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小青龙汤证

合集下载

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寒哮证

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寒哮证

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寒哮证任某,女,48岁,主诉发作性气喘、咳嗽已有1年,1年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痰液为白色泡沫状,伴有气喘气短、胸闷、喉中哮鸣音等症状,在当地医院就诊,检查肺功能和激发试验,表现为阳性,确诊患有支气管哮喘,予以160ug/4.5ug信必可和中药汤治疗,接受治疗后气喘症状有所缓解,但是后续自行停药,加之遇冷受风咳嗽咳痰症状更加严重,于2月前来我院就诊,我院中医师遵循八纲辨证和伤寒六经辩证原则施以经方良方化裁。

首诊患者自诉咽干咽痒,自觉咽部有异物感,欲咳为快,乏力,头痛等症状,伴有入睡困难、舌尖红,舌体偏胖,苔白厚腻,脉细滑,平日十分怕冷,夏天出门也需要穿外衣,空调房建甚至需要穿保暖衣,平素症状控制不佳,中医诊断哮病外寒里饮兼热壅气逆证,中汤药治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兼清里热,方为小青龙汤,处方包括清半夏10g、五味子12g、去皮桂枝10g、甘草6g、芍药10g、干姜10g、细辛6g、生石膏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苦杏仁15g等,水煎服,每日饭前服用,每剂105ml,分三次服用。

二诊,患者服药后咳嗽缓解,白痰量减少,头痛减轻,但是仍然怕冷、出汗、乏力,持续上方,加入鸡血藤15g、葛根30g,麻黄10g和浮小麦15g;三诊,患者服药后症状有好转,偶有咳嗽、头疼、流清涕、易出汗、睡眠差等症状,修改处方将生牡蛎和生龙骨改为煅牡蛎和煅龙骨各30g、桂枝15g、白芍15g、石膏10g、吴茱萸6g等。

支气管哮喘寒哮症指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主要发作时间为清晨或夜间,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大部分原因受到遗传因素、变应原和促发等因素影响。

中医上认为该疾病属于哮症,与饮食不当、外邪入侵、阳虚等机制有关,患者容易出现痰气互搏、肺管狭窄以及气阴痰阻等症状,进而引发气息喘促、痰鸣如吼。

本患者平素在遇冷后会有明显咳嗽气喘,阴虚、痰多、乏力等表现,这些表现都属于停饮症候,根据《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小青龙汤证的寒热兼证--小建中汤证是阴弱阳强

小青龙汤证的寒热兼证--小建中汤证是阴弱阳强

小青龙汤证的寒热兼证--小建中汤证是阴弱阳强小青龙汤证的寒热兼证+小建中汤证是阴弱阳强小青龙汤证的寒热兼证经方医学论坛李国栋小青龙汤证兼内热的表现是脉浮、烦躁。

如《金匮要略》曰:“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汤证兼内热脉浮、烦躁者,张仲景的治法是加石膏清热。

有如大青龙汤证外寒内热脉浮烦躁者用石膏清热一样。

兼内热的表现是脉浮、烦躁,那么兼内寒的表现就应与之相反,应是脉沉、安静。

兼内寒者应加附子温里。

有如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附子汤证、四逆汤证等脉沉内寒用附子温里一样。

这个判断是经过临床验证得出来的。

医案举例:女童8岁半,几天前咳嗽,发低热,服小青龙汤一剂热退,仍偶咳。

几天后复发热,咳嗽加重,自服小青龙汤一剂,热不退、咳不减;服柴胡口服液亦无效。

刻诊:满面潮红,无汗,不恶寒,无烦躁,精神如常,咽不疼,不欲饮水,腹软不胀,舌淡红苔白,脉数而沉、尺脉沉弱。

测腋下体温39℃。

处方:小青龙汤加附子麻黄10g 桂枝10g 白芍10g 细辛3g 干姜6g 五味子6g 苏子10g 炙甘草10g 附子6g3剂水煎服,日一剂。

每剂药用水500毫升,煮取100毫升,分3次温服。

服药一剂,热除,咳嗽明显减轻。

诊断思路:满面潮红,是翕翕发热。

翕翕发热是阳气怫郁在表。

阳气怫郁在表应当脉浮,脉反沉是里阳不足。

无烦躁是邪热未入里。

不欲饮水是脾胃阳气不足。

咳逆是胸肺有水气。

脉数是阴气虚。

胸肺有水气需要外宣发散水气,且又满面潮红,这是阳气怫郁在表不得外越。

阳气怫郁者法当发汗,但是脉沉,不欲饮水是阴寒的表现,需要温里助阳。

故以小青龙汤宣肺发汗化饮,加附子温里助阳。

由此总结: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是表有邪气合并心下有饮又兼有内热,故表现为脉浮、烦躁。

如果脉沉无烦躁又不欲饮水者,则是表有邪气合并心下有饮又兼有内寒。

所以,翕翕发热、咳逆、无烦躁、不恶寒、不欲饮水、脉数而沉者,是表有邪气、心下有饮并兼有内寒,可与小青龙加附子汤。

倪海厦讲伤寒论之(46条到60条)

倪海厦讲伤寒论之(46条到60条)

