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同课异构教案
《奇妙的克隆》课文教案
![《奇妙的克隆》课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a4a675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1d.png)
《奇妙的克隆》课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掌握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和优缺点。
(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克隆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克隆技术。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克隆技术进行评价。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技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和优缺点。
3. 克隆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克隆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和优缺点。
2. 教学难点:克隆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看待科技发展。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克隆技术的基本概念。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优缺点及对社会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克隆技术案例,深入理解克隆技术的原理。
4.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克隆技术的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克隆技术的应用案例,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克隆技术的基本概念。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优缺点及对社会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克隆技术案例,深入理解克隆技术的原理。
5.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克隆技术的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案例分析环节的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批判性思维:通过学生对克隆技术优缺点及对社会影响的分析和评价,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克隆技术的理解和思考,以及对作业的认真程度和完成质量。
《奇妙的克隆》课文优秀教案
![《奇妙的克隆》课文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ae3e3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b1.png)
《奇妙的克隆》课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克隆”的概念,知道克隆技术的应用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克隆技术的利与弊的辩证思考。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克隆的概念及克隆技术的应用。
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克隆技术的利与弊的辩证思考。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辩证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克隆技术。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案例,理解克隆技术的应用和利弊。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奇妙的克隆》及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克隆技术的相关视频或图片资料。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文:一、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克隆的概念,引导学生对克隆技术产生兴趣。
2. 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讲解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是如何实现的。
3. 克隆技术的应用:介绍克隆技术在生物科学、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二、教学内容1. 克隆技术的利与弊:分析克隆技术带来的利益和可能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克隆技术。
2. 课文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克隆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利弊。
三、教学内容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克隆技术的利与弊,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2. 学生发言: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总结:对克隆技术的利与弊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1. 总结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提前为学生提供克隆技术的相关视频或图片资料,方便学生对克隆技术有更直观的了解。
《奇妙的克隆》教案2
![《奇妙的克隆》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7a74126a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90.png)
《奇妙的克隆》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学生能够了解克隆技术在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3. 学生能够掌握克隆技术的优缺点。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探讨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2.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克隆技术的基本操作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2. 学生在了解克隆技术的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克隆技术的概念及发展1. 克隆技术的定义2. 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第二课时:克隆技术的应用1. 克隆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2. 克隆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3. 克隆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第三课时:克隆技术的优缺点1. 克隆技术的优点2. 克隆技术的缺点3. 克隆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第四课时:克隆技术的实验操作1. 观察克隆技术的基本操作过程2. 学生动手实践:模拟克隆实验第五课时:克隆技术的伦理讨论1. 克隆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人类克隆2. 克隆技术的伦理争议3. 学生分组讨论: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
2. 学生作业评价:克隆技术实验报告、伦理问题讨论论文等。
3. 学生期末考试评价:克隆技术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奇妙的克隆》2. 网络资源:关于克隆技术的新闻、论文、报告等。
3. 实验器材:用于模拟克隆实验的物品。
4. 讨论材料:关于克隆技术伦理问题的案例、观点等。
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克隆技术的概念及发展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克隆技术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兴趣。
