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小石潭记》课文简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课文详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课文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f6040bae453610661ed9f4a2.pn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写作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柳河东集》。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主题概述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潭水、潭石、游鱼、溪流、树木等,着意渲染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突出了小石潭清幽、明丽、深远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闻水声闻: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2.乃记之而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居:古义,停留;今义,居住(二)一词多义可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2.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能够)3. 环如鸣佩环(玉环)竹树环合(环绕)4. 为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5.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6. 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7. 乐心乐之(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逗乐)(三)重要虚词1.之①心乐之(代词,代指水声)②乃记之而去(代词,代指小石潭的景物)2.其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代词,那)②不可知其源(代词,它的)3.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把)②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③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4.而①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不译)②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承,不译)(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3.下见小谭(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4.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5.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6.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7.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①全石以为底。
26课《小石潭记》素材
![26课《小石潭记》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dc527da051e79b896802265b.png)
一、对教材内容的分析1、体系结构、地位作用《小石潭记》又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柳宗元在被贬于永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
这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语言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诗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堪称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
2、教学思想方法处理好本项目,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事例教学法,由人推己,明确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细致描绘,寄情于景。
理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结合背景出示,在看他人事例的基础上,再用问题法启迪学生的思考,设计恰当的问题,拉近教材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有种亲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感觉,使他们的思想受到最大的冲击和影响。
3、背景知识柳宗元才华横溢,踌躇满志,13岁便能写出好文章,20岁考中进士,31岁任见习监察御史。
后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
当时永州地处偏远,人烟稀少,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白发老母便离开了人世。
朋友被杀,自己不断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陷害、恐吓。
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犹豫。
4、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的分析--确定的依据教学的重点是第一层——通过读文、译文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难点是怎么领会作者感情的变化,明确寄情于景的写法。
适时出示有关背景,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突破困难。
效果分析—《小石潭记》课堂目标1、目标定位准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授课班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目标关注了学生差异。
2、目标告知清楚:学习前对学生将目标告知清楚,表述明确具体,有针对性。
让学生真正明确本节课具体要求和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目标。
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适切、有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取舍与呈现合理。
《小石潭记》原文-《小石潭记》说课稿
![《小石潭记》原文-《小石潭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b5c98ea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4a.png)
《小石潭记》原文|《小石潭记》说课稿一、教材内容《(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班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
(课文)通过认真入微的观看,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这一单元是本册课本的其次个文言文单元,选入了四篇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编入这类文章意在连续培育同学借助提示、解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力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加语感,同时能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色,触摸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脉搏,陶冶同学的思想情操。
教学这篇美文,应注意在诵读中品尝语言,体验情感,进展语感,结合亲身体验加深对写景抒情类文章的体会和理解。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游记散文,山水游记,这是柳宗元散文中的,也是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
他的山水游记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技巧上很有特色。
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常结合自己的遭受寓情于景,别具味外之味。
由意在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教学《小石潭记》,既要培育同学阅读文言文的力量,又要关心同学体会柳宗元游记散文的凄美特色,体会其意境美、艺术美。
二、教学目标教学本课主要是培育同学阅读古代游记散文的爱好和力量,学会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对游记散文的观赏力量。
对学校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提出了这样的基本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诗文80篇。
” 它又在“实施建议”强调,学校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育同学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力量。