倪海厦讲伤寒论之(46条到60条)四六:「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所以小青龙汤证的病人,这时候有发热的现象,但是不会口渴, 表示里面水很多,肺里面有积水,水饮很多。

小青龙汤用发汗的把水去掉后,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喝了小青龙汤会口渴的,就是水去掉了,常常病人呕吐或有什么病,病人吐掉或发汗发掉,病人开始口渴了,口渴就代表胃气回来了,自己会痊愈,病自已会好。

这个观念我们也可以延伸到肾脏病的病人,肾脏病的病人,不流汗也不口渴,如果吃了药以后,结果会发汗也会口渴,就是里寒去掉了。

以上讲的是太阳证上篇。

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宜速攻。

中者,受病较久,邪气渐深,正气渐弱,宜攻兼扶。

末者,病已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宜扶正气。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篇:四七:「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这条辨的意思在说:治病是以脉证为重,时间再久, 如果还是「桂枝汤」证,照样开「桂枝汤」,不是只有七天,病情不一样,所以北极的人和非洲的黑人得到感冒,开的药不一样,中医用症状来区分,来开药,像登革热刚开始时开「葛根汤」就好了。

可见本条在侧重外证未解这句,不论病之时日多少,苟无「里有虚寒」,槪与汗解,即里有实证热证,亦以汗解为先,此为仲师之心法。

四八:「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平常太阳证的时候,一定是解表发汗,如果医生开错药攻下, 攻下的药一吃了以后,全身的感觉很明显,血整个往下走,如果是体力比较好的人,下去以后又会回来一下,结果病人感觉微喘,病人没有结胸,如有微喘,代表病还在表还没有解,攻下攻错了,就是「桂枝加厚朴杏仁」,前面的酒客也是用厚朴来燥脾的湿,杏仁润肺润气。

如果伤寒感冒里寒表寒,又咳很久,检查没有「小青龙汤证」,也没有「大青龙汤证」,问怕不怕冷?不怕冷,也不怕热,风吹得很难过,有一点流汗,有咳嗽,「桂枝汤」没有讲咳嗽?有!就是「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_伤寒论_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_李雅琴

_伤寒论_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_李雅琴

痰稀白量多, 胸闷而 胀, 夜间不能平卧, 喉干而口不渴, 二便 5g, 姜半夏 10g, 细辛 3g, 丹参 15g, 地 龙 8g, 川芎 8g, 款冬花
气急不能平卧。在 5内 经 6已早 有记载, 5灵枢 # 经 脉 6谓:
案 6 潘某, 女, 73岁。反复咳喘 20余 年, 伴心 悸胸闷
/ 肺手太阴之脉, 是动则病肺胀满, 膨膨 而喘咳。0指 出肺胀 3年, 经西医诊为 / 慢 性支 气管炎, 肺 源性心 脏病 0 。 本次
的症状有喘、咳及 胸肺部 膨满 3种。 舌质黯 淡, 苔白 滑, 脉 因 3天前受凉后出 现恶寒发热, 咳嗽见鼻塞喉痒, 怕冷, 咳嗽, 咳痰色 白而稀, 二 便尚调。舌质淡而腻, 脉 滑。 X 线胸 片示: 两肺 纹理 增粗。
白量多, 胸闷气急, 二便尚调, 舌质淡, 苔薄白而腻, 脉浮 紧。 证属: 素有痰饮内伏, 风寒之邪从外入内, 裹其痰饮, 唯从温
中 医 药
血常规检查无异常。证 属: 平 素肺卫 不固, 又饮 冷饮, 寒饮 内伏, 复感风寒。咳虽 日久, 尚有 鼻塞、怕 冷表证。 外有风
L I Y a-qing ( X iangshan C ountry TCM H osp ita,l X iangsh an 315700, Zhejiang, Ch ina)
A bstrac:t X iaoq ing long decoction is a famous prescriptions to trea tD ifferentia tion o f Co ld F lu id, cough and asthm a. It is applicable to not on ly trea ting any D ifferentiation o f Co ld F lu id R e tention and its choke w ith L ung wh ich s' corresponding disease are acute or chron ic bronch itis, asthm a, em phy sem a, chron icpu lmonaryheartdisease, exudative p leuritis, and other breath system d isease alike, bu t also treating acute g lom eru lonephr itis, alle rg ic rh in itis, and so on. X iaoq inglong decoction is used w idely in c lin ic by its ind ications.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0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0条

【每⽇⼀诵】伤寒论第40条第40条伤寒表不解,⼼下有⽔⽓,⼲呕,发热⽽咳,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青龙汤主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伤寒表不解,⼼下有⽔饮,则⽔寒相搏,肺寒⽓逆,故⼲呕发热⽽咳。

《针经》⽈∶形寒饮冷则伤肺。

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逆⽽上⾏,此之谓也。

与⼩青龙汤发汗、散⽔。

⽔⽓内渍,则所传不⼀,故有或为之证,随证增损,以解化之。

清·吴谦《医宗⾦鉴》伤寒表不解,谓脉浮紧、头痛、⾝痛、发热、⽆汗、恶寒之证仍在也。

⼼下有⽔⽓,谓⼲呕⽽咳也。

然⽔之为病不⼀,故⽈: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皆有⽔⽓之证,故均以⼩青龙汤,如法加减主之也。