2. 讲解克隆技术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本质。
3. 介绍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
《奇妙的克隆 》教案
![《奇妙的克隆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4a0158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9a.png)
《奇妙的克隆》最新教案第一章:克隆的初步了解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克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1.2 教学内容:介绍克隆的定义,解释克隆技术的原理。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克隆的概念。
1.4 教学活动:1.4.1 导入:通过展示克隆动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克隆的兴趣。
1.4.2 讲解:讲解克隆的定义和原理,举例说明克隆技术的应用。
1.4.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加深学生对克隆的理解。
1.4.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克隆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
2.2 教学内容:介绍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包括早期实验和重要突破。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
2.4 教学活动:2.4.1 导入:通过展示克隆技术的发展时间轴,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发展历程的兴趣。
2.4.2 讲解:讲解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包括早期实验和重要突破。
2.4.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加深学生对克隆技术发展历程的了解。
2.4.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
第三章:克隆技术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
3.2 教学内容:介绍克隆技术在医学、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应用。
3.4 教学活动:3.4.1 导入:通过展示克隆技术应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应用领域的兴趣。
3.4.2 讲解:讲解克隆技术在医学、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4.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加深学生对克隆技术应用领域的了解。
3.4.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
第四章: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4.2 教学内容:介绍克隆技术在伦理方面的问题,包括克隆人类、克隆动物的道德争议。
生物课程《奇妙的克隆》教案与教学反思
![生物课程《奇妙的克隆》教案与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b435a16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fd.png)
生物课程《奇妙的克隆》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定义、发展过程及其应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3.增强学生对生物伦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克隆技术的定义、发展过程、应用及伦理问题。
2.教学难点:克隆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及伦理争议。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克隆吗?谁知道克隆是什么?2.授课内容(1)讲解克隆技术的定义克隆是指通过无性繁殖产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个体。
克隆技术包括细胞核移植、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环节。
(2)介绍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克隆技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经过多次技术突破,逐渐走向成熟。
1996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克隆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
(3)讲解克隆技术的应用克隆技术在生物科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克隆动物、克隆植物、克隆微生物等。
克隆技术在医学领域也有很大的潜力,如治疗遗传性疾病、提供器官移植等。
(4)讨论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克隆技术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如克隆人、克隆动物是否违反自然规律?克隆技术是否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克隆技术的安全性如何?3.互动环节1.克隆技术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2.克隆技术在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有哪些?(2)汇报讨论成果: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克隆技术在我国的最新研究进展。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克隆技术的定义、发展过程、应用及伦理问题,使学生了解了克隆技术在生物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2.互动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克隆技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生物科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4.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3篇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7e5466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23.png)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3篇《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词语,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鳞片、脊椎、两栖”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理解“繁衍、相安无事”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⑴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⑵理清__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⑶理解__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3、德育目标: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__的说明顺序,把握__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教学难点】1、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2、对__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最后设置自由问答环节,给喜欢钻研的同学一个空间,由兴趣引领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
【教具准备】教学图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筛选重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科学性。
