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现今高中语文教学中,笔者以为有这样一些问题亟待关注并解决。

一、高中语文教学为何表现出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特征的漠视?

高中现行教材编写体例导向偏颇。笔者现用教材是苏教版,必修内容共有5本书。我以必修一单元安排简单示例。必修一共分四个专题,分别是“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和“像山那样思考”。我们稍作关注,便可以琢磨出这套教材编写时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弱化了对另一特征——工具性的关注。而事实上,整套教材无论所选现代文还是诗词等文本都无法辅助学生及时构建好相关领域的知识系统。我个人认为,这种导向要不得。所谓工具性,即语文学科专业知识领域体现出的特征,对这一特征的漠视或轻视将直接导致语文教学被虚空化的严重后果。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能说会写善思,并进而陶冶自己的性情,美化自己的人生,但这一目的的实现必须紧紧依赖于一个重要的过程——必备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与培养。近期的《语文学习》上所刊温儒敏教授的文章中也提及这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之一。

高中语文教师引领学生做好必要的积累的意识弱化。如果说上述只是方向的问题,一线教师如有清醒认识便完全能解决这一问题,很遗憾,很多教师未能形成相关意识。高一、高二的教学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我们得深思。许多时候,一个学期下来,我们老师除了对学生掌握了些许文言知识、背诵了几篇诗文稍有信心之外,还能对什么有把握?于是高中语文教学出现了这样的尴尬:高三原本应该进行的复习课成了相关知识的新授课;走进高三的学生在现代文、诗词方面尚未建立完整的知识架构;高三学生纷纷表达心声——早知高三老师是这样教的,当初我就那样学了。面对这样的尴尬我们还真的应该反思。

当然,笔者认为,对学生必备专业知识积累产生影响的还有非毕业班有关检测命题高考化的原因,教与考相脱节,师生都会受影响。

二、高中语文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读书郎”哪里去了?

现状是高中语文课堂上读书声少了,高中生朗读的水平大大降低。那么高中语文教学要不要朗读的介入?显然是要的。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有些课堂上组织的分角色朗读中,学生不仅情感投入少而且显出很是害羞的感觉。这种感觉说明什么?说明他的意识深处认为这样做与众不同,是很难得的,别人是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他的。那么怎么会形成这种意识的呢?意识源于一种行为习惯,受影响于周边的一种习惯认知。就像“学雷锋”一样,如果人人都会学雷锋,也就没有人视学雷锋者为“傻子”了。因此学生们这种意识的产生与我们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对这一环节的忽视与冷落不无关系。有些老师说,早读课不是提供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好好读过了吗?可我们注意了没有,早读课上那种“念经”式的读书只是为

了背诵,它远不能称之为朗读。而且更令人糟糕的是,有些时候个别校园里的早读课时间也只能听到低低的读书声甚至听不到。我的脑海里一直有这样美好的印象:小学课堂上孩子们读书的模样装腔拿调地虽说有些夸张,但这种做法长时间地坚持必将对学生解读文本能力的培养很有作用,对语感的培养很有好处。因为朗读不仅是一个情感琢磨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有了这两个过程,他们就能进一步熟悉文本。而长期坚持训练,必能增强学生体会文本情感的能力,进而增强他们运用适当文字表达相关情感的能力,也就是增强写作能力。

三、我们在课堂上如何提高自己的提问和启发水平?

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借助老师的有效提问和合理、机智地启发得以提升的,这就可见它们的重要性。课堂上我们常会看到或者亲自体验教师提问之后长时间冷场的情景,仔细解读这种现象,你会发现它有三个原因:一是教师提问的指向性不明确,学生不能迅速明白你需要他们做什么;二是教师的问题与学情不符,学生没有能力应对;三是你后期的启发不到位。目前我们一般认为,问题是串联整节课的纽带,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的凭借,它反映了教师的授课思想和引导能力。要想上好一节课,教师就必须尽量增强问题的可操作性,要让学生知道老师到底要他做什么,不要在审题上给学生增加难度。现在的高考命题就很强调这一点。另外,应该注意答案丰富的开放型问题与答案单一的指向性问题的并存,解剖课文的问题与迁移延伸的问题同在,提高问题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使课堂体现出波澜。

问题可以预设但显然不能全部预设,有许多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不仅体现了教师的睿智,而且往往会成为这节课的一个亮点,而这些问题一般是为启发学生服务的,所以启发往往又表现于一个或一系列提问或追问。关于启发,我觉得首先需要我们教师在没有任何参考的前提下独自深入解读文本,要对文本熟悉到足够程度。唯有这样做了,教师才能站到与学生较为接近的高度面对所有问题,了解到学生在解决有关问题时可能存在的障碍都在哪里。我的教学体验告诉我,我们教师应该尽可能在独立解读文本之后围绕教学目标自己设计问题,而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是最有能力、最有底气在课堂上从容地引领学生一步一步成功解决的。

我们语文教师常有这样的体验,面对一道现代文阅读题,自己做出的答案往往跟参考答案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正是需要我们解决的矛盾,这个过程才是合理的备课过程。可我们有些教师依据答案来研究答案的由来,运用的是一种逆向推理,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原因就在教师忽略了一个深入解读文本而正向推理的过程。

四、我们如何将课堂上提问一人、不及其他的危害降到最低?

听课时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将一个问题抛给一个学生之后,便让原本应该面向全体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教师与这一个学生之间的单独交流。如果这时该生回答问题的音量很小的话,其他学生就压根没有一点旁听的机会了。我们可以想象,这种情况如果在课堂上反复出现,给大多数学生学习时间上造成的浪费就可想而知了。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必须处理好两个环节。一个是面向全体学生抛出问题耐心候答;二是提问某个学生仔细理答。我们教师在提问之后如果能借助一些手段促使全体学生都参与思维过程,这就完成了很重要的第一步。理答是对学生的思维成果进行后期修正的过程,教师首先要有虽提问某个学生、心中却装着全体的意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识,它是后期行为的导向。第二要尽可能选择合适的提问对象,让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高质量地呈现于其他学生面前;第三是在学生回答音量不够的情况下要有意识地将其答案中的关键信息予以重复;第四是可以在该生回答完毕后另请学生概述其要点。当然,教师还可以通过其它可行方式引起其他学生对师生之间这种单向交流的关注。

当然,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能不止这些,或者于更多教师而言,这些问题早已不是问题,但名人早有言,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我相信每位教师的教学中总有问题存在,且以此文呼唤一种问题意识的回归吧。我以为看到问题所在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针对性,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