”所任教的八班级同学通过近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初步把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已基本养成查阅资料、圈点勾画、归纳整理的良好习惯,也具有肯定的分析、概括、力量,自主、独立、自学的意识渐渐增加,但同学的这种习惯力量参差不齐,部分同学对学习文言文的爱好不浓,同学的理解、观赏、迁移力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小石潭记》原文及译文3篇
![《小石潭记》原文及译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12d7b6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98.png)
《小石潭记》原文及译文3篇《小石潭记》原文及译文1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2)以其境过清()(3)不可久居()每个1分。
(1)可:大约(表示估计数)(2)清:凄清、冷清(3)居:留、停留】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1)(2分)听到水声,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因此)高兴起来。
关注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每对一处给1分,最多给2分。
(2)(2分)(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关注点:“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每对一处给1分,最多给2分。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小石潭记》初中课文
![《小石潭记》初中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33818c3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48.png)
《小石潭记》初中课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小石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篇文章通过对古代墨吏与现代生活的对比,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世俗的无奈,是我们值得深入研读的经典之作。
文章开始描述了作者在小石潭游玩时发现了一个灵异的场景:一只黑猪被困在石潭中,无法自拔。
作者看到这一幕,毫不犹豫地跳下潭中救起了这只黑猪。
这一幕虽然简单,却包含了深刻的含义:对于古代的墨吏来说,他们是以严谨的规则行事,但在面对人性善良的瞬间,他们也会无私地伸出援手。
接下来,我们看到了作者与当代社会的对比。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日益追求物质利益和权利,很少有人会像古代墨吏那样,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善良与正义。
相反,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更多地被功利主义和私利驱使,缺乏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
正是这种对比,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理解《小石潭记》所传递的深刻意义。
这部作品告诫我们要保持善良和正义的本心,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也要牢记古代墨吏的榜样,勇敢地伸出援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可以看到《小石潭记》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这不仅是一种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继承,更是对当代社会的一种思考和反思。
通过阅读这部经典之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发现人性的美好和善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像古代墨吏一样,以善良和正义为准则,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小石潭记》是一部令人感动和震撼的文学作品,它以简洁的语言道出了人性的光辉和顽强。
通过对古代墨吏与现代社会的对比,它引导我们思考人性的本质和价值,让我们在生活中也能用善良和正义的态度对待他人,为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示例:《小石潭记》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隐士在小石潭上的生活故事。
这篇课文通过对隐士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课文首先向我们介绍了隐士的生活环境。
小石潭是一个偏僻的山谷,四周群山环抱,草木葱茏,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山中流过,潭水碧绿清澈,映着周围的山峦和蓝天,景色宁静而美丽。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7a83275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9c.png)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小石潭记》是明代文学家施耐庵创作的小说,是《水浒传》中的第一回,描述了高俅把宦官逼上梁山的故事。
原文:
前话说得吴用催促召抚军马。
正值宋江渡江,占山阳雷横李逵等匹马奔袭明养袋之事。
你道世上有这等草莽豪杰?
比如称呼做潭记,就是好多浊水艰难走的潭记。
潭记这个虏奴职位才刚刚稳当,小石潭就捣乱。
潭主张世界小,说火烧是大不了,潭底捞尸电光石火,没有人老,说他是英豪我还不认,他套上一层虏奴的皮,还不要蔑视的声音。
第一回之内吴备获得金牌,所谓金牌一阵的官员也就没了兵卒的名颂曲。
于是又是一片牲口利用者的欢呼。
连许会、孟廉这些拘束听到警钟的大官员,也跟着勾取私起。
警钟敲的开门声音。
又敲的吴备自己醒来,那勾盘还套在他脖子上,陀融一般,完全是摄射吴备的意气风发,天下第一善良的英武王,巍然欢闪。
“王教练,王教练等等。
”
急呼之声,说起来又是雷横。
雷横是东台巡捕,给主持出任的使命,给年青的怒火等极大的威力,比如蚊蝇瘟疫。
“报告王教练,东湖寺进去了一个牵着残衣的强盗!”这个声音大得是声音敲起车友。
然后接着再敲声击腺合于。
运气,是什么乎。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第26课《小石潭记》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第26课《小石潭记》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7ec46b8b6529647d272852d5.png)
柳宗元)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独钓寒江雪。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借景写情的写法。 借景写情的写法。 2、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 孤独凄凉的心境。 孤独凄凉的心境。
填一填
写景技巧与文章对对碰
是面, 1、点面结合。如写石:“ 点面结合。如写石: 全石以为底 ”是面, 是点,体现作者的感知。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为坻为屿, ”是点,体现作者的感知。 远近交错。如写潭: 是远, 2、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 ”是远, 是近,多层次展现小潭的景致。 “下见小潭 ”是近,多层次展现小潭的景致。 动静结合。如写鱼: 影布石上。 3、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是静 俶尔远逝,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是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 潭中鱼可百许头, ”是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虚实结合。如写水: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4、虚实结合。如写水:“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其实虚写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实写鱼, ”实写鱼,其实虚写水, 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正侧结合。如写鱼: 5、正侧结合。如写鱼:“ 。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写一写
反馈训练 选择一处你印象最深的风景名胜, 选择一处你印象最深的风景名胜, 按照所学的方法(可选其一, 按照所学的方法(可选其一,也可综 合运用),写一则小游记, ),写一则小游记 合运用),写一则小游记,要求写出 景物的特征和人物的心境。 景物的特征和人物的心境。
八下语文26课笔记
![八下语文26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c6ee77d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63.png)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6课笔记课题:《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一、文章内容概述《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山水游记,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二、重点字词解释1.篁竹:竹林。
2.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3.清冽:清凉。
4.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岛屿,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完整的石岩。
5.青树翠蔓: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
