面积(m2);d——线索直径或高度(mm);υ——设计计算风速(m/s)。

5.2.4 接触网设计采用的覆冰厚度,应根据沿线气象记录和运营经验确定,且取整数为0、5、10、15、20mm,接触线的覆冰厚度应为上述相应值的50%。

覆冰时的气温应按-5℃计算。

覆冰时的风速,除个别强风重冰区可按15m/s计算外,其余地区应按10m/s计算。

冰的密度按00.9g/cm3计算。

5.2.5 接触网设计的各项气温应按下列原则确定:1.最高气温宜采用40℃;最高计算温度直为最高气温的1.5倍;2.最低气温应按10年发生一次的平均最低值计算确定;3.最大风速时的气温应按最大风速时的实际值和强风季节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综合确定;4.吊弦和定位器正常位置时的温度直按最高计算温度和最低气温的平均值计算;5.半补偿链形悬挂接触线无弛度时的温度,应比最高温度和最低气温的平均值小5℃。

5.2.6 按安装和维修条件进行接触网的有关验算时,其计算温变应为-5℃;计算风速应为10m/s;覆冰厚度应为零;安装或维修工人体重(包括工具)可取0.8KN。

5.3 防雷、绝缘、接地5.5.1应根据雷电日及运营经验,按下列原则对接触网进行大气过电压保护:1.吸流变压器的原边应设避雷装置。

2.重雷区及超重雷区,下列重点位置应设避雷装置:1)分相和站场端部的绝缘锚段关节;2)长度2000m及以上隧道的两端;3)供电线或AF线连接到接触网上的接线处。

注:根据20年及以上的雷电日记录,用算术平均求得的平均值称该地区的雷电日N 轻雷区——N≤30d;中雷区——30d<N≤60d;重雷区——60d<N≤90d;超重雷区——N>90d。

5.5.2 接触网绝缘水平应符合下列规定:1.接触网的绝缘泄漏距离,轻污区不应小于960mm,重污区不应小于1200mm;在实现V 型综合维修天窗的双线电气化区段,上、下行正线间分段绝缘子串的绝缘泄漏距离可相应增大为1200mm和1600mm。

在无确切污秽资料的条件下,应按重污区的要求设计。

2.接触网的空气绝缘间隙不应小于表1的规定。

3.双线电气化区段,上、下行接触网带电体间的距离,正常情况不应小于2000mm,困难时不应小于1600mm。

5.5.3 接触网支柱及接触网带电体邻近的金属结构,应按下列原则接地:1.接触网支柱宜采用集中接地方式。

集中接地宜利用回流线或保护线作闪络保护地线;当成排支柱不悬挂回流线或保护线时,可增设辅助保护线或架空地线。

零散的接触网支柱应单独接地。

2.距接触网带电体5m以内的金属结构(桥栏杆、水鹤、信号机等)均应接地。

3.下列接触网支柱及设备应作双接地,其中一个接接地板,接地电阻不应大于表2所规定的数值;另一个按本条第4款的规定接钢轨。

1)站台或其他人员活动频繁处的未设架空地线的钢柱;2)开关、避雷器、吸流变压器等设备的底座;3)架空地线下锚处。

4.接触网接地线在无信号轨道回路区段可直接接钢轨;在有信号轨道回路区段可直接接扼流变压器线圈中性点或串接火花间隙后接至钢轨。

说明:1、污秽地区的绝缘子泄漏距离增大时,表中所列的空气绝缘间隙值可不增大。

2、在海拔超过1000m的地区,海拔每增高100m,表中空气绝缘间隙均应增大1%。

3、在已建成的低净空的隧道、跨线桥等建筑物范围内,采用正常间隙确有困难时,方可采用表中困难值,重雷区及距海岸线10 km以内的区段的空气间隙应采用正常值。

如确有困难值时,则应相应采取防雷措施。

4、此表中的数据也适用于区间和站场平面设计。

表1 空气绝缘间隙值(mm)表2 接触网设备及其邻近物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5.4.1平面布置5.4.1接触网的平面布置,应保证运行良好,并结合近、远期的发展综合考虑。

当预留线路的路基土石方工程已经完成时,应预留车站软、硬横跨支柱的位置和容量。

单线腕臂柱的位置和容量可不预留。

5.4.2 支柱位置应与车站信号机位置相互配合,不得影响信号显示。

直线区段,在进站信号机和区间信号机的显示前方,同侧接触网支柱应按规定加大其侧面限界值;曲线区段,应按信号机和支柱的不同相对位置进行处理。

单线区段地形允许时,支柱宜设在信号机的对侧。

5.4.3 接触网道岔柱应设在标准定位位置,即常用单开道岔的道岔区线间距600 处。

当地形不允许,道岔柱需设于非标准定位位置时,直使两工作支导线的交点靠近标准定位位置时的交点。

5.4.4 终端柱距车挡不宜小于10m。

因地形限制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支柱可没于线路的一侧。

5.4.5 接触网支柱跨距,应根据悬挂类型、曲线半径,导线最大受风偏斜值和运营条件确定。

在最大设计风速条件下,接触线距受电弓中心的最大水平偏斜值,当电力机车受电弓工作宽度为1250mm时,不宜大于450mm。

接触网支柱最大允许跨距值,不宜大于65m。

山口、谷口、高路堤和桥梁等风口范围内的跨距应按设计标准选用值缩小5~10m,且最大跨距不宜大于50m。

绝缘锚段关节的转换跨距和分相装置所在的跨距应较正常跨距值缩小5~10m。

相邻两跨距之比,不宜大于1.5:1,桥梁、隧道口、站场咽喉等困难地段,不宜大于2.0:1。

5.4.6 在直线区段,接触线应按之字形布置,支柱处的拉出值宜采用200~300mm在曲线区段,应根据曲线半径不同,接触线由受电弓中心向外侧拉出150~400mm。

5.4.7 接触网锚段长度应根据补偿的接触线和承力索的张力差确定。

接触线的张力差不得大于额定张力的±15%,承力索的张力差不得大于额定张力的±10%,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长隧道内(包括隧道间无法布置锚段关节的隧道群),对新建隧道直预留锚段关节断面,锚段长度不宜大于2000m;对既有线隧道,当末预留锚接关节断面,且改建困难时,锚段长度不宜大于3000m。

2.区间双边补偿时的最大锚段长度,一般情况不宜大于1600m,困难情况不宜大于1800m。

单边补偿的锚段长度,应为上述值的50%。

站场站线最大锚段长度可适当加长。

5.4.8 接触线工作部分改变方向时,该线与原方向的水平夹角,正线不宜大于6o;站线及接触线在非工作支部分改变方向时,不宜大于10o。

5.4.9 直线区段,接触网支柱内缘至邻近线路中心线在轨面高度处的距离,通过超限货物列车的正线或站线必须大于2440mm;不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的站线必须大于2150mm。

曲线区段,上述距离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的规定加宽。

采用大型机械养护、设计行车速度大干等于120km/h路段,当路基宽度允许或地形平缓,立杆处路基加宽、挡护工程量较少时,上述距离可根据大型养护机械种类酌情加大。

牵出线在线路路基宽度允许时,上述距离宜增为3100mm。

基本站台上支柱的内线距站台边缘应有不小于1500mm的轻型车通道。

5.4.10在牵引变电所、分区所所在车站的所址一例及铁路局分界处应设置接触网分相装置,在铁路分局分界处宜设置接触网分相装置。

其位置的选择应满足电力机车运行、调车作业方便,供电线经路的合理及进站信号机位置和显示等要求,不宜设在大于6‟的大坡道地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