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我国多家媒体近日转载了国外媒体报道的一条惊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组织操纵的科学狂人,正在美国内华达州大漠深处进行着一项克隆人的秘密实验。
他们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从一个今年2月份夭折的10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制造克隆人。
(选自2000、11《文汇报》)消息披露后,克隆技术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今天,让我们走进《奇妙的克隆世界》,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
教案《奇妙的克隆》
![教案《奇妙的克隆》](https://img.taocdn.com/s3/m/ed923dd2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4c.png)
教案《奇妙的克隆》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克隆。
2.掌握克隆概念的简单例子。
3.培养思维逻辑和实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克隆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奇妙的克隆实验。
3.克隆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教师引导•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克隆吗?克隆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克隆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学生参与•学生讨论并互相分享自己对克隆的理解和应用案例。
2. 探究克隆的实验教师演示•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克隆实验。
•步骤:1.教师取出一颗有机蔬菜的种子。
2.教师将种子切成两半。
3.将两半种子分别播种在不同的土壤中。
4.注水、施肥,保持相同的环境条件。
5.观察和记录两株植物的生长情况。
学生实践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每组学生按照教师演示的步骤进行实验。
•学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高度、根系的生长情况等。
3. 结果讨论和总结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小组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对比两株植物的生长情况,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全班分享•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并分享自己小组的观察结果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
四、课堂延伸1.学生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方法进行类似的克隆实验,如利用细胞分裂实现克隆。
2.邀请专家进行讲座,介绍克隆的前沿研究和应用案例。
3.学生可以根据学到的知识,自己设计并进行其他有关克隆的实验。
五、课后作业1.撰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2.阅读相关文章,了解更多关于克隆的知识,并撰写读书笔记。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克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掌握一种克隆的简单例子。
课堂中引入了学生参与的环节,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
同时,在课堂延伸和课后作业中,鼓励学生进行更多探究和学习,激发了他们对克隆领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逻辑的训练和实验观察的能力培养。
初二生物奇妙的克隆教案
![初二生物奇妙的克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7eff67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ea.png)
初二生物奇妙的克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克隆的概念和原理;2.掌握几种常用的克隆技术;3.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克隆的概念与原理1.1 克隆的定义克隆(clone),指的是在实验条件下,通过某种手段,将单细胞、某个器官或整个个体的基因组复制出来,从而得到与原个体具有完全相同基因信息的细胞、组织或个体的科学技术。
1.2 克隆的原理通过特定方法取得相应的细胞,然后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其核移植到一个去除其原核的细胞中,使其能够不依赖受精卵的结合,达到发育为一个实际个体的数倍克隆效果。
2. 具体的克隆技术2.1 基因克隆基因克隆是指从一个生物的基因组中分离出一个或多个基因,然后将其插入到另外一个生物的染色体上,使得它们能够在添加了正确的启动子和终止序列后,呈现出完整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从而影响目标生物的特征表现。
2.2 细胞克隆细胞克隆是利用核移植技术,通过取代目标细胞原来所带的核,以达到细胞克隆的目的。
2.3 内源性DNA复制内源性DNA复制指利用常规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扩增另一个来源组织的DNA,将其插入到接受人的体内。
3. 生命科学技术应用3.1 生物恢复在某些生态区域中,生态系统动态是被人类社会因素而打破的,因此需要使用现代生物技术修复这些被破坏的生态系统。
3.2 生命科学与医疗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与实验,扩展了现代医学的适应范围和治疗方法,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3.3 生物工业现代生物技术在生物工业中的应用可以满足化学品和高级材料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提高传统工业的竞争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思维导图、案例研究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期达到知识广泛性、思维深度性、启迪性和能力提高性的综合教学效果。
四、教学实施1. 教前准备在课前教师应该对本次课涉及的概念原理、实验步骤和案例实例进行深入研读,以便能够更好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 课堂教学本次课的教学应开展基于“思考——解释——模拟——总结”的方式。
《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
![《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d2bc76d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de.png)
《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克隆技术在生物科学、医学和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克隆技术。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克隆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
3.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体验克隆技术的原理和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 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双重影响,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3.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伦理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1课:克隆技术的起源和发展1. 克隆技术的概念2. 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3. 克隆技术的突破性成果第2课:克隆技术的应用1. 生物科学研究2. 医学领域3. 农业领域4. 克隆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前景第3课:克隆技术的原理1. 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2. 克隆技术的操作步骤3. 克隆技术的难点和关键点第4课:克隆技术的争议和伦理问题1. 克隆技术的生物伦理问题2. 克隆技术的法律监管3. 我国对克隆技术的立场和政策第5课:克隆技术的未来展望1. 克隆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2. 克隆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3. 克隆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挑战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克隆技术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深入理解克隆技术的应用。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结合多媒体手段,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对克隆技术应用的理解。
