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章 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校、先秦时期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
第一~三章 从远古到春秋战国 时期的教育
第一部分 中国教育的起源和 学校教育的产生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三、学校教育的萌芽 四、夏、商的学校教育 五、西周的“学在官府”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教育发展的起 点,可追溯至远古的原始社会,随着早期 人类的产生,教育活动就在中华大地上萌 芽了。距今大约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文化 遗址,不仅出土了石制品、动物骨片、烧 骨及大量动物化石,而且还发现了两颗人 牙化石。距今约5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中国 猿人文化遗址,堪称中国人类社会初期的 典型遗址。
五、西周的“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 征。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 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 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 根本无缘接触到。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 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 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 生活中进行的。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 一。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
士与工、商、农并称“四民”。士主要凭 借掌握的学术文化及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的专长,来为权贵服务。所以,士虽为民,穷 困潦倒时可能连一般农、工、商都不如;而一 旦被统治者看中,又可能获得高官厚禄。士的 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的主要活动是作官从 政、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从政是主要目标, 从事教学和研究则是打好基础,以提高学术水 平和社会知名度。而要想成为一个士人,也必 须从拜师学艺开始,学而优则仕。“士”阶层 正好为私学提供了师生双方的办学可能性。
稷下学宫的特色主要有: 其一,“不治而议论”,即士人并不 担任具体的官职,一般不承担行政事务, 以备统治者咨询,日常则从事自己的学术 研究和讲学活动。因此,稷下学宫实际上 起到的是“智囊团”的作用。 其二,自由辩论。稷下学宫采取的是 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各家学派在 稷下学宫都占据了一定地位,他们要使自 己的学说得到公认,不得不通过公开的辩 论,以理服人,这就活跃了思想,繁荣了 学术。
造成官学衰废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天下动乱。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诸侯国内部争夺统 治权的内乱,连年不断。各国统治者主要关注的 是如何维护生存、扩大势力,无暇顾及教育,不 论国学或乡学都难于维持,日趋衰废。官学衰废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旧有的教育失去了价值。由于 周王室已无力控制天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到后来,甚至诸侯国君也大权旁落,而出现“陪 臣执国命”的现象。原有的等级制度的崩溃使传 统的礼制也受到了破坏。既然这些礼制规范已不 再得到严格遵守,以礼乐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也就 缺少了实用价值,自然很少有人愿意去学了。于 是天子的辟雍,诸侯的泮宫,地方的乡校,逐渐 消亡。
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 意义。 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 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 次,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 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 种独立的活动。其三,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 式得到新的发展。在教育内容上,突破了西周的 “六艺”范围,各家各派可以自由传授自己的政 治、道德观点和新的知识、技能。在教育方式上, 私学可以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而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生主动求学为动力基础,办学具有相当大的 灵活性。其四,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 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
四、夏、商的学校教育
夏代是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夏代的学校, 有“序”、“校”两种,都非常重视军事教 育。“序”是射的意思。至于“校”,原义 为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做为养马之所,后 来逐渐演变成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在这里, 贵族子弟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
wenku.baidu.com
商代是我国奴隶制的发展时期,已有了 成熟系统的文字以及成文的典册,在甲骨卜 辞中发现有“教”、“学”、“大学”等字 样,是商代已经有学校教育的明证。 商代还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 习礼、习武是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
七律· 咏稷下学宫
古代临淄创学宫,兼收并蓄借东风。
百家言论交心底,千里奇才入彀中。
荀况三番为祭酒,田齐一举作魁雄。 群贤有幸张鸿翅,文化争鸣万世崇。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论教育作用 (三)论“有教无类” (四)论教育目的 (五)论教育内容 (六)论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 (七)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八)论教师
养士之风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 进一步繁荣。养士的公室或私门,都像是 一所私学或一些私学的集合体,而影响巨 大的当属齐国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建于战国时齐国的都城临淄 的稷门之下,它是齐国统治者设立的国家 养士机构,凭借国家的财力、物力养士, 绵延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几乎集中了当时 各家各派的学者。稷下学宫虽系齐国官办, 但它实际上又是许多私学的集合体。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论教育作用 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 也。 ” (3)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 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 民斯为下矣。 (4)“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但鲁国的政局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他 只作了3个月的司寇,便被迫离开了鲁国,带 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度过了14年的流亡生 活。 晚年时重返鲁国,专门从事讲学和整理 古代文献,直至去世。《论语》二十篇是孔 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载着一部分 孔子门徒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 要依据。
