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竭城衰 ”或“矿竭城不衰 ”是不可再生型资 源城市面临的两种结局 ,其一般都会发生产业经济 结构的显著变化 。不同的是 ,前者的各个产业比例 失调 ,产业结构发生变形 ,而后者能够实现城市产业
结构转型 。可以说 ,产业结构转型几乎是所有不可 再生资源型城市都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 2 ] 。
中国“矿竭城衰 ”的例子很多 。1958年 ,云南东 川因为铜资源丰富被设立为地级市 ,铜产业的产值 和税收曾占到全市的三分之二 。 20 世纪 90 年代 , 随着铜资源的枯竭 ,东川市矿务局下属的 4 个铜矿 全部倒闭 ,东川市降格为昆明市的一个县级区 ,成为 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矿竭城衰 ”的城市 。1958年 , 因石油资源而设的甘肃玉门市 ,随油田的兴旺而繁 荣 ,城市人口最多时超过 10万 。但是 ,玉门市经济 发展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过分依 赖石油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玉门市经济总量约三 分之二是与石油开采相关的 ,财政收入的 60%直接 源于石油 ;此外 ,石油开采及相关产业创造了 3. 6万 个就业岗位 ,占玉门市城镇在职职工总数的 61%。 20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石油资源日渐枯竭 (最低年产不足 40万吨 ) , 1. 8万石油工人赴新疆开 发吐哈油田 ,玉门市元气大伤 ,从此一蹶不振 。现在 的玉门市 ,大量资本外流 ,人口外迁 ,空置房屋成片 拆毁 ,城市急剧萎缩 ,一派残败景象 。据估计 ,玉门
《城市问题 》2008 年第 3 期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分析
市城市人口将萎缩到 3万人左右 。 与之相反 ,“矿竭城不衰 ”,大多是城市经济在
具备一定规模和基础后 ,大力发展不依赖不可再生 资源的产业 ,实现产业经济结构转型 。成功的例子 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 、日本的九州 、美国的休斯敦 、 中国的焦作以及唐山等城市 。
〔作者简介 〕 李 健 (1969—) ,男 ,汉族 ,重庆潼南人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副教授 ,经济学博士 ,研究方向为中国经 济 、区域经济 。
〔收稿日期 〕 2007 - 03 - 20 〔修回日期 〕 2007 - 10 - 20
城市科学
·13·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根据中国矿业协会的统计 ,中国目前已经形成 了 390 多座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 , 总人口约 311亿人 。其中 , 20%处于成长期 , 68%处于成熟期 , 12%处于衰落期 。而据 2003年肖金成、王青云的调 查 ,中国资源型城市共 118座 ,约占全国 662座城市 总量的 18% ,其资源型城市总人口达 1. 54亿人。资 源型城市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以至转型 ,一直是学界 以及各地政府关注的研究课题。据调查 ,在中国资源 型城市中 ,煤资源型城市有 63座 ,占资源型城市总数 的 53. 4% ,是资源型城市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
总第 152 期 〔文章编号 〕 1002 - 2031 (2008) 03 - 0013 - 04
城市问题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分析
李 健
2008 年第 3 期
〔摘 要 〕 在资源型城市产业经济转型过程中 ,替代产业 、接续性产业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市场 ,由市场决定 ,但这并不否 定城市当局对城市产业发展的积极导向作用 。其结论为 ,在特定情况下 ,城市当局任其“矿竭城衰 ”可能是最佳选择 。