经⽈:三焦者决渎之官,⽔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化则能出矣。

太阳受邪,若⽆⽔⽓,病⾃在经,若有⽔⽓,病必犯府。

病府则膀胱之⽓化不⾏,三焦之⽔⽓失道,停上焦则或咳、或喘,或噎,停中焦则或渴、或⼲呕、或满,停下焦则或⼩便不利,少腹满,或下利,凡⽔所⾏之处,皆得⽽病之也。

⼩青龙汤外发太阳之表实,内散三焦之寒饮,亦汗法中之峻剂,与⼤青龙汤并得其名。

⼀以治太阳表实之热躁,⼀以治太阳表实之寒饮也。

程知⽈:此明伤寒表证未解,⽔积⼼下,散寒涤饮法也。

汪琥⽈:『明理论』云:青龙主风寒两伤之疾固已。

伤寒表不解,则⿇黄可以发;中风表不解,则桂枝可以散。

惟其表不解,⽽⼜加之⼼下有⽔⽓,则⾮⼆汤所能发散,必以⼩青龙汤,始可祛除表⾥之邪⽓尔。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发热是表未解,⼲呕⽽咳,是⽔⽓为患。

⽔⽓者,太阳寒⽔之⽓也。

太阳之化,在天为寒,在地为⽔。

其伤⼈也,浅者⽪⾁筋⾻,重者害及五脏。

⼼下有⽔⽓,是伤藏也。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伤寒论》总结一、太阳病一)提纲太阳病的特征是脉浮,头项强痛且伴随恶寒。

(1)太阳中风证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2)太阳伤寒证的特征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3)太阳温病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桂枝汤适用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患者。

阳浮导致自发热,阴弱导致自出汗,患者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干呕。

桂枝汤的治疗原则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用时,须在服药后喝热稀粥,直到全身微微有汗为止。

如果病情较重,可以每天服用一次,一周后观察病情。

(12)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患者。

2)初服桂枝汤时,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先刺风池、风府,再服用桂枝汤。

3)伤寒发汗后,半日内病情再次加重,脉浮数的患者。

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的患者。

5)病人常自汗出,这是荣气和的表现。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XXX。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再次出汗则XXX,病情得以缓解。

6)患者脏器无其他疾病,时常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这是卫气不和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先让患者发汗,病情会得到缓解。

2、麻黄汤证麻黄汤适用于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和骨骼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患者。

麻黄汤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服用时,先煮麻黄,再温服八合,等待微微出汗后再停止服用。

(35)3、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适用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而烦躁的患者。

如果患者脉微弱,汗出恶风,则不适合服用大青龙汤。

服用后会出现厥逆、筋惕肉?等逆症。

治疗原则是辛温解表,内清郁热。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服用时,先煮麻黄,等待微微出汗后停止服用。

(38)4、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适用于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的患者。

解表剂—小青龙汤(方剂学课件)【7页】

解表剂—小青龙汤(方剂学课件)【7页】
温肺化饮为臣药 湿化痰,助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且能和胃降逆 敛肺止咳共为佐药 益气和中、调和药性为使药
配伍特点:
解表与化饮并用, 应 用
1 解表散寒,宣肺化饮: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等见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 咳嗽痰多清稀,苔白滑,脉浮。
2 温肺化饮,止咳平喘: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老年肺 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百日咳属寒饮喘咳嗽者。
第一章
解表剂
第三节小青龙汤
壹、平 衡 的 定 义
伤寒论 1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
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
小青龙汤是外寒内饮的代表方,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有泡沫,
苔白滑,脉浮为主要特点。
叁 基本病机
伤寒表不解,故恶寒发热, 无汗身痛,苔白滑,脉浮紧
捌、思 考 题
王某,男,40岁。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头面四肢浮肿,身体 疼重,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
请给出辩证、治法、方剂、药物及用法。
玖小节
小青龙汤主治外寒内饮证
01 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喘; 02 痰涎清稀而量多; 03 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 04 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 05 舌苔白滑,脉浮;
水气犯胃则干呕。舌苔薄白, 脉浮紧亦为风寒表实证的表现
素有痰饮, 复感风寒, 引动内饮
外寒引动内饮、内引招致外 邪致心下有水气,上迫犯肺 则肺寒气逆,咳喘痰多,清 稀有泡沬
水饮内停故气机郁滞,胸腹痞满, 溢于肌肤头面四肢浮肿
肆、药方
麻黄 桂枝 芍药 细辛 干姜 半夏 味子 甘草
发汗解表、调和营卫为君药

