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
江西省南康市第一小学陈春英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精彩的教学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发动机;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提问,就能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这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教师要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
1、当学生思维受阻时——引问。
透视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形式多样,气氛活跃,但活跃的形式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想从许多真实事例、有趣的话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上升到数学方法,必须活中有实,从而悟出数学思想,获得思维深刻性的发展,而这往往是学生的弱点,因此会出现一些不确切或机械的理解。这时,教师抓住这些问题,将其作为教学资源。如在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时,师生在交流“撕”的方法时,学生发现“撕”和“拼”的过程中,每两个角之间总是有空隙,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争论。于是又重新审视“量”和“折”的方法,发现也是有误差的。这时,学生提出了疑问:“我通过验证,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是不太准确的,我觉得书上是错误的。”这个结论引起学生的震撼。虽然他们能理解误差是存在的,但很难正视这个问题。学生经过再次的观察讨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在180°左右。学生的思路在不断地深化,他们敢于挑战书本的精神令人感动。但怎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正路”来呢?使学生停滞的思维能够继续向前呢?这时,教师手拿一张长方形纸,提出问题:“一个直角是90°,这个长方形有4个直角,那么它的内角和是360°这张长方形纸可以折成两个大小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从中可以知道什么?”片刻后,学生悟出可以通过计算推导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紧接着,教师又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提出‘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只有这样才能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很高。但是学生通过积极探索以后,得到属于自己的结论。
2、在学生思维需要提升时——追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种个性的激发,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如在“商的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的拓展练习时,老师出现了一道“□○5÷4,要使商的中间有0,方框里可以填几,你是怎么想的?”过了一会儿,好多学生举手了,大部分学生是这样解决的:先在被除数的百位上分别填上“1-9”各个数,再一个一个试过去,然后把不是的划去。老师说:“你们这样有顺序的思考,真不错!有比这简单的吗?”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因为除数是4,因此最高位在4-9之间。”这种想法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这位学生沾沾自喜;老师趁机又追问一句:“还有更简单的吗?”学生开始苦思冥想,这时有一个学生兴奋的说“老师,我只要试两次”。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老师故作惊讶地说:“哦,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只见他讲得头头是道:“商中间有0,那么商是几百零几,当商的百位是1,被除数的百位是4;当商的百位是2的时候,被除数的百位是8;当商的百位是3时,被除数就成四位数了。因此方框里只能填4和8。”在老师一次次的追问下,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智慧不断闪现,思维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唤醒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二、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的技巧。
1、课堂提问的趣味性。
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儿童文化,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比如,教学圆的认识,讲完新课后,巩固新知时我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动物王国举行骑车比赛,小熊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小象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教师引发猜想:“谁先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2、课堂提问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减带分数后,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5又忘了减少1,得3+3/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3+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减带分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解
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堂提问的思考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
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
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4、课堂提问的多向性。
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三、教师要用心营造答题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