当然 ,在现实中 ,对于某个具体资源型城市而 言 ,一方面 ,客观常数 RN 很难估计 ,另一方面 , RT 与 CT 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相关性更加难以把握 ,因为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 ,而且这种关系难以做 可控性试验测定 。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观测其他类 似资源型城市的既有经验 ,由此大致把握政府当局 是否做主动型转型投入以及确定比较合适的投入规 模。
RN :城市当局没有主动做产业延伸性转型情况 下城市经济的总收益 , RN 在数学上可以处理为“以 变量 CT = 0 为条件 ”、以当前管理能力和社会条件 所能够达到的城市社会经济的总收益的条件概率分 布所决定的加权平均值 。
几个变量中 , CT 是政府方面的可控变量 , RT 因 CT 的变化而变化 , RT 与 CT 的投入方式紧密相关 , 但可以通过期望化处理为一个概率分布的期望值变 量 ,而不失一般性 , RT 可以被简化设定为 CT 的增函 数 ———二阶导数小于零的单调增函数 。在城市当局 促进产业转型没有主动性额外投入情况下 ,城市经 济的总收益 RN 对于一个处于特定区域经济环境中 的特定城市而言 ,它是一个客观常数 ,虽然它比较难 以测定 。
〔关键词 〕 资源型城市 ;产业经济 ;转型 〔中图分类号 〕 F062. 9 〔文献标识码 〕 A
一 产业转型是不可再生资源型城 市面对的重大问题
我们把以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作为支柱产业的城 市泛称为“不可再生资源型城市 ”[ 1 ] 。这类城市的 资源枯竭将不可避免 ,其采掘产业和相关产业也将 因此逐步萎缩 。如果其他产业未能有显著的发展 , 不能弥补原有的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相关产业萎缩 所留下的空缺 ,城市经济就会出现明显衰退 ,整个城 市就难以保持良性运转 ,从而造成失业率上升 ,人口 外流 ,城市萎缩 ,出现“矿竭城衰 ”现象 。反之 ,如果 其他产业得到持续发展 ,城市的支柱产业能够实现 成功转换 ,并能弥补原有的依赖不可再生资wk.baidu.com的相 关产业萎缩所留下的空缺 ,城市经济就会保持活力 , 从而实现“矿竭城不衰 ”。
(RT - CT ) > RN 城市当局不主动做产业延伸性转型的条件为 :
(RT - CT ) < RN
·14·
城市科学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三 不可再生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的实现途径
城市科学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分析
图2
图 2显示城市当局不存在主动促进城市产业转 型的合理性的情形 。在所有区域 , ( RT - CT ) < RN 始终成立 。即 CT 等于 0时 , [ ( RT - CT ) - RN ]达到 最大值 。在这种情况下 ,城市当局不宜主动促进城 市产业延伸性转型 。城市当局放任市场自发运行 , 任由“矿竭城衰 ”是最佳选择 。
不可再生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采的中晚期是否 需要城市当局未雨绸缪 ,做主动性的产业转型安排 , 以使城市持续发展下去 ,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但我 们可以逻辑非常清晰地明确一个总体上的考量原 则 ,这就是 :根据城市的区位条件以及自身的资源条 件 ,如果主动做产业延伸性转型 ,所能够获取的总收 益扣减城市当局主动做产业延伸性转型的额外投入 的净收益大于当局“不作为 ”、任由市场和社会自主 发展的总收益 ,则做这样的主动性产业转型是合理 的 ,反之则是不合理的 。做简单的归纳 ,城市当局主 动做产业延伸性转型的条件为 :
《城市问题 》2008 年第 3 期
其中 , CT : 城市当局主动做产业延伸性转型的 额外投入 ;
RT :城市当局主动做产业延伸性转型有额外投 入 CT 情况下 ,以当前管理能力和社会条件所能够达 到的城市社会经济的总收益的平均期望水平 , RT 在 数学上是“以变量 CT 为条件 ”的城市社会经济的总 收益的条件概率分布所决定的加权平均值 ;