(医学课件)小青龙汤证

(医学课件)小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证
2023-11-06
目录
• 概述 • 病因病机 • 临床表现与诊断 • 治疗与预防 • 案例分析
01
概述
小青龙汤证的起源
小青龙汤证来源于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小青龙汤方 剂。
小青龙汤证是中医理论中一种以咳喘为主症的疾病,因其症状类似于小青龙在水 中的动作而得名。
肺炎
03
小青龙汤证与肺炎症状相似,但肺炎通常有高热、胸痛等症状
,咳嗽、咳痰较严重。
小青龙汤证的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咳嗽、咳痰、喘息、气急等症 状,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支气 管炎症表现。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咳 痰等症状,如感冒、支气管炎 、肺炎等。
舌苔白滑或黄腻,舌质可能偏 红。
实验室检查可能伴有白细胞增 多等炎症反应表现。
案例三
• 总结词: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注意将小青龙汤证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确保治疗的准确性 和有效性。
• 详细描述:一位35岁的男性患者,因胸闷、呼吸不畅等症状前往医院就诊。经过心电图、胸部X光等检查后 ,医生怀疑是心脏疾病。但通过中医辨证,发现该患者还存在咳嗽、咳痰等症状,因此诊断为小青龙汤证 。医生开具小青龙汤方剂,并配合其他中医疗法。经过一周的治疗后,患者的胸闷、呼吸不畅等症状有所 缓解,但咳嗽、咳痰等症状仍未改善。经过进一步检查和诊断,最终确诊为心脏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 措施进行治疗。这个案例表明,医生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注意将小青龙汤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确 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案例二:小青龙汤证的临床应用实例
总结词
小青龙汤证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广泛性,可以用于治疗多 种呼吸系统疾病。通过针对性的治疗和调理,可以有效 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止咳平喘小青龙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芍药干姜五味子(炙) 甘草桂枝半夏细辛各9g 上8味,以水20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再下诸药,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止咳平喘。

(主治)主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干呕,咳嗽,喘息,痰多稀白,苔薄白或水滑,脉浮或弦紧。

副证: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脉弦细、细滑。

(临证加减)1.重剂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药用蜜炙麻黄15g,桂枝9g,干姜9g,制半夏30g,细辛6-9g,白芍30g,甘草9— 15g。

寒痰黏稠者,加旋覆花(包煎)、苏子、白芥子各9g,莱菔子30女;痰热壅肺者,加鱼腥草、开金锁、生石膏各30g,淡鲜竹沥30ml,象贝9g。

上方每日1剂,水煎2次,白天服2次,临睡前服前1次,必要时两煎并工次顿服。

服完2、3剂病情趋向稳定,逐渐减本方剂量,加入益气固体,补肾纳气之品,以资调理,巩固疗效。

有关细辛用量,历代文献有“单味服用不过钱,过量有气闭致死”之说。

但余用到9g无此弊,认为这可能与配适量甘草制之而缓毒。

2.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咳喘:药用麻黄、干姜各3—9g,桂枝3~12g,细辛2—6g,五味子、半夏各4—9g,白芍、炙甘草各3 —6g。

随症加减,每日工剂,水煎服。

治疗期间禁酒;出现呕吐、腹泻、眩晕者停药;孕妇及肝功能不良者禁服;高血压、心脏病、过敏体质、年老体弱者慎用麻黄。

3。

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治喘:30例均属肺寒伏饮型。

病程最短6年,最长40余年。

[四川中医,1996,《12,:3s]4.肺寒饮重,背部冷甚如掌大者,加重干姜之用量;口渴烦躁,咳剧面赤,舌苔黄,痰黏稠而色转黄者,邪从里化热,当轻用姜、辛,加生石膏、黄芩、前胡等清热之品。

5。

黄昏咳喘阵作,宜加盐水炒知母、黄柏;五更咳喘频作,可加黛蛤散、桑叶、菊花,寒温并用,标本兼顾,使寒从外解,火得内平;大便秘结者,酌加郁李仁,火麻仁、瓜蒌仁。

哮喘的真正克星——经方小青龙汤

哮喘的真正克星——经方小青龙汤

哮喘的真正克星——经方小青龙汤为您推送优质的经方医学知识支气管哮喘( bronchial asthma) 简称哮喘,哮喘是一种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常在夜间发作或加重,哮喘也是呼吸系统发病率比较高的疾病,尤其年轻人常见。

西医用氨茶碱,舒弗美,及多种抗生素治疗,然后后来发展到服用激素,一直没法停药,每天必须维持吃西药治疗,冬季加重,夏季缓解,患者感觉十分痛苦及悲观。

古语有云“名医不治喘,治喘不露脸”,肺系喘哮诸疾,正虚邪聚,辨证复杂,中医诊疗鲜有效愈。

没有经验的中医或者时方派中医都很怕治哮喘,因为治咳嗽容易,治哮喘难,俗有“内科不治喘,治喘丢了脸”之说,是说哮喘病难治。

其实不是哮喘病难治,而是他们对《伤寒论》研究不深,水平不高,临床经验不够丰富导致的疾病难愈。

当然,哮喘确实是比一般的咳嗽稍微麻烦点,但是并非不能治疗。

从六经辨证来看,哮喘常表现为太阳病或少阳病,或者是太阳太阴合病等,我临床治疗常用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大柴胡汤等方子治疗,具体看辩证处理,有时候还得把脾胃和肾气补上方是治根。