3. 课后实践:观察学生对克隆技术实际操作的掌握程度。
4. 课程报告:评估学生对克隆技术争议和伦理问题的认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奇妙的克隆》2. 多媒体课件:克隆技术的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
奇妙的克隆(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奇妙的克隆(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a63dab0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51.png)
奇妙的克隆(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理解克隆技术的应用和潜在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克隆技术的概念:介绍克隆技术的定义和原理。
2. 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如多利羊的诞生等。
3. 克隆技术的应用:介绍克隆技术在医学、农业、生物研究等领域的应用。
4. 克隆技术的潜在影响:讨论克隆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伦理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克隆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克隆技术的潜在影响和伦理问题。
4. 创新实践法:鼓励学生提出克隆技术的创新应用方案。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克隆技术的应用案例,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兴趣。
2. 讲解克隆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3. 分析克隆技术在医学、农业、生物研究等领域的应用。
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克隆技术的潜在影响和伦理问题。
5. 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克隆技术的影响和伦理问题。
6. 鼓励学生提出克隆技术的创新应用方案。
7.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克隆技术概念、应用和潜在影响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创新思维。
3. 创新实践方案:评价学生对克隆技术应用的创新思考。
4.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反思自身的学习过程,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查找关于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案例、潜在影响和伦理问题的相关资料。
2. 视频资源:寻找与克隆技术相关的科普视频,如克隆技术操作过程、多利羊的诞生等。
3. 纸质资源:收集相关的科普书籍、论文和报道,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信息。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应用和潜在影响。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创新应用方案。
奇妙的克隆 教案
![奇妙的克隆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394ad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09.png)
奇妙的克隆教案课程名称:奇妙的克隆教学目标:1. 了解克隆的原理和过程;2. 探索克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索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克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克隆在农业、医学、科研领域的应用;3. 学生自主设计并实施一个小规模的克隆实验。
教学准备:1. PPT。
2. 实验材料:细胞培养物、离心机、显微镜等。
3. 相关案例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克隆的概念,让学生猜测克隆的含义和应用。
2. 分享一些与克隆相关的新闻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向学生介绍克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释克隆是如何实现的。
2. 探讨克隆在农业、医学、科研领域的应用,并分享相关案例和实践经验。
三、实践操作(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克隆实验。
2. 提供必要的材料和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新能力进行实验设计。
3. 学生自主操作实验,观察克隆过程并记录相关数据和心得。
四、实验结果分享(10分钟)1. 学生小组轮流展示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并简要说明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
2. 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提问,促进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回顾今天的课程内容,让学生总结并概括克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鼓励学生思考,克隆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个人有什么影响。
六、课堂作业(5分钟)1. 要求学生写一份学习笔记,总结今天的课程内容和实验心得体会。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克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并做一份小结。
教学提示:1. 确保实验操作安全,并有老师和助教的指导和监督。
2. 鼓励学生提问和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分,评估其实验设计、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能力。
3. 参与课堂讨论的活跃程度和质量。
人教版《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
![人教版《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2d3a21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f.png)
人教版《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克隆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3. 了解克隆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利与弊。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克隆技术的相关知识。
2. 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提高信息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技发展,培养负责任的科技使用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克隆技术的概念、原理及其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难点:克隆技术的操作过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利与弊。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克隆技术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准备:1. 预习教材内容。