更具体地 ,站在整个城市角度 ,“不可再生资源 型城市的产业发展是否需要未雨绸缪 ”这个问题需 要进一步明晰 。未雨绸缪的主体是谁 ? 毫无疑问 , 应该是城市当局 ,或者是更高一级的行政当局 ,而不 是一般经济主体 (主要是企业和居民 ) 。作为一般 的经济主体 ,其逐利行为 、控制以至规避风险的行为 是自由的 ,合理的 。一般经济主体只是在政府提供 的政策框架下抉择自己的去留 、发展或收缩的规模 以及方式 ,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兴衰 。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 ,“矿竭城衰 ”就一定是城市 发展的失败 。完全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根据城市 的区位条件以及自身条件 ,城市不可再生资源枯竭 之后 ,“城衰 ”是最佳选择 。我们需要研究的是 ,资 源型城市的条件是否允许它持续发展下去 ,城市萎 缩衰败导致的巨大损失是否可以通过事先未雨绸缪 的产业转型战略得到避免或者显著降低 ,以及如何 最有效地实施城市的产业转型 。
二 对不可再生资源型城市延续 性转型的理论分析
关于不可再生资源型城市 (镇 )演进问题的专 门研究 ,始于 Innis等人在 20世纪 30年代初所做的 开创性工作 。这些早期研究主要以单一城市 ( 镇 ) 或特定区域中的若干城市为研究对象 ,其目的是寻 找社区中的不稳定因素 。但这一阶段的研究由于缺 乏事后反省的眼光 ,没有意识到资源型城市将来有 下滑 、衰退甚至关闭的可能 ,没有考虑到将来衰退阶 段人们可能会迁出本地以及所引起的后果 。关于城 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 Simonis等学者探讨了城市化 的本质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判断尺度 ,以及面向 21世纪城市化的资源短缺和资源控制问题 [ 3 ] 。吴 良镛探讨了中国三大城市 ( 北京 、上海和广州 ) 的 特点 ,以及在全球城市化背景下发展所面临的资源 短缺和环境退化问题 , 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途 径 [ 4 ] 。Cllados与 Duane 研究了自然资本与一个地 区的生活质量的关系 ,他们的模型从自然资本对提 供生活需求的环境服务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可 再造能力来判别它对一个地区的生活质量的可持续 发展的作用 [ 5 ] 。总体而言 ,站在城市当局甚至整个 社会的角度 ,是否需要对不可再生资源型城市进行 延续性行政投入 ,我们需要做一个比较严谨而清晰 的分析 。
图1
如图 1所示 ,城市当局存在主动促进城市产业 经济延伸性转型的合理性 。在 CT 在 ( 0, A )区域内 , (RT - CT ) > RN 成立 ,这是城市当局主动促进城市 产业转 型 的 投 入 的 合 理 区 间 。其 中 , 在 CT3 点 , [ (RT - CT ) - RN ]达到最大值 ,它为城市当局促进 城市产业延伸性转型的最优投入量 。
对于城市而言 ,“城衰 ”最主要的损失是沉淀成 本 。沉淀成本是指既有投资成本无法通过转移或再
出售得到补偿的部分 ,其可以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 资本两个方面 。在城市经济中 ,物质方面的沉淀成 本主要指在道路 、垃圾与污水处理设施 、自来水 、电 、 气 、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以及一些相关企业的难以 转移或变卖的既有物质资本投入 。人力资本方面的 沉淀成本主要指在相关产业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 入 。例如 ,采煤工人可能只擅长采煤 ,如果不从事采 煤工作而转做其他工作 ,例如城市快递 ,采煤方面的 人力资本积累就是难以再利用的沉淀成本 [ 6 ] 。沉 淀成本与威廉姆森强调的资产专用性紧密相关 。因 为沉淀成本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资产专用性 ,套牢 问题大量存在 。而由于沉淀成本的存在 ,经济可能 出现严重或持久的产业刚性 [ 7 ] 。
但是 ,我们这里的分析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推 论 :任由市场自发运行 ,允许“矿竭城衰 ”可能是城 市当局的最佳选择 ,“未雨绸缪 ”未必是必要的 。在 现实中 ,这种情况是存在的 ,如一些大型海上石油开 采平台在开采期间 ,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浮在 海面上的“石油小城 ”。对于这类不可再生资源型 城市 (城镇 ) ,任由“矿竭城衰 ”未免不是一种明智的 选择 。同样 ,对于前面提到的“油田城市 ”甘肃玉门 市 ,在很大程度上放任“矿竭城衰 ”(或者很小的额 外投入 ) ,也不失为最佳选择 。