《证治准绳》说:“其元耗损,喘生于肾气上奔。

”本文讲述经方小青龙汤可为哮病治疗。

小青龙汤是来自《伤寒论》的传统经方,至今仍有确切的临床指导意义。

虽然小青龙汤的传统方义在于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实际上,在。

临床上适当辨证加减,合理应用,可适用于寒、热、痰、饮等各型哮喘。

虽英人痰热较多,但本人多年在治疗哮喘的过程中,应用小青龙汤灵活加减,仍可取得满意疗效,故总结经验与典型验案如下:一、小青龙汤的组方与方解:《伤寒论》:“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治咳逆倚息不得卧”。

综《伤寒论》之原意,小青龙汤是用以治疗喘急或咳嗽,表寒内饮,而热像不明显的。

麻黄桂枝:辛温表散、宣肺平喘;白芍配桂枝:调和营卫、且润肺育阴;乾姜细辛:温化内饮、兼散表寒;五味子:温敛肺气、平逆止咳;半夏:燥湿化痰、降气和胃;炙甘草:调和诸药、且配白芍,酸甘化阴以佐麻桂之辛散太过。

小青龙汤的6大辨证要点和临床利弊

小青龙汤的6大辨证要点和临床利弊

小青龙汤的6大辨证要点和临床利弊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

张仲景用它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以及“咳逆倚息不得卧”的寒饮之证。

然而应该指出,此方乃辛烈走窜的峻剂,具有伐阴动阳之弊,如果用之不慎,往往会发生问题,反而促使病情加重。

为此,必须掌握小青龙汤的辨证,其辨证的关键,在于抓以下几个环节:一、辨气色小青龙证,为水寒射肺,或寒饮内伏。

寒饮为阴邪,必羁縻阳气,而使心胸之阳不温,如是则荣卫之行涩,而不能上华于面,故患者面部呈现黧黑之色,我们管它叫做“水色”;或两目周围呈现黑圈,互相对称,我们管它叫做“水环”;或者,在患者的头额、鼻柱、两颊、颏下的皮里肉外显现黑斑(如同妇女妊娠蝶斑),我们管它叫“水斑”。

二、辨脉小青龙证为寒饮之邪,故脉见弦,弦主饮病;抑或脉浮紧,则为表寒里饮俱实之征;如果寒饮内伏,浸循日久,其脉见沉,沉主水病。

然须注意的,凡尺脉迟,或尺脉微,抑或两寸濡弱无力,是为心肾先虚,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这样,就不要滥用小青龙汤而发虚人之汗。

三、辨舌小青龙证为水饮凝滞不化,肺寒津凝,故舌苔多呈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惟阳气受损以后,则舌色淡嫩,此时用小青龙汤必须加减化裁,而不能原方照搬不变。

四、辨痰涎小青龙汤治肺寒金冷,津凝气阻之证,所以,咳嗽必然多痰,痰咯较爽。

因系寒性水饮,故痰涎清稀不稠,形如泡沫,落地则顷刻化水。

然亦有咳出之痰,明亮晶彻,形同鸡蛋清状,亦属寒凝津聚,必冷如凉粉,口舌感凉而为辨。

五、辨咳喘小青龙证在咳喘方面,有三种情况,临证时务须分清。

一种是咳重而喘轻,如《伤寒论》第41条所说“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指咳嗽为重,而气喘反微的证情。

另一种是喘重而咳轻,如《金匮·痰饮咳嗽病》说的“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是指喘息为重,而咳嗽为轻的证情。

第三种是咳喘皆重的证候,如《痰饮咳嗽病篇》说的“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晡剧,必有伏饮”,是说咳与喘同时俱重的病候。

【2018-2019】小青龙汤体会-word范文模板 (5页)

【2018-2019】小青龙汤体会-word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小青龙汤体会篇一:浅谈小青龙汤在临床应用中的心得浅谈小青龙汤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陈舒强福建中医药大学小青龙汤是张仲景伤害杂病论中著名的方剂之一。

其中方药组成言简意赅的概述为:“解表宣肺药有麻黄、桂枝、细辛,降肺药有半夏,收敛肺气药有五味子,益营补血药有芍药,益气药有甘草,方药组成决定功效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兼益气血”。

方中宣肺药、降肺药同用,敛肺药、益肺药兼有,从而达到既祛邪又益正的目的,这为临床活用小青龙汤开拓研究思路与应用方法。

临床运用小青龙汤既是主治表里兼证即太阳伤寒证与肺寒证相兼的重要代表方,又是主治寒饮郁肺证的重要基础方,更是主治溢饮寒证的常用变化方。

此汤方病位主要在肺、心、肾、胃四大方面,常运用来治疗肺源性心脏病、阻塞性肺疾病之水肿等肺病证在病变过程中而出现溢饮寒证者;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之水肿等肾病证及内分泌失调在病(来自:WWw. : 小青龙汤体会 )变过程中出现的溢饮寒证者;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肺病证在其病变过程中而出现“咳逆倚息不得卧”;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心室肥大、心肌梗塞等心病证在其病变过程中而出现“咳逆倚息不得卧”者,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符合寒饮郁结,即可选用小青龙汤。

根据小青龙汤方药组成如干姜、桂枝、半夏均能温胃化饮,无论是水气在肺,还是肺气不降,影响胃气不能气化水津,以此而演变的胃脘水气证,只要病变证机是寒饮郁结,即可选用小青龙汤。