6.佁然不动:呆呆地一动不动。
7.俶尔远逝:忽然向远处游去了。
8.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9.斗折蛇行:(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10.明灭可见:忽明忽暗地显现。
11.犬牙差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12.凄神寒骨: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 1 —13.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三、句子翻译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翻译: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翻译: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山峰。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四、文章主旨《小石潭记》通过对小石潭优美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同时,作者也借景抒怀,流露出自— 2 —己被贬后的孤寂凄凉之感。
通过对小石潭景物的细致描绘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五、个人感悟读完《小石潭记》,我感受到了柳宗元笔下小石潭的幽深与美丽。
小石潭记课文原文及翻译
![小石潭记课文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ab1ccb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c.png)
小石潭记课文原文及翻译小石潭记课文原文及翻译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石潭记课文原文及翻译,还要大家阅读学习。
小石潭记课文原文及翻译篇1《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
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小石潭记》注释1从:自,由。
2.小丘:小山,在小石潭东面。
3.西:(名词作状语)向西4.行:走。
5.篁(huáng)竹:竹林。
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佩、环:都是玉质装饰品。
鸣:发出声响。
7.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8.伐竹取道,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9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10.见:看见。
11.水尤清冽(liè):潭水格外清凉,清澈。
《小石潭记》原文、翻译
![《小石潭记》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b185517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0.png)
《小石潭记》原文、翻译《小石潭记》原文、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记》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石潭记》原文:柳宗元〔唐代〕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6课《小石潭记》教学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6课《小石潭记》教学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fb98c3e102de2bd9705885a.png)
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
斗折 蛇行
小 潭
溪身 (溪身)(溪水)(曲折
静
动
蜿蜒)
喻比
源
明灭可见
流 岸势 犬牙差互 (参差不齐)
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的所见所感, 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反映 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作者心情: 孤凄悲凉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 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潭发 现 小 石
水—清 石—怪 树—青
隔闻伐取见 闻声 见形
移步换景
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 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 “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 笔。
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 么写法?
阳光
→ → 物 潭
中
→ 景
潭水 游鱼
影子 佁然不动
清澄
侧面描写 写定
点
动静结合
特
俶尔远逝
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抓住了溪身岸势
紧接着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它比成洗浴的马跃 出水面.它鬃毛飞扬.昂首回顾周围奇石。作者化 静为动,写出了大石好奇异外形及与群石相呼应的 内在之神。
类文阅读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 ① 西入。积雨始霁(jì),
溪上大声淙(cóng)然十馀里,旁多奇石、蕙草、松、
枞 ( c ón g ) 、 槐 、 枫 、 栗 、 橡 , 时 有 鸣 嶲 ( g u ī )
柳宗元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 为永州司马,从此在荒远偏僻的永州 苦呆了整整十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 司马后,时艰不可济,唐祚难振兴, 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 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 以排遣。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 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 纷至沓来,美不胜收。《永州八记》 就写于此时。
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课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6eeca225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02.png)
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课文导读《小石潭记》是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主人公薛绍翁在一个夏日游览小石潭的经历。
这篇课文以细腻的描写和想象力丰富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通过本文的阅读,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文内容概述《小石潭记》是薛绍翁写的一篇游记,描述了他游览小石潭的经历。
文章以一个夏天的早晨为开头,主人公薛绍翁去看望一个朋友,途中经过了小石潭。
薛绍翁愉快地停下来观赏了小石潭的美景,并且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薛绍翁对小石潭的描写非常细腻,他把小石潭的清凉、幽静和神奇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借助写作的力量,使得读者仿佛也置身于小石潭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魅力。
通过对小石潭的描写,薛绍翁抒发了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态度。
课文详细内容分析文章从薛绍翁出门的那个夏日早晨开始,他骑着一匹马,行走在一条小路上,路旁一片绿意盎然,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香气。
这种绿色的清新感为整个文章的描写铺垫了一个和谐美好的氛围,读者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情绪。
薛绍翁在途中经过了小石潭,他被小石潭的美景所吸引,便下马停留在那里。
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小石潭的神奇之处,把它比作“斑斓的琉璃”、“圣心寺”等。
这种神奇的形容使得小石潭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水潭,而是一个仙境般的存在。
薛绍翁还描写了小石潭水质的清澈和透明,他说水中的石头、鱼和蝼蚁都清晰可见。
这种写作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小石潭的幽静和宁静。
薛绍翁还创建了一个想象中的小石潭,他说山峦倒映在水中,好像是“一块壁画”。
这种细腻的描写使得读者仿佛看到了小石潭的真实景象。
薛绍翁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他说:“白云下来,暖风过处,我觉得好像真做了好事似的。
”这句话表达了薛绍翁心情的愉悦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他还谈到了自己欣赏小石潭的心情,他说:“心旷神怡,宛在画中。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读者更加贴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他一同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课《小石潭记》课文简介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