结构转型 。可以说 ,产业结构转型几乎是所有不可 再生资源型城市都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 2 ] 。
中国“矿竭城衰 ”的例子很多 。1958年 ,云南东 川因为铜资源丰富被设立为地级市 ,铜产业的产值 和税收曾占到全市的三分之二 。 20 世纪 90 年代 , 随着铜资源的枯竭 ,东川市矿务局下属的 4 个铜矿 全部倒闭 ,东川市降格为昆明市的一个县级区 ,成为 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矿竭城衰 ”的城市 。1958年 , 因石油资源而设的甘肃玉门市 ,随油田的兴旺而繁 荣 ,城市人口最多时超过 10万 。但是 ,玉门市经济 发展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过分依 赖石油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玉门市经济总量约三 分之二是与石油开采相关的 ,财政收入的 60%直接 源于石油 ;此外 ,石油开采及相关产业创造了 3. 6万 个就业岗位 ,占玉门市城镇在职职工总数的 61%。 20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石油资源日渐枯竭 (最低年产不足 40万吨 ) , 1. 8万石油工人赴新疆开 发吐哈油田 ,玉门市元气大伤 ,从此一蹶不振 。现在 的玉门市 ,大量资本外流 ,人口外迁 ,空置房屋成片 拆毁 ,城市急剧萎缩 ,一派残败景象 。据估计 ,玉门
《城市问题 》2008 年第 3 期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分析
市城市人口将萎缩到 3万人左右 。 与之相反 ,“矿竭城不衰 ”,大多是城市经济在
具备一定规模和基础后 ,大力发展不依赖不可再生 资源的产业 ,实现产业经济结构转型 。成功的例子 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 、日本的九州 、美国的休斯敦 、 中国的焦作以及唐山等城市 。
〔作者简介 〕 李 健 (1969—) ,男 ,汉族 ,重庆潼南人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副教授 ,经济学博士 ,研究方向为中国经 济 、区域经济 。
〔收稿日期 〕 2007 - 03 - 20 〔修回日期 〕 2007 - 10 - 20
城市科学
·13·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根据中国矿业协会的统计 ,中国目前已经形成 了 390 多座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 , 总人口约 311亿人 。其中 , 20%处于成长期 , 68%处于成熟期 , 12%处于衰落期 。而据 2003年肖金成、王青云的调 查 ,中国资源型城市共 118座 ,约占全国 662座城市 总量的 18% ,其资源型城市总人口达 1. 54亿人。资 源型城市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以至转型 ,一直是学界 以及各地政府关注的研究课题。据调查 ,在中国资源 型城市中 ,煤资源型城市有 63座 ,占资源型城市总数 的 53. 4% ,是资源型城市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
总第 152 期 〔文章编号 〕 1002 - 2031 (2008) 03 - 0013 - 04
城市问题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分析
李 健
2008 年第 3 期
〔摘 要 〕 在资源型城市产业经济转型过程中 ,替代产业 、接续性产业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市场 ,由市场决定 ,但这并不否 定城市当局对城市产业发展的积极导向作用 。其结论为 ,在特定情况下 ,城市当局任其“矿竭城衰 ”可能是最佳选择 。
当然 ,在现实中 ,对于某个具体资源型城市而 言 ,一方面 ,客观常数 RN 很难估计 ,另一方面 , RT 与 CT 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相关性更加难以把握 ,因为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 ,而且这种关系难以做 可控性试验测定 。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观测其他类 似资源型城市的既有经验 ,由此大致把握政府当局 是否做主动型转型投入以及确定比较合适的投入规 模。