张仲景设小青龙汤,既论方药基本组成,又论随证加减用药。

此外,小青龙汤加减变化用药仅仅是举例而言,临证治病用药并非仅限于此。

假如夹气虚者,可加人参、黄芪,以补益中气;若血虚者,可加当归、阿胶,以补血养血;若咳嗽甚者,可加紫菀、款冬花,以降逆止咳;若气喘甚者,可加葶苈子、蛤蚧,以降气纳气定喘;若夹有郁热者,可酌情加入石膏,以解肌除热;若寒饮上逆者,可与射干麻黄汤合方应用;若痰阻气逆者,可与皂荚丸合方应用;若夹虚寒者,可与理中丸合方应用;若肾阳虚甚者,可与真武汤合方应用等等。

小青龙汤治疗肺小青龙汤伤寒杂病论哮喘支气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肺间质纤维化;肺癌

小青龙汤治疗肺小青龙汤伤寒杂病论哮喘支气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肺间质纤维化;肺癌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多有论述,《伤寒论》第40 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 小青龙汤主之”,第41 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以及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篇“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篇“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此外,《金匮要略》中亦有“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主要应用在外寒内饮引起的咳嗽、哮喘、肺胀、肺痈等肺系疾病,在现代临床中亦有广泛应用,其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被反复证实。

1 现代临床应用1.1 咳嗽咳嗽是一种呼吸道常见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伴随其他疾病出现,咳嗽可伴随咳痰。

戴伟霞[1]通过研究发现,小青龙汤辨证加减可调节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机体IgG4( 免疫球蛋白G4) 、ICAM -1( 细胞间黏附因子-1) 表达,抑制气道炎症,减轻气道重塑的发生。

张霞等[2]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小青龙汤合补肺汤能增强宣通肺气的功效,改善患儿肺通气功能,观察组患儿的咳嗽、湿啰音、哮鸣音及气促缓解时间以及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抗生素,能更好地治疗肺寒兼虚型儿童患者。

王倩[3]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50 例慢性咳嗽患者,结果发现实验组小青龙汤合九仙散加减方相比于对照组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能更好改善总有效率和咯痰评分。

可以看出治疗咳嗽时,以小青龙汤为主方,再结合其他方剂加减能有效治疗咳嗽。

1.2 哮喘又称支气管哮喘,是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表现为气道高反应性,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

廖佩婵[4]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小青龙汤加减联合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较仅给予糖皮质激素有更好疗效,小青龙汤组呼吸频率( RR) 更低,每公斤潮气量( Vt /kg) 、达峰容积比( vPTEF /tE) 更高,临床症状改善更好。

《伤寒论》治咳嗽条文

《伤寒论》治咳嗽条文

《伤寒论》治咳嗽条文在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与咳漱有关的条文共10条。

现分述如下:1、因表寒里饮而咳嗽的有2条: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

2、因阳虚水泛,饮邪犯肺而咳嗽的2条: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第197条:“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

”3、因阴虚有热,水热互结而咳嗽的2条: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第284条告诫曰:“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

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4、因少阳不利,水寒射肺而咳嗽的1条: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5、因邪热犯肺而咳嗽的1条:198条:“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苦不咳者,咽不痛。

”6、因气机逆乱而咳嗽的1条:318条所论述的“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导致咳嗽的因素很多,但其主因是水饮。

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里面说:“本病无一定之方,然水饮二字,为咳嗽之根。

”,这两条都提到了“心下有水气”,何为“水气”?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里说“水气,谓饮也。

”张隐庵在《伤寒论集注》里说:“'经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水气即寒水之气而无形者也”。

“水气”即寒饮,寒饮使肺失宣降,胃气上逆而咳,吐出的痰是清水样。

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里说:“夫饮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论小青龙汤方证的复杂性辨治思维

论小青龙汤方证的复杂性辨治思维
解毒 、 行 气 解毒 、 泻 火解 毒 等 : 排 毒法 有 : 利 湿 排毒 、 治 则治 法 , 从 而 指导慢 性 乙型 肝炎 的 临床治 疗 。
祛瘀排 毒 、 益气 托毒等 。清热 解毒 中药 有败 酱草 、 板 6 参 考文 献
1 】 陆拯 . 毒证 论 . 北京 :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 1 9 9 7 : 2 蓝根 、 大青叶 、 金银 花 、 野菊花 、 连翘 、 白花 蛇 舌 草 、 【 2 ] 中华 医 学会 肝 病 学分 会 , 中 华 医 学会 感 染病 学分 会 . 慢 性 蒲公 英 、 生 甘草 、 田基 黄 等 ; 凉血 解 毒 中药 有 丹 参 、 [
使毒 分 解 ; 排毒 要 针对 毒 的不 同部 位 , 就近引导 , 给 因此 , 不难发现 , 慢 性 乙型 肝 炎 从 伏 毒 论 治 的 毒 出路 。 常用解 毒 法有 : 清热解毒、 凉血 解 毒 、 活血 治 疗 理 念 , 丰富 了慢 性病 毒 性肝 炎 中医 病 机学 说 和
“ 知常” 而“ 达变” 。 经 方 的 临床 应 用 往 往是 复 杂性 辨 证 论 治思 维 的 最 好 体 现 。 通过对《 伤寒论》 中 小青 龙 汤病 机 、 方 药 配伍 、
药后 变证 复 杂 性 的论 述 , 揭 示 经 方应 用 中的 复 杂 性 思 维 , 为 临床 解释 经 方 , 应 用经 方 开 拓 思 路 。
。= =
曩蠹 篱 蹦 荔 》