2. 搜集关于克隆技术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克隆动物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奇妙的克隆》。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克隆技术的概念、原理及其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克隆技术的操作过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利与弊。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享各自的观点。
4.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克隆技术的实际案例,如克隆羊多莉的诞生。
学生分析案例,了解克隆技术的应用及其带来的影响。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克隆技术的特点及其在生物领域的价值,让学生反思克隆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
五、课后作业2. 调查身边人对克隆技术的看法,分析不同年龄、职业人群对克隆技术的认知差异。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地描述克隆技术的概念、原理及其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掌握克隆技术的操作过程及其利与弊。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生命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具备正确看待科技发展的观念。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生物实验室,让学生亲身体验克隆技术的实验过程。
奇妙的克隆(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奇妙的克隆(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9f9762b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77.png)
奇妙的克隆(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3. 克隆技术的应用4. 克隆技术的利与弊5. 克隆技术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和展望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克隆技术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深入理解克隆技术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克隆羊多莉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讲解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克隆技术在生物领域的应用,如克隆器官、拯救濒危物种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克隆技术的利与弊,以及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环节的表现,包括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克隆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其利与弊的思考。
六、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关于克隆技术的科普文章、视频、新闻报道等。
2. 图书资源:介绍克隆技术的专业书籍、传记等。
3. 实验材料:用于展示克隆技术原理的实验器材。
4. 课件:制作克隆技术相关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
七、教学环境1. 教室:提供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设备,方便进行多媒体教学和互动讨论。
2. 实验室:提供实验器材和设备,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生物技术实验室,亲身感受克隆技术的实际操作。
《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
![《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e2b1609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2.png)
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
主题
生物技术
学习目标
•了解什么是克隆,包括植物和动物的克隆
•理解使用克隆技术的原因和目的
•探究克隆技术在现代农业和医学中的应用
•理解使用克隆技术所面临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教学步骤
1. 引入(10分钟)
•展示一张克隆动物照片
•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个动物是如何产生的
•引导学生思考克隆的概念以及其应用领域
2. 克隆技术的原理(20分钟)
•通过讲解离体培养和植物插枝繁殖等概念引入克隆的原理
•讲解动物克隆的过程和相关技术
•使用科学实验或图表来说明原理
3. 克隆技术的应用(20分钟)
•探究现代农业中克隆技术的应用,例如稳定的农作物品种和增加牲畜肉品的生产
•探究医学中克隆技术的应用,例如体细胞克隆、胚胎干细胞技术和基因编辑
•分析应用的利与弊
4. 克隆技术的伦理和道德问题(20分钟)
•用实例让学生探讨使用克隆技术所面临的倫理和道德問題
•让学生讨论是否应该对动物进行克隆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规范使用克隆技术,以保证人民的安全和福祉5. 总结(10分钟)
•回顾课堂上的内容及学习成果
•确认学习成果,并指定未来的学习任务
教学资源
•PowerPoint幻灯片
•科学实验器材
•图表和图像
•课外阅读资料
评估
•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学生针对现场讨论题目的小组参加程度
•学生完成的一篇关于克隆技术的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文章。
《奇妙的克隆》教案(3篇)
![《奇妙的克隆》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1e1b7e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25.png)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奇妙的克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克隆技术在医疗、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4. 培养学生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克隆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
2. 克隆技术在医疗、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克隆技术在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2. 克隆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挑战。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克隆相关资料、图片3. 教师备课笔记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一段关于克隆技术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克隆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克隆技术有什么了解?有哪些疑问?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克隆技术被称为“奇妙”?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克隆技术在医疗、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有哪些?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克隆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克隆动物、克隆植物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克隆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克隆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