RN :城市当局没有主动做产业延伸性转型情况 下城市经济的总收益 , RN 在数学上可以处理为“以 变量 CT = 0 为条件 ”、以当前管理能力和社会条件 所能够达到的城市社会经济的总收益的条件概率分 布所决定的加权平均值 。
几个变量中 , CT 是政府方面的可控变量 , RT 因 CT 的变化而变化 , RT 与 CT 的投入方式紧密相关 , 但可以通过期望化处理为一个概率分布的期望值变 量 ,而不失一般性 , RT 可以被简化设定为 CT 的增函 数 ———二阶导数小于零的单调增函数 。在城市当局 促进产业转型没有主动性额外投入情况下 ,城市经 济的总收益 RN 对于一个处于特定区域经济环境中 的特定城市而言 ,它是一个客观常数 ,虽然它比较难 以测定 。
〔关键词 〕 资源型城市 ;产业经济 ;转型 〔中图分类号 〕 F062. 9 〔文献标识码 〕 A
一 产业转型是不可再生资源型城 市面对的重大问题
我们把以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作为支柱产业的城 市泛称为“不可再生资源型城市 ”[ 1 ] 。这类城市的 资源枯竭将不可避免 ,其采掘产业和相关产业也将 因此逐步萎缩 。如果其他产业未能有显著的发展 , 不能弥补原有的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相关产业萎缩 所留下的空缺 ,城市经济就会出现明显衰退 ,整个城 市就难以保持良性运转 ,从而造成失业率上升 ,人口 外流 ,城市萎缩 ,出现“矿竭城衰 ”现象 。反之 ,如果 其他产业得到持续发展 ,城市的支柱产业能够实现 成功转换 ,并能弥补原有的依赖不可再生资wk.baidu.com的相 关产业萎缩所留下的空缺 ,城市经济就会保持活力 , 从而实现“矿竭城不衰 ”。
(RT - CT ) > RN 城市当局不主动做产业延伸性转型的条件为 :
(RT - CT ) < RN
·14·
城市科学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三 不可再生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的实现途径
城市科学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分析
图2
图 2显示城市当局不存在主动促进城市产业转 型的合理性的情形 。在所有区域 , ( RT - CT ) < RN 始终成立 。即 CT 等于 0时 , [ ( RT - CT ) - RN ]达到 最大值 。在这种情况下 ,城市当局不宜主动促进城 市产业延伸性转型 。城市当局放任市场自发运行 , 任由“矿竭城衰 ”是最佳选择 。
不可再生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采的中晚期是否 需要城市当局未雨绸缪 ,做主动性的产业转型安排 , 以使城市持续发展下去 ,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但我 们可以逻辑非常清晰地明确一个总体上的考量原 则 ,这就是 :根据城市的区位条件以及自身的资源条 件 ,如果主动做产业延伸性转型 ,所能够获取的总收 益扣减城市当局主动做产业延伸性转型的额外投入 的净收益大于当局“不作为 ”、任由市场和社会自主 发展的总收益 ,则做这样的主动性产业转型是合理 的 ,反之则是不合理的 。做简单的归纳 ,城市当局主 动做产业延伸性转型的条件为 :
《城市问题 》2008 年第 3 期
其中 , CT : 城市当局主动做产业延伸性转型的 额外投入 ;
RT :城市当局主动做产业延伸性转型有额外投 入 CT 情况下 ,以当前管理能力和社会条件所能够达 到的城市社会经济的总收益的平均期望水平 , RT 在 数学上是“以变量 CT 为条件 ”的城市社会经济的总 收益的条件概率分布所决定的加权平均值 ;