பைடு நூலகம்
论小青龙 汤方证 的复杂性辨治思维
吴 波 大 , , x
( 山 东省 中 医院 , 山 东济南 2 5 0 0 1 1 ;山东 中 医药 大学 , 山 东济 南 2 5 0 0 1 1 ) 指导: 姜建国

【中医经方研读】小青龙汤

【中医经方研读】小青龙汤

【中医经⽅研读】⼩青龙汤〔原⽂〕 伤寒表不解,⼼下有⽔⽓,⼲呕,发热⽽咳,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青龙汤主之。

(40)伤寒,⼼下有⽔⽓,咳⽽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青龙汤主之。

(41)《⾦匮要略》【原⽂2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亦主之。

(⾦匮⾥的⼩青龙汤论述参见⼤青龙汤)⼩青龙汤⽅《伤寒论》《⽟函经》《⾦匮要略》⿇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 芍药三两 ⽢草⼆两(炙) 五味⼦半升 细⾟三两 ⼲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函》⼋味各半升上⼋味,以⽔⼀⽃,先煮⿇黄,减⼆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

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微利,去⿇黄加芫花,如鸡⼦,熬,令⾚⾊;噎者,去⿇黄加附⼦⼀枚,炮;⼩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黄加茯苓四两;喘者,去⿇黄加杏仁半升《⽟函》⽅下云:芫花不治利,⿇黄定喘。

今语反之,疑⾮仲景意。

《外台》同。

盖林亿校语也,不解经意⽿!【辨证提要】 此为外感风寒,内兼⽔饮的证治。

恶寒发热,头痛⽆汗为风寒外束之表实证,病⼈素有⽔饮内停,⼜与风寒相搏,风寒壅肺,肺失清肃,则咳嗽喘息,咯痰⾊⽩质清稀。

⽔饮之邪变动不居,可随三焦⽓机升降出⼊,故可见众多或然之症:⽔饮犯胃则⼲呕,下趋肠道则下利,蓄于下焦,⽓化失权则⼩便不利,少腹满;壅塞于上,阻碍⽓机则有噎塞感。

⽔⽓犯肺则喘。

⽔饮证⼀般⼝不渴,但如果饮阻⽓机,⽓不化津,亦可见⼝渴。

如服药后⼝渴,则是药已中病,寒去欲解之兆。

【疑难分析】 ⼩青龙汤证为什么有“不渴”、“或渴”、“服汤已渴者”之异?⼩青龙汤证的病机为外感风寒,内有寒饮,饮为阴邪,故⼀般⼝不渴。

⼝不渴表明津液未有损伤。

此为⼩青龙汤证正局。

或渴是因为饮邪为病,阻滞体内津液正常代谢,津不化⽓,不为⼈体所⽤,⽽个别病⼈亦可能出现⼝渴,然渴喜热饮且不多饮。

在服⽤⼩青龙汤之后,⽔⽓得以温化宣散,⽓机畅利,理应津液蒸腾上润⽽不渴,但由于患⽔⽓之时,滋润机体的津液因⽓化不利⽽变为病理产物,⽔⽓内停,邪⽔有余⽽津液不⾜,服药后,⽔液初去,津液未充,⽓机虽利⽽⼀时⽆津可化,故⽽见渴,必渴⽽喜饮,得饮渴解。

《伤寒论》之小青龙汤辩证与应用

《伤寒论》之小青龙汤辩证与应用

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干姜辛味)【方剂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9 克,五味子12 克,半夏15 克【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发汗以驱外邪。

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逐寒饮以平咳喘,故此为外邪里饮而致咳喘的治剂。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40 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注解:心下有水气,虽发汗而表不解;有外邪故发热;激动里饮故干呕而咳、或喘;小便不利则少腹满;水停不化故或渴;水谷不别故或利;水气冲逆故或噎,此宜小青龙汤主之。

按:表证而里有水饮者,无论伤寒或中风均须兼逐其水而表始得解。

前于桂枝剂已屡有说明,故不再赘。

胃中有饮本无渴证,今谓或渴者。

乃由于小便不利所致,与五苓散证之渴同,故或渴、或利、或噎均宜读在小便不利、少腹满句之后,而或喘者,宜接于发热而咳句,此以上为主证。

或咳以下为客证。

只若主证在,不问客证有无均宜本方主之。

《伤寒论》第41 条:伤寒,心下有水气。

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注解:气冲饮逆故咳而微喘,外邪不解故发热,胃有饮故不渴,宜以小青龙汤主之。

服汤后则饮去胃中干,故遂渴,此为服药有效之验,故谓寒去欲解也。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5 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注解:倚息,即凭依于物呼吸之意。