2. 引导学生关注克隆技术在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克隆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吗?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化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克隆技术在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问题有哪些?2.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展示克隆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克隆器官、克隆食品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克隆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克隆技术在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及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893c08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84.png)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及导学案教学设计:《奇妙的克隆》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克隆的概念,了解分子克隆、细胞克隆和生殖克隆的区别和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克隆的概念及克隆的不同类型2.理解分子克隆、细胞克隆和生殖克隆的原理和应用3.分析和解决与克隆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入克隆的话题,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你们知道什么是克隆吗?你们听说过克隆羊多利吗?它是怎么诞生的?探索(20分钟):2.学生小组合作:给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其中一个学生担任组长,对克隆进行调研。
调研内容包括:什么是克隆,克隆有哪些类型,分子克隆、细胞克隆和生殖克隆的原理和应用等。
3.小组展示:每个小组组长向全班展示他们调研的内容,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或提问。
讲解(15分钟):4.教师进行简要讲解:根据学生的调研内容,对克隆的概念、分类和原理进行简要概述。
讲解过程中,通过举例子、使用实物模型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讨论(20分钟):5.小组讨论:老师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克隆有哪些潜在的应用?有哪些伦理道德问题?b.分子克隆、细胞克隆和生殖克隆的应用和风险有哪些?c.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选择进行哪种类型的克隆研究?为什么?6.汇报和总结:请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班级共同总结克隆的应用和伦理道德问题。
展示(15分钟):7.学生小组合作:老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让学生在小组中展示该应用的过程和结果。
8.小组展示:每个小组进行应用展示,并回答其他小组和全班的提问。
归纳(10分钟):9.教师进行总结:回顾整个课堂内容,总结克隆的概念和分类、克隆的应用和风险。
四、导学案:探索:1.了解克隆的概念,学习克隆的类型。
2.调查了解分子克隆、细胞克隆和生殖克隆的原理和应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精选14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97cacd70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5.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精选14篇《奇妙的克隆》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师:准备有关资料和事例,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题融入教学过程中。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展开竞赛,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
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
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2、交流查找的资料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学生出示仙人掌并加以说明;土豆、桂花、富贵竹插枝即活;各种蔬菜、果树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3、感知课文,展开竞赛按课文四个版块,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展开。
(第一部分一个小组,第二、三部分一个小组,第四部分一个小组)⑴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另外同学发掘问题。
问: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问: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
“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问: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
《奇妙的克隆》原创教案教学教案
![《奇妙的克隆》原创教案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14906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7c.png)
《奇妙的克隆》原创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在生物科学、医学和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3. 让学生认识到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
3. 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克隆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教学难点: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克隆技术的发展前景和伦理道德边界。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准备案例分析和讨论题。
3. 准备课堂互动环节的问题。
(教师通过引入克隆技术的实例,如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知识讲解】1. 克隆技术的概念(教师讲解克隆技术的定义,即无性繁殖技术,以及克隆的过程。
)2. 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教师讲解克隆技术从起源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包括科学家们的重要发现和突破。
)3. 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教师讲解克隆技术在生物科学、医学和农业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如基因工程、器官移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案例分析】1. 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和道德问题(教师展示克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引发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如克隆人类的可能性和道德争议。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克隆技术的发展前景和伦理道德边界,教师巡回指导。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克隆技术的重要性和伦理道德问题。