在古籍中,有许多关于原始时期教育的记载。 据《韩非子· 五蠹》所载:“上古之世,……有 圣人作,钻燧(音遂,古代的取火器)取火,以化 腥臊,而民说(说:通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 燧人氏 。” 《尸子》载:“燧人上观辰星,下 察五木。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 “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白虎通》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 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这些记载
一、官学的衰弱与私学的兴起 二、养士与稷下学宫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四、孟子的教育思想 五、荀子的教育思想 六、《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七、墨家、道家和法家的教育思想
一、官学的衰弱与私学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动荡、 大变革的时期。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丧 失了数百年来经营的关中统治基地,实为 寄人篱下,丧失了控制天下的能力。于是 列国纷争,大国称霸,从春秋五霸到战国 七雄,兼并战争和各国内部的政治斗争都 十分激烈。旧有的统治秩序被彻底打乱, 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都在发生深刻变革。 “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衰落,而适应新 形势需要的新教育形式──私学开始兴起。
第二种是“庠”,被认为是传说中虞 舜时代的学校,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 养老是氏族社会在生产有剩余产品后的必 然举措。《礼记· 王制》载:“有虞氏养国 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不过老人也 不是白吃闲饭的,他们要将自己丰富的阅 历、经验和技能,对下一代进行传授。 “庠”后来成为学校的名称之一,可见学 校从养老场所的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 识演进而来。
二、养士与稷下学宫 在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实力和谋略是 致胜的根本,而人才又是增强实力和采取 正确策略的关键。当时各国有眼光的统治 者都大开招贤纳士之门。早期的齐桓公用 管仲,秦穆公用百里奚,乃至后来的商鞅、 孙膑、吴起、苏秦、张仪,都是由“士” 出身的显赫一时的权臣。
起初统治者只是发现贤士才予以任用, 到后来则预先养士以供需要时派上用场。 到了战国,先是公室养士,随后私门也养 士。所养之士称门客、宾客、门人、食客 等,魏文侯、齐宣王、齐缗王、燕昭王等 都是诸侯中养士的代表。高官贵族也致力 于养士,如著名的“战国四公子”每人养 士数千,凡有一技之长者就可能被网罗, 连鸡鸣狗盗之徒也用。秦国吕不韦养士多 达3千人。
其三,学无常师。稷下学宫的教学方 式十分特殊,在教学中,学生们可以自由 听讲,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当时前来稷 下学宫的,既有个别游学,也有集团游学 的情况。可以随时请求加入,也随时可以 告退,不受任何限制。 其四,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 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全文载于《管子》,从尊敬师长到敬德修 业,从饮食起居到衣着仪表,从课堂授课 到课后复习均有严格规定。
西周学校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 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设置上 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国学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按学生的年龄与 程度可分大学与小学 。乡学是地方学校,按 地方行政区划设立。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第二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 的教育
官学教育的衰废,反映了“学在官府” 的旧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变革,政治权力的 频繁转换,对新型的人才及文化教育的需 求更为强烈。以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一批 新型知识分子就以新的办学形式,聚徒讲 学,从而成为创办私学、传播学术文化的 先驱。
私学产生的原因,除了上述社会 需求外,还有赖于两个基本条件,即 有可教学的内容和有从事教学的人。 在“学在官府”时代,民间根本不具 备这两个条件,因此不可能有学,而 到了春秋时期,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一是学术的扩散与下移。在统治 阶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失败的一方 被迫流亡他处,这些没落贵族的流亡 导致了学术的扩散,造成 “天子失官, 学在四夷”的局面 。这些没落贵族往 往沦落民间,他们的流亡,不仅导致 学术扩散到四方,而且使学术下移到 民间,从而使民间有了从事教学活动 的条件。
二是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士” 在西周以前就有。按当时的社会等级序列: 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庶人,前三类都 是贵族,而士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很难 升到统治集团上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 荡,一批旧贵族在政治斗争中垮台了,沦 落为士。他们一般都受过教育,熟悉各种 典章制度,并且有操持各种礼仪的实际技 能,正是他们将学术文化带到了民间。一 些平民因有条件接触到学术文化,而上升 为士。这样,士的队伍大大扩展,成为一 个影响很大的社会阶层。
说明原始人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产 和生活技术,并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为主要手段。
三、学校教育的萌芽
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 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成均”,被认为 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很可能是指 原始氏族部落居住区内的广场。这类广 场在夏秋收获季节用于堆积收获物,同 时,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 行某种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活动,或向 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教令及决定的场 所。“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 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创始者。他出身于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家庭,先祖为宋国大夫,由于贵族内 部的纷争,逃到鲁国,到他的父亲孔 纥时,家族已没落为下级武官。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孔子3岁丧父,家境贫寒,故他自称 “吾少也贱”。但他自幼勤学好问,经常 做习礼的游戏。长大后曾做过管仓库的 “委吏”和管牛羊的“乘田”等小官。大 约自30岁左右,孔子开始私人讲学,向他 请教的人越来越多,在鲁国的影响也越来 越大。在50岁左右,孔子当上了鲁国的 “中都宰”,不久又升为“司寇”。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论教育作用 1、教育的社会功能 : (1)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孔子回答说: “《书》云:‘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 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 由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