久有痰饮,复被风寒,因而咳逆呼吸困难。

以至倚息不得卧者。

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3 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上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注解:见大青龙汤条。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7 条: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注解:吐涎沫,指咳逆吐涎沫,暗示为小青龙汤证。

而医反下之,故心下痞,仍宜以本方先治其咳吐涎沫,涎沫止再以泻心汤治其心下痞。

小青龙汤治疗咳喘方证临床有感

小青龙汤治疗咳喘方证临床有感

小青龙汤治疗咳喘方证临床有感近日吾等躬读《伤寒论》中小青龙汤(40、41条),由此拓充至射干麻黄汤、麻黄汤等治疗咳喘经方,结合自身临床使用小青龙汤及老师使用肺系药物经验有些许感悟,甚则为教训,自省后而觉惭愧不已,临床再遇之时,以此警示之、告诫之,亦对仲景经方运用、理法方药活若游龙而五体投地,再者对老师将现代疾病发病谱与经方施治运用得游刃有余而佩服不已,现将近段时日翻阅文献及临床感触写于此,请各位临床医师审阅及指导。

1 小青龙汤之名意味深长分析小青龙汤的命名原因,后世有两种观点较为常见。

一种认为张仲景以四方之神之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命名方剂。

如张秉成所云:“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

”;另一种观点是,张仲景以主药麻黄色青形似青龙而命名。

对以上二种说法,应合而论之较为合适。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同时载有:弘景曰: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

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

”,说明在对方剂命名时,借鉴六神之名的同时,更考虑到了方剂的主要药物和主要功效,以六神的特性与之类比,进而命名。

青龙是古人所说的东方木神,主发育万物,能发散,并能治水。

这也说明青龙负责万物的生长发育,龙入江海,必翻波逐浪。

因此类比到病证上来说就是病人遇寒就咳嗽,咳痰,喘息,这是因为体内表寒不通,有了水饮。

所用小青龙场就如同给患者的体内放一条龙进去,龙兴则云升,发散表邪,云升则雨降,因此体内的水气就像江河-样流入大海。

这就正如明代医家许宏在《金镜内台方议》中所说的:"谓之曰小青龙者,其能发越风寒,分利水气,超乎天地之间也"。

小靑龙场的临床运用范围甚广,除了运用在咳嗽,咳痰,喘息之外,运用范围也被后世医家们所扩大。

《伤寒论》重点方剂

《伤寒论》重点方剂

《伤寒论》重点方剂第一章——太明病辨证论治1、桂枝加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2、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3、桃核承气汤证提要:蓄血轻证的证治。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4、蓄水证证提要:蓄水证的证治。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少腹硬满,小便晦气,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提纲:XXX表邪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6、桂枝人参汤提纲: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缺乏,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7、大陷胸汤证提纲:大结胸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8、小青龙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病症:恶寒,发烧,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病症。

小青龙汤临证治验

小青龙汤临证治验

小青龙汤临证治验
侯学武
【期刊名称】《宁夏医学杂志》
【年(卷),期】1989(000)005
【摘要】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外有表寒,内有痰饮者及溢饮病例。

近代医家临床多用于慢性气管炎、哮喘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合并外感,辨证属表寒内饮者。

兹举经验病案三例,供同道参考。

【总页数】1页(P304)
【作者】侯学武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治验 [J], 李月明
2.小青龙汤杂病治验四则 [J], 张德贵;游瑞珍;闫桂芳
3.“治痿独取阳明”临证治验举隅 [J], 杨胜辉;毛章怀
4.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治验 [J], 李月明
5.重抓两本巧运枢机——陈治恒临证治验浅析 [J], 杨殿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学习体会——小青龙汤证
12级中西医临床2班王永倩 201202030241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辛温解表剂。

【原文】伤寒表证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因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应以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

【方解】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

风寒束表,皮毛闭
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

素有水饮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难经·四十九难》说:“形寒饮冷则伤肺”。

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苦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

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

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里双解。

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

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

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养营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

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

在原文中,水饮停蓄于心下胃脘部,以致形成外寒内饮的证候。

外寒引动内饮,寒饮犯肺,则咳嗽喘息;饮停心下,横犯胃腑则呕,构成小青龙汤证的基本证候。

而水饮为患,常随气机升降随处流溢,因而会出现相应病变。

水饮下趋肠道,清浊不分则下利;水饮停蓄下焦,致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少腹满;水饮冲逆于上,阻碍气机,则咽喉有梗塞
感。

且水饮内停,气不化津也可见口渴。

因此,小青龙汤辛温发汗,温化水饮,可实现表里同治。

外有伤寒表证,内有水饮停聚,因而“伤寒,心下有水气”,表不解,则有发热,水饮内停,多不见口渴。

服用小青龙汤后,由“不渴”转为“渴”,则说明寒饮已消,是疾病转好的表现。

在此证中,我们可以看到,水饮为患时,一般不渴,但也有其他的情况,在水饮内停,气不化津时也可见口渴。

但本证毕竟是属于寒饮内停,因此常见渴而不多饮,或口渴喜热饮等表现。

因而在平常的学习中、临床应用时,我们更应该用辩证的思想去看待疾病,将疾病的症状综合起来判断,而不是单一的依靠脉象或疾病的某一表现去认定疾病的性质和治疗方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