更具体地 ,站在整个城市角度 ,“不可再生资源 型城市的产业发展是否需要未雨绸缪 ”这个问题需 要进一步明晰 。未雨绸缪的主体是谁 ? 毫无疑问 , 应该是城市当局 ,或者是更高一级的行政当局 ,而不 是一般经济主体 (主要是企业和居民 ) 。作为一般 的经济主体 ,其逐利行为 、控制以至规避风险的行为 是自由的 ,合理的 。一般经济主体只是在政府提供 的政策框架下抉择自己的去留 、发展或收缩的规模 以及方式 ,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兴衰 。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 ,“矿竭城衰 ”就一定是城市 发展的失败 。完全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根据城市 的区位条件以及自身条件 ,城市不可再生资源枯竭 之后 ,“城衰 ”是最佳选择 。我们需要研究的是 ,资 源型城市的条件是否允许它持续发展下去 ,城市萎 缩衰败导致的巨大损失是否可以通过事先未雨绸缪 的产业转型战略得到避免或者显著降低 ,以及如何 最有效地实施城市的产业转型 。
二 对不可再生资源型城市延续 性转型的理论分析
关于不可再生资源型城市 (镇 )演进问题的专 门研究 ,始于 Innis等人在 20世纪 30年代初所做的 开创性工作 。这些早期研究主要以单一城市 ( 镇 ) 或特定区域中的若干城市为研究对象 ,其目的是寻 找社区中的不稳定因素 。但这一阶段的研究由于缺 乏事后反省的眼光 ,没有意识到资源型城市将来有 下滑 、衰退甚至关闭的可能 ,没有考虑到将来衰退阶 段人们可能会迁出本地以及所引起的后果 。关于城 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 Simonis等学者探讨了城市化 的本质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判断尺度 ,以及面向 21世纪城市化的资源短缺和资源控制问题 [ 3 ] 。吴 良镛探讨了中国三大城市 ( 北京 、上海和广州 ) 的 特点 ,以及在全球城市化背景下发展所面临的资源 短缺和环境退化问题 , 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途 径 [ 4 ] 。Cllados与 Duane 研究了自然资本与一个地 区的生活质量的关系 ,他们的模型从自然资本对提 供生活需求的环境服务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可 再造能力来判别它对一个地区的生活质量的可持续 发展的作用 [ 5 ] 。总体而言 ,站在城市当局甚至整个 社会的角度 ,是否需要对不可再生资源型城市进行 延续性行政投入 ,我们需要做一个比较严谨而清晰 的分析 。
图1
如图 1所示 ,城市当局存在主动促进城市产业 经济延伸性转型的合理性 。在 CT 在 ( 0, A )区域内 , (RT - CT ) > RN 成立 ,这是城市当局主动促进城市 产业转 型 的 投 入 的 合 理 区 间 。其 中 , 在 CT3 点 , [ (RT - CT ) - RN ]达到最大值 ,它为城市当局促进 城市产业延伸性转型的最优投入量 。
对于城市而言 ,“城衰 ”最主要的损失是沉淀成 本 。沉淀成本是指既有投资成本无法通过转移或再
出售得到补偿的部分 ,其可以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 资本两个方面 。在城市经济中 ,物质方面的沉淀成 本主要指在道路 、垃圾与污水处理设施 、自来水 、电 、 气 、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以及一些相关企业的难以 转移或变卖的既有物质资本投入 。人力资本方面的 沉淀成本主要指在相关产业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 入 。例如 ,采煤工人可能只擅长采煤 ,如果不从事采 煤工作而转做其他工作 ,例如城市快递 ,采煤方面的 人力资本积累就是难以再利用的沉淀成本 [ 6 ] 。沉 淀成本与威廉姆森强调的资产专用性紧密相关 。因 为沉淀成本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资产专用性 ,套牢 问题大量存在 。而由于沉淀成本的存在 ,经济可能 出现严重或持久的产业刚性 [ 7 ] 。
但是 ,我们这里的分析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推 论 :任由市场自发运行 ,允许“矿竭城衰 ”可能是城 市当局的最佳选择 ,“未雨绸缪 ”未必是必要的 。在 现实中 ,这种情况是存在的 ,如一些大型海上石油开 采平台在开采期间 ,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浮在 海面上的“石油小城 ”。对于这类不可再生资源型 城市 (城镇 ) ,任由“矿竭城衰 ”未免不是一种明智的 选择 。同样 ,对于前面提到的“油田城市 ”甘肃玉门 市 ,在很大程度上放任“矿竭城衰 ”(或者很小的额 外投入 ) ,也不失为最佳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