)(教师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查找克隆技术在其他国家的发展状况,思考克隆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潜在影响等。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克隆技术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和道德问题的理解程度。
《奇妙的克隆》课文教案
![《奇妙的克隆》课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61014e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d5.png)
《奇妙的克隆》课文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理解克隆技术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引入克隆技术的概念,解释克隆技术的含义。
2. 通过展示克隆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学生们听说过克隆技术吗?克隆技术是什么?2. 教师展示克隆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如克隆羊多莉的诞生。
3. 学生分享对克隆技术的了解和看法。
第二章: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科学原理的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细胞核移植和胚胎移植。
2. 解释克隆技术中涉及到的遗传学和生物技术原理。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细胞核移植和胚胎移植的过程。
2. 学生通过实验或小组讨论,深入了解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克隆技术原理的理解。
第三章:克隆技术的应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克隆技术应用的认知和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克隆技术在医学、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2. 分析克隆技术应用的利弊和潜在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克隆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如克隆器官、克隆作物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克隆技术应用的利弊和潜在问题。
3.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对克隆技术应用的看法和评价。
第四章: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2. 培养学生对克隆技术伦理问题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如人类克隆、动物克隆等。
2. 分析克隆技术伦理问题的争议和不同观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如人类克隆的道德争议。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克隆技术伦理问题的争议和不同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妙的克隆》竹西中学赵玲琳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筛选,处理信息,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会画示意简图方法筛选、处理信息。
3、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发言中能表现正确的科学观,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学生学会画示意简图方法筛选、处理信息,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三、教材分析:《奇妙的克隆》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一篇说明文。
根据单元编写目的和课文文体特点,确定了以下两个目标:一是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二是感悟高新科技的神奇和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
一个重点是“弄懂克隆绵羊多利的创造过程及奥秘” ,一个难点是“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认识” 。
本文长近3000 字,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让学生基本弄懂有关克隆的知识,并且还要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体现出新课改的思想,把课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
因此,我采取了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老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为辅的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四、教学设想:本设计希望通过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悟文本内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学生的活动中领会文本所体现的锲而不舍、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
同时,点燃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爱科学的热情,能够关注人类生活,鼓励学生勇攀知识高峰,在未来的科学领域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教学课时:1 课时六、教学流程:(一)、引入文本,激发兴趣:(观看《侏罗纪公园》剪辑)请问同学们,影片中的科学家利用什么科学手段制造出了恐龙(克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克隆的文章《奇妙的克隆》。
(二)、解读文本,走进科学:1、质疑导读:(过渡)那么,什么是克隆呢请同学们朗读136 页第一章《克隆是什么》,并找出答案。
概念中涉及到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有必要了解这两种繁殖方式。
请找到相关语句。
2、合作探究:(过渡)了解了什么是克还远远不够,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深入的探讨:怎样克隆呢(1)、请同学们默读第二章《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第一段和第三段、第四章《克隆绵羊“多利”》第二段,阅读同时用笔勾画出克隆过程的关键词,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2)、根据你所勾画的关键词,结合你的理解,提取出克隆过程的“公因式”,并“o”和“.“符号画出过程示意简图。
(小组讨论)(投影学生的有创意的作品)请学生讲解,教师评价,并指正。
?供核细胞o o 卵细胞\ /核 . o 去核卵细胞\ /o 换核卵(母体—对哺乳动物而言)克隆克隆过程示意简图(出示教师设计的简图,见上图)(3)、结合材料,加深理解2000 年1 月3 日: 美籍着名华人杨向东, 用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6 头牛犊。
(材料)指名参照图表讲解“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牛犊” 的过程。
其他同学参照简图加深理解。
默读(《克隆绵羊“多利”》)第三段。
本段中告诉我们的重要信息是什么(克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胚胎细胞到体细胞两个过程,后者更复杂。
)教师总结:克隆哺乳动物的供核细胞源不再局限于雌性动物,而且所使用的体细胞并不具备高度分化功能。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也应有与时惧进的意识。
作者在文中对克隆知识的介绍截止于1996 年之前,对后来克隆技术的发展没有进行必要的补充,这是本文的缺憾。
(4 )、立足科学,展望未来。
克隆技术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美丽的、广阔的、奇妙的的科学世界。
克隆技术到底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呢(参照第四章回答,也可以进行合理想像。
)明确:1、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2、挽救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3、研究人的寿命三)、关注人文,拓展延伸:民意测验: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思考时间两分钟。
