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不仅仅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可以不断地为人类社会提供产品和活动场所,而且能产生巨大的财富和增值价值的经济资产或生产性资本。
2、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
3、土地的特性:
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
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4、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利用就是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5、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6、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
⑴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相对数量少
⑵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
⑶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
⑷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①根底质量下降②水土流失严重③土地沙漠化严重
⑸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8、土地利用规划程序(了解):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思——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了解)
9、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按照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按区域性质分为: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按规划深度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
我国一般按照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
1、基本土地区位理论
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杜能从农业土地利用角度阐述了对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杜能为了阐述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模式,证明市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方式)都是以一个距离带一个距离带地发生变化,围绕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称作“杜能圈”,距城市最近的郊区为高度集约经营区。随着刀消费地距离的增加,土地经营愈益粗放,即精细城郊农业——林业——集约种植业——栅栏农业——粗放的三年轮作——牧业与粗放种植业。
⑵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年韦伯的“论工业的区位”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韦伯首次引用了“区位因素”,即指一个地理点上能对工业生产起积极作用和吸引作用的因素。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排除了社会文化方面区位因素,只考虑原材料、劳动力和运费,甚至把原材料费用及其地区差异纳入运费之中,因此,“孤立的工业生产”的趣味就取决于运输费用和劳动费用,并从两项因素的相互作用分析中,推导出工业区位分布的基础网,继而把集聚因素,对基础网作进一步的位置变换。韦伯认为,当劳动力费用(表现为工资)在特定的区位对配置企业有利时,这样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弃运费最小的地点,而移向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条件是原材料和成品的追加费小于节省下来的劳动力费用,从而使韦伯的区位图形产生“第一次变形”。当一个工厂如果集聚所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定向。韦伯在以上分析中首次运用等费线(费用等值线)方法进行分析。
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论:克里斯塔勒吸取杜能、韦伯区位理论的基本特点,于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深刻地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发展的区域基础及等级与规模的空间关系,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克里斯塔勒认为,空间中的事物从中心向外扩散,区域的中心地点即区域核心,就是城镇,大多数情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从大到小对城市进行分级,各种等级城市均有,规模最小的那一级城镇的数量最大,等级越高,数量越少
(4)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认为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区位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地点。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和费收入用的差最大点,即利润最大点。
(1)由基础聚落形成的蜂窝状六边形形
(2)门槛值不同的商品,需求相应数量的基础聚落作为其市场区;
(3)在大城市的周围地区,形成疏密相间的中心地分布格局的经济景观。
廖什在他的理论中,假设消费者不均匀地分散在腹地内,这一假设使中心地理论更具普遍意义。他假定销售商有同样的生产成本,但运输成本不同,他们可以借其区位的优势,对特定的消费者施以经济上的控制。廖什还提出了经济区的概念,这些经济区形成于生产者周围,在运输成本(该成本会引起区域边界的缩小)的影响下,经济区的规模平衡于足够的市场(该市场会引起区域边界的扩大)需求。在一个具有均一运输成本与资源分布的均质平原上,这些区域应呈六边形,并且填满整个空间。但在真实的景观中,这些区域将很少会趋向六边形,其形状的变化,反映了道路网、资源赋存、劳动力、以及市场等的变化。
2、土地利用规划原则:
⑴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⑵因地制宜原则
⑶综合效益原则(社会,生态,经济三效益统一)
⑷逐级控制原则⑸动态平衡原则(数量与质量平衡)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它的作用是宏观调控和均衡各行业用地。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对有限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
4、土地资源配置: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用途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
(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数构成土地资源配置的四项要素)
5、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体现土地利用的总体布局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