表明立场,并且陈述理由。
激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对持赞同意见的学生进行追问,在师生问答中认识“克隆” 人这个敏锐而严峻问题。
)教师适时评价(或小结):“多利”的成功经历了247次失败,出现过畸形或夭折的羊。
更令人痛心的是,2001年2月14日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沉痛地宣布:“多利”因早衰和进行性肺炎被实行了安乐死。
这说明什么说明克隆技术还不够完善和成熟。
正处于发展期。
克隆人会给人类带来幸福吗不会,它将带来的是伤害。
克隆人会对家庭结构、伦理体系、生命价值产生巨大的冲击。
克隆人存在的意义何在呢这个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克隆羊“多利”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克隆人更为复杂,无疑会遇到更多的失败,如果制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寿的人,这是对人权的侵害,对生命尊严的践踏,是不人道的。
科学技术不能只从个人私利为出发点,而应从长远利益出发,造福全人类,必须遵循“行善、不伤害、自主和公正”这四项国际公认的伦理原则。
我们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才会享受并体会到科学带来的幸福。
小结:《奇妙的克隆》一文不仅引领我们走进科学的殿堂,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让科学专用于造福人类呢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热爱科学,尊重生命。
七、板书设计:奇妙的克隆谈家桢供核细胞O O 卵细胞/核•O去核卵细胞\ /O换核卵(母体一对哺乳动物而言)克隆教案二、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教材分析:《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科普文章,属于事理性说明文。
作者是我国着名遗传学家谈家桢。
本文使用小标题的方法谋篇布局,把较为复杂繁多的内容条理化。
文章分四个版块先介绍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的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本文介绍克隆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
是一篇无论是结构还是关于说明文的知识都可以作为一篇说明文的范围来指导学生阅读。
三、教学设想:这是一篇科学说明文,科学术语极多,篇幅极长,难度极大。
对于一篇说明文来讲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的阅读方法是很重要的,所以本课定位是“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
这对七年级刚结束,准备升入八年级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他们的说明文阅读积累还很少,对科学说明文的阅读经验更是几乎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借助这样一个文本,来进行方法的指导,可以说选了一个比较巧妙的教学切入点。
四、教学课时:1 课时五、教学流程:一)、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着名遗传学家谈家桢写的一篇科学说明文《奇妙的克隆》(二)、速读课文,清除字词障碍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2.请同学们齐读大屏幕上的生字并写一写较难的字。
(三)、读第一部分1. 师过渡引入:这篇文章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四个小标题。
文章科学术语多,篇幅较长,怎样才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呢今天让我们来上一节说明文阅读学法指导课,下面就让我们尝试着用四种方法来解读这四个部分。
2. 齐读标题一。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部分,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克隆。
(引导学生明确三个关键短语:无性繁殖、同祖先无性繁殖的一群个体、无性繁殖系。
)3. 小结:这一部分,我们通过简介的方法,读懂了“克隆是什么”,并且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克隆”,说明我们学会了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法:简介法。
过渡:引导学生关注第二段中“如果”一词,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教学:人类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设想,才开始了对克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研究。
请同学们齐读第二个标题。
(四)、用“阐释”的方法读第二部分。
1.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看看这里用了什么说明顺序为什么用这种顺序呢读完讨论。
2. 注意题目当中的“前后”一词和最后一段的的第二句话。
明确:逻辑顺序:鱼类一两栖类一哺乳类;国内一国外。
这样写让读者明白克隆实验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以及国内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3. 由此及彼,我们回头看一下第一段用了什么顺序4. 小结:我们通过关注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运用阐释的方法,不仅仅弄明白了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及作用,还回望了第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学会了举一反三。
(五)、用“分析”的方法读第三部分1. 直接过渡:下面我们学习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可以独立成篇,可是一篇完整的报道材料,让我们分析的方法阅读这一部分,(提示:这里的分析,指的是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我们需要分析一下每段的内容和作用。
)老师与两位学生合作来为大家朗读,一人读一段。
2. 明确:第一段统领全篇,概括说明内容;第二段详细说明多利诞生过程,使读者更清晰明了;第三段说明多利诞生的意义,总结上文。
3. 再回望这一段的说明顺序,仍然是逻辑顺序。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不仅仅用于片段阅读,还可以用于整篇阅读。
4. 小结:通过段落作用的分析,我们发现这是一篇可以独立成篇的小短文,这种分析阅读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用于全篇阅读。
(六)、用“提取信息”的方法读第四部分(设计理由:第四部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这一部分,作者用举例子的方法分列了克隆技术在三个方面可以造福于人类。
因此让学生用提取信息的方法来阅读,这样才能把作者所举例子抛开,提取三点好处。
同时要让学生知道:这是说明文阅读中常用而且实用的方法。
)1. 多利的诞生意味着克隆技术的日渐成熟,克隆将从实验室走向我们的生活,那么第四部分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请同学速读这部分内容,提取相应信息。
2. 请同学们说一下提取的信息。
3. 明确:提取出来的信息有这样三条:(1)有效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2)挽救珍稀动物;(3)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免疫学、人的寿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三条用的说明顺序也是逻辑顺序。
引导学生看文章大标题和全篇小标题:明确全篇用的也是逻辑说明顺序。
4. 小结:我们用提取信息的方法读懂了这一部分,这种阅读方法是很重要又很常用的一种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活动中能恰当运用这种方法帮助我们抓住文章要义。
(七)、课堂学习小结、布置作业老师小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一些提取信息的方法。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我们今天所学的阅读方法不仅用于某一部分的阅读,也可以用于全篇的阅读。
教学板书:奇妙的克隆通过简介,理解概念经过阐释,发现顺序透过分析,明确作用提取信息,了解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